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

时间:2022-12-08 07:57: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共10篇)由网友“co1120407”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

篇1: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

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

21世纪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0分钟传受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装有感染力,而且,这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象遗忘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

1、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验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2.指导者。

指导者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为主动。

3.促进者。

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

4.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5.伙伴。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有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

[1] [2] [3]

篇2: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

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

21世纪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0分钟传受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装有感染力,而且,这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象遗忘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

1、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验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2.指导者。

指导者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为主动。

3.促进者。

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

4.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5.伙伴。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有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新的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新形势下教师当这么多的角色、新课又有这么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做以下工作:

一、小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

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

(二)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大学升学率的提高,。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篇3: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本文主要是从教学和法律两个角度对教师角色进行分析.不可否认,在如今的课程改革下,有些教师自身并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命令学生的绝对权威地位,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那些积极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师,不能对他们提出过于苛求的要求或将他们的教育者权利模糊化.

作 者:刘芳丽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运城,044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51 关键词:教师角色   新课程   师生关系  

篇4: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他们的专业行为必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同时也应该是课程资源利用、校本教材研制的开发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评价者.每一位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并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掌握不同角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 者:高扬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定位  

篇5: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背景一:课程改革的成败,系于教师。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

背景二:转换角色,是教师提升自己的需要。“教师”这一角色现在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让我们先来看看社会对教师这一形象的设计,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评价:“师道尊严”、“ 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知识的传输者”、“ 蜡烛”、“园丁”、“春蚕” 等等。这里除了“蜡烛”、“春蚕”暂时还没有意见(因为这两种形象都是以毁灭自己而获得赞誉的,别人无话好说),其余都已打上了问号。“师道尊严”。师道还有尊严吗?没有了。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去高三(22)班上课,刚到门口,碰上了一高一矮两位女生,是高三(23)班的学生,高个子女生怯生生地叫了声“老师好”。我当时心头一热,含笑点头,并报以感激的目光。突然,身后传来这么几句话:“这个老师你认识?”“不认识。”“不认识叫他寻死啊?”我张大了嘴巴,刚好上课,但我仍带着微笑,走上了讲台。这时,听一位女同学在问同桌,老师在笑什么?我乘势把刚才遇到的一幕描绘了一下。下面的同学笑得更欢了。这时隐约听到一位男生说了一句:“老师,正常的。”这又让我始料不及。我的本意是希望我的学生能谴责一下这位矮个子女生。但我又不能明说。好在我反应算快。我说,我叙述这件事的目的是,我永远记住了这位高个女生,她的形象将在我心中越来越高大。这时,下面已没有了笑声,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如果说,这是表面的现象,这仅仅是个个例,那么我们在课堂里感受到的也许比这要痛苦得多:你讲的课学生不要听,有人睡大觉;你布置的作业学生不愿做,有人公然不交。这一切,我们的先哲――孔老夫子,是绝对想不到的,也绝对接受不了的。“师道”何在?“尊严”哪里去了?不仅孔老夫子难以接受,就是连喊出“师道不传也久矣”的唐朝大文人韩愈也万万想不到如今的“师道”会如此不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专家说话了。首先,尊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而我们的许多教学行为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目中无人,把学生当作容器,拼命地往里边灌输知识。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输者。其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的权威也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尊严”没了,“神圣”的光环也就消失了。

尊严没了,不叫老师也罢,就做个“工程师”、“园丁”吧。可是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灵魂,而一个人的灵魂是不能被他人来设计的。所以教育者绝不是“灵魂的工程师”。“工程师”做不了,就做个“园丁”吧。而园丁的第一使命就是了解植物的本性所处环境的特点,不强行修剪,而是因材而育;园丁的职责不是凭空创造花草,而是让植物的天性更好地发挥和展现。所以,与其说植物遵从园丁的想法生长,不如说园丁遵从植物的本性来对其加以培育。但我们的做法却刚好相反。我们是在按照一个模式大批量地生产“部件”。这样看来,我们不但不配做园丁,而且简直是个罪人了。好在龚自珍已死,要不然他又要写一篇《病梅馆记》,对着病梅哭上三天三夜。不过还是有人在骂:“教育不是教育已经太久了。”教育哪里是在育人,简直是在“伤”人。(这是一本叫《做好父母这件事》的书上的观点。)

