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时间:2022-12-10 07:54: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精选9篇)由网友“折翼的香辣鸡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篇1: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1 英语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英语新课标采用国际通用的'目标分级体系,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作为目标内容,将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设计为九个级别.

作 者:汪贵贞  作者单位:合肥市包河中学,安徽・合肥,230051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3 关键词: 

篇2:数学新课标教材校本学习教研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按照教师学校要求继续进一步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活动,我们细细的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而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现对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进行总结:

通过学习是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想搞好新课程改革,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就需要认真研究新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做到: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篇3:新课标下中学生物校本教研论文

新课标下中学生物校本教研论文

以“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标下中学生物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文/余 英

摘 要: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在校本教研中促进研究型生物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要发展,教研必先行”,新课改的教研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时代的呼唤,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校生物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生物的教学。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培养教师,我们认为,开展以“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我们相信,在同伴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中,才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为此,我们科组根据实际情况,每两周安排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公开课,期中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教师先展开示范交流,期中后尽可能安排新教师及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展示,要求青年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的公开课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创意。同时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析,由开课教师先陈述教学设计,组内教师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规定每位参与评课教师至少指出一条不足之处,给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评课真正取得效果,使参评双方都有所得。此外,科组内教师每节课后要写好教学反思,科组长定期进行检查。这样的安排,使组内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公开课授课及评价交流的机会,学会反思与归纳,更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除了向科组教师学习外,年轻教师在课余期间,还要认真学习研究各类教学教研杂志,从中吸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二、“请进来,走出去”,结合科组培训进行

“请进来”,即邀请专家、骨干教师开设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走出去”,即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市级公开课研讨会我们科组都非常的重视,不管路途远近,我们都会要求相关教师认真参与、学习。暑假组织了青年教师认真参加通识培训与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培训,全体教师认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全面地向组内教师传达新信息、新理念,尽快适应新变化。

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课改实验学校的协作交流。先后多次组织全科组教师到市内、外的'重点中学听课、学习,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家级、省级培训班培训。近三年我们科组的青年教师为来访的市外重点学校、区内兄弟学校生物教师等演示了教学观摩课和公开课。

科组内培训工作制度化管理,把校本培训当作科组常规工作来抓。

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具体有新课程教学理念、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技能的培训、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必修和选修教材内容的学习等,力求教师对当前的生物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培训形式力求做到多样化,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主要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新的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上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

三、开展师徒结对,扶一把,送一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科组青年教师较多,断层严重,以老带新、师徒结对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科组长组织上述老教师轮流与年轻教师结成师徒,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他们成长。年轻教师的论文撰写、辅导学生竞赛、说课比赛等,科组长和所有教师都必须要亲自指导,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青年教师的指导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全程指导,教师们最渴望的还是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在教研工作中,科组长或骨干教师应选择典型课例,全程指导。有时请骨干教师亲自上课,结合实践讲理论,一会儿给青年教师讲,一会儿给学生讲,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有时请青年教师先讲,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骨干教师即时走上讲台,参与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同时引导听课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这种全新的模式,构建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为科组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学生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四、利用录像技术进行课例教研,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教学录像,组织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讨论,在讨论中学到经验,提高技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懈的努力。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科组教师必须通过录像,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循环往复,使教学能力不断地提高。

五、对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进行发展性评价,提高科组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作为科组长要有鼓励教学良性竞争的管理理念。应该提倡“教学的竞争不是一味地为成绩而战的片面的竞争,它是在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前提下进行的与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成绩反馈、教学论文撰写、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等有关的教学活动的竞争”。科组长要懂得运用发展性评价量表对教师进行鼓励激发,善于及时发现不足,善于用教学动态管理的理念进行公正评价,着力营造“团结奋进”的局面和“昂扬向上”的舆论气氛,不断强化“合作基础上竞争、竞争过程中合作”的整体态势,使每一个教师在强烈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中形成你追我赶,不懈进取的状态。

