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拾零散文鉴赏

时间:2023-01-08 07:59: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乡村拾零散文鉴赏(整理11篇)由网友“夏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村拾零散文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拾零散文鉴赏

篇1:乡村拾零散文鉴赏

乡村拾零散文鉴赏

我老家在城市远郊的漂河旁。过去,因为工作关系或者亲戚朋友有红白事的时候,经常回去看看。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淡化,老人的减少,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村里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一年里就清明节和七月十五鬼节可以看见我。也对,我年年去给祖坟填土扫墓烧纸钱。那个世界现在还很落后,房子还是土垒的,也没有使用银行卡,非让活着的人把钱送到家门口不可。

参加工作进城以后,为了报答哥嫂之恩,让他们摆脱农村的生活,我利用了当时所有的社会资源把哥嫂一家七口人办到了县城落上城市户口,给孩子们安排了工作,村里的人都说我很“讲究”。以后村里只住有外甥和外甥女,每次回村全是落脚他们那里。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农颜很准,这些年回去祭祖的时候,基本都是赶上刮风下雨,坟地又在漂河边的低洼地,去一趟就是“万里长征”,身上脏得像泥猴一样。今年,去冬雪小,地皮干,这两天天气好,我打电话给外甥,约他一起去扫墓。

外甥回电话,说他也搬进城了,让我用车接他。

姐姐比我大十四岁,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几个孩子一直在乡下。外甥比我小几岁,是个本本分分憨厚的农民。在车上,他告诉我:去年春节在城市他也在县城买了楼,他儿子两口子常年在北京打工,进城是为了孙女上学。他们小区有十多户都是原来一个屯的,这些人我都认识。外甥幽默地说:“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这些过去一起放老牛的农民,还住上了带电梯的高层。”

一路上,我打听原来我熟悉的一些老人的近况,不知不觉来到了村前的高坡地。我让车停下,拍几张照片。这是我以前去镇里上学和劳动经常走过的地方,从村子东西两头数,那个房子住的谁,都能够说出名字来。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矮矮的土草房,打老远看,就像一位瘫痪病态的老人,歪歪扭扭支个棍,披头散发掉眼泪。现在,出现在目前的是红院墙,砖瓦旁,小汽车停在院中央。简直让我目不暇接,一个个小院,一座座小洋楼,其实就是一幢幢别墅。我不由地感慨,过去我年轻,村子很老,现在我老了,村子却是年轻了。

车过村口,我的心情翻江倒海,四处找寻当年的我生活的轨迹,当年我们文艺宣传队排练的教室,已经成为了小广场,几个老太太正在晒太阳。原来的知识青年点的房子处,现在盖起来好几个造型奇特的小楼,一群鸽子在楼顶上飞来飞去。过去这个季节是农村里蹲墙根的时候,现在不但看不见那个情景,路上的人也很少。外甥告诉我,现在村里就剩下“夕阳红”和当年你们那个年代的'“铁姑娘”。“八九点钟的太阳”和“小皇帝”都去大城市打工和上学了。偶尔,路上走过来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仔细端详着模样,寻找当年的影子。好久,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感觉不到我的皮肤细软,我也没有感觉到他的手纹粗燥。

今天来漂河边祭祖的人非常多,由于这里一直是湿洼溏,人们只能还是步行前往。男男女女,大包小裹,好像去赶集一样。当年,这个季节,我曾经在漂河边的地里刨茬子或者捡茬子,清明节很少有人来上坟烧香的,这些年情况不同了,一到这几天,都是成群结队地来。是人们的生活好了?还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我一时也说不清。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放眼家乡的土地,虽是初春,大地才见新绿,但,暖阳沐浴。贫穷瘟君正在告别这片土地,明天就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万朵红杏向阳开。

天亦有情天亦老,时代赋翁也年轻。这一天,我的心,同这个村庄一样,感觉非常年轻!

篇2:秋日拾零散文

秋日拾零散文

[关于医院]

我常常要进出医院,这样的旅程不是我要的,但,人生赋于你如此,我终究是要接受的。医生,看起来有些冷漠,在我还没有进入他们圈子的时候,一直是这样认为。几年来的治疗,了解了他们冷淡中所藏于心的那份热情与爱心。

一直以来,不太喜欢和医生来往,因了我的病,看到医生便不得不对于病的接受,很多时候,我常常刻意地忘掉我是有病之身。到医院,我总是沉默的时候较多,那时的我是个病人,我,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早些时候,和朋友们告别,上海的求医之路,终究没有给我更大的希望。在那里,同样的味道,同样的爱,我的内心总想拒绝来自这方面的呵护。那一时安静的我和病房便成为一条冷线,护士说,你好象很适合病房。我笑着,谁愿意呢?

化疗带给我身与心的摧残,我对自己失望之余也痛恨药物的光顾。狠命地呕吐,像要把体内的五脏六腑挖掘出来,我突然想,如果没有这些器官,会不会好些?吐完之后是莫名的疲软,我像是一朵没有根的棉花,没办法支撑自己的身体。那时连我的思维都是停滞的。我的头发总会在规定的时候脱落,枕上,躺着干枯没有生命力的发丝,我已不再留念它们曾经的美丽。那一句习惯成自然便很好地解释我的感觉。

洗脸的时候,镜子里的我,像灵魂那样的无依。我抚摸着镜内的自己,这还是原来的我吗?那一刻,我自恋地抚摸镜内的脸庞,内心有着莫名的酸楚。何必呢?坚持便这样夺去我曾经还算清秀的容颜。不坚持又如何呢?也许,什么都对,什么都不对。人生,不会给我一个圆满而又肯定的答案。

隔壁的小女孩,因没钱治疗不得不先离开医院。院里的医生护士用他们的爱心努力让那个乡下来的孩子继续治疗,我看到捐款箱在走廊上放着,有很多的医生,很多的护士,很多的人往里投放爱心。我看到孩子的父母流着泪,他们没有任何的语言,只是不停地不停地鞠躬,沉默地用他们颤抖的身体,表示一个对于生命的感谢。我走过去的时候,无言地放进我那一点微不足道的爱,看着那个母亲,那双浑浊的眼,带着感恩,泪已经充满了她的眼,流满了她的脸。那颤抖的唇,像是要说些什么,我握着她的手,无语地用眼神阻止了她。那一刻,我们,都不需要语言。

出院的时候,与医生护士,还有那个小女孩告别。他们对着我说,还有希望,还有希望,要记得保重自己。一张张阳光般的笑脸便这样送我上路。

[关于中秋]

中秋,我没有文字。回到乡下,那个安静又美丽的`村子。我的心灵更多的是恬静。走在那些弯曲的小路,身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还有一声一声的乡音。邻家大婶总会在我们回来时倚着门看着我们从城里带来的东西,然后,一起品尝都市的味道。她是向往都市生活的,而我,却想回归故里。

