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陪读 三大误区要注意(集锦7篇)由网友“平凡就好”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亲子阅读≠陪读 三大误区要注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亲子阅读≠陪读 三大误区要注意
0-3岁的小宝宝还不能自己读书,这个时候的阅读主要是由爸爸妈妈来“陪读”。爸妈该如何引导宝宝一起阅读呢?其实宝宝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那么好听的故事,那么好玩的事儿,那么可爱的小伙伴,自然而然地,宝宝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误区1:阅读就是为了识字
曾经看到一位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宝宝读《婴儿画报》,还用手指着这个字,根本就不看画面,宝宝充满疑惑地看着一个个汉字,仿佛他自己都在问,难道这就是读书吗?这时候的宝宝也许对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子读书,只会让宝宝对书越来越反感。其实,图书就是一种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宝宝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
误区2:阅读要读懂情节
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有其发展特点的。对于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而言,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了,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单独画面,从这些画面上,他们可以认识这是苹果那是黄瓜,苹果是红色的黄瓜是绿色的。所以这个时候和宝宝读书,可以不按故事情节讲,讲宝宝喜欢的画面就好了。即使对大一点的宝宝而言,读书也不仅仅是“阅读理解”,他们从这些书里看到了新的事物,学到了新的知识。
误区3:按照爸爸妈妈意愿选书
有些爸爸妈妈有很多培养宝宝的雄心壮志,什么时候读哪一本书,都有详细的计划。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宝宝的兴趣。可能你为他选的书他根本就不喜欢,硬塞给他,慢慢地他就会对读书失去了好感。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宝宝的兴趣点,再以此为基础,给宝宝提供适合他年龄段和他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他才能真正喜欢阅读。
好的做法
1、宝宝对他爱听的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妈咪对这样的内容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
2、阅读最好采取互动形式,可以给宝宝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呀?”“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反复阅读三五次后,还可以鼓励宝宝给妈妈讲;或者是等宝宝对内容熟悉了以后,妈妈宝宝交替阅读,妈妈说上一句,宝宝说下一句。
3、鼓励宝宝的翻书行为。在小宝宝眼里,书本就是一种玩具,翻书就是一种游戏方式,但这种游戏方式可以看作是早期阅读的准备,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动作来培养宝宝阅读习惯和兴趣。另外,和宝宝一起读书,他翻到哪页就讲哪页好了,不要因为翻错页而阻止他翻书,这样才不会影响宝宝的热情。
不好的做法
1、把读书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或者以逼迫方式要求宝宝读书。
妈妈正忙着做晚饭,宝宝偏让妈妈陪他玩,妈妈不耐烦地说:“自己看书去!”当阅读成为一种惩罚,宝宝就会对读书失去兴趣。
2、家里有的书就不可以再买。
宝宝在书店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拿着不放,妈妈却说:“汽车的书家里已经有了,不再多买了。”其实这只是大人的想法,同样是汽车,只要有一点点差别,宝宝就会感到新鲜。宝宝们不爱惜书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给他买的书不是他真正喜欢的。
3、强迫宝宝阅读。
有的时候,宝宝看着看着书,就跑开去玩别的玩具了。这时候妈妈最好不要把他抓回来重新坐在那儿读书,其实小宝宝的专注力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好,坚持一会儿就不容易了,当他觉得又该玩“读书”这个游戏时,自然会缠着你讲个没完。
篇2:亲子阅读≠陪读 三大误区要避免
亲子阅读≠陪读 三大误区要避免
0-3岁的小宝宝还不能自己读书,这个时候的阅读主要是由爸爸妈妈来“陪读”。爸妈该如何引导宝宝一起阅读呢?其实宝宝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那么好听的故事,那么好玩的事儿,那么可爱的小伙伴,自然而然地,宝宝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误区1:阅读就是为了识字
曾经看到一位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宝宝读《婴儿画报》,还用手指着这个字,根本就不看画面,宝宝充满疑惑地看着一个个汉字,仿佛他自己都在问,难道这就是读书吗?这时候的宝宝也许对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子读书,只会让宝宝对书越来越反感。其实,图书就是一种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宝宝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
误区2:阅读要读懂情节
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有其发展特点的。对于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而言,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了,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单独画面,从这些画面上,他们可以认识这是苹果那是黄瓜,苹果是红色的黄瓜是绿色的。所以这个时候和宝宝读书,可以不按故事情节讲,讲宝宝喜欢的画面就好了。即使对大一点的宝宝而言,读书也不仅仅是“阅读理解”,他们从这些书里看到了新的事物,学到了新的知识。