于是,我们感叹:老师是越来越难做了!教了这么多年书,不知道课怎么上了!不过这也许是件好事,哲学家蒙田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这句话套用在我们教师身上就是,初教者不知道怎么教,是因为他没有教过;而教了多年以后更不知道怎么教,是因为他已经教了多年了。这里前后两个“不知”有着本质意义的区别。前者的“不知”是幼稚,后者的“不知”不是幼稚的高潮,而是成熟的开始。成熟来自反思,反思是卑下与崇高的对话,反思是现实与理想的对话,反思是现在与未来的对话。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开始学习。不然的话,我们将面临下课。尤其是像我这一档年纪的教师,心理压力特别重。一方面,传统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刻,想改不容易;另一方面,我们已习惯了自己的一套做法,也就是说,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只能适应这种做法,不想改变。因此,从个人的利益出发,我是真心喜欢应试教育,虽然苦了一点,但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教育,很好操作。三年前,第一次接触新课标的时候,我就在想,按这样的标准要求教学,实在太难了,我做不到。但想归想,做还是要做的,既然要做,我们就应主动地去改变自己,迟做不如早做。

我们校长倡导,做学生认可的教师,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做学生尊敬的教师,做学生崇拜的教师。这四类教师中,我最想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至于尊敬不尊敬无所谓,说实在的我这个形象一般也不会被人尊敬,让人崇拜就更难了。而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得到学生的喜欢,那是他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但要让现在的学生喜欢你,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准备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学会倾听

先让我们来看两组镜头。

镜头一:上课铃响后,教室里乱哄哄的。老师走进教室,平和地说了一句:“上课了。”几乎没有反应。“上课了,同学们!”老师提高音量,喊了一句。效果不明显。“静下来了!上课了!”老师简直发火了。教室里才开始平静下来。

镜头二:办公室里,老师拍着作业本骂:“你自己看看,又错了。这道题目,我不知讲了多少遍了。耳朵哪里去了!重做五遍。”旁边的学生一脸木然。

老师讲了三遍“上课了”,而且是发火了,学生才听到;这道题目不知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没听懂。“耳朵哪里去了!”耳朵就在学生的脑瓜上,好好的。不要去责怪学生的耳朵,是我们的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已经听厌,听烦,听麻木了。现在是我们老师学习倾听的时候了。也许有人会说倾听太容易了,是人的本能,何需学习,那是你把“倾听”理解成了“听见”。“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倾听”,即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一种态度。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第二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按照影响倾听效率的行为特征,倾听可以分为三种层次。具体是这样描述的。

层次一:在这个层次上,听者完全没有注意说话人所说的话,假装在听,其实是在考虑其他毫无关联的事情,或内心想着辩驳。也就是说,他更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

层次二:听者主要倾听所说的字词和内容,但很多时候,还是错过了讲话者通过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他只注意言语的内容,而忽略了说话者的情感。

层次三:处于这一层次的人表现出一个优秀倾听者的特征。这种倾听者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他们认为这是获取新的有用的信息的契机。因此,他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情感,以引起共鸣。

据心理学家研究,大概80%的人只能做到层次一和层次二的倾听,在层次三上的倾听只有20%的人能做到。

根据以上描述,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最多只属于第二层次上的倾听,很多情况下,还是层次一上的倾听。比如:有时学生的回答与自己想要的答案相差较大,还没等学生讲完,就会说“好,坐下,你的意思我懂了。”学生犯了错误,竭力为自己申辩时,我们有时会大声斥道:“别说了,你的心思我还不知道!”这样,学生就什么也不说了,师生之间的误解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老实说,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述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这一点,孔老夫子为我们做了榜样。《论语•先进》中有这样的描述。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路、曾、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先生闲坐。孔子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问题提出后,他就听学生一个个地谈自己的打算。就是有人很不谦虚地说大话,讲空话,夫子也只是“哂之”―D笑了笑,仍然专心致志地听其他人讲,直到结束才作了简短而切中要害的评价。如果不是孔子诚恳的倾听态度,他的学生会畅所欲言吗?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对话是在倾听中实现的,而倾听首先是一种态度。―D认真地听、真诚地听、自主地听,是倾听的本质。至于如何学会倾听,我就不用再说了。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作为倾听者的老师,我们必须强化两种意识。

第一是民主意识。新课标确认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和自己平等相处。因为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两元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要控制自己,不对学生妄下论断。这尤其表现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我们教师就要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一点要强调的是,倾听者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只有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才能使自己成为教学意义上的真正的对话者。

