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生拖拉作业的教育随笔(共17篇)由网友“明天去哪里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有关小学生拖拉作业的教育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拖拉作业的日记
拖拉作业的日记
昨天晚上,我被妈妈教训了一顿,原因是我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晚上6点多吃过晚饭,妈妈问我作业做完了没有,我说就一篇作文了。妈妈就叫我去好好想想赶紧写完,要洗澡早点休息。我嗯了一声慢吞吞的走向了书桌。
可是我想来想去不知道写什么,于是就随便拿起一本作文书翻起来,谁知这一翻就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等妈妈做好家务,打点好妹妹,走过来检查我作业的.时候,我这才回过神。妈妈一看我作文一个字没写,气急了,把我的作文本扔到了旁边,质问我在干什么,我小声回答了一句“在看书”。妈妈火冒三丈,一只手狠狠地指着我头,另一只手直接抓起作文本给我塞回书包,边塞边说,别给我写了,洗澡睡觉时间到了,赶紧去吧……
这时,我很不服气:“你以为你很牛吗?一点也不,要是牛的话你怎么没当上老师?”可我没敢说出来,只是偷偷瞄了一眼,结果被她发现了,还说了一句好笑的话:“瞄什么瞄,信不信老妈揍扁你。”我趁妈妈不注意,把本子从书包里抽出来,可又被妈妈塞进了书包。这下我知道妈妈是真的发火了,眼泪忍不住就流出来了,赶紧央求妈妈让我写完,并答应下次保证不会这样拖拖拉拉了。妈妈看我是真的知道错了,这才消气,嘱咐我我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及时做完!
通过这件事情,我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做事一定不能拖拖拉拉了,请大家一起监督我吧! 【作者:孙悦】
篇2:不做拖拉的孩子教育随笔
不做拖拉的孩子教育随笔
我班孩子拖拖拉拉,吃饭穿衣速度慢,上学迟到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入小学即将面临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生活、学习的节奏大大加快,要适应这一变化,必须有所认识、有所行动,如何促成幼儿的这种转变呢?我觉得我们不要去教训孩子,用适宜的方式去触动他们,帮助他们。因此,选择了告诉《快睡吧,小田鼠》,让他们用“观察者”的眼光去看待小田鼠,发现拖拉行为的可笑,并以“帮助者”的身份去帮助小田鼠,然后,又在希望小田鼠向自己学习的期盼心态的驱动下,比比同伴之间谁的'习惯最好。我想,这样的活动对孩子的拖拉现象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课堂上的看图片、听故事、提问题等,一步一步地逐步深入学习,我班幼儿对此感触很深,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几个平时做事特别拖拉的孩子,在集体面前也认真地做了“保证”,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良习惯,有了积极努力改正的渴望。说明这次的教学活动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篇3:如何对待学生拖拉作业的情况--洁
如何对待学生拖拉作业的情况--洁
如何对待学生拖拉作业的情况洁 发表于 -10-26 9:45:15 学生犯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故意的,无意识的,出于心理因素的也有受环境影响的,他们自制力差,辨别力弱,易受外界支配,常犯重复性错误。班上有一经常欠交作业的学生,理由常常是忘带或是不知道作业写什么。为此,我经常放学后留下来写完再回家。久而久之,没见什么好转,他对此习以为常,根本就不怕留,对待这样的学生,我再也忍不住决定进行一次交谈,究其根本原因。刚开始他也觉得奇怪,老师不把他留下来写,而是与他谈话。让他谈为什么不交作业,他说写作业没多大意义,浪费笔墨纸张;有时作业根本不会做,懒得问同学,回家后只想看电视等等。看来他根本没有认识到写作业的目的,放任自流,懒惰成性。而对这样的情况,我并不讲写作业如何重要,而是先谈他的考试成绩,让他自己分析他的考试失败的原因,从中自省出不写作业是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有的.就是他看放学被留的事,他说过去被老师留多了,只要老师陪着就认真完成作业,如果老师一走他也随之开溜,大不了下午放学再写。看来学生的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自我督促的能力太差了。看来一次谈话让我终于了解到许多,平时我只管做,而不去了解学生内心,倾听他们的谈话,致使自己的工作忙碌,该怎么办呢?学生谈出自己烦恼的同时,也提醒了我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每天放学提醒他写什么作业用本子记下来,作业有困难的提出来请学生当场解决,打电话联系家长督促完成,作业完成好的累记奖励等等。各种方法现在并行试验,有些成效比较突出,但我认为进行一次有效的谈话教育,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该生现交作业情况有明显进步。篇4: 改变作业拖拉的习惯心得体会
改变作业拖拉的习惯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改变作业拖拉的习惯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都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可今日孩子难教,让众多父母伤透了脑筋。我的女儿读小学二年级了,做作业非常拖拉,每天花大量时间督促她,还不一定能完成作业。为此,我们费了不少心思,想了诸多办法,目前总算有点改进。以下是我们关于解决孩子写作业拖拉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据我们观察了解,孩子作业拖拉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她学习能力上有些问题。女儿从小身体不好,长期服药,智力受到了一定影响,接受能力比其他同学稍差一些,有时不能完全学会和理解所学的知识,面对作业无从下手,或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解题和写作,效率很低;再一个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边写边玩,玩铅笔、玩橡皮、玩文具盒,或者两眼发呆,脑子里想着别的事情,就是不看眼前的作业。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作为孩子父母,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给了孩子更多的爱,对她的要求也是适可而止。原先孩子没有动脑的习惯,依赖性很强,我们就陪着她写作业,一起重新学习一篇课本内容。当然这之前我们得先熟习课本,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作为课堂的延伸,我们会不厌其烦地给她讲解,帮助她理解知识要点,掌握所学的内容。
女儿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她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出错,写作业时老是问“是不是这样的”、“对不对”,当得到大人肯定的答复后,才提笔写出来。每写一个步骤都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最先我们很着急,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发现她越是担心,越是害怕,不知所措,更不敢落笔了。我们知道可能是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影响,决定改变方式。我们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引导孩子先做会的题目,鼓励她对于拿得准的题目不用问大人,勇敢地写到本子上去。最后思考不会的,实在不会的,再请大人帮忙。对她的一点点变化、一点点进步,我们都给予足够的表扬。如此反复,她的信心足了,真的理解透彻了,效率也就自然上来了。