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奋进

同伴协作、加强交流,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科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本课设计最突出的优点、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人在实施中需要改进的部分等都记录下来。教案一般采用Powerpoint设计,提倡教师根据个人实际的个性化教案。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一个好汉三个帮”,教学教研活动的展开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团结、合作精神,这样才能以好的情操熏陶影响学生。科组内教师间总能互帮互助,课件、复习资料等其他教学资源是共享。老教师的电脑技术水平有限,在做课件时遇到困难,新教师主动帮助,从而提高科组教师的电脑技术水平;新教师驾驭课堂进行教学的经验不足,老师也主动出谋献策;高二年级的实验操作考试辅导需要大量人手,整组教师就一起参与探讨实验教学手法,探讨如何辅导才最有效等,并共同参与辅导工作;高二会考的培优补差,备课组必须集体负责;高考备考科组集体讨论教学复习进度和内容、再由任课教师作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新课改推动教师走校本教研之路[N]。中国教育报,-03-01.

[2]张行涛,李玉平。走进校本教研[M]。开明出版社,2003.

[3]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

篇4: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习题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习题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强调物理学习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物理习题是物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对习题训练缺乏深入研究,习题训练盲目、杂乱、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新课改旧题目,学生仍然没有走出课堂、题海、考场的老套路。要真正能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针,习题课也得要跳出套路,走创新路,与时俱进。

二、明确方向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明确习题训练的功能,即:

1、巩固——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达到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2、检测——发现学习和教学中的缺陷(包括知识和其他学习素质的缺陷),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

3、建构——通过解答一系列有序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识,完善对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解读教科书的目的。

习题训练也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巩固知识、检测成果、领悟方法、增强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解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同时它对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操作初探

习题教学要真正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与课程和课堂教学相承辅,就必须作出一些改进。选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如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和条件;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思考题。二是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三是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结合上述,实践中在搜集和整理题目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习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习题编制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获得新的学习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被动地完成习题与主动地通过探索深入思考解决有关习题,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探究性习题。探究性习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解决习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是热烈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和创新能力会不断得到加强。其实习题教学也是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似是而非的相似问题集中讨论、适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思考讨论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中的体现和应用等形式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又能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一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s内下落了25m,问此物体是从多高的地方开始下落的?(g取10)当时我用了一节课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它,结果学生做出了十多种解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是之间的关系再辅以几个推论。本题虽然很简单,但是就这样简单的习题的多解却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运用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素材就需要我们老师能走在学生的前头,能多搜集、多整理。

2、习题要有“亲切感”

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例如在学习功能原理时,通过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测量人体的输出功率;学习摩擦力时写《假如没有摩擦力》,《身边的摩擦力》,《车轮上的摩擦力》。通过参加活动,撰写小论文,获得知识,体验知识。加强情境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会”,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时,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有用性,不断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3、习题的设计应注意提高思考价值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如图所示电路图中,电容C的上极板带正电,为了使该极板仍然带正电且电量增大,下列办法中可行的是(电源内阻不计)

A、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B、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C、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D、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本题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教学中可以辅以几个小问题,如:为什么电容上极板带正电?它的电压与几个电阻的电压有什么联系?与电阻的阻值呢?问到这里我想学生应该已经能明白了,可以分析了。做完可以继续问:这里为什么电源内阻不计?若考虑内阻呢?题目给的选象为什么都是增大某一个电阻?若减小能行么?会出现什么问题?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留给了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

习题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是达到新形式下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篇5:网络环境下语文校本教材应用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语文校本教材应用的探索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情境的创设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作 者:王爱红 王爱兰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黄河乡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6:浅谈“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的建设与实施

浅谈“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的建设与实施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李雪梅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是邮小的办学特色,为加快学校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将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学校开发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从开发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实施的途径与过程中详细地阐述了我们的观点,望各位给予批评和帮助。

关键词:课程改革   办学特色   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综合能力

规定软件  拟定目录 ;明确分工 倡导合作;统一模块 鼓励创新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仍将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邮政路小学从着眼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出发,加大投入,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近几年来,作为全省最早成立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基地(区)之一,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辅助管理和校园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验,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邮小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学校申报了省“十五”重点课题《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由黄涟微校长统一引领,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直接参与,逐步开发出邮小“信息技术校本系列教材”。下面就我们的具体建设与实施简单谈谈。

