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

时间:2022-05-02 20:47: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温柔多金采炫”为你分享9篇“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

篇1: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

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

新学期开学初,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尚贤中心小学一位教师要求班上3名学生各上交100元“违纪押金”。按照该教师的说法,收押金是想督促学生在校遵纪守法。据学生家长反映,如果学生在校违纪,押金将会被逐一扣罚,直至扣完为止。

通过这一事件,公众在感叹该教师行为荒谬的同时,也对教育惩戒在现实操作中表现出的软弱、扭曲状态表示不解。

而反观家庭教育领域,以来,少数中国父母仿佛一下子成了严苛教子的“怪兽”,“狼爸”、“鹰爸”层出不穷。“怪兽家长”的始作俑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她的《虎妈战歌》一书震动世界,其严厉的教女招数更是让许多人叹为观止。在“虎妈”旋风的带领下,“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香港“狼爸”闯进人们的视线。进入20,“怪兽家长”热度仍然不减,更成为一些父母效仿的对象。

日前,在一趟列车上,南京的何女士因6岁儿子不敢一个人上厕所,于凌晨3时逼儿子脱光上衣在车厢连接处站军姿。据了解,何女士是在效仿近日流行于网络的南京“鹰爸”训练“裸跑弟”的做法,目的是锻炼儿子的意志力和胆量。

一时间,许许多多另类的所谓教育“惩戒”行为叠加起来,让人们不免在惊诧之余警惕地发出疑问: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为什么不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惩戒方法?为什么某些家长有时把孩子宠上天,有时又对孩子的点滴问题揪住不放,动辄施以严苛惩罚?如何实施教育惩戒才能有益于儿童与青少年成长?

1 惩与不惩的“两难”

“学校拿我没办法”、“哪个老师敢惹我,我就找帮哥们儿收拾他”……面对一些学生的“豪言壮语”,江苏省大丰市大桥二小副校长梅志军和许多教师一样,困惑、烦躁、无奈。

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学校和教师因惩罚学生被家长告上法庭,各媒体不时曝光“恶师”事件,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罚还好界定,可“变相体罚”却让人摸不清道不透,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谈“惩”色变。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难管,正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感慨。

“一头是越来越大胆调皮、难以管束的学生,另一头是各种惩戒学生的“禁令”、少数家长的非难以及社会舆论的苛责。身为教师,经常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有时连自己是否还有批评学生的权利都拿不准,有时又忍不住对学生板起脸就训。”梅志军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梁威研究员看来,教育者越是身处两难境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就越容易走极端。

重压之下,有些学校和教师选择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4年前,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其间,授课教师杨某某只口头上批评了一句,并继续上课直至下课。该教师也因此被人们冠以“杨不管”称号,受到社会舆论强烈抨击。

相对于放任学生的“前车之鉴”,有些学校和教师则倾向于实施惩罚,却往往因为惩罚方式不当、程度过重等问题与学生、家长发生冲突。

近日,河南省长垣县第一中学多名学生因带手机上学遭到劝退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去年4月长垣一中制订“6条禁令”和后来的“7个不准”到现在,至少有31名学生因违背校规被劝退。长垣一中政教处今年2月23日发出的一份处理通告显示,18名学生因带手机上学、2名学生因吸烟被劝退。

梁威认为,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的惩戒办法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同时,许多家长也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化的问题。长春市曾对100位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1%的家长对孩子都有过非理性的情绪化宣泄。”

梁威建议,面对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首先要区别的是,以下跪、抽耳光、脸上刺字等“非常手段”进行惩戒,其目的不是教育,而完全是实施者变态心理的发泄,其动机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其次,采取训斥、讽刺、辱骂等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惩戒,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视。

“实施教育惩戒需要“对症下药”,走出简单化处理的误区。”梁威说。

2 “惩罚”为啥会变形

惩还是不惩?惩戒要到什么程度?近年来,教育惩戒问题社会关心、学校担心、家长揪心,其实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成因。

