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精选5篇))由网友“紫冽”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不写离情之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贬谪生活,并且还勉励宽慰朋友,在众多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在聊慰知音的同时,他们博采众家之长,自己的诗歌也臻于完善。
王昌龄的一生几乎都在外游宦,行旅时间越长,离别的次数越多。他乡遇故知之时,他们诗酒唱和,彼此祝福和勉励;分别之际,害怕道路遥远,朋友之间疏于联系,他就殷殷叮嘱“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寄穆侍御出幽州》),别冷落了朋友间的情谊;有时“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留别锅八》),用一“垂”字,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之际不知再说些什么,诗人想着赶紧挥鞭打马离开,否则将痛不欲生,眼泪止不住地流;也有勉励朋友及时建功立业的“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别陶副使归南海》),积极向上的力量冲淡了离别心情的阴霾,深情缱绻尽在其中。
殷的《河岳英灵集》在王昌龄诗前小序中说:“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王昌龄性格豪爽、洒脱不羁,“不矜细行”成为了贬谪的理由。他也曾想过拂衣归隐,但是建功立业的念头又在他心里汹涌澎湃,支撑着他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不幸的贬谪生活。他还把这种正能量传递,在七绝送别诗中积极地宽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送崔参军往龙溪》)。他劝慰友人不要以贬谪为意,待到明年的春天江水上涨的时候,即是还乡之时。王昌龄一直对朝廷抱有希望,或者说他一直深信在位君王是位明君:“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别皇甫五》);“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虽然无端遭贬,但他还心心念念皇恩浩荡,认为贬谪生涯不会持续很久,等到“春雨”润泽过后,便可以和朋友相约回乡。诗人天真的想象没有得到回应,不过“诗人不幸诗歌幸”,在他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很多佳作,令人们记住了他的乐观与豁达。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挥毫之间自带豪情万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所以他写“离愁渐远渐无穷”的送别诗,也没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的离别之情;也不只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在结尾对朋友发出真挚的祝福、安慰,或者只是抒发惜别不舍之情,而是宕开别情不说,以旷达对之,所谓“表慰别于形内,藏恋别于形外”也。如《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不是诉说友人远行后自己的孤独,而是劝慰友人不要在月光下听着猿声发愁;在《送柴侍御》中对同是遭贬谪的朋友的宽慰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巧妙翻用了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虽然相隔两地,但风雨同在,明月共赏,“天涯共此时”,那他前面所说的“送君不觉有离伤”就很好理解了;“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是青山有情还是明月有义?是诗人自己的拳拳之心与青山明月同在,其耿直孤傲的性格、坚贞不屈的意志、表里澄澈的心灵,都跃然纸上,让观者内心摇荡。
二、身陷贬谪现“骚”心
王昌龄两次贬官经历均与楚地有关,第一次是贬岭南,需要途经楚山湘水,第二次直接被贬到了龙标(今湖南黔阳县),这使他有机会长时间地接触楚山湘水,并且产生了亲密的联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屈原,两者作品中的楚地风光、贬谪经历、人格理想,何其相像。 楚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及人文景观,包括山川形胜、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这给贬谪于此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南宋诗人陆游“挥毫要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说的就是湖南永州的山水所激起的诗情。诗人在“楚地”,自然“作楚声,书楚语”,这使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王昌龄在七绝送别诗中特别喜欢选取流水、江水入诗,这与楚地水多这一地域特征有关,也因为当时水上行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送别之地往往选择在此的缘故。他的送别诗中提到“五溪”的就有多处,如“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至南陵答皇甫岳》);“冬夜殇离在五溪,青鱼雪落d橙齑”(《送程六》)。“五溪”,即是武陵之五溪,包括:雄溪、蒲溪、西溪、沅溪、辰溪。《卢溪别人》中的“武陵溪”指的也是这“五溪”。其中“五溪”之一的“沅溪”也经常涉及,如“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西江寄越弟》);“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龙标野宴》);“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留别司马太守》)。
除了这武陵“五溪”外,诗人还有其他与湘水有关的意象。如《送姚司法归吴》中的“洞庭湖”上,一江的秋雨淋湿了离人的心;《送李五》中的“沧浪”,让我们耳畔响起屈原《离骚》中汨罗江畔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声;《送魏二》《送高三之桂林》中的“潇湘”一词,由潇水、湘江的合称衍化成了湖南地区的代称……这一江的水啊,把友人送走了,留下诗人一人独自感伤,流水无情人有情,那送别之后的惆怅“迢迢不断似春水”,让诗人如何消解得下?