祖父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他已经认不出我这个他最疼爱的孙女了。老年痴呆的祖父如孩子般地看着我们,我迎接他的眼,再找不到那疼爱的眼神了,找不到曾经的爱,他的眼神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无助。泪便不争气地流了出来。我那能干积极向上的祖父,也脱离不了生命轮回,这是人的悲哀,我们的悲哀。

我扶着祖父走向老屋后的竹林,林子没了祖父的管理也荒芜了许多,很多的事,和祖父说起时,他都忘了。他常说的是,孩子,你读书会累吗?他不断地说着那些已被我遗忘的或者我根本就不知道的过往。祖父的故事很长,我陪着他,听着,笑着。祖父常记住的是几十年前的事,他的记忆停在几十年前了,而这几十年来的事,对于他,是一片空白。我总会边听边流泪,找不到原因,在祖父面前,我还是个孩子,他永远疼爱的孩子。我突然有些恐慌,恐慌我再也接触不到那样的眼神了。

祖母一直照顾着祖父,从年轻到现在,一直把祖父当天一样敬慕着。祖母不太多言,但,我们总可以在她不多的语言里找到哲理。祖母是一个理性而又宽容的人。小时候,我常常听着祖母的故事长大,祖母的人生是曲折的,还在襁褓的时候就被卖,一直到养母去世,从小一个人支撑着从没找过生母,即使,与她母亲不远,她坚强地一个人生活着。我曾问,你恨你母亲吗?她总说,没有母亲真心要卖孩子的,那时生活所迫,我从没想过恨她。对于我的祖母,我更多的是敬重。因为有她,我们十几口的家庭,从没有过类似别人那样的争吵。

祖母总会把祖父照顾的妥妥当当,尽管,有时祖父已经认不出她来。我回家时,常常和祖母去她的菜园,那些绿色食品经常从老家送到我城里的家中。我喜欢和祖母说着话,拔着草,听她说哪个邻居吵架,哪个邻居生孩子,说那些平平常常的家常。那时的我,才觉得,我是真实地生活着。

中秋的时候,天是阴着的,桂花不似往常在农历八月开放。老屋后的桂花没有飘香,是季节还没来吧,它总会开的。好不习惯中秋的时候没有桂香相伴,我在寻找最初那种味道。夜来时,月亮果然没有出来,全家人围着小圆桌,泡着水仙茶,说着那些很旧很旧的陈年往事。母亲总是最忙碌的,父亲的烟依旧点起。大大圆圆的月饼被母亲分开放在我们的手上。这个中秋,我和家人说着笑着,时而沉默。月亮,在零点的时候升起,我的睡眠在它的清晖中,安安稳稳。

[关于论坛]

的时候,走进了另一个论坛,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文字的人。大家在贴子里相互了解,相互问候,相互关心。论坛,把那些有缘惜缘的人聚在了一起。我们在文字中寻找共鸣,找着那个被现实,被自己隐藏了的灵魂。那时的我是快乐的,我常常因别人的帖子哭也常常在别人的文字中沉默,常在回帖里笑着。那是一个自由的领域。

后来大家都安静了下来,不再笑闹,似乎,把那些曾经交给了前世,丢给了时间。再后来,大家都不怎么去坛子,偶尔问个好道个安。对于文字,似乎也累了,再也找不到它的出处。一些人便这样无声地离开了,一些人便这样不言不语。那个坛子终于在今夏荒芜了。我也不再打开它,有些记忆在时间里慢慢地淡了,再久的时候,也许会真的忘了。有些情也淡了,但,有些记忆是想忘也忘不了的。一如那天我在菊的帖里说的,我们都交给了时间,让时间来定夺那一切吧。

走进红袖论坛是近两年,红袖给我更多的是爱与感恩,那时我是孤独的亦是沉默的。而红袖论坛的朋友给予我很多很多,我一直是心怀感恩,感谢朋友们。文字给了我温暖,我常和朋友们说,我是一个用文字取暖的人。文字给予我很多,我珍惜这里的朋友,朋友们的文字,还有那些已离开的人们。我不善言语,常常是用沉默代替感激,一直是收着那些祝福那些鼓动。因此,我,偶尔虽忧伤,但永不颓废。

挂上散文墙头时,因了孤独,因了友情,因了恐慌,因了文字。没有太多其它想法,还因了不想说明的因缘。有些事不必说清懂我的人会明白。我常常看着朋友们的文字,常常安静地回忆一些过往。看着那些朋友,来了又去,一声祝福,一句安好,告诉我,他(她)还在,一直在我的身边,他们都很好,很好地沉默着,很好地看着。也许,现实的忙碌,让我们有时连写字都觉得疲乏,而,珍重,是最重要的。

篇3:端午拾零散文

端午拾零散文

只要一看见老家门前的石榴树如烈焰般吐出俏丽丹雅的色彩,那山野间栀子花醇厚浓郁的清香弥漫在湿润微甜的雾岚里,悠悠袅袅,飘飘逸逸,芳馨温婉得沁人心脾!我知道,端午节,一个打我记事起,就给了我无限快乐和亢奋的日子,又将从容不迫地走进我的生活。

小时候,除了过大年,最喜欢的节日,莫过于五月端午了。通常,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星期,勤劳能干的母亲就不停地忙活开了,先是去镇上买回半袋雪白饱满的糯米,再舀上二斤墨绿干爽的小豆。因为日子过得紧巴,平日里极难吃到的新鲜猪肉,这时也会被一贯俭朴的母亲破例地割上一小块带回家来。小街上不时闪过村姑们好看的身影,她们挎着的菜篮里满是翠绿茵茵的竹叶。每逢这时,我总嚷嚷着母亲也去买上一把。然而,勤劳能干的母亲是从来也不舍得乱花一分钱的,她总是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对我轻轻地摇着头,一面只默默地拉着我就走……

终于,星期天到了,爸爸,妈妈每人骑一辆自行車,带着我和妹妹,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踏青。父母亲事先绝不向我们透露半点的风声,只说是带我们出来散散心,好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但见重重叠叠的峰峦,雄险奇峻,巍峨耸翠;那幽谷里的槎白河,却是碧水如镜,白鹭翩翩,每当惠风袭来,会荡起层层令人迷醉的涟漪,曲曲折折地翻滾着细碎的浪花由西往东向远方缓缓流去——我和妹妹顿时便欢呼雀跃起来。看到我们开心的样子,爸爸妈妈偶而也会停下身来,欣赏一下这如画的美景,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不停地沿着山坳坡地转,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就在这些低矮潮湿的阴凉处,长着一种奇怪的树,树不算高,那叶,却是极眼熟的,一片片,一簇簇,又宽又大,碧绿而鲜嫩,老远便闻得一股清香。它们丛状密生,只要一有风动,便会沙沙作响,婆娑曼舞,其景甚为壮观。包粽子就是用这树上的叶。我眼瞅着双亲大人将拇指和食指夹住叶柄,手腕只轻轻一抖,一张完好无损的阔叶便被摘落下来。那天,我们一家人在野外采了满满一书兜的粽叶。博学的爸爸告诉我,那不是什么树,它是竹子的一种,学名叫“箬竹”。当地的农民,常用它来编斗笠,做筷子;手艺精湛的,又将它制成船篷上的衬垫;当然,箬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体现在包粽子上,真的是清凉可口,芬芳四溢,好吃得没法形容。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便早早地吃好了晚饭,专等着看母亲包粽子。外面时常有小伙伴们呼唤着我的小名,他们是要和我一起在月光下捉迷藏。爸爸对我说,去吧!我笑着摇摇头;妈妈又对我讲,快去吧!我还是赖着没有走。妹妹最机灵,她认认真真地说:“哥哥馋猫咪,——他想吃粽子啦!”爸爸妈妈一听,就全都笑了。而我的脸,却一下子变得好热,好热……

