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建设(共9篇)由网友“天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论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建设,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浅论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建设
浅论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建设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土地利用情况多种多样,采用手工管理土地资料更新周期长,综合利用率低,各种查询统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统计计算的数据结果精度不高.
作 者:纪玉国 吴汉涛 隋晓英 Ji Yuguo Wu Hantao Sui Xiaoying 作者单位:即墨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即墨,266200 刊 名:山东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LAND AND RESOURCES IN SHANGDONG PROVINCE 年,卷(期): 25(7) 分类号:P2 关键词:篇2: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简要介绍了基于Map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一些经验和技巧,包括矢量化和属性录入及建库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讨论了在不影响误差限度和误差个数的前提下,对数据库中少数不妥之处进行补救的措施,可为同类工程项目提供借鉴.
作 者:韩飞 程朋根 阮见 HAN Fei CHENG Penggen RUAN Jian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 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2) 分类号:P208 关键词:MapGIS 土地利用数据库 误差篇3:市客运站州级行风建设示范窗口汇报材料
市客运站州级行风建设示范窗口汇报材料
**市客运站成立于12月28日,现有员工54人,其中党员7人,少数民族4人,大专以上学历21人。站内设有微机售票、电子检票、自动广播和监控系统等,是我市设施最全、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为完善的客运站点。自成立以来,我站一直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站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来抓。在市纠风办和上级交通行业部门的领导下,站领导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紧紧围绕上级各有关部门确定的总目标,团结进取,规范管理,根据我站实际,认真抓好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各项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站务管理和客运服务的开展,使车站的各项得到了全面提升。现将近两年来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创建汇报如下:
一、加强班子团结,健全组织机构
在创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的活动中,车站站长尚军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领导班子团结,车站的各项才能顺利开展,才能有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我站先后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纠风、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商量,共同决策。真正做到了领导班子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保证创建活动顺利进行,我站制定了创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各项再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车站上成立了站务服务管理监督、纠风、创文明行业、爱国卫生等各项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领导小组的职责,各项创建有专人负责,做到了目标明确、任务落实。
二、提高创建意识,抓好落实
在创建州级行风示范窗口活动中,我站把提高全站党员、职工的创建意识作为一项重要抓紧抓好。分工明确,理顺关系,责任到人。特别是站领导班子调整后,围绕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纠风、创文明行业等各项力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狠抓了创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提出了今年创建州级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力争明年申报区级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和国家级文明汽车客运站的目标。站领导经常性地对各项进行检查通报,每月用客运信息简报向职工宣传国家大事和身边发生的事,做到了常动员、常强调、长计划、短安排,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各项制度措施,安排部署了各阶段的具体,并在站务管理中努力做到布置明确、落实到位、督促及时,各项有了新起色。
三、狠抓创建活动,促进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为促进行风示范窗口建设,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我站在创建中,重在不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坚持深入持久的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自始至终贯穿思想道德教育这条主线,大力倡导精通业务,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广泛开展六个方面教育,即:基本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教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坚持学习制度,组织全站人员认真学习客运服务“三优、三化”内容。根据车站的实际情况,以班组为单位,利用班前班后会,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内容贯穿到实践中,规范服务标准,严格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人心,造就了一支团结向上、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勤政、诚实守信的职工队伍,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四、狠抓站务,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我站自成立以来,狠抓了长途大站和两个短途车站的站务。大站全部实行了微机售票、检票,规范了客运服务,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方便了各族旅客乘车。从5月30日以来,以“安全、快捷、舒适、方便”为经营宗旨的乌奎快客在我站发车,平均每日近220个班次,日客流量5568人次,从早上7点至下午9点平均30分钟一班,并根据客流量的大小随时调整班次,保证了广大旅客走得及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站日发送旅客近6000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狠抓生产的同时,我站不断加大创建力度。为配合做好州级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和交通行业自治区级行风建设示范窗口的创建,全面提高全站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从开始,客运站全体人员每年进行封闭式岗位培训。培训采取领导带班、包括客运站待岗人员参加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客运服务“三优、三化”、客运站服务岗位语言标准、礼仪规范等等,旨在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爱站如家的集体主义感,增强全站人员团队精神,并为下一步客运站开展岗位考核、竟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False$
篇4:县(市)级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县(市)级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在参与城镇地籍调查并深入分析系统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南阳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数据采集、处理、入库管理及将来数据应用与服务的需要和国土局的办公特点及上下级国土部门之间网络连接的需求,探索了一套符合第二次全国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标准的系统设计方案.
