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论文(通用15篇)由网友“烧肉粽”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论文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不过教师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及课堂中形成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课堂实际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指导学生组织学习活动.但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本文想从以下几点进行简单的探究.
一、有效预设创造互动
为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师首先要找准切入点,找准切入点就需要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互动的目标与主题,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互动的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观察日历”时,我让学生自带日历,编制日历中的数学问题考考老师和同学.大家都知道今天是星期二,9月17日,谁能告诉我下个星期二将会是几号?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日历上的数字的游戏好吗?听好游戏规则:请你拿出一个月的日历,按我的要求圈出几个数,你只要把它们的总和告诉我,我可以马上告诉你这几个日期各是几号,你们知道我是怎样这么快就知道答案的吗?学生感到纳闷就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老师揭开谜底,大家注意到了吗?同行的数有什规律?同列的数又有什么规律?同学们观察了一会,非常兴奋地说出了其中排列的规律.老师归纳,利用他们的排列规律,借助一元一次方程,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使学生及时讨论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掌握日历中的规律,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进行数学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基本上走向了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设计有效的提问,诱发问题意识,这是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也是“互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如,学习了“正方形”后,有一种问法: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四者的关系怎样?另一种问法: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请同学们从边、角、对角线方面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同?显然,前者往往无从入手,后者针对性强,不仅给了学生方向性提示,还留下了思考空间.又如,当学生思维处于困惑之际,可以及时质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远比“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方法?”之类的提问强,因为前者人人都能说,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从而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更需要放下成人的心态,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让学生当一当“老师”,教师则自己做一做“学生”,把“问”的权利更多的给与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适当制定应变对策,以及练习中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等等.
二、有效参与再创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可设计如下互动素材:
1.用火柴棒摆出下列图形
(1)摆第一个图形用———根火柴棒,摆第二个图形用———根火柴棒,摆第三个图形用———根火柴棒,你会摆第四个图形吗?并数数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动手摆,并交流)
(2)摆出第n个图形用———根火柴棒?
2.如果某餐厅按下列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
一张桌子坐6人,2张桌子坐———人,n张桌子可坐多少人?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说明,简单的.几何图形,存在着变化规律,可以用代数式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交流,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这是新课程期待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评价升华互动
数学新课程评价是把教学评价渗透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中,是整个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要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学生、同伴、教师都是参与者,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让所有参与评价的人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利用对称图形设计徽标”课题学习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到超市、商场、银行或网上收集一些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组成的徽标图案,然后自创几个徽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从这些徽标包含的几何图形,对称性和内在特色方面进行交流、评分,尽力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得到升华.
在评价中还要注意关爱和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信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行言语沟通和心灵的交流,使课堂充满和谐的“人情味”,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从而激起他们主动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升华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我们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输学生,创造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努力.
