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唐代小说的联系(集锦10篇)由网友“妙脆鲨”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韩愈与唐代小说的联系,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韩愈与唐代小说的联系
韩愈与唐代小说的联系
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影元本)卷十四有《答张籍书》《重答张籍书》二通。(籍,《旧唐书》卷一百六十有传,《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附《韩愈传》)来书二通,亦载同卷。籍第一书有云:“比见执事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愈答其咎责曰:“吾子又讥吾与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以为戏耳。比之酒色,不有间乎?”籍第二书云:“君子发言举足,不远于理。未尝以驳杂无实之说为戏也。执事每见其说,亦拊抃呼笑。是挠气害性,不得其正矣。苟正之不得,曷所不至焉。”愈更答曰:“驳杂之讥,前书尽之,吾子其复之。昔者夫子犹有所戏。(见《论语·阳货篇》)《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经·卫风·淇奥篇》)《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礼记·杂记篇》下)恶害于道哉?吾子其未之思乎?”考赵彦卫《云麓漫钞》(《涉闻梓旧》本)卷八云:“唐之举人先籍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于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四,小说家类,存目二)、《传奇》(《新唐书》卷五十九载裴翎《传奇》三卷)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案:籍书所云“驳杂”之义,殊不明清,未审其所指系属于一、文体,二、作意,抑三、本事之性质。若所指为第一点,则如赵彦卫所说,唐代小说,一篇之中,杂有诗歌、散文诸体,可称”驳杂”无疑。若所指为第二点,则唐代小说家之思想理论实深受佛道两教之影响,自文士如韩愈之观点言之,此类体制亦得蒙“驳杂”之名。若就第三点言,则唐代小说之所取材,实包含大量神鬼故事与夫人世所罕之异闻。此固应得“驳杂”及“无实”之谥也。
总之,设韩愈所好“驳杂无实之说”非如《幽怪录》《传奇》之类,此外亦更无可指实。虽籍致愈书时,愈尚未撰《毛颖传》(参《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四《答张籍书》樊氏注。《毛颖传》见《昌黎先生文集》卷三十六),而由书中陈述,因知愈于小说,先有深嗜。后来《毛颖传》之撰作,实基于早日之偏好。此盖以“古文”为小说之一种尝试,兹体则彼所习用以表扬巨人长德之休烈者也。李肇《国史补》(《津逮秘书》本)卷下《韩沈良史才》条云:“沈既济撰《枕中记》(既济,《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及《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有传。《枕中记》见《文苑英华》卷八百三十三及《太平广记》卷八十二),《庄子》寓言之类。韩愈撰《毛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才也。”
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卷二十一,《四部丛刊》影元本)云:“世人笑之也,不以其俳乎?而俳又非圣人之所弃者。《诗》曰:‘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太史公书》有《滑稽列传》(《史记》卷一百二十六)。皆取乎有益于世者也。”赵彦卫所谓“可见史才议论”,与李肇及柳宗元皆以《毛颖传》与《史记》并论,殊有会通之处也。
裴度《与李翱书》(度,《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及《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三有传。翱,《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及《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七有传。《书》见明本《文苑英华》卷六百八十及《四部丛刊》影嘉靖本《唐文粹》卷八十四)云:“昌黎韩愈,仆识之旧矣。中心爱之,不觉惊赏。然其人信美才也。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可矣乎?可矣乎?今之不及之者,当大为防焉尔。”《旧唐书》(岑本)卷一百六十《韩愈传》云:“时有恃才肆意,亦有盩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李贺父名晋,(此句诸本皆同,据《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新唐书》卷二百三,及《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讳辨》。“晋”下当补“肃”字。)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辨》,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
从《国史补》卷下《叙时文所尚》条云:“元和以后,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大抵……元和之风尚怪也。”裴度所谓“以文为戏”,与夫《旧唐书》之所指陈,皆学人基于传统雅正之文体,以评论韩愈者。在当时社会中,此非正统而甚流行之文体──小说始终存在之事实,彼辈固忽视之也。《讳辨》问题,非本文范围,姑不置论。《罗池庙碑》(《昌黎先生文集》卷三十一)则显涵深义。其中多有神怪之谈,此固可能缘于作者早岁好奇,遂于南人不经之依托,有所偏爱。若取“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言(《论语·述而》篇),文士所奉为科律者,以绳之,则于李肇“尚怪”之评,自以为然矣。顾就文学技巧观点论之,则《罗池庙碑》与《毛颖传》实韩集中最佳作品。不得以其邻于小说家之无实,而肆讥弹也。
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为“古文”之黄金时代,亦为“小说”之黄金时代,韩集中颇多类似之作。《石鼎联句诗并序》(《昌黎先生文集》卷二十一)及《毛颖传》皆其最佳例证。前者尤可云文备众体,盖同时史才、诗笔、议论俱见也。要之,韩愈实与唐代小说之传播具有密切关系。今之治中国文学史者,安可不于此留意乎?