一、 校本教材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一) 校本教材的开发源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钟声紧锣密鼓地敲响了,它给现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求我们展现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具体的、他感兴趣的,便于其自主探究等特点,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材大多数是纯文本、内容比较单一、呆板,让小学生感到计算机很深奥、神秘。针对目前中小学计算机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及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精神,我们认为开发信息技术的校本教材非常有必要,尽快地让学生从补充的校本教材中去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无限生机。

(二)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邮政路小学是江西省颇具影响的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近几年,学校先后投资78万元,已经初步完成了校园网的硬件设备的建设。每一个教室、每一间办公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电脑,真正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103个信息点全部与校园网连接,还有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等。一个数字化的校园已具规模,学校出现了人人谈信息化,个个用媒体的可喜局面。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学习时空;利用网络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各种数字化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如此信息技术浓厚的校园氛围之中,邮小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已走在了全区前例,开发一套适应校情的信息技术学习辅助教材已势在必行,为此我校信息科研小组以科研为龙头,以教学经验为载体,以服务学科学习为目的,集情境、任务、游戏三位一体来开发具有邮小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交通、商业、银行、医院等各行各业中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技能,要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多方面的发展,结合现行教材的特点,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我们将对现有教材进行补充和说明,使学生学到有价值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实实在在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让其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另外,全国每年都要进行一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作品比赛》,其中比赛内容包括电脑动画、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网页制作等,为达到教学与竞赛活动协调、同步,我们有机地将竞赛内容融进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及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到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 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办学口号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有创造性的信息化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通过专业考核,统一把关,挑选出了五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有的善于制作网页,有的精通Flash,还有的电脑绘画得心应手……,每位信息技术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切磋技术、软件及其他相关的问题,浓厚了教研空气,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熊小豹、徐利坚老师制作的课件经常荣获省、市区评比一等奖。

(五) 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手段,,如何在各科的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呢?笔者认为我们在编写教材时,要遵循一个学科间要有机整合的原则,不要为教而教,而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教学环节来体现、渗透各科知识领域。如:在编写的第一册教材中,应用“金山画王”软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鼠标、能够打开文件、保存文件等技能,更是强调与美术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画板上展现自己美术的才能;有一位老师在编写有关上网查询资料的一课时,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东西,先上网查询图片并下载,再利用“金山词霸”软件找出相关的英文书写,最后学生制成英文卡片,整个活动有创意,既掌握了上网查询资料、下载资料的信息技能,又能与英语学科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功能。

二、 校本教材实施的途径与过程。

(一)规定软件   拟定目录

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我们将教材从低到高以软件为依托,以任务为导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原则,使每册的教学内容可以独立成章,又能有机的渗透。基于以上几种因素的考虑,将编写的教材初步定为10册,每册大约12课时左右,具体目录安排如下:

(二)明确分工   倡导合作

软件、目录确定以后,我们根据编写教材教师的特长,合理地分配编写任务,既尊重个人兴趣爱好,又协调任教年级,更倡导教师们在编写中的思维碰撞,目的使教学内容情趣化,版面形式多样化,集学习、娱乐于一身。如:我校徐利坚老师的美工及网页制作是她的强项,为此,第一册内容的敲定由其定稿,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年龄及爱好,首先将第一册的内容安排成如下十五课时:

其次,再将编写任务分配给其他的信息教师,教师则根据编写体例及要求,初步个人撰写初稿,之后全体信息技术的编写教师集中统稿,每人认真参考别人的编写案例,通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的方式逐步完成,最后由徐利坚老师把关进行校对。

(三)统一模块   鼓励创新

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的学习理念,提倡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合作地学习,我们从以下四个模块进行编写:

:要求对已学知识及有联系的知识进行相关连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为新课学习及自主学习进行铺垫。

:要求设计与链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任务,或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杨帆老师在设计《争当滑雪小健将》一课时,以一个滑雪游戏为导入点,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游戏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在玩中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初步掌握鼠标的移动,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学习的主要内容,做到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便于操作讨论。

