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时间:2023-01-03 07:58: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精选16篇)由网友“弟弟打滴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诗鬼——李贺

李贺(790年-8),字长吉,河南福昌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

诗鬼李贺的生平

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其生平仅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搜索枯肠。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投入另一囊。母亲见此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

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少年时代写作的乐府诗,就能与老一辈诗人李益、张籍媲美。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浦湜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作《高轩过》诗以答谢。这则传闻,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符合李贺思想、艺术较早成熟的实际情况。

十八岁那年,满怀着理想与希望,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求取功名、期望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遭谗落第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李贺从家乡昌谷来到唐朝的东都洛阳准备参加这一年的府试,这年恰巧极负盛名的文学家韩愈因出任国子博士,受人毁谤,来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成功获得韩愈的赏识。皇甫湜也在这一年认识李贺。

这年李贺凭著出众的才华,很顺利地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礼部试。他的应试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记录青年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神情。这组诗既符合试帖诗切题要求,又能将诗人妙趣横生艺术意想和含而不露的讽喻,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使这位刚踏上生活道路、充满幻想的年轻诗人遭受了巨大挫折。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的八叔)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爱赏李贺文才的韩愈激于义愤,为之作《讳辩》,以圣人经典和国家律令为根据,指出“避嫌名”是不合理的,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回击那些毁谤者。

李贺落第归家后,闲居昌谷,终日药石随身,只有巴童能怜爱这个不幸的人,还辛辛苦苦地随从着他。

随后李贺再度到洛阳,想寻求政治出路,《自昌谷到洛后门》一诗表露出他的意向:“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李贺欲求仕进,是要南行投奔节镇,还是入长安“探秦台意”?为此犹豫不定。最后请巫者占卜,决定西去长安。

长安三载

元和三年(公元8)冬,李贺进京求仕。按照唐代制度,仕进除应试一途外,还可以由父荫得官。李贺以“宗孙”、荫子、仪状端正等条件,由宗人荐引,经过考试,在元和四年春天,被任命为奉礼郎,时李贺二十。

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京官,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李贺抱着满腔热忱到长安,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因奉礼郎官职卑微,根本不在皇亲国戚、显贵要人的眼里,所以很少有人与李贺来往,李贺生活在这种世俗的环境中,时时受到拘束和压抑。

在官冷位卑的环境中,李贺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相往还,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精神寄托,包括陈商、沈亚之、杨敬之、王参元、权璩、崔植和朝夕相处的密友,沈子明,李贺临死时,把自己诗作全部手稿托付给他,可见他们的友谊深厚。

长安三年的现实生活彻底打破李贺的幻想和迷梦,使他越来越清醒地注视人生、敏锐的观察社会,挥笔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这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

昌谷闲居

元和七年春,李贺送好友沈亚之落第返乡后不久,便抱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辞去奉礼郎的官职,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

李贺这时期的创作,一方面反映出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后的生活乐趣和体验,一方面也表现出不忘国事的精神。

南北游历

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为了谋求生计,李贺在昌谷闲居一年后再也不安心蛰居家园、读书作诗,元和八年六月,出发到潞州。

李贺选择潞州是因为他在洛阳、长安时,与韩愈学生张彻结为好友,这年,张彻应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邀召,“初效潞幕”,在郗士美的幕府里担任草拟文书的职务,李贺希望得到张彻的引荐,但最后却未得到重视。

元和十年春,告别张彻,南下探视正在和州任职的十四兄。回北方时,道路受阻,李贺干脆南游吴会,李贺好友如皇甫湜、沈亚之、陈商等都是南方人,且江南风光对生长在北方的李贺颇具诱惑力,使李贺下决心一游江南。李贺先后到过金陵、嘉兴、吴兴、甬东等地,这期间他写了一些追怀前朝往事和记述诗友交会的诗篇。最后回北方受阻缓解,李贺就从江南北归昌谷。

南北游历并不能消除李贺胸中郁结的愁闷,加上体弱多病、经济拮据,返家后不久,终因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于二十七岁时离开人世。死前将诗分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述了李贺姐姐在李贺临终时的见闻: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张读的《宣室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传说,当然不可能是事实,但是,玉溪小传,托之于姐姐之口,张读漫记,托之于梦寐,使传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反映了家人、亲友以及爱慕李贺的人们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人们对年轻诗人的深切哀悼。

诗鬼的诗的艺术特色

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作品中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秋来〉可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又引谭友夏云:“诗家变化,盛唐已极。后又欲别出头地,自不得无东野、长吉一派。”钱锺书的《谈艺录》辟有八章是专论昌谷诗,说李贺在六朝作家中最近鲍照,除在诗中说鬼外,“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又说“若偶然讽喻,则又明白晓畅,如《马诗》二十三绝,借题抒意,寄托显明。”钱锺书发现李贺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符合西方几个著名诗人(如英国的柯勒律治)的风格。葛瑞汉在《晚唐诗选》中称李贺:“久被漠视之后,最近才被重新发现的诗人。”