也许有人不太赞成陪读,认为这样会使孩子更加惰性,更难独立。对于我们家来说,陪读是个必须的过程。陪读能让孩子心情放松,能帮助孩子找到自信,陪读过程中要解决孩子不会的问题。但我们也知道,陪读只是一种方式,一个过程,能尽早结束更好。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在陪读过程中锻炼孩子,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与孩子讨论习题,让孩子学会动脑筋,并在动脑筋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进而激发孩子自己独自面对困难的内在动力,为以后的“脱读”打下基础。由于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陪着女儿,即使在家的时候,有时故意不陪她,女儿也基本上适应了。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注意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为给她一个相对独立的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专门腾出一间小屋子,把所有的杂物、玩具清理干净,连学习用具也只拿必须要用的,其余的放在稍远的地方,用时才去取。电视音量小到她听不见的程度,大人说话做事也是轻手轻脚。这里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没有可啃的橡皮,孩子进入此处就形成一个条件反射――来到这里,就打算静心学习。这一招还真的管用,女儿在这里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女儿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没有紧迫感,不知道如果她尽快写完作业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她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我们就告诉她,边做边玩的话,作业容易出错,要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耽误了睡觉休息,还会生病吃药。告诉她完成作业是放学回家后的首要任务,其余一切事情都要等作业完成了再去做。我们根据作业量,规定了做作业的时间,超出时间要说明理由,如果能按时完成就给予相应的奖励,如买好吃的,看动画片。有时是把时间化整为零,每个30分钟一结束,就休息5―10分钟。由于每次时间短,做起作业来感觉有个盼头,她会在规定时间内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业。有时把要做的作业按数量划分成几部分,每做完一部分就休息5分钟,然后再做下一部分。休息时让孩子听音乐、画画,或陪她说说话、作点游戏。
我们还从生活习惯方面训练女儿的自理能力。生活中很多小事如果也积极,会有正面的影响,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牵移到学习上,也就可以快起来。女儿小的时候,有时我们嫌她“磨蹭”,一些事就包办了。如嫌她吃饭慢,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嫌她洗脸耽误时间,就帮着洗;嫌她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就天天亲自整理等等。这样就给她一个暗示: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她的。我们首先改正自己做事拖拉、行为懒散的坏毛病,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索、动作快捷迅速的做事习惯,让“快”穿行在日常生活之中,给女儿树立榜样。我们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活时,比赛看谁先做完或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洗漱、穿衣、叠被等看谁先完成。还通过游戏活动,来促进孩子反应速度的提高以及思维的快捷性、敏捷性。
我们的辛苦没有白废,现在,女儿爱学习了,作业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要彻底改掉作业拖拉的坏习惯,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以后的路还长。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到我们的应尽之责。
篇5:孩子写作业拖拉的解决方法
孩子写作业拖拉怎么办?不少家长对孩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甚为苦恼,有时候甚至会大动肝火。“拖拉,磨蹭,一道题做了一上午,你说我能不上火吗?愁人呐!”孙女士向记者抱怨着。
做作业拖拉的不仅是孙女士的女儿一人。记者听到数位家长类似的牢骚。学能教育专家于爱君却说,很多“小拖拉”其实是家长造成的,家长要想改变孩子,得先改变自己。
【镜头一】
“功课做完了吗?”这是陆女士每天下班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女儿看了她一眼,没吱声。孙女士忙着做饭,说完就钻进了厨房,二菜一汤端上桌,才发现女儿一页纸也没写完。
篇6:孩子写作业拖拉的解决方法
于爱君:有的话天天说,却未必有效果。如果一位厂长每天下班时守在厂门口问工人:“你完成今天的任务了吗?”恐怕所有人都不爱听吧?如果家长只是想到孩子的营养与成绩,孩子的热情与求知欲就会减退,学习将日益被动。
停止催促,坚持激励。刚开始时可以给孩子出几道简单的题,给1至2分钟,孩子会很快做好,家长要作大吃一惊状呼道:“还不到一分钟呢!”总之,很夸张的样子。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对做得快的.事情立即表扬。但千万不要说成“现在穿衣服快多了,如果写作业也这样快就好了”。
【镜头二】
初二的小芹写作业时,妈妈总会守在一边。“又错了!”、“怎么做得这么慢?”、“又粗心了,看清楚再写!”小芹说,她最烦妈妈这样监视她了,只要妈妈坐在她旁边,她就没法好好写作业。
于爱君:监督、监视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赌气,使孩子表现更差。还有的父母在孩子做作业时经常干扰孩子,一会儿问“肚子饿了吗?”“做几道了?”,弄得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更无法提高写作业的速度。
可以通过时间训练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提高学习效率。记录一次完成作业的时间和正确率。下一次做作业之前,家长就把上一次情况给孩子强调一下,让孩子试着努力,看自己能否超过昨天,就这样训练下去,一直到孩子的时间观念建立起来为止。
【镜头三】
“好孩子,赶紧写作业,只要你在7点前写完,爷爷就给你买雪糕吃。”为了孙子好好写作业,宋老先生每次都会许愿,可是越许愿,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就越慢。到后来,他先必须兑现承诺,孙子才开始写作业。
于爱君: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经常会用这样的方式催促使孩子写作业,结果让孩子在认知上发生偏差:认为写作业是换取某种东西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成就感也很重要,可以利用“速度测定法”,让孩子感受“我可以快”的成就感。记录单位时间里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几道题目。然后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做完所有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结果肯定会使孩子惊讶:我能这么快完成呀!