:要求学生合理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与人合作情况、自我学习情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等,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编写时以四个模块为基础,但又能做出大胆的创新,有的在“探究学习”后设计了“自我创作”栏目,将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与本课时的信息知识点整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激发学好各门功课的热情;最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在某些课题的拟定上下了功夫,课题上既能够体验学习任务,又赋予童趣。如唐文老师在编写“鼠标的认识“一课,将课题取名为《“标标”的自我介绍》,课题的拟定就吸引了学生,在探究学习的环节中还链接了许多其他类型的鼠标图片让学生欣赏与认识,丰富了现行教材的内容,极富于创造性。

如今,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实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困惑,如资源的不足,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的实效性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我们期待着专家和同仁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信息技术之花在邮小这块沃土上开得更灿烂!

篇7:美术校本教材的运用与实施的教案

关于美术校本教材的运用与实施的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美术校本课程是美术课程设置中的一个补充,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是兴趣性的,以挖掘文化资源和地方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发展学生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本校美术校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形成一定的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九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五)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设计思路

总 目 标 :学生艺术能力和校园文化的整合发展

目标的三个模块 :简笔画艺术 想象画艺术 儿童绘画创作艺术 实现目标的分段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简笔画训练 临摹训练 想象画训练 第二学段(3~4年级):简笔画训练 想象画训练 色彩训练 第三学段(5~6年级):想象画创作 色彩创作 主题绘画创作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为原则,以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以美术校本开发为抓手,为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学美术质量作有益探索,总结一套比较适合学校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校本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发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在美术校本活动中,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

【速写训练】学习领域

“到底什么样的速写才是儿童速写的特征?”儿童速写的特征要根据儿童的心理与个性及表现的手段来辨别好坏,不能以画得像与不象、

比例对不对来衡量,那样很容易使儿童的童心受到压抑。

一幅好的儿童速写作品首先要线条流畅,另一方面,要看是否把对象特征画出来,不在于面面俱到。

教学活动建议

一、工具和材料

儿童画速写离不开对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不同的工具与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儿童画速写的笔类很多,有彩色水彩笔、绘画笔、铅笔、钢笔等。刚开始画速写的儿童,使用钢笔比较好。

二、儿童速写的内容

儿童画速写的内容很多,可根据儿童年龄、思维的成熟程度,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写生对象可因小到大,从静到动,写生场地可从室内到室外。随着孩子的理解力的提高,可逐渐加大速写的难度,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与造型能力。

学习画速写的过程,是儿童形象思维的培养过程,也是观察、理解、表现对象不断深化的过程,和促进他们眼、脑、手等感官功能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学段

【色彩训练】学习领域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色彩在绘画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能为任何一种绘画形式增添艺术的光彩,使其更有艺术的感染力。对于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色彩是美术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学习色彩绘画的理论知识,初步了解色彩绘画的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的色

彩写生绘画及色彩表现手法,锻炼我们美的感觉,开拓美的境界。 教学活动建议

一、工具和材料

画笔:油画笔、水彩水粉画笔,另外包括色粉画笔、蜡笔等,颜料:油画颜色、水粉、蜡笔、油画棒等,其它:纸、调色盆、水壶、画板等。

二、选用内容技法

线描填色法:线描填色法犹如中国工笔重彩画法着色,人类早期的绘画大多采用此法。在色彩表现上着重于“因有色”,画面表现造型、明暗结构和笔法,而不是靠纯色彩珍现,作品完成时独立的线尚未消失。特点鲜明,清晰、单纯、朴素之美。

先“形”后“色”法:先“形”后“色”就是先画出严格的轮廓和更精细的有明暗调子的画面,在这一基础上用较薄的透明颜色一层层罩染,笔触不明显,着色时受轮廓线和明暗交界线的严格约束,有些画到完成仍留有轮廓的痕迹。

先“色”后“形”法:先“色”后“形”是先确定了大体的比例、轮廓、构图后,迅速用颜色直接铺画,表现出对象大体的形象色调、黑白灰及冷暖的大关系,然后在这种色彩关系的基础上,用颜色直接进行更具体的塑造。

