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01-13 08:30: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共6篇)由网友“复古风大锅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篇1: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从德国职业教育入手,从理论教育与实训教育双轨制、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两个方面介绍了德国餐饮业职业教育及其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影响.

作 者:孟丹  作者单位:海淀走读大学,现代技术服务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DI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 分类号:F0 关键词:餐饮   职业教育   双轨制   素质  

篇2: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德国是职业教育最发达和完善的国家。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为德国企业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看看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做”的完美结合。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构建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它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证了这种实践培训落到实处。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了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并且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三)职业教育的多种形式能满足所有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四)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能更快就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在德国,每年有80%的年轻人是通过接受双元制教育而走上工作岗位的。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又缺少)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德国的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它通过制订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用结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让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培训机制等等举措,既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又为社会企业培训了大批的应用人才。这些经验都值得中国的职业教育者学习和借鉴。 (四)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能更快就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在德国,每年有80%的年轻人是通过接受双元制教育而走上工作岗位的。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又缺少)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德国的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它通过制订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用结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让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培训机制等等举措,既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又为社会企业培训了大批的应用人才。这些经验都值得中国的职业教育者学习和借鉴。

篇3: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只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和两个办学地点的紧密联系,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的协调和统一才是“双元”的实质.介绍了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作 者:陈刚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系,湖北,武汉,430205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 21(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  

篇4: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论文

人们总是惊叹德国产品的精细和品质,盛赞“德国制造”的质量,而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为了探究德国职业教育的奥秘,笔者与来自全国各地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24位一线骨干教师,来到德国黑森州一个名叫大盖劳(Groβ-Gerau)的美丽小镇进行学习培训。大盖劳小镇上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我们将以学生的身份在这所学校开展学习,体会德国的职业教育。

学生管理的松与严

到达大盖劳小镇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一栋建筑物前。翻译人员对我们说,这里就是我们即将开展学习培训的学校。虽然说这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却没有校门,教学楼前面的路边有几根一字排开的彩色铁柱子,仔细看,路旁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串德文,这是学校的名字。教学楼旁边是三五成群的学生,有的在抽烟,有的在聊天,偶尔有几个学生拥抱在一起,像是久别重逢。这些学生打扮时髦,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有的男生还戴着耳环和精巧的鼻环。教学楼大门打开了,穿过一个玻璃门,径直进入教学楼,笔者发现,这里的地板和墙壁都十分干净。

几天学习下来,笔者对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有了大致的印象:校园是敞开的,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没有防盗网,但每一栋教学楼的大门都紧锁着,教学楼里的每一个教室,甚至卫生间都上了锁,教师不来开门,学生只能在外面等,教师离开教室的同时也会把门给锁上,这样一来,桌椅和实训设备被学生无故损坏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学校对教学楼的管理十分严格,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抽烟。我们一行人中有个老烟民,一次下课后,他独立走出教室,来到走廊尽头,习惯性地点燃一根烟。谁料一根烟还没抽完,翻译人员的电话就来了,提醒他不能在教学楼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抽烟!原来,一个德国学生看见他抽烟,打电话告到学校教学秘书那儿去了。

在国内,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仪容仪表的管理方面想尽了办法,即便如此,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德国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既松又严,松与严之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在个性与自由之间拿捏有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双元制”职业教育

位于大盖劳小镇的这所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二元制”职业教育,全校近3 000名学生,教职工人数总共不到200人,这种师生比例的格局与国内的职业技术学校一样。据了解,这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是12至20人,而国内职业技术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人数是40至60人,每个教师的课时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经过深入了解后得知,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上课,还要到教育企业进行实习。比如,一个班级共有20名学生,他们可能来自于18个不同的企业。

