“病名为财”为你分享19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小学数学与初中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常听初一的一些学生说“这题怎么这么难啊”这类的话,而且原本在小学数学成绩不错的同学纷纷“马失前蹄”不幸落于马下,而且一落就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似乎减了几分,对数学几乎是躲之不及,更别提什么兴趣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过渡,许多同学没有抓住这一点,结果就导致了对知识不理解、成绩下滑、学习热情不高等情况频频出现。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 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着许多大的差别。简单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
小学数学中,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也就是正有理数。而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负数”。负数是一个新学的抽象的概念,完全靠理解性的知识,而负数的计算、正负号的变化想必会让同学们吃尽了苦头,而接踵而至的就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难题时更是无从下手。
例如:从小学的“自然数、分数”直接到初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对于刚进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来说无异于一条深深的鸿沟。因此,同学们需要认真理解概念、多做习题,才能将这条鸿沟一点点填满,因为这可以说是初中代数的基础,基础不打好的话,学习后面的内容完全是一头雾水,到了那时再回过头来学习就太晚了。
二、从“数”到“式”
小学生在六年中学习的主要是具体的数以及具体的数之间的运算,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起了代数概念。在我们看来,“代数”,就是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数,但实际上绝非如此。初一的数学先是讲了“用字母表示数”,然后就开始深入到了“方程”,再由此展开了“包含字母的式子”这一概念,然后又开始了关于“函数”的学习。
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初中里学习的内容多是小学内容的扩展。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实际上是有很多关联的。只要从小六到初一的过度在老师的引导下,
找出“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也为后面的更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考试面前不乱阵脚,游刃有余。
三、从“算术法”到“方程”
小学的应用题大多都可以用算术法来解题,所谓“算术法”就是指一个全部由数字和符号构成的式子,因为计算简便,成了小学六年来学生们解题的“主菜”,即使小学里学习了方程,但也只能算是“配菜”而已。可进入初中后就不同了:自从初一上学期详细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渐渐的,凡是应用题第一反应就是设未知数列方程,而对原先的“算术法”没什么印象了。这是因为,用算术法来解应用题大多要用逆向思维,而方程所用的大多是正向思维,两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下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由以上三点看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要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富逻辑性,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过渡和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到初中是一重要转折点,多数学生都会不适应。进入初中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科目增多,老师增加,他们习惯小学班主任一个人管理,如今面对七、八位任课教师,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少数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为自卑,由积极变为消极。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学习,成绩不稳定,甚至过去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下降很厉害。如何使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能很好地接受初中数学教学,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小学与初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这里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的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中数学的学法。开学初,一是通过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基础,二是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学与初中课标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行分层教学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绝对值、有效数学等,对初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太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
实。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点:(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联系旧知识,特别注意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2)要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3)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反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小学生刚升入初中,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对于数学课而言同样很重要。一个思维活跃、善于动脑、踊跃发言的学生,学起数学来定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多年初中教学,我认为进入初中的学生应养成几个习惯。(1)养成提前预习、主动自学的习惯。预习是自学的开始,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是将教材内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我们应多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法则的题目,再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2)养成专心听讲,乐于思考的习惯。我们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无论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公理、定理和法则的理解。(3)规范作业,强化训练。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中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解题格式不规范、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为此,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以身作则,即教师在解题规范上做好示范;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养成自觉订正的好习惯。(4)教会学生记笔记,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复习能力的一种办法。笔记包括三方面:记问题。记课上未听懂的问题,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记疑点。对老师的讲解有疑问,及时记下,便于课后与老师商讨。记思路和方法。勤记老师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思路大有好处。
总之,中小学数学衔接工作执势在必行,我们要重视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谈幼小数学教学的衔接准备
孙建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的阶段,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笔者从分析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知识状况等学生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入手,再探讨在习惯、内容、方法、学法和教法方面的对策及引发的一点点思考。
篇3:谈幼小数学教学的衔接准备
年满六周岁的孩子进入了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领域。在这刚入学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一个磨合和彼此适应的过程,如何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是摆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问题。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做好幼小数学教学的衔接显得尤其重要。
一、学生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年满六周岁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前运算阶段。这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在心理上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只能前推,不能后退。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事物的其他方面,思维具有刻板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的大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愿意去接受新的事物,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但同时好玩易动,自控能力差是此阶段学生的天性。无目标是他们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激发,他们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他们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一)在学习能力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在学习能力方面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在学习上,很大程度还依赖于教师,难以进行独立思考,但乐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是他们的优势。直观形象的事物是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还难以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在解题中,由于学生还不识字,认真审题的意识还未形成,解题中离不开教师的耐心引导。
(二)在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在“玩中学”,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与之类似,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出现。设计游戏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直观感受事物。
(三)在知识状况方面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受限于他们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他们的知识集中于对现实事物的一些直观感受和一些初步认识,还不能认识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对于“0”的认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0”在数字中的.顺序,但还不知道“0”的意义。
二、对策与思考
(一)对策
1.习惯上的衔接与培养。在谈论到一年级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总绕不开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话题。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培养好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好本阶段知识与技能,更能为孩子的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终生受益。
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就得从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习惯抓起。面对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习惯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在这阶段的认知特点,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教法上要吸引孩子,使得孩子愿意参与进来。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和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给予孩子时间和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切忌操之过急。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好的学习习惯要给予及时的反馈,给予表扬与鼓励。另外孩子在这阶段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学习中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2.内容上的衔接与梳理。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许多孩子已经接触到了数字,可能已经知道了百以内数的顺序,甚至已经接触到了百以内数的加减,这对于开始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是相对零碎的,不系统的,进入了一年级需要教师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孩子对于数的顺序和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让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