诗鬼的代表作有哪些

神怪诗

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是把楚辞的浪漫主义与唐诗的圆熟技巧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此类作品不算多,但在李贺诗的名作中,一半以上是属这类,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其诗为“鬼仙之辞”。例如《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此诗本是写一片墓地景色以及诗人凭吊之情,但当诗人异想天开地唤出一个美丽的精灵在其间活动时,死气沉沉的墓地就蓦然平添了种种幻觉。墓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风泉一燐影,都因精灵而跃跃欲生。李贺将可爱与可怖揉合在一块,这样撼动人的力量,决不是一幅客观景物的描写能够相比拟的。

讽喻诗

以唐代现实中的社会矛盾作为素材,而以古乐府和新乐府的形式创作。这类诗是李贺诗中较富思想性的一部分。诗人充分运用比兴和歌谣手法,巧妙地讽刺丑恶,热情地讴歌美好、激越地指斥不平,这些诗兼有民歌的清新明快、形象生动和格律诗的锤炼精粹,在唐代乐府诗中独树一帜。

抒情诗

绝大多数都是抒发仕途坎坷的苦恼,因此显得较为单调和悲凉,李贺这类名作不多,但其中《开愁歌》、《浩歌》、《长歌续短歌》、《莫种树》等,都相当出色。

其他

主要是酒席歌筵上的应景之作,内容为饮宴、歌技的描写。典型的作品如《许公子郑姬歌》、《花游曲》,因此显得情调庸俗,格调不高,而流于”齐梁体”的艳冶也萎靡一路。

此外为一些咏人诗和咏物诗,这些诗思想性不强,近乎习作,但设想奇特、炼字精警、风格独特,有如音乐家的即兴练习曲,画家的写生素描,别有一种艺术上特殊价值。《春坊正字剑子歌》、《唐儿歌》、《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等,均是此中佳构。

篇2:李贺生平介绍

李贺生平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 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二十七岁就逝世了。

李贺早年即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皇甫湜。他的诗大都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但由于仕进无路,少年失意,使他生活孤寂,性情冷僻,诗中常带有感伤、消沉的情调。他作诗态度严肃,冥索苦思,命意遣词,都力求深刻、独到。

李贺名言:

1、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2、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5、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6、雄鸡一声天下白。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8、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9、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10、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11、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12、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

13、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6、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17、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18、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9、天若有情天亦老。

篇3:大诗人李贺的生平

大诗人李贺的生平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生于公元791年,卒于8,字长吉,他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代三李”。因为李贺是唐代河南福昌昌谷人(属今天的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世称他李昌谷。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

李贺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朝宗室。然而岁月浮沉、沧海桑田,到了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已没落到与一般读书人的家庭无甚二致了,李晋肃也必得读书应举方能入仕为官。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他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李晋肃漂泊了一生,到了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他才稍得升迁,被任命为陕县令,但不久李晋肃就病老而死。李贺的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一直住在昌谷。李贺的姐姐出嫁之后,他的家境愈加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一斑。

李贺才思聪颖,七岁就能作诗,又擅长“疾书”。 开始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韩愈和皇甫湜还不大相信真有这样一位七岁能作诗的神童,他们就一起去拜访李贺,让他当场写诗。李贺提笔一挥就写成了《高轩过》,就像预先构思、打过草稿一样,韩愈和皇甫湜两个人大吃一惊,对李贺刮目相看,并且时常在同僚中夸赞李贺,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鼻头较大,手指很长,可以说长相很是出众。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的时候,李贺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一个破烂不堪的锦囊在路上行走,他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他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他人牵强附和旧章法一样。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有些诗作就被他的好友拿走了。若非大醉或吊丧的日子李贺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郑夫人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地嗔怪道“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尽管李贺的家族只为他留下了一个“王孙”的虚名,但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作品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渴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一支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但作为唐王朝的同宗,李贺对李氏王朝怀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体现在他或自认为是王孙的自夸自矜上,或欲建功立业、治理国家的理想上,或在王朝危难之时表现出的强烈的忧国忧民精神上。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此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写这首诗的时候,李贺才十七岁。与皇族无法抹去的情结对他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李贺竟然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不知道这究竟应该算是李贺的幸运还是不幸。

李贺十八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又最先为当时名公巨卿韩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他因“年未弱冠”,即遭父丧,而在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的时候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在洛阳考场上,他凭着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了府试,取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当时河南府出的应试诗是《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这是一道很难的“高考题”,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一年中一至十二月的不同风光全写出来,既要切合题意,又要合于格式,还要自出机枢,不落窠臼,一时难倒了许多考生。但这对于李贺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他信手拈来,一会儿便写到了第三首,即《三月》:“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时,有一篇长篇通讯就以“东方风来满眼春”为标题报道他的南方之行。)

