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耳的追记散文(通用10篇)由网友“陆子庄”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茅草耳的追记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茅草耳的追记散文
茅草耳的追记散文
茅草耳是春天雷阵雨的产物,它长在春雨欢洒的茅草丛里。茅草耳个儿不大,略带点淡黑色,水灵灵的,样子有点像小黑木耳。
说到茅草耳,自然就要想到乡间的茅草。在我小的时候,家乡村口的大路和河道傍,长满了野茅草。由于这种草有固土的功能,所以它们被誉为保护河道和路基的小卫士,乡下人都会让它们自然繁衍生长。
每当三月下旬,当一声春雷伴随闪电划破长空,春雨便急速从天而降,春天的雨不仅唤醒了田野里春播的种子,同时也唤醒了沉睡在河畔和路两边的茅草地,茅草芽在春雨洗礼下顶出泥土开始长高,绿色的茅草叶软柔柔的,在微风中绿波涟涟,起起伏伏的很有诗意。十分奇妙的是,在经受了春雨后的茅草根边,常常会滋生出许多黑乎乎的像小耳朵似的东西,由于长在茅草丛中,乡人们管叫它们为茅草耳。这些小东西密密麻麻地挤在茅草根边,希冀地望着雨后的天空。弯着腰用手轻轻地把它们采摘进竹篮子,水嫩嫩的茅草耳躺在竹篮里,浮着嫩黑色的光泽,显得十分娇嫩。
常常是这样,当春雷响过后,春雨便铺天盖地从天上泼下来,速度甚快,雨点密集得像一根根撕不断的线。春天的雷阵雨一般要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才停下来,当大雨变成淅淅沥沥的小雨时,乡人的脸上就开始舒展丝丝笑容,他们不仅感谢春雨肥绿了农田,而且又感谢春雨为乡人带来了嫩嫩的茅草耳。
那时雨后,我们欢喜穿上草鞋,跟随村里的大人,拎着小竹篮去河边或路边的茅草丛捡茅草耳。雷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就像被滤过的一样特别人润肺。提着小竹篮走在铺满茅草的河堤上,小孩子手脚快,眼睛又亮,大家争先恐后地走在大人前面捡茅草耳,常常是这样,我们就唱着歌猫着腰,低头找寻茅草耳,有的还干脆蹲下身子,快速地伸出手捡拾,就连指尖嵌进了泥泞土也不怕。细看鲜嫩的茅草耳,形似薄皱着的花瓣,它们和茅草耳融合在一起,铜钱般大小的成片粘着,捡在手里有点滑腻腻的感觉,充满着无限的童趣。
等到捡拾的差不多一小篮子时〔约二斤〕,我们就用茅草刮掉鞋底上粘连的泥巴,高高兴兴地拎回家去,还俏皮地在路边折上几片柳叶,放在嘴边就“呜呜—”的吹起来了。悠扬的音乐在雨后路上传响,收获了雨后的成果感到特别快乐,跑跑跳跳的走进家门。
茅草耳由于营养价值高,成为乡人舌尖上的所爱。在村里,乡人们大多用它来炒韭菜、炒鸡蛋、蛋花汤等,鲜美无比。虽不是山珍海味,可它是百分之百没受到污染的绿色食品。每一次,当我把茅草耳捡回家,母亲就会一边唠叨着责备我不该弄了一身泥巴,一边又会拿了篮子到屋后的小河中把茅草耳洗干净,然后用她高超的手艺为我们做菜。那时候,母亲最喜欢吃茅草耳炒蛋。蛋是家里的老母鸡所生,茅草耳是捡来的,经母亲从锅里快速炒出的茅草耳口感甚佳,既有嫩木耳之味,又如粉皮之柔软,润而不滞,滑而不腻,鲜美无比,常常被我们一扫而光。除此之外,母亲还把茅草耳清洗干净后,用肉糜之类的鲜货加入其中,真是美极!母亲红烧的茅草耳可以称得上她炒菜中一绝。将茅草耳洗净后,用手将它挼干水分,放入一些生姜葱末爆炒,熟了就在锅里放一些香油,盛在盆子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令我们垂涎欲滴。用筷子夹至口中,甚至可以不用咀嚼,糯得不知不觉滑入腹中。那份香甜,梦中也会笑出声。
茅草耳捡得多的时候,乡人们除了留下一些家里吃的外,其余的就会放进小竹篮,迅速骑上自行车,赶到二三里路的小镇上卖掉。小镇上有几家小饭店,每到春天总有茅草耳这道招牌炒菜。所以远在城市里的一些工人家属,常会带着孩子乘着公共汽车来到乡下小镇,除了观赏农村风景,看到有鲜货的就上饭店吃一点,美味了还要带一些回去。所以茅草耳带到小镇是不愁卖的,小镇上的人也喜欢吃茅草耳。
每一次跟随乡人到茅草丛里捡茅草耳,看到那些从雨后茅草丛里长出的一些小耳朵,总是觉得很是奇怪,这种状似木耳的微黑色的半透明状的小东西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不长在成片的庄稼地里,而偏偏要生长在河边和路上的茅草丛里?为什么等到雨后的天空出太阳了,从茅草丛里长出的小耳朵怎么就渐渐不见了身影。这些问题,都是我小时候在母亲面前提出的。
母亲常说:“这个我也说不清楚,等你长大后读了书去研究,也许是每年秋天有人在河滩和路上放牛时,牛拉尿渗入了草根,就变成了一种像蘑菇似的菌类,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了茅草耳。”而村子里的一些老人和邻居,都把茅草耳叫作“雷公菌” 、“地皮菜、“天仙菜”。母亲说的话和乡人说的哪个对,我一直捉摸不透,反正那时还有人把茅草耳说得神乎其神。在那个缺少文化的年代,我们不能得出茅草耳如何生长的道理,只是每年等到响起春雷下春雨了,就会自然地拎着竹篮子走出门去捡茅草耳。在捡的过程中对茅草耳有了更多的探奇兴趣,并且一直执着地想解开这道关于茅草耳神秘生长的面纱。
到了五月下旬时,有时候天不下雨,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会结伴来到茅草滩上玩,经春风春雨滋润后的茅草,已经长得青绿色,最高可达尺余。天晴的茅草丛中是没有茅草耳的,但它们身上会长出一种像小麦孕穗时的东西,乡人唤作它为茅针。茅针一经拔出,那嫩穗可以含进嘴里吃,咀嚼一下,就有一股甜津津的味道。有时,我们还喜欢挖茅草的根吃。茅根的颜色是白的,从泥土里挖出来呈细长状,一节一节的,形状如长江口滩涂上的芦根,把根从地里挖出来擦干净了就可嚼汁,滋味十分甘甜。茅草的生命力很强,只要地里留下一段根,来年也能长出青芽勃发。
长大后从书本中知道,在我国,关于春雷过后捡茅草耳吃的历史其实己十分悠久。相传早在东晋时,医学家葛洪在春雨后捡到茅草耳后,就对此耳进行了品尝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道很有营养价值的养生保健菜肴,他便把此物当作“仙菜”派人敬献给当朝皇帝。据说当时皇太子正在得病,食用了葛洪送的这些“仙菜”后,病魔消退,神清气爽,身体奇迹般地很快康复……
在书中还知道,原来乡间茅草耳的繁殖是通过一种细胞分裂后长成新的藻丝形成的,它是一种菌藻类的`结合体,经春天的雷电和雨滋润催生出茅草耳。茅草耳的营养很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蓝藻及钙磷铁等各种营养成分。尤其含钙还含有铁量,对人体补铁养血极为有利。有外国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茅草耳中还含一种可以抑制人体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的成分,从而能对老年痴呆症产生特殊疗效,是天然的保健菜肴。
有时,春天的雷雨过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赶到河畔采摘茅草耳,但也常有扑空的时候。原因是春雷不响,雨点不大,下雨时间不长,茅草丛里的菌就长不了茅草耳。有好几次,我们拎着竹篮子高兴而去,结果都扫兴而回。这就告诉我们,茅草耳的生长有它的特殊性。后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闪电和打雷、春雨的时间长短和雨量的大小都是催生茅草耳生长的必备条件,没有适宜它们生长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不会催生茅草耳的。所以我们也在实践中学也会了把握时间去采捡茅草耳。
在捡茅草耳的过程中,有时还会看到一种看似小伞形的像蘑菇似的菌类,它们长得很大又很漂亮。但我们都知道这东西是能看不能吃的。原因很简单,这些伞一样的菌类就是野蘑菇,它们的身上是有毒的。我十岁那年,村里有个叫阿毛的裁缝师傅,看到雷雨后的茅草丛里长出了漂亮的大蘑菇,就高兴得瞒着大家,偷偷采摘着拿回家,结果当晚全家四口人吃了肚子就疼痛,上吐下泻,脸色苍白。要不是邻居拉着板车把他们送到医院抢救,差点送了全家性命。这一次贪嘴,阿毛全家住院一周,家里的二只壮猪钱白白丢失。医生说,长得好看的“伞菇”都不能吃,越好看毒素就越多。从此,我们在采茅草耳时,凡看到不伦不类的长了花儿的野蘑菇,都会用脚把它们踢到路上,让雨后的太阳把它们活活晒死。
