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分析(精选14篇)由网友“小野酒弄宝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分析,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分析
摘要:地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地理的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本文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且提出了实践策略,同时,对于信息化教学也做了简要的分析。
篇2: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分析
一、引言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因此在目前的地理教学改革当中,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本来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就是社会与自然的结合。
有关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不但能够让地理课堂教学有更加轻松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充满兴趣,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将地理学科学好,从而使地理学科独特的魅力显现出来。
与其他学科相比,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多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地理这门课没有重视起来,学习的积极性欠缺,一般都是被动地学习,所以如何让学生充满兴趣来学习地理这门课便成为高中的地理老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从而使高中的地理教学优质化。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在中学,地理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副科”,又因为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并不正确,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导致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这门课应该给学生提供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重视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在生存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已经很明确地指出高中的地理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世界。
如今在生态课堂的大环境之下对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索就显得更有必要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发现并且掌握地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决,从而能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对地理知识钻研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高中生的年龄平均在15岁到19岁之间,基本都已经有一些生活经验,并且大部分人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知识已经掌握。
又因为在这个阶段,心理方面有感性、形象、具体等特点,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生活体验能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形象运用就可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很多,使学生充满对情境的联想,从而能够深刻地记住所学习的内容,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所在。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首先,应该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用于教学的情境创设,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演示。
例如在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教授的过程中,依据月亮、地球与太阳三者之间在运动方面的联系,太阳系模式图等,可以利用所发生的日全食现象进行引课,应该采用多媒体对当时日食具体的过程进行回顾,
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是月亮、地球还是太阳的运动而导致日食发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到日全食的地方有哪些?生活化教学的情境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得学生对问题有具体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动画及图片的演示以便从日常的现象入手达到对比较抽象的宏观地理知识的掌握。
其次,应该重视实践这一部分,可以采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地理规律。
如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困惑,例如,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的第二节与气候、气压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纸屑、电风扇、温度计等工具,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行设计,感受风向和气压、温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蒸馏瓶、酒精灯、烧杯等器材,进行水循环、气流循环以及温室效应等现象的模拟,使学生能够有深入的认识。
四、高中地理的.信息化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学的突破口是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因此信息化教育的开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特征分析
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信息化”。
第一,教学目标的“信息化”。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对于地理的学习需要运用一些信息化技术,例如让学生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地理的动画过程,用网络技术来收集有关地理学习的资料等,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对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教学方法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更方便,甚至可能开发出更好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重视引导,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将信息内化并且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则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基于合作、基于资源、基于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可以让学习的人在充满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因此,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作如下的归纳:第一,将“学”作为中心,重视培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第二,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与信息来进行“学”。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的地理教学想要做到生活化,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地理知识和日常现象进行结合,精心地设计,促进学生有效快速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时开展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地理这门学科充满无限的活力,丰富教学的手段。
第2: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策略
摘要: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通过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为了强调学生对掌握知识技能实际运用的能力,并不是传统教学上只需要掌握简单的理论基础知识。
研究性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巩固学习内容理解和实践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一、引言
传统上地理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上处于盲目听从教师的讲解,相对较被动的状态,因而学生没有充分自主学习时间。
传统教学过分地倚重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地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所以正确地把握研究性学习核心思想,将提高教学质量为准则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
二、明确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目标细节分化