送别之时,最害怕山高水长阻断了惜别的目光。“高山”是无法回避的忧伤,王昌龄送别诗中也多处写到山,如《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一诗中提到的“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就直接说“洞庭山”;《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中貌似没有山,其实“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最具地域色彩的莫过于地名,王昌龄七绝送别诗中涉及楚地的地名很多,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安陆、江夏、巴陵、长沙、武冈、桂阳、辰阳、沅陵、溆浦、潭阳、龙标……地名一出,让人直观地感知此诗作于何处,描写何地的风景,连送别的行程似乎也在读者的心中勾勒了出来。
贾谊在经过长沙之时就写了一篇悼念屈原的文章《吊屈原文》,何况王昌龄是长时间贬谪在屈子之乡,可见屈原对他的诗歌创作乃至人格的影响是确信无疑的。对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在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中也出现了“离忧”一词,如《送人归江夏》:“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想有所作为却无端遭贬,同样的贬谪经历,让王昌龄对屈原产生共鸣之情,在面对楚山湘水之时,诗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对屈原的景仰与追随。
王昌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怀着“明君”的美好理
想,认为在位皇帝是一个“明主”,甚至把他比作贤明的尧帝,并且相信自己的贬谪生涯不会很久。在《至南陵答皇甫岳》《西江寄越弟》《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这五首送别诗中,作者用了很多关于春天的意象(雷雨、春雨、春江),诗人不止一次地安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雷雨”过后,“春雨”润泽大地,“春江”水涨之时,即是我们贬谪之人的还乡之日。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作者的希望却沦为了失望。
虽然仕途不顺,但他还是保持着内心的孤高耿介,在与辛渐的短期相聚后,千言万语化成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实是化用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说的是一个人的品德清白正直,像冰存的玉壶一样,容不得半点污秽杂垢。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把“玉壶冰”解释为作者澄明清澈的内心,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王延东在其《“玉壶”新解》中指出这“已不仅是用旧的‘清如玉壶冰’,推陈出新,奇妙地借‘玉壶’代指‘明月’”,这种解释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为之一振。诗以明志,无论诗人的内心是“玉壶冰”,还是“明月”,我们都看到了“与日月争光”的屈子精神。
三、尺幅之间见隽永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它需要挑选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思。而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了。篇幅的短小,决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这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来锤炼语言,用典则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王昌龄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中用典达到了令如己出、不露痕迹的境界。如《送李五》中的“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分别在即,无限感伤,诗人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来安慰李五说,别后倘若相见,则可扁舟乘月,举可至,这沧浪之水怎能使我们分隔在吴、楚两地呢?在《留别司马太守》中司马对诗人远谪沅溪表示同情和惋惜,相信作者是受人谗枉的,对于这种知遇之恩,王昌龄用“灵蛇吐珠”的典故,表达了虽是贬谪之身,仍希冀青云直上之时用建功立业来报答司马太守;《芙蓉楼送辛渐(一)》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之典更是“水中着盐”,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到诗人的用意。
王昌龄写别情讲究含蓄,不会让自己的情感倾泻无遗。他不只写“眼前景”,而是更多地着眼于看不到的“别后情”,虚实结合,言在其中,而意在言外,收到了不错的艺术效果。如《送魏二》在“桔柚香”的秋天里,在“江楼”上和魏二对饮甚欢,却要在这样的时刻分别,不禁让人惆怅伤神,可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依依不舍,而是想到魏二和自己分手之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听到猿猴凄厉的啼叫时,连在梦中也无法摆脱羁旅之愁;“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送程六》)也是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想象着别后程六在武冈月夜看云的场景;和前两篇虚实结合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卢溪别人》中作者通篇虚写,诗人不写此刻离别之情之景,而是从友人行程中的中途站“武陵溪口”写起,因为此刻在卢溪还有“我”相伴,等到“武陵溪口”之后,只有那悠悠的溪水随君向北流了,“我”只能殷殷叮嘱友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在选取诗歌意象时,王昌龄特别注意“寄情于物象,托意于言外”。他喜欢以情取景,情景交融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如《巴陵送李十二》全篇皆景,如果不是题目透出的离别之意,这也是一幅很美的秋日泛舟图;在《送万大归长沙》中的“楚竹离声”稍稍透露出了离别的气息,初读时全诗似乎是“无我之境”,但细细品味“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忽而发现“孤舟”乃“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明白了“孤舟”既指朋友离去时所乘之舟,又虚指自己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之后,再读一遍诗作,离别之情、身世之感油然而生。
