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导案

时间:2022-04-29 11:11: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骨头”为你分享6篇“答谢中书书导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答谢中书书导案

篇1:答谢中书书导案

答谢中书书导案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明确: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 ,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篇2:答谢中书书教学导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导案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篇3: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是著名的文学家陶弘景的代表作,那么,关于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是怎样的呢?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包含哪些知识点呢?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五、自主学习部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2.解释加粗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5、填空:

⑴ 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

⑶ 是日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合作研讨部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分析“绝”字的妙处:

4、.(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

8.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1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 (2)看雪的地点: (3)看雪的人物:

(4)看雪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 (6)看到的雪景:

15.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知识扩展:答谢中书书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篇4:《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 五色交辉( )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晓雾将歇(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 ,又像一首流动的 ,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

这篇文章运用了 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 ,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四、合作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 ⑵五色交辉( ) ⑶四时俱备( )

⑷晓雾将歇( ) ⑸夕日欲颓( )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选出加点字意思有误的一项( )

A 蝉则千转不穷(尽) B 负势竞上(凭借)

C 横柯上蔽(隐蔽) D 好鸟相鸣(美丽)

⑵、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 从流飘荡 B 任意东西 C 互相轩藐 D 天下独绝

⑶、解释加点字

①猛浪若奔( ) ②风烟俱净( )

③窥谷忘反( ) ④梳条交映,有时见日( )

⑷、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⑸、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参考答案:

一、1、⑴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⑵我国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2、tuí yù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略。

二、1、⑴交相辉映⑵坠落⑶潜游在水中的鱼⑷消散⑸参与,这里指欣赏。2、略。3、略。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抒情、议论。

三、1、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景之美。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2、⑴略。⑵提示:对偶描写。3、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4、略。

四、1、思路提示: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传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3、无人能欣赏景物的妙处,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谢中书比肩。

自我检测:

1、⑴书信⑵辉映⑶季节⑷消散⑸坠落。2、跳 山川之美景。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酷爱自然、归隐林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5、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6、⑴C⑵B⑶飞奔的马 全、都 通“返” 返回 掩映⑷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⑸略。

篇5:《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③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背诵课文。

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三、品味、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 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四、课下作业

与郦道元的《三峡》相比,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篇6:《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_高一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作者情感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

答谢中书书重点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答谢中书书的作文300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师教学说课稿

探究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的美

《答谢中书书》扩写作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翻译

答谢中书书导案
《答谢中书书导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答谢中书书导案(共6篇)】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课件2022-11-28

《答谢中书书》2022-11-06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2023-06-10

答谢中书书出处2023-03-13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3-02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2022-10-13

答谢中书书练习答案2022-11-20

答谢中书书特殊句式2022-05-08

答谢中书书单字解释2022-12-06

答谢中书书改成散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