拓展阅读: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人家恭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你们都晓得吗?
读历史要懂,现在给你们上历史课。怎么叫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是指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文章都是四六体的骈体文,对峙美极了,但是文风流于虚华,因此韩愈是提倡古文的。
韩愈有个侄孙,就是八仙里头的韩湘子,这个侄孙跟他思想两样,韩愈讲儒家的孔孟之道,韩湘子是学道的。
韩湘子父亲早亡,从小跟着韩愈长大,因为想修道就跑出去出家了,学道学了好几年。韩愈的文章你们读过没有?
他有一篇《祭十二郎文》,就是悼念他的侄子也就是韩湘子的父亲十二郎的,他写了这篇祭文很痛苦的,他说,我现在老啦,“发苍苍,视茫茫”,头发白了,眼睛也看不清了,其实那时他不过四十岁。
韩愈名气很大,官也不小,有一年过生日要做寿。韩愈的侄孙韩湘子出家当道士去了,韩愈又怀念又生气。正好做寿这一天,韩湘子回来了,韩愈一看,那天是大喜的日子也不好骂他,来给自己拜寿总不错吧!
韩愈看他一副道士的样子,邋里邋遢的回来,又喜又怒,就问他:“你不读书,不考功名,在外面去学这个干什么?当道士,能有些什么本事啊?”韩湘子说:“今天是您的生日,大喜的'日子,我给您变个花样,让您高兴高兴好不好?我在外面学来的。”
韩愈说:“那好吧!”韩湘子手里比一比画一画,一口气一吹,一盆很好的牡丹花就摆在前面了,那个季节是不可能有牡丹花的。韩愈一看,奇怪了!然后仔细看看牡丹花,韩湘子在花上面写了两句诗,写的什么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一看韩湘子变出来的两句诗很好,可是好像跟自己没有什么相关嘛,不过好句子他记得了。
祝寿那一天韩湘子露了这么一下就又走掉了。后来韩愈为了反对唐宪宗把佛骨请回宫廷里头的事,就上了一个奏折,古文里头有韩愈《谏迎佛骨》的表文。
皇帝看了一生气,胡闹!敢反对我的意见,就把他贬了,下放到潮州做地方官去了。
大家说韩愈反对佛教,其实他不是反对佛教,他上书是反对当时唐宪宗迎请佛骨舍利,现在就在西安法门寺那里,当时唐宪宗把佛骨从法门寺请回皇宫里头供养,佛骨就是舍利,舍利不是舍利子哦,小小的叫舍利子,舍利就是佛的遗骨。
所以韩愈借这个机会上报告反对皇帝的做法,信佛可以,请舍利回宫廷来供养花了那么多经费,国家的财政花了多少,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而且他看到皇帝信佛出家的太多了,一出家了以后社会的生产力量就不够了,国家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学佛可以,但是为什么耗费那么多啊!他是反对这个,他老兄文章写得好,道理讲不清,所以皇帝一看他的奏章,生气了,把他贬到广东潮洲。
这一下韩愈惨了,他那么大的名气,被下放了。韩愈又很穷,是个清官,带着一个家人骑一匹瘦马,又是冬天下着大雪,天很冷,由长安到广东的潮州,那个时候没有飞机、没有火车、也没有公路,很可怜。
刚好到了陕西秦岭蓝关这个地方,大雪封路无法前行,心情非常凄凉,他一下想起来了三年以前自己做寿时,韩湘子写的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现在就到了这个境界,正好都应验了。
原来韩湘子是在告诉他,不要认为功名富贵了不起啊,你的灾难要来啦!韩愈这样想到韩湘子,就哭了,我这个侄孙大概得道了,早就警告我,因此韩愈就把这两句补写成一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政,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九重天是指皇帝前面,潮阳就是潮州,路八千就是下放的路途那么远。
韩愈说,我老了,准备忠心报国,皇帝要杀我都可以,我该讲的话一定要讲,这副老骨头交给国家了,没有什么了不起。
又把韩湘子的那两句凑了来,这个时候果然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他写到这里的时候一边流着泪,好像看到韩湘子就站在他前面。
韩愈就叫他,韩湘子又隐去了不给他看见,仿佛说,您那么念我,不要难过了,这个神仙就来了一下,等韩愈真要找他,他又不给他看见。下面两句怎么说呢?
知汝远来应有意,你很远而来,你的意思我懂了,你为什么不现身给我看一下呢?
好收吾骨瘴江边,我也许会死在广东,你真的成道了,原先就来警告我,现在你跟我见一面又走了,不让我看到你,你是告诉我放心,万一我死在广东,将来用棺木给我送回来。
其实韩湘子故意现身给他看一下,他没有懂,那是叫他放心,下放几年会回朝的,后来韩愈果然回朝了。这是韩愈与韩湘子的故事。
这一段正史上没有的。韩愈影响那个时代整个文化的改变,他反对那些写得好但老百姓看不懂的文章啊!
