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共7篇)由网友“Hermion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师: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杨玉凤,来自山城林口,莲花小镇 此时站在这里.心情是复杂的.幸福,因为能走进名校,向九中的师生们学习惶恐,自己才疏学浅,经验不足期待,希望课后能得到各位师生的点拨指导.来九中己近两周,听了二十多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九中的学生们非常善于积累,能将你们积累的写山水的诗句展示给大家吗?
生: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
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
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
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
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
生:自由轻声读文
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积累
生:与(yu)参与,文中指欣赏
谈 四时 仙都 交辉 俱备 竞跃 歇 颓 沉鳞 欲界
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
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
师:这么美的文章,没有朗读的欲望吗?毛遂自荐可以吗?生:朗读课文
师:文美,你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的感觉怎样?
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对偶
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
生: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
生:
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准备,可以吗?
生:准备译文
师:谁来试试
生:生口译朗读
师:反复读文后,我想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
生:山川之美(师随生答并板书)
师;是的,本文的确很美,有人说此文即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且语言精炼生动,但我发现有一词作者用的有些欠美伤美,就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我认为若换成“齐”或“共”会更好些,你觉得呢?
生:不好。
师:给我一个理由。
生:“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动。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可写出山川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师:一字传神是吗?其实这篇短文所绘的几幅图画中处处都透着勃勃生机,你能找出来试着加以赏析吗?(竞 交)
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中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师:这是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自然清幽雅静,但让人不觉有一丝冷意,而这时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交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间,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
师:这是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阿。
生:“昔日玉颓,沉鳞竟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息树,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师:这时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三种美交汇融合,绘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动静搭配结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日落山瞑为静,猿鸟乱鸣,游鱼跃水为动,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板书 给拟一横批
生:山水奇文
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发式?
生:议论抒情
师:能指出议论句并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吗?
生: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奇妙,颇感惆怅寂寞,细读之中又可看出作者对自己能和古人比肩的自豪
师:真是作者的知音阿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既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师:齐背
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篇2: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
生:与众不同。(板书)
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
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生:“高峰”“清流”。
师:“清流”是什么意思?
生:清澈的水流。
师:很好,这里的“流”是一个名词。请继续。
生:“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
师:请注意,在这里作者重点是描写“晓雾”,还是描写后面的内容?
生:后面的内容。
师:所以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什么?
生:“猿鸟”“沉鳞”
师:此处的“沉鳞”指什么?
生:鱼。
师:“鳞”指鱼,但为什么称之为“沉鳞”?
生:鱼潜游在水中。
师:也就是平时看不见的地方。作者在前面写景物,此处又写了动物。
师:现在我们看看这些景物本身有没有与众不同之处?
生(齐答):没有。
师:的确,凡是写到与山水有关的散文,这些景物几乎都要出现。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可见,作者所说的“奇”体现在哪里?
生:描写的方法上。
师:很好,我们就把作者描写的方法补充上去。
生(在老师的提示上一齐回答)“入云”“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当然,我们首先应当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下面就请同学依次翻译一下这些语句。
生1: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
生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师:你漏掉了“交辉”一词。
生2:交相辉映。
生3:青翠的树林竹丛,四季都有。
生4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纷乱的叫声。
师:在这里“乱鸣”还可以如何翻译?
生5:嘈杂。
生6: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师:翻译的很流畅,但我们从这些翻译的语句中读出“奇”了吗?以第一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同学们译为“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不过就是说山很高,水很清,与众不同吗?可见我们的翻译只是解读了语句的意思,并没有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我们还需要品读一下具体的字词,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奇趣”。
篇3: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
生:与众不同。(板书)
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
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生:“高峰”“清流”。
师:“清流”是什么意思?
生:清澈的水流。
师:很好,这里的“流”是一个名词。请继续。
生:“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
师:请注意,在这里作者重点是描写“晓雾”,还是描写后面的内容?
生:后面的内容。
师:所以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什么?
生:“猿鸟”“沉鳞”
师:此处的“沉鳞”指什么?
生:鱼。
师:“鳞”指鱼,但为什么称之为“沉鳞”?
生:鱼潜游在水中。
师:也就是平时看不见的地方。作者在前面写景物,此处又写了动物。
师:现在我们看看这些景物本身有没有与众不同之处?
生(齐答):没有。
师:的确,凡是写到与山水有关的散文,这些景物几乎都要出现。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可见,作者所说的“奇”体现在哪里?
生:描写的方法上。
师:很好,我们就把作者描写的方法补充上去。
生(在老师的提示上一齐回答)“入云”“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当然,我们首先应当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下面就请同学依次翻译一下这些语句。
生1: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
生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师:你漏掉了“交辉”一词。
生2:交相辉映。
生3:青翠的树林竹丛,四季都有。
生4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纷乱的叫声。
师:在这里“乱鸣”还可以如何翻译?
生5:嘈杂。
生6: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师:翻译的很流畅,但我们从这些翻译的语句中读出“奇”了吗?以第一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同学们译为“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不过就是说山很高,水很清,与众不同吗?可见我们的翻译只是解读了语句的意思,并没有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我们还需要品读一下具体的字词,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奇趣”。
三、再读课文,品奇趣。
师:我们就从“入云”一词入手,作者已经用一个形容词“高”来修饰山峰了,“入云”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对,我们再看看作者的描写,他写动物自然是用动词,但写所有的景物也都使用了动词。例如(与学生一齐归纳相关的动词):“见”“交辉”“俱备”。动词表示动作,有了动作就说明景物不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而具有了什么特点?
生: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师:那么如此描写给他笔下的景物带什么样的魅力呢?我们来看具体的内容:“入云”一词说明山峰处于什么样的变化之中?
生:山在云中时隐时现。
师:如果山在云中时隐时现,那么变化的不是山,只是云。作者究竟想表现山如何变化?
生:山在长高。
师:很好,我们能知道山的长高的尽头在哪里吗?
生:不知道,因为有云遮挡。
师:这正是“入云”的关键之处。这样一写,山还仅仅是一个可供观赏的景物吗?
生:不是,山有了生命。
师:一个什么样的生命?
生: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师板书“旺盛”)
师:那么“耸入云霄”一句可以表现出这种生命力吗?我们如果想传达这一内涵,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比喻可以表现作者心中的高峰。
生:巨人。
师:什么样的巨人?
篇4: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课前互动】
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
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
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
师:为什么是郑呢?
生:关加耳,就是郑!
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我啊,就姓郑。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
生:好!(不够大声)
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
生:好!(齐整、坚定)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知识拓展]
答谢中书书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篇5:《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原文
答谢中书书1
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青林翠竹5,四时俱备6。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9,沉鳞竞跃10。实是欲界之仙都11。自康乐以来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1] [2]
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作品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篇6:答谢中书书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篇7: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原文
★ 答谢中书书教学稿
★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共7篇)】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优选教案2022-12-17
答谢中书书记语文教案2022-09-19
部编版与谢中书书优秀教案2023-05-07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2-07-20
教师《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反思2023-04-20
答谢中书书课件2022-11-28
答谢中书书的作文300字2022-04-29
《答谢中书书》2022-11-06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11-05
《答谢中中书》教学案例及反思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