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Two Unit21 Lesson 81课堂实录(精选8篇)由网友“玖玖”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Book Two Unit21 Lesson 81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课堂实录
地点:xx学校
时间:20xx年4月
上课班级:初二(xx)班
执教者:xx
师:同学们,我们今日一齐学习《老王》,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读书的情景。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比如说,我用的一个字是“穷”,我的理由是老王仅有一辆三轮车赖以活命,并且生意也不好,只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生:我觉得能够用“惨”字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第一个原因是他无亲无故,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肯定不会照顾他了。还有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力三轮车夫,眼睛不好,有一只眼睛瞎了,晚上看不见,别人也不爱坐他的车,所以我觉得他十分的“惨”。
师:好,请坐。其实这个“惨”字能够概括出老王整个的生活境遇。他刚才说到“老王瞎了一只眼”,我们能够用哪一个字更准确地来概括呢?
生:不幸。
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我用的一个字是“残”。“残废”的“残”,你认为是不是能够?还有同学来说吗?
生:我用的是“苦”字。课文第三段讲到“老王仅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那里能够看出他瞎了一只眼睛,这给他造成了谋生的困难。还有76页第6行,“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那里能够看出他营养不良,瞎了一只眼睛。从他的身世无人知晓,不被人重视,也能够看出他的“苦”。
师:把你的话概括一下,就是生活没有着落。是不是?
生:对。
生:我也想用“苦”字。因为这个“苦”字能够代表艰苦,他生活中的艰苦。它还能够代表另一种“苦”,就是“心苦”。你看那里的第3自然段,“仅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那里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工作的时候是十分艰苦的,并且其他人也不愿坐他的车。
师:我补充一下。你所说的其实是他的“悲苦”,是不是?
生:我想用一个字——“善”,“善良”的“善”。我觉得他是凭良心做人,平时经常帮忙别人,也不多收别人钱,并且经常尽一些义务。譬如说,送冰的时候多送一些冰给别人。
师: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生:我觉得能够用“幸”,“幸运”的“幸”。因为老王虽然是一个贫困并且是不幸的人,但其实他是不幸中还有一点点幸运。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很好的人,那就是本文的作者杨绛。她一向在帮忙他,在各个方面照顾他。所以他也是幸运的。
师:我不大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我要求的是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再说,杨绛对他的帮忙,对他这个苦难的人生来说真的太微不足道啦。当然,你也能够保留你自我的看法,我们待会继续学习,继续认识他。还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吗?
师:我觉得老王的生活还能够一个用“孤独”的“独”来形容。前面第1自然段就写了,蹲三轮车的都组织起来,但仅有他没有被组织起来,因为他是“单干户”。后面写老王生重病快去世的时候,他都不能到自我家人那边去,说说自我的遗愿什么的。他就只能到自我最好的一个客户那去,送送“鸡蛋”“油”来表示自我对她的帮忙。我觉得用一个“独”字能够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师:用“孤独”的“独”,还不如用“孤独”的“孤”,我们不是经常说“孤寡老人”么。你看,老王的“穷”,老王的“苦”,老王的“残”,老王的“孤”,都说明这是一个十分卑微的三轮车夫。
师:在那样一个痛苦的年代,杨绛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个三轮车夫,并且跟三轮车夫有了一段时间的交往。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杨绛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呢?请你说说看。
生:第一件事是老王有一次撞在电杆上了,杨绛女儿给老王鱼肝油。第二件事是他跟老王闲聊他的家庭。第三件事是老王给他家送冰。第四件事是墨存的腿不能走路了,老王带他去医院。第五件事是他问老王能不能维持他的生活。第六件事,就是最终一件事,他与作者告别,给她家送鸡蛋和油。
师:请坐,你读书读得很细致。你说的是作者跟老王交往的事情,其中有杨绛做的事,也有老王做的事。我们重新来梳理下,老王主要为杨绛做了几件事呢?
生:我认为老王为杨绛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送冰,第二件事是送鸡蛋和香油,第三件事是送钱先生上医院。
师:我提议你把这三件事的顺序处理下。送香油和鸡蛋是第几件事啊?
生:第三件事。
师:这样我们就能够概括地说,老王为杨绛一家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送冰;第二,送默存;第三,送香油和鸡蛋。那我就有一个问题,这几件事都是围绕“送”来写的,但运笔各有不一样,请你来作一点简要的分析。教师给一点提示,能够从“送什么”、“为什么送”、“怎样送”,以及老王的品质、作者的情感变化、文字的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能够静静地读课文、静静地分析,也能够和周围的同学轻轻地交流你的发现。
(生读课文、交流;师巡视)
师:好,那我们就来交流交流我们的发现,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送冰,从“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能够看出老王是一个淳朴宽厚,并且知恩图报的人。因为我们以前也帮忙过他,他是一个明白感激的人。
师:你选择的是从老王品质的角度,是吧?好,继续说。
生:第二件事是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因为默存的一条腿不能走路了。从他坚决不肯收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重友谊重感情的人。
师:继续。
师:第三件事是老王给我们送了一瓶香油和包裹里的鸡蛋。老王明白自我快要死了,他想感激下以前帮忙过他的人。从这儿能够看出,老王是一个自我已经病危了还替别人着想、十分善良的人。
师:已经不仅仅是善良的问题了,是高尚的品质。为什么?我补充一下,对我们此刻来说,香油和鸡蛋不值钱。但在那个年代,一个城镇户口一个月只能分配到二两油。你想,那一瓶香油该是多么的珍贵啊!鸡蛋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讲更是奢侈品,所以那可能是老王倾其所有的财产、倾其所有的付出了。好,继续来。
生:我是从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方面来分析的。作者认识老王后,认为他“可怜”。
师:把“可怜”改为“同情”,是否更好些?
生:第4自然段写“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作者明白了老王家就在那儿。第5自然段,写送冰的时候,作者就从对老王的“可怜”转变成了“欣赏”,因为他十分的老实,作者欣赏他的品质。到最终,老王帮忙作者的朋友墨存。
师:不是“朋友”,是她的“先生”。
生:老王送他到医院去,可是他发现作者没有车,而是自我供给车去医院。老王也十分细心,想到作者可能是没有钱。
师:所以坚决不肯要钱。那一刻作者心中对老王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尊敬。
师:真好,尊敬。继续说。
生:到了第13、14自然段,老王送他鸡蛋和香油,作者送给他钱,他们互相尊重。
师:最终送香油和鸡蛋时作者的情感是不是“尊重”,我们先放一放。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好不好?你觉得是不是尊重?
生:我觉得最终也有“尊重”,但主要情感应当有别的复杂的情感在里面。
师:你来说说“复杂”里面有哪些东西呢?
生:我看到第11自然段中的“强笑”用得很有深意。
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她发现了“强笑”这个词,应当说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你先请坐。这“强笑”的确是挺复杂的,那么这个复杂里面包包含哪些情感呢?
生:因为当时香油和鸡蛋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我觉得作者也不是很富裕,老王去送东西的时候,作者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感激之情,然后就勉强地笑了笑。这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感动和悲伤。
师:有感动,有感激,也有几分的悲伤。
生:前面说老王他已经是病入膏肓的一个人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还对我们一家人坚持着尊敬并要来感激我们。所以当作者收到他的这份感激之情之后,她就为老王的病情感到十分的悲伤,其实是很担心老王的身体健康。为了表示对老王的尊敬,她只能从自我嘴里挤出一丝笑来回应老王。
师:你的分析也很有道理。所以“强笑”这个词中,不纯粹有尊敬的味道,还有感动,感激,同情,还有关切,乃至震惊。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不明白怎样来表达内心对老王的情感。还有哪位同学也来说说?