因此他提倡古文、提倡简化,改变浮华不实的文风,他提倡的古文就是当时的白话,我们看翻译的佛经,现在看是古文,都是当时的白话,所以叫文起八代之衰。
篇2:唐代大家韩愈的烦恼
唐代大家韩愈的烦恼
羡君牙齿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粟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馀谁更数。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馀。虞翻十三比岂少,遂自惋恨形于书。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巨缗东钓倘可期,与子共饱鲸鱼脍。
韩愈是个苦孩子,父亲死得早,自小由兄长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因此读书特别努力,加之考场命运比较坎坷,走入仕途之后更是艰险重重,心情饱受煎熬之余,身体也跟着受累,别的不说,才四十多岁,就显示出老态,一口牙齿都掉得差不多了。这些都记载在他自己写的诗文里,文学家毕竟不同凡人,他对于自己牙齿的惨况,描述得极其生动细致,读来如在目前,且看他的《赠刘师服》。
韩愈有位朋友,名叫刘师服,具体干什么的就不说了,重要的是:这位刘先生牙口好,让韩愈羡慕不已,“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老友啊,我真羡慕你牙齿又牢固又洁白,大块吃肉吃饼,锋利得好比刀子截断肉。对比自己的牙齿,韩愈真是极其伤心,“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我老韩现在牙齿掉落得多,剩下的十几个也岌岌可危呢。用餐的时候,只能用勺子舀着烂熟的饭粒,送到嘴巴里慢慢地嚼,如同牛在反刍,真够惨呢。
韩愈的`妻子儿女也挺体贴他的,从来不在盘子里放梨子板栗之类的食物,免得韩愈看着干着急,“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粟与梨”,水果没法吃,估计会缺乏一些维生素。
面对这样惨淡的现实,韩愈觉得蛮悲催的,想想自己才45岁,还不算老人,牙齿都如此稀疏了,那么以后就更加不可想象了,至于青春容貌以后也甭想了,牙齿只会一天比一天少了,“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余谁更数”。
不过,韩老师毕竟是精通历史的人,精通历史不只是丰富知识而已,还要用史上的人物来鼓励自己。他首先想到是姜子牙,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当时口腔里只剩下两颗牙齿,居然还能成就一番大业。三国东吴的名臣虞翻,在韩愈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只剩下十三颗牙齿了,居然也活到了七十多岁,还着书立说,活得挺自在,看来不必悲观,“忆昔太公仕初进,口含两齿无赢余。虞翻十三比岂少,遂自惋恨形于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韩愈一下子吸取了古人的能量,变得乐观起来,也看开了,他觉得男子汉大丈夫只要活着就是好,不要太在意颜值和外形,当然,这个颜值主要是指牙齿。
一旦想通了,韩老师又展开了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于是约刘师服去钓鱼,钓的什么鱼?是大鲸鱼,而且要和老友一起大吃特吃一顿鲸鱼肉。看到这里,不得不提醒一句:韩老师,就你这牙口,要吃鲸鱼肉,想象一下就算了,做人要实在,真的就别去试了。
篇3:唐代诗人韩愈简介及成就
唐代诗人韩愈简介及成就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同为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把韩文与杜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学习过程】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字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 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外集》,《师说》等等。
【教育思想】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响的。文学成就
【文学创作理论】
文学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篇4:唐代诗人韩愈的诗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唐 ·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北极赠李观 唐 · 韩愈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唐 · 韩愈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
击鼓腾腾树赤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
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汴州乱二首 唐 · 韩愈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
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
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别盈上人 唐 · 韩愈
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
别赵子 唐 · 韩愈
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
病鸱 唐 · 韩愈
屋东恶水沟,有鸱堕鸣悲。青泥掩两翅,拍拍不得离。
君童叫相召,瓦砾争先之。计校生平事,杀却理亦宜。
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晴日占光景,高风恣追随。
遂凌鸾凤群,肯顾鸿鹄卑。今者命运穷,遭逢巧丸儿。
病中赠张十八 唐 · 韩愈
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逢逢。
籍也处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谈舌久不掉,非君亮谁双。
扶几导之言,曲节初摐摐。半途喜开凿,派别失大江。
剥啄行 唐 · 韩愈
剥剥啄啄,有客至门。我不出应,客去而嗔。从者语我,
子胡为然。我不厌客,困于语言。欲不出纳,以堙其源。
空堂幽幽,有秸有莞。门以两板,丛书于间。窅窅深堑,
其墉甚完。彼宁可隳,此不可干。从者语我,嗟子诚难。
叉鱼招张功曹 唐 · 韩愈
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大炬然如昼,长船缚似桥。
深窥沙可数,静搒水无摇。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
中鳞怜锦碎,当目讶珠销。迷火逃翻近,惊人去暂遥。
竞多心转细,得隽语时嚣。潭罄知存寡,舷平觉获饶。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 唐 · 韩愈
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
朝归 唐 · 韩愈
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嘲鼾睡 唐 · 韩愈
