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写的送别诗

时间:2022-11-02 08:11: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通用8篇)由网友“泽祥”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王昌龄写的送别诗,供大家阅读。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

篇1:王昌龄送别诗

王昌龄送别诗大全

1、《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好听的微信名字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提高执行力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9、《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创作背景

本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本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篇2:王昌龄写的送别诗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成就综述

他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他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他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他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他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他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他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他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他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他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他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他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他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他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他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由此可见,七绝至他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诗歌内容

题材综述

他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他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他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他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边塞称世

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他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他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他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他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他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11]

其三,他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他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他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篇3:王昌龄写的送别诗简短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然后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然后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然后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然后是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篇4:王昌龄写过什么送别诗

王昌龄写过什么送别诗

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2、《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3、《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这是一首表达友谊的作品,是一首送别诗。全篇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感情表达得十分细致。

诗的开头用了画意般的描写,点明时间和地点。这是临水的地方,淮河碧绿的颜色被映在门上,应该是晚上吧,白天太阳下水的影子应该是闪烁不定的,不能看清楚颜色。只有静夜下平静的水面才会将绿色抹在人家的门户上吧。当然做这个推测,也因为诗人后面还写有留客的句子,应该天色已晚主客都有了不便之处,诗人才会生出挽留的心意吧。后面的两个短句都有祝福的意思。尤其用渐渐高升的明月来比喻朋友将要得到的发展,表明诗人不但希望他能高官厚禄,而且希望他能成为清正廉明的好官,诗人真是在用善良的心对待朋友。春季的淮河潮水会夜夜高涨,诗人用潮水来形容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心,这里即使有夸张地一面,但是也很形象化了那看不见的心绪,诗人的思念一下子变生动了。比喻的作用有说明,也有加深理解的一面。

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

这首作品里对朋友的心意写得具体又深厚,选材有特点,而且素材的针对性也强。

4、《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背景

据“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此诗作于龙标任上。任五大概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地方官。诗人送任五去桂林任职,而以“苦节”相勉。

5、送狄宗亨

唐代: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篇5:王昌龄的诗送别诗

王昌龄的诗送别诗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的赏析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篇6:王昌龄的送别诗

王昌龄的送别诗精选

王昌龄的送别诗有哪些呢?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真挚的情感。

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9、《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篇7:王昌龄的送别诗

关于王昌龄的送别诗

1、诗人:王昌龄  出自:《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诗人:王昌龄  出自:《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好听的微信名字

3、诗人:王昌龄  出自:《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提高执行力

4、诗人:王昌龄  出自:《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诗人:王昌龄  出自:《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诗人:王昌龄  出自:《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诗人:王昌龄  出自:《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8、诗人:王昌龄  出自:《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9、诗人:王昌龄  出自:《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篇8: 王昌龄的送别诗

来源:光明网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必须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决定和审美选取。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取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透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爱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证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明白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明白。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证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证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证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

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DD“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别辛渐》中的“扁舟月色渡江看”、《送柴侍御》中的“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崔参军往龙溪》中的“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证明王昌龄在选取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发奋去挖掘生活中一切能够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那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齐,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联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齐,以明月证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到达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正因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证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此刻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务必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明白我们这伤情绪,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必须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状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1]

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理解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以淮水之绿证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貌。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那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情绪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

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爱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情绪,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2。用不一样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第一句点出时令是秋天,第二句点出是在洛阳送朋友去鸣皋山(今河南嵩县陆浑山东)。秋天薄雾,蝉声凄清,暮色苍茫,已渲染出离别的惆怅情绪。三、四两句正面抒情,为朋友的离去而悲愁不已,预感到这个秋天将过得多么空虚和无味,可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厚。此诗直抒胸臆,沈德潜评点曰:“生趣。”《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深林,秋水,天高气爽,小船停泊在树林的清阴之中。离别前的欢聚,时近黄昏,二人在水边的浦口钱别,借酒消愁而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夜深不散,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更扰得行者和送者心烦意乱。此诗寓离情于别景,情景交融。反取其意表现最具体的莫过于《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此诗作于诗人任江宁丞时。应对着秋江,眼觑着即将解缆的舟船,朋友即将远去长安,怎不令人伤感!但是,诗的首句却反起,反劝李评事不好为离别而悲伤。安慰朋友,也是安慰自己;强忍悲愁,不说离情。之后的第二句是顺承,