学习目标的细节分化不但有实践性、操作性,而且对课题研究还能提高效率。
例如在《河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课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前,适当地引导学生清楚的了解:污染河流的种类、因素及污染源;实地取水样本需要化验的条件和方法;河流治理部门对污染的态度;河流污染对居民生活中的影响;河流两岸的绿化管理;借鉴河流治理措施。
(二)明确研究性学习要求
教师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导员,开展课题活动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课题活动中领悟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实践价值;实地考察、测量、实验时以严谨的作风,保证数据的准确;课题研究结果新颖、富有创意、避免借鉴他人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应富有实际性,避免空乏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实际性问题的研究,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开展实地考察,地理实验,调查和专题性研究等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主题偏重空乏,缺乏实际效应,实施研究性环节时无法实践应用,最后只能查阅资料,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比如《有关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明确选题的出发点,也具有实际意义,由于污染环境的因素过多,研究实施过程较为复杂。
因此,择取选题时应以实际情况拟定,避免研究性范围过大的情况。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是:问题选取阶段→实践实施阶段→交流合作阶段。
在问题选取阶段,可以由学生提出相关疑问或是教师提供参考性问题,关键在于指导人员需要对研究性问题进行审查,避免问题的空乏性及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当确立研究问题和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相对的要起到引导辅助作用。
交流合作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提供交流场地给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形式,调查报告、出海报等,最好可以组织交流报告会,通过小组交流、研讨的形式与其他小组分享最终研究成果,还能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策略分析
研究性教学活动引导策略。
合理的开展地理研究性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还需强调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地理学科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地理教学开放性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强调学生能力上培养,使得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合理性思考,并表达个人观点。
在传授一个知识点时,教学过程能否与实际相吻合关系到教学评价效果的不同。
例如有关太阳高度角计算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只单纯地讲解计算公式,再列举几个纬度数据计算,这种教学效果只是暂时性记住公式,学生也并未理解,很容易与其他公式相混淆。
但在研究性教学过程里,教导学生公式之前列举生活实际的案例,这样学生就会对其产生研究的兴趣,学生会带着疑问来深究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学生会认为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指导与自主学习结合策略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所体现的是学生自主形式的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研究过程的领导者、引导者,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从现实生活角度考虑,提供学生有研究性的课题方向,为学生作选题参考,促进学生研究的认知,展开自主学习活动,查阅相关资料,研究对比分析等,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这些方式都可以唤起学生主动的意识,发挥个人之所长,巩固课堂上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起引导性作用,但不能像传统的方式只注重讲解中心思想,应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学生一定自主选择、思考的空间。
同时教师要适当的把握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学生初期认知阶段,对于相关的背景调查遇到困难时,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引导讲解,讲解一些解决难点问题的技巧方法,以此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给予一定的精神支持和鼓励并增加学生的信心。
五、结束语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应用方面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具备地理综合知识素养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一些地区地理位置、教学水平等因素影响,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效果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现状,地理环境的差异大就造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无法进行。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目前还需要以学习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循循善诱,充分引导式教学,这样就能发挥出地理教学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篇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龙少波 宜春一中,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作系统的讲解,学生则静静地倾听、记录和领会。即使是运用案例进行原理印证,也是讲解案例,是以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显然教师是主角、中心、主动的传授者,学生只是配角、帮衬、被动的接收者。这与现代教育理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是相悖的,这也是导致我国中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缺乏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14-0034-02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商治平。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案例教学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
[2]唐陆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篇4: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论文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许多高中开始渐渐引进了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师。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已经认识到高中地理内容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众所周知,高中地理并不属于理科生高考的内容之一,这就使得许多学校和教师渐渐降低了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是,许多教师仅仅持一种应付的态度,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我国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但是,仍然有许多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他们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我们知道,高中地理的内容不仅复杂而且繁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由于受应试制度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寻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注重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地理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许多高中生就会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现阶段,许多学校对理科生的地理考核体系不完善,在结业水平考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作弊的现象,在考试结束后,教师阅卷也存在“放水”现象。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更不会真正爱上地理。
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地理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应该学会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之前,首先查找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常识,然后将这些常识应用到课堂讲解过程。当我们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中联系实际的生产生活,列举一些与该内容有关的例子,如阴天为什么比晴天的气温要低些?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交通信号灯为什么是红色等等。