依我看,包粽子是很有些讲究的。还在两天前,母亲就抽空费心巴力地挑拣着藏匿在江米中的谷壳、砂粒等小杂物,而后又会将精心选好的糯米用清水浸泡,包之前还要加少量的碱。母亲说,这样煮出的粽子才会愈加粘实、筋道。母亲从不将采回的.箬叶象大多数人家那样用开水煮过,她会在家里反复和我们唠叨,什么“原汁原味最好。放锅里把粽叶又蒸又煮的,那豆绿的叶子就变了颜色,清香味也较鲜叶差了许多。如果非要杀菌,那咱更愿意用盐水泡,——这样叶子也不会受损。”妈妈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风格总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要我说,母亲包的粽子,绝对可以用“艺术”二字来赞美!只见她取过浸泡在水里的粽叶,轻轻那么一卷,便折出一个成圆锥体的角筒,将事先淘净沥干的糯米放入,用筷子慢慢插实,添一块早已酱好的五花肉,最后再用糯米将其盖严,大拇指稍稍用力按紧,又加了一片叶儿,再顺势一合一转,用事先备好的草绳揽腰系紧,钢精锅里,那造型准确,玲珑而又精致的“小角粽”便呈现在你的眼前。不仅如此,母亲是“全能运动员”的角色,也就是眨眨眼的功夫,在母亲的手中,跟着就出现了四四方方的“枕头粽”,细长苗条的“锥子粽”,另外还有古朴漂亮的“秤锤粽”等,这些式样各异的粽子,代表着不同的品种,象酱肉粽,红枣粽,绿豆粽以及最普通不过的白米粽等,只要看一看外观,立马就可以区分出来,这狠让求过我母亲包粽子的邻居们惊羡不已,我亦因此而自豪了好些天!

等把这一切都忙乎完时,还有一项任务在等着母亲去完成。和包粽子一样,母亲要为她的儿女们做红鸡蛋了。它温馨风趣,亲切厚重。也同样给我们童年艰辛贫乏的生活,带来了喜庆和欢笑。这会儿,母亲变得异常大方,她将平日里辛辛苦苦集攒下的十多枚鸡蛋,一个个认认真真地洗过,放在小铁锅里煮熟,那染制的过程,新鲜而神奇。就见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土制的糙碗,那碗色泽褐黄,瓷极粗,碗壁又极厚;倒半瓶包谷烧,将刚在集市上买得的“品红”撒入,用竹筷轻轻搅动。少顷,将其移至饭锅里蒸10余分钟,取出凉至温热。那加入“品红”的酒极艳,将鸡蛋逐个在里面浸过,白白净净的薄壳顿时便穿上了赤得令人心颤的大红袍,一个个于醒目中显出了妩媚而狂浪的品貌,恣肆奔放得好看极了,也妖魅极了!用五彩毛线编织的网兜,放入这朱丹般耀眼的鸡蛋,母亲面色凝重地将其挂在我和妹妹的床前,细细打量,真如烈焰般绚烂……在我和妹妹的衣袋里,也同样揣着母亲给的红鸡蛋。走在厂区的水泥道上,又是蹦又是跳的,那脚步自然就轻快得像要飞。亦用不着呼唤,只一小会儿,伙伴们便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的鸡蛋来和对方的撞。有的只碰了一下便破了;有的看着厉害,但也只撞了三,两个,立马就皮开肉绽,也只能饮恨而归。富裕人家的子弟身上会有好些个鸡蛋,他们人又精明,开始大都躲着,看别人相撞得差不多了,这才一晃一晃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最后,胜利自然是属于他们的。现在看来,这最后一个出场的,一定是个极有心机,又特别不简单的人……

过节这天,爸爸会黎明既起,将刚刚割好的艾蒿立在门框上。妹妹的胸前有了一个五色香袋,而我的身上则挂着威风八面的老虎素。从父亲的口中,我第一次听到古人视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为五毒,有了上面的东西,便等于请来了傩神,为平民百姓除鬼,驱邪,也让庶民大众无灾无难,安安康康尽享生活的美满!这里面,父亲讲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屈原的故事,三闾大夫立志报国,嫉恶如仇,舍身取义的高贵品格令人敬仰。从此,做人首先要爱国的教诲,便深深铭记在我和小妹的心中!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转眼间,我都年过五旬,白发也渐渐爬满了双鬓;父亲三年前就去了天国,母亲更是高龄,她已无法再和我们去采摘那碧绿葱翠的箬叶了,岁月无情地在她秀美光洁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唯有那淡淡的微笑,令我感到深深的温暖!端午节前夕,母亲还是和往年一样,又一次颤颤巍巍地包起了粽子,这一刻,她瘦小坚韧的身躯,似一帧炫目的剪影,在我的眼中,于沉静中定格成永恒!

篇4: 凤凰拾零散文

凤凰拾零散文

昔日凤凰多游子。游子怀了多少思乡梦,只有堤溪知道。要问堤溪,也只有问堤溪的石头了。堤溪是凤凰山水的灵魂,是游子归乡的第一站,也是怀乡病的根源。堤只是原来的堤,岁月沧桑却早已留下了斑斑驳驳影影叠叠的逝风逝雨,让人不忍卒读。堤太苍老了,以致于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去读它,都能与其深邃的目光相碰,碰出思想的火花;都能读到那缝隙里渗出来的一滴滴酸楚的血与泪。那血泪就一边滋润万物的良知,一边滋润着苗民纯朴善良的人性,一边滋润着美丽而悲伤的故事……

游子是在一个雪霁的夕昏归来的,归路让大雪封锁了,扫开一团雪,雪下是湿润润的石板,石板上是一圈圈连续不断的透明的石纹,石纹像是太阳射来的光环,光环就罩在游子的心头,游子便伏在雪堤上,叩首、呜咽了。于是那一滴滴晶莹酸楚的泪,就汇成了溪水,汇入了沱江。游子要过沱江,沱江上有桥。桥叫虹桥,不知有多少年代了,只有沱江知道,沱江却不语,日日夜夜萦绕着吊在水面上的木柱的影子,倾听着吊脚楼上那窃窃的私语。