作 者:张海军 韩晓勇 ZHANG Hai-jun HAN Xiao-yong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刊 名:农业网络信息 英文刊名:AGRICULTURE NETWORK INFORM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P208 关键词:系统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 城镇土地调查 ArcGIS Engine Geodatabase篇5:论当前县(市)级财政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现状
论当前县(市)级财政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运行的规范,特别是随着入世等新的情况出现,现行的财政体制在经济运行中隐发的问题和矛盾被逐渐暴露出来,给县(市)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运行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县(市)级财政体制改革、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当前财政运行中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当前财政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财政收入后劲减缓,增长速度下降
截止今年10月底,笔者调查的某县级市实现财政收入82165万元,占年计划的91.6,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同期增幅减少了16.6个百分点。析其原因:一是中央体制因素。(1)从8月1日起国家对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一律实行“免、抵、退”政策。如据统计,今年1―5月全市共影响增值税5015万元(其中外资企业影响3783万元,内资企业影响1232万元)。另外,在此项政策的执行同时造成随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税基减少,影响了地方性收入进度。(2)税率调整影响。从1月1日起农副产品抵扣税率由原来10调整为13。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此将增加进项而减少收入。(3)延期税款抬高了上年基数。由于全市收入形势喜人,在当时税法许可的情况下,该市国税部门将后三个月申报税源中的'8453万元作了延期处理,而这些延期税款在201―6月陆续到期入库,其中“两税”入库7188万元,同时,由于新《税收征管法》的实施,去年新形成的税收基本做到了应收尽收,也就是说去年一年实际上征收了14个月的税收。新的《税收征管法》实施后,企业欠税大幅度下降,导致税源减少。二是区划调整因素。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县(市)地方经济域围锐减,削弱了县级财政预算收入增长后劲。三是地理位置因素。笔者调查的县级市地理位置独特,南临长江,东濒黄海,几大经济重镇又边邻环绕了省辖市市区。同时由于域内旅游资源不多,未能掀起境内流动人口的增多和以商贸流通业为主流的第三产业市场的启动,致使消费需求拉动不强,城市消费圈未能形成。更为引人思考的是,域内一些企业利用外地招商引资出台的优惠政策,利用地区差打“擦边球”,在本地注册的企业再到外地登记办理一个企业,将本地的税收转移外地缴纳。经初步调查,仅边邻环绕省辖市市区的通海地区就有20多家生产企业在上海等地注册,流失税收约300万元。四是经济结构因素。94年实行分税制时,该市享受的税收返还基数较小,且产业经济结构以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致“两税”比重高(年为61),形成县级向中央、省贡献税收份额较大,地方留成财力较少,综合留成率不足50,可用财力增长缓慢。
(二)支出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财政处境十分被动
一是法定支出项目。据了解目前的法定支出项目较多,均被列入对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且为考核评先的一票否决指标,地方财政难以安排。在调查中,大家普遍反映,在市镇两级财力不足和行政事业成本快速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存在许多的支出压力:工资问题要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要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要“兜底”,经济补偿金、集资款、粮食风险基金等要足额到位,等等。这些问题大都涉及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在“吃饭财政”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农业、教育、科技等经费要达到法定增长比例及社会各方面对财政的需求,依照现有财政政策,依靠现有财力基础已经捉襟见肘。二是政策性增资因素。近年来,国家、省连续出台增加工资、提高补贴和特岗津贴标准等支出政策,仅工资一项,至2001年就人均增加570多元,上述增资要求,上面只出政策,不给财力,完全靠地方本级财力负担,据统计该市人均财力19至2001年只增加150元,差距很大,刚性增资因素远远超过了地方财力增长的可能,给市镇两级财政造成巨大困难。三是支出管理因素。支出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各部门和单位既得利益的调整和规范,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是支出管理改革的关键所在。少数乡镇和部门执行财经纪律松弛,严格开支政策观念淡薄,巧立名目多发补贴、奖金,并且相互攀比,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致使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如该市去年的《会计法》执法情况重点检查,共查出违法违纪问题83个,查补税费124万元,涉嫌违法犯罪案件一起。四是财政供给对象影响。从调查情况看,市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大、人员多,有的部门之间职能仍有交叉未完全顺畅,导致行政事业刚性支出增长过快,加重了市镇两级财政负担。据统计,该市2001年财政供养人员为29726人,比1993年净增6311人。尤其是教育系统矛盾更为突出,2001年末教育系统供养人员达到16061人,占财政供养人员的54.2,乡镇教育系统的财政供养人员占
篇6:论当前县(市)级财政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现状
论当前县(市)级财政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运行的规范,特别是随着入世等新的情况出现,现行的财政体制在经济运行中隐发的问题和矛盾被逐渐暴露出来,给县(市)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运行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县(市)级财政体制改革、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当前财政运行中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当前财政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财政收入后劲减缓,增长速度下降
截止今年10月底,笔者调查的某县级市实现财政收入82165万元,占年计划的91.6,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同期增幅减少了16.6个百分点。析其原因:一是中央体制因素。(1)从2001年8月1日起国家对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一律实行“免、抵、退”政策。如据统计,今年1―5月全市共影响增值税5015万元(其中外资企业影响3783万元,内资企业影响1232万元)。另外,在此项政策的执行同时造成随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税基减少,影响了地方性收入进度。(2)税率调整影响。从201月1日起农副产品抵扣税率由原来10调整为13。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此将增加进项而减少收入。(3)延期税款抬高了上年基数。由于20全市收入形势喜人,在当时税法许可的情况下,该市国税部门将后三个月申报税源中的8453万元作了延期处理,而这些延期税款在2001年1―6月陆续到期入库,其中“两税”入库7188万元,同时,由于新《税收征管法》的实施,去年新形成的税收基本做到了应收尽收,也就是说去年一年实际上征收了14个月的税收。新的《税收征管法》实施后,企业欠税大幅度下降,导致税源减少。二是区划调整因素。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县(市)地方经济域围锐减,削弱了县级财政预算收入增长后劲。三是地理位置因素。笔者调查的县级市地理位置独特,南临长江,东濒黄海,几大经济重镇又边邻环绕了省辖市市区。同时由于域内旅游资源不多,未能掀起境内流动人口的增多和以商贸流通业为主流的第三产业市场的启动,致使消费需求拉动不强,城市消费圈未能形成。更为引人思考的是,域内一些企业利用外地招商引资出台的优惠政策,利用地区差打“擦边球”,在本地注册的企业再到外地登记办理一个企业,将本地的税收转移外地缴纳。经初步调查,仅边邻环绕省辖市市区的通海地区就有20多家生产企业在上海等地注册,流失税收约300万元。四是经济结构因素。94年实行分税制时,该市享受的税收返还基数较小,且产业经济结构以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致“两税”比重高(2001年为61),形成县级向中央、省贡献税收份额较大,地方留成财力较少,综合留成率不足50,可用财力增长缓慢。
(二)支出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财政处境十分被动
一是法定支出项目。据了解目前的法定支出项目较多,均被列入对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且为考核评先的一票否决指标,地方财政难以安排。在调查中,大家普遍反映,在市镇两级财力不足和行政事业成本快速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存在许多的支出压力:工资问题要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要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要“兜底”,经济补偿金、集资款、粮食风险基金等要足额到位,等等。这些问题大都涉及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在“吃饭财政”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农业、教育、科技等经费要达到法定增长比例及社会各方面对财政的需求,依照现有财政政策,依靠现有财力基础已经捉襟见肘。二是政策性增资因素。近年来,国家、省连续出台增加工资、提高补贴和特岗津贴标准等支出政策,仅工资一项,年至2001年就人均增加570多元,上述增资要求,上面只出政策,不给财力,完全靠地方本级财力负担,据统计该市人均财力1997年至2001年只增加150元,差距很大,刚性增资因素远远超过了地方财力增长的可能,给市镇两级财政造成巨大困难。三是支出管理因素。支出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各部门和单位既得利益的调整和规范,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是支出管理改革的关键所在。少数乡镇和部门执行财经纪律松弛,严格开支政策观念淡薄,巧立名目多发补贴、奖金,并且相互攀比,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致使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如该市去年的《会计法》执法情况重点检查,共查出违法违纪问题83个,查补税费124万元,涉嫌违法犯罪案件一起。四是财政供给对象影响。从调查情况看,市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大、人员多,有的部门之间职能仍有交叉未完全顺畅,导致行政事业刚性支出增长过快,加重了市镇两级财政负担。据统计,该市2001年财政供养人员为29726人,比1993年净增6311人。尤其是教育系统矛盾更为突出,2001年末教育系统供养人员达到16061人,占财政供养人员的54.2,乡镇教育系统的财政供养人员占