误区3:按照爸爸妈妈意愿选书
有些爸爸妈妈有很多培养宝宝的雄心壮志,什么时候读哪一本书,都有详细的计划。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宝宝的兴趣。可能你为他选的书他根本就不喜欢,硬塞给他,慢慢地他就会对读书失去了好感。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宝宝的兴趣点,再以此为基础,给宝宝提供适合他年龄段和他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他才能真正喜欢阅读。
好的做法
1、宝宝对他爱听的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妈咪对这样的内容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
2、阅读最好采取互动形式,可以给宝宝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呀?”“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反复阅读三五次后,还可以鼓励宝宝给妈妈讲;或者是等宝宝对内容熟悉了以后,妈妈宝宝交替阅读,妈妈说上一句,宝宝说下一句。
3、鼓励宝宝的翻书行为。在小宝宝眼里,书本就是一种玩具,翻书就是一种游戏方式,但这种游戏方式可以看作是早期阅读的准备,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动作来培养宝宝阅读习惯和兴趣。另外,和宝宝一起读书,他翻到哪页就讲哪页好了,不要因为翻错页而阻止他翻书,这样才不会影响宝宝的热情。
不好的做法
1、把读书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或者以逼迫方式要求宝宝读书。妈妈正忙着做晚饭,宝宝偏让妈妈陪他玩,妈妈不耐烦地说:“自己看书去!”当阅读成为一种惩罚,宝宝就会对读书失去兴趣。
2、家里有的书就不可以再买。宝宝在书店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拿着不放,妈妈却说:“汽车的书家里已经有了,不再多买了。”其实这只是大人的想法,同样是汽车,只要有一点点差别,宝宝就会感到新鲜。宝宝们不爱惜书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给他买的书不是他真正喜欢的。
3、强迫宝宝阅读。有的时候,宝宝看着看着书,就跑开去玩别的玩具了。这时候妈妈最好不要把他抓回来重新坐在那儿读书,其实小宝宝的专注力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好,坚持一会儿就不容易了,当他觉得又该玩“读书”这个游戏时,自然会缠着你讲个没完。
篇3:英国留学要注意的三大误区
英国留学要注意的三大误区
近年来,赴英留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把英国作为继美国之后留学的第二目的国。英国大学也越来越热衷来华招生,其中不乏一些英国名校,毕竟可以为自己带来不菲的一笔收入。而我们也开始发现对于这些来咨询去的学生,他们在上实际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或没注意到的问题。
误区一:过于追求大学排名和热门专业
很多学生来咨询时一开始只关心大学的排名是否靠前,有的甚至要求非排名靠前的大学不去;而专业的选择也过多集中于管理,商科,计算机,传媒等热门专业上。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还存在一定盲目性,只是跟随潮流走,缺乏针对性,对今后毕业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自己也不太清楚。
其实好大学固然会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但事实上,英国大多数大学的教学环境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而有些排名尽管不太靠前的大学却也有着相当不错的专业,它们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无论从教学还是研究上都远远胜过一些排名相对靠前的大学在此专业上的成绩。
误区二:好的英语成绩就表明自己的英语水平足以应付国外大学的学习
此外,还有一点也是值得广大留学生注意的。我们都知道,去英国大学攻读学位课程需提供雅思成绩,而如果想去优秀大学的热门专业则更要凭借过硬的语言成绩才能使自己在众多申请者中得到大学的青睐。这也造成了国内不少条件优秀的学生凭着不错的英语成绩而被大学录取但后来却发现自己在上课时并不能完全听明白教授的讲课;或是无法同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有可能无法接受或适应国外的教育而最终被淘汰的局面。因为英国大学教学素来以严谨着称,对于那些优秀大学更是如此,有的甚至会有淘汰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让自己很快适应并跟上学校的教学要求,是很难最终完成学业的。一定不要因为能考出一个不错的`英语成绩,就认为自己有足够实力应付任何大学的学习要求了。而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交流上。
误区三:签证程序的简化也表明获签更容易
在签证申请上,近来我们也接受了不少学生的咨询。自英国大使馆5月初实行新的签证政策以来,由于取消了以前的面签要求,对材料的审核也随之越来越严格。签证官发放签证的唯一原则就在于申请者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准确与真实。需提醒广大申请者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认为签证政策改变后,对签证的要求也放低了。而实际上却是越来越严格了,近来的拒签率就是一个反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并不在于申请人的条件不符合,而是所提供的材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自己的情况,签证官在无法从其他渠道了解到足够信息时,只能以拒签回应了。
篇4:高考三大迎考误区,高考复习要注意什么
1、学校和家庭分工不明确
经常会有些同学,在学校埋头苦读,不会做的题目则带回家“闭关修炼”。由于教室的复习环境太吵,家里做题却没人求教,最终导致两边的学习效率都很低。
其实,高考最后的复习时间是固定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最后的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进行不同的安排。由于家里和学校的学习环境各有各的优势,学校有老师和同学,有什么不懂可以随时求教,而在家中的复习时间,自己可以随意安排。
2、只顾补弱忽略优势科目
在高考复习冲刺阶段,很多同学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花太多时间放在查漏补缺上,而忽略优势科目的保持和增强上。