李贺在写出一年中十二个月的不同风光后,忽然又想起还有一个闰月,于是大笔一挥,又写了一首《闰月》,使题目变成了《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考官们看了,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年的冬天,李贺被顺利选拨至都城长安应进士举,韩愈和洛阳的文士都预见,李贺这次一定会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因为这个小伙子的才华实在是太高了。

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李贺在即将走进考场的时候,却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原来,有人嫉妒他的才华,故意在“政审”上卡李贺。九泉之下的李贺的祖父万万不会想到,他给儿子(李贺的父亲)取为“晋肃”,却为孙子考取进士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晋”与“进”同音,倘若李贺登第,成了进士,不就触犯了父亲的名字吗?所以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李贺为避讳而不应参加进士科考试。一时间舆论压力很大,议论纷纷,对于李贺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无法承受“避讳”之重。韩愈这时候挺身而出,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讳辨》,由避讳的规定和例证的阐释,说明李贺并未犯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难道要改姓吗?韩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世一些人任意引申讳法,实质上是在借机压制人才,是在以宦官、宫妾为榜样。韩愈更是辛辣地抨击说,如果一个人名“仁”,他的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但最终的结果,李贺还是被迫退出了考试。这首《出城》诗可以看出李贺当时的心情:“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一只鸟儿,还没有机会飞上蓝天,就被坏人用弹弓打落了下来,李贺只有郁郁而归。

《唐语林》记载:“李贺为韩文公(韩愈)所知,名闻缙绅。时元相稹(元稹)以明经擢第,亦善诗,愿与贺交,诣贺。贺还刺,曰:”明经及第,何事看李贺?“元恨之。制策登第,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父名晋肃,不和应进士,竟以轻薄为众所排。文公惜之,为著《讳辩》,竟不能上。”大意是说,李贺受韩愈看重,在上流社会大有名气。元稹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明经而考中,他也擅长作诗,很愿与李贺结交,并主动登门拜访李贺。可是李贺竟然闭门不见,还把元稹的名片退还回来,说什么“你是明经及第的,有什么必要来看我?”遭受一位幼童的如此羞辱,元稹自然怀恨在心。后来元稹当上了礼部郎中,正巧碰上李贺科举考试的事,于是他就提出,李贺应当避父讳绝不能参加科举,并且得到了很多同僚的支持,从而把李贺排斥在考场之外。元稹也就狠狠地报了闭门羹之仇。李贺恃才傲物,年轻气盛,藐视来客,当然是不对的。但元稹却怀恨在心,小肚鸡肠,拿着他人的锦绣前程来乘机报复,官报私仇,也未免太过分了。说他是心胸狭窄,虐杀天才,并不过分。

半年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李贺是“王孙”的身份吧,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奉礼郎的职位。奉礼郎为大常寺属官,职责是掌执朝会、祭祀和巡陵的活动仪式调排,在百官跪拜时充任赞导。这样的职位,对心比天高的诗人而言不是机遇而是折磨。从此,李贺“牢落长安”长达三年,虽然此间李贺的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丰收。李贺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六十首作品奠定的。

箜篌是中国一种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李凭是一位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从顾况的这句诗可以看出李凭身价之高,绝对不亚于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因工作的关系,便与李凭有了接触,后来就写下了《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马诗二十三首》是李贺的一组著名咏物诗。古人咏物多是为了言志。咏物即是一种自成一格的抒情诗,如骆宾王笔下的蝉,杜甫笔下的鹰,都是借物抒情。《其五》这样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诗的前两句饱含深意地、又十分朴素地展示了一幅辽阔广袤而又不无带点苍凉意味的沙场景象:在宽阔无边的大沙漠上,燕山在远处绵延峙立,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山顶上,月影照临沙漠,整个沙漠如同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高山、大漠本来是十分雄浑的',可是作者在画面上以凄冷的月色、白雪这样的冷色调涂抹上去,就显得苍莽而带着寒意了。这里的景色似乎诗人只是写实,但是选取了燕山作背景,却又暗指着另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在这里,汉代大将军窦宪曾演出过一幕多么令人神往的雄壮话剧:追逐敌人匈奴,然后登上高高的燕然山,刻石记功,凯旋而还。以上两句的沙场景象是骏马神驰沙场而见到的,这广袤辽阔而苍凉的战场,正吸引着马,它期待着:“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才能佩上那金光闪闪的络脑,在清爽的秋天里驰骋沙场!它需要被人欣赏,它需要被识才的主人重用,它需要在疆场上拼搏,它需要为主人立功!此处用“何当、快走”两个词,把马的迫切建功立业的志向,很真切地传达了出来。而这匹“马”就是作者李贺本人啊!