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顽飙吹肥脂,坑谷相嵬磊。
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
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木枕十字裂,镜面生痱癗。
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
嘲鲁连子 唐 · 韩愈
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
开端要惊人,雄跨吾厌矣。高拱禅鸿声,若辍一杯水。
独称唐虞贤,顾未知之耳。
郴口又赠二首 唐 · 韩愈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
雪飐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
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郴州祈雨 唐 · 韩愈
乞雨女郎魂,炰羞洁且繁。庙开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气期销荡,阴官想骏奔。行看五马入,萧飒已随轩。
池上絮 唐 · 韩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酬别留后侍郎 唐 · 韩愈
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
归去雪销溱洧动,西来旌旆拂晴天。
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唐 · 韩愈
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泯泯都无地,茫茫岂是天。
崩奔惊乱射,挥霍讶相缠。不觉侵堂陛,方应折屋椽。
出门愁落道,上马恐平鞯。朝鼓矜凌起,山斋酩酊眠。
吾方嗟此役,君乃咏其妍。冰玉清颜隔,波涛盛句传。
韩愈诗句大全
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2)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 韩愈《晚春》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春雪》
6)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韩愈《春雪》
8)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9)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10)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韩愈的诗有哪些
2.《调张籍》韩愈唐诗鉴赏
3.韩愈的诗句
4.韩愈描写雪的诗句
5.韩愈唐诗《石鼓歌》原文法医赏析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诗鉴赏
7.《答张十一》韩愈唐诗鉴赏
8.《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韩愈唐诗鉴赏
9.《晚春》韩愈唐诗鉴赏
篇5:唐代世俗社会的捍卫者-韩愈
唐代世俗社会的捍卫者-韩愈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被苏轼评价为“文起八代之衰”。岂不知,作为一个官员,韩愈有感于当时社会信教风气之乱,成为一名世俗社会的坚定捍卫者,并因此写下了著名的《原道》《论佛骨表》。下面我们一起听听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吕玉华,请她讲讲韩愈是如何成为一名“豪杰斗士”的。
三教并大,唐朝世俗社会受挤压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这时的唐朝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不仅是因为其武力、经济、文化都极其强大,而且对于外来的思想非常包容,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更有特点的是,唐朝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儒佛道三教并大。“唐朝皇帝姓李,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皇帝就把道教的始祖李耳认成其祖先,于是也一起抬高了道教的地位。”吕玉华说。
作为一个本土宗教,在唐以前,道教的发展比较缓慢。进入唐朝之后,随着皇帝的提倡以及吸收外来宗教的影响,道教的理论和炼丹术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唐朝社会的上层圈子中,流行服食各种丹药,人们相信这些由道士炼的丹药可以延年益寿,但事实上,很多帝王就是直接或者间接死于长期服用丹药造成的中毒状况。例如韩愈《论佛骨表》所规劝的唐宪宗,就是因为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丹药而中毒造成的性情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最终,宦官联合起来杀掉了唐宪宗。
而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是在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发展后,开始逐渐中国化。到了唐朝,在吸收了儒家、道教的义理后,中国佛教形成了。
相比较之下,儒家在唐朝时一直是个相对陪衬的角色。
整个唐朝社会趋向宗教化,势必会对世俗社会造成挤压,在思想上造成偏颇。作为世俗社会的代表,儒家的韩愈站了出来,著文立说,提倡儒家的、世俗的义理,于是就有了《原道》《论佛骨表》。
韩愈讲的仁义道德不“吃人”
在《原道》中,韩愈开篇讲的就是“仁义道德”。“在长期的流传当中,韩愈所说的‘仁义道德’都变了味。像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里是,满本的仁义道德,但字里行间都是写着吃人。我们现在应该回归到它本身的意义上来。”吕玉华说,“博爱为仁,以仁去做事就是义,以仁义为走向就是道,内心充满仁义的标准就是德。由此来看,一个内心充实完善的人,是不需要去喝心灵鸡汤的。”
相对来说,仁和义是确定的,道和德却是虚的。比如“盗亦有道”就是不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属于小人之道。“韩愈说的德也有凶有吉,比如搞自杀袭击的恐怖分子,他们内心肯定也是有德而强大的,但这个德是凶德。”吕玉华说,韩愈之所以在《原道》开篇把仁义道德拿出来说,是为了和佛教道教的“道”区分开。
道教要成仙、长生不老,要去养生修炼,最终目的是清静无为白日飞升。佛教也差不多,讲求脱离苦海。韩愈反对这两家。他认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以仁义为基础,不仁不义空谈道德肯定是不对的。
同时,佛道在唐朝流行,还因为有许多捏造的传说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道教有人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或许还有点史料依据。但佛教也说孔子是如来弟子,则缺乏根据了。但是对于广大百姓来说,他们只喜欢奇怪新鲜的言论,并不在意这些言论真实与否。就好像现在朋友圈、聊天群里传播的那些所谓“惊天秘密”“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的确让人忍不住想看一看,但真看了之后发现,里面错误百出。可即便如此,依然有人信。