【镜头四】
初三学生小陈原本写作业挺快的,但现在,他总会在睡觉时间到来的前10分钟写完作业。“其实不必做到那么晚,但是以前我很早写完,妈妈总能找到其他的功课让我做,我干脆晚点写完,反正都捞不着玩。”小陈说。
于爱君:很多家长会在孩子完成作业后添加额外任务,孩子因而故意磨蹭。过早地给孩子压上了学习的重担,过多地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不但会导致孩子做作业磨蹭,还会使他们渐渐不愿意写作业,最后发展到不愿意上学。给孩子留下自由支配的时间。完成作业后,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镜头五】
孩子上小学了,每天早晨起床,刘女士总是不免一顿忙活。“这孩子什么都慢,吃饭慢,我得喂,洗脸慢,我给洗;整理慢,我来干。最要命的就是写作业慢,我总不能帮她写吧。”刘女士本以为,她帮孩子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孩子总该一门心思学习了吧,结果却适得其反。
于爱君:正是家长对孩子们的包办造就了孩子写作业的“磨蹭”。因为孩子知道,不管遇到任何事情爸妈都会来帮忙,自己慢点也不要紧。
心理专家温馨提醒:不妨让孩子为磨蹭付出代价。当孩子磨蹭的时候,妈妈不要急,更不要帮忙,可以站在一边说:“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我可不帮你。”只说一遍,不要反复唠叨。如果孩子迟到,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带来的害处,孩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是会慢慢改变的。
如何和孩子谈“性”
“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相信这个问题大家都不陌生,要是在以前,我们可能会像父母糊弄我们一样,告诉孩子,从路边捡来的、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买东西送的……
可是现在的小孩子都非常聪明,再加上网络这么发达,各种关于“性”的资讯层出不穷,这些古老的回答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了。那么,爸妈们该怎么办呢?
篇7:哪怕作孽,也要作业教育随笔
哪怕作孽,也要作业教育随笔
开学第一周,一个重头戏就是检查假期作业。学校要求每一个班必须抽选出五个态度认真,书写工整予以表彰,五个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的通报批评。
本来寒假是一个学期劳累以后,让学生老师休养生息的一段快乐的日子。可是转眼学生面前就又摆着一大堆作业——寒假里想恣意地放纵一把,做你的春秋大梦吧。
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语数外物理四门主科的寒假乐园。就像数学这个学生学习中的老大难科目,教科书封面上偏偏冠有“轻松学数学”的作业一样。“寒假乐园”是学生寒假期间所有不快乐的根源。每本薄薄的小册子,一册就有五六十页之多,不仅要看还要写。除此之外,主科老师还留有其他的书面作业。比如语文,抄写背诵八年级下册古诗文之外。还要阅读两本名著,《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十篇读书笔记。如果真要是一个听话的学生,把上述所有的作业认认真真地做完。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旷日持久,是一个很煎熬的学习旅程。
虽然现在教改喊得震天巨响,但是测评依据依然是学生的成绩。“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考,考,老师的法宝”,依然是教育界的口头禅。什么快乐学习,什么高效学习,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扯,没有分数,一切都是零。我们以前教改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校长。也在这次开学会上无奈地强调,“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想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别的办法,不断地考试,不断地做题,时间加汗水,搞题海战术,才会在激烈竞争的当下不被淘汰出局”。
十年前曾经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整整一版都是各界人士关于学生作业多,课业负担沉重的讨论。他们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颇有微词。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叫《作业,还是作孽?》。十年了,媒体的呼吁得到重视了吗?学校为了政绩,为了排名,老师为了量化积分,为了绩效工资,为了各种荣誉,哪怕作孽,也要作业。
篇8: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以后会进一步地寻找机会发挥这种学习的能力,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当然,这种成就感应是适应的,过强或过低都不好,因为急于求成和不想作为都是不好的。
学生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行为等。动机有多种多样,除学习动机之外,还有其他动机。否则,为什么有的学生喜欢学习,有的学生却喜欢看电视,或做一些与学校学习无关的事情?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是去提高动机本身,而是去发现、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参加到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
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有良好与不良之分。有的学生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经常综合整理所学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于 中国,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篇9:特殊作业随笔
特殊作业随笔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不寻常的作业:给奶奶洗一次脚。老师的话音刚落,班里就像炸开了锅:干咳声、议论声、大笑声,连成一片,有些淘气的同学还连连作恶心状。
晚饭过后,我正为作业的事犹豫(yóuyù)不決。但是一看到奶奶疲惫(píbèi)的样子,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我端来热水,小声对奶奶说:“我给您洗脚。”奶奶被我突如其来的.话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奶奶笑着说:“太阳打两边出来了?”我连忙解释说:“您平时辛苦了,我这么做是应该的嘛!”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奶奶笑着答应了。
我把奶奶长满老茧( jiǎn)的脚放进热水里,思绪(xù)万千:奶奶一定经历了很多辛苦吧?