生:我觉得文章写老王送冰,送墨存,送鸡蛋和香油,那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或者是有一个时间的推进过程的。作者描述得一段比一段长,就感觉她的情感是在一步一步地跟进。比如刚开始她写,“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这就是她对老王的最初看法。然后她又说“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我感觉作者就是在说其他三轮车夫都没有老王老实。到后面第6自然段的时候,在写老王问作者的时候就多了一些描述。到最终一件事情的时候,写的就是对话。我感觉文字越来越细致,感情表达得越来越强烈。
师:她其实是有两点发现。第一点,她发现这三件事是按照必须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二,她发现这三件事是越写越详细。你们发现了吗?刚开始是简要的叙述,说他送的冰要比前任大一倍。而到了送墨存去医院的时候,就有了描述,但描述不是很细致,仅有一段对话,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这是简笔的勾勒。什么叫勾勒呢?我们学过美术没有?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写活了。这段话它写出了老王此刻对杨绛一家的关心,他伸出了援手。而到了写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时候,作者对老王的外貌、神态以及语言都进行了很细致的描述。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我们能够把它叫作“工笔细描”。你看,三次写“送”,越来越详细,由简要叙述,到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经过这样越来越细腻的描述,老王的形象和品质也越来越突出。前面有同学说了,他只是一个老实的人,可是当杨绛一家被打倒以后,被迫害以后,其他的朋友都离他们而去的时候,这个三轮车夫却伸出了援手,不肯收钱。最终他在行将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还强撑着病体到杨绛家里送上了他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我说,这个三轮车夫虽然是一个卑微的生命,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个高尚的灵魂。(师板书)
也正因为这样,杨绛在回忆中才充满了深情,在回忆中才有了很多的“愧怍”。好,还有同学要发言。请你说。
生:第一次送冰时作者说老王是最老实的,第二次送钱先生的时候老王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最终他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他又说“我不需要钱”,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老实。
师:他的意思是说文字虽然有详略,但不管是详还是略,其中都有对老王善良品质的肯定,是这样吗?
生:我们先看第10自然段,再看第11到20自然段。那里写“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从中能够看出老王是要跟作者告别,而他把自我一次也没有吃过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也表现出老王很重友情重感情。
师:你想说的是最终一件事表现的是老王的重情重义。其实,前面的两次“送”是不是也写出了他的重情重义?应当是写出来的。只可是最终一次写得最详细也最令人震撼,前面的写得简略一些。此刻我们把刚才的简要分析来总结一下。同学们一齐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
围绕“送”写三件事,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作者情感由淡到浓,这就是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艺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累赘,又层层递进,在表达上到达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师: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能够学习经过几件事回忆一个人的艺术手法。能够这样说,在杨绛的深情回忆当中,杨绛和老王都各有付出。老王有这样的付出,杨绛一家也有付出,包括送鱼肝油,照顾他的生意,还给他钱等等。那么,既然是各有付出,为什么杨绛要表达一种深深的“愧怍”呢?杨绛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心怀“愧怍”呢?
生:老王给他送香油和鸡蛋,不要钱。但杨绛偏偏要给老王钱,最终老王去世时,感觉送他钱是侮辱了他。
师:我不一样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作者在文章结尾自我都说:“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看到了吗?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是因为生前她对老王不够关心,并且自我作为幸运的人没有了解到老王十分高贵的品质。
师:举一个例子说,杨绛她怎样做才能够减少一点“愧怍”呢?
生:在老王生前生病的时候作者带他去医院。因为作者明白他住在哪里,能够做照顾他之类的事。
师:“我”完全能够去探视他,带他去医院,给他亲人般的温情和关怀,是吧?还有吗?
生:可能她觉得自我剥削了他的劳动成果一样,感觉对他有“愧怍”。平常老王对作者一家也都有好处,作者觉得老王十分善良,而老王所获得的十分稀少,所以作者觉得“愧怍”。
师:你想表达的意思我听明白了,作者觉得自我是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却没有能够给老王更多的一点东西。
生:我觉得“幸运”只是拥有一个家庭一个工作,可是老王连这些最基本的都没有,并且眼睛几乎失明,生活还没有保障,最终又默默地死去了。作者觉得幸运的人应当去关注那些生活不好的贫困的人,然而自我却没有做好这些事情,所以她觉得对老王心怀“愧怍”。
生:作者觉得“愧怍”,因为老王对她十分好。虽然作者也对他十分好,可是作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幸运人,她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却没有好好地关心老王,所以感到十分“愧怍”。
师:是这样,她经过老王家的时候,也没有能够想到进去看看他,坐一坐,是不是?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篇文章里面,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对老王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好的。这句话更突出作者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愧怍”主要表此刻自我作为上层的知识分子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关心那些对自我好的人,以及所有的不幸者。我觉得这句话是一个讽刺,杨绛她本身对老王是比较好的,可是她却表达了自我的“愧怍”之感。那么社会上那些对这些不幸者表示鄙视表示讽刺的人,他们看到这篇课文……
师:你说的讽刺不是讽刺自我,其实也不叫讽刺,而是对社会上那些冷漠者有一些警醒的意味,是吧?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以她的条件能够带老王去医院,让他的病好起来。还有第二个原因,老王来给她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她没有请老王喝口茶,陪老王说说话,就这样让他走了。
师:这个同学读书很认真细致。作者没有像朋友一样像家人一样,让他坐下来喝喝茶,问问他的病情。老王待杨绛一家如亲人,而杨绛只当他是普通朋友。
生:最终一件事情,写作者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去屋里拿钱。拿钱是对老王的一种……侮辱。
师:不能用“侮辱”,太重了。
生:在12自然段,老王这种身体状况不能坐,作者她站着看他下楼,也担心他摔倒,等听不见他的脚步声才回屋。其实她能够扶老王下楼,但她并没有,所以她感到抱歉。
师: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对老王的这份关心,这份感激,是不是非得用给钱的方法呢?
生:不是。
师:老王要的不是钱,要的是什么?
生:关爱。
师:是友谊,是爱,是亲人般的爱,是亲人般的温馨,是不是?所以,是不是能够这样说,杨绛和老王在交往中都各有付出,但他们的付出是不对等的。比如说送冰的时候,杨绛就是在照顾他的生意,而老王对他就是对家人的一种关心。在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作者觉得老王把那么好吃的东西送来给我们,仅仅是一个患病的朋友对我们家的一种普通关心。可是对老王来讲,他却是在和亲人诀别之前倾其所有地付出。所以,这种付出是不对等的。杨绛的幸运,是在那样一个**的年代里,她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亲情。而对老王来讲,他付出了亲情,却仅仅获得了友情,仅仅获得了同情。所以,一想起这个,杨绛心里面就充满着“愧怍”。作者的这份“愧怍”里包含着对老王的一种缅怀,也包含着对他的迟到的感激。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有些感激是不能用钱来表达的,而是要用情去回报情。(师板书)
那么,我再问同学们,老王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杨绛这种“愧怍”,除了表达对老王的缅怀,你觉得她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刚才有位同学说的是讽刺,之后我说它还带有一种警醒的意味。
生:她是想呼吁人们关心和关注不幸的人,不要等到他们离去了才醒悟过来去关心他们。
师:好,就是说要把你的善良的行动表达出来,不要等待,有一种呼吁的味道。
生:她是想要表达一种感恩的心,因为她觉得仅有用心体验生活,用心体验老王对他的好,才能感到一种亲情般的爱。虽然老王从没有感受过亲情般的爱,可是她却想要呼吁人们给予那些需要关心的人以亲情般的爱。
师:呼吁人们付出自我的爱,的确有一种呼吁的味道。同学们,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对于“愧怍”写过这样一段话:
屏幕显示:
……(十年浩劫中)有一种人,他们明明白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可是,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所以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师:杨绛写自我的“愧怍”还有一层很深的用意,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时地来反省自我,对于做过的事情要有一种自省的意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破坏,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受到了打击,有的所以含冤去世。可是迫害他们的那些人没有人去反省自我的错误,所以那些灾难就容易被人遗忘。在这篇文章中,杨绛作为一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她是期望我们的民族应当时时都有一种反省的意识。仅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所以,唤起民族的自省意识才是杨绛表达“愧怍”之情的本意。
好,今日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篇2: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佟铁鑫演唱的《关雎》,营造诗意氛围。)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昨日我请班主任张教师帮忙布置了两项任务,一个是完成“预习记录单”,另一个是给大家推荐阅读《你的姓氏里,藏着最美的情诗》。今日,我们初次见面,教师首先用情诗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王”,春芳十里,都不及你一人的情深意重。你姓什么呢?能用一首情诗或情话介绍一下自我的姓氏吗?