“直升机父母”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这些父母时时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除了不计成本为子女花钱“投资”外,他们对孩子的呵护也到了费尽心思的地步,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之,他们就像直升机般盘旋在孩子的上空。

在北京教科院原院长文�囱芯吭笨蠢矗�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正是一个“直升机父母”超级大国。“中国父母重视儿童的程度世界罕见。一旦有了儿女,父母会处处先想到孩子。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尽可能过上好日子。”

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则认为,中国独特的育儿文化与已实施超过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叠加,更加剧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复杂心态。

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都表明,中国家长对孩子普遍抱有过高期望。许多人把孩子看成父辈理想和意志的一部分,因而怀有强烈的望子成龙心态。同时,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又使2个、4个,甚至6个成年人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

“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导致许多家长身上出现了近乎矛盾的纠结。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方面对孩子过分照顾,唯恐出现任何意外;另一方面又对孩子的学习几近苛求。这种纠结的心态影响着家长与学校关系的走向家长普遍希望学校能接过自己那一棒,一方面极尽所能地呵护学生,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升入好学校、成为“人上人”。”劳凯声说。

文�囱芯吭比衔�,当前的家庭教育及社会观念过度聚焦未成年人,尤其聚焦其学业进展,却忽视了未成年人应当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应当经受挫折与磨炼,这无形中增加了未成年人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也加大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与工作风险。

面对来自家长的强烈需求,面对尊重孩子的理念趋向放任溺爱的极端,学校和教师常常在迎合与坚持的选择中迷失。同时,又因为对教育方法的“度”把握不当,导致惩戒扭曲变形。

近日,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某初中一女生因不堪学习压力出走。据了解,在其所在班级,教师曾组织考试成绩排名全校1000名以后的6名“后进生”合影,其中就有她。

“在一些学校,教育惩戒的对象发生了变异,由道德不良变为成绩不良。分数被视为学生一切行为的标尺,以及学校与教师是否对其实施惩戒的依据,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文�醇馊竦刂赋觥�

3

小惩是为了大戒

许多教育专家都强调,提倡教育惩戒,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强调谨慎使用惩戒。

然而,惩戒的依据是什么、到底该怎么惩戒又让教师们望而却步,抑或使一些教师曲解法律,滥用惩戒权。

当前,把惩戒纳入学校规范,甚至上升到立法层面,使惩戒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的普遍呼声。

在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中教师符礼科看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小学生正确的日常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可“规范”只是规定了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却没有规定违反了“规范”该接受什么处罚。例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六条“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那么学生迟到、早退、旷课又该如何惩戒呢?教师很难把握。

如果以学校为主体进行了清晰界定,学生及其家长就会事先明白违反规定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从而尽量避免违规违纪,教师也就可以依照规定来实施处罚。

日前,正当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惩戒“望洋兴叹”时,湖北一所小学的教育惩戒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有一份特别的《学生管理条例(试行)》。学校先在全校范围内向学生征集对不文明行为的意见和建议,又请全校学生对各项处理办法进行投票,以票数最高的几项作为学校针对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条例”。

据了解,“条例”共有七大条,主要由班主任实施。比如,“污染墙壁:自己(或请家人协助)清理墙壁上留下的污渍,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损坏学校树木:自己为学校补种同样的树木,并保证存活。不尊重或欺负其他同学:独立反思5―10分钟,再向被欺负的同学赔礼道歉,必要时还需要在全班作书面检讨……”

在该校校长张基广看来,惩戒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惩戒条例由学生自己作主,是为了达到“小惩大戒”的效果,最终促成学生的道德发展。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也是一所以实施有效教育惩戒实践知名的学校。该校把可接受性原则视为实施教育惩戒最重要的原则。

“只有当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才有可能在动机层面上改正错误行为。”该校校长李亚说。

在李亚看来,一定的惩戒是否具有可接受性,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社会角色。同时,惩戒应该以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普遍的现实主观感受为主要依据,而不是采用成人的或者一般的社会标准。“换句话说,惩罚是否可接受,一切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记者 张滢(来源:中国教育报)