现实的贬谪生活让诗人很受伤,只有在梦境里才能找到丝丝安慰。所以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作中,“梦”字也用得很多,有叙自己与友人相逢之梦,如“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送人归江夏》),“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有写友人客居羁旅之梦“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送高三之桂林》)……在梦境中,能发现实之中不敢发之言论,实现现实之中很难实现的事情,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我们透过梦境可以发现诗人内心的凄苦,现实太残酷,只能在梦中圆梦。作者不直接写离情之苦,也不直接袒露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梦境,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沈德潜评价他的七绝“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唐诗别裁集》),可真是一语中的。
篇2: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独特魅力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独特魅力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当时他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又因极其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七绝可以和李白相提并论,却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在聊慰知音的同时,他们博采众家之长,自己的诗歌也臻于完善。
王昌龄的一生几乎都在外游宦,行旅时间越长,离别的次数越多。他乡遇故知之时,他们诗酒唱和,彼此祝福和勉励;分别之际,害怕道路遥远,朋友之间疏于联系,他就殷殷叮嘱“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寄穆侍御出幽州》),别冷落了朋友间的情谊;有时“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留别锅八》),用一“垂”字,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之际不知再说些什么,诗人想着赶紧挥鞭打马离开,否则将痛不欲生,眼泪止不住地流;也有勉励朋友及时建功立业的“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别陶副使归南海》),积极向上的力量冲淡了离别心情的阴霾,深情缱绻尽在其中。
殷[的《河岳英灵集》在王昌龄诗前小序中说:“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王昌龄性格豪爽、洒脱不羁,“不矜细行”成为了贬谪的理由。他也曾想过拂衣归隐,但是建功立业的念头又在他心里汹涌澎湃,支撑着他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不幸的贬谪生活。他还把这种正能量传递,在七绝送别诗中积极地宽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送崔参军往龙溪》)。他劝慰友人不要以贬谪为意,待到明年的春天江水上涨的时候,即是还乡之时。王昌龄一直对朝廷抱有希望,或者说他一直深信在位君王是位明君:“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别皇甫五》);“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虽然无端遭贬,但他还心心念念皇恩浩荡,认为贬谪生涯不会持续很久,等到“春雨”润泽过后,便可以和朋友相约回乡。诗人天真的想象没有得到回应,不过“诗人不幸诗歌幸”,在他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很多佳作,令人们记住了他的乐观与豁达。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挥毫之间自带豪情万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所以他写“离愁渐远渐无穷”的送别诗,也没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的离别之情;也不只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在结尾对朋友发出真挚的祝福、安慰,或者只是抒发惜别不舍之情,而是宕开别情不说,以旷达对之,所谓“表慰别于形内,藏恋别于形外”也。如《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不是诉说友人远行后自己的孤独,而是劝慰友人不要在月光下听着猿声发愁;在《送柴侍御》中对同是遭贬谪的朋友的宽慰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巧妙翻用了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虽然相隔两地,但风雨同在,明月共赏,“天涯共此时”,那他前面所说的“送君不觉有离伤”就很好理解了;“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是青山有情还是明月有义?是诗人自己的拳拳之心与青山明月同在,其耿直孤傲的性格、坚贞不屈的意志、表里澄澈的心灵,都跃然纸上,让观者内心摇荡。
二、身陷贬谪现“骚”心