3.能力上的衔接与训练。说到一年级孩子的能力,孩子的思维能力正处于能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思维能力与成人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成人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到了孩子这里,可能就会成为很难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更愿意和能够接受与他们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因为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能够让孩子们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针对孩子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进行训练。一年级的孩子在动手实践能力上还很薄弱,往往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手把手地去教,在此过程中耐心和必要的指引是必不可少的。
4.学法上的衔接与养成。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说还不会学习,在幼儿园的学习还很不系统和规范,而一年级正是这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孩子在课堂中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特别训练,想出对策。要在课堂中针对集中精力听讲进行一定的规定,教师和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此方面的问题,逐渐让孩子认识到上课要集中注意听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要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孩子渗透要做好预习和检查复习工作。孩子可能不善于独立思考,依赖心理强,教师和家长可以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孩子能够进行一定的独立思考。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索,不能因为孩子能力弱,而不放手让他们独立动手操作,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学习空间。一年级孩子在如何进行学习上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引,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审题、如何检查都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进行培养和训练,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5.教法上的衔接与适应。在教学方法上,幼儿园主要是采用“玩中学”,学习内容相对零散,不够系统,教学上以活动为主。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每节课的内容不多,但教师不能认为内容简单而轻视教学教法的重要性。教师和家长可能认为内容不多、简单,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却并非如此,如果轻视教学方法,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愿意去听,且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出现,便于学生理解。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比如在进行2~10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可以让他们摆小棒,增加对于分与合的过程的理解。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同桌之间互出数字的手势来合成对应的数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索的能力。
(二)思考
1.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是进行幼小数学教学衔接的基本前提。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应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去爱护学生,教育教学活动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拥有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才能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的心智发展有足够的了解,针对一年级的孩子设计教法才成为可能;拥有精深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这是一名教师能够胜任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整个数学课程的知识脉络有清晰的认识,明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对于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更是要对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剖析,务必做到细致入微。清晰地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为孩子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很显然,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幼小数学衔接保驾护航。
2.加强幼小数学教师之间的有效联系,推进幼小数学衔接工作。由于幼儿教育属于学前教育阶段,而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幼小数学教师往往缺乏有效的联系,彼此之间的信息难以进行互通,这对于幼小的数学衔接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打破幼小数学教师的界限,教研活动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能够使幼小数学教师之间多一些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加深对两学段学生的了解和学习内容的了解。加强了幼小数学教师之间的有效联系可以推进幼小数学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苗逢春,陈琦。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训练的实验研究(下)[J].学科教育,,(09)。
[2]Aline-Wendy Dunlop.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 [J].European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 Series,,(1)。
[3“] 幼师国培”―――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总结(短期项目、转岗项目)[A].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年会论文集[C]..
[4]王巍。家园共育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浅谈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不足与策略[A].20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5]杨岚。全国珠算心算学术研究理论研讨会陕西省珠协材料之二珠心算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浅谈珠心算与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A].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
[6]王慧娟。重视每一环节,切实做好入学准备―――由一日活动环节做好幼儿园小学衔接的探索[J].科技信息,,(12)
篇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衔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衔接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巧妙地引导、点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作 者:程建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区龙安乡小学校,四川,广安,638004 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DUYUX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5: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方法论文
摘要:对高校理工科学生而言,高等数学是必修课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认为高等数学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严重脱节。基于此,采取合理路径有效衔接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是强化高校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要性不容忽视。
关键词:高等数学;中学数学;衔接方法
一、前言
目前,很多步入高校的莘莘学子在学习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时普遍觉得不适应,有的学生经历半个学期后依然难以达到入门水平,此类现象在高校中广泛存在。基于此,为确保学生的水平从中学数学稳定过渡到大学数学,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合理衔接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不同之处
1.知识的不同第一,知识具备一定重复性。立足对现有教材的调查分析,学生对于很多知识已然有了了解认识,涵盖导数概念及计算、四则运算法则等具体知识点,学生却不知晓知识点具体的来龙去脉,难以熟练完成复杂函数极限与求导、求解等过程。导数应用涵盖曲线的极值、切线、最值的求解以及函数单调性及生活最优化问题的判断,平面几何解析,向量线性运算,向量的定义及坐标解释等均属于明确的课标内容,同样也是高考主要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掌握比较好。第二,知识有断层。实践证明,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对应知识存在重复现象,始终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如球坐标和柱坐标的变换,这几类变换虽然均在中学数学中出现过,但大多数中学生却难以熟练掌握;多数学生均不知道三角函数正割以及余切、余割函数、积化和差、反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万能公式等具体知识点,对此知之甚少。同时,反双曲函数以及双曲函数均存在断层问题。2.方法的不同纵观中学教学进程,教师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大量例题与习题实现某个知识点的提高与巩固,旨在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知识。高校均采取的大班授课方法,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多,知识点紧凑,一般均是在课堂上讲解具体的知识要点,较少进行课堂习题练习,较少针对对应习题进行分析,使学生需要在课后自行归纳总结与做题,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掌握上存在一定难度。3.反馈的不同中学生一般没有较多时间对课本内容进行仔细阅读,课余时间大多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作业。课后,中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教师,将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反馈并展开询问。但高校教师与学生除了上课外基本没有见面的机会,即使可运用QQ以及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但很多学生并不愿意进行交流,如此一来,教师仅能通过课件或者作业实现相关信息的反馈。4.心理的不同中学均会频繁进行考试,通过考试进行复习,使学生长期处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很多学生将大学看作调整休息的时期,从思想上放松学习,未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大学生需进行自我管理,依靠自身安排学习与生活,容易出现茫然失措的心理,部分学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
三、有效衔接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具体途径概述
1.强化知识衔接立足知识内容这一角度,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深化和提高。针对高等数学课,要将初等数学当作基础,在中学时期学过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基本性质和运算,平面解析几何中常见曲线方程、图形、不等式的性质等内容在高等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仅需要简单复习即可,避免重复。部分初等数学知识在高等数学中尚未涉及或者涉及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针对此类内容,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在中学已经掌握就轻描淡写或一带而过,避免在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形成“空白”地带,从而造成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在某些知识内容的脱节。例如,极坐标系的建立、常见函数的极坐标方程等知识在中学课程中没有涉及,而高等数学中的积分运算和积分应用问题以此为基础,若不补充讲解,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会难以顺利过关。中学虽已开始学习极限、导数、积分、向量的概念及计算,但仅侧重于简单计算。到了大学还要学习这些内容,侧重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楚它们的不同要求,尤其要注意中学数学内容和高等数学内容的衔接关系,使教学中知识内容不会重复与脱节,利于学生顺利度过学习难关。2.做好方法衔接第一,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方法适应过程。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刚开始的几次课进度稍微放缓些,不断提醒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使之能够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学习中认真把握重难点,认真做好课堂学习笔记,在课后时间积极完成复习,全面总结归纳,列好层次分明的课程内容提纲,以便为复习提供便利。采用教学模式应注意,中学所学定理与习题的理解与解答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高等数学则不然,此课程体系拥有较强理论性,博大严密,概念推演与逻辑联系十分严谨,学生仅依靠习题练习难以全面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即使弄懂概念也不一定会做习题,因此应注重培养对学生边看书边思考的学习习惯,立足整体角度出发,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在高等数学与中等数学衔接中实现学生自学适应能力的有效强化。第二,针对例题与习题进行精心选择并强化解题技巧指导。