楼上是苗家女子,或凭栏而望,或依窗而立,年深月久,沱江和虹桥便知道了她们的心事。虹桥就这样悠悠地卧在了游子的心空,沱江就这样悠悠地游在了游子的心间。梦里魂归是故乡,于是,在一个薄雾朦朦的黎明,或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游子踏上桥来,一端起半碗青茶,就开始泪流满面了。此时人在桥上,心在家中,黝黑的土碗里,那涩涩的味儿依然有存,想是那离愁别绪溢出了胸腔、溢满沱江了吧。

然而,虹桥连着的街头,游子梦里依稀有音的街头,就近在咫尺。街,一律石板街,也依旧是原来的石板,而今却觉得有眼有耳亦有心了。一块块石板就是一片片音符。游子要过街,就要拍动这音弦。毕竟几十年了啊,纵然归心似箭,也不敢轻易地踏上去。这一踏上去,还能踏得出那叮咚的声响吗?这一踏上去,还能踏得醒那早已成眠的童梦吗?这一踏上去,还能踏的碎那团圆梦里的消息吗?但纵然是深渊是天堑,也得迈出这一步啊!此时街头眺望的,依旧是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那沉甸甸、沉甸甸的脚步徘徊了多久,那悠悠起伏的青石板哟,你又能否告诉游子呢?

于是,沱江上便有了倾诉不尽的悲歌、号子,有了传说与故事,有了岁月洗不褪色的梦幻与倩影;于是,古城便有了古朴的风俗与民谣,也有了一年一度的苗家节日;于是,百姓便有了敢于代言的民族英雄,也有了世世代代吟颂不朽的伟大史诗。于是游子望乡,慷慨悲歌,年年如斯,代代如斯。

凤凰山清水秀,犹如一面山水宝砚,随着斗转星移,日月朗照,便有人前来篆刻了。山中从此有了竞相林立的古刹,水中便有了玲珑剔透的阁影,依山傍水,也便有了古槐、古柏、和古藤了。

槐生阁内,撑起一团青青的伞盖,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老先生遂坐于槐下,叼着烟斗,将古槐沧桑、岁月沧桑、人间沧桑皆记之于笔端,传示后人;槐于是深悟人性,就越发地郁郁葱葱,无怨无艾地绿荫着一方家园。莘莘学子又从这阁里启蒙,绕槐而去,无论天涯海角,每每念及孕育人才的摇篮,也就念及了高高的古槐。槐生学子,槐于是记下了人间正道沧桑,因此人们畏它而又敬它。

柏立古刹,独囿于人间又一方天地。世道无情,山水有音,出家人遂看破红尘,或立于古柏之下,或朝闻夕鼓,暮听晨钟,度日如年,清净无为,与世无争。柏于是在每一个清风月明之夜,簌簌抖落枝叶,纷纷如坠泪,仿佛正在昭示着出家之人,登临彼岸。而冥冥之中,涅又传来超然的清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实并非柏通人性,而是柏下藏着一个童子的故事。那童子的姐姐,高小毕业再无法上学了,于1949年9月入庵削发为尼,法名“万静”。石莲庵的缘法长老遂告诉他说:“依据佛规,出家人不认家,你再不能叫她姐姐,应改口称‘师兄’。”从此他依柏而望,依柏而思,柏虽无言,人却有信。于是寒来暑往,几度春秋,换了人间,他姐姐没有“万静”,世间也没有“万静”,长老空赐了一个法名了。就这样,哪里有了古槐、古柏,哪里就有了古藤。古藤依树而生,绕树而长,年年岁岁,像萦绕在人间树上的情结,一个个小小的童话便从藤蔓上诞生,又逶迤成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一出出人间的悲喜剧……

第二次去凤凰,到了阿拉区黄丝桥古城。时至清明节那天黄昏,我们在阿拉下车后再西行四五里,远远地望见了一座古城。一缕缕白色的烟雾从古堡里溢出,渐渐溶入了铅灰色的天空……一问才知是炊烟。原来这里竟有人家!

阿拉地接黔东,滚滚一派风尘情致,茫茫一片黄土景象。我们在一阵愕然惊呼后靠近了古城。古城之胜在石在路。石垒成城,覆生苔痕,郁郁苍苍,肃穆凛然。中国古代诗里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是杏花春雨江南难睹的景观,这里却独有!那些石平平方方正正,重重叠叠,砌一座巍巍城楼凄凄荒冢,给云和风看,给我们看。那氤氲的雾霭顿怀伤春情绪,换来了零星的雨,继而星星点点,而后便牛毛细丝般斜织起来,真是应了“商略黄昏雨”的神韵!于是坟头的标纸就萋萋的在风雨中摇曳,朦胧了远远近近的山和高高低低的树;眼前就只有挂上的夜幕任我们朦胧诗般去读,读四月,霏霏不绝的清明雨,和湿乎乎的苔藓缠绵绵地爬上石凳、屋檐――润润滑滑布满心阶的感觉。这种感觉,不知是不是从袁枚小诗《苔》那里得来的'。然而眼前的雨,分明是应了中国传统的节气,“欲断魂”的不正是在风雨中彳亍而行的我们么?

暮色四合,归路依稀。古城就近在眼前,却不能相依,寻处下榻,只有一夜风雨阶前滴到明,伴我到天晓。

翌日醒来,在晨明初苏的原始氛围中,触着柔嫩的纤草,淌着细脆的雨星,弯弯曲曲,曲曲弯弯,沿着青石台阶默默前行。雨洗清明路,洁洁净净,看得出上面的人形、鱼纹和鸟影,也许是嵌些许复活沉睡的意识,让千里的云和万重的雨去读吧。当我拾阶而上,站在厚厚的古城墙之上,首先看到的是一幅苗民原始部落的晨醒图:妇女们次第推开柴门,在“吱吱”的开门声之后,有人煮饭,有人给婴儿喂奶,有人催孩子放牧;男人们则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或打了一个长长的呵欠之后,便肩着犁头或锄头,相互呼喝着走出了城、走向了山坡或田野;炊烟就从瓦缝里一丝丝地冒出来,狗吠和鸡鸣就渐渐地歇息下来,二、三十来户的苗寨又恢复了一天的生机和活力,新的一天开始了。于是我默念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句,在古城墙上的环形石板路上逡巡着,沉思着:心想谁才是本相凤凰呢?谁又是那不会呻吟的普罗米修斯呢?这里曾是苗民起义的一个部族的栖所,烽烟早已消失了几百几十年,炊烟又升起了几百几十年,苗疆人民依然在这里栖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桃花源般幸福而安宁的生活。然而试问这路,又哪是起点哪是终点呢?循环不止,运动不息,不论哪一点不都是起点又是终点么?当夜月东升,又登城楼,更上一层时,一切便豁然开朗了――原来这路何曾有过尽头?于是心奏一曲古道幽歌,凄凄坟茔凄凄月,给星星和月亮听,给太白和东坡听否?试问这山水,到底又是谁家的山水,凤凰人或许也说不清吧?!有朋问及山水之乐,也无非虚在这山水之间罢了。与古城诀别,便是在这个夜晚,上弦月静静地在天空朗照着,下面是沉默千年的古城,城楼上没有一星灯火,万籁俱静之中,只有一条通向古城的小路默默地述说着遥远而又美丽的忧伤……我的心头也便升起了一首歌: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篇5:故乡拾零,童年散文