比更高,平均超过60,教育事业经费已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另外,每年军转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预计增支300多万元。有限的财政资金依然只能艰难地满足“吃饭财政”的需求,难以迈入“效益财政”的经营理念之中。
(三)镇级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财政收入失去有效的增长机制
该市工业经济布局不均,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大多集中在西部、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仍以农业为主。部分镇工商税收占比低,增收乏力,尤其是地方工商税规模更小,少数镇工商税收几乎与农四税相当,影响了可用财力增长。乡镇合并后,尚有4个镇工商税收不足500万元,最少的镇工商税收不足250万元。虽然县级财政每年给予各镇体制补助近4000万元,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因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农民的负担是减轻了,但对镇财政影响很大,尤其对工业欠发达地区影响更大。最突出的是增加了市镇两级的财力缺口:一是因为村提留的取消。根据现有规定计算,村级必需经费为2800.6万元,从2001年5月份以来已开始向政府财政转移,财政供给的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部分负担转嫁到财政。二是因为屠宰税的取消。农业税附加和新的农业税财力的10要用于村级支出,市镇两级财力因改革减少了936万元。三是虽然通过调整农业税率和转移支付,使财力有所增加,但与支出需求差距较大,原有的收支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增加了新的财力缺口,财政支出危机进一步加重。
(四)财政债务风险不断增加,支付危机已经显现
一是因前些年创建、教育、卫生、交通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而遗贸的历史负债已进入支付或偿还期,数额较大,据统计,至2001年,境内各镇历史负债累计达3.22亿元,最多的镇负债达3179万元;二是历史上企业借用的世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按现行政策,均由地方财政承担偿债责任,财政扣款已渐进高峰期;三是大多数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负债数额较大,债务沉重,为兑付股金,至2001年底,全市已向上级借入农村合作基金会专款7591万元,借入供销社社员股金专款1635万元,上级每年通过财政结算扣还本息1100多万元,而且各镇还要继续筹集资金分期兑付。财政支付危机已不同程度地显现出现,如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二、进一步完善当前财政运行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培育和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的重点,也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解决财政体制顺利进行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因此,要充分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等财税政策手段,用足用活用好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培育和保护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着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统一思想,形成“发展至上、税源至上”和经营性财政的“大财源”收入观,把“经营财政”的理念贯穿生财、聚财、用财、理财的全过程,在巩固基础财源的同时,千方百计开发新兴财源,做到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税源并举,全方位、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并抓住入世启始年与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年之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投资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氛围,同时实施好县(市)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平衡发展。
(二)用足用活政策,完善县(市)财政管理体制
在大力培育财源、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优化收入结构,健全以地方税收收入为主、各种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努力增强财政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才能确保工资及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才能支付社会改革成本和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一是根据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认真做好调查和测算,积极稳妥地做好市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中央、省体制接轨,并要逐步打破企业所有制性质,按区域、税种等合理分配市镇两级分成财力,建立健全促进市镇两级财力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市镇发展生产与组织收入的激励机制和完善对困难镇的政策性补助机制,妥善消化历年累计赤字,基本保证并满足好市镇两级正常运行的需要。二是强化收入征管,严格执行新《税收征管法》,加强“免、抵、退”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据测算,年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改为“免、抵、退”政策后,该市预计减少增值税收入1.8亿元左右,相应减少市级财力5000多万元,同时造成随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税基减少,直接影响地方收入1200万元左右。为此,国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免、抵、退”税的宣传和管理,促使出口企业积极、准确申报,尽快提高出口企业的“免、抵”额。财政、国税、地税三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好各项税收专项检查,防止跑冒滴漏,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打击以假申报、假发票、假帐为重点的偷税犯罪活动,加强对漏征漏管户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定额标准,以小税零散税收弥补整体税源的不足。针对部分企业在外地注册办企业的情况,有目的地积极开展税源调查,一要从思想上和老板们多沟通多交流,激发他们为家乡多作贡献的愿望,二要从政策上多了解、多宣传、多帮扶,增加他们回家乡办企业的吸引力,三要对违反政策、故意转移税收、转移利润的依法予以查处,控制税源的外流,以增加市级税收收入,确保市镇两级财政收入达规定的增幅和地方既得财力增长水平,尽早拟建一套以企业新增税费的社会贡献率为主要考核依据的地方经济增长激励机制和办法。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税费协护网络体系,坚持农村税费定时、定点集中征收,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力度,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规范行为,以收入考核机制的完善来调动增收的积极性。
(三)建立公共支出框架,进一步深化财政稳定运行的配套措施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要求,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强化财政对政府机构运转和社会保障的保障能力,全面推行市场化战略,凡是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财政逐步退出;凡是政府按规应收的各项收入要按“收支脱钩、收缴分离”的“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足额收缴到位,尔后集中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等等领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一是创新支出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在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预算内外资金统一预算、统一管理、综合平衡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和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一要逐步建立单位基础数据库,即从单位资产拥有情况、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供养对象、工资支出水平、基本运转支出必需、基础设(施)备购置投入、上缴上级及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事业发展基金提留与使用等8个方面来描述出单位的整体概况,通过汇总可反映出县(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数,为实事求是制定定员定额和公务费定额标准等提供准确的依据。二要理顺各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内部各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替环节关系,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使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单位自主理财和减轻单位财务人员事务性的负担,使各级都来关心和支持财政改革,并将改革在“规范、科学、合理”的轨道上更趋深化。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保障措施。政府采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一要改进政府采购支出预算管理机制。各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底要把第二年需要采购的商品、服务和工程的项目、数量等细化,通过部门预算的编制上报财政部门,实行预算支出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二要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网络系统,包括供应商及相关资料库、采购预算、采购项目及相关资料库、专家评委及相关资料库、采购案例库以及政府采购电子招投标系统和交易及支付系统等;四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提高采购约束力,真正形成一个钱与物、验收与购买相互分离的制约机制,使每一环节都监督到位。三是积极配合事业单位改革,调整财政供给范围。对市、镇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供给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普查,以公共财政为原则,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根据市场取向,逐步将事业单位全面推向市场,努力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压缩到位,保障有力。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定员定编,对重点学校要严格按实有学生人数重新核定义务教育的教师人员编制,严格区分公办与民办学校的界限,义务教育与收费教育彻底分开,防止“靠教育吃教育”的行为发生。着力清理和压缩财政供养对象,建立财政供养对象数据库,杜绝虚报、冒领和吃“空额”等现象发生。四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保证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一要切实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二要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资金,切实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继续执行和完善“三三制”办法,筹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重点抓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办法,逐步推行“五费合一”的征收模式;三要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在做好“保吃饭、保运转、保还债”的基础上,努力保证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支出。