生:我姓沈,“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的“沈”,沈园虽然已经不似当年,但我对你的真心永远不变。
师:沈同学很真诚,再发言时声音应当更洪亮些。
生:我姓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金”,与你相逢的那一刻,我感觉异常幸福。
师:金同学的“金”字诗异常有含金量!
生:我姓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我期望每个春天都陪你看依依杨柳。
师:杨同学的情诗出自《诗经》,情话很动听,令人心生向往。(众笑)
生:我姓牟,教师我没找到含“牟”字的情诗,就自创了一句,“波上寒烟青,牟家少年已长成”的“牟”,我已逐渐长大,已经能为你遮风挡雨!(声音洪亮,满含自豪,全班自发鼓掌)
师:牟同学自创的情诗更是饱含着真情、深情、盛情!孩子们,我们的姓氏里都藏着最美的情诗,而这些美丽情诗的源头大家明白吗?它就是《诗经》!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东方大地上的那些先民们虽然没有留下姓氏,但他们却在用最古老、最原始、最凝炼的腔调歌唱着感情。今日,就让我们一齐溯洄《诗经》之畔,聆听《关雎》的感情箴言。
二、读诗
师:古人说读诗要“高声朗读”也需“密咏恬吟”,接下来请大家先高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高声朗读诗歌)
师:谁第一个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朗读成果?
生:读诗歌。
师:谁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情景?
生:他读的字音准确,语速太快了。
师:那你能试着用略微慢一点儿的语速再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诗歌。
师:你读的字正腔圆,语速适中,更为难得的是还有了重音的变化。相信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学习你必须会读得更好,大家也会读得更有情味。
三、知意:
师:根据同学们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教师发现咱们八年级三班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我的“专利问题”,很了不起!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金苏燕同学:君子为什么喜欢淑女?周芝林同学:淑女身上有什么特点?君子又有什么特点值得淑女喜欢?王梦圆、许凯同学:君子追求淑女,最终成功了没有?君子和淑女最终在一齐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全班有31名同学提出。
(屏显:动画展示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记录单”)
实际上同学们的问题都集中在诗中的一个字上,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字?
生:嗯……(沉默)
师:看来你暂时还没有发现,不要紧,你先坐下再找一找。
生:我认为是一个“求”字,整首诗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
师:你同意这位小牟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我也认为是“求”字。
师:好,教师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做了一个整合。
屏显:因何而求,如何追求?
君子——淑女,
下头我们就一齐来探求这个问题。(教师板书大大的“求?”)
请大家“密咏恬吟”这首诗,圈点勾画,从中找答案。
(学生认真品读、吟咏诗歌,圈点勾画)
师:请这位女同学与大家分享她探求的成果。
生:我觉得因为淑女是“窈窕”的,所以君子喜欢淑女,要追求淑女。至于如何求的,诗中也有答案,“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窈窕”是什么意思?
生:注释上有,是指文静完美的样貌。
师: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觉得文静完美指她的内在美还是外在美?
生:我认为是外在美,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喜欢肯定是长得很漂亮,暂时还看不到内在美。
师:嗯,有道理。
生:教师,我不一样意这种说法。我觉得淑女也是具有内在美的,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能够看出来淑女一向在捞取、采摘、挑选荇菜,异常勤劳,君子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长时间观察才喜欢上淑女的。
师:你很善于发现,是有一颗慧心的孩子!那我们一齐来深究探源一下“窈窕”的词义吧。
屏显: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窈窕:(宫廷、山水)深邃幽美。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貌。
窈窕:美貌曰“窕”,美心曰“窈”;美状曰“窕”,善心曰“窈”。
经过这个词的释义,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君子想要追求的淑女原先是内外兼美的女子啊。
师:是的。“窈窕淑女”这个我们词此刻还用吗?
生齐答:用。
师:对,还在用,这是出自本诗的一个成语,我们此刻用的成语大部分来自古代经典,在这首诗中还有其它成语吗?
生纷纷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师:从《关雎》中还衍生出了一些成语,如:琴瑟和鸣,梦寐以求,参差不齐等等,请大家做一下标注。我们继续来探“求”。
生:君子追求淑女用了很多心思,他“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友”是表示友好,“乐”是使她欢乐。
师:那你试一试把这种向她表示友好、使他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吧。读的时候,语调应当上扬一些还是下抑一些?
生:上扬一些好。
师:是的,“琴瑟友之”,他对着心爱的姑娘弹琴鼓瑟,要读出欢欣愉悦的心境来。“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欢乐,语调就更应当上扬轻快。
生读:“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读得抑扬顿挫,全班自发鼓掌)
师:这位同学用自我的声音读出了自我的理解,咏出了诗歌的情味。
生:教师,我有个发现不知对不对?
师:欢迎有新的发现,无论对错都是有价值的,你说吧。
生:我感觉这个“芼”的意思是“挑选”,好像是一语双关,字面上的意思是淑女在挑选荇菜,但也有在挑选自我意中人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确实很有价值,教师也完全认同你的说法,古人说“诗无达诂”,读诗读出自我独到的见解异常重要。探“求”继续。
生:我认为君子追求淑女十分艰难,最终没有成功。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能够看出来,“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寤寐思服”如何理解?
生:指白天黑夜思念,“思”是思念,“服”也是思念。
师:“思服”这种词在我们语文概念里能够叫做同义复用,两个思念叠加在一齐,能不能理解为思念也在成倍增长?
生:对呀教师,您这一说我就更明白了,“思”“服”连用,太想太想了,思念泛滥成灾了。
师:好一个“‘思’‘服’”连用、“思念泛滥成灾”!理解诗歌是要借助于想象的,请大家想象一下,此刻你就是诗中的君子,你在“思服”什么?
生:文静完美的姑娘啊,你能不能停下捞取荇菜的手,看我一眼?你不要一味地挑选荇菜,也挑选一下我如何?
师:真是一个痴情的君子。
生:我再想想除了弹琴鼓瑟我还有什么才艺能引起她的注意?
师:想多练就一些才艺与本领。
生:我在想我的心上人,随手写下一封情书,情书的资料是“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你与我必须要在一齐”。(笑声)
师:这位多情的君子不得了,他的情书一不细心又成了《诗经》的另一首经典,“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文化积淀很深厚!大侠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木婉清,据说就是出自这首诗。
生:我辗转反侧,想啊想,我做了一个梦,娶到了美丽的好姑娘。(笑声)
师:日子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中也有体现:“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梦中出现的场景,也是君子的完美愿望,敲钟击鼓在古代一般指娶亲。他们究竟在一齐了没有?诗歌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许追求成功,从此“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也许郎有情女无意,从此“在水一方,道阻且长”。但无论怎样,最完美的情感都值得去追求去期待。请这位同学试着把这几句诗中的丰富情感读出来,语速应当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应当慢一点,君子追求不到,很煎熬。
生读:“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感觉她读得怎样样?
生:还能够,但我觉得“悠哉悠哉”语速还能够更慢一点儿,语调还能够更低一些。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理解精准,读得到位,能够“以声传情”,有未来播音员的潜质!请同学们都试着读一读,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情味来。
(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读诗)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与发言中能够发现,“因何而求”?因淑女“文静完美,从容优雅,勤劳质朴”而求。“如何追求”?君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大家从中发现君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看到窈窕淑女然后追求,先心动后行动,很勇敢,并且他一向在追求,坚持到底。
师:俗话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君子很真诚很专一,不朝三暮四,君子的品德好。
师:在对待感情上,专一是最必备最重要的品质。
生:君子喜欢淑女,却不贸然前去打扰,只是琴瑟友之,感觉很彬彬有礼,也很多才多艺。
师:哦,原先君子对待感情真挚专一,才德兼备,勇敢执着。即使求不到也不气馁,求不到也不疯狂,有礼有节,“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屏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评《关雎》
此时此刻,大家明白“君子求淑女,因何而求,如何追求”的了吗?
生:明白!