故乡拾零,童年散文

每个漂泊在外的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格外怀念故乡,随着岁月的流逝,思乡之情愈浓,近三十年的离别,我的脑海里丝毫没有模糊故乡那清晰的轮廓。

我的家乡是百里水乡岸边的一个普通的湖村,三面是河,唯有南面与湖泊相连。长约三里的村庄住着二百来户同一宗姓的人家。一座小木桥连着河那边弯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春天里清流弯绕,绿荫环抱,远眺这个似岛非岛的村子簇拥在郁郁葱葱之中,只有些许红瓦点缀其中,在阳光的折射下就像镶嵌着几颗闪烁的星星。

夏日的炎热也给我们的孩提时代带来了无穷的欢乐:黎明时分,在轻风浅雾中一群放牛娃出发了,他们站在牛背上,吹着口哨,挥舞着牛鞭,像一群出征的勇士。在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的指挥下,列队向牧场进发。到达目的地后,牛儿悠闲地啃着青草,我们则做起了各种战斗游戏,直到牛儿鼓胀着大肚子我们才返回村里;中午时分我们在小桥边的树荫下垂钩钓鱼,满池的荷叶丛中莲花点点,清澈的池水里鱼儿在荷杆中穿梭游戏,就像在片片丛林里穿梭一样,向我们垂钩的地方游来。远方的树林里蝉鸣鸟唱。热了就在河塘里游泳,或站在木桥上往河里跳水,夏日里,河池边,我们的乐园。

金秋时节到了,村庄四周一片金黄。微风下层层稻田里滚动着细浪,一直流向遥远的天际。大人们忙着收获,每到傍晚一船船丰硕的果实运了回来。村子里顿时升起了缕缕炊烟,在村庄上空缭绕,和着远处的劳动号子蜿蜒地飘向远方。

入夜,明月高挂,暑气依旧袭人。在没有电的`年代里人们避暑的最好办法是在家门口搭铺乘凉。每家每户铺连着铺摆成一条长龙,蜿蜒数里。忙碌了一天的女人们拿着蒲扇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聊天,男人则拿出京胡,二胡,笛子,唢呐吹拉弹唱起来,唱起家喻户晓的天沔花鼓戏,完全忘记了一天的劳累,夜阑时分,曲声悠扬。

湖乡的冬天是寒冷的,每到大雪皑皑的季节,整个村庄,河流,湖泊都是冰的世界,冰凌在树枝上挂着,好大好粗,寒风一吹“吱吱”着响。河面上结着厚厚的冰,我们在上面溜冰嬉戏,或是在冰面凿出洞口让鱼儿跳上来。我们随便就可以抓上几条鱼蜂拥着回家一起烹制好了,大家美食一顿,饱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好惬意。冰雪世界,其乐无穷。

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林清水秀;这就是我勤劳淳朴的乡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怀念你—————我的故乡。

篇6:生活拾零心情散文

生活拾零心情散文

淡淡相处,默默关怀。

人生很短暂,几十年,一瞬间就走过了,和谁过就是一辈子。真爱,确实是抓在手里比较牢靠。如果,你不能给予他(她)幸福,不能保证他比现在幸福,那么,抓住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真爱一个人,精神上拥有就足够了,放手去爱他。让他(她)精神上愉悦,生活中自由。多了点动力和想念,少了压力和忧虑。你爱一个人,一定要让他和你想法一样吗?难道只有成一个人了才是爱吗?如此,我们只会伤害对方和自己,还会失去很多东西。我们不应打破原有的生活环境和让对方放弃多年的习气与一切。然后来厮守爱?让对方成为自己财产和唯一,就失去了爱的真缔,这是自私的。烦忧着心,疲惫着去浪漫,这样的生活不会真正得到幸福,太爱就意味着失去,这是现实。

我认为的`爱,是心和心的交流,人除了一颗心,还会有什么呢?剩下的就是空壳,谁要空壳干吗?所以,心灵的越轨比实质性的越轨要愉悦,当然,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灵与肉的结合才是最完美。

一瞬间思绪和心情拾零,人就是这样的,明明知道不该去爱,却一直放不下爱。某个角落的一个世界,某一时刻对某个人的依恋,它只是感情瞬间的流露,是空落落的心找回的一种无奈的寄托。

大爱是无言的,可以为爱而死,但不是无价值、无原则的死法。爱的方式应该浓装淡抹总相宜,爱的最高境界是希望对方幸福与快乐,并不是压力与无奈。爱是放在心里,淡淡的相处,默默关怀。一个人只有在问心无愧下,才能坦然、自在,才能活得顺心,才能睡觉踏实。

因为爱,才放手,因为爱,才会让他一切如故。

自由——双方的自由。这样的爱或许才能持久。

篇7:春节拾零的散文

春节拾零的散文

大年初六了, 窗外阳光真好, 暖暖的, 柔柔的, 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微笑着,春节拾零。 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 伸出庸懒的双手, 稍稍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

久违的太阳从大年初一开始频频眷顾芸芸苍生。 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 20XX年的春节假期即将结束, 不曾结束的是我心底涌动的幸福。 望向阳光普照的`大地, 我看见幸福随着每一片阳光在闪耀。 转身, 我开始幸福地写字, 幸福地微笑。

我们一家是在爱人的家乡浦江度过的。 二十九那天去的浦江, 那天, 天空再度飘起纷扬的雪花。 车子开上高速公路没多久, 突然的就大雾弥漫, 能见度只有一二十米, 人坐在车内, 只见车窗前雪花飞舞, 别的, 尽是雾蒙蒙的。 好在开车的妹夫车技不错, 傍晚五点半, 我们就稳稳当当到了家门口。 见到我们, 公公婆婆笑得像花一样。 他们早已准备好了晚饭, 就等着为我们接风洗尘呢。

人都要回婆家去, 不为别的, 只为一家人团聚的亲切和热乎。 爱人是家中惟一的儿子, 下有两位妹妹。 也许作为长子, 生来就比较操心家庭和牵挂父母吧, 爱人嘴上从来不说什么, 但我知道他的心里稳稳地装着双亲呢。