茅草耳是春天带来的食尖上的美味,食久而不忘。记得母亲九十二岁高龄的那一个春日,我去看望她,时值正逢下着春雨。在聊谈中,母亲忽然提到了乡间早年吃过的鲜美的茅草耳。母亲话中有话,她是多么希望能吃到当年的茅草耳。但是到哪里去找呢?家乡已经开始新农村建设,农村的路大都变成了水泥大道,河道被养鱼人承包变成了鱼塘,四周大多铺上了水泥板,没有茅草的地方是找不到茅草耳的。但我一直把母亲的话记在心中,想办法要找到茅草耳,好让高龄的母亲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美味。
看望母亲不久,我和文友受周庄朋友之邀去采风,第二天在回沪途中经过一个叫陈墓的古镇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春雷滚滚,一场雷阵雨从天降临。看到急剧的雷阵雨,我想起了茅草耳,便建议文友把车开进小镇一起赏雨,等雨停了看看有谁卖茅草耳的。
车靠街口停下,我们坐进一个大亭子里,观赏了淀山湖畔春雨迷蒙中小镇的风景。一个多小时后,雨开始停下了,我和文友打着雨伞去小镇的农贸市场看看,希望能遇到卖茅草耳的人。当我们转了一圈,买好淀山湖的大鲫鱼准备返回车上时,在农贸市场的一条过道上,遇到一位头戴斗笠、身披防雨布的年近花甲的老农正骑着自行车库急匆匆地赶来。自行车停下,只见老人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篮,正在抬头四处张望。
“是卖鲜货吗?”我加快脚步走了上去。眼尖的我看到老农手中提的小竹篮里,躺着黝黑的约有半斤多的茅草耳。这是多年不见的好东西。那一刻,我的心里一阵兴奋,我决定要买下老人篮子里的茅草耳,带给母亲尝鲜。一番交谈,知道那篮子里的茅草耳是老人在绽山湖畔的茅草丛里捡到的,他准备出卖,我二话没说,立即付给老人二十五块钱,把茅草耳与小竹篮子一起买下了。
当天下午,我请文友开车绕道把我送到了老家。当我兴高采烈地把茅草耳拎进家门时,坐在大门口的母亲看了大吃一惊。她眯着眼睛问:“这是哪里捡来的?”我笑着含含糊糊地作一回答,因为她知道了这个价钱会心痛的。
茅草耳经在井水漂洗过几次后,我就当起了厨师,为母亲做了一个她喜欢吃的茅草耳炒鸡蛋。当我把香味喷鼻的菜肴端到母亲面前时,我看到她老人家开心地笑美了,她用筷子夹着尝了一口,葵花般的笑脸带着诗情画意:“儿呀,这是哪里弄来的?这东西已经好几年不见了,多少钱买来的?”
我笑着说:“娘,你别问了,只要你吃得开心就好!”
茅草耳,嫩嫩的、糯糯的、香喷喷的;茅草耳,黑黝黝的、像小耳朵似的,母亲尝了一口又一口,这是一顿多么有味道的晚餐,充满了对乡情的回忆。难得能够品味到如此纯正的茅草耳了。那一天,母亲脸上的笑容一直挂着。这也是她生前最后一次吃到茅草耳,了却了她的一份心愿……
此事一恍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家乡建起了新农村,大路条条,河道清清;新楼幢幢,树木葱茏,花草繁茂,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不见了茅草丛,没有了茅草耳,我的心里总觉得有点失落了点什么。
其实,在人生的旅程中,有些自然生态的东西,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很难找回,但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和新的生活,不管以后走的路多么遥远,然家乡曾经有过的那些鲜美味道,只要永久珍藏在记忆中,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篇2:棉花的追记现代散文
棉花的追记现代散文
世界上的植物凡能开花的,大多是在同一棵植物上开出同样颜色的花,凡我看到过的牡丹、月季、大理;桃花、樱花、梨花等都是如此。但惟有乡间棉花开的花就不是这样的,它一年中开二次花,而且是花容各不相同,色彩各异。
【一】
棉花,是农村每年在田间种的植物,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凡种棉粮的地区,它们和水稻是隔田相望的兄弟和姐妹。
每到春天的四月,头扎花头巾的姑娘们,唱着春歌,姑娘们在麦田里的条土壤上,用锄挑开松过的细泥,在布谷鸟的歌唱声中把手中的棉花籽轻轻放入笔直的泥土条里,然后弯腰在棉花籽上盖好细土。经过几场春风春雨的吹洒,棉花苗就从泥土里面顶出来,刚刚顶出泥土的棉苗是两瓣的绿色,圆嫩嫩的十分可爱。
不久,经过检苗,施肥、松土,棉苗就开始向上伸展,渐渐长出叶子和枝杆。这些苗儿\\都如婴儿般娇贵。等到把麦子收割完毕,每一棵棉花就像绿色的宝塔一样,一层层地长高,慢慢地绿满田野。
到了七月初,当棉花托出枝叶的时候,就出现了花蕾,花蕾很奇特,它们被三片苞叶齐整地包围着,就像小女似的很美丽。棉花现蕾后,经过相当一段的时间,它的蕾逐渐生长发育成花朵,不久棉花就开始开出鲜花。十分奇妙的是:棉花在同一棵枝条上会开出不同的花,有乳白色、淡白黄色、粉红色、紫红色的,艳丽夺目。棉花的花蕊都是黄色的,花蕊四周都是深红色的,像金娃娃穿着红裙子,花蕊上有金色的毛茸茸的花粉,看上去漂亮极了。
棉花真是一种会变戏法的花,在昆虫的嗡嗡声中,棉花在晨风中抖洒了每天清晨的露水,迎着太阳开出了鲜艳的花。棉花开始时开出的花一般都是乳白色的,但到了下午就会慢慢变成粉红色的了,如果在第二天再去看它们,花的瓣就会由粉红色变成紫红色了,又大约过了三到四天以后,这棉花的鲜花也就渐渐开始谢了。谢了的棉花就会在下结出一个个棉铃,像个小葡萄似的,很有诗意。
棉花的花是从下面的枝条上开,然后再开到上面的枝桠,它们由下而上,很有秩序地开放。从第一朵花开放到所有的花开完,这一个过程大约要半月余,有时会更长,当棉花的铃开出生活所用的洁白棉花时,上面的枝头上有时仍在开着花,同一株棉花上开花是有先有后,所以棉花上开出好几种不同颜色的花是棉花特有特异功能和本领。
棉花为什么能开出这种奇异的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问母亲,母亲总是笑笑,然后讲她小时候听到的故事:相传棉花原是天宫王母娘娘枕头包裹里收藏的彩霞,每当傍晚时分,它就要与天边的彩霞相互呼应,变换颜色并在宫中跳舞歌唱,给天宫王母娘娘带来彩霞般的美丽和希冀。
后来,彩霞耐不住寂寞,从王母娘娘的枕头里逃出来飘落到人间和一位无衣衫的苦儿相逢,彩霞决定亲自为苦儿裁剪天上的彩霞做了衣服送给他,而且还许下诺言嫁给苦儿。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念她心好,就罚她到人间变成了棉花,令它开出彩霞般的花朵,长出棉朵儿造福于民。从此彩霞吸足天边彩霞的精髓,在生长过程中终年不悔,用青春的热力开出了彩霞般的花,年复一年,灿烂无比。所以直到现在,棉花开出的花朵总是这样的美丽,像彩霞落满人间……母亲讲的故事至今长留我的心里。
当时在农村还有这样的说法:说的是棉花在昆虫没飞来进行授粉前,所开的棉花都是白色的,凡昆虫飞过的地方就是授过粉了,授粉后的花就转成粉红色,随着花朵的凋残,这些颜色就逐渐成紫红色。花朵谢了之后,花萼就结成果,称为棉桃。这个说法似乎也是很有道理的。
上中学后,从植物学老师那儿知道,原来棉花的颜色变化含有科学的道理。任何传说都是一个迷人的故事。棉花的色彩不只是简单的传说,也不只是因为单一的授粉而形成。
原来,棉花植物的花瓣里含有一种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会变成红色,在碱性条件下会变成紫蓝色。棉花刚开花的时候,花瓣里主要含花青素原和一点儿黄的色素,黄白两种色素合起来,使棉花花瓣呈现出纯洁的乳白色。开花半天以后,在光照和气温条件作用下,棉花花瓣里的花青素逐渐演形成。由于棉株处在长旺盛时期,吸进二氧化碳气较多,使棉株体液呈酸性状态,花瓣里的酸性也渐渐加重,于是花青素在酸性相融条件下显现出红色,并且随着花青素的逐渐增加,花色也由粉红色变成紫红色。老师讲的道理含有明了的科学知识,我从此明白了棉花花开艳丽的秘密。
【二】
棉花开花绚丽多彩,棉花的花主要由花梗、花托、苞叶、花萼、花冠、雄蕊、雌蕊构成。棉花长到开花期间,就会出现病虫害。各种各样的虫子很多,而且总是爱躲藏在花朵内吃花蕊,有一种叫做棉花红铃虫的家伙,身子有点红红的,总是会咬掉花朵的蕊,凡花心里空空地没了花蕊的铃就会受尽伤害自然脱落,农村里的人都十分恼火,除了喷射农药外就是采取人工捉虫。