(师完善板书:在“求”左边一撇、右边一捺上分别书写君子、淑女特点,在“?”旁写上一大大的“!”号。)
师:君子和淑女的情感如此真挚、热烈、圣洁、完美,像春日初阳般让人感觉到明朗而又温暖,似碧水清波般让人感觉到澄澈而又悠远。下头,教师想用自我的声音传达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咏诵诗歌。
师配乐咏诵诗歌。(掌声)
师:感激孩子们对我的鼓励,相信你此时对这首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请大家配乐齐读,读出自我的感悟和理解。
(生高声咏读诗歌)
四、明言:
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语言很有特色,影响深远。在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中,咱班有27名同学关注到了这首诗的语言及写法特色,提出了很多专利问题。郑子涵同学:写君子追求淑女,开头为什么写雎鸠鸟?张熠同学: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参差荇菜”?写荇菜之后和淑女君子有什么关联?那我们就思考一下:这首诗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能够吗?小组先来交流一下。
(屏显动画展示学习预习单)
屏显: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组热烈交流)
生: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我感觉缺少了画面感,也缺少了美感。没有了环境的支撑,好像就不能表现出君子的追求的持之以恒。
生:去掉“参差荇菜”这几句,淑女的形象就大打折扣,看不出她是那么的勤劳朴实了。
生:去掉的话节奏感和韵味就降低了,太直白,不够含蓄,而我们中国的诗歌是历来讲究含蓄之美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见地,让教师都佩服不已。是的,中国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含蓄隽永富有美感的。
屏显:中国诗歌自《诗经》始,就具有了含蓄、隽永、生动、富有美感、富有韵味、富有感染力等特点。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景,我感觉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为了引起下文做铺垫的。
师:你说得十分好!这句话运用的写法叫做比兴,比是比喻,兴是兴起、引起下文的意思,也就是说写“关关雎鸠”是把“君子淑女”比作“雎鸠”,是为了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屏显:《关雎》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表现。由景到情,外部事物触发内部情感又含蓄蕴藉表达。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诗歌具有含蓄隽永之美。
(学生齐读以上资料)
师: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君子直接表达对淑女的倾慕之情。这种写法叫做赋。《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屏显:“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是直抒胸臆的语言艺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表达的真实资料。是烘托氛围的语言艺术。
师:你能回忆一下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运用了这种写法?
生: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山写水为的是引出陋室,把自我比作“仙”和“龙”为的引出“德馨”。
生:还有贺敬之《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作比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及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师:小金和小赵同学充分诠释了孔子“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也做到了知识上的融会贯通,为你俩点赞!比兴写法,不仅仅课文中有,此刻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中也有,因为歌词的源头也是《诗经》。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虫儿飞》中有。哼唱“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掌声)
师:你的歌声异常动听,教师和同学们都被你感动了,好歌就是这样,能够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写“黑黑的天空、亮亮的繁星,虫儿飞”是为了引出什么?
生:思念。
生:《鸿雁》里也有,借鸿雁比游子,写鸿雁往南飞是为了引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师:是的,你举的例子也很准确,由景及情,含蓄生动。如果今后在写作中我们也适当运用一下比兴写法,相信你的文章定会更加文采斐然。
师:大家发现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是四字为一句。
师:对,这叫四言格式。四言格式使得诗歌节奏明快,音韵异常和谐。大家在七年级学的《观沧海》就沿用了这种格式。
屏显:四言格式。二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如:曹操《观沧海》。
生:教师,我还有个发现,诗中重复性的句子十分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这种艺术形式叫做重章叠句,这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具有音乐美。
屏显: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有利于歌唱记忆,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回旋跌宕,有利于突出咏叹的主题,具有音乐美。后世诗歌中的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皆源于《诗经》。
所以,有人说《诗经》的语言不只优雅在传统里,在《诗经》的语言艺术中更藏着中国人从古至今、适用千年的语言技巧。大家了解了这几种语言艺术手法,请看屏幕,能试着用背诵的形式把空填上吗?
屏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学生试背诗歌)
师:3月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点赞了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的名字叫《经典咏流传》,大家看过吗?
生:有的答看过,有的答没看过。
屏显:陈宝生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齐,‘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此刻,我们就化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形式,咏诵诗歌。因为有的同学可能没看过,教师给大家做了一个范例。
屏显:要求:用一句话做引子向大家推荐《关雎》。
比如:溯洄《诗经》之畔,在关关雎鸠的鸣唱声里,我们一齐分享君子追求淑女的感情箴言。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师:请大家首先组织一下语言,自我先咏诵一遍。
(学生投入地练习咏诵诗歌)
师:谁来做第一个经典咏诵人?
生:溯洄《诗经》之畔,荇菜飘摇,雎鸠欢歌,君子弹琴,淑女采摘,让我们一齐来聆听君子追求心上人的吟唱。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张大鹏,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生咏诵。(专注投入,掌声)
师:咏诵人语速语调适中,节奏把握准确,情感饱满。谁再尝试一下?
生:青青碧水边,时光已走远,然而有些诗歌却不会随时间老去,它常读常新,总会在某个瞬间悄悄拨动我们的心弦,这就是《关雎》,这就是经典。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秦明月,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生咏诵。(声情并茂,掌声)
师:此刻,对于经典咏诵人秦明月的咏诵已无需我多加评点,大家的掌声已说明一切。
五、总结
师:沿着诗三百的诗行,去追寻,我们发现《关雎》里的感情很纯净;《关雎》里的相思很美丽;《关雎》的赋比兴影响很深远;《关雎》的四言格式富有节奏感;《关雎》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关雎》很直白,也很含蓄;《关雎》很热烈,也很节制;《关雎》里的君子虽求而不得但依然心存幻想、不弃不怨!雎鸠唱和处,参差荇菜间,《关雎》浅吟低唱成为《诗经》里的经典,让我们把诗性之美植入心田,常常咏诵,细细品味,让经典永流传!
此刻,让我们一齐来做经典咏诵人!
(学生齐咏诵诗歌)
下课!
篇3:课堂实录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之前,先出个数学题考考大家。3+x=?
生:10。
师:请问x等于几?
生:7。
师:请问x在那里叫什么?
生:未知数。
师:未知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的数。
师:请问大家,为什么不直接说x“不明白的数”,而要说“未知数”?数学教师在上课时,为什么不说“同学们,我们来求这个不明白的数”,而说“我们来求未知数”?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说太啰嗦了。
师:是的,说“未知数”,异常简洁。你明白未知数,从哪里来吗?(生疑惑)从古代来的,它来源于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我们平时读的小古文就是文言文中十分短小的一类。文言文,它第一个特点就是简洁,刚才我们经过“未知数”就已经感受到了(板书:简洁)。几个字,就能涵盖很多很多意思,不用罗里吧嗦解释半天。文言文,至今还出此刻我们的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成语。比如:八仙过海,还用说八个神仙在那里漂洋过海吗?不需要。所以我们学习语文,要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今日我们就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课题是《杨氏之子》。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刚才有同学告诉我,你们的经典读本上有《杨氏之子》,说你们已经会读了。那我此刻来听一听,全班一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我给大家打99分,还有1分扣在哪儿?
生:扣在标点符号上,没有停顿。
师:是的,是这个问题,大家读的语气、语调、停顿啦,每句都差不多。其实,文言文有文言文的味道,下头大家把书翻开,听陈教师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没有标点,我也停顿了,请用斜线画出来。(教师范读课文)
生边听边画停顿。
师:停顿标好了吧?来,和我标的对一对!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其实读得很连贯之后,有些停顿也能够省略。来,看着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全班齐读课文)
师:不错。我们还能够快一点,这样有些停顿听起来更自然一些。听我再读一遍。(这一遍,教师读得稍快了一些。)像我这样再练习一遍。自我读自我的。(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朗读课文。(指名读)
师:哎呀,读得这么好,都挑不出毛病。就像她这样,我们全班再读一遍。(全班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中有几个人物?