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立足方法角度对比初等数学,如可以尽可能选择一些既能够用到初等数学又可以用到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分别运用两种办法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知识间的相融性,将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激发出来,使之理解能力实现强化,认知水平获得提高。例如,在初等数学中较常运用配方以及不等式进行极值求解。此类方法的优势在于利于学生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然而这些方法的应用存在三个缺点,要求的技巧性较高,尤其是针对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够适用的范围相对较窄,仅可针对特殊问题进行求解;最值与极值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导致极值遗漏。通过微积分手段对极值展开求解,能够遵循固定程度,对应要求的技巧性相对较低,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面,更容易区分极值与最值。第三,基于多媒体教学应用实现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实践证明,高等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特点的课程,在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化运用,基于板书结合多媒体及数学软件、学生实验的方法,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论的`理解不断强化,教学效率明显增加。例如,引入定积分时,基于多媒体动画功能的优化运用,通过矩形面积和极限展示曲边梯形面积,能够把定积分这类型十分抽象的概念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多动手,使思维能力得到强化锻炼,如定积分,引导学生进行编程计算,通过分割不同的积分区域实现不同值的获取,分割的越细则越能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基于这一系列操作,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分割求和取极限对应的微分思想。3.改进考查方式中学数学考试中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闭卷考试,目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实际运用程度实施考查,采用的较多的题型是计算题,应用题和证明题数量相对较少。一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理解数学定理及解题思路,普遍依靠记忆死记硬背,结束考试之后就会很快忘光。对比高校高等数学,因为学习内容体系不尽相同,应在结合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重视考查能力强化,要将知识以及能力、素质的对应考查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一,充分重视日常课堂考查并完成教学成果检验的及时反馈,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每章节及期终展开测试固然非常重要,但在平常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同样不容忽视,课堂提问以及课后题思考、课后作业等均属于日常考查,在整个课堂教学始终贯穿课堂提问,作用在于针对已学知识与将要学到的知识承上启下,保证教学进程流畅开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解与方法掌握程度,使之合理避免规律性错误的形成,有效建立正确的数学思想。第二,综合评价学生并拓宽考查方式,教师应就学生数学能力展开细化评价,基于多元化方式的运用,组合给分,综合评价,包括家庭作业、小黑板演算、智力小品、杂志阅读、小测验等内容。唯有立足这些基础的综合评估,才能将学生数学课程掌握情况公正合理地反映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结合实际情况,立足现状分析,认真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良好衔接,保障高等数学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推动数学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6: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方法论文
[2]赵冬,丁黎明.关于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谷芳芳,谷倩倩.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新尝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4]陈琛.试述高等数学教学如何与中学数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效地衔接[J].山西青年,
[5]陈雪芬.浅谈如何做好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教学衔接工作[J].求知导刊,2017
[6]苏德矿.高等数学教学如何与中学数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效地衔接[J].中国大学教学:北大核心,2013
篇7:谈小学数学教学有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9月8日
篇8:谈小学数学与实践活动
谈小学数学与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同样,实施素质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加强实践活动,其重要性何在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作 者:蒋丽萍 作者单位:酒泉市西大街小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9: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点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点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
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 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算术数与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
(二)数与式
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不过,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便更有居高临下之感。
(三)由算术数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此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此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去更进一步地去探讨和研究。
篇10:浅谈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论文
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是学生能顺利有效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必要工作,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包括学生心理的调适、学习内容的衔接,学习方式的衔接等。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工作,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当中去,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新的数学的学习当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都能得到延续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提高。笔者认为要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的衔接
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是不变的,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同学和同样的学校一直延续几年,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都处于熟悉的人和环境当中,老师教学的方式和同学相处的方式都让学生非常地熟悉,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可是到了初中,突然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同学、班级、校园……,一切都是全新的,学生需要心理的调适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的活动和学习。到了新的环境中,学生难免产生焦虑、茫然、无所适从感,教师要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始上数学课前花两三分钟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聊一聊自己的新的学习生活。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把握,也可以让学生有什么问题下来和老师交流,教师对学生处于新环境所产生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通。教师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数学课上也多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心里话,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新的数学老师,因喜欢上数学教师二喜欢上数学,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生活当中去。教师与学生敞开心扉的交流,让学生及时的从小学生活的留恋和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中解脱出来,把心思放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数学是在校学数学的基础之上开展的,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直接关系到初中数学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仅仅是纯粹地完成初中数学内容的准备及对初中跟数学进行钻研,初中的数学教师还要熟知小学阶段的内容。其次是小学数学老师对初中数学也应有了解,在内容、上挖掘的深度适应,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更好衔接。只有这样才能熟悉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教学初中数学时,知道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程度可以预防教学时教师讲的内容低于学生现有知识或高于学生现有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能让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知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度。如:人教版初中数学“1.1.1正数和负数”这个内容在学习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和“—”,师:“同学们这两个数学符号你们都见过,也非常地熟悉。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聊一聊自己了解的“+”和“—”吧。”这两个符号是学生从小学一年就接触的数学符号,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能够就这两个符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的积极发言起到课前热身和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接着教师出示“+2、-2”、“+1、-1”、“-3、+3”这几组数字。师:“从刚才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当中,老师看出了同学们对“+”和“—”的了解实在不少,相信同学们对“+”和“—”畅谈的那种热情也同样可以运用到新的数学知识的学当中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组数字,说说他们的特点。进而引入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这样的导入是在学生熟悉的运算符号的基础之上,由旧引入新的,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中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的衔接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当中,有家长和教师的不断叮嘱,可是到了初中学生多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支配的实践和空间。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挖掘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自由自配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当下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善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初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延续过去的自主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初中数学的学习。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能够在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举纲明目的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新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教师再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达到为学生解疑和对知识进行有效内化的目的。总之,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地提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的数学知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找到二者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最终实现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有效结合,做好初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工作是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任金红.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有效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6).