在读书之余,我还常常随母亲去棉田一起逮红铃虫。捉虫的时候,我总是用小树枝把钻在花蕊边的虫子剖出来,然后放在玻璃瓶子里,带回家里用来喂小鸡。小鸡们可喜欢这虫子了,它们一看到这些虫子就欢蹦乱跳的抢着吃,看到它们高兴的样子,我捉虫的兴趣倍增。有好几次,我还把鸡放到田间去,让它们欢欢喜喜地在田里吃个痛快。被生产队长说成是小发明,表扬了好几次。
除了捉虫外,村里还采用了以虫除虫的新方法。这就是用金小蜂杀灭红铃虫,金小蜂是擒拿红铃虫的能手。一部当年的彩色科教片告诉我们,金小蜂就是棉花田的卫士。瞧,金小蜂看上去像蜜蜂但又不像,它们的身材细长瘦小。雌蜂的全身为青黑色,有点金属光泽,它的头顶横阔,头上有细纹,胸部的背板及侧板上有细刻纹。雄蜂与雌蜂相似。头、胸部全是呈绿色,腹部有青黑色,亦有金属光泽。腹部第一、二节之间还有一个梯形半透明浅黄色的斑纹。金小蜂的尾部有一个敏锐的产卵器,它们是红铃虫的天敌。能把卵产到红铃虫的茧蛹中或体内,成千上万的金小蜂在田野上飞翔,它们见到的红铃虫的茧就剌,然后用腹部下比针还细的产卵器刺破茧壁伸进虫体去,并且迅速分泌出一种麻醉液来。在棉花田里,我们亲眼看到金小蜂和红铃虫交锋的激烈战斗,
那红铃虫受到袭击后便会拼命挣扎,有的因结茧自缚无济于事。金小蜂把红铃虫或它们的蛹刺死后,并不把产卵器拔出来,而是在那里搅动,待产卵器管周围分泌出一种乳白色而透明的胶液,形成了一条由茧皮直通红铃虫或蛹体内的细管后,才慢慢地把产卵器拔出来,然后用嘴挨着管道,吸取其中的体液。金小蜂吃饱喝足后,就把卵寄生在红铃虫或蛹体内。
金小蜂的幼虫就靠着红铃虫或蛹体内的养分生活。七、八天以后,小蜂就开始长大,咬破了茧皮飞出来,又到别处除害灭虫去了。金小蜂越来越多,这种“以虫治虫、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式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环保、最科学的防治措施。
再后来,棉花田就又郁郁葱葱,该开鲜花的时候就开鲜花,该开棉花的时候就开棉花,这捉红铃虫的一幕幕,至今还仿佛在眼前刚刚发生一样。
【三】
每年七月,也是棉花生长的旺盛时期,最高的棉花有一米五六十高,好像一棵小树。我小时候在农村,那年村里大搞农业科研放卫星,有一块试验的棉花田里,一棵棉花大王开出了三百多朵花,很是好看,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参观者,看了赞叹不已。
棉花是最喜欢盛夏的夜露,经过夜露后的棉花会越长越好,天放亮花就鲜花盛开。等到太阳一出,成片绿油油的棉花田里,花开得一望无际。红白相映,一朵朵娇艳柔嫩,它们饱蘸露水争艳,像是满天的彩霞落满了人间。
那时候,我们村里的孩子们常常会在棉田的田埂边欣赏。随着年龄增大,我们也手拿剪刀跟在大人后走进棉花田帮着整枝。那时候的我们才知道,棉花的长势不能太茂,茂了就要用剪刀打去边叶,让它们通风透光。
棉花的枝还有雌雄两种,凡长得光滑的、伸直向上的棉枝就叫做雄枝,那雄枝头上也偶有小花,但它们不会结铃,反而会把肥源吸走影响雌枝的正常生长和开花所需的养料,所以必须把雄枝果断地剪去,乡下人把这一过程叫做整枝,经过整枝后的雌枝上,棉花会越开越多,开得美丽无比,而且结的棉铃又大,成熟后开出的棉花就会吐着长丝洁白和纯美无比。
我喜欢看那些盛开的花。当然还有看蜜蜂和蝴蝶,它们常常会在太阳光下翩翩起舞,给美丽的棉花田增添了一道生机盎然的风景。到了中午太阳光强烈的时候,棉花的花就会一朵一朵合上,满眼望去,满野里都是叶子的绿,绿得可爱。到了八月下旬,江南的棉桃开始绽开,到了九和十月份,棉田又变成了另一个世界,那是棉花一生中第二次开花最盛的时候,整棵整棵的棉花枝上,棉铃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风景,那才是人们所说的是花非花的壮观图画。
阳光下的棉铃似笑开的石榴,张开的嘴里吐出洁白如玉的棉花,经过一至二天的绽放,棉花绒就团团地垂开来,一朵朵地争相开放。这时,站在田埂上望去,像是阳光下从天空掉下了一片片星星,耀眼的银亮,棉花的绒绒洁白,又如一片柔软的雪白的海洋,棉枝上挂满了白色的灯笼,无限的幽雅美。
这时,年轻的姑娘们和老年妇女们又会戴上草帽或扎上条花头巾,她们腰间系一个花口袋,用手轻轻地把棉花摘进口袋。她们唱着歌,来来回回地摘棉花,把快乐和希望一起摘进口袋。
有时眼看天气不好,男人们也会集中走进棉花田,在哈哈的笑声中一起采摘。如果知道第二天真的要下雨,我们这些放学的孩子也会一起出动,帮着把刚吐出白棉花的棉铃一起摘回家,一袋装装满了运到家中再把棉花剥下来,避免雨淋了影响棉花的质量。
棉花摘回家后,家家就把纯白色的棉花挑选好,然后分晒在阳光下。放在芦竹制成的似蓆的上面晒,既透风,又快干。晒干的棉花装在麻布的大袋里,送到生产队里的仓库,再由大车拉到乡镇的收购站,然后再进厂脱籽,脱籽后的棉花再运往纺织厂。这一个过程是系统的,是快乐的和喜悦的……。
【四】
世界上产棉花的国家很多,埃及、土耳其等国都是优质棉花盛产的地方。我国的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等都是棉区。
我国产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了他在中国看到的棉花,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可见棉花早在古代已经种植,但以欣赏之多。
据考证,古代传入中国的棉花有两种,一种是原产非洲的草棉,另一种是原产印度的木棉。非洲草棉是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新疆得到推广。
根据元代《王祯农书》记述,到十五世纪前期,华南地区种植一年生棉花在《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下》中就有记载。当时的棉花已传遍南起闽、粤沿海,北至辽东的广大地区。
宋末元初上海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从海南返乡,改革家乡的纺织工具和方法,生产较精美的棉布,布甚软白,推动了上海和江苏太仓一带手工棉纺织业的兴起,也对长江三角洲的植棉业起了促进作用。
河南、山东、河北诸省约在十六世纪中叶后才种植棉花,这一时期棉花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也日趋进步。到明中叶后,棉的地位已大大超过丝、麻。明代《农政全书》记载“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植棉“十四字诀”,总结了明末及以前的植棉技术。当时,长江三角洲已进行稻、棉轮作。
十九世纪前,在今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除西北地区有少量草棉种植外,其他各地种的全为纤维较短的亚洲棉。十九世纪后期机器纺织业在中国兴起,需要纤维较长的棉为原料。这时有西方传教士等零星携带陆地棉种子来华,散发给农家试种,但数量极少。
我国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替代了质量不好产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亚洲棉。据记载:清末大规模引种陆地棉的是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他于一八九二及一八九三年两次从美国购买陆地棉种子,在湖北省东南十五个县试种。辛亥革命后,江苏等省也曾先后从美国输入陆地棉种子推广。到四十年代末,陆地棉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各地。直至五十年代,亚洲棉被淘汰,国内完全栽种了陆地棉。现在中国种植的都是陆地棉及其变种,其产量也逐渐在增高。
【五】
棉花真的是与众不同的,它花开有两季,而且花开又不同质,这是棉花和别的植物的不同之处。有哲人这样赞美棉花:多彩的鲜花是棉花青春的靓丽时光,是纯真的花季少年的怀春;雪白的棉花是成熟和幸福在绽放,是生命生生不息的伸延与充分展示。
是的,“棉花夏晨几多彩,棉花秋阳几多白”?我喜欢夏日里色彩缤纷的棉花盛开着的鲜花;我也喜欢秋日里棉花第二次盛开的白云般的朵儿世界。我喜欢抚摸柔软洁白的棉朵。我喜欢亲吻绒绒的棉花,从开鲜花到成熟结果后的开花,花开复花,我觉得棉花最纯美!