2.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地理课程的特征来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我们知道,地理课本中有大量的图片,教师可以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另外,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地理故事、专家讲座、电视纪录片等,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PPT,并且在课堂上让他们对自己的PPT进行讲解。例如,当我们在讲解选修五自然灾害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安全。如6月1日晚,一艘载有456人的客轮突遇龙卷风,在长江湖北石首段倾覆。如205月底印度创纪录高温天气致死超1100人的高温灾害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甚至引发学生如何应对极端等自然灾害的思考。
3.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在讲解台风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台风发生的过程与家里的.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努力回想利用洗衣机来甩干衣服的过程与台风眼的形成过程是否相似。另外,在学习地转偏向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洗手池里的水流旋转方向,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4.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我们知道,在地理课本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和探讨,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章节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对他们的研究进行最后的评价和总结,如利用暑假研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如城市道路格局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等。提高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将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为了尽快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认识到地理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该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地理课程本身的特征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从而找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5: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分析论文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分析论文
我国当前不断加快的新课改进程,开始对当代教育的人性化、生活化以及互动化等特点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当前这种知识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大,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活化的教学是一种在应试教学基础上开拓出来的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并且也能够帮助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更多基于生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所以说,探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主要探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研究,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出来,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能够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生物这门学科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活.所以,生物教师应该讲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教学背景,有意识地将某种学习氛围创设出来,引导学生有机地将生物知识同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在学生潜移默化中对生物知识加以掌握.比如,教师在教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来将教学情境构建出来.可以结合生活提出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当咀嚼咸味比较重的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有嘴唇以及口腔干涩的感觉?为什么菜市场的很多商贩总是会往青菜上洒水以及为什么洒过水的青菜会更硬?为什么在移植蔬菜和花木的时候一般都要将一部分枝叶减掉等.利用这种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些现象来将教学情境构建出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二、开展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知识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入手点,从实际生活出发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前提下还清楚地认识生物知识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感悟高中生物知识所具备的实用性.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能力水平,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机地将生物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生活变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比如,教师在教授《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知识时.首先可以开展小组探讨的活动,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人类主要依靠什么维系生命并作出总结,同时还要举例加以说明;第二,开展全班交流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小组代表面向全班交流生活中一些能够维持生命的物质的相关案例……最后一个环节是开展学科内容与身边事物相联系的演讲活动.在生物课堂上开展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不仅促使课本知识同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关注和探究生活,并且可以充分地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不管是课后作业还是课外活动都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论是在空间方面还是在时间方面都是比较自由的,属于一种“空白”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将课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开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段“空白”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段“空白”的时间里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么这些事既可以是有利于其生物知识学习的,同样也可以是与学习毫无关系的.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将这段“空白”好好利用起来,那么对于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来说,其帮助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教师该怎样将这段空白加以好好利用呢?比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活化的课外实践,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独立探究生物知识,进而促使他们可以养成观察生活和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课外实践来让学生对生活加以感受和认知,促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观察兴趣,学生在对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产生热情之后,对于他们生物知识的学习无疑是比较有帮助的,这可以说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此外还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实践加以重视,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探究、实验以及体验等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亲近生活,最终对生活化的生物知识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观察习惯.