(四)着力强化债务管理,化解和防范财政风险
面对偿还债务高峰期的到来,县镇两级要牢固树立“立足自身、自我消化、自求平衡”的观念,强化财政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化解和防范财政债务风险。一是建立偿债准备金,分期消化财政债务风险。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政府债务情况,从每年的政府专项资金、财政机动财力和政府债权清收收入中提前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准备金,有计划地消化因上级财政扣款而垫付的政府债务等隐性赤字,维护和巩固财政平衡基础。二是严格举债程序,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实行政府债务财政部门扎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举债必须经各级政府严格审批。凡欠发公教人员工资或原有债务规模超过财政承受能力的单位,一律不得举借新的债务兴办事业。三是建立预警分析体系和约束机制,防范新的债务风险。从严格项目论证、科学选定项目入手,对债务借、用、还实行全程监控,强化对招标采购、配套资金落实、工程概决算和投资回报等方面的财政监督。建立债务管理部门与项目建设单位的双向约束机制,凡由政府为企业提供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担保的债务,一律实行以财产抵押为主要形式的反担保制度。推行还债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项目建设单位和受益单位责、权、利和借、用、还管理机制,严厉惩处逃避政府债务行为。对在政府债务管理过程中,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化解村级债务。为防止产生新的债务,镇政府和村委会一律不得以镇财政名义担保向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巩固和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支持镇村运转资金到位。财政部门在确保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迅速到位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检查和督促,保证资金按规定使用。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全部用于村级开支,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助村级开支的,要拨入村级开支财政专户,村级运转资金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克扣和挪用。
(五)加强城建资金管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建设小城镇,要牢固确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依靠市场手段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资金问题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管理重点抓好资金筹集和支出监管两个环节。一是在资金筹集上,要征足收齐现有房地产规费和土地出让金,严格控制规费减免。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以土地招标、拍卖为主要形式的营运机制,把土地推向市场,以地生财,实行土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和建设用地统一供给办法,增加政府土地收益。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拓宽筹措渠道,对城市交通线路、出租车营运证等引入竞争机制,对城市空间广告业务和城市道路、桥梁、绿地等市政工程冠名权实行拍卖制度,并征收城市空间有偿使用费,积极筹措资金来源。二是在支出监管上,坚持执行城建资金预决算制度,积极参与大中型城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查、扩初设计、工程前期调查、招标文件编制等,继续加大城建资金支出监管力度,严格开支范围,对工程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凡是未列入招投标的项目,如路灯、地下管线、绿化工程等逐步推向市场,实行项目招投标;对项目工程中使用的重要设备和大宗材料通过政府采购解决,并实行管养分离,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可逐步将道路、绿化养护推向市场,提高养护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同时,加大对市政工程项目的财政监管和财务审计,防止虚报量、高套工程定额等现象的发生。对城建资金的拨付试行由国库直接拨款到项目建设单位的办法,切实提高城建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加大财政监管力度,为振兴财政保驾护航
有了好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更要有强劲的财政监督保障机制的护航。针对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和稽查力度。对照新的《会计法》和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各单位的会计行为,有针对性地对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实施检查,对热点行业和注目部门实行地方人大、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联合进行例行执行监察,适时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内外资金财务开支标准和“往来款”清收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同时对“民心工程”,如社会保险、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支出项目进行专项跟踪问效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决不手软,做到“事事抓得实,件件有回音”,切实有效地担当起深化和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的“保护神”,稳步推进县(市)级财政步入良性循环
《论当前县(市)级财政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现状》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论当前县(市)级财政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现状。WZW
比更高,平均超过60,教育事业经费已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另外,每年军转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预计增支300多万元。有限的财政资金依然只能艰难地满足“吃饭财政”的需求,难以迈入“效益财政”的经营理念之中。
(三)镇级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财政收入失去有效的增长机制
该市工业经济布局不均,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大多集中在西部、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仍以农业为主。部分镇工商税收占比低,增收乏力,尤其是地方工商税规模更小,少数镇工商税收几乎与农四税相当,影响了可用财力增长。乡镇合并后,尚有4个镇工商税收不足500万元,最少的镇工商税收不足250万元。虽然县级财政每年给予各镇体制补助近4000万元,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因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农民的负担是减轻了,但对镇财政影响很大,尤其对工业欠发达地区影响更大。最突出的是增加了市镇两级的财力缺口:一是因为村提留的取消。根据现有规定计算,村级必需经费为2800.6万元,从2001年5月份以来已开始向政府财政转移,财政供给的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部分负担转嫁到财政。二是因为屠宰税的取消。农业税附加和新的农业税财力的10要用于村级支出,市镇两级财力因改革减少了936万元。三是虽然通过调整农业税率和转移支付,使财力有所增加,但与支出需求差距较大,原有的收支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增加了新的财力缺口,财政支出危机进一步加重。
(四)财政债务风险不断增加,支付危机已经显现
一是因前些年创建、教育、卫生、交通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而遗贸的历史负债已进入支付或偿还期,数额较大,据统计,至2001年,境内各镇历史负债累计达3.22亿元,最多的镇负债达3179万元;二是历史上企业借用的世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按现行政策,均由地方财政承担偿债责任,财政扣款已渐进高峰期;三是大多数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负债数额较大,债务沉重,为兑付股金,至2001年底,全市已向上级借入农村合作基金会专款7591万元,借入供销社社员股金专款1635万元,上级每年通过财政结算扣还本息1100多万元,而且各镇还要继续筹集资金分期兑付。财政支付危机已不同程度地显现出现,如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二、进一步完善当前财政运行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培育和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的重点,也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解决财政体制顺利进行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因此,要充分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等财税政策手段,用足用活用好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培育和保护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着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统一思想,形成“发展至上、税源至上”和经营性财政的“大财源”收入观,把“经营财政”的理念贯穿生财、聚财、用财、理财的全过程,在巩固基础财源的同时,千方百计开发新兴财源,做到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税源并举,全方位、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并抓住入世启始年与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年之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投资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氛围,同时实施好县(市)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平衡发展。
(二)用足用活政策,完善县(市)财政管理体制