篇8:e-learning:校本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突破口

e-learning:校本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突破口

07月31日 中国教育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有识之士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统化的课程体系与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中小学校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快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建设,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开发权,给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设置权。然而,这一美好的设想并没有获得校长们的认可,调查表明,中小学校长对于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应用心有顾虑,他们提出了几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是开设选修课,搞走班制,需要增加大量的教室,教学空间不足是各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应用不但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三是除个别先进的学校外,多数学校的师资水平不足以独立承担课程与教材开发的重任;四是中、高考制度不变,就难以调动师生推进选修课的积极性;五是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应用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与目前各校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的现实产生矛盾。上述问题不解决,中小学校就很难安心开展并推进课程改革。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视线投向E-Learning。 e-learning显示出强大的教学功能 e-learning的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有多种中文翻译,较多译作“电子(化)学习”,也有译作“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总之,它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迥异传统的学习方式。e-learning的介入,使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应用变得更为灵活、便捷,校长们所担心的种种问题大多也能迎刃而解。 e-learning具有无限时空性 作为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的e-learning,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超越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无处不在的网络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它让随时随地的学习变得可能。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构成了全球共享的学习资源,其无限的开放性让学习变得自由灵活,甚至形成跨越国界的虚拟学校与虚拟课堂,换言之,学生不再需要依懒课堂开展学习。e-learning的这一特点为校本教材教学带来了曙光,学生完全可以避免选修带来的种种困境,只要有网络,有电脑,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可以自如地进行学习。从而解决了实施校本课程所必须的走班制带来的教室紧张、课程时间冲突等问题。 e-learning具有丰富资源性 e-learning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学习资源,它包括数字化处理的文字(word)、文本(text)、 图形(graphic)、图像(image)、音频(audio)、活动视频(move vide)、动画(animation)等多媒体信息资源。而且e-learning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门槛并不高,任何人都既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使用数字资源,同时也有可能上传自己的资源,从而在网络平台上形成海量资源库。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e-learning资源,那就是“不怕你找不到,只怕你想不到”。e-learning资源的丰富性,为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人们不需要再像先人那样皓首穷经,才能编出一本像样的教材,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我们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大大减轻教师资源搜集整理的负担,节省教材编写的时间,拓宽教材的知识面,提高教材的质量。 e-learning具有全面共享性 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带来了数字化资源的全面共享性。任何一个学校积累的资源、编辑的教材,一旦上传到网络上,就成为共享性资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上网下载获取校本课程资源,包括校本教材。而且,这是一个全向型的交互过程,某所学校上传自己的课程成果,同时,当这些成果为众多的学校师生所使用,其存在的缺陷就会暴露无遗,所有的使用者都有权批评指点,从而促使编写者修改完善教材,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产品。e-learning所具有的这种全面共享性,可以有效地解决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开发应用中存在的师资水平不均,力量不足的问题。每所学校可以集中力量,设计开发为该校所专长的校本课程与教材,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其他学校互换,如此,学校的特色将有可能显示出来,同时也避免了学校多头出击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e-learning具有完全自主性 传统课堂教学无论教师采取多么民主平等的态度,但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与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难以真正得到保证的。如果实施校本课程,推行校本教材,校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能调动起来,应试的元素大大削弱,最终影响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e-learning的介入,改变了传统课堂学习方式,学生面对无限丰富的教学内容,拥有完全自主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与场所,完成规定的选修课学分,这既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确保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的落实。 e-learning下的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 e-learning的“e”代表electronic(电子化的学习)、effective(有效率的学习)、exploration(探索的学习)、experience(经验的学习)、extend(拓展的学习)、engagement(约定的学习)、ease of use(易使用的学习)、extension(增强的学习)。因此,在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中,如何“e”化是个关键。 建设电子资源包 网上资源无限,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提供给学生使用的,这里就需要有一个搜集、分类与整合的过程。同时,校本教材不应模仿统编教材的编写方法,特别是在网络技术下,校本教材更不宜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其基本的呈现方式。校本教材应当根据数字化信息的优势,构建菜单式的资料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此外,资源包形成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加以更新,使资源包始终处于学科领先的位置。 注重资源的拓展性 纸质化的校本教材因容量有限,容易导致偏狭的.问题,可以在电子化教材中得到较好的解决。电子教材依托无限广阔的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各种学习资源的共存。在编写电子教材时,就需要特别注意资源的拓展性问题,让各种资源之间形成一定的纵横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打开思路,使其对问题有更深刻认识,并容易形成创新观念。 强调课程的多元性 当下一些中小学校对外动辄号称开设校本课程100多门,但经过实地的考察调研,发现所谓的100多门课程或者只停留在口号中,或者都是些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的材料,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校本教材难以促其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而借助网络技术开发校本课程,应当也能够突破传统课程开发中的单一化倾向,通过电脑与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多所学校开展程度不同的合作,开发出能够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真正多元化的课程。 关注使用的便捷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导致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难以落到实处,e-Learning解决了这一问题,但仍然可能存在因技术问题或资源编辑混乱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不便。因此,在编写电子化校本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利用好电脑与网络技术便捷性的特点,使电子化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便于学生使用。这就要求电子教材的逻辑线索要清楚,编排目的要明确,操控方法要简练。总之,每个学生只要懂得上网,就能够使用电子化校本教材。 借助e-learning用好校本教材 电子化校本教材成功的开发,并不意味着在实际使用中也能够获得预期效果,事实上e-learning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一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缺乏有效的监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足,导致e-learning流于形式;除了与机器的交流,缺少面对面的人际交互,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情绪;课程内容繁杂,校本教材学习缺少针对性指导,学习过程中缺少角色扮演活动,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及其学习内容的应用价值等等,这些问题在校本教材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借助e-learning应用校本教材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走向blended 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称为混合学习,它是将传统的课堂式学习和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视作是e-learning发展的高级形式。在blended learning过程中,教师不是置身事外,而是适度介入,即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设计并组织引导,从而使e-learning也能发挥传统课堂教学在社会性、互动性方面拥有的巨大优势,包括促进学生的角色扮演与人际交流等等。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虽然e-learning的特征更多地体现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但由于面对的是电脑,学习者容易感到孤单,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而教师又不可能经常陪伴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因此,最佳的选择仍然是学生同伴合作学习。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e-learning专用教室,内部无论是否设置台式电脑,桌子的摆放都以采用多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为好,同时,除了自由的学习外,学校还可精心安排课程学习的时间,保证每个时间段都有学生能够进入e-learning教室学习,如此既可避免学习时的互相打搅,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在网络虚拟沟通外,实现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强化e-learning评价标准 研究表明,在国外e-learning经过5年多的高速发展后,开始陷入低潮,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e-learning的评价标准,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一无所知,自然就更不清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纠正的策略,学习变得盲目而麻木。因此,欲借助e-learning促进校本教材的应用,就必须首先制定出e-learning的评价标准。这里的评价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电子教材的评价,以促进教材编写者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二是学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促进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三是学生自我检测评价,以实现即时反馈,改进学习方法。