篇3:追记曾经的美妙散文
追记曾经的美妙散文
生命已走过不惑之年,那些萦绕在脑海中的记忆清清浅浅,总有些怀念使我留恋,在无眠的夜晚回味,在脑海里反复出现,就是再苦涩的印记也有了一丝甘甜。
记忆中最早的是我三至四岁的时候,详细年龄记不准确了,只知那时我很小,我一个人在玩“蒸馍馍”的游戏(农村的孩子吃面就是很好的美食,馒头也是美味的好东西。蒸馍馍就是把潮湿的泥土放在一个碗里压实,然后反过来扣在地上,好像一个个大馍馍),季节也在记忆里没有了踪迹,只记得一高一低的两个咸菜缸,一个缸上盖着东西,一个没有盖什么,这两个缸就在家南面的石头院墙下,一只大老鼠正带着几只小老鼠仔在缸边玩耍。
我三姑(大爷爷家的三女儿,我爷爷是老三)和我婶子正在北屋(堂屋)做着各自家的家务活(剥玉米粒或捺鞋底),记不真切了,好像是姑姑对我说:“小强,你能把那个小老鼠扣住吗?”,不知是因为我小,还是老鼠胆子大,一点对我不害怕,当我悄悄地靠近它,大老鼠还在和小老鼠玩,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我就狠狠地把它扣在铁碗底下。我双手把小碗压了很长时间,直到手发麻,又找了块能搬得动的石头,压在碗上。我问姑姑:“怎么办?”姑姑让我去找我娘。
那时我家门前的小河四季有水,母亲正和邻居在河边洗衣,我把扣到老鼠的事告诉她们,都不信,只有比我大两岁的堂姐伟跟我回家看。我领伟姐到了小碗旁,看到露在外面的老鼠尾巴。我让她抓住尾巴,我掀起小碗,老鼠先是不动,然后猛地乱跳乱叫,伟姐受到惊吓,就让老鼠挣脱尾巴跑啦。
记忆长河中涌现最多的`浪花,是横贯整个村中的小河。在我依稀的印象中,小河是常年流淌的,河里有绿油油的青丝藻(一种水生蓝藻),河边是用乱石垒砌的坝堰,在没入水中的石头缝隙有小鱼、小虾和小螃蟹。在河道的边缘有零星的小池塘,就像河流的藤蔓中生长的花和叶子。也有没有坝堰的地方,是一种不太坚硬的沙石(我们当地叫逛石梁),它们是经长期的水蚀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螃蟹经常在这些这种沙石或沉积下的泥沙中建造幽深的洞穴,这就给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创造了抄螃蟹老家的好地方。河边池塘的水面上经常有一种叫“水黾”(当地叫煎饼筢子)的昆虫,在悠闲地划来划去。
夏天,这里当然是我们天然的游泳池,捞鱼摸虾抠螃蟹,又是天然游乐场。可惜现在小河变为季节河,只在大雨的时候才有水。只有村南头地势较低的地方还有清清的河水流淌,每一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它是否温婉依然,是否还是明媚如梦......
朝华如水,时难再现,常常在夜深时往昔岁月会在我记忆的海洋中泛起波澜,宛如烟花在绽放灿烂,梦里又回到少年。
篇4:茅草屋顶的金瓜瓜散文
茅草屋顶的金瓜瓜散文
一
祖母望望细雨飘洒的灰蒙蒙的天,轻轻地长嘘一口气。祖母将目光收了回来,弯下腰,将柴棚立柱下边长出的黑木耳揪了下来。天气这样沉闷,看得久了人心里直发慌。祖母瞧了瞧菜园子里几垄死头残脑发黄的瓜秧,又轻叹了一声。往年这个时候,祖母园子里的黄金瓜、红瓤酥、花梗瓜等已经开园了。祖母是种瓜的行家,一垄垄的瓜秧里,满是大大小小的瓜妞,多到让你无法下脚,不忍下脚。摘瓜的时候,必须非常小心才行,一个不留神,就会碰伤那些青绿可人的小瓜蛋子。今年可倒好,一场雨连着一场雨,已经下了一个多月了。菜园子里最先遭殃的就是这些瓜秧。尽管祖母将瓜垄打得比较高,但这一日连着一日的雨水已经将瓜秧的根泡烂了。多数瓜秧已经发黄,有的已经死掉了。祖母看着这些瓜秧不无惋惜地说,哎,多好的瓜秧啊,可惜了,可惜……祖母一定想起了孙子孙女们往年在凉棚下啃瓜的情景了……这时,一个披蓑戴笠的身影打断了祖母的思绪,祖母转身进屋准备盛饭。是祖父回来了。我跑上前去,接过祖父的斗笠,祖母打了盆热水端给祖父,说,赶紧擦擦,换身干衣裳,别着凉了。
祖母问正在吃饭的祖父,咋样了?祖父轻叹一声说,难说啊!祖母又问,司桥和蔡庄的圩子开了?开了!俺们南大埂亏是去年整修过,不然,也漫埂了。上午发现三处蚂蚁漏,刚堵上。
我知道村庄上的壮劳力们都在大埂上轮班抗洪抢险呢!祖父似乎在自言自语:不开埂也得减产呐,内涝太厉害,有的秧苗已经见不着影了。祖母剥了一个咸鸭蛋,用鏊子馍卷好,递给祖父。祖父见我在一旁眼巴巴的看着,几乎没有用力,就轻轻揪下一半,递到我的面前。我赶紧咽了口唾沫,说,爷爷,你吃吧,我不饿。奶奶说这是您的早饭呢!祖父突然严肃地命令道,拿着!我有些装模作样为难地接过来,祖父立时就笑了。说,这孩子,现在学会作假了!
祖父披蓑戴笠,又去了南大埂上。祖母开始收拾碗筷,我拿起了散发着霉味儿的笤帚一本正经地打扫起卫生来。屋里的地坪虽然比屋外高,却架不住连日的阴雨,屋里屋外氤氲着一股潮气,飘散着淡淡的霉糠味儿。
二
祖母将已经烂了根的瓜秧拔了起来,丢进了兔笼。没想到,蔫了吧唧的瓜秧,连兔子都不理不睬。
南大埂上无声的较量依然继续着。拔瓜秧的时候,祖母的脸色特别凝重。拔出一棵瓜秧似乎要费特别大的力气。就在这时,一个期待已久的消息终于让祖母如释重负。老队长派人来给大伙儿传话,王家坝明后天可能要拔闸了;今天蓄洪区的群众已经开始紧急转移了。这个消息像一抹久违的阳光,照在这个有些让人窒息的'村庄上空。从南大埂上轮班回来吃晚饭的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喜色可以断定,王家坝即将拔闸的消息是可靠的。祖母做晚饭的时候,特意给我多煮了一个咸鸭蛋。我剥开咸鸭蛋往稀饭碗里放的时候,心里莫名其妙的竟然有些懊恼,觉得王家坝应该拔闸拔得早一些就好了,说不定,祖母能奖励我两个咸鸭蛋呢。
果然,在第三天晌午饭过后,即将漫埂的洪水开始小幅回落,简直恰到好处。庄子上不知谁家的孩子拿着擀面杖将脸盆“梆梆梆”敲成一面响锣。洪水回落了将近二尺,就开始静止。有经验的乡亲们知道,洪水退去也就是三五日的事情了。保住了南圩子就是保住了一年的粮食茓子,今年基本上不用发愁了。再看看司桥、蔡庄以及其他开埂的庄子,乡亲们就感觉腿弯子走路都格外有劲儿了。大家还在憧憬着今年的好日子的时候,天空又飘起雨来,一阵比一阵急。乡亲们的心头也跟着下起了雨。
祖父却一副轻松的神情,劝大伙儿放宽了心,明儿后儿准晴。大伙儿伸长了脑袋问?咋说?祖父说:中间黑云四面亮,这雨没有根哩,下一会儿就走掉了。
几天后,洪水真的退去了。
三
洪水退了,乡亲们却更忙了。大伙儿在受灾的田里补种些绿豆、芝麻,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让这些土地荒芜了。祖母的园子里也被撒上了芝麻和绿豆,种瓜显然已经太迟了。隐匿了一个多月的阳光显得格外刺眼。“叽”一声鸣叫,吸引了一群娃娃,凭感觉,一定是知了撞上蜘蛛网了。我们几个循声找来,在祖母家的屋檐上方,一个筛口大小的蛛网上,一个知了正在奋力挣扎。
我和几个小伙伴雀跃着找来一个长长的桨苇,准备将撞在蛛网内的知了取下来。就在我们踮起脚伸长脖子勾取知了的时候,祖父家的茅草屋顶上,一丛绿意盎然的叶子下,有一个金色的大兔子露出脊背。比发现知了更让人兴奋,我们携手奔呼,告诉祖母我们的发现。没想到祖母竟然一点儿也不吃惊。祖母笑呵呵的看着一群馋嘴猫说,等熟透了,摘下来一块儿吃!