在大力培育财源、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优化收入结构,健全以地方税收收入为主、各种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努力增强财政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才能确保工资及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才能支付社会改革成本和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一是根据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认真做好调查和测算,积极稳妥地做好市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中央、省体制接轨,并要逐步打破企业所有制性质,按区域、税种等合理分配市镇两级分成财力,建立健全促进市镇两级财力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市镇发展生产与组织收入的激励机制和完善对困难镇的政策性补助机制,妥善消化历年累计赤字,基本保证并满足好市镇两级正常运行的需要。二是强化收入征管,严格执行新《税收征管法》,加强“免、抵、退”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据测算,2002年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改为“免、抵、退”政策后,该市预计减少增值税收入1.8亿元左右,相应减少市级财力5000多万元,同时造成随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税基减少,直接影响地方收入1200万元左右。为此,国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免、抵、退”税的宣传和管理,促使出口企业积极、准确申报,尽快提高出口企业的“免、抵”额。财政、国税、地税三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好各项税收专项检查,防止跑冒滴漏,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打击以假申报、假发票、假帐为重点的偷税犯罪活动,加强对漏征漏管户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定额标准,以小税零散税收弥补整体税源的不足。针对部分企业在外地注册办企业的情况,有目的地积极开展税源调查,一要从思想上和老板们多沟通多交流,激发他们为家乡多作贡献的愿望,二要从政策上多了解、多宣传、多帮扶,增加他们回家乡办企业的吸引力,三要对违反政策、故意转移税收、转移利润的依法予以查处,控制税源的外流,以增加市级税收收入,确保市镇两级财政收入达规定的增幅和地方既得财力增长水平,尽早拟建一套以企业新增税费的社会贡献率为主要考核依据的地方经济增长激励机制和办法。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税费协护网络体系,坚持农村税费定时、定点集中征收,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力度,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规范行为,以收入考核机制的完善来调动增收的积极性。
(三)建立公共支出框架,进一步深化财政稳定运行的配套措施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要求,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强化财政对政府机构运转和社会保障的保障能力,全面推行市场化战略,凡是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财政逐步退出;凡是政府按规应收的`各项收入要按“收支脱钩、收缴分离”的“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足额收缴到位,尔后集中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等等领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一是创新支出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在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预算内外资金统一预算、统一管理、综合平衡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和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一要逐步建立单位基础数据库,即从单位资产拥有情况、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供养对象、工资支出水平、基本运转支出必需、基础设(施)备购置投入、上缴上级及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事业发展基金提留与使用等8个方面来描述出单位的整体概况,通过汇总可反映出县(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数,为实事求是制定定员定额和公务费定额标准等提供准确的依据。二要理顺各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内部各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替环节关系,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使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单位自主理财和减轻单位财务人员事务性的负担,使各级都来关心和支持财政改革,并将改革在“规范、科学、合理”的轨道上更趋深化。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保障措施。政府采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一要改进政府采购支出预算管理机制。各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底要把第二年需要采购的商品、服务和工程的项目、数量等细化,通过部门预算的编制上报财政部门,实行预算支出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二要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网络系统,包括供应商及相关资料库、采购预算、采购项目及相关资料库、专家评委及相关资料库、采购案例库以及政府采购电子招投标系统和交易及支付系统等;四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提高采购约束力,真正形成一个钱与物、验收与购买相互分离的制约机制,使每一环节都监督到位。三是积极配合事业单位改革,调整财政供给范围。对市、镇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供给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普查,以公共财政为原则,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根据市场取向,逐步将事业单位全面推向市场,努力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压缩到位,保障有力。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定员定编,对重点学校要严格按实有学生人数重新核定义务教育的教师人员编制,严格区分公办与民办学校的界限,义务教育与收费教育彻底分开,防止“靠教育吃教育”的行为发生。着力清理和压缩财政供养对象,建立财政供养对象数据库,杜绝虚报、冒领和吃“空额”等现象发生。四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保证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一要切实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二要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资金,切实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继续执行和完善“三三制”办法,筹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重点抓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办法,逐步推行“五费合一”的征收模式;三要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在做好“保吃饭、保运转、保还债”的基础上,努力保证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支出。
(四)着力强化债务管理,化解和防范财政风险
面对偿还债务高峰期的到来,县镇两级要牢固树立“立足自身、自我消化、自求平衡”的观念,强化财政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化解和防范财政债务风险。一是建立偿债准备金,分期消化财政债务风险。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政府债务情况,从每年的政府专项资金、财政机动财力和政府债权清收收入中提前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准备金,有计划地消化因上级财政扣款而垫付的政府债务等隐性赤字,维护和巩固财政平衡基础。二是严格举债程序,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实行政府债务财政部门扎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举债必须经各级政府严格审批。凡欠发公教人员工资或原有债务规模超过财政承受能力的单位,一律不得举借新的债务兴办事业。三是建立预警分析体系和约束机制,防范新的债务风险。从严格项目论证、科学选定项目入手,对债务借、用、还实行全程监控,强化对招标采购、配套资金落实、工程概决算和投资回报等方面的财政监督。建立债务管理部门与项目建设单位的双向约束机制,凡由政府为企业提供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担保的债务,一律实行以财产抵押为主要形式的反担保制度。推行还债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项目建设单位和受益单位责、权、利和借、用、还管理机制,严厉惩处逃避政府债务行为。对在政府债务管理过程中,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化解村级债务。为防止产生新的债务,镇政府和村委会一律不得以镇财政名义担保向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巩固和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支持镇村运转资金到位。财政部门在确保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迅速到位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检查和督促,保证资金按规定使用。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全部用于村级开支,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助村级开支的,要拨入村级开支财政专户,村级运转资金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克扣和挪用。