于是,韩愈就从佛教的去君臣父子关系开始批驳,认为如果人人信佛,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没有了,也没人从事生产,国家也要没了。而我们都是儒家的人,不需要找什么外在的信仰和道德去扶持内心,那样的话就是把自己狭隘化了,势必看别人的眼光也会偏激、极端。
虽然韩愈的思想今天看来是有偏颇的,但由此生发,可以对当下崇拜大师的人们上一课。
反对皇帝迎佛骨入宫,差点被砍头
在吕玉华看来,韩愈不仅仅是个官员、文学家,他更是一个豪杰与斗士。“韩愈曾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以《论佛骨表》来说,文章是对当时全社会盲目崇佛,扰乱社会风气与秩序的一种批判。“唐代皇帝信道也信佛,对于供奉有佛骨舍利的法门寺,不仅皇帝会亲自去游幸,还会专门迎进宫中供奉。每次迎入宫中供奉,都当作一件普天同庆的大事去做,朝野震动。但是皇帝真的信佛吗?”吕玉华认为,唐朝的皇帝信道信佛,跟我们今天去庙里烧香一样,都是在跟神佛做交易,让神佛保佑他长寿。
仍以唐宪宗为例,在他即位之初是颇有作为的,一度使唐朝有中兴之相,唐宪宗本人也被称为“小太宗”。可时间一长,他就跟所有的皇帝一样,幻想长生不老、永远当皇帝。于是,迎舍利进宫,就被当作一件大事来做,臣子们不仅不反对,还当作盛事来欢庆。但只有韩愈看到了这背后的问题,并且成为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提反对意见的。
韩愈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是唐宪宗看了《论佛骨表》 之后勃然大怒,打算杀掉韩愈。经过众人求情,“夕贬潮州路八千”,皇帝贬韩愈去八千里之外的潮州,并且是即刻启程,每天必须赶30个驿站的路程。后来到了潮州,韩愈没人可以说话,居然与大颠和尚成了莫逆之交,因此有人笑话韩愈最终还是信了佛。韩愈不仅做了回应,而且在临死前叫来许多和尚看他的身体——唐朝人普遍认为,不信佛的人,死前身上会长满癞疮,但是韩愈没有,这也证明了他破除迷信思想的坚定。
篇6:如何与导师联系
如果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很强,就要敢于选择名校和名导师。在和导师联系前要看看你选择的老师喜不喜欢招收保送的'学生,如果他对保送的学生不感兴趣就不要去找他了,跟导师一般先邮件联系,如果很久都没有回信就直接电话。详细介绍自己的情况,表达自己对老师所研究的方向有兴趣。询问能不能考虑过去读研等等,老师大都会非常热情的及时回复邮件,如此会有进一步的联系。这一步十分关键,秉着:胆大、心细、礼貌、广撒网四原则行事。导师一般很喜欢有原创性、喜欢思考、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当老师问到喜欢的书之类的问题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以让老师刮目相看。有机会的话,面试前几天可以跟导师面谈一次。
篇7:韩愈与潮州
从旧城东门出来,走过湘子桥就来到韩江的东岸。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来到韩山脚下,韩文公祠依着山势而上。在高处的一座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一尊比例比真人大了近一半的韩愈塑像。
就像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苏轼,把西湖上的两条堤分别称为白堤、苏堤一样,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也用他的姓来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
潮州对韩愈的纪念来得更加的隆重,城市东边的河流恶溪是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改名为“韩江”,韩江以东的山原为“笔架山”“东山”,也改名为韩山。潮州人称这是“江山改姓”。
韩文公祠规模宏大,屋顶白色的嵌瓷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韩愈的塑像就在这个建筑里坐着,穿过大门正好对着潮州城。韩文公祠始建于宋代,在明清有过大修。建设者们似乎希望,潮州人能这样一直活在“韩文公”的`注视下。然而韩愈在潮州任职仅有7个来月。
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和官员,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代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同代的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这些表明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但在潮州,韩愈的故事更具体更饱满。
公元8,韩愈51岁了,在唐宪宗李纯的朝廷内,他官至刑部侍郎。这一年,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指骨先在皇宫供奉,再送至各大寺院。从百姓到贵族,竞相礼佛,唯恐在后,“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谏佛”令宪宗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治理了水灾,在很大程度上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史料记载,韩愈刚到潮州就听百姓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决心除掉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篇散文提到,韩愈派遣部下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给鳄鱼吃,并劝鳄鱼离开潮州前往大海,七天内不离开就将其全部杀尽。
潮州当地著名文史专家曾楚楠认为,韩愈带给后代潮州人最大的影响是振兴了潮州的教育。“潮州人为什么崇拜韩文公,从他来了,振兴当地教育,文化素质相对大大的提高。”
韩愈在潮州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资料介绍,韩愈找来了潮州有名的秀才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州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
一个被贬至边疆的士大夫,却未因为远离庙堂而颓丧,而是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使得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绵千年至今。因此也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
曾楚楠说,唐之后,潮州文化素养相对比较高。潮州元代《三阳志》记载,潮州在南宋时曾有两座书院,这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也成了潮州人的格言,古代潮州文风之盛令人惊叹。曾楚楠从史志中发现,在南宋末年潮州人参加科举的考生超过万人。而当时潮州人大概7万户。“以一户5口人计,整个潮州40万人。半边天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去掉一半,剩20万人。上岁数的老人、小孩去掉,青壮年才剩多少。这种文化氛围如何?”