总之,生活既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最终归宿.除上述策略外,高中生物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结合生物科学史来开展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其具有多样性,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最终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篇6: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分析论文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分析论文
初中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初中数学教学不应当只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而已,教师更多应该做的是将数学教学生活化,通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纠正学生数学很难学的原有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掌握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就是关于数字的学问。它自古以来与人类的生活而息息相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运用案例比比皆是。数学课程既然源之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必然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数学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就是:利用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多多地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进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无法将数学中的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因而无法理解数学中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因而教师在上课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度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出发,从简单的角度开始思考和学习新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利用平方差公式可以快速解决数字之间的相乘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身边的案例出发,告诉学生在元旦的时候班长要负责买瓜子庆祝,其中瓜子的单价是8。5元一斤,而班长一下子就买了7。5斤,结果售货员阿姨没有用计算器计算就说班长应付63。75元,你们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吗?教师此时应当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学过的平方差公式,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看看如何像售货员阿姨一样快速地得出答案。肯定不少学生一经思考就会发现,原来售货员阿姨是这样快速得出答案来的:8。5×7。5=(8。0+0。5)×(8。0-0。5)=82-0。52=64-0。25=63。75。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果然是方便又快捷,而且学生们一般都有过购物经历,不管是自己还是和他人一起,教师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慨数学对生活的便利之余,不自觉地就被激发出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将教学内容全面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因而在初中数学课上,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联系到一起,全面充分地运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面来,将生活素材与学生的数学学习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并且进行适度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部分问题,掌握一定的能够运用于实践的数学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如初中一年级正负数的学习,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只是学过自然数,并没有接触过负数,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素材,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可以用一幢楼的楼层作为例子向学生讲解正负数的含义,以地平线作为0,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地平线以上的楼层,如一楼、二楼、三楼等等楼层数都是正数,可以记作+1,+2,+3,…而地平线以下的地下室楼层,如地下一楼、地下二楼、地下三楼等等都是负数,可以记作-1,-2,-3,…教师通过练习生活中的素材对学生讲解数学上的理论,抽象的内容被简单的形象化出来,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吸收,更能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把它们与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建立直接形象的联系,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生活化。
三、立足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立足于现实生活,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处理现实生活里面的问题,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学生看到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来解决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自身便会感到数学的巨大作用,联系自身实际,他们也会逐渐学习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利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引进题目,最近同学们表现比较好,老师决定要给班里的同学买奖品,男同学x人,女同学y人,其中,男同学的奖品是每件五元,女同学的奖品是每件八元,加起来一共花了136元,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男同学可以得到奖品,又有多少个女同学能够得到奖品?如此一来,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避开课本例题学生不清楚鸡兔各有几条腿的尴尬,而且又能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让原本学生们不熟悉的新知识变得贴近生活,学生们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然后接着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无意识当中,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理论知识,更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也实现了培育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教学目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时代在不断的前进,而学校的职责却从未发生过变更,始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栋梁的地方。数学是推进人类自然科技进步的最重要学科,它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技的不断变革。初中的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将初中数学生活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自身出发积极探索,将固有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知识,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7:作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教学生活化
“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了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那么,如何让生活为作文提供绚丽缤纷的鲜活素材,从而感受到来自学生生活深处的生动而丰盈的情感和生命的真实体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实践,一起来看看。
一、素材积累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写
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觉地对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细心体味,用心感悟,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学农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二、作文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让学生走进生活
一篇小学作文传统的教法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课堂里完成,指导拟稿,修改和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作文时只要提取后稍微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千言”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是刚刚学写文章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作文课上“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作文教学首先要打破“一篇作文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作文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作文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作文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作文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比如,我在教语文第五册中语文天地里的习作时,提前一个星期就布置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购物,让他们亲身体验购物的经历。教写“我喜欢的动物”,我就利用假期布置学生亲自去喂养一只小动物,除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还提醒学生从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等方面介绍。有了生活积累,学生就不再惧怕作文。
2.尊重学生的情感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对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传统的作文教学,一开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必须使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其作文仅是提纲陈述而已,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作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习作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