(五)加强城建资金管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建设小城镇,要牢固确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依靠市场手段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资金问题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管理重点抓好资金筹集和支出监管两个环节。一是在资金筹集上,要征足收齐现有房地产规费和土地出让金,严格控制规费减免。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以土地招标、拍卖为主要形式的营运机制,把土地推向市场,以地生财,实行土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和建设用地统一供给办法,增加政府土地收益。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拓宽筹措渠道,对城市交通线路、出租车营运证等引入竞争机制,对城市空间广告业务和城市道路、桥梁、绿地等市政工程冠名权实行拍卖制度,并征收城市空间有偿使用费,积极筹措资金来源。二是在支出监管上,坚持执行城建资金预决算制度,积极参与大中型城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查、扩初设计、工程前期调查、招标文件编制等,继续加大城建资金支出监管力度,严格开支范围,对工程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凡是未列入招投标的项目,如路灯、地下管线、绿化工程等逐步推向市场,实行项目招投标;对项目工程中使用的重要设备和大宗材料通过政府采购解决,并实行管养分离,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可逐步将道路、绿化养护推向市场,提高养护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同时,加大对市政工程项目的财政监管和财务审计,防止虚报量、高套工程定额等现象的发生。对城建资金的拨付试行由国库直接拨款到项目建设单位的办法,切实提高城建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加大财政监管力度,为振兴财政保驾护航
有了好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更要有强劲的财政监督保障机制的护航。针对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和稽查力度。对照新的《会计法》和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各单位的会计行为,有针对性地对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实施检查,对热点行业和注目部门实行地方人大、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联合进行例行执行监察,适时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内外资金财务开支标准和“往来款”清收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同时对“民心工程”,如社会保险、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支出项目进行专项跟踪问效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决不手软,做到“事事抓得实,件件有回音”,切实有效地担当起深化和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的“保护神”,稳步推进县(市)级财政步入良性循环
《论当前县(市)级财政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现状》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论当前县(市)级财政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现状。WZW
篇7:市(县)长在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稿
市(县)长在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稿二:
一、充分认识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加快xx生态市建设步伐 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市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各工业大国大规模发展工业经济,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与物质财富增加的目标驱使下,采用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这种传统发展模式的盛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粮食危机、人口膨胀等问题日益凸现,向人类社会敲响了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生态经济理论,这种理论在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同时,提倡既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也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经济理论一经提出,就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日益成为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随着人们对生态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拓展,生态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新理念、新战略、新模式,对人们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二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又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更加重视并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解决温饱、向中等发达水平迈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速度提升,人口大量转移,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峻。因此,这个时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经验证明,依靠传统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特别是在绿色革命影响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今天,生态环境已成为决定国际国内竞争地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生态指标、环境指标也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也没有广大人民的全面小康。因此,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坚持可持续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三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市是池州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池州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不够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较弱,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基于这样的市情,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难以赶上发达地区,而且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高耗低效等不可饶恕的历史错误。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生态市建设入手,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避免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高增长。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市,既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充分研究池州的具体实际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池州发展方向上的高起点定位、发展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发展时空上的跨世纪工程。?四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市,我们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气候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星罗棋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山青水秀,植被保护良好,工业污染极少。二是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池州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发展生态经济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提出了“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的战略思想和建设“大环保产业开发区”的战略举措。特别是通过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池州生态经济建设特点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经济的先进典型。三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走生态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四是拥有一大批热心生态建设的各类人才。五是在与国内外的交往中提高了池州的知名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推动池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予以大力推进。?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市建设,努力推动池州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实现全面发展。当前,池州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第一要务,推动池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设生态市,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全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二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协调发展。如前所述,我们再也不能用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要转变这种观念,可能是要损失一些眼前利益的,但这种观念转变对于今后发展的意义将是非常深远的。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在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践。生态市建设本身就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态环境和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抓生态市建设,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为池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三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狠抓招商引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市GDP的增幅达到13.6%,财政收入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幅、财政收入的增幅均为全省第一,全市经济处于高位运行态势。