王昌龄两次贬官经历均与楚地有关,第一次是贬岭南,需要途经楚山湘水,第二次直接被贬到了龙标(今湖南黔阳县),这使他有机会长时间地接触楚山湘水,并且产生了亲密的联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屈原,两者作品中的楚地风光、贬谪经历、人格理想,何其相像。 楚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及人文景观,包括山川形胜、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这给贬谪于此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南宋诗人陆游“挥毫要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说的就是湖南永州的山水所激起的诗情。诗人在“楚地”,自然“作楚声,书楚语”,这使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王昌龄在七绝送别诗中特别喜欢选取流水、江水入诗,这与楚地水多这一地域特征有关,也因为当时水上行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送别之地往往选择在此的缘故。他的送别诗中提到“五溪”的就有多处,如“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至南陵答皇甫岳》);“冬夜殇离在五溪,青鱼雪落d橙齑”(《送程六》)。“五溪”,即是武陵之五溪,包括:雄溪、蒲溪、西溪、沅溪、辰溪。《卢溪别人》中的“武陵溪”指的也是这“五溪”。其中“五溪”之一的“沅溪”也经常涉及,如“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西江寄越弟》);“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龙标野宴》);“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留别司马太守》)。
除了这武陵“五溪”外,诗人还有其他与湘水有关的意象。如《送姚司法归吴》中的“洞庭湖”上,一江的秋雨淋湿了离人的心;《送李五》中的“沧浪”,让我们耳畔响起屈原《离骚》中汨罗江畔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声;《送魏二》《送高三之桂林》中的“潇湘”一词,由潇水、湘江的合称衍化成了湖南地区的代称……这一江的水啊,把友人送走了,留下诗人一人独自感伤,流水无情人有情,那送别之后的惆怅“迢迢不断似春水”,让诗人如何消解得下?
送别之时,最害怕山高水长阻断了惜别的目光。“高山”是无法回避的忧伤,王昌龄送别诗中也多处写到山,如《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一诗中提到的“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就直接说“洞庭山”;《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中貌似没有山,其实“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最具地域色彩的莫过于地名,王昌龄七绝送别诗中涉及楚地的地名很多,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安陆、江夏、巴陵、长沙、武冈、桂阳、辰阳、沅陵、溆浦、潭阳、龙标……地名一出,让人直观地感知此诗作于何处,描写何地的风景,连送别的行程似乎也在读者的心中勾勒了出来。
贾谊在经过长沙之时就写了一篇悼念屈原的文章《吊屈原文》,何况王昌龄是长时间贬谪在屈子之乡,可见屈原对他的诗歌创作乃至人格的影响是确信无疑的。对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在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中也出现了“离忧”一词,如《送人归江夏》:“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想有所作为却无端遭贬,同样的贬谪经历,让王昌龄对屈原产生共鸣之情,在面对楚山湘水之时,诗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对屈原的景仰与追随。
王昌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怀着“明君”的美好理
想,认为在位皇帝是一个“明主”,甚至把他比作贤明的尧帝,并且相信自己的贬谪生涯不会很久。在《至南陵答皇甫岳》《西江寄越弟》《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这五首送别诗中,作者用了很多关于春天的意象(雷雨、春雨、春江),诗人不止一次地安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雷雨”过后,“春雨”润泽大地,“春江”水涨之时,即是我们贬谪之人的还乡之日。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作者的希望却沦为了失望。
虽然仕途不顺,但他还是保持着内心的孤高耿介,在与辛渐的短期相聚后,千言万语化成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实是化用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说的是一个人的品德清白正直,像冰存的玉壶一样,容不得半点污秽杂垢。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把“玉壶冰”解释为作者澄明清澈的内心,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王延东在其《“玉壶”新解》中指出这“已不仅是用旧的‘清如玉壶冰’,推陈出新,奇妙地借‘玉壶’代指‘明月’”,这种解释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为之一振。诗以明志,无论诗人的内心是“玉壶冰”,还是“明月”,我们都看到了“与日月争光”的屈子精神。
三、尺幅之间见隽永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它需要挑选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思。而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了。篇幅的短小,决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这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来锤炼语言,用典则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王昌龄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中用典达到了令如己出、不露痕迹的境界。如《送李五》中的“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分别在即,无限感伤,诗人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来安慰李五说,别后倘若相见,则可扁舟乘月,举可至,这沧浪之水怎能使我们分隔在吴、楚两地呢?在《留别司马太守》中司马对诗人远谪沅溪表示同情和惋惜,相信作者是受人谗枉的,对于这种知遇之恩,王昌龄用“灵蛇吐珠”的典故,表达了虽是贬谪之身,仍希冀青云直上之时用建功立业来报答司马太守;《芙蓉楼送辛渐(一)》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之典更是“水中着盐”,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到诗人的用意。