我最怕的就是冷。 别的, 比如吃不惯、住不惯的, 我都能忍, 但那个冷实在是教人承受不住。 每年春节又往往是最冷的时段, 今年更是雨雪连绵, 寒风凛冽。 这次在浦江, 冷得我手脚冰凉, 脚上长出了几百年都不见的冻疮, 还有许久不曾发作的鼻炎也开始张牙舞爪、盛气凌人。 那几天, 眼泪鼻涕折磨着我, 我只有时不时地大包“馄饨”和“饺子”, 一朵朵、一堆堆的到处开花。 实在很不雅观, 可我也无可奈何, 这过敏性鼻炎就这样, 来了就遭罪。

我还在被窝里吭赤吭赤地难受时, 手机铃声突然响起。 从枕下摸起来一看, 是个陌生的号码。 之前, 拜年祝福的短信倒是一条一条的, 看得我眼花, 回得我手软。 但直接来电拜年的还没有过。 想来, 这正月里的电话无非也是拜年问好的。 也就没有多想, 按下了接听键。 耳边传来的声音绝对是陌生的, 但其中的语气却是有些熟悉和激动。

篇8:童年记忆拾零经典散文

童年记忆拾零经典散文

童年的记忆,留在脑海里的场景、花絮很多,很多!但最为深刻的,值得记录下的,还当是我小学时期不同地方的几位班主任老师。

童年时代,我主要是跟随母亲生活在一起。入学前,母亲带着我常游走在陕西与江南两地,因为父亲是五十年代支援大西北的金融干部。1960年秋季,我到了入学年龄,记得第一学期是在父亲所在地报的名,学校的大门那时开在九十年代还叫“圆门”的杂货店位置,至今我的脑海里还尚存一点记忆。大门不是很大,但校园很大很大,以至于后来再迁转定居山区县城,学校还是旧貌,只是后期,校园临街那一小半就被供销系统、邮政局给修建所用,大门才开到正街上。

我的第一位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她姓钟,是四川籍人。个子不高,皮肤白皙,大大的眼睛,挺挺的鼻梁,身后拖着两根粗粗、黑黑的大辫子。她的爱人是名帅气的军官,我记得好像在邻居阿姨家的镜框里,看见过钟老师留着大辫子,与有肩章军官爱人的合影照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她与我母亲一样是位漂亮的女性。她待学生们亲切和蔼,脸上常带着微笑,说话的口音,普通话里夹杂着一点四川口音,这就是我对第一位班主任的记忆形象。至于我到底在学校里上了多长时间的课,已经淡忘了!只记得后来,母亲给我办理了转学手续,带我返回江南老家。一直到1965年5月,在我读到四年级第二学期时,母亲再次又为我办理转学手续,带我迁居到父亲身边定居,但那时钟老师已不在那所小学教书了。

时光荏苒,到了我成年后,再次见到钟老师,我都能记得她的模样,感觉她一二十年了,变化并不大,还是那样的干净、利索,笑容常挂,我也说不清楚,童年的短暂师生情,为什么会那么的深?也许是钟老师对我的偏爱吧!

钟老师特别喜欢唱歌跳舞。记得入学后不久,在一次学校演出时,我上台表演了独舞,还得了一个布娃娃奖励呢!以至于后来我们同为一个教育系统工作,大家在一起排练节目时,她都还是风采依旧,舞蹈跳的非常棒,表情也非常的富有感染力,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的老家在江南大城市,住的地段也是那座城市的市中心,学校也是一所比较大的公办学校。我转回老家后,班主任也是位女老师,姓高,她个子高高的,眼睛也大大的,鼻梁也挺挺的,留着顺顺的齐耳短发;她的爱人也是名军人,有时逢礼拜天,我经常会去她家玩,从照片上见过,也是名军官,肩膀上也有肩章的。所以那时我一个小姑娘,看见镜框里镶嵌着高老师夫妻的合影照,就非常羡慕她也有一个军官爱人。也为我所遇到的女老师,都有一个军官爱人,而遐想翩翩!他们那时只有一个女儿,皮肤白白的,很腼腆,只是眼睛没有老师大,但五官紧凑灵巧也很好看,长长的辫子,头发略有点发黄,她女儿一直跟着她,因此与我同班,所以我知道老师的爱人姓谭。

我们巷道出来的那条小马路,也是高老师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放学后,队伍越走人越少,到最后,就我们几个同学能与老师一同走着回家,这也是我与老师缩短了距离的原因。

她的家离我们家住的地方也不远,出了那条几十米的小街道,过个大马路,再走一点路就到了,这也是我那时喜欢去老师家,去找她女儿玩的原因。

我回去后继续上一年级,我记得我应该是二年级才入的队,那时规定是七周岁入队,所以那时班级够年龄的同学,有很多第一年就入队了,还分别担任了少年队队干部,我非常羡慕他们胸前的红领巾,期待着我第二年也能入队。记得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来了,那也是我童年时代,最为记忆深切的一个儿童节。那一天,我光荣的加入了少先队,成为一名少先队队员。我记得我和好多同学被宣布上台,接受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佩戴红领巾仪式。入会前,高老师给我们学习了《少年先锋队章程》,那时我就记住“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献血染成……”并给我们说:当主持的老师宣读呼号时“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让我们回答:“时刻准备着!”还让我们在最后的“宣誓人”说完后,大家要各报自己的名字等等注意事项。那时我还懂得了,少先队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它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老师还给我们做了示范动作,指导我们的队礼姿势。因此节前我回到家,不知偷偷地对着镜子练习过多少回呢!所以当一位大姐姐站在我面前,给我先敬个队礼,我只能鞠躬,因为那一刻,我还不是队员;当姐姐给我认真地系上红领巾时,又给我敬了一个队礼,我这才记住高老师说的,赶紧举手行了一个队礼,那是我在正式场合下,第一次举起右手行的少先队队礼,那一瞬间,我非常激动,小心脏在胸腔里怦怦地跳。接着举行宣誓仪式,我举起右手,跟着主持老师宣读,那一刻,非常庄严,我突然感觉自己一下长大了,感觉自己非常的光荣!

当我们放学后,我一路回家,把头抬得高高的,还不时地低下头看一眼,那飘在胸前的红领巾。一路上,总感觉胸前与往日不一样,一团红似火一样的.鲜艳。啊!我终于入队了!