其实,复习课有时候比平时普通课程更加有效。老师不仅会帮你巩固基础知识,还会在课堂上标明出一些考点和要点,复习效果大大增强。如果上课不真听讲,会错过复习重点,也由此失去擅长学科的优势。所以要保证每节课专心听讲,而较为薄弱的学科,可以在课间和平时的复习中花多点时间。
3、缺少计划
高考前最后一个月,很多同学一门心思扑在复习上,对于平时的小考试和其他课程安排,都是抱着随便应付的心态。到了紧要关头才拨出时间匆忙准备,如此做法往往会导致自己顾此失彼。
为自己制定一张计划表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在请教老师和同学之后,将之后要到来的重要事宜“排摸”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并将学习进度列入复习安排中。要学会不要让事情来安排自己,最后导致手忙脚乱。
篇5:大学生要注意哪三大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
大学生要注意哪三大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
摘要:我国虽然具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但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是时候反思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了。把礼仪等同于西方礼仪,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教育课程,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知识教育,导致大学生礼仪教育无法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应当从教育内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三方面纠正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效培养明礼守礼的未来社会精英。
关键词:礼仪教育;传统礼仪;礼仪课程;知行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颁布执行了14个年头,对社会文明程度起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明礼”作为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无疑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国际背景下,公民礼仪修养的提高,不再仅是事关个人颜面的小事,而是关系国家形象乃至前途的大事。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们的重视。我国虽然具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不知礼、不守礼的个案常被作为诟病大学生的生动依据,是时候反思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了。
一、把礼仪等同于西方礼仪
一提到礼仪,人们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西装革履”的典型形象,这正是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所造成的。以教材为例,面向高校教学的教材,按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不同行业为基础的教材,如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的专业必修课程所采用;另一类是以大学生修养为基础的教材,如大学生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程所采用。笔者仔细研读了十余本常用教材,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以西方礼仪为主,对中国礼仪尤其中国传统礼仪很少涉及,例如《大学生礼仪》一书的“第三章应酬礼仪”中,对“派对”单独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派对”显然是西方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但在该教材中却备受重视。另外,该教材在“宴会”一节中,特地为“自助餐”单列了最后一小节进行论述。“自助餐”同样也是西方餐饮文化中特有的形式。这样的“重点照顾”却没有落在团拜、祭祖等中国特有礼仪上。礼仪=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这才是现代中国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的内涵。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源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因为礼仪教育的重视和推广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而发生的,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成为了礼仪教育的.重点,西方礼仪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学习的礼仪内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套西装一双皮鞋是人们赴宴的着装标准,西装和婚纱也取代了马褂和裙褂成为婚礼着装标准。客观地说,对外开放后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礼仪教育有效地满足了急迫的国际交往需要,为国人与世界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对外开放三十余年,人们在作出合乎西方礼仪的行为时仍然感觉别扭,比如,拜访他人赠送鲜花一束,以示祝福,这样的内容也在我国很多现行教材中出现,这是西方人的常见做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更多地赠送水果、营养品等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礼品。管中见豹可见一斑,这一再常见不过的例子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差异。由于无法完全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中国人难以认同和接受纯正的西方礼仪。中国人骨子里认同和接受的是历史悠久、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礼仪。中国“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规范,而且是个人道德的约束和修炼,引用孔子的思路,就是通过“克己”手段达到“复礼”的目标。只有把中国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与现代西方礼仪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进行礼仪教育,才能使人理解礼仪的内涵,自然作出“合礼”的行为。因此,就内涵而言,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才是现代中国人尤其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