想到这里,我问奶奶:“小时候,您也是这样给我洗脚的吗?”“是呀,你小时候可淘气了。小脚丫一放进水里,你就拼命扑水,把水花弄得到处都是,常常溅(jiàn)得我和你妈妈一身水。这时我就在你的小脚板上挠一下,你呀,就会咯咯笑个不停。”
篇10:四年级小学生暑假不做作业怎么教育
暑假作业拖拖拖,家长该如何催?
和孩子做好沟通
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在假期前一段时间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一下,比如说一说暑假作业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好处,按时完成暑假作业对其他假期活动也有什么好处等。
而且现在的暑假作业,尤其是小学生假期作业,试题类作业很少,更多的是好玩儿、有趣、重视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践作业,比如超市购物体验等,这些孩子们都很喜欢,只要家长做好沟通,孩子都还是愿意做的。
招数2
和孩子一起制定暑期作业计划
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利用假期之前的几天里特意挑出一个时间,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孩子赞同的、又能完成目标的暑期作业计划。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只可引导,不可抹杀。所以在制定暑期作业计划时不能太具体,要稍微灵动一些,让整个假期的作息、玩耍时间相互补充,这样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同时,家长每天回家都要检查、询问孩子的学习状况,做好监督。当然,家长要注意自己行为示范的作用,孩子会被潜移默化的。如果家长做好榜样,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按时去学习、读书等,否则孩子会感觉不公平。
招数3
和孩子一起制定暑期奖惩制度
暑期作业计划中要和孩子商量包含什么样的奖惩制度。如果孩子作业完成得好,家长就要适当的给些奖励,比如带他出去玩,陪他做个游戏等。反之,可以适当实施个小惩罚。
做作业前孩子讨价还价怎么办?
另外,还有一位有经验的家长跟河南商报考学君分享了一个小妙招。
孩子做作业前讨价还价怎么办?
这位家长表示,她孩子常常做作业前讨价还价,后来,她尝试了大计划套小计划的方法,成功“攻破”孩子讨价还价的坏习惯。
大计划就是暑期前的总计划,里面要写明奖惩规定;小计划就是每天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和获得的小奖励。
家长要想杜绝孩子讨价还价,就要多留意孩子讨价还价的“套路”,然后再把所有的讨价还价都放在制定计划之前,跟孩子一一“约法三章”。
有了这个提前的“约法三章”,孩子就不能肆无忌惮地讨价还价了,即使孩子再次在做作业前讨价还价,家长也可以根据“约法三章”的内容而轻易应对了。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怎么办?
节假日里,孩子们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吃喝玩乐一样也不会少,一定有不少孩子把做作业这回事抛到脑后了吧?家长们是不是每天督促、唠叨、甚至打骂都收效甚微?今天我作为一个家长,站在家长的家督上以亲身实践的经验来教你怎么搞定不爱做作业的熊孩子,各位朋友们不妨试一试。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节假日的,孩子们玩疯了很有可能忘记还有枯燥的作业要写。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不能唠叨个没完或是打骂孩子,要巧妙耐心的引导才行,与孩子及时沟通交流。
家长要与孩子交谈,了解一下作业的情况,让孩子明白做作业是件重要的事,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询问一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不多啊?各科都有什么作业?有没有比较难的自己完不成的?需要爸爸妈妈指导吗?计划每天什么时候来做作业?每天完成多少?