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贺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他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李贺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早熟、敏感,但这早熟敏感却令他比常人加倍地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在现实的重压下,他呈现出种种早衰的症状和心态:“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咏怀二首》其二)、“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人生的短暂倏忽,引起李贺的无比惊惧,而怀才不遇的苦痛,又时时冲击着他多病的身心。在《秋来》一诗中,他这样写道:“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李贺曾写下一首《苏小小墓》。“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首《苏小小墓》通过对苏小小墓地景色所发挥的一系列奇特幻想,塑造了一个美丽而森寒的女鬼想象。“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全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得绮丽浓艳,然而又空灵缥渺,“鬼气森森”,令人不忍卒读。

李贺在长安度过三年,又回到了昌谷。他在家乡呆了一年多的时间以后,又因为生计原因出门了。这次他投奔的是韩愈的门人兼侄婿张彻,张彻在潞州任职。他生命中最后的灿烂也在这里绽放。李贺由于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8)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然后长眠于此。在李贺死前,他曾把诗分为四编,交给了他的好友沈子明。李贺死后十五年,沈子明嘱托另一位大诗人杜牧为李贺的诗集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昌谷集》。

据说,在李贺将要死的时候,大白天看见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驾着赤虬,拿着一封又像上古时期的篆文又像石鼓文的一封信,笑着说李贺:“长吉,恭喜你了,天帝召见你。”李贺从病榻上滚将下来,在地上边磕头边苦苦哀求,说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又多病,需要自己来照顾她。这为穿红衣服的“天使”说道:“天帝建造了一座白玉楼,要你前去写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天上的生活其实很悠闲的,你不用担心。”李贺听后,在一边号啕大哭,一顿饭的工夫,他就与世长辞了,据说李贺的寝室马上冒出一股青烟,在场的人们还听见了行车与音乐的声音。后世常常用“人间未遂凌云志,天上已成白玉楼”这副挽联来哀悼那些英年早逝的人。

《幽闲鼓吹》记载说,李藩侍郎非常喜欢李贺的诗歌,因此就四处收集,准备整理成集,然后为之写序。他听说李贺有位表兄还在世,两人还曾经通过信,于是便将此人召来,托付他收集李贺散失的诗篇。这位表兄说:“我将尽力把李贺的诗篇都收集过来,不过我看到许多诗篇有修改的痕迹,请您把所收集的诗篇给我去校正一下。”李藩侍郎很高兴,就把自己辛苦收集而来的诗篇都交给了他。过了一年,李贺的这位表兄还没来回复。李侍郎很生气,派人把他寻来质问。这位表兄慢悠悠地说:我与李贺从小在一起长大,他处处显得比我聪明能干,一点也看不起我,对我很傲慢,我一直没有机会报复他。现在,机会终于来临,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扔进厕所里去了。李侍郎听后,气得无言以对,将他驱赶出去。李贺传世的作品很少,也就是这个缘故。

天妒英才,李贺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年,但在千年以后,他的姓名和诗作仍然被后人传颂,这对一个人来说就足以为傲了!

篇4:李贺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李贺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注音:lǐ hè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 “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既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及时行乐的颓唐。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在同时代的韩、孟、元、白诸家之外别树一帜,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但由于过分标新立异,也有的作品晦涩险怪。有《李长吉歌诗》。

李贺又名:诗鬼.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 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 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篇5:李贺详细生平介绍

李贺详细生平介绍

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李贺的诗多方面反映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

李贺(790年-8),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

生平

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其生平仅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搜索枯肠。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母亲见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

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少年时代写作的乐府诗,就能与老一辈诗人李益、张籍媲美。《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浦湜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作《高轩过》诗以答谢。这则传闻,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符合李贺思想、艺术较早成熟的实际情况。

十八岁那年,满怀着理想与希望,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求取功名、期望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遭谗落第

唐宪宗元和二年(8),李贺至东都洛阳准备参加府试,这年韩愈因出任国子博士,受人毁谤,来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成功获得韩愈的赏识。皇甫湜也在这一年认识李贺。

这年李贺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礼部试。他的应试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记录青年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神情。这组诗既符合试帖诗切题要求,又能将诗人妙趣横生艺术意想和含而不露的讽喻,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是使这位刚踏上生活道路、充满幻想的年轻诗人遭受了巨大挫折。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的八叔)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爱赏李贺文才的韩愈激于义愤,为之作《讳辩》,以圣人经典和国家律令为根据,指出“避嫌名”是不合理的,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回击那些毁谤者。

李贺落第归家后,闲居昌谷,终日药石随身,只有巴童能怜爱这个不幸的人,还辛辛苦苦地随从着他。

随后李贺再度到洛阳,想寻求政治出路,《自昌谷到洛后门》一诗表露出他的意向:“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李贺欲求仕进,是要南行投奔节镇,还是入长安“探秦台意”?为此犹豫不定。最后请巫者占卜,决定西去长安。

长安三载

元和三年(公元8)冬,李贺进京求仕。按照唐代制度,仕进除应试一途外,还可以由父荫得官。李贺以“宗孙”、荫子、仪状端正等条件,由宗人荐引,经过考试,在元和四年春天,被任命为奉礼郎,时李贺二十。