至今在潮州,总能看到一些人沉醉于笔墨诗词的世界里。70多岁的曾楚楠有自成一体的书法。我们一起吃饭时,在上菜之前他将自己最近写的一组诗歌递给了我。和很多人一样,与别人交流诗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中书法写得好,对联出得好的人总是受到尊重。潮州人家门口的对联,有楷书、隶书、小篆,一个80多岁的老头还发明了一种八卦体,每个字体看起来都有明显的八卦形。配上家家户户精心种养的兰花等植物,总令人感受到一股悠然自得的文化味。
潮州地处广东东南隅,三面环山,这种地理位置使潮州被本地人习惯称作“省尾国脚”,有趣的是,中华文脉却在这个角落之城传承至今。整整12多前,被贬官的韩愈开启了这一切。
篇8:韩愈与曾国藩
韩愈与曾国藩
韩愈与曾国藩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人,其实曾国藩对韩愈还是十分钦慕的。一起来看看吧。
“峨峨曾文正,崛起由湘乡。雄奇隘宇宙,独与韩公当”。这是刘乃晟在《张廉卿(裕钊)先生寿诗》里的两句话。曾文正,指的是曾国藩;韩公,即韩愈。这两句诗意在赞美曾国藩的古文可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相提并论,虽不无溢美之嫌,但也大致属实。
曾国藩何以能与韩愈相提并论?在表面现象的背后是不是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当我冥心追溯,回到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岁月,渐渐发现,在曾国藩的历史世界里,韩愈早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之所以被誉作“独与韩公当”,并非是一种随意而牵强的绾合。
据黎庶昌为曾国藩编撰的年谱,曾氏最早对韩愈的文章发生兴趣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其二十五岁的时候(这里指的应是韩愈的别集,因为韩愈的部分名篇佳作早已被各种选本反复收录,而各种选本大都为乡塾之用,用来指导学童习作,应付科举考试。因此,曾国藩熟读韩愈的个别文章应早于此时)。这时他虽中举,却在赴京会试中连年不售,不过有一个重要的收获是从此深嗜韩文,“慨然思蹑而从之”。自此,曾国藩对韩愈的追寻一发不可收回,并且从文到道,由学及身,韩愈成为曾国藩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入翰林院供职。在京师,曾国藩拜交了唐鉴等人,在学术上迈进了理学的大门,开始服膺程朱之学。不过,他在宗仰朱子的同时,亦时时将韩愈的教导置于座右,这与宋代之后研治理学的多数人物取径不同。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曾氏日记云:“自谓忠于为人,实已重外而轻内,且昧昌黎《知名箴》之训。”同年廿九日日记云:“予又病多言。昌黎云:‘默焉而其意已传。’哓哓胡为者,况其一无真知耶?”我知道,在朱熹眼里,韩愈不能算是知“道”之人,因为韩愈“未尝就其身心上讲究持守”,因而“终不免于文士浮华放浪之习,世俗富贵利达之求”。所以,后来的文士对韩愈一般只有文章上的景仰和经济事功上赞许,在人格的修养浸润上绝少提及。曾国藩虽并未将韩愈作为自己修身养德的最高楷模来朝夕奉拜,但能在这一方面提到韩愈已是与人迥异。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升任礼部侍郎,发现在官署的西北角有一土地祠,里面供奉的正是韩愈。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座小庙里,处于正位的是韩愈,孔子却屈居旁侧了。曾国藩很不解,也很替韩愈感到不安,说先生你曾经非常羡慕颜回能够依归侍奉圣人,自己却没有机会得到夫子的耳提面命,如今,你们的位置怎么颠倒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韩愈能够心安理得地成为这里的常住居民,曾国藩在庙前焚香祝祷,将孔子木主焚烧,并写下了一篇《祭礼部韩公祠文》,其文有曰:
尼山纂经,悬于星日。衰周道溺,踵以秦灰。继世文士,莫究根荄。炎刘之兴,炳有扬、马。沿魏及隋,无与绍者。天不丧文,蔚起巨唐。诞降先生,掩薄三光。非经不效,非孔不研。一字之惬,通于皇天。上起八代,下垂千纪。民到于今,恭循成轨。予末小子,少知服膺。
从祭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对韩愈的评价如此之高,他自己很早就服膺韩子之学了。在咸丰九年(1859)四月的家书中,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读书要有所拣择,又举韩愈等人作为榜样,并将韩愈称为“千古大儒”。对韩愈这样的态度,显然和以程、朱为首的宋儒有所参差,曾国藩敢于在理学的门庭之前翻个筋斗的勇气彻底显现出来。