篇2:浅谈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论文
随着我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向以“学生为本”的互动教学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心智的发展。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互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于,转变过去“逼”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造出贴近生活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概念时,可以先讲一个国王与农夫戏言奖赏的故事,农夫要求的奖赏就是运用了等比数列的知识。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重视课前预习,为互动教学做准备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后听课,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已经明白了哪些知识点,对哪些知识点又不明白,这样在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仔细聆听重难点。课前预习是如此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科学指导。就数学学科的教学而言,一般分为三种课型:基础知识课、习题课、复习课。这三种课型的预习方法,应该各有特色。基础知识课重在对新知识的认知,习题课重在解题的方法,复习课重在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就是在基础知识课的课前预习时,重点应放在概念、定理、公理、性质、公式等具体内容的理解上;在习题课的课前预习时,则应放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以及解题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在复习课的课前预习时,将重点放在知识的归纳与习题的综合运用上。对于老师而言,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预习任务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任务的布置要有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预习,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其次,要营造浓厚的预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对那些在预习中有良好表现的学生给予肯定,保证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对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讲解。
三、重视学生间的互动,提倡小组的合作学习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而学生间的互动普遍受到忽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作为师生互动的补充,学生间的互动显得更为重要。高中生与自己联系最多的就是身边的同学,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样不仅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更能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并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比如在讲解椭圆的性质时,可以安排两个同学为一组,准备图钉两枚及细线、白纸和铅笔各一。运用这些工具,在图纸上画椭圆,然后改变细线的长度,观察细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看会出现什么现象,最后全班各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在上述活动中,椭圆的概念、性质不是作为结果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实验,主动探索,两人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两个学生的分工合作,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教具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的互动
多媒体技术以及实物教具是一种有效的、先进的认知工具,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在几何画板软件下,计算机可以画出各种函数的图像,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等情况,而且还能准确地度量出所需结果。再比如,通过拖动鼠标这样的操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机屏幕上图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变换、测量、作图等工具处理图形,可以让学生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性,这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类多面体与旋转体的实物教具,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多方位观察、多角度的审视后形成对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直观认识,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互动中,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维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学生练习反馈,教师评判,形成良性互动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推理与计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练习或讲解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性评析。比如,不少学生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显得很害怕,因为大多数老师是将应用问题分成“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溶液配比问题”等等类型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往往是先识别类型,然后套公式,做对了一个“行程问题”,遇到另一个“工程问题”却不会了。或者可以让整体掌握了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讲解,在学生之间形成互动,达到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对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互动起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篇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分析论文
摘要:
现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主流,教师要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尤其初中生正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快速阶段,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初中刚刚接触化学学科,对其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学习过渡,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阐述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篇4: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教学事业不断变革,教师最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动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往教学方式一味将课本上的知识照搬到课堂上,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意义,不利于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与完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实践能力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能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兴趣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个良好学习环境的带动下,使学生学习更积极,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质量,使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进行讨论学习能提高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在教课的时候增加学生讨论时间,使学生理解知识更深刻,讨论热烈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学习一个化学仪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思考作用,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讨论时间,活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学生一些合理的看法继续肯定,这样学生就会更有自信地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使学生喜欢上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要提问学生,学生对一些理解会出现差异,但总体还是不错的,没有太大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有些学生可能回答得不是很理想,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目,教师可以将一些危险性较强的实验通过多媒体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化学实验的步骤,提高学生互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注重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学生要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扎实掌握相关化学基础知识,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以前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有重要影响。
1、教师要注重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各有差别,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然后通过教学分配不一样的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因材施教,将互动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渗入课程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一些时间复习,让学生将所学化学基础知识梳理一遍,提高学生记忆能力,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上迅速发展。
2、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基础知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更了解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互动,化学课程比较注重学生对实验的掌握,其中一些化学过程需要学生牢记步骤,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实验反复记忆环节,然后让学生相互检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师更要注意学生学习自觉性,学生在学习与合作上更关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化学比赛,不仅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加强合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参加化学相关实验室比赛,同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有关化学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互动