为什么说这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企业呢?原来,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愿意上大学的可以直接报读大学,愿意上职业技术学校的可以直接到企业申请工作,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每个月支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当然,这些学生必须一边工作一边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比如:一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两天,在校学习3天;二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3天,在校学习两天;三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4天,在校学习1天。学生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在该企业工作的资格。这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模式,就是“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是德国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有两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在学校是学生。学生有两个学习场所:一个是企业,一个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从表面上看,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二者相互分离,但从学生个体而言,则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就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上岗。因为学生的实习培训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真刀真枪地进行操作训练,对工作环境十分熟悉,掌握着一定的工作规范,所以毕业时能够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双元制”是德国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也被国内的一些学校借鉴。但是,完全照搬“双元制”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进行,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同步进行,大部分实训操作是仿真模拟训练或现场参观实习。学生毕业后虽然持有职业技能证书,但是离无缝对接上岗还存在距离。有鉴于此,有的学校采用“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方面,企业参与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避免了培养目标脱离实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企业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还能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元制”职业教育在国内水土不服,笔者认为是受到了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因为人们普遍对职业技术从业人员存在偏见。为更深入了解“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我们考察了西门子公司、奔驰汽车装配厂等,还参观了他们的教育企业,如PBA、BZL等。笔者发现,在德国企业,企业会将技术专家的简介和他们的技术革新产品或设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技术工人地位之高,非同一般。而在国内,技术工人的身份地位是不被人们看好的,目前,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念。

“行动导向教学”

在学习培训期间,我们以学生的身份体验了“行动教学法”。有一个项目是“自动控制百叶窗的制作安装”,教师要求我们3人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这个项目。以我们具备的专业水平以及掌握的技能,完成这个项目一点问题也没有。在操作前,我们做了具体分工:设计图纸、设计自动化控制的程序、选择和检测制作百叶窗的器材,最后通力合作进行组装和调试。“行动导向教学”的6个步骤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反馈。在完成了前面4个步骤后,我们静静地等待老师的检查和反馈。检查时,各个小组先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德国教师开始提问:你们这个作品的成本是多少?向客户的报价是多少?你们选用的控制方式是由谁决定的?跟客户沟通了吗?客户满意吗?一连串的问题把我们问得哑口无言。

在我们的`思维里,这些问题不重要。成本多少?学生以后工作了,去商店买材料就知道了;控制的方式当然是由我们决定了;客户在哪里?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不就有客户了嘛!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工作以后自然会懂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会控制程序的设计、器材的检测以及百叶窗的组装步骤和工艺。

但是,德国教师不这么认为,他们十分重视完成一项工作的细节及过程,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目前,国内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以上问题,甚至将这种忽略美其名曰“善于抓住教学重点”。仔细想想,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的,这会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几年之后,仍然掌握不了所需的技能,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感到手足无措。

“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为了今后的“行动”而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生从行动开始,到学会行动结束,以技能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学生的动与静

在德国的第三天早晨,笔者发现小镇上德国汽车的噪音很大,受好奇心驱使,特意到小镇上转了一圈,因为正值周末,街道显得十分安静。原来,汽车噪音那么大,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街道太安静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对动与静的理解和体验也越来越深刻。在德国的商店里、火车上,人们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学生在学校里、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不提问,学生会安静地坐着学习,教师讲课时的声音也并不十分洪亮,刚开始我们很不习惯。国内的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讲课声音小还得配戴一个“小蜜蜂”扩音器,否则根本盖不过学生的说话声。在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课堂上,笔者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耳根清净”。直到有一天,校园里举办的一场学生毕业狂欢带给笔者另一番惊喜。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校园里通过扩音机大声地唱歌,兴奋地跳舞,在毕业狂欢会上整蛊老师,哈哈大笑。平日里严肃认真、拘谨的德国教师也会参与狂欢活动,放松身心。

在位于波恩的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技术研究所参观时,德国一位教师说:“比尔·盖茨不可能在德国出现,因为比尔·盖茨就是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地下室起步的,而德国是不允许作坊设在没有窗户的地下室,所以德国不会有比尔·盖茨。我们每进行一项改革都很艰难,我们很保守。”其实,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他们的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并且形成了“双元制”这种卓越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虽然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优点,但由于体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只能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合作育人、开放育人的路径,让“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成为社会风尚,这才是国内职业教育的春天。

篇5:餐饮职业教育论文

摘 要:

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相比,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存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相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职业教育终身化认识不够等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职教普教相对应,提升职教吸引力;提倡终身学习,拓宽办学途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讲究实际应用,整合课程体系等观念。

从失业问题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缺陷。

(一)我国的大学生失业率高吗?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教育结构调整,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并且生效的,当然也不可能解决当前的失业问题。于是,我们转而从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寻求答案,那就是失业现象本身。然而,我们有一个疑问:当前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是正常现象吗?表1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和就业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率自以来一直处于70%左右的水平。但是,如果单看失业率而忽略其他,这显然不够客观。相关研究证明,新增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人口学历结构的影响十分有限。20,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60%,到了,这一占比升至7.43%,9年来只增加了1.83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虽然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居世界第一,但这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规模(20为611万),与我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存量(年我国就业人员数量为7.80亿人)相比,其比例仅为0.78%,这是微不足道的。这一比例虽无多大实际意义,但过分夸大毕业生失业问题,似乎并不恰当。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超前吗?

青年人和大学生的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1960年以前的韩国以及二战后的日本等国均出现过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造成毕业生大量失业的现象,其原因也大多出于劳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当时的产业结构而出现的“结构性失业”。但是,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在短时期内成功摆脱这种困境,并没有特别的摆脱方法和途径,普遍认可的解释就是人才培养为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人才“蓄水池”的作用。而且,“教育先行”的超前意识一直是国际教育界对教育、对经济发展、对摆脱经济困境所优先考虑的战略。值得借鉴的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几乎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日本、韩国这样的资源匮乏国之所以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经济,其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功不可没;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教育普及率更是遥遥领先。而我国1993年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只有5%,直到20也不过26.5%的水平。因此,我国的教育发展不是超前,而是落后。

(三)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过剩吗?

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18~22周岁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到年仅为26.5%(如图1),而日本早在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53.7%,韩国大学生入学率由1975年的10%提高到1995年的50%,到更是达到66%。另外,从大学生就业占比方面来说(见表2),即使是与我国相似的国家(如巴西、南非、捷克、俄罗斯等)相比,我国大学学历就业人口占比也是很低的,2009年的数据也仅为7.4%。同样是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的巴基斯坦早在就已达到21.1%,而俄罗斯、美国更是达到了50%以上。可见,扩招也并没有显著改变我国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还是很低的,大学生人才数量没有过剩,而是太少了。

(四)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根源是什么?

以上的论证足以说明,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而,我们认为失业并非来自教育结构或经济结构问题,其根源存在于教育体制自身的缺陷。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旦出现经济萎缩,毕业生失业率就紧随其后快速上升,甚至比总体失业率还高。高额成本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相比其他类型的就业人员,却没有更多的就业竞争优势?其原因很简单: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代表着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虽然很多专业有毕业前的实习机会,然而,这种以熟悉业务为目的的短期过渡也并不能培养出大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因而,面对经济波动,大学生失业加剧就成了必然的现象。更为遗憾的是,很多毕业生直到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行业,如果转行成本很高的话,隐性的人才流失就更多。正如很多企业家所言,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甚至影响其一生。因而,如何使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发现他所喜欢的职业,至少发现他不喜欢的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并没有给大学生太多的提前接触和发现自己兴趣(职业兴趣)的机会。因此,在面对经济波动时,大学生失业就成为必然。 如果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而是更加关注就业与失业的表面问题,那将是舍本逐末。因此,对于如何调节大学生失业问题的重点也就不应该仅着眼于过剩的问题,而应该在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同时,完善现有教育体制,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做好人才“蓄水池”。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从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看人才“蓄水池”的构建