要想继续保持这样一个强劲的发展势头,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人均占有资源与消耗是否适度、资源环境消长是否平衡、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承载性是否合理等问题, 做到既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力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生态市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要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将生态市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生态市建设的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市生态办要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二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积极开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文明发展观的宣传教育,促进全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其要确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三要依托项目,加大投入。结合省“861”行动计划池州工程和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选择一批生态基础建设、生态能力建设的重大项目,尤其要突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重大项目建设。面向市场,多方筹资,切实加大投入,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四要建章立制,依法管理。要抓紧组织制定有关生态市建设的政策规章以及配套政策,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监督管理,把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五要加强监督,严格考核。要把建设生态市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把建设生态市的实绩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篇8:市(县)长在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稿
市(县)长在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稿一:
一、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充分肯定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发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生态经济知识,不断探索生态经济建设模式,开创了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局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家喻户晓。
?(二)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农业方面,完成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建立了粮、油、棉、茶、果、林等各类生态示范基地,实施了水资源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了生态渔业名牌战略项目和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绿色农业的兴起使池州40多个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业方面,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否决了一批影响环境的待上项目。采取以新带老、扶大关小的方式整合了一批环保型的企业;通过源头治理和污染防治,使一批企业获得了新生。通过招商引资,一批科技含量高、工艺先进、无污染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始落户池州。旅游方面,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等措施,以九华山旅游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形象逐步提升,生态园林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城乡建设方面,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清溪河综合治理工程,着手启动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池州有色等企业的搬迁工程,优化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城市面貌。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开展创建生态示范户、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使一批乡镇、村和农户成为田园风景中的绿色明珠。文化建设方面,以九华山佛教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挖掘“尧舜文化”、“傩文化”、“目连戏”、诗文化等文化宝藏,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提升了池州生态文化的品位。
?(三)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各类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2.54%,工业企业基本完成达标排放任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也在同步跟进。
?(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展生态经济之路,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7.7亿元,增长13.6%,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和社会事业已进入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回顾八年来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抓领导,提供组织保证。市、县区都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县区、乡镇挂职任生态经济专职负责人,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增添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抓宣传,夯实思想基础。几年来,我们持续不断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宣传活动,特别是在北京举办了池州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在池州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绿色化学会议和第一届九华山生态经济论坛,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抓规划,加强建设指导。中国科技大学和原池州行署共同编制的《池州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以及各县区编制的规划,有力地指导了示范区建设。
?——抓制度,强化政策支持。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加快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决定》、《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实施意见》和《池州市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文件,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抓培训,开发专业人才。我市充分利用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能力建设项目资金,培训机关工作人员多人次,并定期在地方党校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专题教育。从英国海外志愿者服务社邀请外籍教师授课,提高了一批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和对外交流的能力。在地方大中专院校开设生态经济专业课程,组织编写《生态经济》科普读本,作为中小学校可持续发展常识的普及教材,并创建了生态学校和生态教育基地。将相关法律法规汇编成册,列入普法的重要内容。
?——抓示范,实行典型带动。多年来我们培育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示范点70多个,投入2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扶持示范点和示范项目,以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方式抓示范区建设。
?——抓科技,硬化技术支撑。围绕示范区建设,我市组织实施重点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5项、国家星火计划2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的池州有色“年产10万吨氧气底吹法炼”项目获专项贷款1.7亿元。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有力地推进了示范区建设。
?——抓联动,整体协调推进。各级各部门围绕生态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实际,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各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生态接口技术推广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果林开发工程、生态网络建设工程、万里绿色长廊工程、江河治理和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
?二、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开展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扬州、绍兴、长沙、上虞、岳阳、台州等一批城市已先行一步。就我省来讲,马鞍山、淮南、黄山、六安等市也都向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市试点申请。我市人大代表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以代表团议案形式,向省人大提出将池州市列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的建议。省人大十分关心和支持池州生态市建设工作,7月初,昆森主任率领省直有关部门就此议案办理落实情况来我市进行督办,并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很有针对性的报告,为池州生态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市,我市既有较好的资源条件,也有长期的工作基础,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定的基础优势、先行优势、能力优势和示范优势,决定着我市理应成为生态安徽建设的“排头兵”。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制约我市生态市建设的因素还很多,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数量型、粗放型增长为主;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生态经济效益还不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技术的引进、开发和运用还有待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人口比重大,人的整体素质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难;自然灾害影响频繁;等等。同时,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市建设试行标准,我市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指标中,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差距最大的是经济发展类指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建设生态市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池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推进生态市建设?生态市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坚持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10至的努力,全市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类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真正把池州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城市。