增强学生互动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助于教师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将互动交流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多聊天、谈心,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初中生正处于各项学习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互动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平时可以融入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篇5:论文提纲语文教学有效互动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而且实质上也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下面是论文提纲语文教学有效互动。
如果我们仅仅依赖教材或是仍然去灌输教材,那么,我们向学生展示的仅仅是知识世界,这知识世界虽然具有其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毫不匹配的,因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重要特征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把课文中展现给学生的知识世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匹配起来。如何匹配?就是要教师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有效地互动起来。鉴于学生思维有其自身的特征——形象思维比较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扬敬业精神,捕捉学生生活中甚至生活以外的他们不感到深奥的形象来促使他们去思维。
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应当充分肯定,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学已在积极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了,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还只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管理者,尤其在我们的预设中虽然涉及一部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容,但这些内容还没有能够真正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没有让学生在真正的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科学的引导十分重要。
1、要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大变革。然而要使这一变革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我们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中得以完成;使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切问题既感到兴趣,又力所能及;以学生为本,还要让我们的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把有效互动看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不仅仅把作为结果的知识体拿来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自然常识、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得到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要让每个学生都愉悦叶澜先生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到: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也是让他们生活得有意义构成部分,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的教师都能从et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的责任感,那就体现了我们教师生命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把自己看作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平等地位的首席,无论是学习优等生还是学习中等生,乃至学习差等生,他们都会体验到幸福,因为这些学生都能够在无拘无束的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都能够在无拘无束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
篇6: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内容,为了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开展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将教学内容有效互动性的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友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师生互动;问题;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互动是指在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提问等有效的互动形式,从而共同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师生有效互动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每节课的目标,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主动地去挖掘,创新性的思考课堂问题,塑造学生性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各自长处,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当教师引导学生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习心态,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更准确的.把握文中情感,增加了师生互动也可以使教师能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掌握学生的优缺点,更好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现将互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对策略进行有效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互动意识缺乏
在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下,教师要逐渐的遵循全新的互动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讲与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互动的意识,没有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转变,使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互动的兴趣,营造课堂互动氛围,互动意识的淡薄,使课堂教学效果水平降低。
(二)教师互动方式灵活性欠缺
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以及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很多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互动方法的欠缺性。首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过于单一,有些教师习惯性的利用提问的方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进行互动,但实际的互动课堂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利用提问学生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互动方式的单一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互动的兴趣。其次,由于部分教师互动时主体化,使学生处于被互动的一方,机械性的由老师进行主体互动,没有站在学生一方理解性的进行互动模式,打击了学生互动的的积极性。
(三)教师互动时机把握不到位
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需要把握准确的时机,具体课文内容利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把握时机进行有效互动。许多没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互动的方式有效运用。比如,当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相互讨论时,教师互动时机不当,直接将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就不能够将学生的思考性发挥出来,使学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与互动,会导致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记忆不深刻,不能达到课堂互动效果。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策略
(一)教师要增强互动意识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师生之间互动有效性,教师应该增强互动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交流课堂内容。教师应设定课文内容相关情境,讲课文进行互动式的表演,也可以由学生预习,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情景互动,使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文内容,也能感受到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感受能力,也相应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互动意识的增强,要切记学生在教学任务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个体观念,意识到自身在互动中的重要性,由教师互动意识增强带动学生互动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内容的细化,有的学生并不能够全面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互动教学方式,同时可以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最常见的提问式互动,或者表演自我发挥再现情景式互动,教师应将这些互动方式相结合,相互灵活应用,增进学生互动的兴趣。将发言权、话语权留给学生,发挥学生自我的长处,形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互动模式,使学生将教学内容更加牢记。
(三)把握好师生互动时机
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不仅应该多种多样的互动模式,也应该要求教师抓准互动时机,把握好互动的方法的同时,选择适宜的时间,灵活的引导学生将课文教材内容在具体适宜的时机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时机的把握需要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使学生在互动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交流、相互提问等等,这些具体时机的把握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比如,当教师将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分为两队,由学生分角色将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师在关键的时候进行引导,这种互动模式需要教师把握关键时机,来利用课文内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教材的兴趣。
三、结语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不仅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学习的兴趣和方法,这种互动模式使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也使生相互之间形成了友善、愉悦的学习氛围。为了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使教师加强各种互动模式的意识,多方面的了解互动教学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流畅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娜娜.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17).
[2]王福英.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才智,(09).
[3]成立村.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5).