篇2:惩戒教育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任课老师反映学生在上音乐、品德等副科时不能认真听讲,总在下面写作业、聊天,批评一下,收敛两分钟后就又犯了,身为班主任的我,听到学生这样的表现觉得很没面子,首先作为班主任,这是我的失职,为什么学生在我的课上一个样,在副科上又一个样,是我没树立起他们重视每门功课的意识,长此以往他们会少学很多知识。于是我下决心要整顿一番。

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我先对同学们做了思想教育,分析每门课的意思,也把任课老师的意见说给他们,这算是打了下预防针。结果第三节科学课,就有人来告状。说有人在科学课上又写作业,结果一审,这个揭发那个,那个揭发这个,连带一群人.主要是为李成龙写同学录,真是大肆无忌惮了。

下午课是体育,计算机课,既然他们不能认真对待这些功课,就让他们体会一下不上的感觉。第一节课我来到教室,说:“同学们,把桌子上的东西全收起来,什么也不留!”他们还有一脸迷茫说:老师,要干嘛?“我不搭理他们,收拾好后我问:“今天科学课为承龙写同学录的起立,今天为他传同学录的起立,课上看课外书的起立,说了任何一句与课堂无关话语的'起立。”结果令人叹为观止,35个人,站起来30个人。我请他们坐下,说:“同学们既然不愿意上这些课,觉得‘痛苦’。今天你们跟老师一起‘幸福’,在班上玩,书已经收起来了,现在你们可以尽情的玩,就一条,不准学习,干什么都行。”于是我不在说话,就坐在前面批改作业,完全无视他们,可想而知的是他们做在哪一动不敢动,就那样干坐着,一节课,两节课,我就不搭理他们,看他们那无所事事的样子,我相信一定痛苦极了,他们甚至开始偷偷看书,发现后我提醒他们不准做和学习有关的事。只能无奈的干坐着。其实我也在想牺牲这两节课值不值得,但是想想,以前每次都怕浪费他们学习时间,只是批评了事,结果上课越来越不认真。假如不认真的上课一学期,一学年……我相信少学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两节,然而改正态度后,相信是受益终身的。我以前总是长篇大论的批评,今天我一句也不指责,看他们的样子我知道此时是“无声胜有声”。快要放学的时候,我说:“如果明天还想和我一起在这‘幸福’的,我继续陪着你,不想跟着我幸福的,你的跟我写份600字申请,申请你要上课。”

我本来还担心他们一听说写东西,就打退堂鼓,结果第二天一进班,就交了20多份,写的都很认真,并且是情真意切,反思道像这样的“幸福”他们一定铭记在心,但希望永远成为回忆,想好好上好每一节课。我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多久,但我相信,上好每节课,认真对待每节课的意识,已扎根他们心中。

周末听刘良华教授讲到惩戒教育,说最有效的教育就是惩戒教育,我是很同意这个观点的。当然会运用好惩戒教育的老师只是一般水平老师,会赏识的老师才是教育高手,我更愿意在大部分时候来赏识他们,希望在不断的实践中,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篇3:教育需不需要惩戒

教育需不需要惩戒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也就是发生在前两天的事。

手机响了,是一个学生家长打来的。

“谭老师,这事你必须和我解释清楚,否则我告到你们校长那儿去……”家长的语气很不好。

怎么回事?我的心顿时崩紧了。待我问清才知道是这样一回事:今天他的孩子在在学校里打闹时,撞了一个同学头上一个包,被我批评了几句。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后又哭又闹!孩子的理由是平时别人欺负了他,没有人跟他赔礼道歉,今天他打了别人老师竟批评了他;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竟说我打了他!这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看到他那哭闹的样子,非常心疼,一听说老师打了他,生气极了,便找我麻烦来了……

处理完这件事以后,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难道这事我做错了吗?凭良心说,对这学生我就连过重的话都没有批评,并没有伤极自尊心,更何况是动手打他呢?可我们的学生怎么呢?他们长期生活在“甜蜜“的世界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当遇到一点挫折,有一些不如意时,就变得非常的脆弱,有时甚至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像我的这个学生一样,我批评他,他心理不平衡,还在家长面前捏造事实――老师打了他。

是的,教育学生时要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我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今天的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了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可是面对教育的现状,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一下呢?在教育学生时是不是只一昧地表扬孩子的优点:“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能有?