生:两个。
师:一个是——
生:杨氏子。(板书:杨氏子)
师:还有一个是——
生:孔君平。(板书:孔君平)
师:文言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简洁到什么程度呢?有时用一个字来代替一个人,有时甚至把这个人都给省略了。(板书:简省)。此刻请大家动动脑筋,把文中应当出现的这两个人通通还原,放到括号里试一试。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父,()父不在,()乃呼()出。()为()设果,果有杨梅。()指以示()曰:“此是君家果。”()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自我动脑筋,填空。
师:好,谁来试试?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杨氏子)父,(杨氏子)父不在,(孔君平)乃呼(杨氏子)出。(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孔君平)指以示(杨氏子)曰:“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错,100分!都还原对了。可是这样读起来感觉怎样样?
生:很啰嗦,还是原文更好。
师:那我们还是读原文吧。这次速度能够适当快一点,预备读。(全班齐读课文)
师:能背了吗?看着大屏幕,我们来背一背。(学生看着提示背课文)
(PPT出示:
梁国(),甚()。孔君平(),父(),乃()。为(),果()。孔()曰:“此是()。”儿():“未闻()。”)
师:背得还不错,我们再来一遍。
(PPT出示更简洁版本:梁国孔君平为孔儿)
师:好的,第三遍,没有任何提示了。请再背一遍。(生背诵课文)
师:十分棒!我们学文言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它读熟背熟。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这个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很聪慧。
师:何以见得?
生:我从杨氏子的回答里看出他很聪明。
师:他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觉得他聪明?
生:孔君平明白他的姓氏,说杨梅是“君家果”。杨氏子立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哦,我听明白了,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来开玩笑,杨氏子立刻就用孔君平的姓回敬他,这叫聪明。好,请你把“聪慧”写到“杨氏子”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聪慧)
师:还有谁来说说对杨氏子的印象?
生:我觉得他说话很委婉。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并没有回他: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婉转对答,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是抓住“未闻”这两字来体会的,看出他说得比较委婉。这种委婉就显得这个人比较——
生:机灵。
生:有礼貌。
师:为什么会感觉有礼貌,我们来演一演,也开个玩笑吧。你们是孔君平,请你们跟我开玩笑。
生:此是君家果。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什么感觉?
生:感觉说话直来直去的。
师:是呀,你说杨梅是我家的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你跟杨梅跟我是一家,那你跟孔雀就是一家。小孩子这样说话,让人感到——
生:感觉没礼貌,没素养。
师:好,请这位同学把“有礼貌”也写在“杨氏子”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有礼貌)
师:同学们对杨氏子还有其他印象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他这样说,证明他有点生气。他不让别人侮辱他和父亲的姓,不让别人侮辱自我的祖宗。
师:你恐怕是言重了。孔君平没有侮辱的意思,只是跟他开个玩笑吧。杨氏子就以玩笑对玩笑,无伤大雅。大家还有没有别的发现?他的聪慧还体此刻哪里?他的有礼貌还体此刻哪里?文言文呐,内涵太丰富了,要好好去揣摩。
生:我从“为设果”,也看出他很有礼貌。客人来了,他为客人准备了果盘,很客气。
生:我觉得杨氏子很淡定。他才9岁,应对这样突然的情景,他没有慌乱,一点也不紧张。
师:能从容应对,看出他很淡定。好,请你把“淡定”也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淡定)
生:我觉得他很懂事。父亲不在家,他自我就能够在家招待客人,端上水果。
师:是呀,毕竟他才9岁。好,请你把“懂事”也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懂事)
师:说来也真奇怪,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表现杨氏子的,可是偏偏他连个名字都没有,没人明白他是谁。在历史的长河里,他就像一颗流星。倒是另一个人,留下了姓名,谁?
生:孔君平。
师:请问孔君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他知识很丰富。他善于在别人的姓上做文章。
生:我觉得他很幽默风趣。当杨氏子奉上水果,他说“此是君家果”。
师:确实挺幽默。请你把“幽默”写在“孔君平”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幽默)
师:我的感觉是什么呢?这孔君平是不是闲得慌啊?
生:对呀,他没事就喜欢考考人家。
师:去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就逗人家儿子玩,是吧。其实,那里面也说明了一点——
生:他顽皮,好(hào)玩。
生:不对,不是好玩,是有一颗童心,这叫童心未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请你把“童心未泯”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童心未泯)
师:《世说新语》里边,写很多好玩的人,有兴趣的找来看一看。下头为难一下大家,我总感觉这个故事没有写完,请你仿照文章的风格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把文章写完整。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曰:“()!”)
生认真思考,自由写。
师:好,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同学写的。
生:孔笑曰:此子很聪慧。
师:这个很,能不能换一下字?
生:此子甚聪慧。
师:谁写的不一样?
生:孔赞曰:此子必成大器。
师:这位同学姓什么?
生:姓陈。
师:陈氏之子,将来也必成大器。(全班掌声)
生:孔吃完曰:此果不错。
师:标准的吃货啊!(众大笑)此果不错,莫非是一语双关?果子不错,姓杨的小孩也不错!其实,孔君平还可能会说:“真乃神童也!”或是“久闻贤侄大名,今日得见,果真名不虚传!”
师:大家看,刚才我们是用文言的句式来写话。如果我们把它变成白话文,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把文章印出来了,发给大家看看。
(下发纸质资料,PPT也同时出示:
杨氏之子
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有个儿子才九岁,十分聪明。
②有一天,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心想:,于是,孔君平说:“。”
③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说:“。”孔君平见水果中有杨梅,
,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④孩子心想:,于是立刻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⑤孔君平听了,
。)
师:好,我给大家分一下任务,第1组重点写第2自然段,第2组重点写第3自然段,第3组重点写第4自然段,第4组重点写第5自然段。如果自我的任务写完了,还有时间,能够写写其它段。开始吧。(学生认真写起来,教师巡视,并挑出几位写完的同学站上讲台。)
师:同学们请停笔。我们请台上这4位同学合作一下,把他们写的读一读,教师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有个儿子才9岁,十分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恰巧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心想:听说杨家小子异常聪明,我今日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于是孔君平对仆人们说:“我好友杨先生不在家,那我见见他儿子吧。”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说:“叔叔,请尝一下杨梅。”孔君平见水果中有杨梅,心想,这种水果叫杨梅,和这孩子的姓一样,不如就此机会逗逗他。于是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心想:想考我是吧,看我怎样应对!他灵机一动,立刻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孔君平听了哈哈大笑。这时孩子的父亲回来了,孔君平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真聪明,将来必须是个人才。”
师:你看,这样加了一些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的描述,文章就变得更生动了,这是现代文的优势。同学们,像这样的小古文,在《世说新语》这本书里,比比皆是,我给大家再读一篇,请大家感受感受。
(PPT出示:
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
师:没听明白是吧?再听听现代文版的故事。
(PPT出示: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我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孔融进了李府一齐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以往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之后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必须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十分不安。)
师:听完后,你对文中这个小孩——孔融,又有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他很机智,口齿伶俐。
师:和杨氏子比起来,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你觉得这个孩子,和杨氏之子一样有礼貌吗?陈韪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于是孔融针锋相对:您小时候必须很聪明吧(所以此刻长大了变蠢了)。这个话,让陈韪脸上——
生:挂不住,很难堪。
师:孔融果真如此,长大以后,恃才傲物,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最终被曹操杀了。
生:小时候他不是让梨了吗?