和孩子一起商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在没有特殊的情况在都要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定好起床时间、和小伙伴们玩的时间、运动锻炼的时间、当然还有写作业的时间,虽然放假了,也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有序的生活,能让孩子的大脑清晰,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而且做事情会比较专注,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
要营造一个好的气氛,有时候我的儿子会问我,为什么你们大人都在玩手机或看电视、我却要做作业,让我无言以对。孩子做作业时,大人们玩手机、看电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干扰,让孩子不能专心的做作业。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也是要做出些牺牲的,所以孩子写作业时,大人们最好在旁边看看书,或是做点家务也是可以的,总之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玩乐,又不能制造噪音干扰。
积极的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孩子有的题不会做,就会拖着不做,会很发愁,觉得做作业痛苦麻烦,家长们要积极指导孩子解决难题,增加孩子解决难题的信心,完成之后让孩子觉得有成就感,这样就会增加他学习和做作业的兴趣。
不同的孩子性格特点不同,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来引导,比如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强,千万不能打骂,否则适得其反,有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可以多鼓励鼓励,总之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养成良好的按时做作业的习惯、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以这三点为目标。
篇11:教育心理作业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1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在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13、分化就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精确的反应。
14、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15、效果率是指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16、强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麂子,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17、惩罚是指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1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19、替代学习是指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20、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21、名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同的成分时,就可以组成一个命题网络;当命题更多,且彼此间有更多的共享成分时,就可以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更复杂的命题网络。由于命知识的表征,因此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22、视觉意象:就是你闭上眼睛而浮现出来的形象,心理学有个更加形象的说法,称它为“心画”。意象也是你心中知识的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23、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24、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最简单地说,就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25、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26、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2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如何做成一件事的知识。由于做事可以宽泛地看作就是解决问题,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可以看作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28、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
29、序列行动就是行动序列,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为或行为或动作。它主要组奏效的行动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3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32、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3、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34、标准差:①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的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的有多少个个体在特定个体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的水平相对地是高还是低,多高或多低;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5)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6、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继学习则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答: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答:在皮亚杰看来,心理的发展大部分是“由内向外”展开的,环境的作用只在于是鼓励还是组织这样的展开。维果茨基的观点恰好相反,强调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在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景中吸取致死,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的“心里”来,而器饿更指一种“内化”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可以模式化地作个说明。考虑一名幼儿初学算术,他知道了1+1=2,这就算他把一项知识学到“心里”了。现在你使用任何理由向这名幼儿表明“1+1=3”,如果他接受了你的这一见解,那就表明他先前关于1+1=2的知识并没有内化。显然,你不大可能使一名小学生改变观念,去相信“1+1=3”,这表明1+1=2的知识已经在他们的心里内化了。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的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内化。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答: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答: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小明一定会就小猫,并且的他的父亲也会高兴的。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次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小明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他,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小明父亲的反映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7、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人的意识性可以表现为好几个方面:⑴ 人能够回想过去,预想未来,这里所说的“回想”或“预想”都可以是形象的、图画似的,甚至栩栩如生到恍如现实的乱真地步。⑵ 人有语言,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有良好的口语能力,中高年级的学生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不论听说和阅读,语言、文字、符号都可以激起生动形象的回忆和预想。⑶人有牢固的特殊记忆能力,不但能够记住话语,而且能够记住意思,记住场景、事件,并且能够回忆起和浮现出记住的东西。⑷ 人有能力对保持在头脑里的信息进行联想、组合、改造和创造。⑸ 人有情绪、情感,它们可以激活保持在头脑里的话语、意思和图像。这些方面都相互联系,造成了包括小学生在内的人类个体在形成、保持和消退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时的特殊性。
8、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答:系统脱敏法在消除焦虑和恐惧方面很管用,“暴露法”是由系统脱敏法衍生出来的,它和系统脱敏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想像而是直面真实的焦虑-恐惧刺激,至于辅导过程,仍然是系统脱敏法的实质,而效果以暴露法稍长。
9、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强化四式的特点:(1)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典型的例子是记件报酬制。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2)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
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一次强化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3)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型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即分配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10、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
答:(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11、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
答:托尔曼的这个实验确立了两个相联系的重要观念:⑴ “学习”和“表现”是两回事;⑵ 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换言之,没有强化也能学习,而学到的东西也未必就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有机体没有做出一项行为来,就断定它没有学到或学会该行为;真相很可能是这样:学习者已经学到了、学会了,但是没有强化就不表现出来。这就是“潜在学习”的含义。
12、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答:(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2)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13、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
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14、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答:视觉意象是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它的特点有:(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块面的;(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小,因为命题表征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15、请对意象的可操纵性作四点形象的描述。
答:(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够做心里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16、简述陈述性知识提取的两种情况。
答: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长,都具备。但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17、对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的产生式进行简要比较。
答:如何教好或学好程序性知识两种最基本的过程,即模式识别和序列行动。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模式识别的产生式的特点是条件有多项,行动在实质上只有一项。需要抓住的特征可以是很具体的,也可以是和抽象的。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概化过程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序列行动也可以用产生来表征,但有两点不同:(1)模式识别的产生式只有一项行动成分,即分类或归属,而典型的序列行动产生式却有多项行动成分;(2)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必要条件或先决条件。
尽管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关系密切,可两者的学习过程毕竟很不同。序列行动的学习有两个子过程,一是程序化,另一是合成。
18、大一统产生式有哪些优缺点?
答:合成后的,特别是大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和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
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
19、简述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相互区别与支持。
答:区别:(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2)陈述性知识因为是靠词句话语来表达某事某物是否为真的,因此是变化多端、异常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因为是做,而做得按照客观的规程,因此相对而言是单调的、统一的。(3)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主要表现为回忆的性质,讲究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得相同;程序性知识是更加动态的,主要的性质是“转换”,即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明显不同;(4)甚至测验里的同一题型也可以侧重于考察陈述性的或程序性的知识,考察陈述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再认或回忆性的,而侧重于考察程序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应用规则的。
相互支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是相第一文库网互支持的:从学的一面讲,初学一项程序性知识时,通常需要陈述性知识引导的,陈述性知识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反之程序性知识也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从用的一面讲,在使用程序性知识时,往往需要陈述性知识提供资料或判别标准,而这些具体的陈述性知识都以概念的方式溶解在产生式的条件子句里,使得每一个条件子句就蕴涵着一条陈述性知识。一个产生式有越多的条件子句,则这个行动的认知成分就越重要。另一方面,当有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时,再认真地学习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就容易导致创造发明。
20、正态分布如何表明个体差异?