我反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对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是一种相当在的伤害,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育就是唤醒人,就是使人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此时,给予孩子们恰当的惩戒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在澳大利亚有一家私立学校,该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早晨几点起床,一定要把被子都叠好,然后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三次没有叠好被子,周六就会没有假放,要到农场劳动去。这就是一种惩戒。惩戒不是打,不是辱骂,它并不等于体罚,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可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惩戒的度没有把握好,就会适得其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有时惩戒就会变成体罚,就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这样的'教育惩戒我们真的应该大呼一声“狼来了”。那怎样的惩戒才不过度呢?我觉得我们教师要真正读懂惩戒,运用教师的大智慧,让惩戒成为一种教育艺术。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满爱心。

教育者对孩子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教师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孩子的爱戴,那是因为孩子们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教师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大大地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个人业绩,那么,无论这个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教师眼中,学生只是挣分数、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对学生没有关爱之情、扶助之心,他采取的所有教育手段都将是冷酷的、危险的。

二、掌握尺寸。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即可,不可求全责备。如果惩戒过了头就会变成体罚。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必须切实尊重和保证孩子的隐私权,同时教师对惩戒的过程要多一点监控,多一点反思。如果教师用几个耳光或罚款代替惩戒,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

听说有一位教师为了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采取了一个罚买本子的办法。违犯纪律,罚;作业做错或者忘带,罚;班干没管好班级纪律,罚。教师一句“明天带本子来!”学生深悟其意,第二天乖乖地买十个本子上交。据说老师的讲台桌上本子就有百余个,当然这些本子老师也不是据为己有,而是用来奖励班上学习突出表现好的学生。罚买本子,以示警戒,初衷是好的,可这个老师就没把握好这个“度”。试想一下,这样的罚是不是太重了?做法是不是太过火了?班上的学生是听罚色变,惟恐自己的稍有疏忽就挨罚,怎么办?作业怕错就去抄学习好的,班于部想想吃力不讨好,谁还会愿意干?更何况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就不咋样,哪来钱买十个别本子?惩戒不是杀一敬百,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不是最终的结果。对这件事情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处理?把买本子的数量由十变为一,并且把学生罚买的本子暂时放在教师这里,当被罚的这位学生学习上有进步或有好的表现时,就把本子“奖励”给这位学生,事后找学生谈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用我的心去感化他。

三、因材施教。

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而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或不同性格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孩子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促进。比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罚拼七巧板,对缺乏亲情的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罚跑步,对不爱阅读的罚朗读一篇课文等等。

记得一次上课,一个学生在底下偷偷地玩橡皮泥被我当众拿住,众人目光一致向我,看我如何处理他。我知道这个学生平时就爱玩这些东西,于是就坡下马,罚他用两天的时间给我用橡皮泥设计一份晚餐,这也是上课必须用到的,结果他上交来的东西有模有样,色彩也搭配得特别好,得到了班上同学的称赞。让他尝到甜头后,我再找他进行谈话。从这以后,他上课时的小动作也就没有了。以趣施惩,可以让学生在惩戒中享受兴趣,甚至获得成功。当然在惩戒之前,我们必然要充分了解受惩对象。了解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惩戒内容有的放失,学生才能在惩戒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四、及时肯定

惩戒并不排斥肯定与表扬,教师要敢于打破成见,坚持就事论事,学生一旦有了进步就要加以褒扬,一旦有了进步就要及时肯定。如此就能加深对惩戒的印象,促使学生理解教师对实施惩戒的用心良苦,有利于惩戒作用的充分发挥。