(一)实用技能培训

相比总就业率来说,德国的大学生就业率总是最乐观的。德国的失业率大约为11.2%,其中高学历人口的失业率仅为4%;到了2009年,失业率大约为10%,但大学生失业率仍保持在4%以下的水平,而且德国的就业市场预计在后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但德国的大学生就业却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要归功于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德国,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训。众所周知,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其教研并重的模式和严谨务实的学风为国际教育界所推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高度依托关系不仅为企业的自身发展和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需要高校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加以重视。因此,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实用能力的培训,并且规定这些实用技能的学分占毕业生所需全部学分的18%左右。这种培训方式深化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增加了毕业生工作的附加值,也缩短了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当然,毕业生实用技能培训作为一种国际惯例并不止于在德国实行,其他国家如日本、美国、芬兰、韩国等国均有实施,我国高校也有这种技能培训的课程。韩国在线就业网(www.jobkorea.co.kr)对国内四年制大学的1 774名二至四年级学生进行 “大学生就业相关培训现状” 调查的结果显示,55.8%的受访者回答“正在参加就业相关培训班”。德国的高等教育至今仍信奉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并严格把关学生的学习成绩,其准时毕业率居世界最低,为19%,如下页图2所示。韩国的大学生准时毕业率则居世界前列,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怀疑。而我国的大学生准时毕业率更是超过韩国,我国大学毕业生能否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率也是个未知数。

(二)体系化的职业教育

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其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雇佣制度,即“毕业生一起录用制度”和“终身雇佣制度”。日本企业和政府机关每年对优秀毕业生进行一次统一录用并终身雇佣,这种制度使得日本企业能够长期维持自身的人才“蓄水池,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长期执行,使得日本能够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维持长期稳定的低失业率。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下滑和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这种“统一”的制度逐渐变得灵活和多样化。尽管如此,这种制度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当代日本企业的人才储备观和学校的职业教育观。与德国相同,日本的企业也非常重视与高校合作,并十分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同的是,日本的职业教育是体系化的,是贯穿整个学业生涯的教育。在日本,小学便设立“早起会”,用早课前的时间进行勤工俭学,以培养小学生的职业观念;初中阶段设置“职业科”,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需的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到了高中阶段,教育机构会减少基础课程来增加职业课程的选修科目;在大学,就业课程及职业规划教育则更加细致与专业,如“人生出路和选择”、“职业生涯形成论”、“现代职场论”等相关课程。“就业”作为职业生涯的教育核心贯穿于整个受教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早地准确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在校期间便可以及早参与相关方面的活动和技能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相关的执业证书等,为以后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政策支持首先表现在各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经济越发达,越重视优先发展教育;科技水平越高,越舍得花钱培养人才,尤其是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点首先表现在立法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教育形式加以规范和激励,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私立学校法》、《教育公务员特立法》、《临教审设置法》、《教科书法》等多达几十部法律规范。二是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美国教育经费投入高达6 350亿美元,占GDP的7.7%;日本上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费占GDP的份额超过5%,80年代接近6%,且教育经费增长一直快于GDP的增长;英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年至为5.0%,20至为5.3%,至为5.5%,至为6%。然而,我国直到现在才勉强将教育投入提升至GDP的4%。

其次表现为对就业扶持和创新培养的大力支持。这一方面的共同点仍然表现在立法和资金投入两方面。根据德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高校毕业生有权得到有关就业信息、咨询、培训、进修以及求职期间个人及家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日本有《日本国宪法》、《劳动基准法》、《职业安定法》、《雇佣对策法》、《最低工资法》、《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就业促进法》等建构的.一个相当完整的“就业优先”或“以就业为核心”的劳动就业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在资金投入上,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和开展创新活动,英国政府提供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业项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释放他们的创业潜能,使他们了解创业过程,获得创业相关技能。美国自1947年哈佛大学开办创业教育以来,经过60 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通过专门设立的国家创业教育基金,创业教育已经在美国形成一个相当完善的社会体系,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日本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将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共同研究、共同思考、共同行动。我国虽然也有相关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但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且覆盖面太小。 综上所述,由于各国的国情迥异,因而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上不尽相同。如德国的教育严谨务实,其毕业生通过短期的技能培训便可适应工作的需要,因而能够长期保持较低的失业率;英、美等国家则由于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而在创新支持上力度最大,也最有实效;日本通过体系化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扶持与引导(“体验式就业”)来维持稳定的高就业率。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与韩国较相似。因而,我们需要的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国情,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就业促进计划(制度),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失业严重的问题。