摘瓜的时候,我们早早的等在一边。祖父搬来一架木梯。木梯是用两根细槐树绑的,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帮梯子的铁条已经锈迹斑斑,让人担心一踩上去就会断裂开来。祖父攀上槐树木梯,我们在心里暗自捏一把汗。在木梯咯吱咯吱的叫声里,祖父轻轻地攀上房檐。在瓜秧旁边的淮草上,一株筷子粗细的榆树像一尊守瓜神。祖父轻轻将榆树连根折下,顺手丢下来。然后将那只已经熟透的黄金瓜摘下,放进提前准备好的竹篓里。将竹篓用绳子系下来。祖父又将瓜秧沿根部折断,将一大蓬瓜秧轻轻掀起。瓜秧的触手上带起一溜儿淮草来。祖父小心地将瓜秧下的淮草重新码齐,在木梯的咯吱咯吱声里退了下来。
祖父刚刚将槐树木梯放进柴棚,后院的表爷牵着他家的老黄牛来寻祖父,准备到南大埂埂脚那儿去开荒。因为是荒地,比较费工,祖父就和表爷合计着一块干。祖父下地干活儿去了,刚刚摘下的黄金瓜搁在那只枣木独凳上,周围围着一圈小脑袋。
四
祖母看着一双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再看看那个黄澄澄的金瓜瓜,笑了。说来也怪,今年的雨水特别多,园子里的瓜连瓜妞都没坐上,就被雨水泡烂了。没成想,茅草屋顶不知何时长出一棵瓜秧。连阴雨里还长得挺好,炫耀似的结了一个大金瓜,唯一的一个瓜。祖母发现的时候,一眼就看出来和自己园子里种的黄金瓜一个品种。园子里的黄金瓜是祖母自己选育的,一年年下来,个大味甜,色黄似金,比左邻右舍种的都要好。祖母正在为今年没有留下种瓜惋惜的时候,恰好发现了茅草屋顶的黄金瓜瓜秧。尽管祖父家房顶的淮草铺设的特别厚,但长着这样一棵瓜秧还是容易引起漏雨的。祖母没有舍得拔下这棵瓜秧。这棵瓜秧倒也争气,结下了一个特大号的黄金瓜。
分瓜!祖母的一句话让凉棚下面沸腾了。祖母小心地将黄金瓜搁进装满井拔凉的木桶里浸了一会儿,仔细地将瓜洗净,再一次搁在枣木独凳上。将黄金瓜纵向一分为二,将其中一份用干净的纱布盖好,放进了碗橱里。然后将另一份均匀的分成小块,每人一份。我觉得好像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甜的黄金瓜。还没有放进嘴里,先闻到一股黄金瓜特有的瓜香。熟透的瓜肉像结晶了的蜂蜜一样绵甜。吃完瓜肉,我们兄妹几人又将瓜皮放进嘴里细细嚼了起来。那模样,看起来比吃瓜肉还要香甜。
祖父回来的时候,已经正晌午了。祖母将留给祖父的半个黄金瓜取了出来,摆在了枣木独凳上。我们跑到大桃树下玩耍。我们都明白,祖父干了一个上午的活儿,又累又渴。无论如何是不能再去打剩下半个黄金瓜的主意了。除非,祖父叫我们!就在我们心不在焉的玩着“东西南北”时,祖父的一声呼唤将我们聚到了枣木独凳前。祖父对祖母说,嘴头食,都给他们吧。祖母却笑了,今年就结了这么一个像样的瓜,不管咋说,也得尝尝啊!他们已经尝过一次了。祖父将黄金瓜给我们每人又分了一块,自己留了带着瓜蒂的那一小块,笑呵呵的说,好,我也尝尝。我心里有些奇怪,怎么祖母也留了带着瓜蒂的那一小块呢?难道,带着瓜蒂的位置特别甜么?祖母将黄金瓜的瓜瓤收集起来,和上午的瓜瓤兑在一起,捏成泥状。将挂在墙上的筛子取下来,用力一甩,“啪”的一声,牢牢地扒在了房檐下的土坯墙上。祖母又将筛子重新挂上去。这样,鸟雀老鼠就只能望筛兴叹了。
祖母看着扒在墙上的黄金瓜瓜籽,笑了。大伙儿都还沉浸在香甜的回味中,也跟着笑了。
多年以后的今天,循着祖母的笑容,我方才明白,祖母看到的,一定是一园子绿绿的瓜秧,还有瓜秧下黄澄澄金灿灿的黄金瓜……
篇5:茅草深深茅根情的散文
茅草深深茅根情的散文
我试图写尽我乡下的每一个旮旯。不是为了向更多人展示,只是不愿让更多人忘记。
我试图写下我乡下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过去或现在、远古或将来。像医者解剖人体,发现每一个极细微的生命。
我于是由房屋想到村庄、由田地想到庄稼、由山林想起小溪。我想起我山里最多见、也最不缺少的茅草。
不管现在还是过去,茅草一直是大山里最不缺乏的。它永远是大山里春天的一抹绿意。山林里、田埂上、房前或者屋后,随处可见疯长的茅草。我想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即便地球上的物种都消失了,但茅草也不会消失。它顽强而茂盛的生命力,决定了它顽强而持续的生长与存在。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不管是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是鲁班发明的锯,他们由是接触或感触到的,一定都是茅草。茅草坚韧而长满细密锯齿的叶片,足以让鲁班的手指划破而流出觉醒的血。而我山民们一年一度的烧荒,当秋后干枯的茅草被一把火烧尽,来年经风一吹便长出嫩绿的叶片,便足以印证白居易诗意的盎然。
我不想用诗意的语言,让我山里的茅草拔节。我只想用一种纯朴,讲述我山里的茅草故事。
孩时的目光里,满是新鲜和好奇。孩时的嘴,什么都想吃。小时候,那茅草的花苞,便没少让我们剥吃过。春夏时节,旷野或田埂上,茅草的花苞渐渐孕育。花苞未绽时,我们便将花苞从草叶间拔出来,然后剥开花苞,将里面未绽的嫩絮剥出来,塞进嘴里,轻轻地嚼,绵软而细甜。
当然,这样的机会不多。往往未待茅草含苞孕絮,那茅草便被人们刈割光了,几乎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刈割一次。那时候,庄稼人为了多挣工分,往往趁中午歇工的间歇去割田埂上的茅草,然后割了茅草挑回家,倒进牛栏或猪栏里,垫了牛栏或猪栏。然后等茅草在栏里被踩透了,便挖出来堆了,堆得发酵了以后,便是最好的农家肥,可以卖给队上换工分。
当然,春天新发的茅草,是牛最好的饲料。春耕农忙时节,牛被庄稼人赶着下了地,便不能放到山上去吃草。于是队上便派了人,上山挑那鲜嫩的茅草割了,挑回家补充牛的食料。那时候啥都缺,唯一不缺的是茅草。于是,茅草便成了养牛的唯一饲料。春耕农忙时节,割一把鲜嫩的茅草让牛啃了,那便是对牛下地耕作的唯一犒劳。
吃不了茅草的花苞,后来我们发现,茅草的根也可以吃,而且更甜。孩时的好奇和贪吃,总能让我们从大山里找到各种满足于我们嘴馋的天然食物。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与馈赠。
我们常常拿了家中的小秧锄(一种一只手使的播种的小锄头),约三二小伙伴出门。然后刨了旷野或田埂上的茅草根,洗白了塞进嘴里。那茅草根又白又甜,一节节的像藕又像竹鞭。如果不分颜色,那一节一节的还有点像甘蔗。我于是想,是不是这样一节一节的东西,都会很甜?当然,那时候我还没见过藕,也未必会去吃竹鞭,但吃过竹鞭上的笋,也觉得鲜嫩脆甜。
后来父母对我们说,茅根是药,不能多吃,是药三分毒,吃多了会咳嗽的。并且说,我三叔家的孩子就老吃茅根、老咳嗽。
我三叔家的`孩子,比我们大,自幼患有哮喘,咳喘不止,长年未能治愈。有说是气管炎的,有说是肺结核的,各说不一,从来未被确诊过。四处求医不治,有医生让他挖点茅根煮水喝,说或许会对他的病情有所帮助。他于是便常常自个儿下地,刨些茅根带回家,自个儿烧了煮水喝。反正做不了力气活,家里也不指望他挣工分。队上也不嫌他闲着。
后来我听人说,茅根止咳、定喘,能治哮喘。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经常吃茅根不见好,他自己也着急,于是天天往大队医疗室跑。大队医疗室的医生是个老中医,见他年纪轻轻,天天为自己的病操心,看着也怪可怜见的,于是常常跟他说起些方子,并且送给他一本药草书,告诉他如何识别药草。
他自己又不识字,可对药草的理解却似乎很有悟性。许是他自己也着急让自己的病早点好吧。他根据药草书上绘有的图片,很快便认识了许多草药。然后通过老中医的讲解,他了解了那些草药的用途,并慢慢学会了用草药治一些常见的病。
他于是常常从山里采回些草药,有些拿去卖了,换回钱给自己治病。有些给自个儿熬了喝,也给别人治病。他也给别人治好了一些常见的病。
许是做不了力气活,他自己也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许是他自己也自以为能帮别人解除痛苦。或者,照今天的话说,他也想体现他自身的价值。于是在家闲居久了,他也便跑到外村去给人治病。于是偶有疑难杂症被他治好的,便从大老远送来锦旗,上写:“妙手回春,华佗再世”。
当然,受时代的局限,他还不懂得什么“广告效应”,他也不懂得什么叫包装自己。所以,他的锦旗没有水分。于是村里人盛传,说他自个儿病得久了,倒把自己病成了良医。
但他终究没能治好自己的病,二十多岁上便死了。临死前,有让他治好的外地患者来看他,他让三叔从屋里拿出一把茅根,递到那人手里,他对那人说:“茅根……止咳、平喘,治哮喘……”说完,便闭上了眼睛。谁也不知道他临死时是否清醒。
他死了,被单独埋在一个偏远的山坡上。按村里的习俗,他那是“短命”,不能进祖坟。免得打扰了先人的安静。
但我常常想,若是换成现在,他也许就不会死。他那病,在现在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下,也许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病。
这些年,偶尔间或回家,看到屋后的山上、或村前的田埂上,那些在风中摇曵的茅草,我常常就会想起许多。想它的远去,想它的过往,想它的丛生与荒芜、蔓延与生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篇6:吾生如寄耳经典散文
吾生如寄耳经典散文
雨过天晴,虽有冷风,但阳光融融。
端坐于窗下,任阳光照拂,心在沉静里游走。
想起“人生如寄”这四个字,不觉内心感叹。前些日子和故乡旧友通话笑谈将来在微山湖畔购一小屋,面对湖荷,屋后种花植柳,读书垂钓,一任岁月老去。虽是笑谈,何尝不是我内心的真实渴盼?