篇4:教育需不需要惩戒

教育需不需要惩戒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也就是发生在前两天的事。

手机响了,是一个学生家长打来的。

“谭老师,这事你必须和我解释清楚,否则我告到你们校长那儿去……”家长的语气很不好。

怎么回事?我的心顿时崩紧了。待我问清才知道是这样一回事:今天他的孩子在在学校里打闹时,撞了一个同学头上一个包,被我批评了几句。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后又哭又闹!孩子的理由是平时别人欺负了他,没有人跟他赔礼道歉,今天他打了别人老师竟批评了他;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竟说我打了他!这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看到他那哭闹的样子,非常心疼,一听说老师打了他,生气极了,便找我麻烦来了……

处理完这件事以后,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难道这事我做错了吗?凭良心说,对这学生我就连过重的话都没有批评,并没有伤极自尊心,更何况是动手打他呢?可我们的学生怎么呢?他们长期生活在“甜蜜“的世界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当遇到一点挫折,有一些不如意时,就变得非常的脆弱,有时甚至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像我的.这个学生一样,我批评他,他心理不平衡,还在家长面前捏造事实――老师打了他。

是的,教育学生时要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我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今天的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了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可是面对教育的现状,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一下呢?在教育学生时是不是只一昧地表扬孩子的优点:“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能有?

我反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对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是一种相当在的伤害,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育就是唤醒人,就是使人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此时,给予孩子们恰当的惩戒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在澳大利亚有一家私立学校,该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早晨几点起床,一定要把被子都叠好,然后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三次没有叠好被子,周六就会没有假放,要到农场劳动去。这就是一种惩戒。惩戒不是打,不是辱骂,它并不等于体罚,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1] [2] [3]

篇5:教育惩戒权心得体会

的寒假,我把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了一遍,感想颇深。《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不仅为教育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还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根据规则依法履行教育教学义务和管理职责,同时也维护了我们学生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之所以称为教育惩戒规则,是指学校等教育场所,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管教、训导等让学生引以为戒,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规则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条款有很多:

规则第七条,如果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其中第三条:吸烟、饮酒或者言行失范违反学生守则的。我觉得身为一名学生,不该有违反学生基本守则的行为。这样不仅伤害了自己,可能还伤害了别人,百害而无一利。第五条: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既然是一名学生,就不该有打骂学生、老师的行为,这样不配当一名学生,我们不但不能打骂学生,还要保护比我们弱小的同学,乐于助人,这是我们新时代小学生该有的一项基本品德。

规则第十二条,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的行为。其中第一条是“以击打、刺伤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我想说,虽然学生犯了错误,但不能对其造成身体痛苦,这样不仅会给我们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可能造成心理伤害。第五条: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我觉得成绩不代表一切,一个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品德,成绩不是主要的,如果要我排列,我一定会是品德第一,成绩第二。所以,我赞成老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

以上是我读了规则以后的几点的感想,我觉得规则实施以后,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会更加重视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为我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我们能更好的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篇6:教育惩戒权心得体会

班级迟到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老师不得已采取“无正当理由迟到,迟到一分钟,在教室内罚站十分钟”的措施。我认为,这种适当的惩罚是正确且应当的。

教育惩戒指教师依据一定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老师将迟到的学生以迟到一分钟,罚站十分钟的形式惩罚学生,这并没有违反教育惩戒的标准:其一,罚站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旨在制止学生的迟到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其二,在教室中罚站是在不损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之下,使学生的羞耻心受到一定冲击,会使学生迫于羞耻而改正自己错误。正所谓“不知耻,无以正”,就是如此。