王昌龄写别情讲究含蓄,不会让自己的情感倾泻无遗。他不只写“眼前景”,而是更多地着眼于看不到的“别后情”,虚实结合,言在其中,而意在言外,收到了不错的艺术效果。如《送魏二》在“桔柚香”的秋天里,在“江楼”上和魏二对饮甚欢,却要在这样的时刻分别,不禁让人惆怅伤神,可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依依不舍,而是想到魏二和自己分手之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听到猿猴凄厉的啼叫时,连在梦中也无法摆脱羁旅之愁;“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送程六》)也是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想象着别后程六在武冈月夜看云的场景;和前两篇虚实结合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卢溪别人》中作者通篇虚写,诗人不写此刻离别之情之景,而是从友人行程中的中途站“武陵溪口”写起,因为此刻在卢溪还有“我”相伴,等到“武陵溪口”之后,只有那悠悠的溪水随君向北流了,“我”只能殷殷叮嘱友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在选取诗歌意象时,王昌龄特别注意“寄情于物象,托意于言外”。他喜欢以情取景,情景交融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如《巴陵送李十二》全篇皆景,如果不是题目透出的离别之意,这也是一幅很美的秋日泛舟图;在《送万大归长沙》中的“楚竹离声”稍稍透露出了离别的气息,初读时全诗似乎是“无我之境”,但细细品味“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忽而发现“孤舟”乃“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明白了“孤舟”既指朋友离去时所乘之舟,又虚指自己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之后,再读一遍诗作,离别之情、身世之感油然而生。
现实的贬谪生活让诗人很受伤,只有在梦境里才能找到丝丝安慰。所以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作中,“梦”字也用得很多,有叙自己与友人相逢之梦,如“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送人归江夏》),“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有写友人客居羁旅之梦“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送高三之桂林》)……在梦境中,能发现实之中不敢发之言论,实现现实之中很难实现的事情,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我们透过梦境可以发现诗人内心的凄苦,现实太残酷,只能在梦中圆梦。作者不直接写离情之苦,也不直接袒露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梦境,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沈德潜评价他的七绝“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唐诗别裁集》),可真是一语中的。
篇3:王昌龄送别诗
王昌龄送别诗大全
1、《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好听的微信名字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提高执行力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9、《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创作背景
本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本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篇4:王昌龄的七绝诗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甘泉歌
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
萧驸马宅花烛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寄穆侍御出幽州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寄陶副使
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
至南陵答皇甫岳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西江寄越弟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李四仓曹宅夜饮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宴春源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梁苑
梁苑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斋心问易太阳宫,八卦真形一气中。仙老言余鹤飞去,玉清坛上雨蒙蒙。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李浦之京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篇5: 王昌龄的送别诗
来源:光明网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必须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决定和审美选取。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取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透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爱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证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明白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明白。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证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证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证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