说李评事很快就能够到达目的地,必将遇到新的朋友,又将获得新的友情。这些劝慰之词把眼前离别的悲痛表现得更加深挚。后两句更加推进一步;客店饯饮,吴姬当筵,缓歌漫舞,能够把离别的事情暂时忘却,只管尽兴饮酒,任它青枫已堕白露,晓风吹拂残月,分就在眼前,何不趁此良宵大醉一场?这是强颜欢笑之词。此诗以乐景写离愁,把无可奈何的离情别绪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又委婉缠绵。昌龄喜爱景和情相融相生,以景衬情以情如景。如《送万大归长》: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这是诗人贬赴岭南途经郴州(今湖南郴州),送别朋友之作。第一句点明时当秋天,万大离桂阳(郴州)去长沙。第二句写离情,说湘妃竹制的弦乐器所奏出的声调,也因朋友的离去而变得哀伤。第三句写朋友越走越远,船过青山越来越小。第四句说自己又见白鹤双飞而忽然消逝,更使诗人无限惆怅。此诗以景结情,韵味悠远。

3。打破常规,着意在写别后情景。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先实写当前的送别:江楼饯行,尽情醉饮。时当暮秋,正是橘抽成熟季节,那芬芳而苦涩的香气渗人酒楼,给离人的别情平添难耐的味道。又值秋风秋雨,风吹雨进客船,倍觉凄凉之意,这秋声秋色更逗起无限的愁绪。之后虚拟别后的思念:朋友离去之后,思念之情日深,计算着魏二的行程,已经到了潇湘之上。魏二在孤独而寂寞的月夜旅途中,也思念诗人。沿途两岸青山里凄厉的猿声,更触着魏二的离情,就是在午夜的睡梦中,他也梦见了自己。此诗跳跃性比较大,写当前,又写未来;既写自己,又写朋友;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把相互间的友情,表现得异常深切。如《卢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首诗是王昌龄贬赴龙标途中,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上一首是从当前的离别而虚拟朋友别后的情景,这一首则完全是虚拟朋友别后的情景,全是想像之词。如同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所说:“上三句历纪其道途,落句想像其景物,乘月听猿,客思所由生也。”第一句不是写卢溪,而是写武陵,正因从卢溪沿沉江北上,务必经过武陵。诗写武陵溪口渡头,停

着一条小船,那就是友人乘坐的“孤舟”。第二句不说朋友沿江北行,而说“溪水随君”,意即江水陪伴友人而去,写得水有情意,而自己却不能随友人同行,惆怅之意自明。第三句继续写朋友的行程,他是出洞庭湖而北入长江,沿长江西行经过荆门山,再经过三峡入蜀。第四句是劝慰朋友,不好在月下听猿鸣而忧愁。“(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月下行舟,孤寂悲愁,卧听猿鸣,其情何堪!因此王昌龄预作设想,劝慰友人不好哀伤,可谓体贴入微,友情之深厚自不待言。

4.不重伤离重慰别。如:《送吴十九往沅陵》:“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这是诗人贬赴龙标途中,在辰阳(今湖南辰溪)送朋友去沅陵之作。吴十九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吏,二人同病相怜。辰阳位于沅江之滨,就在沅江渡口,他们相会而随即又分别,但诗人送别而不言伤离,反而安慰吴十九说:远谪异地,唯有等候皇帝赦兔;待到明春,就必须能重返京城。《周易?屯卦》说:“雷雨之动满盈。”王弼注:“雷雨之动乃得满盈,皆刚柔始交之所为。”孔颖达疏:“万物满盈则亨通也。”望雷雨,就是盼望得到朝廷赦免。再如《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诗作在龙标任上,是诗人为送友去武冈(今湖南邵阳县西)而作。诗中全无生离死别的情绪,送别而不觉有离伤,反说青山明月无异,何分什么此乡他乡?山水不隔,如在一地,心怀宽广,旷达乐观。后两句翻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及谢I《暂使下都夜发新林浦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驰晖不可接,何况是两乡”,用典而不露痕迹。