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京官,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李贺抱着满腔热忱到长安,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因奉礼郎官职卑微,根本不在皇亲国戚、显贵要人的眼里,所以很少有人与李贺来往,李贺生活在这种世俗的环境中,时时受到拘束和压抑。

在官冷位卑的环境中,李贺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相往还,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精神寄托,包括陈商、沈亚之、杨敬之、王参元、权璩、崔植和朝夕相处的密友,沈子明,李贺临死时,把自己诗作全部手稿托付给他,可见他们的友谊深厚。

长安三年的现实生活彻底打破李贺的幻想和迷梦,使他越来越清醒地注视人生、敏锐的观察社会,挥笔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这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

昌谷闲居

元和七年春,李贺送好友沈亚之落第返乡后不久,便抱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辞去奉礼郎的官职,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

李贺这时期的创作,一方面反映出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后的生活乐趣和体验,一方面也表现出不忘国事的精神。

南北游历

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为了谋求生计,李贺在昌谷闲居一年后再也不安心蛰居家园、读书作诗,元和八年六月,出发到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李贺选择潞州是因为他在洛阳、长安时,与韩愈学生张彻结为好友,这年,张彻应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邀召,“初效潞幕”,在郗士美的幕府里担任草拟文书的职务,李贺希望得到张彻的引荐,但最后却未得到重视。

元和十年春,告别张彻,南下探视正在和州任职的十四兄。回北方时,道路受阻,李贺干脆南游吴会,李贺好友如皇甫湜、沈亚之、陈商等都是南方人,且江南风光对生长在北方的李贺颇具诱惑力,使李贺下决心一游江南。李贺先后到过金陵、嘉兴、吴兴、甬东等地,这期间他写了一些追怀前朝往事和记述诗友交会的诗篇。最后回北方受阻缓解,李贺就从江南北归昌谷。

南北游历并不能消除李贺胸中郁结的愁闷,加上体弱多病、经济拮据,返家后不久,终因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于二十七岁时离开人世。死前将诗分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述了李贺姐姐在李贺临终时的见闻: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张读的《宣室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传说,当然不可能是事实,但是,玉溪小传,托之于姐姐之口,张读漫记,托之于梦寐,使传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反映了家人、亲友以及爱慕李贺的人们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人们对年轻诗人的深切哀悼。

篇6:李贺生平

李贺生平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其父晋肃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昌谷。后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他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诗词《雁门太守行》列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诵读与欣赏,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李贺的诗

卷392_1 「追和何、谢铜雀妓」李贺

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似。

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长裾压高台,泪眼看花机。

卷392_2 「送秦光禄北征」李贺

北虏胶堪折,秋沙乱晓鼙。髯胡频犯塞,骄气似横霓。

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将军驰白马,豪彦骋雄材。

箭射欃枪落,旗悬日月低。榆稀山易见,甲重马频嘶。

天远星光没,沙平草叶齐。风吹云路火,雪污玉关泥。

屡断呼韩颈,曾然董卓脐。太常犹旧宠,光禄是新隮.

宝玦麒麟起,银壶狒狖啼。桃花连马发,彩絮扑鞍来。

呵臂悬金斗,当唇注玉罍。清苏和碎蚁,紫腻卷浮杯。

虎鞟先蒙马,鱼肠且断犀。zazb西旅狗,蹙额北方奚。

守帐然香暮,看鹰永夜栖。黄龙就别镜,青冢念阳台。

周处长桥役,侯调短弄哀。钱塘阶凤羽,正室擘鸾钗。

内子攀琪树,羌儿奏落梅。今朝擎剑去,何日刺蛟回。

卷392_25 「酬答二首」李贺

金鱼公子夹衫长,密装腰鞓割玉方。

行处春风随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

雍州二月梅池春,御水??暖白蘋.试问酒旗歌板地,今朝谁是拗花人。

卷392_26 「画角东城」李贺

河转曙萧萧,鸦飞睥睨高。帆长摽越甸,壁冷挂吴刀。

淡菜生寒日,鲕鱼潠白涛。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嘲谢复继四首」

谁知泥忆云,望断梨花春。荷丝制机练,竹叶剪花裙。

月明啼阿姊,灯暗会良人。也识君夫婿,金鱼挂在身。

铜镜立青鸾,燕脂拂紫绵。腮花弄暗粉,眼尾泪侵寒。

碧玉破不复,瑶琴重拨弦。今日非昔日,何人敢正看。

洞房思不禁,蜂子作花心。灰暖残香炷,发冷青虫簪。

夜遥灯焰短,睡熟小屏深。好作鸳鸯梦,南城罢捣砧。

寻常轻宋玉,今日嫁文鸯。戟干横龙簴,刀环倚桂窗。

邀人裁半袖,端坐据胡床。泪湿红轮重,栖乌上井梁。

卷392_27 「昌谷读书示巴童」李贺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卷392_28 「巴童答」李贺