师:很大方,那是他好的一面。可是他性格里面的弱点,经过这一件小事,就能够反映出来了。他说话只顾嘴巴快活,不研究人家的感受,不光让陈韪听了心里不舒服,在座的宾客听到也不会喜欢他。有人会想: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没教养。
师:这个故事,也选自于《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必须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可是,读文言文必须得有耐心,有时还要借助注释或是工具书来读。顺便提一下,文中有一个注释是错误的,请大家改过来。孔君平诣其父,注释中说“诣”是拜见,是错误的,改成“拜访”。“拜见”是什么?下级拜见上级,或是晚辈拜见长辈。孔君平和杨氏子的父亲,他们是朋友,应当用拜访。我也查了《辞源》,“诣”没有拜见的意思,而是拜访。好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那里,下课。
篇4:课堂实录
《诫子书》课堂实录
(课前师生问好)
师:今日我们一齐学习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屏显:题目、作者)哪位同学能看着题目,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1:诸葛亮告诫儿子好好学习。师:从题目中就能看出好好学习吗
生1:应当是警戒儿子要心静,不能烦躁。师:哪位同学能直接解释一下题目
生2:我认为本文的题目就是警戒自我的孩子作为例子。师:诫子就是警戒、告诫自我的孩子,书是什么意思众生:信。
师:对,我们学过《答谢中书书》,“家书抵万金”。师: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古代名人是喜欢写信来教育自我的子女,这是古代家长教育的方式,我们明白的《傅雷家书》,大家课下能够读一读。今日让我们一齐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一齐去了解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父亲会对他八岁的儿子说些什么呢下头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屏显:《诫子书》全文)生3:(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能更正一下
生4:他第一个字就读错了,把夫(fú)君子之行读成了夫(fū)君子之行,遂(suì)成枯落读成了遂(zhú)成枯落。把淫慢则不能励精读成了精励。师:遂(suì)成枯落,遂是什么意思众生:最终。
师面向生3:期望你必须要记住。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5:(朗读全文)师:订正一下。
生6:夫(fú)不是夫(fū),遂(suì)不是遂(suí)。
师:第一个字这两个音都有,做句首发语词时我们要读二声夫(fú),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生7::(朗读全文)
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小组内比赛,比一比,看谁读得好,互相更正一下。生读
师:读完就停下,我们齐读一遍。众生齐读
师:文言文的翻译是一项很扎实的基本功,请同学们小组或同桌合作翻译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圈画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学生组内合作翻译,师巡视指导。)
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可是不好翻译。同学们在翻译讨论时,你觉得有哪些不好翻译的地方
生8:非淡泊无以明志
师:有哪个同学帮忙解决一下
生9:我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在对待功名利禄时要有一颗淡泊的心。师: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在翻译时最好坚持原先的句式,怎样翻译最好,哪个同学帮下忙
生10:恬静寡欲才能证明自我的崇高的志向。师:这是双重否定句吗生:不是。
生11:如果不是恬静寡欲,就不能证明自我的崇高志向。师: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师: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全文。
生12: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我尽善尽美,以俭朴节俭财物来培养自我高尚的品德。如果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我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梦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我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仅有悲伤地困守在自我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师:请坐,翻译的十分好,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众生:没有
师:都明白了,那教师问一问大家,请看学案重点词语解释,抢答比赛。生13:夫是语气助词,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静以修身的以是凭借。师:请坐,有问题吗生:没有。师:继续
生14:明志是证明志向,淫慢是放纵怠慢,险躁是冒险急躁。生15:接世是对社会有益。
师:很好,那里是意动用法,类似于我们之前学过的“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继续。
生15:穷庐是简陋的房子,那里指狭小天地,将复何及是怎样还来得及呢。师:文言文朗读是重点,要读出一些味道来,必须把自我沉进去,把握好语气和感情,大家看学案三:你认为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请分别设想站在父亲和儿子的角度体会本文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16:我认为作者对儿子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情感,如果让我站在父亲角度来读的话,我就会用一种比较沉重,谆谆教诲的语气读。
师:谆谆教诲,意味深长,沉重,期盼的语气,请你给大家读一下。生16:(读文)
师:读的有没有意味深长众生:有。
师: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生鼓掌)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语气最沉重或是作者会重点强调哪些句子。生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师:为什么
生17:因为他主要想告诉儿子要学会集中自我的精神,并且要稳重。师:这是从意思上说,那从句式上它是什么
生:双重否定句式
师:双重否定,加强语气。(师范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读的意味深长。还有没有双重否定句生齐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对双重否定,加强语气。你认为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重点强调。生18: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师:你的理由
生18:之前叙述那么多,最终结尾了要教育自我的儿子。
师:最终结尾了要教育自我的儿子,要珍惜时间,并且用了什么标点生:感叹号。
师:请同学们读出感叹。生齐读
师:将复何及:!怎样来的及呢,孩子啊,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吧!还有没有生19: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你的理由
生19:是从身心上教育儿子。
师:不能贪图享乐,不能懒惰懈怠,反面教育,(强调)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我们师生合作一下,请同学们在教师的提示下朗读。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早熟的人才,从小聪明伶俐,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为什么他会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生:他太容易骄傲了。
师:太容易骄傲了,所以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应当是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请大家读出来。(全班齐读)
师: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请同学们齐读,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全班齐读)
师:有了殷殷期盼的味道。那么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齐战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能够说《诫子书》一路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请大家以诸葛瞻的语气心领神会地再读一遍。(全班齐读)
师: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正是这一年的八月,发动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身为儿子,更应当牢记父亲最终的教诲,身心感念父亲的一片苦心,请大家读出慈父的良苦用心。读!(全班齐读)
师:这封家书虽然仅有八十六个字,但问世之后却天下闻名,广为传颂,人们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深深地折服,听说着这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请大家用一种赞赏的感叹的语气再读。(全班齐读)
师:这封家书写得太好了,这封家书既是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也是诸葛亮自我学习修养的实践总结。能够说诸葛亮自我也颇为自得,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品行,你觉得诸葛亮本人最喜欢的可能是其中的哪两句为什么或者用我从文中_______句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诸葛亮。两种方式都行,先自我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开始
生20:我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读出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有梦想有人生目标的人。
师:怎样读出来的说说你的理解。
生20:从致远二字中读出诸葛亮有伟大的志向。师:哪位同学给补充一下。
生21:我也很欣赏这一句,我从这句读出了诸葛亮在应对困难的时候,他十分的沉着冷静,用平和的态度去应对一切的困难。师:你有没有事实能证明诸葛亮是这样做的
生21:在草船借箭中,别人都很慌张,而他却坐在其中饮酒作乐,不怕所射来的剑鞘,最终与他预想的一样。
师: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但我觉的更像是险躁则不能治性,你觉得呢
生22:诸葛亮在魏国大军来的时候,还能唱空城计,也能体现。
师: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的重要章节,同学们应当都有印象,但大家应当明白空城计是杜撰的,不是真实的,经过这个杜撰的故事我们能看出诸葛亮的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还有吗
生23:我认为他喜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经过这一句他想告诉儿子珍惜时间,尤其最终一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师:那从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生23:诸葛亮是一个十分珍惜时间的人。
师:十分珍惜时间,不能荒废时间,来学习读书,所以诸葛亮才能博览群书,大家传说中的政治军事无所不通,天文地理无所不晓。还有吗
生2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一句写出了诸葛亮是一个十分热爱学习的人,并且鼓励儿子像自我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并且要博览群书。师:那么他成才的原因,课本中总结的是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成才必须有志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自我有远大的志向,隐居时就被人成为卧龙先生。还有吗
生2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其实是诸葛亮自身的写照。从淫慢则不能励精,能够看出诸葛亮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师:对,诸葛亮严格要求自我,从来不懈怠,很勤奋。生:他还做了十分多伟大的事情,为国家效力很多。
师:他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奔走驱驰,为了国事,为了蜀地。南征北战,殚精竭虑,他曾五次北伐,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积劳成疾,病死于战场。可见他一生都实践了淫慢则不能励精。大家要记住勤奋勤勉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还有吗
生2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在做人方面的道理,并且从这一句我们看出诸葛亮已经到达了必须的思想高度,他能够用宁静来修身,用节俭来培养自我的品德,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很宁静,很节俭的人。师:很宁静,很节俭的人,是你猜出来的吗有证据吗生26:他在遗嘱中告诉后人他的丧事要一切从简。
师:说得很好。大家能够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达很简洁,道理很深刻。听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里的人生梦想,其中修身是前提。那么诸葛亮的修身经验是静以修身,他在帮忙刘备之前,一向隐居隆中读书苦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俭以养德,大家刚才说的太好了,他一生十分勤俭,在平定南中叛乱中深入不毛,十分节俭,他以往向后主刘禅主动申报自我的家产,说自我“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在病危时立下遗嘱说““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用此刻的话说就是,在山上挖一个能够放进棺材的墓穴,下葬时穿上平时穿的衣服,不要放什么随葬品。他一生实践了他的俭以养德,期望大家能记清楚。还有吗生沉默
师: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期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我内心的平静。我们一齐读一下这句话。生读
师:那里说的宁静是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我们的班级誓词是生:宁静致远师:这封家书是诸葛亮自我学习修养的基本点,如果你从中学习的一两句送给你在座的同学,你会送给谁
生:我把“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送给张扬,因为他贪玩,耽误了学习。师:那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送给张扬。
生齐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张扬:我记住了,我以后必须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生:我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一句送给赵泽阳,因为他在学习方面太懈怠,太懒散。
师:我们请赵泽阳同学真诚的背诵一遍。赵泽阳: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请赵泽阳同学以后必须要勤勉,不要懒散。
生:我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送给季成云、王瑞、施维
佳。他们在学习中应当给自我树立一个目标。师:你们记住了吗请三位同学一齐背诵一下。生背诵
生:我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送给自我,以提高自我的修养。生:我也要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送给自我,因为我有时一考不好,就精神颓废(众生笑),没有信心好好学习,这一句能激励我胜不骄,败不馁。
师:请同学们一背一下。众生背
师:同学们,本文词源意丰,字字珠玑。我们经常说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我难。下头请大家换种心灵,选几句自勉自励的话写在学案上。生写师:真正的智慧能够穿越时空,让这些经典语句永驻我们心中,伴我们行走一生,让我们在深沉的诵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众生齐背。(下课铃声响)
佳。他们在学习中应当给自我树立一个目标。师:你们记住了吗请三位同学一齐背诵一下。生背诵
生:我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送给自我,以提高自我的修养。生:我也要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送给自我,因为我有时一考不好,就精神颓废(众生笑),没有信心好好学习,这一句能激励我胜不骄,败不馁。
师:请同学们一背一下。众生背
师:同学们,本文词源意丰,字字珠玑。我们经常说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我难。下头请大家换种心灵,选几句自勉自励的话写在学案上。生写师:真正的智慧能够穿越时空,让这些经典语句永驻我们心中,伴我们行走一生,让我们在深沉的诵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众生齐背。(下课铃声响)
篇5:《陈情表》课堂实录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昨天我们已经将本文字词作了疏通,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文章。先切大家把课文齐读一下。
二、朗读课文
生:(高声朗读全文)
三、赏析课文
师:课文标题中的“表”是什么?