二、学会欣赏

这一认识来自老婆的责备。有一次,老婆十分严肃地对我说:“周建平,好不好用欣赏的眼光看我一次,我真的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弄得我一点自信也没有了。你把好话都说给谁听了。”当时,我还真说不上话来。“把好话都说给谁听了”,我无法交待啊。后来,我这样向她解释,我是因为爱你爱得深,所以要求你各方面都是完美的。而说别人的老婆漂亮,那是不负责任的。想不到老婆更生气了。“要我完美,你自己呢?不要说了,老婆横竖是人家的好,只有儿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后来,我就一直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果说,把自己的老婆当作别人的老婆,把人家的孩子当作自家的孩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天下不就太平了吗?原来,欣赏一个人就这么简单:只要有一颗宽容、博爱的心。也许有人会说,我当然爱自己的孩子,但就是看不到他的优点,不知道怎么欣赏他。那就让我给大家读一个故事,看看这位母亲是怎样欣赏自己的孩子的。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有这样一位母亲,我相信,这个孩子的一生肯定是幸福的。我为孩子有这样的母亲感到庆幸的同时,作为老师,我在内心深处反复地问自己:我们看到的为什么总是学生的缺点?对学生的错误为什么不能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教师的欣赏,能为学生才华的涌露和锋芒的显现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为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增强“推波助澜”,使他们的潜能在被欣赏的幸福感中发挥到极致。因此,教师在欣赏优秀的学生,优异的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把欣赏的眼光投向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欣赏与众不同。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运用教材,把“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习惯按部就班地接受。于是就有了标准答案的推定,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专家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如此。比如读同一篇文章,读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千江水,千江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应该及时鼓励、激活他们的思想,读出自己的一得之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孔雀东南飞》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经典,想必很多老师都读过。刘兰芝是一个任劳任怨,被婆婆百般刁难的形象。有学生提出诗歌对刘兰芝的手的描写有失真实。他说,一个家庭主妇,一个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劳动妇女,一个“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的勤劳女子,到被迫离开婆家的时候,怎么能“指如削葱根”?手指白嫩得好象剥了皮的葱根。这哪里是被婆婆折磨的怨妇,简直是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有点劳动常识的人都知道,劳动人民的手,尤其是长期超负荷劳动的手,应该是粗糙不堪的。他说,他妈妈的手就是这样的。同学们都笑了。但大家都认为他的解读是对的。对这样的解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欣赏呢?他把妈妈的手与刘兰芝的手作对比,这样的感受是真实的,是他自己的,也是合理的。对此,作为老师应该感到欣喜,因为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与文本碰撞之后发出的闪光,是教学的最高层次。这样的质疑,可以打破迷信经典,迷信权威的定向思维,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正是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第二,欣赏错误。

结婚前,我一直想找个小学教师做老婆,因为我特别喜欢小学老师那种亲切、温和的形象。当小朋友问题回答错时,她总是轻轻的一句:“没关系,错了我们改正!”多温柔、多令人感动啊!声音也像鞠萍姐姐那么好听。但她们喜欢小朋友,不喜欢大朋友,所以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没关系,错了我们改正”,这句话我一直喜欢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答错题时,最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当你做错事时,最怕受到家长的指责。而最让你感动的就是老师、家长的那一句:“没关系,错了我们再来!”“没关系,错了我们改正!”是啊,做人做事,不可能没有错。一个人真正的错,是错在他没有错误。再说课堂里的“错误”本身是相对与学生结果而言的,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问题探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错误”的获得过程就是学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欣赏错误,并不是肯定学生的错误答案。欣赏错误,是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欣赏错误,就是尊重了学生个性,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我们说过,尊严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若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对错误一味指责、批评,欲速则不达。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让我们学会欣赏,欣赏你的学生,那么你也将被你的学生欣赏!

三、学会创造

长期以来,教师是执行教学任务,是课程实施的工具,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道具、载体。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么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考虑的主要是怎样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有效地教给学生。而此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上给了我们教师和学生很大的自由。这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平台,在这里,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新课程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都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

如何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首先,要敢于开发、设计新课程。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专家们给予的仅供教师忠实执行的范本。因此,我们一定要用好新课标给我们的权利,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开发、设计课程。宏观的我不说,也说不了。我只能就课堂内容的选择、设计上谈点体会。例如,莫泊桑小说《项链》,按常规的小说教学,就是归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讨论艺术特色。而我们学校的张丹华老师大胆地把课本剧引进课堂。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写出剧本,分小组在课堂上表演,并由学生自己点评。学生的表演非常投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学高潮迭起,达到了“心临其境”与“身临其境”的完美统一。因为他们在演绎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一个个不同的“玛蒂尔德”,一句句富有时代色彩的精彩对白,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体验阅读的灵光闪现。