进到大院里,受到好多邻居长辈们的关注,夸奖、祝贺。我非常高兴,外婆、母亲看见了也非常开心。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取下来,平整地叠好,压在枕头下,非常非常的爱惜。因为我从那时起,懂得了“红旗的一角,烈士献血染成”的伟大意义。所以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听老师的话了。在学雷锋活动中,我都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争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我们班级的优秀学生很多,我的年龄也偏小,这就是我母亲为什么以后总提及过,为了我尽早入学,将我的年龄修改提前了半年,也因在小地方入学方便,最后再通过转学回去能达到顺利入学的最终原因。上学期间,我入队迟,生性活泼,好动,但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但我却一直非常羡慕我们班上那几位队干部,那时的队干部一旦当上后,基本就到了小学毕业。所以他们左臂上佩戴的“一道杠,二道杠,三道杠”的佩章,就让我非常羡慕而眼热。高老师的女儿就是佩戴着“二道杠”。后来我离开老家,至今还深深的思念我所喜爱的高老师,是她培养我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1965年,我又回到启蒙学校就读,我的第三位班主任却是位男老师了。他姓张,中等个子,头发浓密,瘦脸型,眼睛也大,鼻梁也挺,是陕西人士,也就三十岁左右吧!他对我也挺好,在升入五年级时,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读后感作文,被张老师欣赏,作为范文,刻出蜡板,给每位同学发一份,并在作文课上,让我站起来朗读。自此,对我以后学习语文课,与喜欢写作文给予了鼓励,也奠定了日后爱好写作的基础。

还记得那时开始号召“农业学大寨”了。一天张老师把我叫到他宿舍且兼办公室的房子去,他和蔼地给我说:班上要排练节目,他挑选了一首歌曲看行不行?说着就小声唱起来,那首歌曲的名字叫《敢叫日月换新天》,“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那个就在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很多歌曲的歌词我都记不住了,不知为什么,当写下这段回忆时,第一段的歌词与曲调,竟如此清晰。后来我就带领同学,自编自导,排出了那个节目。印象里,舞蹈出演的八名都是女同学,头上扎了白毛巾,腰里还系了围裙,装扮成心目中的农民形象,就连开头两句的动作,我现在都记得特别清晰。那次的演出老师也很满意,我也特别的开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进入了“特殊”年代,六年级我们又迎来一位东北籍姓张的男老师,张老师以后好像被调走了。若干年后,当我也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在全县教师集训会上时,再次见到张老师,那时他已在随大流中改了名字。

记忆在心里流淌,时常想起会感慨不已!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一个花甲之年的小老人,当看见征稿信息时,不由地想起了童年时的一幕幕,敲下此作,也顿感自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篇9:散文鉴赏-我的乡村,我的梦

散文鉴赏-我的乡村,我的梦

总有一幅画,在有月亮的晚上隐现;总有一首童谣,在杨柳婀娜的湖畔荡涤。似那样一幅画,如那么一首童谣。我的乡村——如此熟悉,而又变得寂寞的乡村。

我的乡村。她不高贵,只在平凡中闪烁着伟大的光芒;她很朴实,事温馨的阳光诠释着她的仁慈。她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疼爱她们的孩子一样,养育一代代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的人们。

在我的记忆里,乡村的生活是平淡而充实的。

清晨,淡淡青雾在人家的黄墙灰瓦上缠绕。浓郁的树冠中的,清脆的鸟鸣声也不曾打破乡村甜甜的梦。在地平线下休息了一整晚的太阳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轻轻挑开大地的纱帐,它的万丈光芒便倾泻在了青山绿水之间。隔壁的大锦公鸡在工作了一个早晨之后,扑腾着翅膀从草垛上跳下来奔向了食槽。不知谁家的黄狗也从门前的空地欢快跑过。腰后别个独脚马扎身着蓝布衫的老人牵着那头老牛在乡间的.田陌停停。在一处青草茂盛的地方,他取下马扎,放稳坐下。然后从裤袋中掏出旱烟,“吧嗒、吧嗒”地抽着,他抬眼后的目光落在绵延的远山上,幽深而古老。老牛颈下的铜铃,清脆的声响撒在路边。牛蹄踩后的脚印里盛满了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流传在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里。

乡村就像一坛老酒,在泥土的芬芳中慢慢酝酿。

夏日,太阳的余热还未散尽,农家的灯火便约好似的亮了起来。在夜幕完全拉拢之后,乡村就是万家灯火映照的温馨世界。农人们都是淳朴而憨厚的,他们在洗去了一身的疲惫,收拾好了一天用过的农具之后,在葡萄茵茵的叶下摇着蒲扇,指着浩瀚天河边的两颗闪闪的星星向他们的孩子讲述那个美丽的故事。

转眼间,一轮皓月升至中天。远远地,望见山谷。那场景真的是销魂荡魄。银色的月光倾泻而下,是水的灵动?纱的透薄?还是烟的缥缈?一束束、一道道,它所到的每一处都如神话仙境。那朦胧的月光不仅照在了我一路走来的路上,也流淌在乡村人的灵魂深处。

夜风凉嗖嗖地吹过田野,那沉甸甸的稻林奏响了丰收的乐曲。隐匿在草丛间,树叶上的昆虫乐队依旧不知疲倦地演奏乡村之歌。

我的乡村。晨光曦微,是谁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暮色渐合,是谁锄锹磕碰硬土块的声响溅出了星星?放眼望去。又是谁豆大的汗珠滋润了田野的万顷禾苗?

我的乡村。在我熟睡的梦里,在她慈爱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她辛酸的眼泪,滴滴落在我幼年时候的心上。

作者:林霖

篇10:古村拾零的散文

古村拾零的散文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数十笔友,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之际,寻访抗战遗迹,顺游古村的兴趣却很浓厚,一人撑一把伞,沿着高低不平的并不泥泞的路缓步前行,在古朴的院落和屋舍间穿梭。古村的一些东西激荡着我的心,让我很想述之于笔端,写下点什么!

【西蒜峪的老人】

我们寻访的第一村是西蒜峪,进村首先要越过一条小溪水,也许雨大的时候会汪洋成大河流吧。越过小溪水我们爬上一段用砖铺就的不算短的也不算缓的高坡进入村庄,霎时一股原始古朴之气迎面而来,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荡漾心间,仿佛把我带到了很久远的时日。

看那大小的院落高低错落,依地势而建,就地取材,外围多为石砌的院墙,走进院落多为黄土掏就的窑洞。有家院外古树苍劲参天,看来年代久远,从粗壮的树干裹着的红布看出人们对老树的敬重,也能看出古村的古老程度。

我们此行要寻访村里最老的老人,打问关于抗战的事,虽然没有说上个所以然来,但让我捕捉到了一种心酸。推开两扇古旧的院门,呈现眼前的是一堵木制的屏障,抬头看还有顶子,用土瓦木砌成的瓦房样式,和院门相连,就整体格局精致考究,我用语言难以形容,可见这家院落的主人过去生活还算殷实。院内东西北都建有房屋,可是这位80多岁的老人却居住在西北角的两眼破窑里,西面的窑是被煤烟熏得黑乎乎的厨房,这看了就让人够惊诧的`了,除了砖土砌就的灶台,和一些添火做饭的家什,没有一件现代化用品。我往里走看到与之相通的北窑却更不是滋味了,做为相隔的门窗破旧不堪,落满了尘灰,透着古朴气息,采光极差,明显的就是黑洞,说是老人平素在里歇息,我看不见任何东西,只有一盘土炕,一卷被窝。真不可思议,如今就在我们身边居然还有这样原始的生活,老人看上去并非老态龙钟,可为什么就生活成这样?这也算是古老村庄的象征吧!