[2]张永超.浅议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性衔接[J].基础教育论坛,(21).
篇11: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衔接与培养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衔接与培养兴趣
初中数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关键在于了解初中生的'心理规律,调节教师的教学活动.
作 者:赵小红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闫家店初级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12: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衔接的探究论文
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衔接的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差异,从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心态、心理素质、学习方法等几方面探讨了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衔接措施,对保障技校数学教学的起始效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 衔接 技校
刚从初中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无论在很多方面都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将从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衔接的视角去探讨这些变化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为学生做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衔接
技校的数学课程内容与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相比,有几个明显的差异:前者牵涉变量、连续量的内容较多,后者牵涉常量、离散量的内容较多;前者结论成立的条件较复杂,要考虑多种可能性,后者结论成立的条件较简单,一般只考虑单一的情况;前者的抽象性较后者更强,等等。
另外,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不够扎实,遗忘的知识较多,很多运算和推理缺乏熟练的技能。
因此,在刚开始的数学教学中,最好有以下几个措施:
1.教学前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掌握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缺陷,然后针对这些缺陷进行补偿复习。
2.向学生简介以上一些技校数学课程内容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区别,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时刻结合所学的具体内容,提醒学生关注新的思考方式,逐步形成新的思考习惯。
3. 对学生薄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回顾和重现,并结合新课内容进行“旧”技能的训练。
二、为学生做好学习心态的衔接
学生考完中考后,在思想上、学习上都有松懈的势头,而且,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大多会认为他们主要是学习职业技能的,对数学的学习不大重视。有的学生则在初中时已经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数学。而刚进入技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则偏偏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这些内容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因此,老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心态,对于不同类型心态的学生进行分别对待,对不重视数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跟他们讲清楚道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工具学科的重要性。对怕学、厌学数学的学生,选择一些很简单、很显浅的内容,并设计成起点低、梯度小的题目,让他们感觉数学并非所有内容都难,有些内容他们是可以掌握的,从而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不断通过起点低、梯度小的练习,逐步让他们在学数学、做数学中尝到成功感,从而恢复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在技校各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数学在工农业生产、乃至各行各业中的工具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态度。
三、为学生做好心理素质的衔接
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摒弃过去的依赖心理,在数学学习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和经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多与学生沟通,教育他们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初步动机;设置适当的学习步子,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以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2)通过数学美、数学史、数学趣题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刻苦的、不懈的数学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开辟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如数学测量、数学实验、数学游戏、阅读数学趣味读物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数学,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
四、为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阶段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让学生在技校的数学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1.制订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
指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实际和学习需要,确定努力目标,制订达到目标的计划,包括作息时间的安排、阅读什么数学书籍(包括课本)、选取什么数学习题册进行训练、看书与练习的时间分配如何、各个内容的学习进度和自查时间等等。
2.做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对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和结论,最好通过特例加以思考;对数学公式和结论,最好自己尝试推导;以课本例题为范例,先自己思考、动笔做,然后再对照例题解答过程与自己解答过程的异同,从中反馈和领会知识运用的过程;记录好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3.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特别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对堂上还弄不懂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尽量不留下疑难尾巴。
4.做好课后的复习和巩固训练。
指导学生课后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攻关,归纳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并与之前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把新学内容整合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加强数学技能训练,勤动脑、勤动笔,基础练习要做到熟练程度,中档练习要注意总结归纳解题技巧,综合练习要学会分解难点、拓宽知识的联想。数形结合、特殊值法、不完全归纳法等常常是解题过程中寻找思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有意识进行限时训练。
5.形成多思、多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就要边学边问,要学习怎样去问,思与问是密切相关的,有思考才能产生问题,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有问题就会激发思考。多思、多问,才能不断反馈、不断调整,才能把新知识正确地建构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参考文献:
1.石志群,高一教学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2月。
2.徐德雄,高中数学学业负担的调查及对策,中学数学参考,193月。
3.王少华,论数学学法指导,中学数学参考,年7月。
篇13: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论文
摘要: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它为教学实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启发教师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秀的地方, 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得失; 教学评价;
一、以教学得失审视反思
“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学生学习方法是否适当, 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评价是否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等。
“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各个方面去审视, 去查找问题, 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 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 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组织、上好每一节课,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同步进行。
二、以教学评价促进反思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不同的学生, 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也应该不一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目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笔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尝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中的个性化评价。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如, 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很好!”送给外向型的学生, 将“你讲得很好, 声音非常洪亮。”送给内向型的学生, 将“这种想法别具一格, 令人耳目一新, 请再说一遍。”送给创新型的学生, 将“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这种方法值得学习!”送给不善言辞的学生, 将“善于倾听, 乐于思考,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送给思维缓慢但虚心好学的学生等。这样的评价, 能激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在作业批改中, 笔者采用了“等级”加“短语”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一些优秀的学生, 采用“优秀”、“思维敏捷”、“解法妙”等简短的激励语, 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激励他们继续奋发向上;对各方面表现都一般的学生, 采用“良”、“进步很大”、“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等深情委婉的批语, 这样可以调整其心理差距, 激励其不断进步;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采用“再努力!”、“多动脑筋好吗?”、“如果把字写得再端正些, 那该多好!”、“大家都看到了你的进步, 希望你继续努力!”等评语, 可以起到提醒、鼓励的作用。
3.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在成长记录袋中, 设计一个“评价”栏, 在“评价”栏中有“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同学对我说”, 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反思, 并定下发展目标。有的学生说:“我的成绩很好, 但字写得不好, 我要加强练字。”对暂时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 教师允许他们进行延缓评价, 允许他们经过努力或在他人帮助下达到目标后, 再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时机, 顺势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状况。这不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 还能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挑战自己, 是个体健康成长、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过分地肯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会导致盲目自大,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过分地否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则会导致自卑怯懦, 消极怠惰。反思意识的形成和反思习惯的养成, 能使学生勇敢地审视自我, 虚心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从而超越自我, 不断地健康成长。
篇14:谈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谈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谈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大港区太平镇第一小学
学科:小学数学
刘 呈 英
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制定教学目标时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更要从数学研究方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个纬度着手,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多种渗透、动手探究、理解归纳、验证发展等几个不同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应用,从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并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谈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以求与大家共勉。
1、渗透“范围”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知识建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实践―纠偏―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在一些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研究范围小,考虑不全面的现象。例如:教学“2、5的倍数特征”时,(以班内学生的学号为暂时研究对象)因为学生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当学号是5的倍数写到黑板上后,学生自然就会将这种经验迁移到5的倍数的特征中来。研究了这几个数后,就下结论:个位上是0或5的数就是5的倍数。这时候他们下的结论也很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大部分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进行练习巩固。但是我并没有满足于此,仅仅几个数就能得出结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项结论的得出不是这样草率的,而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假如我们在教学概念或组织探究规律时总是如此这般,长久以来,学生也会形成草率的态度,以偏概全,缺乏一种科学的严谨。
于是,我首先引导学生确定小范围数据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选定一个数据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的数”。这时候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学生产成了进一步往大数范围探索的愿望,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只有进行了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将这一结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全面,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有了一定的“范围”意识,知道了在进行一项研究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大范围,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从部分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建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渗透“验证”意识,体验数学思想的严密性。
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最敢于大胆猜想,但是他们往往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在很多时候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猜想就是结论,缺乏一种严谨的态度。如果他们有了一些验证猜想的方法,是不是会变得仔细、认真呢?根据孩子的特点,我认为举例的方法最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也就是简单的“列举法”,包括“找反例”。证明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几何证明、列举法、不完全归纳法……,这些方法在学生升入初中后就会逐渐接触并掌握。但是在小学阶段,是不是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一些探究验证的方法策略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让学生学习验证猜想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严密性是我们的责任。
如:教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求法”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所列举各数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学生答: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我逐步扩大研究范围,探究更大数的因数,并引导学生可以用举例的方法来研究。寻找有没有不符合这一特征的例子,如果没有,说明一开始的猜想是正确的。然后我利用列举法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教师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采用列举、比较等方法从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迁移到求一个数的倍数,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归纳”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严密性与严谨性。当下节课研究2、3、5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用这些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我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的验证方法,每种验证方法也应该不断完善。
3、渗透“探究”意识,体验数学结论的科学性。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之前,我找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学前状态进行了解。应该说学生对于长方体的体积有所认识但较为简单。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背公式。并且所有知道这个结论的同学都认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以后就能用这个结论来进行计算,不需要进行验证。当然他们的'结论获得也仅仅是“知道”的过程,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意识,告诉学生:这个方法我们没有全面研究过,所以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应该进一步验证。没有经过研究,怎么能轻易就相信我们的认为是正确的呢?