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

卷392_29 「代崔家送客」李贺

行尽柳烟下,马蹄白翩翩。恐随行处尽,何忍重扬鞭。

卷392_30 「出城」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故里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故里在当今宜阳县三乡乡的昌谷。

宜阳三乡村东的连昌河源于陕县,自西北向东南穿谷而过,经洛宁县东北境入宜阳三乡,注入洛河,昌谷就在连昌河与洛河的汇合处,昌谷之名即以连昌河谷而得。旧《宜阳县志》载:“长吉(李贺)多才,栖息昌谷”。在李贺的诗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为题的作品。据《南园十三首·其二》的“宫北田塍晓气酣”句,宫即连昌宫,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阳宫、兰昌宫之称。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李贺的故宅离连昌宫不远。西有“汉刹云山”(光武庙),南有女几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于连昌河西岸。当年的众多权贵名人,如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这里都有吟咏唱和的诗文。

篇7:诗人李贺作品:曲屏风

诗人李贺作品:曲屏风

屏风曲,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贺的作品!

【原文】:

屏风曲

作者:李贺

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绿鸭琉璃钱。

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

沈香火暖茱萸烟,酒觥绾带新承欢。

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屏风曲注音:

dié qī shí zhú yín jiāo guān ,shuǐ níng lǜ yā liú lí qián 。

tuán huí liù qǔ bào gāo lán ,jiāng huán jìng shàng zhì jīn chán 。

shěn xiāng huǒ nuǎn zhū yú yān ,jiǔ gōng wǎn dài xīn chéng huān 。

yuè fēng chuī lù píng wài hán ,chéng shàng wū tí chǔ nǚ mián 。

屏风曲翻译:无

屏风曲字词解释:

1:蝶栖石竹银交闗,水凝緑鸭琉璃钱:蝶栖石竹,屏风之图画也。交闗,两屏之连接处也。緑鸭,鸭头绿,水色也。琉璃钱,琉璃 荷叶也。《三辅黄图》云:“董偃设紫琉琉屏风。”

2: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团回六曲,谓曲折回环,十二扇也。晋《东宫旧事》云:“太子纳妃,有梳头屏风二合四叠 。”膏兰,兰膏,此指烛光。金蝉,金钗如蝉也。或云:鬓也。《古今注》云:“魏文帝宫人制为蝉鬓,挈之缥缈如蝉翼。”

3:沈香火暖茱萸烟,酒觥绾带新承欢:沈香,沈水香也。王建宫词:“院院烧灯如白昼,沈香火里坐吹笙。” 《酉阳杂爼》云:“ 椒气好下,茱萸气好上,沈烟直上。”故以喻茱萸耳。酒觥绾带,合卺杯也,古称连理杯,犹今之交杯酒也。吴正子注:今俗,昏礼 合卺,以彩带系杯足。酒觥绾带,岂此类耶?

4: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楚女,南方女子也。

屏风曲赏析:无

屏风曲后世评价:

1,姚文燮评曰:露下乌啼,湘帏梦熟,又宁知人间苦寒邪?

2,吴汝纶评曰:此艳曲。末以楚女寒眠作结,亦贤人失志之概也。

李贺人物轶事: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以前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李贺在长安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

李贺个人资料: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屏风曲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篇8:诗人李贺

诗人李贺

李贺的一生虽然中只有27岁,但是人们永远记住他,赞赏他的佳作。

李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年-约8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名篇。

李贺的诗词作品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生平简介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大历三年(768),李晋肃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贞元二十年(8),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起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

元和五年(8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年的幕僚。元和十一年(8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李贺的名人名言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3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4少年心事当拿云。

5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6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9东风方来满眼春。

10男我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篇9:李贺作品

李贺作品

李贺的代表作有:《梦天》、《海上谣》、《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苏小小墓》、《老夫采玉歌》等。

《李贺诗赏析》遴选了李贺的佳作,加以评点诠释,向读者展现了李贺诗的成就,中唐诗坛上有韩柳、元白这样的大家,而李贺是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创造了一个异乎寻常的诗歌世界,独特的想象、奇特的构思、秾丽的语言和奇幻诡异的诗风,使他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世称“长吉体”,要理解李贺的诗歌,必须在不同于世俗的基础上去体会李贺的`时代、心态以及诗歌中蕴藏着的辛酸和美丽。

梦天

作者: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译文

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玉轮轧着露水沾湿了团围的光影,桂花巷陌欣逢那身带鸾佩的仙娥。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片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注释

梦天:梦游天上。

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汉乐府《董逃行》中的“白兔捣药长跪虾蟆丸”,说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是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得像海市蜃楼一样。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苏小小歌 / 苏小小墓