篇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论文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师生互动不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还在基础教学研究中成为一个探讨的热点话题。从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目的性、重要性以及策略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互动;目的性;重要性;策略性
一、师生互动的目的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有趣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对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的眼光去洞察世界的慧眼,透过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看到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化的科学杰作,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以及感情上的沟通,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及其是否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具有计划性,并且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这样师生互动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传授知识的长者,在如今的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教师通过不断地转变角色,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受到约束,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及时与老师沟通,使课堂变得充满活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建立良好的沟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师生互动的策略性
为了能够形成真正的、有效的互动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也是有策略性的。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师生活动的切入点:学习兴趣点和探究点。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需的动力。探究点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一些关键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如何去突破探究点而进行的。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重视经历和知识形成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又要在重视渗透教学数学思想方法中实现师生互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刘新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新课程:中,(06)。
梁萍。优化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实效.小学时代:教师版,(25)。
赵栓华。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新课程学习:小学,(04)。
徐晓鸿。小学课堂互动交流活动的教学策略.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2)。
篇8: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严重,学生所领会的通常只是教师或课本编写者的观点,他们很少有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这样,充当被动听讲角色的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知识掌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并导致能力培养的速度减缓,严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数学教育界近年来逐渐重视教学改革,问题解决、启发式、研究式已渐入人心,但这些改革方案往往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实际教学中仍旧是注入式盛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观没有根本转变,教学改革仅重视“教”的活动而忽视“学’的活动,因而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不能科学地把握教学的进程和节奏,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就有必要对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做出探讨。
篇9: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认识、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的个性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他的活动内容.如果剥夺人的活动自由,他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问题上,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知识和经验靠灌输是不行的,要靠学生在各种实际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经验,获得真知;他主张发掘学生的智慧潜力,让学生在教学中扮演一种充分积极的角色,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其认知的需要,而且还应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增长智力、培养能力和兴趣特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发挥创造力的需要等等.要做到既保证学生的认识任务又保证学生发展任务的全面完成,需要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基础,否则认识和发展双重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很难想象的.
按照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的主体师生双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从事着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活动.钟启泉先生认为,“教学的本质在于沟通和合作,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在教学过程的某个时刻可以由教师对教学起支配作用,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然而在另一个时刻则由学生起支配作用.这个时刻,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安排和速度可能主要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决定,并要求教师的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进行.比如在学生独立探索、实验研究时,学生需要的仅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和鼓励,知识结论再也不是一味由教师告知.因此,只有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把师生双方的关系看成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才能真正反映教学活动的本质,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力.
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极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分离,相应的数学教学活动常常受到歪曲、变异、形式化、表面化.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教材是按照数学理论的逻辑体系编写的,而这种逻辑体系中的知识呈现顺序与数学理论的真实发现过程往往是相反的(真实发现过程常用“分析法”,而逻辑体系则采用“演绎法从而,根据教材所进行的学习往往是“反思维过程”的活动:把数学当成纯粹的数学推理,当成“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来学习,数学本来具有的丰富多彩性、变化性都被深深地掩盖起来.显然,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主体性、创造性也是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改变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推论,处处强调逻辑演绎的严格性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讨论中,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实质内涵,领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和手段,体验数学思想和数学美学的魅力.
篇10: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是一种机械的信息传递的输出与输入关系,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师生互动有其特定的丰富内涵,师生互动需要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心理、伦理等多方面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
1.主体平等
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人,都有着人格的尊严、物质与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师生互动要求建立具有伦理意义的师生关系,师生在人格面前、科学面前平等,在活动中民主,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力,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意义.虽然教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调节、控制和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能提供较为完善的环境和材料,把握教学进程,使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朝着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但是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会不断地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学生的信息来源和思考、判断、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超越教师的预料.因此,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学生的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和反省自己的教育策略、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利益出发去思考各个教育环节.
2.认知协调
知识的授受过程伴随着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然存在着认知结构、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教学中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单向度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学习任务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教学过程就是通过矛盾的不断冲突激化和解决而发展的.但只有在学生认识到新的学习任务与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的存在,并且具有解决这一矛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授受过程中应具有某种认知方式的“平行关系”或对应关系,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某一新课题的“初始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确定学生某阶段的“终结能力”和“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及时灵活地加以调节,以求得教学同步.