生:是一种文体。
师:对。这种文体一般写什么的?
生:是臣子写给君主的一种文体。
师:那好,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我们应该搞清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谁陈情?
生:李密。
师:李密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李密,生于224年,死于287年。西晋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张广祥编写。
师:谁来结合课文有关文字补充?
生: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改嫁,依赖祖母刘氏抚养长大。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师:正因为李密以孝著称,才被他人推举为孝廉。
师:第二个问题:向谁陈情?
生:晋武帝。
师:他是什么人?
生: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师:他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
生:李密有才华呗。
师:仅仅这个因素吗?
生: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司马炎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师:对。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张广祥编写。
师:第三个问题:陈什么情?
生:向君王上书请求辞官的衷情。
师:也就是“辞不就职”。为什么不就职呢?
生:祖母年岁大,需要人侍侯。
生:祖孙相依为命,做孙子的不能对祖母不闻不问。
师:对。课文也是这样说的。不过,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吧。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古人说,一臣不事二主。就象一女不嫁二夫一样。(生笑)魏晋时期的士人更是看重气节。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张广祥课堂实录。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张广祥编写。
师:好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是--
生:忠与孝的矛盾。
师:对。忠孝不能两全时,你就得舍孝而全忠啊。我句个例子,电视剧《汉武大帝》看过吧?
生:没有啊!
师:里面有个情节。晁错推行削减诸侯的政策,受到众人的排挤,但是晁错仍然不改心志,为此他的老父亲从老家赶到京城,劝说儿子别搞了。晁错说,不搞不行啊,不搞刘家就不能坐稳江山。老父亲说:刘家稳了,我们晁家就不稳了,你还是听我的吧。晁错说:不行。老父亲生气了:你就不听我的啦?晁错跪下,流着泪说:忠孝不能两全,我选择忠!最后老父亲痛苦地离开,投水自杀--当然,史书写的是吃毒药而亡。这件事告诉我们,忠孝不能两全时,你就得舍孝而全忠啊。那么,李密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呢?--且不管它!张广祥编写。
师:第四个问题:怎么陈情?
生:(不做答)
师:想想看,如果你不想去做官,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劝说的效果?
生:情,动之以情,以情动人。
师:对啊。但是,光靠情恐怕还不够,还需要--
生:理,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师:对啊,那么李密有没有采用这两个手段呢?
生:用了。
师:再想想,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动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生:先动之以真情。
师:是的。李密在文章里就先煽情,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第五个问题:陈情结果?
生:文章没写,但是我们猜测应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师:猜得不错。看看练习一的楷体字(读),看来有辩才的李密取得了理想的目的。那么,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课文,认识李密是怎样陈情的吧。
师:第一段写的什么内容?
生:写悲苦的身世。
师:有句话在全段中起总摄作用,哪句?
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师: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生:没爹没娘,体弱多病,与年老多病的祖母相依为命。
师:我看,可以概括为四大不幸(生笑):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他的悲苦身世,你们为之感动了吗?张广祥编写。
生:感动。
生:不感动。
师:唉,你们这些没有感情的东西!(生笑)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的。中间很多的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想象去补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个“孤弱”而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的,在几乎绝望了的情况下,被老祖母抚养了,就这祖孙俩,度过了多少“零丁孤苦”的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啊!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用想象去填补那“零丁孤苦”的细节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病了,哇哇直叫喊着,上哪儿去觅食寻药啊?还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独立支撑着?张广祥课堂实录。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啊!这是人性的表白!在这表白的后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母爱的伟大。我想,只要晋武帝还是个人(生笑),听了李密诉说的“四大不幸”,也会引发恻隐之心,唏嘘不已吧;你们如果还是个人的话,难道就不能感动吗?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样的文字里读出细节来,当然就不可能读出感动来。你们啊,既要用“心”读,又要学会读!知道了吗?
师:第二段什么内容?
生:写什么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师: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生:一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二是“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是不断催促。
师: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生: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师:一方面是老祖母需要他奉养,一方面是晋武帝在召唤他,这种进退两难的心情你们能够感受到吗?
生:能够。
师:真正能够吗?本来,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作者的今天。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那样的时代里,你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你也不能完全属于你的家庭,你不能完全为自己作主。还有一个全社会的家长要主宰你的命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都在他的操控之中,阳光雨露都是皇家的恩典,你就在这样恩典的“沐浴”之中。因此,你首先得效忠于朝廷,你首先得做“王臣”,得是一个奴才,然后,你才能做一个孝子,才能报答你的祖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说,一方面需要李密做个正常的人,具有人性的正常的人,一方面需要李密做个奴才,具有奴性的奴才:唉,做人难啊!张广祥课堂实录。
师:心情虽然很矛盾,但是从本段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还是李密的态度坚决。
师: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于是用起陈情的第二手段,就是--
生:晓之以理。
师:“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生: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师: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生:“本图宦达……岂敢盘桓。”
师: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也是一个俗人,也想追求功名利禄,但是实在身不由自啊。老祖母确实需要我去奉养晚年,而孝,恰恰正是你所倡导的啊。这样就表达了对晋武帝的忠诚和感谢,打消晋武帝的疑念,又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真是有理有情。
师:但是,忠和孝的矛盾还需要解决啊,不能因为奉养老祖母就不讲究孝啊。那么,文章的最后,李密是怎样解决矛盾的呢?
生:先尽孝后尽忠。
师:对啊。李密真是聪明绝顶,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对矛盾。在他看来,忠和孝并不是对立的,我可以先尽孝,再尽忠。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晋武帝又怎么能够不接受呢?张广祥编写。。
师:最后我们小结一下。全文围绕“辞不就职”而展开,对晋武帝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最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的说,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全文感情真挚,融情于事;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语言上,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最后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陈情表》课堂实录]
篇6:《琵琶行》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了解感受诗人的感情,学习诗歌。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导入:
很多年前,一个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笔下讲述了一个妓女的不幸身世,也许你们会说妓女活该不幸,可是你们知道吗,要是生活足够的幸福的话,谁又愿意去做妓女呢?就算是妓女她们也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谁有给了她们这个权利呢?又有谁能真正走近她们的世界,认认真真的倾听她们故事呢?眼下就有一个,她是谁呢?谁有那么幸运呢?