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DD“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别辛渐》中的“扁舟月色渡江看”、《送柴侍御》中的“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崔参军往龙溪》中的“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证明王昌龄在选取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发奋去挖掘生活中一切能够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那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齐,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联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齐,以明月证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到达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正因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证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此刻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务必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明白我们这伤情绪,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必须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状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1]
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理解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以淮水之绿证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貌。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那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情绪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
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爱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情绪,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2。用不一样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第一句点出时令是秋天,第二句点出是在洛阳送朋友去鸣皋山(今河南嵩县陆浑山东)。秋天薄雾,蝉声凄清,暮色苍茫,已渲染出离别的惆怅情绪。三、四两句正面抒情,为朋友的离去而悲愁不已,预感到这个秋天将过得多么空虚和无味,可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厚。此诗直抒胸臆,沈德潜评点曰:“生趣。”《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深林,秋水,天高气爽,小船停泊在树林的清阴之中。离别前的欢聚,时近黄昏,二人在水边的浦口钱别,借酒消愁而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夜深不散,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更扰得行者和送者心烦意乱。此诗寓离情于别景,情景交融。反取其意表现最具体的莫过于《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此诗作于诗人任江宁丞时。应对着秋江,眼觑着即将解缆的舟船,朋友即将远去长安,怎不令人伤感!但是,诗的首句却反起,反劝李评事不好为离别而悲伤。安慰朋友,也是安慰自己;强忍悲愁,不说离情。之后的第二句是顺承,
说李评事很快就能够到达目的地,必将遇到新的朋友,又将获得新的友情。这些劝慰之词把眼前离别的悲痛表现得更加深挚。后两句更加推进一步;客店饯饮,吴姬当筵,缓歌漫舞,能够把离别的事情暂时忘却,只管尽兴饮酒,任它青枫已堕白露,晓风吹拂残月,分就在眼前,何不趁此良宵大醉一场?这是强颜欢笑之词。此诗以乐景写离愁,把无可奈何的离情别绪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又委婉缠绵。昌龄喜爱景和情相融相生,以景衬情以情如景。如《送万大归长》: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这是诗人贬赴岭南途经郴州(今湖南郴州),送别朋友之作。第一句点明时当秋天,万大离桂阳(郴州)去长沙。第二句写离情,说湘妃竹制的弦乐器所奏出的声调,也因朋友的离去而变得哀伤。第三句写朋友越走越远,船过青山越来越小。第四句说自己又见白鹤双飞而忽然消逝,更使诗人无限惆怅。此诗以景结情,韵味悠远。
3。打破常规,着意在写别后情景。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先实写当前的送别:江楼饯行,尽情醉饮。时当暮秋,正是橘抽成熟季节,那芬芳而苦涩的香气渗人酒楼,给离人的别情平添难耐的味道。又值秋风秋雨,风吹雨进客船,倍觉凄凉之意,这秋声秋色更逗起无限的愁绪。之后虚拟别后的思念:朋友离去之后,思念之情日深,计算着魏二的行程,已经到了潇湘之上。魏二在孤独而寂寞的月夜旅途中,也思念诗人。沿途两岸青山里凄厉的猿声,更触着魏二的离情,就是在午夜的睡梦中,他也梦见了自己。此诗跳跃性比较大,写当前,又写未来;既写自己,又写朋友;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把相互间的友情,表现得异常深切。如《卢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首诗是王昌龄贬赴龙标途中,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上一首是从当前的离别而虚拟朋友别后的情景,这一首则完全是虚拟朋友别后的情景,全是想像之词。如同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所说:“上三句历纪其道途,落句想像其景物,乘月听猿,客思所由生也。”第一句不是写卢溪,而是写武陵,正因从卢溪沿沉江北上,务必经过武陵。诗写武陵溪口渡头,停