想当年,心里背着“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句子出门远行,仿佛是豪迈的,甚至有荆轲易水的悲壮。而如今,虽不是东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但的确渴慕一间茅屋负青山。
念及东坡,便会念及当年和朋友一起买的那本《旷达人生》。那样单纯的岁月里,那样的惺惺相惜,尤其是秋风瑟瑟时爬云龙山寻访放鹤亭。而今,各安天涯的日子,再也没有胼手胝足的.简单纯朴之相聚也。
十月回乡,步履匆匆,虽去了汉画石馆、北洞山汉墓、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等这些徐州文化的标志,然心中念念不忘苏知州东坡。
东坡于我,最早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北宋时期的徐州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内心常常渴望穿越。
“地宜菽麦,一熟而数岁饱”,这我是知道的。我的乡土少年的日子虽不富有,但年年亦算五谷丰登。即便是贫穷,但不饥馑。在读书放羊,插秧收割的日子里滋养了对乡土的深情。
及年长,他乡求学,他乡谋生,虽不是那种“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但会念及曾温暖过我的土地,亲人的目光,还有同样在徐州感叹“吾生如寄耳”的东坡先生。他在儒释道三者徘徊,又能从容自适的思想,亦算是如此刻的阳光般照拂过我的心灵。
他是至情之人,那样的夜晚,那样的思念,情何以堪?
他有过“冈头醉倒石作床”的洒脱,胜过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他也曾流露“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消沉。
俯仰之怀,山水之间,一路贬,一路歌,亦一路叹,惟有赤心一片天际看。
往事并不遥远,偶有放鹤之心。此刻,心如秦观般,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
篇7: 隔窗有耳散文
隔窗有耳散文
一直觉得生病是件幸福的事儿。不但有家人的细心呵护,朋友的嘘寒问暖,领导的关切同情。还可以每天咬牙切齿吃的油嘴滑舌,甚至心安理得的休病假,然后关上闹钟醉生梦死到自然醒。
前几天出了点小车祸,还好有惊无险。至今卧病在床,享受饭来张口的待遇。于是,每天吃完饭老妈就陪着去医院挂水。再于是,输液大厅里,隔着窗户,我听到了这些小故事-----
一、
苏北大姐,起初我称之为“大姨”。老家徐州。我去挂水的第二天她便带着一个约莫五岁的小女孩儿来挂水。到第四天挂水时,我见小女孩儿不停地咳嗽,就把带去的苹果削了皮给她。大姨向我道了谢,接过去给了小女孩儿。小女孩儿俩眼忽闪忽闪的望着我,不肯吃。我又把苹果拿过来横着切开,然后指着苹果的横切面对她说:“囡囡,你看,好漂亮的五角星呵。”果然,小女孩儿接过去,开心的笑了。嘴角处一个小梨涡,十分可爱。
伟大的.婆婆,我那可爱的老妈,一个老好人,同情心容易泛滥。有时好的没有底线。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照顾我那是事无巨细、无怨无悔。她总是说,人家的闺女来到咱家,受穷也就算了,再受气,就不应该了。除此之外,老妈还有一个所有上了岁数的女性都有的通病-------话痨。有事没事就爱和几个老年人凑一起聊东加长西家短。不过她从不搬弄是非。毕竟是机关退休的老干部。这次不是老妈没忍住,而是那位大姨,主动和老妈聊了起来。我就在旁边,听了那么一耳朵。
大姨说她老家在徐州,有一个儿子。家里条件还不错,儿子跟着他爸做事,一年下来怎么着也能挣个二三十万。结婚时买了车买了房,精装修。婚后生了两个女儿。说着摸了一下小女孩儿告诉我们这个是大的。第二个孩子刚满月,儿媳就提出离婚。不说原因,反正死活不过了。孩子也不要,非走不可。不同意离婚就天天吵架、摔东西、打孩子。弄得鸡犬不宁。问急了,她就骂婆婆不要脸,都当婆婆了还养孩子。女儿和孙女一样大,她丢不起那人。大姨说儿子结婚的上半年,她托人从东北花一万块钱抱养了一个女儿。这事儿本来与没过门儿的媳妇无关,可那儿媳非要拿这个理由开刀。最终还是拗不过,离了。
老妈泪眼婆娑着问:“你儿子啥态度?他同意离婚吗?”
“他不同意又能咋样啊,媳妇从来都是说一不二,他怕她,他才二十一岁,她比他大五岁,这个家一直都是她说了算,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大五岁?你儿子十六岁就结婚生子了啊?”我在一边几乎要跳起来。
“哎......这都是我的错啊。”大姨懊恼着眼泪下来了。
原来当年她儿子刚上高一便谈起了恋爱,后来学着大学生背着父母偷偷在外租房同居,不到半年就把人家肚子搞大了。回到家就向父母和盘托出,并说不上学了,要结婚。他们想反正孩子成绩一直不好,也考不上什么名牌大学,不如及早结婚,然后跟着他爸做生意,能挣钱就行了。
儿子十六岁那年她就给儿子在老家办了酒席,请了四方亲邻。媳妇奉子成婚,貌似双喜临门。谁知却是一场噩梦揭开了帷幕。五年后,小孙女出生不久,这个儿媳妇就扔下了家中一切,义无反顾地走了......
大姨紧紧的搂着孙女边说边掉泪:“你说我的命咋这么苦啊?现在这三个孩子,我咋养啊,不是这个生病就是那个生病,我这心都操碎了。儿子还一心等着她回心转意,不肯再找。以后这日子该怎么活啊。”
老妈看着一脸沧桑的大姨说:“你今年有五十了吧?还年轻,带这几个孩子应该不是问题,别难过,都是女孩儿,长大了,找个婆家嫁出去也就是了。”
谁知话音刚落,大姨放声痛哭起来了。哽咽着说:“我到年才四十......我也是十几岁就结婚生子了。”
“啊”我又差点儿从椅子上跳起来。“你就比我大几岁,大几岁呀。”
她看着我,张口结舌:“你长得真年轻,我以为你没结婚呢。人和人不能比啊,你还像个小女孩儿似得在妈妈怀里撒娇呢。再看看我这个‘大姨’,哎......”
看着她那一脸的风霜,那暗淡的眼光,那粗糙的双手,想着她早婚早育的儿子、儿媳,以及她的无知、愚昧又可怜的样子,此刻我有千言万语,却哽咽在喉......
二、
排队扎针的时候,在我前面的是一对小情侣。年龄也就二十出头。男孩一只手臂从后面环住女孩的腰,另一只手扶着女孩将要扎针的胳膊,嘴里还嘟囔着:“别怕,不痛,忍一下就过去了。”女孩似在撒娇:“我不想挂水,好痛。”这时护士抬起头斜睨了女孩一眼,语气很不友善的说了句:“你说打就打,你说不打就不打吗?痛?怕痛以后就注意点。小小年纪,这样很伤身体的知道吗?”女孩愣了一愣,也没说话,扎上后男孩提着吊瓶找了位置坐下。
我却听得有些莫名其妙,心中暗笑,这护士,真威武。你给她扎上不就得了,人家只是和男友撒个娇,你干嘛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然后我也扎上了,老妈提着吊瓶坐在了他们旁边。我拿出手机给某人发了一条信息:刚刚扎上针,好痛。
秒回:护士小姐肯定好丑。
我又发了一条:为什么?
又是秒回: “因为她嫉妒你长得漂亮。你就别说痛,不要让她得逞,知道吗?”
......