答:(1)以平均值为零点,每个人都同自己所属的总体的平均值比较;(2)两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各自对所属平均值的差异之间的差异;(3)以标准差为单位,这可以揭示就某一特质的表现程度而言,总体有多少人在某一人之上或之下。
21、简要分析造成仿态分布的原因。
答: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
(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缝补;(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样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4)“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
另外,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22、简述连续分数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
答: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助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而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磋商低分者的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更好了。
23、简述三类教学内容的特点。
答: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3)教学项目一定数量少;(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
B―类内容的教学最典型地体现在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等才艺的教学与训练中,因此抓好B―类内容的教学将最能体现一校学生因受学校教育而发展的成果特色性和多样性。
C―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学习内容难以列出确定的行为单元。(2)即使能够说明行为项目,也无可周全。(3)教学真正要求掌握的是教师言说以外的内容,是在课堂以外新情境里遇到的知识,因此需要掌握的C―类教学内是无穷多样的,所以也就无法事先说明的。
24、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
答: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即允许不同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为了做到后一点,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相反,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答:学校教育作为一中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能够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3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就可能这样,即父母五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材。有了规范的学校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答: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历的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做“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皮亚杰的“ 三山实验”专门
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答: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答: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答: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启发: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他所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或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6、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7、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条件反应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正出现反复时就不会急噪,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⑴ 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
⑶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
换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9、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⑴ 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⑵ 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⑶ 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⑷ 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10、论述处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
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答: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答: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答: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启发: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他所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或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6、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7、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条件反应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正出现反复时就不会急噪,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⑴ 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
⑶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
换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9、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⑴ 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⑵ 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⑶ 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⑷ 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10、论述处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
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
(2)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
(3)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于是要注意两点: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程序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强化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11、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
答:对象―对象期望与行为―结局期望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也会出现,这就转化为_行为―结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以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的期望。
期望的教育含义: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期望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期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道德和人文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2、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
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
⑴ 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⑵ 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
⑶ 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
13、论述“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及其教学含义。
答:工作记忆系统是我们有意识地加工信息的工作场所。这个系统容量有限,当信息多的时候,就得分批加工,同批的信息容易形成联结,而不同批的信息因为是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不容易形成联结。
“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里”是说:如果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你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在这里,鉴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
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因此不善于看出知识之间的共同成分,或者即使知道了,也不会把它们“同时激活”于自己的工作记忆系统里,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的内容在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结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
14、谈谈促进精制与组织的四种基本做法。
答:促进命题网络的激活扩散,从而使陈述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有效,有两项基本的手段,即精制与组织。它们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⑴ 意象指导。教学过程要促使学生形成意象,意象能够促进回忆。由于意拟题不是从文章里直接抄来的,因此答题时没有现成的语词做线索,需要依靠对意思的理解,这就表明意象能帮助学生形成更有意义的内部表征。当然,意象指导未必适合于所有的学习材料和所有的学生,但是由于这种做法简便易行,因此不妨从它试起来。
⑵ 类比指导。意象指导比较适用于相当熟悉或具体形象的材料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材料,类比是管用的。
⑶ 精制指导。改由学生自己来提供类比。由于每个学生都是拿自己熟悉的东西来作类比,这就不会发生因采用不熟悉的类比而导致不管用的问题。
⑷ 促进组织。在组织方面提供指导的基本做法是先提供提纲,再阅读或聆听文本。在这里,提纲起着鼓励学生去组织他们的记忆的作用。
15、请比较概化与辨别。
答:所谓“概化”,即指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应不同的对象。所谓“辨别”是指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⑴ 概化是去除各独立产生式中独特的但导致同样结果的条件成分,而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
⑵ 概化是形成一个新的一般产生式,而辨别是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⑶ 概化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而辨别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