着一条小船,那就是友人乘坐的“孤舟”。第二句不说朋友沿江北行,而说“溪水随君”,意即江水陪伴友人而去,写得水有情意,而自己却不能随友人同行,惆怅之意自明。第三句继续写朋友的行程,他是出洞庭湖而北入长江,沿长江西行经过荆门山,再经过三峡入蜀。第四句是劝慰朋友,不好在月下听猿鸣而忧愁。“(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月下行舟,孤寂悲愁,卧听猿鸣,其情何堪!因此王昌龄预作设想,劝慰友人不好哀伤,可谓体贴入微,友情之深厚自不待言。
4.不重伤离重慰别。如:《送吴十九往沅陵》:“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这是诗人贬赴龙标途中,在辰阳(今湖南辰溪)送朋友去沅陵之作。吴十九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吏,二人同病相怜。辰阳位于沅江之滨,就在沅江渡口,他们相会而随即又分别,但诗人送别而不言伤离,反而安慰吴十九说:远谪异地,唯有等候皇帝赦兔;待到明春,就必须能重返京城。《周易?屯卦》说:“雷雨之动满盈。”王弼注:“雷雨之动乃得满盈,皆刚柔始交之所为。”孔颖达疏:“万物满盈则亨通也。”望雷雨,就是盼望得到朝廷赦免。再如《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诗作在龙标任上,是诗人为送友去武冈(今湖南邵阳县西)而作。诗中全无生离死别的情绪,送别而不觉有离伤,反说青山明月无异,何分什么此乡他乡?山水不隔,如在一地,心怀宽广,旷达乐观。后两句翻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及谢I《暂使下都夜发新林浦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驰晖不可接,何况是两乡”,用典而不露痕迹。
三、整体风格慷慨旷达,气格高尚。
王昌龄的送别诗沿用了他边塞诗的一贯风格,虽言送别但丝毫没有戚戚切切的伤感,依然那么豪迈那么大气那么慷慨。离别不言泪,遭贬不失志,没有低沉没有哀伤更没有呜咽。
1、格调高昂爽朗大气。整体感知王昌龄的送别诗,格调高昂,风格慷慨,不会让人垂泪低泣,爽朗大气,体此刻诗句中便是旷达。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1],而此刻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齐,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透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还须注意的是,诗歌以明月朗朗作结,实际上也是在赞美友谊的纯洁完美,光华灿烂。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不见悲伤愁苦,反见高洁旷达,真可谓写得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2、盛唐气象的体现。不因分别而苦,借分手之际而励志。王送别诗没有凄切之词,没有缠绵悱恻,没有秋雨凄苦,即使诗分手别离也激昂如是。表现出一个边塞诗人的硬气和慷慨,表此刻诗句上就是明快。如《别陶副使归南海》:“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此诗作于江宁任上,是诗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送友之作。陶副使为岭南采访处置使之属官,要从广陵回到南海(今广东广州)。第一句写陶副使从南越(今广东、广西)归来,梦中也想念着海楼,言其归心似箭,引出送别。第二句写二人分别的情景:时在广陵,新月当空,海亭饯饮,秋风送凉,撩起离情别绪。第三句却以宝刀相赠,一扫悲愁气氛。第四句再以功名相许,祝愿陶副使立海战之勋。于是,送别就成为对朋友的勉励。读其诗,不会悲观厌世,不会垂头丧气,更不会沉沦堕落,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多的是豪气和壮志,一扫前人的分别悲苦凄凉,独树一帜。如《送任五之桂林》:“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据“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此诗作于龙标任上。任五大概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地方官。诗人送任五去桂林任职,而以“苦节”相勉。《周
易?节卦》说:“苦节不可贞。”后以坚苦卓绝、守志不阿谓之“苦节”。诗人此时依然心忧天下,关心国家,不予计较个人得失,大气堪叹啊!
一个字关联一句话,一首诗表现一个人。王昌龄以其边塞的风格创作送别诗,饱含了作者忧国之思,表现了作者慷慨的气度,读完让人心生旷达,心生壮志,心生豪情。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很难寻找的,这种慷慨构成一种诗风,构成其个人的创作风格,表现了王昌龄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有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切都从这为数不多的五十二首送别诗展现出来。诗,重在一个“情”字,王昌龄把这个“情”字拓展了,深化了,于是我们读来就感到风格是那么的慷慨旷达,气格是那么的高尚。他诗歌中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了盛唐气象中盛唐人博大、宽阔、乐观的胸襟,是时代环境的必然体现。这正是在中国古代生乎其前和生乎其后的诗人,在送别诗中难以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资料。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个性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个性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王昌龄便以自己在送别诗上的优秀表现,把唐送别诗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
★ 古代的诗歌的分类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精选5篇)】相关文章:
王昌龄生平简介2022-09-26
李白的山水诗有哪些2023-09-01
李白预言诗2024-02-04
闺怨,闺怨韦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2023-11-18
王维送别诗的特点2022-08-10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2022-08-28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2023-06-15
闺怨原文赏析 王昌龄2022-04-30
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王维,送沈子归江东2022-05-06
送王昌龄之岭南的介绍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