这是两年前,我们语文组做“体验阅读教学”课题时搞的一个案例。这堂课的主角完全是学生,教师几乎没有参与,仅仅做了一个组织的工作。教师只在第一课时,学生写剧本、设计对话这一环节上作了具体的指导。我觉得这一案例是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首先,它凸现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整堂课都在呈现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二,它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整堂课都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这样的课哪个学生会不喜欢上。这是对《项链》课程的开发设计。

还有一种是对教材局部的开发,如设计《项链》的结尾。

新课程的开发,有时会发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机会。我在教白居易《琵琶行》这首诗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诗中“青衫”有没有特别的含义?为什么江州司马的眼泪特别多?对第二个问题,上课的老师都是有准备的,只要介绍一下白居易的生平经历。而“青衫”有没有特别的含义,我相信多数老师不会去考证,或者认为是不必考证的。其实这里的“青衫”正是诗人身份的标志。唐朝的官服是按颜色来区别官位等级的。三品以上穿紫衣,五品以上穿红衣,六、七品穿绿衣,八、九品穿青衣。原来白居易由一个朝廷谏官一贬再贬为着“青衫”的九品小官,心中该有多少郁愤和凄苦,“青衫”湿也在情理之中了。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不仅解决了文中的问题,也积累了有关的文化知识。这正好印证了上面说过的一句话,“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个艺术品”。当然这样的课程开发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积累提出了挑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无论哪一块课程知识的落实或产生,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所以,我们说课程改革的成败不在教材而在教师。

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中有比较具体的实施建议,但毕竟课程是动态的,由预定走向生成的,“建议”最具体,也不一定都有针对性。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内容。但是我们有很多老师,手上拿着新教材,而教的是老方法,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上阅读教学课,还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分析内容,归纳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有一次,我去听高一老师上孙犁的《亡人逸事》。老师把文中记叙的事列举在黑板上,然后分析归纳人物思想性格。整堂课很少有真正教学意义上的对话,更不要说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了。新课改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我们的老师没有这样的理念,更缺乏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其实这篇课文的特点是生动而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这是需要老师介入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老师应该抓住一二个细节,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去感受其中的情趣。例如文中作者这样描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旧时供人乘坐的车,车厢外面套着帷子,用骡、马等拉着走)。”这里用“盯”、“跳”、“走”、“钻”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老师应抓住这几个动词,通过词语替换比较(如“盯”与“看”,“跳下来”与“站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只有作这样的指导,学生才能从语言走进人物的心灵。

创造性的教学还体现在个性化的指导上。新课程标准指导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发展个性,突出创新,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需要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我有个学生平时很怕写作文,老师布置的作文,不催上三遍是交不上来的,交上来的也不象文章。但我发现,每当他写到足球,或与足球有关的内容时,文章的语言特别活泼,感受特别真切,尽管有很多病句错别字。后来我就跟他说,以后作文,你就写足球。从此他就成了写文章的“足球专业户”,不管你布置什么作文题目,他都可以与足球挂起钩来。他不仅喜欢踢足球,评足球,而且对多数足球名星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难怪他在作文中可以自如地运用这些材料。后来在诸暨市高三限时作文竞赛中,他得了个二等奖。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正确引导,一个人的潜能可以发挥到极致。同时说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呼唤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的教学,需要创造型的老师。

结束语: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创造,我们一定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成为学生问题学习的帮助者,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老师们,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就让我们赶快改变自己吧!愿我们与新课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诸暨二高    周建平)

篇6: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C 09月15 日吴作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转变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原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1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就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退色。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不同时代的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然而,一直以来,教师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则成了传授科学知识的道具、载体。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对着文本宣读。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正如《辞海》所说:“向学生传授知识”。

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它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前提之下进行的。“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辞海》(版,第266页)也就是说,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职业观、生活观、人生观和民主的法律意识是形成正确价值观核心。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反之,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导致体罚学生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爱国之心,无视国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低下。结果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更严重的会导致学生的犯罪率上升。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高度的政治觉悟的人、民主的法律意识强的人和具有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人。

二、作为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三、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四、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另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必须与其他教师、与家长以及行政管理机构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因为,教师无法单独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系统指导,必须与同事或家长或行政管理机构合作,通过集体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集体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和经验互补和信息资源共享。