三、作文评价生活化,让学生畅所欲言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常常是冰冷的一面,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得满分,评语是冷冰冰的:“描写不具体,语句不生动,中心不明确……”如此一来,谁还敢“亲近”作文呢?其实,只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用心灵对话,才能真正激起他们对作文的热爱。
1.采用激励性批语
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首先,要做到评语情感化,呈现出评语“温情”的一面,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都没发现这一点呢!”“好可爱,老师真想见见它!”“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没必要这么难过!”“这一处写得不错,如果能把外貌部分再修改一下,就更好了。”……学生很喜欢看这样的评语,因为这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对话,即使教师指出了作文中的不足,他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其次,每次改作文,教师都应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用红波浪线画出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作文得到别人欣赏的喜悦,更愿意畅所欲言。
2.注重思想引导
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能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因此,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向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方向引导。一次写“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为话题的作文,有几位学生写了“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要把荒山变成绿洲,把沙漠变成油田,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要让贫民安居乐业,让战争远离,让世界充满阳光。”“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要改造坏人,拯救他们的灵魂。我要让每个人都快快乐乐,心想事成。”在批语中,我充分肯定他们的美好愿望,肯定他们的善良心灵。这样的评语,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这也是我们开展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重要目的。
作文教学时除了积累素材、作文指导、作文评价要做到生活化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
篇8:作文教学生活化
关于作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个学会:
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正如,巧妇难煮无米之炊。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其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高尔基曾说过:“教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有,在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好的素材将从身边悄悄的消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怎样帮助他们思考、观察和积累呢?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爱好去观察;有目的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重点去观察等。采取合理的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更要学会思考、反思、展现观察的情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去整理、收集、提炼材料。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那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笔者一次作文辅导中,当时学生对记一件事无从下笔,于是引导学生走进前几天,挖掘了心中的心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妈妈听旁人的话,委屈了他的一件事。结果按照老师引导的材料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看法。写出的作文显得特别优美。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捕捉有趣观察材料。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作文。情境创设人李吉林老师:“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养成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新鲜感的词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如: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抓住文中的图画等,让学生去思考、去描述,或者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生活中学会体验作文的乐趣。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高自己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奥多海泊说:“要写清楚,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且富有想象力,那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富有丰富想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有材料可挖,题目不能太死。要给予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如:我想说说----;委屈的一件事;我的弟弟;后的我;我的小发明等等。在作文的要求上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感到畏惧,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真正在生活中感到作文的成功乐趣。
当然,学生在作文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修改作文也是学生作文的素质的体现。叶圣陶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体验,不能自修自改,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每次都代替学生改,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时,还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一次要鼓励学生围绕作文不同的要求去认真改,反复读,改到满意为止。培养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习惯。
总之,作文教学关键要突出教学的生活化。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悟出作文的成功乐趣。
篇9:生活化教学教学反思
生活化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师:生活中你看到过像这样的射线吗?
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是射线。
生2:汽车车灯射出的光是射线。
生3:太阳射出的光是射线。
对学生所举例子暂不评价。师取出事先准备的激光电筒,将激光射向墙面,问:这是射线吗?
教室顿时安静了,但转眼,不少小手又举起来了。
生1:不是。(师:为什么?)因为它有两个端点。
生2:射到外面就是射线了。(师将激光射向窗外)
生3:射到我们学校前面的那幢楼,墙上还有一个点,那不是线段吗?
生1:(很着急)我到操场上,往天上照,这就是射线。
生4:如果激光可以穿透一切,就是射线。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让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手电筒的光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可以把它看作一条射线。
反思:
我认为,生活化是教学理念而不是目标。生成生活化材料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找到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生活中本没有射线,射线是数学抽象的`结果,引导学生举例就是要让他们同样经历现实世界的数学抽象过程。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以进一步认识射线的特点,感悟到了什么是“无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发展。我想这才是数学生活化的本意。
篇10:习作教学生活化
习作教学生活化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1] [2] [3] [4] [5]
篇11: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有很多学生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只能说些假话、大话、空话敷衍了事,使得作文空洞无物,令人读起来味同嚼蜡。虽然有学生年龄小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心中没有生活,没有可写的素材储备,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积累素材,谈真话,抒真情。
关键词:捕捉 素材积累 材料扩充 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受传统的教学影响,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把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付练习。从而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真话真情。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使学生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不再假大空,笔者认为,作文应该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出发。
一、从生活中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初中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日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这时教师需要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
二、积累素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初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学习《故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扩充素材
初中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用好素材
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篇12: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
身的知识。
如在理解 “冻僵”这一词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呼自己来上学时手的感觉怎样?有的说:“手冻得又红又肿!”有的说:“手硬硬的,伸不直了。”有的说:“拳头都握不紧了,手有点不听使唤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此时,我们的小手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冻僵’。”这样把一个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词语通过实际生活这一载体,使它变得简单易于接受,学生记忆深刻。