【西蒜峪的古屋】

走下东蒜峪的坡,跨过那条渐宽的溪,我们又来到了与之相隔不远的姐妹村-西蒜峪,寻访八路军的抗战指挥所。

我们一行来到一处二进院,从外围看建筑相当考究,院墙很高,上面一截类似于城墙的城头样式,墙面左右中间有块砖很特别,据同行者说是拴马用的,可惜当时没有摄下来,要不可以玩味考证一番。院门就是古代常见的那种样式,只是在用材上更为考究,至今保存完好,可见其用材的厚实。院子里都是地面用结实耐磨的条石和方石很规则的砌成。两院的东西面都盖有瓦房,墙砖很厚实,窗户都是雕花木制的很别致,可惜有的被现主人给换了。更奇的是北屋,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上,需拾级而上,共有五间大小相同的窑洞套间,清一色的布局结构,全部用厚实的灰砖砌就而成,窑顶打着十字就像是箩筐十字顶,顶部好像还有什么东西看不太清,套间之间的墙全部是雕有花纹的木制隔断,想必那木头非同一般,相当贵重,至今保存完好。这样的讲究,这样的贵气,这样的设计让观者唏嘘不已。可惜现在的拥有者却把它当仓库一样的使用,堆满杂物,真是有点玷污的羞辱感!

出来又到了河对面一处老宅院,院落考究远远不及那处,一打听和对面是同一家族,他家是老大,对面是老二老三家的院落,土改时被分割了,后来归了集体又卖给了现住户。现在原住户都在外省生活,都已80多、90岁了,老宅也随人老去了!

【相立村的古朴】

用完午餐,雨停了许久了,太阳灿烂的笑着,天空一碧如洗,我们一行人又辗转来到了榆次又一处有名的古村-相立村,得名由来与战国名卿蔺相如有关,据说其后代为保安全躲于此地,分立三村安居。其他两村起名南北蔺郊,都是为纪念老祖宗而取。

相立村是三村中最大的村,山水环绕,景色秀美,号称无霜村。可惜我们在寻访许向前故居和华北野战军十八兵团指挥所旧址时,看到的是山水依旧,屋舍皆空,可以说整个古村几乎2/3的古老民间的窑洞和屋舍里都没有了人烟,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的古老院落,石板路杂草丛生,崎岖不平,古朴中有份沧桑感和落寞感。等我们七绕八拐的找寻到旧址时,已没有了院落的形状,有进入的上了锁的门,却永远锁不住随意进入的人的这么个院落。如果门口没有立着的碑,真看不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等我们访寻完做别古村的时候,回望古村,真的很美,那种历史凝结的古老质朴的美,那种自然装饰的天然秀丽的美浑然一体。那石头铺就的宽窄不一,高低不等的石板路,那依山势而建的错落有致的,石头为屋基为院墙的大大小小的古老民宅和窑洞,那座座古老的门楼,上着生绣的古老铁锁的古老的两扇木门,无不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和岁月的神秘,让人遐思无限。如果人们一直生活的富裕,一直不断地修缮自己的老屋老宅,这个古村会是怎样的一番天堂胜景呢!不知这个村落有过多少代人的奋斗才成就了这样的局面,而今却有要消失的迹象,无不让人有种伤感!

我多么希望这些古老的村落能得以修缮,完美的一直保存下去,以她古老的丰姿成为现代文明的奇葩,让历史亘古驻留,永不消失。就像古村里的那些古树永远散发着生机!

篇11: 土贵山拾零散文

土贵山拾零散文

傍海临风土贵山,

松柏环绕鸟鸣缠,

楼台亭阁云头站,

松龄烈碑跃马欢。

小桥流水真好看,

假山造势不一般,

漫天朝霞歌舞曼,

遍地绿彩笑开颜。

土贵山地处察右前旗土贵乌拉镇的东南角,背靠闻名遐迩的黄旗海,孤山屹立,草木茂盛;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是土贵乌拉镇居民们休闲锻炼的好地方;也是土贵乌拉镇可塑的象征;

沿着垒砌的台阶拾级而上,半山顶上,椭圆形半罩着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烈士,精雕细琢,栩栩如生。一段墓志铭,记录了革命先驱纪松龄光辉的一生。纪松龄烈士威武不屈,浴血沙场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登临山顶,楼台亭阁,雕梁画柱,美不胜收。极目远眺,黄旗海碧波荡漾,一山一水交相辉映,如山水长卷,远近分明,妩媚秀丽,尽览水天一色之美妙;春日花烂熳,令人目甜神醉;黄旗海面烟波轻笼,土贵山畔柳丝拂面,千万朵野花笑迎,亭阁桥梁,小桥流水,更富诗情画意,给人以妩媚、秀丽的阴柔美感体验。

土贵山四周偏平,犹如少妇的丰乳,拔地而起,绝顶处坦平如掌,建在上面的凉亭已有数年光景,象征一个时代蓬勃发展的代言。

土贵山散落着土贵乌拉镇发展变化的'太多故事和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过高的追求。察右前旗政府在大力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对土贵山进行环境改造治理。近几年,山坡上移植了更多的名贵树木、科学管理,人工造景,连屏拥翠;新修了石阶、凉亭,山脚一条新建绿道环绕其周,数座广场镶嵌其中。东南处人工湖水静若禅意,小桥流水,叮叮咚咚,好似在与谁诉说情怀。

晨练的人们,每每来到山上,一群群一队队排列有序;打太极的,整齐划一;跳现代舞的,风度翩翩;舞剑的,英姿飒爽;扇子舞,饱含激情。土贵山已经成为土贵乌拉镇居民们沐浴身心,灵魂放飞的圣地。

尽管它是沧海一粟,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土贵山的繁盛渲染了小镇和谐的氛围,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秋日拾零散文

女儿的小黑板生活拾零散文

童年记忆拾零经典散文

九月未央,落一笺秋凉诗歌

初中生作文:童年拾零

春节拾零作文

以爷爷走后为题目的散文

生活中无法触及的剪影心情散文

吾先生—旧事抬零散文

冬日瀛湖散文随笔

乡村拾零散文鉴赏
《乡村拾零散文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乡村拾零散文鉴赏(整理11篇)】相关文章:

以你走之后为题目的诗歌2023-07-15

怀着感受生活的心情散文2022-05-06

文学青年的喜好散文2023-06-29

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2023-10-17

鉴赏诗歌的意象2022-05-06

冬日寂歌散文随笔2023-09-01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2023-06-28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2-06-27

秋日说秋散文2022-07-01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