不知护士小姐看到后会不会更加威武。且不管了。
就在这时,旁边那女孩小声地对男孩说:“都是你,都是你,害我受这样的罪。听说第一个不要的话,不但容易落下后遗症,严重的还会造成习惯性流产。”说着又哽咽了起来。
我抬头看着他们,幼稚的脸上,带着惊慌。他们看看我,便低下了头。或许他们以为我听到了,便有些难为情。而事实上我在公司这些年,听到的这种事儿早就不胜枚举,已经麻木了。那些个在外的打工者,很多都是未成年或者刚成年,认识不久就租房同居。流产也成为一种流行。这些人,对自己对家人的不负责,为所欲为,实在让人心痛。而更让人心痛的是那些无辜死去的胎儿。那是一条条的生命啊。
三、
一大早妈妈就打来电话要我的账号给我寄点钱。听说我病了后说过几次了,她说她不能来看我,走不开,只能给我一些钱,让我好好看病。我说我有,不需要,你留着自己花。我这亲妈就是不依不饶。我和婆婆等着去医院,就敷衍着说了句,一会儿给你。
早饭后去挂水。刚进输液大厅就听见一位老年人提着吊瓶站在椅子旁用本地话大声的嚷嚷,语气略带气愤。由于站得高,针头处已经回血。旁边有人提醒他赶紧坐下。他说:“我儿子个小赤佬都不管我,还不如一个外人关心我。”
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老人。穿着很普通,头发花白,戴着助听器。老旧的皮鞋失了光,左脚鞋底已经裂开。或是他自己耳背,总是觉得别人听不见,说话才那么大声。他说和老伴儿辛苦一辈子给儿子买了一套三居室作为婚房,后来拆迁时又分了一套两居室让儿子租出去了,却让他和老伴儿住在车库里。车库里常年阴暗潮湿,他们经常感冒。尤其赶上梅雨季节,身体就更吃不消,每个关节都痛,一年四季往医院跑。儿子、儿媳很少看望他们,偶尔来了,也是没好气的甩下三五百就走,一句关心的话也不说......
正说着,过来一位老太太,略微有些驼背,拿着一条半新不旧的小毯子,走到老头儿跟前,盖在老头儿腿上,挨着坐下,轻声地说:“不要讲阿好啦?”
老头儿望了望老伴,又轻声嘟哝了句:“系系特算哉!”便闭了嘴。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起来。
“亲娘唉,你咋又打来了?”
“你不是说一会给我发账号吗,我等着呢,快点。”
“我真不要,你留着老了用吧。别打了,再打我把你拉黑了。”
妈妈笑得声音好大,还没忘了训我: “你这孩子,你咋就不懂妈妈的心呢,我不能照顾你,劳累你婆婆了,我出点钱不是应该吗,我也能宽宽心了。再说你老妈有钱。”
“有钱,任性。”
......
和妈妈讲着电话,只见旁边老头儿挂完了,老太太搀扶起老头儿,那蹒跚的步履,佝偻的背影,正向门口走去。少年夫妻老来伴,该是如此吧。外面,阳光明媚,希望能给他们的地下室送去一丝温暖。
输液大厅里每天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希望这些故事,不要是一个个事故。这个冬天,我们需要阳光。
篇8:追记优秀乡村教师黄泽元老师散文
追记优秀乡村教师黄泽元老师散文
四川省金堂县五凤镇百花小学的黄泽元老师,在他刚过完五十九岁生日的第三天,倒在了他挚爱的讲台前边。9月12日下午4点过,黄泽元老师在五凤九义校参加教研活动时,因脑溢血突然倒下,虽经过几所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最终,这位将到花甲之年的优秀教师还是离我们而去。
黄泽元老师出生于1957年8月10日的五凤公社上游二组。他是家中的老幺,上边有七个哥哥,四个姐姐。在那人民公社食堂化的年代,他们家的生存环境尤其艰难。也正因为是家中老幺,才有幸成为兄弟姐妹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为家中的骄傲。
1976年,高中毕业的他成了五凤公社上游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每月领着8元钱的生活补贴和生产队补助的10分工。风里来雨里去的,行走在那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奔波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每日清晨6点起床,把家里的活儿忙完后,6点半钟徒步一小时,来到学校。7点半。开始打扫卫生,做好课前准备。8点钟,他站在校门,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学生的到来。上课的铃声响起,他走向那三尺讲台,认真细致的给学生讲授新课,完了帮助学生复习,辅导作业。中午就在学校简单的吃点饭。起初,学校没有伙食团,他就自己上山捡来柴火,生火做饭。午饭后,他有来到教室,关心学生午眠。看到穿着单薄的学生,他就将自己的衣服给学生盖上,怕学生着凉。下午,接着给学生上课。下午五点,学生放学了,他又成了学生的保护神,带着顺路的学生,一起唱着歌谣回家。见到年龄小的孩子走路困难,他就抱在怀里,背在肩上。直到把学生安全的送到家里。这时,已是晚上6点过了。
累了一天的他,回到家里,又拿起锄头,下到地里种地,看到妻子辛苦的劳作,他作为男人主动为她分担家务。担水、劈柴、喂猪、做饭,他样样都干。没有一点教书老师的架子。夜深了,还要给学生批改作业。就这样,日子清苦的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老师在上游小学一干就是28年。
黄老师他心中有着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敬重。黄泽元老师刚参加工作是在五凤公社上游大队小学,后来更名为五凤乡上游村小学,再后来为五凤镇上游村小学。减去其间(1990年8月——1991年7月)到金堂师范校学习的一年,他在这里总共工作了28年。
8月,由于工作需要,学校安排他到九里村小学任教。九里村小学离家有十几里路。还需要坐渡船穿越涛涛沱江,其他老师都不愿意去,而他没有怨言。他说:“在哪里都是教书,再远的学校总得有人去教书啊”。一句朴实的话语,让他在九里学校一干就是三年。由于路途遥远,他每天都得提前动身,翻山越岭,到达学校。有一年沱江河水猛涨,渡船停运。他想,如果就此不去学校将影响学生的教学。于是,他冒险租用小船,从稍远的上游漂向对岸。进过几次险情后,一身湿透了的黄老师终于抵达学校。学生们见到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教室的黄老师,情不自禁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面对心爱的学生和钟爱的讲台,黄老师很淡定:“同学们,我是舍不得你们啊,害怕影响你们的课程,这点困难算什么?上课”
三年后,学校又把他调到离家6里路罗坝村小学工作。8月,学校又把他调到百花小学任教。不断的变换学校,不断的调整岗位,黄老师都是毫无怨言,坚决服从,起到了榜样作用,受到学生和学校的好评。
无论是上游村小,还是九里、罗坝、百花小学,都处于五凤的山区,都是典型的'山区乡村小学,教学条件艰苦,生活条件更是艰难。尤其是在九里村小工作的三年,离家最远。他从家里到学校有十二三里路程,全是步行,其间还要坐两次渡船。
黄泽元老师,从一个民办教师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后来通过国家考试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无论是挣点公分还是挣点工资,黄老师都以崇高的师德、高尚的情操,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学校,在那三尺讲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彰显了一个基层教师的崇高品德。
黄老师这一崇高的品德感染着学生。学校地处山区,许多家长都去沿海打工去了,孩子们很多都是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内心很孤独,时常想念父母。黄老师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经常翻山越岭家访,还将特别困难的学生带到家里,交给爱人照顾,给孩子们买来新衣服,学习用品。让他们不再感觉孤独。
许多孩子的家长都不在身边,遇到学校要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时,他总是用微薄的工资替学生垫上。久了,有的家长就忘记了,他也不会问。同事想看到黄老师家境也不宽裕,就主动帮他问学生家长。他坚决反对。他说:“这点钱算么果,不要问,不要伤害了孩子。”几十年下来,他为学生垫付了不少的费用,而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好衣服穿,总是穿着朴素,生活节约。
由于常年劳累,黄老师时常出现头晕的情况。同事们劝他去淮口的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检查。他说没有啥,一直坚持工作。有一次,正在给学生上数学课,突然头晕。他喝了一口水,靠在窗边休息了一下,给爱人打电话,送药到学校。吃完药后,继续上课。他说:“等我跑几里路回去,吃药,就要耽误学生上课了。”他总是把上课看做高于一切的事情。
黄老师爱岗敬业,热爱同事。黄老师平时说话和气,轻言细语。从没有和学校老师红过脸。他常说,要多为别人考虑,自己吃点亏算什么,同事们在山村学校来教书都不容易。每天他总是提前到办公室,由于办公室在底楼,室内潮湿,他就先打开窗子,让新鲜的空气飘进。打扫完办公室后,还给同事烧开水、泡茶。然后做好上课准备。放学了,他关好门窗,最后一个离开。他的办公室总是窗明几净,办公桌上整洁的摆放着书本和教学用品。
黄老师热爱家庭,更热爱教育事业。平时,家里的包产地都是妻子一个人耕种。放学了、放假了他哪里也不去,就和妻子一道下地干活。新婚不久,大女儿出世了,为了不影响教学,他将只有七个月大的女儿送到外婆家,请外婆照管。这一管就是七年,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才接回来。女儿也在他的班上读书,但是他将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心,一样的呵护。
黄老师热爱家乡,热爱山村学校。由于他的教学质量高,教学方法实用得当。中心校多次想请他去工作条件较好的五凤镇上教书,他都婉言谢绝。他的同学成了县教育局的领导,也有机会调到城里的学校教书,他都不愿离开家乡。他常说:“在哪里都是教书,我在这里习惯了,山村学校更需要教师,我就在这里干一辈子算了。”朴实的话语,高尚的情操。黄老师在山村学校一杆就是四十年,心爱的学生,热爱的学校让他默默地在山区坚守。