3.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相长”关系,而是渗透师生情感作用的教学关系,教师与学生情感活动的互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基本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存在差异,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情感共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师生之间的真诚、理解、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根据教学进程恰当地体现自己的情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关怀、理解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情感去感化、激励学生当教师在教学中,由职业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当学生也从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时,双方就超脱了“有用”的功利观念,转入“移情”和“无我”的超功利意境,教学就进入了美的境界.
4.教学互补
教学互补,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相互适应与配合,达到彼此受纳的境界,从而使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从方法论的角度达到高度的和谐.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可控制的过程,要按教学计划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实现教与学双方活动的适时调控,并让教与学在方法上彼此适应和配合.比如在“概念学习”时,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就需要更多形象化的教学,需要更多活动式的教学,需要更多及时练习与反馈.而在“巩固练习”时,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强烈,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增大,就需要更多的讨论式、自学式和独立探究式的教学.教与学在方法上的互补的标志是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教与学的调控.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时时有信息的交流,我们应该追求这种信息流的稳定,同时这种信息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师生双方按照这种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自己教与学的活动的步骤、方式、速度、方向和进程,在教的方面,需要调整教学要求、进度,对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课与矫正教学;在学的方面,则主要强调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学习安排^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补缺补差等等.
篇11: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数学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师生互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施教模式.若按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众多的数学教学模式可分为三类:学生中心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和师生合作模式.“学生中心模式”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但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学生难以形成完善的智能结构.“教师中心模式”则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上有严密的计划安排^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经济高效、循序渐进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但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容易出现诸如“盲从”、“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失落”等问题.因此,我国数学教育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在大声疾呼:教师和教科书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应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师生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建立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重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这些特点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
实施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用互动的形式重塑教学过程,就是要突出和重视“学”的主体活动,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注意学生实质上的学习自主.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启发每个学生充分地与学习材料互动、与学习伙伴互动、与社会环境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的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师生互动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平等民主、富有情感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师生关系很有点像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许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可以说,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与学生平等地、协商地交流,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教学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教师要给学生一份爱心.爱和理解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心理前提,情感在互动中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它能弥合师生之间的分歧与隔阂.教师要赋予学生一种真情实感,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关心、理解学生,学生心灵的火花一旦被点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善于以学生化的心态和行为参与到师生的交互中去,使自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第三,教师要信任学生.要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给学生,同时也给自己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要允许各类不同水平的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学生发表创造性的意见,教师要学会作创造性的评价,鼓励创造性财富的萌芽;对学生在交互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不能奚落嘲笑,要充分肯定学生想法中的合理成份,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交流的热情和信心.第四教师要投入情感.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用自身的热情来感染学生最终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起学好数学的热情,这样才能形成适合进行情感教学的氛围.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第一,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授课过程中的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是一种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上,教师除了就课本所学知识和学生进行探讨外,还应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克服教学难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取得教书育人双丰收.第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于合作双方都是学生,彼此有许多共同点,所以可以保持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气氛,达到双方积极活动、积极思考的目的,从而使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和流畅.第三,教师间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功地组织好每一堂课,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多方向实现,如主讲、助讲间的合作与交流:集体备课商讨最优的授课教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开启思路,取长补短.
3.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揭示学习任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的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变封闭的、单一的教材内容为丰富的有利于学生观察与实践、猜想与验证、收集与处理、选择与判断、推理与交流等可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创设问题情境应着眼于以下几点:第一,问题要明确而且具体.当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教学活动的要求和目的后,教学活动才可能朝着有效互动的方向发展.第二,问题要有新意.学科前沿的、与学生自身素质密切相关的、生动精彩的问题会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三,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教师可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方法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使问题呈阶梯式递进,并保持每个问题适当的跨度,由学生发挥思维去“填充第四,把握设问的时机.一般而言,问题主要设计在重点、难点、转折、联系、创新应用等关键处,但应随机应变,切勿拘泥程式.比如,有的学生在求导中偶然发现,所求的奇函数的导数都是偶函数,这时,教师可顺势提问:对于一般的奇函数f(x)它的导函数/(x)是否一定为偶函数?进一步去问:偶函数的导数又是什么性质的函数呢?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索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显得水乳交融.