解题:﹤琵琶行并序﹥行:是一种文体,音节格律一般也比较自由。
一:学习小序部分
1 师:小序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小序主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主要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作用: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1师:小序中还提到了一个人是?
生:琵琶女。
师:小序中是怎样概述她的身世的,用原句回答?
生:少年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
师:诗人在哪里遇到琵琶女的?
生:浔阳江头。
师:她为什么会在此出现?
生:漂沦,转徙于此。
师:漂沦怎么解释?
生:漂泊,沦落。
师:就这样两个不同阶级,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在这里相遇并有了一定的
故事。
师:那么今天我们的主要话题就是,萍水相逢------谁解沦落之人。
师:阅读全诗,回答既然提到沦落之人,文中的沦落人是?
生:诗人,琵琶女。
师:文中那句话能获得此信息?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为什么说他们都是沦落人?
生:从他们各自的自述当中可以看出来
生1:琵琶女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师: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板书。
师: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生2: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京官 谪官
师:小结: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拓展:
师: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
杨玉仙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7:《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二、走近荀子
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幻灯片展示练习)
(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顺承
生2:“跂”是踮起脚后跟;“跬”指半步。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在字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足”字旁,那我们可以推断它们……
生:与脚有关。
师:很好。根据字形来推断字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屏幕上红色的字的活用现象。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师:在文言文中,当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便活用为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面”,译为当面,作状语。
最后,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句式的特殊之处。
生:取之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师:判断特殊句式,可以将句子直译,再找出不符合句子正常语序的那部分,并加以判断。
师: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对于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把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有节奏感,同学们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了吗?
生: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第三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第四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呢?
生:积累,坚持,专心。
四、分析课文
师:这些句子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来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对不重视学习和学习上有困惑的人都有很好的劝导作用。其实,学习很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懂。自打我们上学以来,我们的父母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老师也经常告诫我们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们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是,依然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或学不得法。那么,如何将这简单的道理说到别人心坎上呢?现在,请同学们两个人为一组,一个扮演不爱学习或学不法的人,另一个同学对其进行劝导。要求:对话的时候双方要摆明自己的观点,而劝导者在劝导对方时,必须用上课文中荀子的话。
(学生开始对话)
师:同学们的对话进行得很热烈。请问哪一组同学愿意把你们刚才对话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指名一组学生回答)
生:(不懂说)
师:作为劝告者和被劝者,你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生:……
师:这两位同学还没准备好,先请坐。有哪一组同学准备好了?
生:……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大明白老师的要求。现在老师打个比方,假如老师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我的观点是: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学习对我来说没多大用处,不用那么辛苦学习了。作为劝导者,你们怎么劝导我呢?请用上荀子的话。
生:老师,虽然你已经参加工作了,但你依然要学习。因为作为老师,不学习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通过学习,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上出更好的课,那样你的上司就会赏识你,你在学校的地位也就会得到提高,薪水也会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决定接受你的意见。其实,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我们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古往今来,勤学苦读的故事不胜枚举,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吗?
生:头悬梁,锥刺股。
师:战国时期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汉朝有公孙弘削竹简抄写《春秋》,有朱买臣负薪苦读;宋朝有杨时程门立雪,隋朝有李密挂角读书……他们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感受荀子对我们殷切的劝勉之情。
(学生再读课文)
五、小结
最后,老师将这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能以此勉励自己在无边的学海中畅游。
(幻灯片展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篇8:课堂实录:《乡愁》
课堂实录:《乡愁》
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打在诗人的心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今天,让我们走进余光中,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他的乡愁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用心,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你们觉得语速应该?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 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 坟墓 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教师 板书 浅 深入浅出
易平易近人
你们嗅一嗅,闻一闻每个句子,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配乐——录音——男中音——
屏幕上一句话: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
师:我们再来回味揣摩一下
生:用时间顺序,体现不同层次,格式上很特殊,每一节都很整齐
师:这在诗歌上成为“重章叠句”,你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
生:每一意象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窄窄 ,浅浅 看上去很工整,叠起来,但读出来感觉就不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叫做叠音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小小……浅浅……
屏幕上显示-四组叠音词
师:你们知道这为什么要用叠音词吗?我们来比较感受一下吧
屏幕显示四句,分别为“小邮票“窄船票”“矮坟墓”“浅海峡”
男女声分别读这些需要比较的句子
生:情感特别浓重,多了一个词
师做动作叠字和第三声的动作:我们的音调就长了,你们我看的手势,一起读,这四组词
师:什么感觉
生:拖长了
生:拖长了就绵延了,拖长了乡愁
再读一遍整首诗
师:再绵长一点,我请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起来读
师:我太喜欢你读诗的动容的'感觉,太美丽了,你们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了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我想起来了李清照的诗: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真是太厉害了
生:我发现了意象中的另一种感情,作者把思乡之情寄托在邮票上,因为离乡了,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悲伤思念母亲,就把情感寄托在坟墓上,后来……海峡上
师:你从简单的文字上读出了不仅是个人的,还有家国的乡愁
生:从录音朗读中,我发现语调是慢慢叠加的,但是到了坟墓这里就更重了,读到海峡这里有泣不成声的感觉
师:哪些词语让你揪心?
生:有些似乎断开来了
师:你读一下
学生读后很有感觉,听课老师鼓掌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揪心之处,外头,里头,有多远?
生:生和死的距离吧,特别远,再也见不到了
师:最遥远的距离就是那么近却是生死相隔了,我们再一起读,把这种感觉传达出来,怎么读出来?
一学生读一遍,效果并不很好,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到,老师鼓励说,你已经用心用情了,老师建议你一字一顿来读,把感觉慢慢读出来,并范读一节
师:谁再来读一下,自信一点
一女生起来读,“后来啊……”特别有味道
好,大家一起来感觉——后来啊——
师: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屏幕显示《招魂的短笛》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节
师:我想说的就是余光中的诗歌语言的魅力,用浅近的语言让我们为之动容,有一位画家因此为之作了一幅画,画中画了一只天鹅雏鸟——同学们看这幅画,品品这幅画中的鸟,看看他表达的是哪一节的文字
生:应该是最后 一节,天鹅还小,在石头上,前面是一条溪,它飞不过去,很害怕……
生:我感觉是第一段,雏鸟可以是指小时候的诗人,遥望他母亲……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因为雏鸟很渴望飞过去,但是又办不到,于是很忧伤,很向往惆怅
师:你把握得很好,惆怅,无奈,,情感一天天地延续下去……
生:第三节吧,无助,孤独的感觉,眼神当中看出孤独无助的小鸟
师:孤独啊,小鸟站在礁石上……这位画家为什么用天鹅呢?因为它是候鸟,它们对家人不离不弃,对故乡无限依恋,无论千山万水千里万里也要飞回去,而这些游子,高贵神圣,正像天鹅一样。再请同学读一遍,最后一节的时候全班和一次
(配乐)师:诗人就这样望大陆,望了半个世纪,望白了头,那么后来回到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还在吗?
生:诗人的乡愁还在,因为大陆和台湾没有真正团圆
生:还在,因为母亲不在了,只要我还活着,就会思念母亲
生:因为他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改变了,故乡已经不是那个故乡了
生:我想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看视频,央视对诗人的采访片段,片段中诗人说《高楼林立,……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
师: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他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凉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乡愁,我们心中每一个人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在站立来用心用情地读——
屏幕显示:这份乡愁如同一叶方舟,载着我们回到心中那永远不肯老去的最初——
★ 牛津高中英语M2U2 Welcome & Reading 教学设计
【Book Two Unit21 Lesson 81课堂实录(精选8篇)】相关文章:
冀教版三年级思品下册教案2023-08-29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与综合英语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在Christmas单2023-02-24
背影 说课稿 课后反思2023-03-04
《咏雪》研究课和点评2022-08-07
《花果山》的教案!三年级阅读课教案2024-01-28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现方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23-04-04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初探2023-10-03
教研主持词2022-11-28
初四数教学工作计划2022-09-02
五年级英语教学计划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