?生态市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是:?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为生态市建设的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基本形成以生态系统工程为主的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基地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态主导产业,奠定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到,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进一步加强系统管护、产业深化和生态宣传,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经济结构,形成生态社会风尚,把池州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重要城市。
?第三阶段:到,为提高完善阶段。五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生态市建设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各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资源与能源消耗动态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生态市建设,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五大体系:一是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生产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城乡互益的生态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是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三是建立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系。稳定人口出生率,减轻资源承载力,创建生态城镇,打造绿色社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村庄。
四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产观,弘扬绿色消费观,崇尚文明生育观。
五是建立保障有力的科教支持体系。注重科技开发创新,开展生态技术的基础研究,推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建立健全生态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加强生态市建设的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依法推进生态市建设。
?生态市建设,关键在于第一阶段。当前,我们要着重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以实施“861”行动计划池州工程为抓手,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构建沿江基础产业、沿线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带,培育安全食品、轻工造纸、纺织服装玩具、机械仪表、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农业保障、城镇建设、交通网络、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人才开发工程,到20,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亿元,工业化率达40%左右,城镇化率达37%左右。
二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大力抓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林业、生态服务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化和管理系统等八大重点工程建设。尤其要加快培育优质米、优质棉、优质油、名优茶、蚕桑、水产、速生丰产林、经果林、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基地;组织实施好皖南国际旅游区明星板块塑造工程、三环战略系统规划与有序实施工程、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系统工程、九华山旅游股份公司运营上市工程、生态旅游基础保障体系配套工程。
三是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加大生态恢复力度,开展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对全市各类保护区的监督管理,使全市生态环境指标数基本达到生态市的要求。
四是加快城乡生态家园建设,建成10个生态城镇、100个生态村、2000个生态户,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入户率达到20%以上。
五是推进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完成生态市建设10类重大项目总工程量的50%左右,实际投资80亿元左右。有关部门要尽快拿出修编后的《池州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完善《池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使生态市建设有章可循。
篇9:昌吉州科协抓实县(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建设
处理好埋 苦干头与 提社 会影 响力高关 系的一是 要,工在
作 中 把 科 协握 工作 的 内 在 律 ,规大 力 发扬 脚 踏 实地 、埋 苦 头
农 ”,农替民说话 为、农 解难民 、农民带致富 为,会社主义 农村建 新起设到 应有了 作用 。的 前目应 抓好这,载体 ,多个 展开些一 媒与体关联 的相动 。活 常日活动的展开, 一是 需 要 策划有创有新 应,策划 社出会要 需的广、人 大民众群喜 乐 闻见 的活 ;二动 是需较充足要 经的 ,费争取得 到财应政的支 持;三是 需充要 利分用会资社 源实,现 “搭平台、建资共源
享 ”。
干 工的作风 。严谨作扎实 ,时处处 重时实 际说实话 、务实
事 、、求实 。二效是要 在 工 方作法上 着力突 出重 点 、打造 品 牌 , 重 打点 “造 院士专 家 、“”科普 新 创”、“强学势 会 ” 大 品牌 等, 力努在有为的空 间、有为的 域 领、有为 的 项 目上
做 出 成 。绩 中其 ,最 具有影 响 力 的 : 作, 就集是中全 体 技科 [=
作者 的智工 ,慧建献 策 ,言使 之转化为党委和 政府 的决策 ,
为 实现 经 济社会 又 又好快 、更 好 更快 发 展服 。 务三 是 加要强 十、机 关建 与 科 协设职 能 的 关 系
与
大众传播 体 的联媒合。科 技工作者 仅仅 做 自好工作身 远是 远不够 的, 还应充 利 分用一切 式和形渠 ,善道于推 介自己 ,
力 努 宣 自传 己, 充分 展 示 自 ,己以 扩 科大 协组 织的 社会影 响
科协组 织 有 自身着 的组织机 和运 行机构制 , 分为 层 3 个 次一 是 :科由协 表大 会和科协代全委会 构成 的 领导构 机,在
科 协 全 委 会 闭 期会 , 常 间 会委 领 科导 协 工作; 二 是常 委由会
力
。 此 因, 应利用 好 播传速 快度 普、及率广 的 电 视 播传 手 段使,优科秀工技 作者宣的不传仅字有, 还 影有、有声 。
九、集 中 活 动 与日常 活 的动关 系
设 的下若干作工 委会 和员专委业会构 成的 事议 构机,它协助 审
议需常 委会 审定的 关 事有 ;三 项 是科 由专协职 主席 ( 党
组
)领 下导的科协 关机 构 的成科 办协事 构机, 它负责 科协的 常日作工 领导机 。、构议机事构 办事机 构、3个 子系共统同 组 了成 协科整完的 系统大 并,且 负各其 责、各 司 其、职互相 促 进、互相 制 。约此可由知 , 科协 关起着机承 启上下 作的 ,用 上承 是全 委 会、常 委 会决 议的 执 行者; 下 是启对市 () 地 科 协 省级 学会、的指 者导。 此因,从某种 意
义上 ,科协说机关 建设得 好决定着科 协坏是能履行否 好己的职 自 能。 就黑龙 江省科协 的 机关设 建而 言第第一文库网,一,努 力 提科高 的干协 队伍素部 ,建质 立一支懂政策 、会 管理 、有科大协家庭 念观 工的 作队伍: 在工作 上 具,备 独挡能一 面的作工能力; 在 想思 ,上 甘于清贫 、甘于 献 ;奉作在风 ,能够上 深入 实 际、深 入层基、脚 实踏 调查研 究地并能够全 心 全意科技 工 为作 者 服 。为 了务 进一步 提高省 科机关协队 伍 整的体水平可 从 ,会社 吸引上 荐() 优 秀中青 人年补才充到 关空机 额岗 位举 上 。第 二, 建机 构文关化建设 。通过 文 化设建 提高干 的学 部习力和行执 力 建,立学习组织 型第三 ,。加 强和从谐关机建 设 抓 ,起科为协系统 各项工的作扎推实进 定 奠良的基础 。好 丘
型大集中活动能 生产广‘ 社的会 影,对响于扩大协科 组 泛
织
影的力具有重要 的响作 用。 常活日动则获能得 更显的效著 果
,为无论是科因普及还是 学术交流学,都 要 日需积 累。月 要 处 理好 中活集和 动日常动 活关系,的就要我们求在 实际
作工 ,中一 要 辩证 地 把 握 点两 论 和 重 论点的 关 系 ,变平铺改 直
叙
、面俱面的工到作作 。二要集风优中势 ,开有利 展塑于造
科
协组鲜织社明会象 的`形 型集中大活 ,形成动重点 牌品, 动推全 工作 ,以扩大面协 科社会影的响。例如 , 龙江黑省科 协
年每 开的展 “普之 冬 、”“ 科科 普”日、“ 学 年会 术” 、 太阳“岛技科论 坛”、“ 防灾 减 对灾研讨会策 ” 等型大活动
已 成经 为 科 省协的 品 牌 活 动 , 为 普 科 学及技 术 知 识、活 跃学
术思想 加、速学建设科 、加社快 会主新农村义建起到设 了 积
极的作用。其 中 , 科“普之冬”已 经 功成举办2年 ,次受多 1
到 中科国协和 龙江黑省 委、政府 省表的 扬。要经 三常展 曰开
活动 并取常得 效实 。省技科馆 为作现代的科普馆 场,在科技
及 普方 面已 充 分发 挥作 了 ;用 《 江龙科 报技》 面 向 “ 黑三
(
者 黑龙系 省江协 科党组 成、副员席 主)作
★ 金融审计整改报告
★ 县委全年工作总结
★ 局年度工作计划
★ 审计整改情况报告
【浅论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建设(共9篇)】相关文章:
审计整改情况报告范文12022-12-19
工会审计整改情况报告范文2023-01-02
市农村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2022-10-11
银行审计检查整改报告2022-06-25
审计结果的整改报告2022-09-09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2022-05-29
测绘工作计划2023-11-15
巡视审计整改报告2022-06-14
模范党总支申报材料2022-07-09
解读土地政策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