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通过操作、体验、举例、分析等方法进行验证后,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教师才告诉学生,我们开始的认识现在可以变成结论。虽然同样是一个公式、一句话,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经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研究后,猜想才可能变成结论。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他们才会具备科学的态度,才会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才不会冒然下结论。
4、渗透“参与”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合理性。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合作交流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择优性。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合作交流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使数学学习更为合理。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想结果哪个大,哪个小,通过小组讨论、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一折、验证猜想、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为什么这些分数会大小相同呢?进而研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变化规律,并经历完整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此时学生的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我让学生再次探索,使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分数基本性质的数学模型,得出适用于小范围的结论;然后扩大范围,可以根据这一结论进行大胆猜想,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最优的结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学生通过参与整个的课堂学习,不紧掌握了数学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更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知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达成,而能力目标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达成效果不是显现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进行渗透和培养,这是一个长久的培养、训练和养成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课堂教学将大为改观,学生成长将终身受益。
篇15: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李文德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广大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然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兴趣的培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若能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就能促使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数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新课引入,创设悬念,以“奇”促疑,引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引入时要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具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很好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已知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分别5cm、8cm的两条线段,要求学生以这两条线段为边作一个三角形,那么第三边是多少cm呢?问题一出,同学们立刻忙乱了,拿着刻度尺就量出了得数,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趁热打铁,接着我又问“谁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然后,我又问:第三边应该怎样取值?这时,学生的学习气氛更活跃,前后纷纷讨论,最后让学生任意说出两边长,教师马上说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此刻,同学们感到更惊奇,竭力想知道老师采用什么妙法,这就激起学生的疑问,根据以上提问内容,通过整理,同学们很快就能探索出规律,归纳总结规律,从而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引发兴趣。
二、变静为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心理学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也就变成一种游戏似地。”老一套的教师为主,详尽讲解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数学的创新发展。反而加大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难懂。因而产生对其内容的不重视,甚至厌学,可见教学不只是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听,因而应该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使课堂活跃。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通过动手操作,变静为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边边边”公理时,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三角形,再以这个三角形三条边为边作一个三角形,并剪下,两个三角形进行重叠,然后让学生说结果,并正确叙述刚才的作法,同学们认真陈述操作的过程,经整理得到: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完全相同,大小相等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组织文字语言正确说出“边边边”公理。这时学生心情特别高兴,认为自己不错也能亲手作图,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发他们对知识积累的兴趣。
三、直观教学,巩固兴趣。
许多人当读到优美诗句时就被诗情画意所陶醉,似乎画中主人公就是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就是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极强的表现欲,引导他们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题中角色,在讲台前演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使同学们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含义,及相关知识,在引导学生从两名同学演示的情境中了解到相关量的变化,从而为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解答打好基础,这样尽量让学生亲自参与,自己动脑,动手,亲自感受,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增添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表扬为主,提高兴趣。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好的成绩或表现多多赞许。在教学中经常用一些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
”、“太好了”、“很棒”、“棒极了”等表扬学生,使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成绩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在希望中建立浓厚的兴趣。初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还相对较低,常常默认老师的评价,并且常以老师的评价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对一道只做一半的题,老师用两种不同的评价就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说学生“你真笨,怎么只做了一半,后面咋不会做了”,这样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我真的不行了,我只有这么大本事了。而相反的评价就可以鼓足学生的勇气,激励他思维和发挥,于是没能正确掌握的知识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临时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针对实际,培养兴趣。