二、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教育课程
礼仪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因为高校的文化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这一思维被习惯性地照搬到礼仪教育中。所以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往往首先想到通过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来实现。例如,清华大学在春季面向全校学生正式开设了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热捧,课程名额屡遭“秒杀”。课程、讲座的优势是集中授课、内容全面、作用直接,但最大的劣势是功利性明显。所以不少高校在就业指导时,会把职场礼仪作为必备内容。这容易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错把礼仪当成外部工具,而不是内在修养。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清华大学在开设礼仪课程大受欢迎后,认为学生对礼仪的学习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因此,该校在秋,开始尝试实行“全程式”教育,把礼仪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和其他培养环节中。[2]该校的有益探索启示我们,礼仪教育课程只是礼仪教育的形式之一,不可等同视之。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如果说礼仪教育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显性载体的话,其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其作用是直截了当的。那么礼仪教育实践及其日渐形成的礼仪教育氛围则是礼仪教育的隐性载体,其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是深层渗透的。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在活动、仪式中强化礼仪程序,把礼仪教育贯彻到实践中去,营造礼仪氛围。中山大学首次引入了西方传统大学的毕业礼仪,在人力、物力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连开14场,一改以往毕业典礼走过场的习惯,届全体毕业生(包括4862名本科生、4622名硕士生、40名博士生)在象征着“教育崇高及知识圣洁”的中山大学权杖的见证下,上台接受校长亲手颁发的学位证书,同时学校还邀请他们的亲友代表在台下观礼,共同见证。同年,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等多所高校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气氛庄严、程序严格、安排细致的仪式,比礼仪课程更生动、更深刻,权杖、学士袍、四方帽、学位授予过程等都是礼仪教育的载体,这些载体有效传递了对仪式参与者的礼仪要求。在庄严的气氛中,参与者自觉自愿地认同礼仪观念,遵循礼仪要求,践行礼仪行为。因此,就形式而言,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这才是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三、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知识教育
如上一部分所述,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主要依赖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而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囿于教学大纲、教学场所、教学班级等的限制,往往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居多。陈嘉明教授在《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一文中这样理解“知识”:“以外部事物为对象的‘知识’,属于科学认知的范畴,其性质是事实性的,其结果是通过理论理性来把握客观的真理;而以道德伦理为对象的‘知识’,则属于道德实践的范畴,其性质是观念性的,其结果是通过实践理性来形成某种主观上的道德‘信念’。在这一意义上,道德知识实际上乃是一种‘信念’。”[3]礼仪教育既有科学认识的部分,也有道德信念的部分,单一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只获得了知识,未形成信念,从而难以促成行为的产生。礼仪教育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形而上学,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行统一,从知识走向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礼仪教育=知识+行为+动力机制,这是从内容结构方面看礼仪教育应当树立的观念。礼仪教育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授予,又是礼仪修养的习得,两者为表里关系。礼仪修养依靠相关的礼仪知识来习得,而一个人的礼仪知识水平只有体现在礼仪修养水平上才具备了真正意义。礼仪修养水平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礼仪行为。只有满脑子的礼仪知识,而不在实际行为中践行,不可视之为礼仪修养水平。只有知行统一,其礼仪修养水平才获得认可。知行统一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却面临着诸多困难。第一,只获得了知识,未形成信念。知道不等于相信,相信不等于坚守。知识转化为信念,需要精神层面的提升。第二,意志敌不过环境挑战。