五、作为促进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通过考试和排榜作为评定学生的优劣,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终身。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新课程则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地性、诊断性和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促进者,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另外,由于传统的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往往是用“升学率”作为评价中的硬性指标。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学校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忽视了对教师成长与发展过程的评价,挫伤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它不仅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自身必须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新的评价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建立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和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六、作为课程民主管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过去的课程是“框框”,新的课程是“跑道”。按传统教学观的解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学工作的“法律”,教师要绝对执行,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学、考试如果“超纲”,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在这样的课程管理体系下,教师根本没有参与权和管理权,更谈不上决策权。

为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辨证地结合起来,这是对课程管理理论的一大发展。它不但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预留了自由课时空间,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从课程标准到教材都贯彻了民主性、开放性精神。可以说,新课程体系实现了由“制度课程”到“民主课程”的转化。课程的不确定性和民主性要求教师必须要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过程,依据自身的经验、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不统一的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教育,对不确定的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让教材留有较大的余地。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篇7: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王晓洁

盘锦市实验小学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而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身份不同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需要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进行客观认识,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意志。把授课当作了教师自己的表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为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视界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达成相互理解,构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交往的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

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因为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级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中建立起来的情感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

首先,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论文范文 )比如:“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学生相处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日积月累,会对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

其次,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即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此时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所以教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能越位。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此时的任务是更多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教师的导航的。学生在探究中对某些问题产生起分歧时,教师不不能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导向,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学生是感悟者,学生独特的感悟是生命的火花。是教育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怀着宽厚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独特的感悟,学生越学越有劲,越说越具体,越概括越简洁。小组之间的合作,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把他放到更大的群体中。在这种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多向交流的状态下,学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就会对原先的的问题产生一种顿悟。这是小组合作探究有了实际的意义。

3在沟通、“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是生计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方位的沟通。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在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他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角色的改变,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也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篇8: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形式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诸方面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表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关键词:教师行为;转变;教学技能;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依据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知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行为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新者。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各个层面上做出战略性的调适。

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价值是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构建;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现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设置问题情境在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在认识发展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利于师生共创合作交往,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呈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2.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必需发生转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造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立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高,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重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还要注意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交往,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他们的需要不断升华,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

3.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情况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应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专业问题的探索者,新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进“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教师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一般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或者说是从教学中不明白情况出发,确立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解释,得出结论,构建行为策略。在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可能发生的问题等。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研究能力的同时,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教师,这是实现教师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能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充实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加大新教学理论学习与分析的力度,使积累经验不断提炼、发展,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论对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提炼、升华,用更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研究过程是教师不断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成终生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4.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点和消积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者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价,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去,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向学生的学习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教育转变。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篇9:小议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师角色

小议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师角色

角色原为戏剧中的名词,指剧本中的.人物,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借用角色一词,代表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教师按照教学规律从事教学活动,按照特定的职业意识、技能和行为形成了教师这一角色.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5 关键词: 

篇10: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笔者根据从事数学教研工作的实际,结合当前形势,就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换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如在教学“第几”这一小节内容时,可以利用学校的小礼堂(或直接在教室进行也可),每个小朋友根据手里的“电影票”来对号入座,教师做查票员,提出问题:“某某小朋友在第几排第几号?”“第几排第几号是那位小朋友呢?”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形式,使学生不仅切实的感受到自然数的序数含义,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如在“分类”这一小节的教学时,课前可以先让孩子们从家里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小物件,上课伊始,把所有小物件都堆放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然后指导学生们按小组按类别整理,如生活用品类、学习用品类、食品类、玩具类,等等。再提出要求每个小组将自己组中所整理的物件再更仔细雨地清楚的分类放好,操作后小组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出现的情况会是将生活用品类可能是将衣服与用品等分开,学习用品类是将书籍与学具等分开,玩具类将小猫、小狗等分开……。这样的设计,暗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扩大了取材范围,从生活中出发增加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书籍、衣物、食品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思考空间。

教师通过类似以上形式的课程开发,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使学生从充满操作性、探索性、创造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既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在信息技太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课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了,“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了。好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怎样去做,教会学生发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是教师要努力当好学生学悄自学成才动的组织者和促进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教师作为组织者和促进者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如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汇报和交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

[1] [2] [3]

浅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双重角色论文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金洲随笔:教育观念变革系列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论文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如何备课

学生到职场的角色转变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新课标下物理教师的新素质体现

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
《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共10篇)】相关文章:

新课程、新理念下英语教师的转变(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24-04-08

地理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反思2023-01-3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2023-12-05

教师走进新课程的演讲稿2023-09-01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2022-09-16

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022-06-22

新形势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2023-07-30

电大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范文2022-05-07

对新课程中教师评价改革的一点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23-01-14

新理论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及英语教师素质的探究论文2023-10-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