4.实施计划导控,增进师生互动的效果
成功的师生互动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前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任意支配,放任自流.其实,“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动,而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地诱导启发.”因此,必须实施计划导控,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为达到明确的教学目的进行有序的、分步骤的学习活动,激发、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从而在组织形式上保证师生互动的效果.计划导控的基本流程是“任务驱动、方向定位、自主研究、反馈审核”.任务驱动”是根据学习内容提出明确的研究任务,促使学生为圆满完成任务去自我学习.比如,为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可给出自学思考题,让学生自学后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阶段内容总结等来引导学生自学.“方向定位”是为保障学生完成既定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的搜集、整理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先进手段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以此来圈定学生的学习范围,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式,防止学生偏离方向.自主研究”指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分析问题症结、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反馈审核”是指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审核,确认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控.除了常规的课后练习和章节测验外,还有章节总结、专题的学习体会、阅读摘要等作业形式.上述各个流程间是顺序继承和相互作用的,通过合理配置就为完满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切实保证。
篇12: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对教学信息双向传递,选择处理、互动的过程,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乏了生命的'灵动.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的课堂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浅表层次,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作 者:郝丽欣 作者单位:巴彦县兴隆二中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篇13:在教学中互动 在互动中教学的教学论文
关于在教学中互动 在互动中教学的教学论文字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具体地说: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最美,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发展互动——拓展: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动学习基础上,学生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互动学习、发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着重思维品质的改善,发展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生活以及新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全体保持兴奋状态对运用创新产生欲望——运用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篇14: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篇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传统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 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和谐、宽松和自由化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教学的开展。只有学生真正的喜欢教师,才会主动地投入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去,在课堂中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才会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有一定的 困难。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学生的朋友,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摒弃传统师教尊严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良好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正所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 教师一定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 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觉得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相极进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四、生活化的教学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尽量与生活挂钩,使学生养成有数学的眼光和角度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在教学“估一估”这一课时,我感觉要让学生估算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他们的定式思维中就是要算出准确值,没有估算的意识和习惯。为了让他们了解估算的意义和必要性,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但是操场只能容纳大概800名的学生,估一估是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参加运动会,我只给了一个条件我们班的人数是48人。学生就开始讨论了,有的列算式,有的心算,有几个很快就有了答案,我没有着急的公布结果,而是等全班大多数同学都有了算完了,再来公布算的快和慢的学生之间相差的时间,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让那些死算的学生幡然醒悟,原来这道题还有更简便、快速、不出错的算法,就是“估算”。
五、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在学生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性能力。如:等腰等,这样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拼图方法,并由拼成的图形通过观察思考而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不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总之,我们将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篇15: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篇三
小学数学内容可划分为概念部分、计算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块,那么如何充分地教好这三部分知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在计算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三个注重教学策略,这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的反映,它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计算题和应用题的教学。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小学生只习惯于记住背熟概念,缺乏深刻地理解,因而产生了小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良后果;一些小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稍作变化便不知对错。比如:“分数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可分为哪几类?”许多学生回答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种。”实际上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不能算作一种分法。同时,小学生复习概念时,不善于将一个概念和其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因而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比如:小学生对于“扩大了”与“扩大到”、“中点”与“终点”等概念经常在作业或考试中混淆。加之小学生学习概念时,容易受负迁移的影响,缺乏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概念上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小学生由“5比3多2,3比5少 2” ,错误地得出:“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10%。”的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情景,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自我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辨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呢?
