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行,堤上行刘禹锡,堤上行的意思,堤上行赏析(共10篇)由网友“人形比格天蝎心”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堤上行,堤上行刘禹锡,堤上行的意思,堤上行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篇1:堤上行
唐代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译文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
《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
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
注释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幽轧(yà):划桨声。
中流:在水流之中。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桃叶:乐府歌曲名。《乐府诗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乐录》说:“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桃叶歌》,是晋朝王子敬所作的。桃叶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为爱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乐府诗集》载《桃叶歌辞》四首,没有作者姓名,属于吴声歌曲,应该是江南民歌。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
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
月明:月亮光。
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轲峨:高大的样子。
创作背景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
赏析
这是三幅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
第一首:日暮争渡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第二首:月夜对歌
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挚,景色优美动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篇2:堤上行原文及赏析
堤上行三首原文及赏析
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译文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
《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
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
注释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幽轧(yà):划桨声。
中流:在水流之中。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桃叶:乐府歌曲名。《乐府诗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乐录》说:“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桃叶歌》,是晋朝王子敬所作的。桃叶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为爱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乐府诗集》载《桃叶歌辞》四首,没有作者姓名,属于吴声歌曲,应该是江南民歌。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
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
月明:月亮光。
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轲峨:高大的样子。
赏析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这一类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大堤上常见的景象,选取极为普通的镜头,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天然,不假修饰,而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到强烈的生活气息。所描写的事物如酒旗、樯橹、行人、桨声等,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人们的活动也似乎是未加修饰的大堤生活中一个画面。但是诗人就是能够把这样普通的事物谱写成诗歌。这种取自生活、提炼生活的作诗态度使得刘禹锡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篇3:刘禹锡《堤上行其一》翻译赏析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其一》翻译赏析
《堤上行三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前言】
《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堤上行三首》选取了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这三个场面,描绘了江中商船来往不绝、江边居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派兴旺景象的礼赞。在这三首诗中,诗人没用一字来表达对自己所描写的景象如何赞美,但是却让人感觉出来这三首诗字字都是对这种兴旺景象的礼赞。
【注释】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幽轧(yà):划桨声。
中流:在水流之中。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桃叶:乐府歌曲名。《乐府诗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乐录》说:“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桃叶歌》,是晋朝王子敬所作的。桃叶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为爱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乐府诗集》载《桃叶歌辞》四首,没有作者姓名,属于吴声歌曲,应该是江南民歌。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
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
月明:月亮光。
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轲峨:高大的样子。
【翻译】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赏析】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所以多声伎歌酒之娱、南来北往之人,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这一类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大堤上常见的景象,选取极为普通的镜头,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天然,不假修饰,而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到强烈的生活气息。所描写的事物如酒旗、樯橹、行人、桨声等,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人们的.活动也似乎是未加修饰的大堤生活中一个画面。但是诗人就是能够把这样普通的事物谱写成诗歌。这种取自生活、提炼生活的作诗态度使得刘禹锡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篇4:堤上行,堤上行刘禹锡,堤上行的意思,堤上行赏析
堤上行三首,堤上行三首刘禹锡,堤上行三首的意思,堤上行三首赏析 -诗词大全
堤上行三首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落帆来。
篇5:刘禹锡《堤上行(其一、其二)》鉴赏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鉴赏
堤上行三首
刘禹锡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注】?幽轧(yà):划桨声。桃叶:乐府歌曲名,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竹枝:古代巴蜀间的民歌。
⑴有人说这两首诗是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
⑵两首诗的结句在表达上各有特色,请分别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⑴(4分)日暮争渡 月夜对歌 (各2分,每幅画面中的时间、场景各1分)
⑵(6分)答案一:其一侧重听觉,摹写桨声,描写行人渡河情状;表现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紧张劳作的热闹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其二从视觉入手,描写眼前自然风光;描绘出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的静谧之美;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表现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意韵悠长。(每点1分)
答案二:
角度不同:其一侧重听觉,摹写桨声,表现行人渡河情状;其二从视觉入手,描写眼前自然风光。(2分)
动静不同:其一描写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紧张劳作的场景,是动态;其二绘出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的静谧之美。(2分)
效果不同:其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其二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表现歌中“情”与“怨”的`无限,引人无限遐想。(2分)
两种方式的答案均可。
赏析: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期间,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像一幅江边码头夜市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篇6:《堤上行》唐诗鉴赏
《堤上行三首》唐诗鉴赏
堤上行三首
(其一、其二)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
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
水流无限月明多。
刘禹锡诗鉴赏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822)到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象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 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 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总而言之,这两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篇7:《堤上行》诗歌鉴赏
《堤上行》诗歌鉴赏
堤上行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①堤上行:一作“大堤行”,乐府相和歌辞。
②酒旗:即酒帘子。悬挂于酒店门首,招引顾客。
③樯:船桅。“连樯”,形容船只很多。
④幽轧:象声词,这里是形容桨的声音。
⑤艑(biàn):大船。
作品鉴赏
《堤上行》两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像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篇8:堤上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翻译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赏析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篇9:堤上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译文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
《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注释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幽轧(yà):划桨声。
中流:在水流之中。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桃叶:乐府歌曲名。《乐府诗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乐录》说:“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桃叶歌》,是晋朝王子敬所作的。桃叶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为爱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乐府诗集》载《桃叶歌辞》四首,没有作者姓名,属于吴声歌曲,应该是江南民歌。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
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
月明:月亮光。
赏析: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篇10:堤上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堤上行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译文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简析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堤上行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 塘上行原文及赏析
★ 上行意见 范文
★ 上行文意见范文
★ 刘禹锡的古诗
★ 刘禹锡的经典诗句
【堤上行,堤上行刘禹锡,堤上行的意思,堤上行赏析(共10篇)】相关文章:
庆安堤作文2023-05-20
欧阳修《浣溪沙》练习题2022-07-14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2023-04-06
刘禹锡的诗句欣赏2022-05-04
欧阳修《浣溪沙》的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06-16
刘禹锡诗歌研究2023-05-15
骄傲的犀牛作文2023-03-09
立秋古诗2023-01-18
描写春天的诗句——《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2023-04-16
立秋诗词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