许多数学知识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地应用所学知识的.环境,使学生在一次次实际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既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性,有时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就要涉及销售商品的标价;处理好销售价才能获得相应的利润,这就要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再如给定一定长度材料,才 能围成最大面积矩形就要运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等,这样使学生注重数学即生活之必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奥秘。
六、教学结尾,发展兴趣。
每节课的结尾应与小说章节一样结尾,设置悬念,造成回味无穷之感。若设计恰当,可起到课虽终,而趣未尽的效果。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后,即时总结,直接设问:矩形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它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特例,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问一,同学们想一下还有没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还没有研究?问二,从平行四边形演变到特例需添加什么条件?
实践:动手做做所知道的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模具,巧妙地设计课堂的结局,能促使学生继续回味知识。结尾中不断设计悬念或故留空白,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根究底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篇16:例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深度与宽度
――教学反思有效策略之二
当前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钟情于对情境的描述,或教学环节的再现,针对这些教学情境或环节背后的东西,少有分析与思考。很多教学反思更像课堂教学记录,“叙”多于“思”。
一、紧扣教学实践,突出反思的深度
教学反思的本质在于“思”,只有对课堂教学展开深入的思考,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在日常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所教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走向,从数学专业知识层面挖掘反思的深度。还要对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做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从中发现哪些是值得继续坚持的做法,哪些是需要改进或调整的,挖掘教学实践层面上反思的深度。下面以“平行与垂直”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教学反思的深度。
【教学案例】
片断1:
平行的概念初步学后,老师出示一组相关的照片。
师:(出示立交桥的图片,师用手指着其中的一座桥和一条路说)它们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它们平行吗?
生:也不平行。
师:那它们怎么了?
生:(不知所措)。
师: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不能说是平行的。(同时,在平行概念的前面加上了“同一平面内”几个字。)
片断2:
师: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平行的现象?
生1:(边做手势边说)梯子两条长是平行的。
师:嗯!你说的是那种梯子吧?(边说边比划,那种上下一样大小的梯子。)还有一些梯子不是的哟!
生1:(茫然的看着。)
生2:马路长长的两边。
师:是的,马路长长的两条边是平行的。
片断3:
师:请同学们先用小棒摆出一组平行线。(学生很快地在桌面上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平行线。)
师:请摆法不同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
生:(用两只手悬空拿着小棒比划着,摆出几种“平行”形状。)
师:哪位同学能用小棒摆一摆垂直呀?
生:(有几位学生跑上讲台,摆出几种“垂直”形状)
教学思考:
1.观察生活,找准数学生活的联系
片断1中,教师想借助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同一平面”的内涵。然而,从当时课堂效果来看没有达成。原因是立交桥与数学上相交、平行之间的距离远了。数学上的相交与平行是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而生活中的立交桥与路面又不是两条直线,同时,立交桥上一层的路面经过一段引桥后,总会与下一层的路面“会合”的。硬要把它与相交与平行拉上关系,学生不能理解也就很正常了。
因而,与其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同一平面”,不如就地取材,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天花板上的某一条边与地面上某一条边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符合科学(因找到的两条边一定是线段,而线段是直线是一部分,具备直线的特征),又直观,学生一看就懂,不会产生歧义。
2.读懂教材,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
片断2中,教师没有真正地理解“平行”内涵,数学上研究的平行,指的是两条或多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学生比划出的梯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举出的马路两边也平行的例子错误的,某一段马路可能是直的,看上去好像马路两边也是平行的。但这里提到的马路不是特指,而是抽象意义上的马路,那就不一定是直的了,如果老师轻率地判断马路也符合“平行”的特征,无意中向学生渗透了平行不仅仅是直线之间有的思想。这既不符合数学概念的特点,更不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3.研究教学,紧扣数学知识的本质
现象3中,教师想让学生拿着两根小棒比划,直观感受“平行”与“垂直”现象中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然而,教师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有意无意中忽视了一个基本的数学事实,那就是学生在比划小棒的过程中,无法保证两根小棒一定处在同一平面内,而我们前面已确定的“平行”与“垂直”是建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此时学生随便拿出两根小棒一比划,教师就认可为“平行”或“垂直”,那势必会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错觉,认为不论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之间都存在着“平行”与“垂直”的关系,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必然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
因而,如果老师真的要学生展示的话,不如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或在黑板上摆出造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同一平面”对研究两条直线关系的重要性。
以上的教学反思,不仅有教学情节与环节的描述,更有教学现象的深入剖析,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与比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给他人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从而,实现教学反思价值的最大化。
二、延伸教学视野,拓展反思的宽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不仅仅要找准反思的角度,挖掘反思的深度,教学反思还应有一定的宽度。即教学反思要有广角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知识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能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角度去思考,更能从儿童学习需求的实际去研究。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延展性,它即能深入到数学知识的本原,又是触摸到儿童数学学习的脉搏。实现以宽阔的视野为背景,突出教学反思的厚实。下面以“学生会了教什么”为例,谈谈怎样拓展反思的宽度。
【教学案例】①
片断1:
生1:如果把一个蛋糕看成整体,那么一半就是它的一部分。(教师出示“蛋糕的模板”,学生照样说。)
生2:(重复上面的内容)
生3:如果把一个蛋糕看成整体,一半就是它的一部分。(没有一个孩子不会说,这是生活常识。)
片断2:
(教师出示不同分法的圆,让学生仍然照上面的句式说,再分类。)
生1:(基本与上面的说法相同,学生分类后师总结)
师: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是任意分。
片断3:
师:如果把6个蛋糕看成一个整体,你知道一块与6块的关系吗?