从经验借鉴到完善教育体制的政策建议

由北京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中关村人才市场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指出:“就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的深层原因”。“就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我国的教育体系多重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至于我国各层次的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难以应对必要的职场社交与人际沟通。如果把现阶段在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统称为“校内知识”,把就业理论、社会文化知识称之为“校外知识”的话,那么,就业能力的高低就取决于“校内知识”与“校外知识”的综合程度。我国的教育体系明显重视“校内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校外知识”的培养。因而,如何将“校外知识”贯穿于教育始终,不仅是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渗透式职业教育,校外知识引入课堂

将“校外知识”融合到校园教学内容之中,并贯穿于整个学业生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他们强烈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小学阶段,可以将“校外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启蒙思想穿插在《思想品德》之中,简要介绍关于各种职业和就业的初级知识;初、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渐渐成熟,可以在政治教育中引入人际交往与沟通、职业观、就业观等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职业与真实的生活。高等教育阶段,则完全有必要将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建立职业资格框架,并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就业培训师等作为讲师进行授课,并计入学分。个人能力的培养本是高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作为过渡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就业培训理应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应该将此责任推给社会、推给企业。

(二)政府主导,校企合作

日本的经验表明,教育是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承担的职责,政府应承担首要且最关键的责任。因此,政府相关机构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及创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制定具体的、切实有效的、认真执行的扶持制度。如通过减免赋税的方法鼓励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有保障的实习机会;提供易于实施和易于得到的创业基金;广泛建立科技创业园(如西南大学科技创业园,它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以及贷款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创新的观点和发明等。

篇6:德国职业教育考察体会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体会

通过一周的的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在布林多夫学校跟当地的老师交流座谈,参加了机械、建筑、电子等课程的培训,对当地的水泵制造,机械传输,摇臂制造,玻璃制造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德国的教育体制和现状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同时,由于语言的障碍,对有些情况的了解是有失偏颇的。

一、德国的教育体制

德国是一个很民主的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充分选择自己将来命运的权利,这也体现在教育体制上。德国实施12年义务教育,儿童六岁开始入学上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时候,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进行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8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

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

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

先说说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占三流实用中学的一半左右,并不是像国内所说的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身份首先是学生,一年在校的上课时间为40天左右,有两种形式:一周上课一次,时间为一天;两个月上一次课,时间为8天。一天上课8小时,课程是三门,数学2H/天,英语2h/天,专业课4H/天,其他时间都在工厂里当学徒。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学徒工结束,必须留在企业工作。学徒工不领工资,学校里的老师会在一个月当中去企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然后做出评价。在企业里当学徒工期间,学生跟着一个师傅学习,并不独立操作,前几周只是跟着看,三年结束考出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后方可上岗。这些工人是企业最底层的操作工,工资1800元左右。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流实用学校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找不到企业或者不想工作的,就必须进入“职业准备”班学习,学制为一年。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企业和工作,如果一年后还找不到工作,就在家里呆着,准备领国家救济金了。这部分学生占到了一半左右。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每年会有一到二周去企业了解一些生产的新工艺,但不是硬性的规定。

二、一些体会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国内的许多媒体都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地位很高,以至于好的学生也上职业学校,实在是好生羡慕,事实证明这是没有根据的说法。德国的分层次教育比中国要严酷的多。他们就认为,人的智商是有等级区别的,不能因为不努力学习的人影响成绩好的的人,也不能应为成绩好的人拖累成绩智商相对较差的的人或者是潜在生,因此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分层次教育。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读好的中学,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成绩差的就读职业学校;最差的学生才进入双元制学习,从事的是最底层的蓝领工作。但是,德国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上是十分科学的,那就是只要学生努力,或者智力在某一个时候得到了发展,随时都可以获得读大学深造的机会。

2、之所以老百姓能够接受这样的分层教育,我想有两个因素。一是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的健全,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像国内那么大,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即使学习差一点也没什么,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二是在德国人的素质确实高,他们认为职业是没有高下之别,职业是平等的,即使是做妓女也不会遭到歧视,据说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曾经做过妓女。