篇9: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路径论文

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路径论文

[摘要]校本课程研发要消解校本课程实践活动泛化的形式主义课程观,弱化刻意以教材文本表现的虚无校本课程形式。学校应依据本校的基础与特色,探寻校本课程实施路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应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形成校本课程的方式应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分层赋责、突出备课组是校本课程研发、实施和学业评价管理的行政单元,教师合作共同体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责任人。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实施应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在理想课程规划与现实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结合点。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程的选修实现学生自我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我潜能的认识,指出他们发展的优势,推动不同层次学生教师获得发展,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进步、体验到成功。因此,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就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基础,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校本课程方案》和课程目标的规划为校本课程发展的愿景,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资源有效整合和拓展为主要形式,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这是解决校本课程研发与长效实施的最佳切入点,是县域高中在理想课程规划与现实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结合点。

新课标环境下中职学校体育课探析论文

小学校本教材

新课标下物理试题的编写论文

新课标小学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论文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教师新课程培训总结

教学模式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精选9篇)】相关文章: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2023-09-15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中小学研修心得体会2023-01-09

第二学期高一政治老师教学工作总结2023-11-27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高中英语教学论文)2022-11-07

小学老师课堂教学计划示例2024-04-04

学习培训邀请函2023-09-17

教科室总结2023-07-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