韩愈比曾国藩年长一千零四十三岁,对曾国藩的影响主要还是通过“起八代之衰”的文章来实现。
曾国藩一生酷嗜韩愈之文,屡次在其家书、日记、诗文中提到韩文,如曾在家书中说:“余于‘四书’、‘五经’之外,最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并且多次谈到读韩文的感受,认为韩文既有近于汉赋处,又有近于《诗经》处,能将孔、孟之义理,融于扬雄、司马迁之风格,因而,学韩文可以窥得六经之阃奥,得圣人之教于千载之下。
体察曾氏对韩文之钟情,莫过于读其《求阙斋读书录》。从此书可以看出,经他批阅的经部书籍有八种,史部六种,子部三种,集部二十九种,史部中最重视《史记》、《汉书》,集部中最重视《昌黎集》,评语最多。将纷繁的评语略为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相隔千年之后,曾国藩对韩愈的惺惺之惜。
评《重答张籍书》:“二氏盛行中土六七百年,公以数篇文字斥之,遂尔炳如日星。识力之大,令千世人肃然起敬。”评《送王秀才序》:“读古人书,而能辨其正伪醇疵,是谓知言。孟子以下,程、朱以前,无人有此识量。”评《罗池庙碑》:“此文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评《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一段:“此段为俗子剽袭烂矣,然光气终自不灭。”
重要的是,曾国藩能够将对韩文的欣赏与自身的学术取向完美地结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那么,曾国藩的学术有什么特征呢?一言以蔽之,曰“士大夫之学”。何谓“士大夫之学”?南宋时期,在湖南为官的胡安国上书皇帝说:“士大夫之学,宜以孔、孟为师,庶几言行相称,可济时用。”强调了“士大夫之学”应“言行相称”、“可济时用”,积极实践传统儒家的经世致用理念。比曾国藩年长一岁的陈澧将“士大夫之学”和“博士之学”比较,强调“士大夫之学”以“大义”为主,应该“有益于身,有用于世”,而不是斤斤于饾饤琐碎。余英时在《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一文中,将“士大夫之学”比作“通识”,“博士之学”比作“专家”,并且说“曾国藩所向往、所实践的正是‘士大夫之学’”。
篇9:唐代李白与乐府诗
唐代李白与乐府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杯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李白,盛唐时期人。少有逸才,飘然超世。诗酒江湖,笑傲王侯。诗文无尘气而有仙风。故世目之为“谪仙人”。 乐府诗至于李白,境界益丰。游仙诗、咏史诗、吊古诗、写景诗、抒怀诗……不一而足。读太白诗,觉有天风海雨,迎面而来。 写英雄意气,豪迈洒脱,慷慨激昂。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游侠风范跃然纸上。 《古风》其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此真高士也。 写儿女情长,笔致顿一转而为婉约缱绻,浅吟低唱。 《长干行》二首之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语淡而情何其忧深。 抒一己之怀,抑郁不平之气,悲壮忧愤之情,奔腾而出,流泻直下。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眼前一杯酒!太白真乃妙解人生滋味者。 《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此人生无可奈何之事。琼浆玉液,笙箫琴瑟,泛舟五湖,对酒当歌,诚快事哉! 描画自然山水,于清词丽句之间,亦有激情漫溢。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起句便有苍茫风雨扑面而来,起承转合间时空流转无定,视角变幻无端,意境悲凉悠远,真天籁也。 赞曰: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高古》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飘逸》
篇10: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
在我们熟悉的唐代文学家中,韩愈或许是最具士大夫品格的一位。我们从“古文运动”的文学史高度理解韩愈,也对韩愈谏迎佛骨、夕贬潮州、祭鳄鱼、兴边鄙的掌故耳熟能详。
但其实韩愈也是一位具有高度政治洞见和行动能力的政治家。而韩愈平叛的事业,也与其文字生涯互为表里。
众所周知,藩镇割据是导致唐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韩愈生活的德宗、宪宗、穆宗时代,藩镇割据已经成为了帝国的癌症。成德节度使田弘正,本是叛将田承嗣之侄。