⑷ 概化的过程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被包容的独立产生式“实质上一样”,而辨别过程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它和原来别的产生式“实质上不一样”。
16、如何促进概化与辨别?
答: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⑴同时呈现;⑵相继呈现;⑶同时-相继结合法。
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做法是这样: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它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常以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来说明呈现变式实例的必要性。
教师在教学生一个新概念时,会考虑到概念的关键特征,并下功夫去讲解。但是任何概念的实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构成概念的无关特征,因此尽管教师再三地讲一概念的关键特征,个别学生还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无关特征加入到识别概念的条件中去。所以从实质上讲,呈现变式实例就是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个新概念的教学,了解或猜想学生可能会犯的加入无关特征的错误类型,从而事先准备好有关的变式例子,以便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促进辨别过程的有效基本做法有二:一是同时呈现一个概念的是样例和非样例;二是选择“乱真的”非样例“。
17、试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的优点。
答:(1)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抽象性,抽象到了我们有可能对个体差异做数学运算的地步;(2)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又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具体性,具体到我们可以联系任何一种是事务来确立任何一条分界线,从而判定任何一种“质的差异”。
18、论述J-分布的教育教学含义。
答:社会遵从是一种大伙儿都朝一个方向行为的趋势,它造成个体差异成J―型分布。联系学校教育,学生的品德操行表现的分布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J―型的,这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具体而简洁地说,那就是“绝大部分是好的,少数人是有点问题的,问题严重的是极个别的”。这是德育与智育的一个基本的不同,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
19、试通过与智育比较,论述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答:德育与智育有一根本的不同点,即智育是突破上限的,而德育是维持下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智育可以人为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其间可有微小而连续的量的差异,因此可以用细密的连续分数来记录学生的成就。但是品德操行的表现在达到基本程度后,则要做出更充分的表现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教师不应该人为制造拉开德育表现差距的情境,因为这样的做法本身不道德。于是在缺乏机会的条件下,学生就难以表现出品德操行的量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品德操行做评价时宜用粗大的等第分,具体表现为一般最多不超过优、良、中三等,而且中是少数。
20、举例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
答:学校教育教学中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至少有如下几种:(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宜用等第分数,甚至可以只有两级如“达到――稍欠“。(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那么也可以采用等第分数。(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定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
21、试述C类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的关系。
答: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虽然任何一项行为指示子都不能100%地对应于使用“理解”之类抽象词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一个学习者表现出越多的指示子行为,那么他达成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我们就有一个陈述一个非行为发展目标的策略,那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去收集多项在不同程度上指示“理解”的可观察行为,由此形成我们陈述非行为发展目标的格式。
篇12:教育随笔
怎样看待学生,这是教师学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老师怎么看待学生,将影响着老师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你把某个学生看得一无是处,认为他只有缺点而没有优点,你就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用挑剔的目光注视他,甚至用有色眼光去对待他,你就会觉得他一无是处。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在我们的传统中,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更多是是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的,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往往忽略他的优点,我们也总是把他进行错误的归因,用挑剔的眼光来对待。比如,人家有心有意的去做好事,去帮助他人,这本来是很值得称赞的。可是,我们有的人却总是喜欢往坏处想,说认为人家做好事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在老师、在同学面前留个好印象等等,好人都被我们给看扁了,这是极不正常的。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态度。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我们知道中国的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物是这样,看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同样一个人,如果我们老是用怀疑的眼光,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他在我们眼中就可能真的会一文不值。一些学生,就是在我们这种眼光的看待下,成了差生,成了失败者,成了害群之马。我们的教育要求是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包括所有人,包括所有的孩子。我们就是要以所有这些接受我们教育的孩子为本,要把他们一个个都培养成人,培养成材,这才是我们办教育的真正目的。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欣赏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欣赏学生的优点。首先我们要肯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那种看不到别人优点的人,这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其次,欣赏学生的进步。人不论干任何一件事,只要付出了努力,都会有收获。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应当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只不过这种收获,这种进步有大和小的差别而已,也有一个参照系的问题。我们常常都是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并把他们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去与那些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比,与班上,乃至全校前几名的学生比,这样比的结果,那些进步幅度小的同学,自然就抬不起头,就失去了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只是进步大小不同罢了。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获得应有的进步。
对于每一个富有灵气、生动活泼的成长中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值得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方面还有很多。因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要我们换个眼光来看人,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也是非常可爱的!我们既要做到教书,更要做到育人!
篇13:教育随笔
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她学习成绩平平,也没有精湛的才艺特长。记得有一年过春节,班里很多孩子到我家做客,饭后当别的孩子高谈阔论时,她却一声不响地收拾桌椅、餐具、打扫卫生等琐事。还记得有一次班会我让每个孩子谈自己的理想,其他孩子都说将来要做钢琴家、演员、董事长、电视主持人等,她却说将来要做幼儿园老师。之后,我和女孩的父母提及此事,他们觉得有些尴尬。
可是班里有两个男生起了争执,大家都无法劝解时,这个女孩却用猜硬币的方法解决了争端。去旅游的路上堵车,车上的孩子们开始烦躁,也正是这个女孩用一个个笑话,让大家安静了下来。下车时,很多学生都感激的拥抱了她。
每次考试,女孩的成绩都是中等。不过,有一次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出了一个题目“你最欣赏班上那位同学?”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了这个女孩的名字。语文老师感叹道:“你们班的这个女孩,虽说成绩一般,可是做人实在很成功!”
许多人认为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在舞台上展示精湛的技艺才是成功,其实这是狭义上的成功。日常生活中,成功应该有更多的意义,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自己的成功。
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对每个人来说,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才有希望走向成功。其实,一切成功可归结为和谐。即与人相处和谐,与社会相处和谐,与自然相处和谐。如果我们的学校能人人和谐相处,那么求实的明天会更好!
篇14:教育随笔
孩子们,在古老的英格兰流传着“一颗钉子毁灭一个帝国”的故事,为了告诫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人们还编了一首歌谣:
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马蹄;坏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歌谣,代代相传了数百年。它歌咏的是一段真实却又无情的王室争权杖的历史。
两军对垒,旌旗猎猎:战马萧萧,锣鼓铿锵。查理三世气宇轩昂,手挥长剑,一马当先,主动出击,千军万马是紧随其后,而对方是节节败退,不远处是一片辽阔泛着寒光的沼泽地。
胜利女神的微笑已经偏向了查理三世,突然,战马一个趔趄,查理三世跌翻在地,众官兵误以为统帅中箭身亡,顿时军心大乱,慌作一团。处于败势的亨利伯爵乘势大举反攻,在阵前生取查理首级,不仅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而且从此将英格兰置于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
原来,决战前夕,马夫在给查理三世的战马替换铁掌时,发现少了一枚铁钉,一时寻觅不得,马夫便草率地将就过去了。谁能料到,那只少了一枚铁钉的马掌偏偏松了、掉了;马失前蹄,查理三世怎能不摔倒在地呢?历史无情,缺失了一枚铁钉,丢失了一个国家。
我曾对大家说过:绊倒千里马的不是崇山峻岭,而是柔软的青草结成的环。伏尔泰也说过: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古人不是也说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吗?可是,你们在学习中却常常在自己的“千里之堤”上挖掘一个又一个“蚁穴”,比如:在老师讲课时,你发发呆,跑跑神,画个小人,传个小纸条,或者给别人做个鬼脸等等,却忘了老师告诉过大家,“课堂是根”的道理,正因这些小动作使本应优秀的你成为平庸,与尖子生失之交臂!还有在写作业中不审清题,马马虎虎完成作业。有错题不及时订正,不写错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作业是魂!”如此下来,不难推断出你们的“千里之堤”最终会因为这一个个“蚁穴”而在考试中垮塌?