再如学习课文《看电视》,当学生体会了一家人为了家里人得到快乐而放弃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如果你在家里看电视时遇到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时,你会怎么办?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再借以老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在随后的朗读中,孩子们包含激情,读得真切感人。
二、情境表演,再现生活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然而单纯依据教师的讲解是很难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必须依托文本内容再现文中原有生活的情境,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作深入地体验与探究。
例如,在教学历史题材《将相和》一文时,文本所提供的内容是三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的故事情节,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我组织他们分别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体会当时皇宫生活状态,之后让他们先在小组内预演一下,然后再组成评审组评定最佳演出的小组。通过相互比赛、相互评判,学生体验了当时皇宫生活的情境,对当时人所穿的服饰以及表演时的人物语言都有所感悟,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引人入境。情境演绎在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间架起了桥梁,为学生很好地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篇13:习作教学生活化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 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 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 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习作教学生活化]
篇14: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素质教育的严格要求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依据地理课程的特点,对PBL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分析,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之中,希望能够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实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地理课程;PBL;教学模式;教学应用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中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整节课程的完成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导。这种方式看似学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但现实中结果并非如此。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为传统的教学课堂增加了更多的趣味,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发现法、设疑法、课堂互动学习法等综合教法被广泛引用。但各种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依旧不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前的那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对于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PBL教学模式概述
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HowardBarrows提出并应用于医学教育中。“问题解决”教学表述了一种教育与学习的新观念,它遵循建构主义的思想,使学习者更加致力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一来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精神。在那时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独立思考,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它的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等各种渠道找到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此外,该教学模式不仅在医学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并且在其他的教学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二、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问题设计要新颖
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都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新颖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问题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气候那一章节时,教师的问题设置就应联系当前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让学生从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入手去搜集资料,学习这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近年来冬季气温越来越高?北方洁白的大雪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海平面会越来越高?”等问题的提出让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资料搜集让学生讨论得出本组答案。这样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转变角色
PBL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因此,教师应学会及时正确的调整自己的`地位,转变其角色。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不紧要担当问题的提出者、引导着、组织者、解决者,同时还要加入其中做一个参与者,教师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此外,教师积极加入到学生讨论队伍之中,也可以更好的驾驭问题的广度、深度,从而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沿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寻找正确答案。与此同时,教师角色的转变更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所教的都是准备好的已有知识,而PBL模式下的课堂学生为主导,虽然问题的设定由教师提出,可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他们不懂不理解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广的知识面去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中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教师角色的正确转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PBL模式的顺利实施。
3.学生要积极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已备好的教学教案完好无损的向学生灌输,很少有启发学生的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就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他们不知道没有教师的讲授应该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其他知识。而PBL模式则打破了这个怪圈,它是基于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在PBL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搜集资料,经过小组讨论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高一自然地理,大多数的知识比较具有空间想像力,教师一味地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理解。而采用PBL教学则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自己很难理解的知识他们会积极主动的讨论思考,小组讨论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一步步去探索新知识,在讨论的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团队意识。
三、PBL教学模式的评价反思
PBL策略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知识获取技能为中心,对于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还会使学生从信息的接受者成为分析者、评估者、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PBL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于那些理论性、规律性、能明确开展的综合性地理知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那些比较直白简单的地理内容也许并不会有太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PBL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总结
PBL教学模式虽然比较适合于我国素质教育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和善于思考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任何的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地理教育过程中针对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然而,PBL教学模式的很多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l]韩玮娜,常亮,阎芳等.PBL教学中教师的转变及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
[2]张彦晓,梁彦.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03
[3]李表明,李家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杨伟平,陈万光.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0
★ 高中地理小论文
★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分析(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新学期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2024-04-26
师范生教学小论文2023-12-07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023-07-21
高中地理教师工作计划2023-06-29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2023-02-08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2022-11-03
地理教学研究生论文题目2022-05-07
教学小现象论文2023-01-21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2022-11-25
高一 地理教学论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