作者: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老夫采玉歌

作者: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译文

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

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

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

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

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注释

⑴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

⑵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好色:使容颜美好。色,指女色、女容。

⑶“老夫”两句:年老的玉工们为饥寒所迫,不断到蓝溪水中翻搅寻玉,搞得溪水没有清白的时候,龙都烦恼了。蓝田县在陕西省长安附近,产玉,世称蓝田玉。《太平寰宇记》:“蓝田山在蓝田县南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车覆车山,灞水之源出于此。”蓝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叫蓝田碧。

篇10:《将进酒》李贺生平

《将进酒》李贺生平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和沈亚之友善。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后世有人称之为“诗鬼”。有《昌谷集》。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渴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9]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起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14] ,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篇11:李贺的生平

李贺的生平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2]《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术特色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作品中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同时他的诗中也流露出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

篇12:李贺生平简介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既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及时行乐的颓唐。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在同时代的韩、孟、元、白诸家之外别树一帜,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但由于过分标新立异,也有的作品晦涩险怪。有《李长吉歌诗》。

李贺又名:诗鬼.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

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

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

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

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个人成就

官场

奉礼郎

元和六年(8)五月,李贺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为官3年间,在这一时期,李贺亲身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李贺个人生活虽不如意,但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丰收颇丰。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

诗词

李贺的诗,据杜牧序,是自己编后交由集贤学士沈子明保存的,凡233首。宋以后,始则传诗四卷220首(古李凭箜篌引图今学者均少作一首误计219首)。稍后,南宋吴正子作注,又据鲍钦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称贺诗5卷。诗词《雁门太守行》列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诵读与欣赏,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李凭箜篌引》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篇13:李贺生平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篇14:李贺人物生平

李贺人物生平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篇15:李贺简介生平

李贺简介生平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2]《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术特色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作品中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同时他的诗中也流露出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

【重要笺注】

1.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2.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3.《新唐书 文艺志》(其中记载李贺诗集有五卷本,较之“小李杜”的记载多出了一卷,为外卷)

4.北宋五卷本《李贺歌诗编》

5.南宋本《李长吉文集》

(主要有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其中,前三本都是四卷二百一十九首,而后两本除有四卷本的二百一十九首以外,还多出了一个外集)

6. 南宋 吴正子《李长吉诗笺注》(这是现存的李贺诗歌的最早注释本,其中的内容有题解、校勘、注释、笺疏四个部分,吴氏还详细论证了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的流变与特点)

7.《四库全书》中将刘辰翁评与吴正子评合为一本,题名为《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四库馆臣评此二书为:“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所出,而不一一穿凿其说,犹胜诸家之淆乱。辰翁论诗以幽隽为宗,逗后来竟陵弊体。所评杜诗,每舍其大而求其细。王士禛顾极称之。好恶之偏,殆不可解。惟评贺诗,其宗派见解,乃颇相近,故所得较多。”

8.明代 徐渭 董懋策 评注的《唐李长吉诗集》

9.明代 曾益 注释的《昌谷集》

10.明代 余光解 《昌谷诗集》

11.明代 黄淳耀 评注的《李长吉集》

12.明清之际 由姚佺笺注,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孙之蔚等七人评注的《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

13.清代 姚文燮 注《昌谷集注》

14.清代 刘嗣奇 辑评之《李长吉诗删注》

15.清代 李汝栋 选注《昌谷集注》

16.清代 王琦 笺注之《李长吉诗汇解》(此作为李贺诗歌评点集大成者,分为校注、汇解两大部分,录诗分卷,均依吴正子的注本。明清以来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四卷并外集共收诗二百四十一首,又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静女春曙曲》和《少年乐》,故而凡二百四十三首,为李贺集各种旧注本中存诗最多者)

17.清代 吴汝纶 评注之《李长吉诗评注》

18.清代 方世举 批点之《李长吉诗集批注》(方世举的评点也值得一读,所评点的长吉诗,过寻于姚佺等人笺注《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评诗一百九十首,有总批数则,批语中特以“以长吉之近律者与律同为标明”)

19.清代 黎简 评点黄淳耀评本之《李长吉集》

20.清代 陈本礼 注《协律钩玄》

21.清代 李裕 辩注《昌谷集辩注》

22.叶葱奇 疏注之《李贺诗集》(此作十分重要,与南宋吴正子的《李长吉诗笺注》,清代王琦的《李长吉诗汇解》为三座里程碑)

23.李衍 笺注之《李贺诗校笺证异》

24.刘斯翰 选注之《李贺诗选》

25.吴企明、尤振中先析之《李贺诗选析》

26.杨抱朴 《诗鬼之诗》

27.傅经顺 主编之《李贺诗歌赏析集》

28.朱自清《李贺年谱》及《补记》

【传世精品】

《高轩过》

《梦天》

《雁门太守行》

《致酒行》

《李凭箜篌引》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秦王饮酒》

《老夫采玉歌》

《野歌》

《苦昼短》

《马诗二十三首》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感讽五首》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罗浮山人与葛篇》

