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入伏和初伏时间表(共5篇)由网友“五条悟五条悟五条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什么时候入伏和初伏时间表,欢迎大家分享。
篇1:什么时候入伏和初伏时间表
207月16日开始入伏,年7月25日入伏结束。
“初伏”也称“头伏”或“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这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三伏天的计算方法: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为什么热?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入伏食品推荐:饺子、馄饨、火腿、鸡肉、羊肉等。
我国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而南方则有:“头伏馄饨二伏茶”、“头伏火腿二伏鸡”、“头伏吃鸡二伏鸭”的说法。除此之外,在我国的有些城市有头伏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在我国彭城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在我国徐州头伏还过“伏羊节”。
总之,头伏是夏天的开始,进入夏天后人的体能消耗较多,吃以上这些热量较高的食物,易于人体发汗,可以将冬天人体积攒的湿毒排出,同时这些偏咸的食物还可以为身体补充电解质。
共几个伏
7月16号入伏,共3伏
2020年7月16日开始进伏,2020年8月24日结束三伏天,历时40天。
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2020年进伏后注意什么?
1、少吃冷饮
入伏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人体内阳气处于旺盛状态。有些人认为在夏天吃冷饮、喝冰冻饮料、多吹空调,就能把暑气压下去。而实际上这种习惯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夏季人体毛孔开泄,易受风寒而诱发感冒。这时湿气也容易入体,造成身体湿气重,引起一些疾病。
2、睡眠要注意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晚睡的睡眠时间也不要超过11点。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3、三伏贴并不是人人合适
中医所指的虚寒性疾病都可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与痢疾、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等。三伏贴药性虽然温和,但有些情形下是不适用的。糖尿病、结核病、感染性疾病患者,3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皮肤病、过敏体质患者要慎用。
篇2:小暑是什么时候入伏以及时间表
小暑是什么时候入伏
一般小暑之后3-10天内入伏,每年时间都不一样。因为每年的庚日不一样,而入伏是从夏至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的,所以每年入伏时间不一样。不过三伏天入伏的时候,通常是在小暑节气之内的,因为小暑节气是夏至节气的后一个节气,之后一直到立秋节气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再数10天,三伏天才会结束。
时间表
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小暑谚语有哪些
(1)小暑小禾黄。
寓意:小暑时节,天气炎热,田里的小禾苗都被晒黄了。
(2)小暑吃芒果。
寓意:小暑之时,有许多时令水果成熟,如芒果就可以供人们享用了。
(3)小暑温墩大暑热。
寓意:小暑时节,气温还没到达最高,只是温而不热,到了大暑那才叫真正的炎热。
(4)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寓意:小暑过后,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气温在一天天地上升。
(5)小暑南风,大暑早。
寓意:小暑时节,若是吹南风,那么到了大暑必定无雨,会出现大早。
(6)小暑打雷,大暑破好。
寓意:小暑这一天如果打雷,大暑时必定有大水冲决好堤。
(7)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寓意:小暑吹东风,大暑傍晚红霞满天,这都是台风来临的征兆。
(8)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
寓意:民间常以六月初一是否打雷预卜当年是否有台风。
(9)六月六下雨,一百日见霜。
寓意:六月六日下雨,至当年秋冬会很冷。
(10)六月六,仙草水米笞目。
寓意:仙草水与米笞目是台湾夏天最佳消暑食品,到小暑时节我国台湾人都要用仙草水和米笞目来防暑。
篇3:入伏时间表
三伏天
20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共10天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共20天
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共10天
三伏怎么来的?
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干和地支的两个字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出伏时间是8月24日,“三伏天”长达40天。
三伏怎么来的?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干和地支的两个字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出伏时间是8月24日,“三伏天”长达40天。
三伏天养生原则
1/ 起居调整
夏季的光照时间长,所以入睡时间会较晚些,但切记要早些起床。在早晨可以进行晨运,在安排锻炼的时候,要避开烈日之时,注重加强防护。午饭后,需要安排小憩,30分钟为宜。炎炎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
夏日容易受到风寒湿气入侵,睡觉时不宜扇类对着头部、脚部送风,不宜夜晚长时间露宿。在空调房里,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天出汗比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湿衣容易使人得病。
2/ 饮食调整
三伏天饮食要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夏天暑湿重,湿气容易困于脾。同时,在夏季人们容易吃冷饮雪糕之类的冷食,特别容易刺激肠胃,容易出现胃部疾病。所以,建议三伏天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例如薏米红豆粥、绿豆、百合等,都是容易消化吸收,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3/ 运动调整
夏天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快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公园、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可以选择慢跑、瑜伽、散步等一些有氧运动。当出汗过多的时候,可以选择饮用盐开水,切记不能运动后立即喝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则容易诱发寒湿麻痹症等一些疾病产生。
4/ 三伏天“冬病夏治”
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利用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上食疗、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一些慢行疾病。冬季的疾病很多是因为阳虚盛引起的,而三伏天气,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期。这时候,冬病夏治就不能吃任何寒凉食物,要以温补方式驱寒气。
“冬病夏治”该如何治疗疾病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三伏天是全年阳气最足的时候,可以通过阳性药物敷贴在人体相应穴位上,当人体毛孔张开时,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逼走人体的寒湿,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不仅是可以用三伏贴,还有三伏天针灸、拔火罐、穴位注射、艾灸等等,根据不同的病症喝体质的不同,选择的治疗方式也会不同。
“冬病夏治”治疗疾病涉及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腰痛等。
2020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
篇4:入伏和出伏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入伏和出伏具体时间 2017什么时候出伏
一、2017入伏和出伏具体时间
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在‘三伏’的4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是最热的时候。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时间:207月12日 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 庚午
2017年三伏天时间一共持续30天,从2017年7月18日开始到8月17日结束。
二、三伏天的意思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
篇5: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放假时间表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2017 2017元宵节放假时间表
2017元宵节具体时间:
2017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星期六。
2017元宵节放假时间表:元宵节会放假吗
2017年元宵节放假安排:元宵节不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元宵节不放假! 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与中元节、下元节和称之“三元”。之所以称它为元宵节是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圆月,而古人常夜称“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位元宵节。
我国各个朝代的元宵节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2017
2.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3.2017年元宵节是几月几号
4.元宵节是什么时候2017 2017元宵节放假时间表
5.2017年正月十五是几月几号
6.2017年放假安排官方 2017年放假安排时间表
7.2017元宵节的天气怎么样
8.2017年夏至是哪一天?
9.2017年北京中学生寒暑假放假时间安排表【官方】
10.2017年春节 元宵节文化庙会活动表
★ 入伏祝福语
★ 三伏天的伏的意思
★ 初伏短信祝福语
★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
★ 上海三伏天
【什么时候入伏和初伏时间表(共5篇)】相关文章:
三伏天注意事项及养生2024-03-20
三伏天的文案2023-12-18
处暑节气是三伏天吗2023-12-24
我的季节属于你诗歌2022-05-05
如果哪天的语录2022-05-06
小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三候是什么意思2023-03-11
有多少教案是无用的2023-07-13
夏天养生问候语三伏天2023-08-04
小暑节气三候含义意思2022-05-23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什么时候最热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