适当的惩罚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的惩罚都是正确的。当今,有的老师体罚学生,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也许是因为他们曲解了“严师出高徒”这种理念,让学生在超出其体能范围内跑步,在走廊等学生众多的地方让违规学生提着水桶扎马步。这种教罚已经违背了教育惩戒的理念,甚至会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虽然达到了维护纪律的目的,但这只是用体罚来使学生畏惧,更准确地说是驯化学生,而不是教化学生,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适当的惩罚应因人而异,孔夫子曾说过“因材施教”,而惩罚学生也应该“因人行罚”。有的学生,不小心犯了错,不应进行过重的惩罚,否则会打压到这种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破罐子破摔”,这是不正确的。但有的“顽固分子”,屡教不改,适当地加大惩罚力度也未尝不可。如果对于一个顽固的学生,不加大力度纠正他,就浪费了教育惩戒的存在。

惩罚,是为防止一个人走向不可纠正错误的最后的防线,但不应该将其死死地收缩,而要留足适度的空间,让被惩罚之人进行自身的救赎,这就是适当的惩罚。

篇7:教育惩戒权心得体会

班级迟到现象可谓是一个最常见的班级问题,如何能够遏制住这一现象,想必无数个班级想了无数个办法。而某班的班主任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规定:无正当理由迟到需要罚站,且以迟到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罚站的时间。

这一做法看似能够有效防止学生迟到,但这没有针对问题,且弊大于利。

学生的心里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以迟到一分钟罚站十分钟的规定里,一分钟可能换来十分钟的心里摧残。作家三毛在上学时就受到老师严重的惩罚,导致心里受到摧残从而患上心理疾病,从疾病走出来花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那些在罚站的过程中受到的多少冷眼和嘲笑,都是非常不利的。

行动要以结果的成效为目的。在罚站的这个惩罚中,并不能带来实际的作用。虽然是罚站了,但学生不会意识到迟到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只会机械地认为迟到就应该罚站,这样不仅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迟到问题,更不利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周而复始,学生是因为惧怕罚站而不迟到,但依旧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这就失去教育初衷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时有教书先生戒尺惩戒,挥鞭教育。当学生有什么做的超出规矩的行为时,适当的惩罚是可行的。在中央颁属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惩戒”一词,是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都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惩戒”的轻重标注是什么?什么样的惩戒才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都需要教育机构、学校、班级以及从事教育事业的每一个人多深入思考的。

教育就是把一个个小幼苗浇灌、培育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以百年树人之心培育学生,虽然路程曲折漫长,但从细微处入手,从小小的班级开始,适当施惩戒,奖罚并行,终会成就参天的树林。

篇8:教育惩戒权心得体会

一场球赛要想精彩绝伦,除了运动员精湛的球技、观众的文明观战,还需要裁判的准确执法。正是裁判对比赛规则的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场上运动员最佳状态的发挥,该吹哨时就吹哨,该亮牌时就亮牌,甚至可以罚下场去。惩戒恰恰是为了让比赛更精彩。

人生如赛场,既有硝烟弥漫的竞争,也不乏波涛汹涌的暗战,虽不说是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但也是你争我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越是充满竞争的地方,越需要惩戒的存在,没有了规则的参与,一盘散沙,甚至是乌烟瘴气都在所难免。

曾几何时,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许多教育方法蜂拥而入,不仅冲击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而且也带来了社会思想的不断发展。面对琳琅满目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界一时间真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于是赏识教育大行其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标语张扬在校园上空,保护孩子的天性成为纵容娇惯的借口,无私地爱护成为“小皇帝”们的庇护伞,发展的眼光成为学生任性妄为的障眼法。戒尺的悄声消退,恰恰是飞扬跋扈的粉墨登场;惩戒的众人喊打,恰恰是无视规则的肆意生长;教师权威的颜面扫地,恰恰是目空一切的横行无忌。

当我们感慨“巨婴”的横空出世,当我们悲叹“啃老族”的层出不穷,当我们哀伤“精神缺钙”的难以理喻时,是否想过,高悬在教育头顶的那把达摩克利斯剑的陨落,恰恰是许许多多教育怪相诞生的缘由。

环顾我们的周围,蔑视规则者有之,逃脱责任者有之,心理脆弱者有之……尽管不能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罪给教育,但是缺失了惩戒的教育变得软弱无力却是不争的事实。今日的问题青年,今日的柔弱中年,今日的蛮不讲理的老年,多年以前,他们可都是在接受教育的少年啊。惩戒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了惩戒的参与,教育成为了苍白的说教,成为了“滥好人”的爱护,成为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混日子。