《天上谣》

《浩歌》

《秋来》

《苏小小墓》

篇16:李贺生平故事

李贺生平故事

对于李贺的诗,我们并不陌生,而他的诗多方面反映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那么对于李贺的故事,各位小伙伴们知道多少呢?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搜索枯肠。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投入另一囊。母亲见此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

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少年时代写作的乐府诗,就能与老一辈诗人李益、张籍媲美。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浦湜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作《高轩过》诗以答谢。这则传闻,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符合李贺思想、艺术较早成熟的实际情况。

十八岁那年,满怀着理想与希望,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求取功名、期望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遭谗落第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从家乡昌谷来到唐朝的东都洛阳准备参加这一年的府试,这年恰巧极负盛名的文学家韩愈因出任国子博士,受人毁谤,来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成功获得韩愈的赏识。皇甫湜也在这一年认识李贺。

这年李贺凭著出众的才华,很顺利地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礼部试。他的应试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记录青年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神情。这组诗既符合试帖诗切题要求,又能将诗人妙趣横生艺术意想和含而不露的讽喻,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是使这位刚踏上生活道路、充满幻想的年轻诗人遭受了巨大挫折。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的八叔)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来源请求]爱赏李贺文才的韩愈激于义愤,为之作《讳辩》,以圣人经典和国家律令为根据,指出“避嫌名”是不合理的,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回击那些毁谤者。

李贺落第归家后,闲居昌谷,终日药石随身,只有巴童能怜爱这个不幸的人,还辛辛苦苦地随从着他。

随后李贺再度到洛阳,想寻求政治出路,《自昌谷到洛后门》一诗表露出他的意向:“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李贺欲求仕进,是要南行投奔节镇,还是入长安“探秦台意”?为此犹豫不定。最后请巫者占卜,决定西去长安。

长安三载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李贺进京求仕。按照唐代制度,仕进除应试一途外,还可以由父荫得官。李贺以“宗孙”、荫子、仪状端正等条件,由宗人荐引,经过考试,在元和四年春天,被任命为奉礼郎,时李贺二十。

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京官,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李贺抱着满腔热忱到长安,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因奉礼郎官职卑微,根本不在皇亲国戚、显贵要人的眼里,所以很少有人与李贺来往,李贺生活在这种世俗的环境中,时时受到拘束和压抑。

在官冷位卑的环境中,李贺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相往还,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精神寄托,包括陈商、沈亚之、杨敬之、王参元、权璩、崔植和朝夕相处的密友,沈子明,李贺临死时,把自己诗作全部手稿托付给他,可见他们的友谊深厚。

长安三年的`现实生活彻底打破李贺的幻想和迷梦,使他越来越清醒地注视人生、敏锐的观察社会,挥笔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这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

昌谷闲居

元和七年春,李贺送好友沈亚之落第返乡后不久,便抱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辞去奉礼郎的官职,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

李贺这时期的创作,一方面反映出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后的生活乐趣和体验,一方面也表现出不忘国事的精神。

南北游历

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为了谋求生计,李贺在昌谷闲居一年后再也不安心蛰居家园、读书作诗,元和八年六月,出发到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李贺选择潞州是因为他在洛阳、长安时,与韩愈学生张彻结为好友,这年,张彻应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邀召,“初效潞幕”,在郗士美的幕府里担任草拟文书的职务,李贺希望得到张彻的引荐,但最后却未得到重视。

元和十年春,告别张彻,南下探视正在和州任职的十四兄。回北方时,道路受阻,李贺干脆南游吴会,李贺好友如皇甫湜、沈亚之、陈商等都是南方人,且江南风光对生长在北方的李贺颇具诱惑力,使李贺下决心一游江南。李贺先后到过金陵、嘉兴、吴兴、甬东等地,这期间他写了一些追怀前朝往事和记述诗友交会的诗篇。最后回北方受阻缓解,李贺就从江南北归昌谷。

南北游历并不能消除李贺胸中郁结的愁闷,加上体弱多病、经济拮据,返家后不久,终因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于二十七岁时离开人世。死前将诗分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述了李贺姐姐在李贺临终时的见闻: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张读的《宣室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传说,当然不可能是事实,但是,玉溪小传,托之于姐姐之口,张读漫记,托之于梦寐,使传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反映了家人、亲友以及爱慕李贺的人们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人们对年轻诗人的深切哀悼。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李贺简介生平

唐才子传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沈下贤原文及赏析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以及原文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

杜牧 《沈下贤》

李贺小传原文及赏析

李贺《官街鼓》全诗赏析

诗人李贺的代表作

李贺小传的原文及对照翻译参考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李牧简介2023-06-10

杜甫《房兵曹胡马》2023-12-04

李璮简介2023-09-02

草书屏风2023-08-09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2022-12-20

李白真正的“故里”在秦安2022-12-15

李贺《将进酒》的相关介绍2022-10-09

李贺座右铭2023-08-29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3-01-17

生平介绍范文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