三、整体风格慷慨旷达,气格高尚。

王昌龄的送别诗沿用了他边塞诗的一贯风格,虽言送别但丝毫没有戚戚切切的伤感,依然那么豪迈那么大气那么慷慨。离别不言泪,遭贬不失志,没有低沉没有哀伤更没有呜咽。

1、格调高昂爽朗大气。整体感知王昌龄的送别诗,格调高昂,风格慷慨,不会让人垂泪低泣,爽朗大气,体此刻诗句中便是旷达。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1],而此刻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齐,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透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还须注意的是,诗歌以明月朗朗作结,实际上也是在赞美友谊的纯洁完美,光华灿烂。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不见悲伤愁苦,反见高洁旷达,真可谓写得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2、盛唐气象的体现。不因分别而苦,借分手之际而励志。王送别诗没有凄切之词,没有缠绵悱恻,没有秋雨凄苦,即使诗分手别离也激昂如是。表现出一个边塞诗人的硬气和慷慨,表此刻诗句上就是明快。如《别陶副使归南海》:“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此诗作于江宁任上,是诗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送友之作。陶副使为岭南采访处置使之属官,要从广陵回到南海(今广东广州)。第一句写陶副使从南越(今广东、广西)归来,梦中也想念着海楼,言其归心似箭,引出送别。第二句写二人分别的情景:时在广陵,新月当空,海亭饯饮,秋风送凉,撩起离情别绪。第三句却以宝刀相赠,一扫悲愁气氛。第四句再以功名相许,祝愿陶副使立海战之勋。于是,送别就成为对朋友的勉励。读其诗,不会悲观厌世,不会垂头丧气,更不会沉沦堕落,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多的是豪气和壮志,一扫前人的分别悲苦凄凉,独树一帜。如《送任五之桂林》:“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据“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此诗作于龙标任上。任五大概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地方官。诗人送任五去桂林任职,而以“苦节”相勉。《周

易?节卦》说:“苦节不可贞。”后以坚苦卓绝、守志不阿谓之“苦节”。诗人此时依然心忧天下,关心国家,不予计较个人得失,大气堪叹啊!

一个字关联一句话,一首诗表现一个人。王昌龄以其边塞的风格创作送别诗,饱含了作者忧国之思,表现了作者慷慨的气度,读完让人心生旷达,心生壮志,心生豪情。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很难寻找的,这种慷慨构成一种诗风,构成其个人的创作风格,表现了王昌龄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有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切都从这为数不多的五十二首送别诗展现出来。诗,重在一个“情”字,王昌龄把这个“情”字拓展了,深化了,于是我们读来就感到风格是那么的慷慨旷达,气格是那么的高尚。他诗歌中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了盛唐气象中盛唐人博大、宽阔、乐观的胸襟,是时代环境的必然体现。这正是在中国古代生乎其前和生乎其后的诗人,在送别诗中难以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资料。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个性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个性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王昌龄便以自己在送别诗上的优秀表现,把唐送别诗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的送别诗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等奖

送别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诗歌鉴赏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孟浩然的送别诗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通用8篇)】相关文章:

古代送别诗2023-10-05

边塞诗人王之涣的诗2022-10-08

诗歌的分类2022-09-17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2022-05-04

古代的诗歌的分类2024-03-23

小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023-01-22

李白送别王昌龄的诗2023-02-12

李白的送别诗欣赏2023-11-08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2022-04-30

有关送别的古诗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