1、重视过程、大胆创新。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敢于创新,创设情景,想法设法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掌握来龙去脉。
例如: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列出:a÷b=a/b=(a×1)/b=a×1/b(b不能为0),即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2、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和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应用时容易掌握。
3、分析对比,加强分辨。一些概念只是一两字之差,但本质完全不同,学生常常混淆,因此,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必须将它们加以比较与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要看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本质的区别。
例如:数位和位数的概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可以通过举例加以区别,理解两个不同的概念。
4、联想举例、类比算理。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作业中时常出错。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加以对比,从而类比算理,提高正确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a-b-c=a-(b+c)这一简便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小明第一次借了小亮8元,第二次借了小亮2元,现在小明有13元钱。让学生想一想,小明还钱的方式有几种?结果怎样?也就是小明可以一次一次地还钱与一次性还钱,小明剩余的钱数不变,即: 13-8-2 =13-(8+2)。
5、应用变式、深化概念。教学中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不进行适当的变式,就会使学生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变式”题的设计。
例如:教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判断练习: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比圆锥体的体积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比圆柱体体积少2/3。
6、分析错例,提早预防。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错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错误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半圆的周长,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区别二者异同。
7、辨证思维。灵活应用。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明白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不能一成不变,使学生生搬硬套。
例如: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一般情况是先通分,然后相加减。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不必通分,采用分拆的方法进行解决。
8、题组训练,及时巩固。教学中,把容易出错的概念编成题组进行对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例如: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下面各组概念的异同,这样不仅复习了概念,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及辨别。
(1)、整除和除尽;
(2)、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
(3)、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二、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
(3)、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就题论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学上,造成了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思路单一。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1、 注重一个“路”字,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整数、分数、几何形体的应用题解题思路以外,还要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
(1)、类比思路。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理方法。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非常熟知的事理来类比应用题,就会是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2)、联想思路。联想就是由一事物引起对其它事物或概念的想象。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正面联想,如由要做的题目联想到以前已经做过的和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旧题目及其解法等;反面联想,如由乘积联想到分解质因数,由“合”联想到“分”等。学生在作业中做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3)、假设思路。假设就是通过假定某个条件或某种现象成立,所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的对应已知条件不符,从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加以适当的调整,消除差异,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思考方法在解答条件较少与两个或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尤为常用;有时应用假设法也可以使难题变易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4)、转化思路。转化就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换成容易解答的条件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一般多用于转化条件。比如:一些难以解答的比例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比转化为分数,然后可以按照分数的思路来进行解答。
(5)、直观思路。就是借助图表或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助解,就是解题时,先根据题意画出的线段图或适当的表格,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实验操作,就是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寻找解题窍门。
(6)、逆向思路。也称反向思路,是由后往前倒着想的一种方法。比如,在几何形体的面积或体积计算中,时常会出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它条件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入手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想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对应思路。对应简单地说就是量率之间的照应。在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运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量寻率,一种是由率寻量。教学中要重视对应的思想的渗透,要强调单位量的对应率,一般都看作是“1”,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单位“1”这个率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8)、定量思路。就是抓住题目中的一个不变量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有时可以利用总数不变;有时可以利用一个部分数不变;还有时利用差值不变进行思考。
(9)、代数思路。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即用方程解题的思路称为代数思路。一些逆向性应用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方程解,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
(10)、多向思路。多向思路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应用多种知识进行思考,综合各种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展思路,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2、 突出一个“变”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例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教学例题时,要善于
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一题多变,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透彻地掌握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2)、习题训练中进行多题一解。习题训练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解题规律,达到一法解多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进行一题多解。
3、 力争一个“巧”字,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解、多解,最后力争达到巧解,即寻求最佳的解题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大胆探索,突破思维常规,巧解应用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经常让学生解题后想一想,看看能不能简化解题步骤,进行巧解,久而久之,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愿望,使其敢想敢创,提高探索、创新的能力。
看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3.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论文
★ 双主互动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论文(通用15篇)】相关文章:
电力评职称论文发表2023-03-08
浅谈师生互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论文2023-06-10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2023-06-21
高中数学类比教学研究论文2022-07-08
课堂互动教学论文2022-12-20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论文2022-07-28
信息化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研究论文2023-11-30
数学教育课程教学能力评价研究的优秀论文2023-03-0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2024-01-29
互动式教学初中政治论文参考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