3,德国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是德国教育体制的基础。在德国过了成人年龄,孩子是必须离开父母离开家的,不管你去从事什么工作,你必须独立面对生活,即使住在自己家里,也得向父母缴纳房租,哪怕是去当流浪汉和妓女,父母都不会管你。这种社会文化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和生存能力,更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中国的家庭意识,总是父母包揽一切,以至于出现啃老族的现象。

3、德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摔倒了,绝对不会去搀扶他。孩子小的时候要哭闹,父母会严厉指责他不准哭闹,否则就被扔进厕所,所以德国的小孩是很听话的。他们小孩的玩具是不允许随意丢弃的,假如孩子玩腻了,父母会让孩子整理好玩具去公园卖掉,所得的钱归孩子所有。德国的公园或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带着三、四岁的小孩一起骑自行车。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就得学会在家里帮父母干家务挣钱,所以德国的小孩都是会干家务的。他们的独立能力是这样从小就得到培养的`

4、德国的学校是不设德育处的。假如孩子在学校里做了坏事,老师会通知家长,勒令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学生上学期间离校出走,学校没有任何责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家长和社会的事,承担责任的应该是家长,因为家长是监护人;学生假如在学校里抽烟,老师会进行教育,因为未成年人是法律规定不准抽烟的,但学校不会给予行政处分;老师出现教学事故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会对老师做出相应的考核和批评,但不会做经济赔偿,经济赔偿那是保险公司的事;德国的学校是没有学生宿舍的,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可以自己在学校周边租房子,或者学校出面帮学生租房子,但学校不会去对这些住校生进行管理。他们认为这是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会了。总之,在德国学校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就这么简单。

5、德国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传达室,没有保安,没有摄像头。我曾经提出过两个问题,我说我们学校的学生是周日下午返校,周五下午离校,期间必须要住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德国有没有类似的寄宿制学校?德国老师诧异的问了一句,“这不是监狱吗?”因为在德国监狱里的罪犯每周四是可以走出监狱做一天自由人的。我说在中国学生在学校里出现的任何事故学校都是有责任的,校长必须对此负责。德国老师又是诧异的看着我,“你有这么厉害吗?”

6、德国的企业是高产值的。他们的工人不多,能有300个工人的企业,规模就算大了,但人均产值非常高。我们去考察的玻璃制造厂,只有250个工人,但年产值是7000万欧元,其他企业基本差不多这么一个比例。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高效率,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我们参观的企业都是组装整机的,零部件大多是通过外加工的,本地企业主要负责核心部件和组装等核心技术。

7、作为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化教学,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中学开始,学校的学科教学基本采用项目教学法,学期的前两个月老师会按照教学目标,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后三个月除了做些必要的补充外,学生几个人一组完成某个特定的课题,期间老师制作一些必要的辅导,最后以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作为学科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讲究探究式学习,其实就是我们强调的新课程理念。

8、作为一次职业教育的考察,我认为在两地的衔接安排上需要改进。一是学校的类型不对称,我们是中等职业学校,相当于德国三流实体学校;而布林多夫学校显然更接近高职院校,无论是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能力要求都不在同一个层面。二是作为一次短期培训,理念的交流比技能的学习更重要,因为不可能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学到多少技能,而且从这次培训来看,技能应该是简单的。我认为应该组织一些德国的专家就职业教育的宏观发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业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然后结合具体实践观摩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从本质上了解、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三是时间安排上,由于德国学校已经放暑假,我们根本无法考察到学校一线的真实情况,所谓的了解也只能是道听途说而已。

2011年7月23日夜

法国、德国铁路客运站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们的启示

大专毕业生论文题目

工商管理大专论文题目

营销策略开题报告范文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市场调查报告优秀篇

品牌营销策划书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哪些

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德国餐饮职业教育及对我国餐饮业职业教育的启示(共6篇)】相关文章:

优秀市场调查报告2023-08-26

开题报告建筑学专业2022-04-30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法律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技巧2022-10-20

公司品牌营销策划书2022-12-26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模式创新论文2022-04-30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2023-10-03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2023-10-29

设计策划书2022-09-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