孩子们请记住这句话:“小就是大,大就是小”,因此,希望大家认真做事,真正明白什么叫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篇15:教育随笔
自从孩子们上了大班之后,由于年龄的关系,变得好动了很多。看,刚让他们小便、喝水后,自由活动一会儿,有几个小男孩就在一起跑闹了起来。“啪、啪、啪”我连拍了三下手,孩子们的脚步慢下了许多,我只好大声嚷道:“停下,别跑,小心摔倒!”在我的要求下,他们停住了脚步。可没过多久,又有几个孩子跑动了起来。每次的大声要求都只是缓解暂,而讲道理时,孩子们当时答应的好好的,可过后还照样跑闹,用什么方法来约束他们呢?
自由活动时,又有孩子在嬉闹。“请你跟我这样做……”我边拍手边做出拍肩、手腕花等动作,有的孩子听到少儿频道中出现的语言,立刻说:“我就跟你这样做……”并且也做出相同的动作。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进来,等我看全班的孩子都加入进来后,我做出了一个小声的动作,然后轻轻地做到小椅子上去,孩子们也立刻悄悄地来到了座位上,与旁边的孩子悄悄交谈起来。
以后,如果出现孩子们大声喧哗、跑闹的情景,我就采用“请你跟我这样做……”这种方法,他们会立刻静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各位老师,你们也不放试一试。
篇16:教育随笔
“起立,转身,我们要出发了。”我正喊着口令让孩子们排队。孩子们听到我的口令有几个孩子就涌到我的面前,挤着抢当排头,有时椅子倒了也顾不得扶好。你挤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挤我!”这样的告状声。所以每天做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成了我最头疼的一个环节。
柔柔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发现我每次让孩子排队都是从座位上让孩子起身然后依次排队的,所以她每次都很快先将自己的小椅子排在最前面,有时被别的孩子抢先了她还在那哭着鼻子喊“这个位子是我的,老师他抢我的位置。”我问:“是他先放好椅子的啊,为什么你一定要坐在第一个那?”“我要排第一。”
那你不能总坐在最前面一直排第一个吧,别的小朋友也要轮流坐的啊!也要轮流排第一的嘛”她哭着总不答应。嘴里一直嚷着:“我要排第一,我要排第一,我是排第一的嘛。”
见此,我拉过柔柔说:“柔柔很棒的,老师今天让你当组长让你来管理小朋友排队好吧,哪个小朋友不好好排队你帮老师让他们排好队好吗?”柔柔这才高兴地点了点头。
现在的孩子对于“第一”会这样的敏感可能是每个家长或者老师经常给孩子灌输的词语,使得孩子们总认为第一才是最优秀的,于是争着站这个位置。
想不到,在这小小的“排队”里还有这么多的内涵,看来孩子的小脑袋中还真藏着不少秘密在等着我们来发现呢。针对这个问题,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第一”。那么用什么方法让他们主动放弃这样诱人的位置而互相谦让的排队呢?我们怎么让大家不争不抢呢?在活动中我试想几点:
1、可以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站第一;
2、可以轮流站第一;
3、遇到不讲理的孩子,教师可以用转移的方法,鼓励他帮老师一起管理小朋友。
通过一段时间对孩子们的培养,孩子们再也不你挤我我挤你了,知道只要表现好谁都有机会站在第一,也很快就站好队了。
篇17:教育随笔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呢?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让学生想学、主动学,我在班上采用了“表扬信”发放制度。
在每一课的生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读准音并记清形,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以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先会认的同学试读、带读,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尤其是差生会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生字。在每一课学习完生字以后,同桌相互检查认识情况,会认的学生到老师处盖一个鼓励印章,比如:“你真棒,继续努力!”“学科状元!”等。当学生的印章盖满十个以后再到老师处领取一张表扬信,并且三张表扬信可以兑换一份奖品。
从这个奖励制度实施以后,班上同学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了,识字差生变少了,像我班最大的学困生吴雨鑫、舒雯都能在一节课里学完所有的生字。
其次,老师的鼓励语言也是最关键的。比如,我在教学生字,有的学生容易把生字读音读错,特别是前后鼻音、平翘舌音总是搞混淆。当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我立马对全班同学说:“哇,刚才我听到有的同学在读含有后鼻音、翘舌这些字词时,声音特别好听,而且发音特别准呢!我还想听,你们愿意好好地读给我听吗?”我这一句平淡的鼓励语言立刻激起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于是所有学生马上就认真起来,并刻意去注意每个字的音,在我抽选班上的那几个学困生来认生字时都读得非常准。
★ 教育随笔新生班级
★ 儿童家长教育随笔
★ 班级管理随笔
【有关小学生拖拉作业的教育随笔(共17篇)】相关文章:
家长教育随笔二年级2023-06-19
班级教育随笔三年级2022-07-18
关爱唐氏综合儿的教育随笔2022-05-07
学生教育随笔个人博客2023-02-18
拖延症作文2024-05-17
鼓励教育随笔2022-04-28
教师个人教学心得随笔2022-12-24
高中生物教育随笔2022-04-30
教育随笔高三2022-04-30
影响人一生的好习惯杂文随笔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