生1:如果把6块看成一个整体,1块是整体的一部分。
(再出现多种形式的图式,即如何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教师仍然让学生按照生1的方式说一句话。)
(数学中的……,语文中的……,从学生回答问题及表情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孩子都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几个课堂教学的片断不难看出,这节课学生的学的太“轻松”了,轻松到人人没有“问题”,这种没有“问题”的课堂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1、学生会了,为什么还要教?
整节课的学习节奏,如果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像一条平滑的直线,没有什么起伏。因为,全班的孩子对“整体与部分”理解非常透彻,课中找不到对他们来说的难点,更谈不上思维的挑战。课堂上不论是学生的回答,还是具体的操作反馈,几乎没有出现过错误。试想一下,一个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错误的学习内容,还有必要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学吗?这不仅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矮化”自己。
2、学生会了,教什么内容?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对学生的学情做过一些了解,如果知道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已达到相应的水准,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装模作样地再来一次所谓的学习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办呢?可以教一些什么呢?我想可否对学习内容做一些“伸展”运动,即向纵深做一些发展。一方面可以向学习内容的宽度上考虑,另一方面可以向学习内容的深度上考虑。宽度上的考虑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增强感性认知;深度上的考虑可以有效地提升思维含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能得到发展。
如本节课教师完全可以把“几分之一”的内容整合进来,学生完全有能力,也有时间认识简单的“几分之一”。这样安排后,教学内容不仅有厚度,更有深度与层次,学生的思维不仅有横向发展,更会有纵向的提升。
3、学生会了,教师做什么?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虽然,人人上课前都制定的教学方案,但你的教学方案只是自己的一种设想,这种设想仅仅只是一种预设,它需要与动态的课堂对接,如果双方差异小,动态的课堂与静态的预设之间自然会产生和谐的共振效益,教师完全可以在自己预设的范畴内展开教学,此时,学生学习的收益会最大化;如果双方的差异较大,教师的预设与动态课堂之间冲突明显,此时,如果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预设展开教学,必然会产生课堂的不和谐,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就“吃不了”。
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情适时地调整教学,努力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思维处在“愤悱”之中,让他们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之间,真正地经历过数学的思考。
以上的教学反思的案例,从学生学会入手,展开更广泛范围内数学学习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认识几分之一”教学上。通过以点带面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应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以及处理的方式、方法,这不仅对今后继续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有借鉴作用,更为相关类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要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反思一定要有角度,有深度,有宽度,还要有温度。坚持从四个维度去实施教学反思,一定能促进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参考资料:
①齐胜利,《学生会了教什么?》,《中小学数学・小学版》(.4)
发表于:(《云南教育小学教师》.11)
篇17:大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论文
大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论文
当前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相脱节的现象,有效加强其衔接程度对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在教学方法、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探究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程度,制定促进其有效衔接的措施势在必行。
一、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差异
在课程目标定位上,高中语文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对语文进行恰当的审美和探究,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旨在使学生在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过程中逐渐拥有人文精神,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文学鉴赏以及文言文在整册书中所占的比重有限等。与之相比,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以及广度上都得到有效增强,包括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训练等必修课程,有的院校选修课则设置在每个学期的课余时间,从不同的层次对语文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依照固有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通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逐一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探讨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对文章思想性、文学性等的探究,课堂氛围也相对活跃,学生讨论更加热烈,课堂趣味性与学术性并存。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会以学生的讨论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评价标准方面,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往往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把大量精力都花在高考范围内的知识点上,并且把考试成绩认定为教学评价的最重要标准。与之相比,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标准相对多元化和人性化,而且拥有较强的前瞻性。培养学生搜集、分析、组织、运用材料的能力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必须依照与大学语文教学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充分遵循过程与结果、学生与教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
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各个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不尽相同,但大多都表现出以下几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的目标大多很明确,因此在进行学习时,会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学习以及四六级考试,往往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很多大学语文必修课的到课率都不太高,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选修课的到课率以及认真听讲的学生则更不如人意。开设课时相对较少。相关调查发现,很多理工科专业中根本没有语文课程的容身之处,在文科专业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也少于65个课时。除此之外,在很多高校,语文课程的设置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对教学目标、大纲甚至教材都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学质量更是缺乏严格的标准。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程度较低是致使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中学语文缓慢的教学进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因为快节奏的教学,对大多知识点都无法消化吸收,最终出现厌学情绪。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显得十分迫切。
三、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措施