田弘正感于大义,归降唐朝,被擢升为中书令兼成德节度使。然其部将王廷凑率部兵变,杀死田弘正及其将士、家人三百余人,自立为节度使留后兼知兵马使。王廷凑本是回鹘人。唐朝因藩镇离心,军权松分散,便只好雇佣异族武人以对抗。
然雇佣军毕竟难以控制,终究离心离德,酿成祸乱。当时韩愈刚刚从潮州谪居任上回京,担任了短暂的国子祭酒之后转任兵部侍郎。倾危思重臣,而韩愈故友元稹的一句“韩愈可惜”,也让穆宗皇帝再次想到韩愈。穆宗以河东节度使裴度充任幽、镇两道招抚使,韩愈也临危受命宣抚,并被授权便宜行事。韩愈孤身进入王廷凑营地,王廷凑摆开阵势,以大军相迎。
当然,王廷凑知道韩愈不好对付,便忙将责任推给士卒,说田弘正之死完全是士卒哗变的结果。韩愈不吃这一套,厉声说:“皇上赏识你的才能,赐你节仗,你却辜负皇恩,大逆不道,是何道理?”王廷凑的军士中也有人站出来说:“先太师(田弘正)曾平定朱滔叛乱,血衣犹在,我们也流血流汗,不负国家,国家为什么以我们为反侧?”这名士兵显然是在偷换概念,把朝廷镇压王廷凑置换成了追究田弘正。
韩愈抓住这一点说:“我以为你不记得先太师了。记得就好。天宝以来,背叛朝廷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都有子孙在吗?有继续为官的吗?”大家只能回答“没有”。韩愈又说:“先太师田弘正以魏博六镇归顺朝廷,这是人所共知的。”军人忙抢白:“田弘正刻薄少恩,所以我们才不安。”韩愈顺势说:“但你们杀了田太师及其家人,究竟谁更无理?”大家无可置对,只能说“对”。王廷凑害怕众军人又反过来倒戈于自己,只好做出让步:“您想让我怎么样呢?”韩愈说:“神策军将领如牛元翼那样的虽然不少,但朝廷顾全大局,不忍处置。您擅自围攻,是何缘由?”神策军是唐朝的中央军。然而唐朝中央集权的松散,使得神策军复又成了宦官掌控的私人军队。虽然如此,在中央军与藩镇之间,朝廷自然要偏袒中央军。
虽有姑息之嫌,也是无奈之举。王廷凑忙说:“那我马上解围。”韩愈说:“如果真能这样,你便不会受到追究。”于是王廷凑暂时屈服,镇州的危机暂时得到纾解。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然,这并不是说乱世之音便只有怨怒,衰世之音便只有哀思。
相反,乱世中也有不少挽狂澜于既倒的志士,用文字来对抗时势的艰危。这是一种对时代的“逆反应”。“古文运动”与其说仅是一种文体的焦虑,不如说更是一种政治的焦虑,是唐王朝国运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对唐王朝内重外轻的衰微局面的逆挽。骈文与散文表面上是文体的'差异,实质上则是其背后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秩序的差异。
梁朝裴子野说“古者四始六义,总而为诗,既形四方之气,且彰君子之志,劝美惩恶,王化本焉。后之作者,思存枝叶,繁华蕴藻,用以自适。”六朝骈文体现了一种封建化的小共同体的趣味。六朝骈文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六朝文体之卑弱,正是因为它们只是没落贵族小共同体“用以自适”的产物。六朝骈文作为去政治化的“纯粹文学”,已脱离大共同体的政治生活,沦为小共同体成员之间汲引应酬的玩物。
正是小共同体分利自肥的性质阻碍了国家的统一。而韩愈力图恢复的三代两汉古文,则寄托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古文”既是“书同文”格局下的“形四方之气”的“雅言”,是统一的政治生态的产物,也是先王政典的载体,是公共性对私人性的超越。
由文体而引发的“古今之争”不啻是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的交锋,以期重建唐王朝的大一统秩序。所以韩愈的“文以载道”,所载的也并非腐儒呼天的迂阔之道,而是急用先学的经纶之道。而作为平叛有功的士大夫,对于古文的推进,自然也比导其先路的独孤及、梁肃等古文家高出一个层次,因为这是韩愈自身政治经验的自然指向。
★ 常识小学作文
★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韩愈与唐代小说的联系(集锦10篇)】相关文章:
成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大同》2023-07-17
李璮简介2023-09-02
文学常识:楚国的语言文字2022-08-19
《史记》文学常识2022-12-25
一路平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25
《说勤》阅读题及答案2022-05-14
口渴的时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31
文学常识:作者作品2023-05-28
俄罗斯文学艺术常识2022-11-09
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