人是社会动物,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如果社会环境中充斥了恶的行径,人们对不合礼仪的行为见怪不怪,甚至反而对礼仪行为表示不解,那么坚持知行统一所需的意志力将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第三,行为缺乏有效回报。法国经济学家霍尔巴赫说过“:利益就是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4]礼仪是规范社会交往的,礼仪行为的目的是得到交往对象的认可,实现有效的社会交往。如果礼仪行为并没有换来有效回报,甚至换来麻烦、诬告,那么行为就失去了动力。正如前几年的“彭宇案”“,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疑问令人唏嘘无比,扶起倒地老人的行为本身是合乎礼仪的行为,遗憾的是其后数年直至现在,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彭宇案”仍然在上演。坚持知行统一,做有礼之人,是困难重重的。这反过来要求礼仪教育在内容结构上,应当包含知识的传授,行为的促成,以及动力机制的保障。当然,这就是更广义的礼仪教育,非学校教育所能实现,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在风华正茂的大学时光,大学生应当自觉提高礼仪修养,高校应当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中西礼仪文化知识,营造礼仪氛围,创造守礼环境,培养明礼、守礼的未来社会精英。
篇6:考研数学备考阶段要注意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只关注解题步骤,不关心解题思路
一部分研考生的学习劲头很足,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于没有做对的题目也很重视。对于没有思路的题目,看了答案,虽然不知在做什么,但会认真地从第一步开始,一步步地看是怎么得来的,直到每一步都能搞清楚是如何计算所得。
这部分考生的学习态度很认真,但往往效率不高,经常纠结在某一个解题步骤上,即使是印刷错误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很是郁闷。对于题目,考生要整体把握,理清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有固定的解题模式还是要探索解题,是从条件出发还是从结论出发,不要漫无目的地一味看步骤。学习需要有钻研精神,考生要先钻研方法,再弄通具体的公式和步骤,不要本末倒置。
误区二:只关注典型例题,不愿意踏实做题
还有一部分考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数学有多少页内容”、“什么数学书比较好”、“做哪本题目更合适”的问题上,却对研究题目没劲头,常常是这一本书看一点儿,又换那一本书来看,做了这本书上的几道题不顺手,就找其他的书来做,复习进度缓慢。学习数学是要真抓实干的,千万不能务虚。实实在在地计算,实实在在地解题,才是学习数学首要也是最应该做的。
误区三:只关注做题结果,不关心解题过程
一部分考生很在意每次做题对了几道,错了几道;正确率高了很高兴,正确率低了就郁闷。无论高兴与否,就是不关心题目考查什么、从哪个角度考查、题和题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根据我和其他研友的经验,以上这些都是关注重心偏离了,不能在解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寻找到解题技巧,这样复习很容易事倍功半。希望有上述现象的考生尽早纠正,关注重心,提高复习效率,在暑期备考中有所突破。
篇7:青少年在英语学习中要避免这三大误区,家长要注意!
学习语言是很自然的,孩子天生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青少年在英语学习中要避免三大误区!家长们赶紧来看看吧!
误区一:背单词是外语学习的首要
对策:语言运用能力最重要。
有些家长总是认为校外英语学习课堂的老师如果不经常默写单词,就是不负责任。在检查孩子学习成果时也以背会了多少单词为标准,甚至对幼儿园和小学生也不例外。对于学前和小学生来说,培养兴趣,获取语感,形成规范的语音语调,养成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习惯是最首要的。 对于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以听说为主,正所谓要把耳朵“打通”,让舌头“灵活”,培养交际能力的训练更重要。
误区二:家长会英语,可自己教
对策: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对于大多数少儿来说,学英语,应该有学伴,应该在课堂上学。课堂不仅满足了视觉要求,激发兴趣,而且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拓宽学习渠道,培养合作精神。教师所营造的参与,求知和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孩子间的互助和竞争也会激励进取心。
误区三:追求通级
对策:学习过程是根本。
一些家长总觉得一纸证书在手,真真切切触摸到了自己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心里踏实。其实这种满足让孩子在不具备足够实力的情况下,以低分勉强通级不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当然级别证书并非一无是处,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后,积累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再拿证书,把它看作这一阶段的成果印证,其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当然,设置科学的级别考试是正确教学方法的导向,不过在选择时应向有关专业人士咨询。
★ 特别的爱作文
★ 家长会活动发言稿
【亲子阅读≠陪读 三大误区要注意(集锦7篇)】相关文章:
教师随笔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三大策略2023-08-16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2023-05-03
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内容2023-02-22
山东中考满分作文:有你陪伴,真好2023-11-12
家长陪读管理心得体会2022-08-05
家长陪读感悟心得2023-05-29
读正面管教有感800字2023-01-27
家长优秀作文:让孩子爱上阅读2022-05-06
孩子阅读的心得体会2022-10-26
初三新学期家长会家长发言稿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