做好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规定,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实施。在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对字词句的认知、中心思想的概括为主,课文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常常无法被深刻地讲授出来,对于应用写作能力以及实用口语训练都很少。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在处理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衔接方面,需要把握好深浅,秉承“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原则。大学语文中的文学鉴赏、应用写作训练等都属于必修课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这些内容的衔接,学生的知识就会得到丰富,视野会更加宽广,文学修养、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做好教学方法方面的衔接。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教授法,与之相比,大学语文教学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更加重视。因此,在增强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施行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大学语文的课时相对较少,而课程内容却十分丰富,信息量很大,所以学生需要在课前进行阅读积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增强教学效果。其次,大学生的探究能力相对较强,拥有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多,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从问题出发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的重要作用。最后,大学语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更加深入,随着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的创建,学生拥有了与教师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的条件。学校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与授课教师的特长有效结合,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会因而更加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更容易得到保证。做好教学评价方面的衔接。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大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希望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在期末测评中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在对语文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注重整体性以及综合性,注重从多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想做好教学评价方面的衔接,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标进行有效研究,选择其中适合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加以运用,例如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等都要参与到交互活动中;把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察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例如,学生在演讲、话剧等活动中的表现,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学生无论是参加校内的语文活动还是校外的活动都可以记入学分;学生当前的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有效依据。形成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书面考试与观察活动相结合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
篇18:幼小衔接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之际在于春”,当春天缓缓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又迎来了新的学期。这是我班幼儿在园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入小学前最关键的一学期。本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开展工作,针对上学期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调整,使每一位幼儿能够得到发展。
本学期本班幼儿36名,旧生34名,新生2名。经过大班上学期的学习,分析学期末班级幼儿检核情况,总的来看: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在体能、语言表达、社会交往、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是班级幼儿因为年龄相差较大,男女比率不均匀,造成了幼儿间能力相差较大、班级常规有待继续培养的局面。鉴于以上不足,本学期,我们把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做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加强幼儿前阅读、前书写的训练,将学前的准备工作与主题探究活动、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1、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知识经验的积累:
A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B数学方面的渗透
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19: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如何更好衔接!
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如何更好衔接!
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这十二年是孩子一生很重要的受教育阶段,很多家长心情急切,望子成龙。但更多的是从众学习,没有做好整个小学、中学期间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规划,错过习惯和能力培养的最值时间,等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很难改正。个人认为习惯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时间:小学一到四年级培养学习习惯,初一、初二培养思维能力,初三、高一培养自学能力。小学一到四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最好的阶段,这个阶段学业负担不重, 也更容易进行塑造。(初中开始就不太听家长指挥了)另外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学习下画画、钢琴、乐器之类的,不指望他(她)能有多大的成就,主要是让孩子能坐得住,学会倾听。
学习习惯的培养
1、按时完成老师部署的各种作业
这个要在每天及时将作业完成,效率很重要!不能一边做一边玩,要高效率学习高效率的玩!初中学业任务加重,效率很重要。
2、做题书写整洁、清晰
开始要重点要求步骤,对题目解答交待清楚通过步骤反应思维过程,不能出现跳步现象。在步骤清楚时再要求板书整齐(尤其男孩板书可能会马虎些)初中对步骤要求很严格,孩子们不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要么写很多,要么跳步。到初中等意识到问题时,很难停下来去改正。
3、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学习惯,自己学会整理和查找资料
开始你可以操作让他(她)看,逐渐让他(她)自己整理你给予指导,到最后让他(她)自己整理。
比如:老师经常会要求整理作家的'生平事迹,开始我上网帮助她,后来就是她自己查自己整理。
开班会的资料也是自己查自己整理,其中有些图象是她自己用相机拍完电脑上我教她图象处理
另外孩子喜欢玩魔方,就让她自己上网查资料整理相关资料,现在已经会玩四阶魔方了。(各种三阶魔方都是她自己查资料玩会的,玩魔方有助于培养孩子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高中需要很好的自学能力,有意识做这方面培养,才能慢慢放手。
4、家长装傻让孩子把题目讲给你听
有时候家长要傻点,题目的解答你看懂装没看懂或根本不看就说你看不懂,让孩子把过程讲给你听,把你讲明白,过程还装傻提些问题。
既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他(她)对题目理解更深一层!(题目解答能看懂和能讲清楚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还有就是让孩子有成就感,爸爸妈妈都不明白的题,是我讲给他们讲明白的。听懂不意味着会做,会做不一定能做对。讲题会加深进一步对题目的理解,对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5、让他(她)学会总结,做读书笔记交流体会
学会一个章节或一册,让他(她)给你总结下知识,开始你可以帮助他(她),让他(她)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最重要。
有些时候放松下,让他(她)读些名著、读者或青年文摘、励志类书,有感想时让他(她)做好笔记,你也可以和他(她)一起看,交流些对人物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会总结和归纳,才能让学习更高效,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一。
生活习惯的培养
1、生活要能自理
据我所知六年级了部分孩子还要家长帮助穿衣服,我们从四岁开始就自己睡觉、穿衣
2、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比如:洗袜子、扫地、整理自己的书桌、拖地、洗碗、煎鸡蛋等
3、给有限的零花钱
现在生活富裕了,总是怕孩子亏着了,零花钱给得多多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乱花钱与攀比的习惯。
给他(她)有限的零花钱,让他(她)学会取舍与节约,适当的时候你再给帮助,不能欲取欲求!
4、家长学会示弱,让孩子来帮助你
学会关心别人,让孩子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 国培计划感言
★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整理19篇)】相关文章: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2022-04-29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022-11-10
初高中的学习计划怎么做2022-08-12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学前班教育教学论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2023-06-07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2024-01-13
我县初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2023-07-26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法2022-10-20
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题目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