黄泽元老师于1976年8月毕业于金堂县淮口中学高七六级一班。当时的乡村,教师特别紧缺,作为高中生的他,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的教师,有公办与民办之分。这民办教师,是特定历史时段的历史产物,既要教书,又要务农。这一当就是十四年。到了1990年,他考上了金堂师范校的“民师班”,终于如愿以偿的“民”转“公”了,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无论是当初的民办教师,还是后来的公办教师,黄泽元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总是那样兢兢业业。到了临近退休的五十七八岁时,还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使用各种多媒体进行教学。
他在教学工作中,常常居于全镇同年级的前茅。单从近两年的来看。-上期,在本校排第2位;下期在本校排第3位;-上期,在本校排第1位;下期在本校排第2位。
在他四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家里堆满了各种奖状和证书。
黄泽元老师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村小教师,教书四十年,经他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任教的那所小小的村小,为金堂师范校输送了几十个优质生源。如今还有许多他的学生活跃在全县各校的教学一线。
每到逢年过节,特别是教师节,黄老师都会收到许多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和一些小礼物。
杜鹃泣血,百灵哀鸣,噩耗当头,黄泽元老师溘然长逝,撒手西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离开百花学校,郎朗的读书声在寂静的山村响起。黄老师那语重心长、不知疲倦地教诲学生的师者风范依然在我的脑海浮现。他用一生的默默的奉献铸就了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铸就了对山区万千乡民和孩子们的那份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
二〇XX年九月二十九日
篇9:春游鹿耳寺的经典散文
春游鹿耳寺的经典散文
在一个槐花飘落的暮春,不知道是怎样的因缘注定,促使我赶到涉县太行深处的鹿耳寺。这座寺庙位于县城东南四十五公里的大皇山下,玉泉四里处。车行至山脚,步行沿山间小路蜿蜒前行,天空纯净湛蓝,空气中弥漫着山石草木的清香。越往深处,层峦峭壁,云树苍茫,山脚下灌木丛生,小径曲幽。转弯处,幽深的谷涧旁豁然展现出一片破落的建筑群,使我想起古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座静静的建筑群,林荫树茂,透露着深深的古意。
沿墙角而过,就是目的地——鹿耳寺了。这座古老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20余亩,是涉县八中寺之一。原有伽蓝殿、观音殿、罗汉殿、护法殿、钟鼓楼、僧舍等建筑。曾经的辉煌早已然不见,只有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精美的石雕浮屠塔石静静地躺在被岁月洗礼过的土地上,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香火缭绕,梵音袅袅。
新建的僧舍里住着两位尼姑,她们双手合十简单问候,便由我们自由走动,空地上停着挖掘机,正在等待恢复重建当年的辉煌。只是再辉煌,也没有了当年的古意。
有些失望,没有一座完整的古建筑,值得惊喜的是,新建佛殿背后,有一颗千年古龙槐,只是藏在深山中,很少有人看到真面目。这颗倒折古槐似两条盘龙相互缠绕在一起,好像二龙戏珠。飞来几只莺雀落在枝头不躲不闪啾啾鸣叫。时值正午时分,阳光从古树的缝隙间穿过,如佛光四射,温暖祥和。一树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当年,虔诚的僧侣们曾在树下,手捧佛经,沐浴佛光参禅悟道吧。
据考证,寺院始建于宋代。相传,古代有一位宦官,途经此地,发现有一白鹿向山后奔跑,这个宦官喜欢打猎,随即与仆人骑马追赶,追着追着不觉跑入深谷,发现这里峰峦叠嶂,树深林密,浮云缭绕,飞鸟低翔;山间流水,清澈透底,好一派人间仙境,不觉赞叹不已。惊叹之余,白鹿消失山林,难以寻觅,正要原路返回,忽见一儿童骑着刚才那只白鹿,嘴里还奶声奶气地说:“鹿乃我家主人所有,不可妄逐”。边说边朝大皇山下走去,直到拐弯处,突然不见了,复迹寻之,荒无人烟。此官感悟上仙下界,就将所见绘一图画,到附近村庄,花些银两,用匠人将此图刻在山岩上,以表诚善。后人传此仙踪而建寺于此,名曰:鹿儿寺。后来人们写成鹿耳寺。现在山崖上仍有“鹿耳”石刻。
残存的十几通的石碑上字迹斑驳,认不了几个字。大意是明成华年间重修,历代僧人众多。最后一位叫海法禅师,享年80岁,1994年病故。但是不知为何,只留下三处和尚坟还静静地守着这片曾经的净土。
如果说寺院的传说美丽动人,那么,入口处路过的那群草木掩映的建筑群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座幽深的建筑里,到底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使我让我不由自主踱步入内一探究竟。前院的建筑已经坍塌,裸露的石头垒成的断墙上布满青苔,杂草丛生,在茂密的树荫下越发显得神秘了。后院四方小院古朴幽深,东西南北建筑依然伫立,特别是东西两座石楼,粗犷雄伟,相互对立。似乎在相互倾诉着此时的凄清与苍凉。精美的木制门窗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然斑驳。古老笨重的家具靠在墙角,缸里还残存麸子一类的粮食。各种坏旧的农具散落其间。歪斜的手拉风箱让我看到了这里曾经有过的炊烟袅袅。偏院还有两处马厩,当年应该是三五成群,嘶鸣低语,它们也曾和主人共享过人间清欢。
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采石筑墙,伐木为梁;放牧归林,山崖伐薪;东篱种菊,把酒桑麻;垂钓溪涧,耕锄于田埂阡陌;晨钟暮鼓,清歌长林……是避祸?还是对无法掌控现实的逃避?是如何割舍下尘世的繁华,依偎在佛的脚下?
我在院落中央伫立很久,微风习习,拨动着我的心弦。我很想留下来,在那些古旧的房子里,远离喧嚣,倾听那些来自久远的声音。房前流水潺潺,屋后佛音缭绕,竹影清风,几束菊花,一株菩提。对着明月清风奏一曲青松远黛。把过往关在门外,只有那一轮明月,挂在窗前……
篇10:我痛苦我有双精灵耳散文
我痛苦我有双精灵耳散文
前几天我在微博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位11岁美国女孩Bella做了整形手术,只为改变自己的耳朵。
原来,Bella从小长有“精灵耳”,耳朵尖尖的、还向外生长。她想过各种办法遮住耳朵,但还一直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
面对采访时,Bella的母亲很自责,她说:“Bella的耳朵是遗传我的耳朵,我知道她的痛苦因为我也经历过。”最后,Bella和母亲决定用整形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手术完成后,Bella露出了她的第一个笑容。
看了这则新闻,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女孩Dolly。她因为长相甜美,从小就当了平面模特。那时的她,笑容灿烂,温暖人心。
但是后来,随着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些人对她进行了言语攻击。她被别人骂“这么丑都出来丢人现眼”,“滚,别在我面前出现″。最开始,小Dolly选择了沉默。
她以为只要默默承受,一切都会过去。但键盘侠们仍然没有放过她,变本加厉地谩骂。最终,在15岁生日前2天,Dolly再也承受不住,自杀了。
古语有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的杀伤力有时候更甚于刀剑。
“白宫门”女主角莱温斯基在TED上回顾自己被羞辱时的场景时是这样说的:“1998年,我失去了名誉和尊严。我几乎失去了所有,我几乎失去了我的人生。”
语言暴力摧毁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
就像莱温斯基回忆她母亲当时的状态时说到:“后来,我才终于意识到,母亲正在重新经历1998年发生的一切。重新经历她每晚坐在我的床头的时候, 重新经历她要我开着浴室门洗澡的时候,重新经历她和父亲担心我会因为受到羞辱而自寻短见的时候。”
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而言论自由,允许了很多键盘侠的`出现,允许他们肆无忌惮地滥用他们言语自由的权利,将自己的不如意宣泄到他人身上。
每天在网络上都有人,特别是常用社交软件的人,受到键盘侠的攻击,甚至有些攻击是没有缘由的,而他们对此束手无策。
对于语言暴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程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而键盘侠们的语言攻击,对于被言语攻击的人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希望大家能够宽容一些,毕竟言语甚于刀剑。
★ 茅茅的半年总结
★ 游褒禅山记教案
★ 一朵白蔷薇读后感
【茅草耳的追记散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山居笔记》读后感500字2023-01-27
成功人生二题散文2023-01-14
山居笔记读后感2023-09-08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2022-06-20
阳光温暖经典散文2023-06-01
关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作文2023-06-15
记忆二题经典散文2022-10-02
七月半是什么节?2022-09-08
散文亲情二题2022-12-19
乡愁二题散文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