曾经,我们是那么厌恶“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粗暴式教育思想,我们是那么厌恶“道貌岸然”的学究式的师道尊严,我们是那么厌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等级森严的依附关系。于是我们迫切地希望打倒这一切,希望引入西方的教育思想,希望用国外的教育方法改造我们的教育,希望在教育上的“不破不立”。然而,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教育,如果眼中无“人”,那终将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过犹不及”的古训恰恰在说明任何事物都应“有度”,将所有的惩戒视为“封建余孽”,直接导致的就是“斯文扫地”“规则殆失”。

当然,惩戒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育的万能法宝,它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我们在承认它的价值和功能时,也没有必要将其推崇到无上的地位。适度是惩戒的必备条件,失去了这个条件,惩戒就可能沦落为“滥施暴力”,成为“丧心病狂”的代名词。

理想的教育惩戒应该是什么模样呢?不由得想起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想起他手中的那把戒尺,“有,但不常用”,“有”说明了惩戒的存在,“不常用”说明了适度的必须。归根结底,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在惩罚,而在引以为戒,而在教书育人。

给我那把戒尺吧,我会把它轻轻打在犯规学生的手掌,然后师生会心地相视一笑,有真诚的关爱,更有严厉的督导。

篇9:教育惩戒权心得体会

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惩戒权成了热议话题。

的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片面强调赏识教育,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不能管、不敢管,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保护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发生了纠纷,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屡屡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学生家长无理取闹,学校和老师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让步。很多教师感到非常无助,甚至“谈管色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撑了腰、壮了胆,使大家扬眉吐气。

面对即将被赋予的教育惩戒权,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教师教育惩戒权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是非常认可的,而且呼声很高,普遍有些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真正为教师代言,以后惩戒学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气壮,不再怕家长和公众的说三道四。不过个人认为,教师对教育惩戒权,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惩戒权,并不是什么尚方宝剑,也不是灵丹妙药,教师即使有了教育惩戒权,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可见,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的惩戒权,教师如何去用好是个难题,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因为惩戒失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惩戒权就可以让学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使用,而不是任性而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惩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这也是每个教育人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爱”的, 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出于“爱”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让学生知道。如果为了惩戒而惩戒,让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关心、爱护,你的惩戒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敌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对学生的惩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学生着急老师不急,等情绪冷静下来再进行处理。这样处理时就会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过激行为,不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对学生的惩戒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我们的古人说过“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这也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准则。对学生惩戒尽量单独进行,惩戒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使其知错能改。如果在公开场合对学生实施惩戒,会使学生失去颜面,容易造成师生敌对、冲突,或者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管。

教育惩戒实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的学生管不得,教师的人身安危甚至缕缕被学生侵犯,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人身安全。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还有一句话,学生犯点错误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如果一个教师能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服你,那么,这个教师也无需用教育惩戒权来为自己壮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还是用平常心来看待教育惩戒权吧!

描写战争场面的作文

议论文作文高三800字

高三作文议论文800字

英雄联盟鼓舞士气口号

成功营销人的三个阶段

文言文《六韬虎韬略地》原文及翻译

《老师·好》电影观后感 观看老师·好优秀影评

孩子教育心得:顺应孩子的需求

动画教育与创新学习方法初论

孝道话题高二优秀作文800字

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
《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精选9篇)】相关文章:

桑柔,桑柔诗经,桑柔的意思,桑柔赏析2023-08-05

电视剧亮剑个人的观后感2022-11-07

村两委换届五必谈范文2022-07-31

爱好主题作文初一2022-11-14

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摘要)2022-05-17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

小学预防校园欺凌工作制度2023-05-22

德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022-12-27

二线白酒企业突围的五个支点2022-12-13

关于防范中小学生欺凌心得体会2022-08-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