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3-01-15 08:20: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锦集20篇)由网友“无法勃起话事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篇1:“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

首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摆的秘密》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

出示:摆钟;(学生对摆钟非常感兴趣)。学生观察:钟的特点;教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摆的知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认识摆后,提问:有没有办法让摆球摆动的快些?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让摆球摆动的范围大些;有的说,让摆球变得重些;有的说,让摆长缩短。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

第三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设计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让学生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并与实验前猜想进行比较。

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学生们的观点,把一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学生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又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要进行充分的讨论,找出对方实验中的优点和缺点,并说说对方的设计给自己的提示。

最后,课后总结

课后,教师要注意总结,包括教学感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多少收获,如何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等。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并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注重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

首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摆的秘密》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

出示:摆钟;(学生对摆钟非常感兴趣)。学生观察:钟的特点;教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摆的知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认识摆后,提问:有没有办法让摆球摆动的快些?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让摆球摆动的范围大些;有的说,让摆球变得重些;有的说,让摆长缩短。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

第三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

[1] [2]

篇3:图示理论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图示理论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对图式、图式理论进行了较系统介绍,并通过分析图式对英语口语的影响,提出可将其运用到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式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 者:张德才 王晶  作者单位:张德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中国,北京,100083)

王晶(济宁第十三中学,山东,济宁,2725001)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6) 分类号:H3 关键词:图示理论   激活   创建   口语教学  

篇4:“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国家及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广泛及独特的知识内容,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本文针对“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详细探讨。

同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具有自身独特之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记忆。本文首先对“做中学”教学模式含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最终总结了具体的应用途径,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能够提供有意义的模式,催化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做中学”模式含义

该教学模式的产生及应用,是完全针对科学教育来实施的,它的有效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展开探索。自主探索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得到解决答案,学生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因此这种模式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效率更高。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验,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对熟悉的种子入手,如豆芽菜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己动手种植豆芽菜,并对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如重点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及养分等因素的需求量,教师最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做中学”模式是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特点而被研究并有效应用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和知识的探索。教师应用该模式展开科学教学,需要经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引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广泛接触的内容,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该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我国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一味地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做中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走入科学的空间,对知识进行探索,成为思考、学习的主体;最后,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将学生变为课堂学习主体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及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引导其继续积极努力地展开学习,并及时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这一环节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知识的探索。

例如,教师在进行月球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增加对报纸、网络及电视等渠道的应用,并积极对月球体积、引力及多种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将自身搜集并积累的资料进行分享,并在团结协作下完成月球土壤结构等难度稍微较大的题目。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团队精神也得到有效培养,更重要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立,具有一定科学性,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月球这一知识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对月球相关知识内容的'研究学生并不会因感到陌生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对月球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月球探索等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

由此可见,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该目标同学生接触面的关联性,还应当注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既应当有一定难度,还应当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去“做”,也才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在科学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接下来,如何将信息转换成具体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例如,以上月球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必须进行科学的划分,每一组都应当包含表达能力强、思维能力强和基础知识强的学生,这样一来,小组在展开学习的过程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更加顺畅。同时,为学生布置讨论任务,促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下,准确回答问题。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小组教学模式,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组内能够有所分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课堂预设,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关键,也是“做中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功能的基础。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卡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加强课堂互动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提升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新时期,积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必须提高课堂互动性,加强课堂交流,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在以上月球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在制作好自身的卡片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共同讨论知识内容,如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需要多少天,以及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分别拥有的速度是多少等。教师根据小组内展现的卡片内容及数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激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索,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学应当积极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提升知识内容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提升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篇5:多媒体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余江县第一小学  金铁汉

【论文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自然教学,应如何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问题,多媒体的运用可将学生带进大自然,带进日常生活。恰当运用多媒体可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在自然教学过程中,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育各自的优势,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运用多媒体,可化静为动。

二、运用多媒体,可将抽象变为具体。

三、运用多媒体,可将大自然带进教室。

【关键词】

化静为动       将抽象变为具体      将大自然带进教室

【正文】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仪器、标本、模型、挂图、实物、黑板、学具等,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常用的手段有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以及多媒体电脑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科技产物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教学手段中采用了各种先进设备,具有效率高、效果好、范围大、规模大、生动形象的优势,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

一、运用多媒体,可化静为动。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学习《彩虹的秘密》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有关彩虹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可将抽象变为具体。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如果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上这课前找到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影视资料,在课前几分钟进行播放,让学生来感知日食和月食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自然奥密的欲望,然后再把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过程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很快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后组织学生根据模拟课件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自然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可将大自然带进教室。

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把大自然带进教室,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课中我就制作了一个有关相对运动的课件,前进中的车与车里的人和车外的树、山等,车内的人与车的运动是静止的,车内的人与车外的.树和山是运动的。由此课件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自转。再用制作的模拟昼夜形成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到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变化。最后用制作的模拟地球公转的课件来理解四季的形成,使学生知道是地球在自己不停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 ,称为黄赤交角。如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偏向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大,北半球就进入了夏天,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远离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小,北半球就进入了冬天。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自然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育各自的优势,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

篇6: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江苏 昆山 ●罗潇琦

摘 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内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主张在很多地方都暗合了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做法,对幼儿教育有直接指导意义。教师要通过对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变革应用中的探讨,给予教学活动以实际指导。

篇7: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学前教育,他针对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创立了这套比较全面的幼儿教育理论,成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在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所以,我们应当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对未来的长远意义。

一、生活教育内涵

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让教育贴近生活,契合生活。陶行知理解的生活教育是:“生活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而且从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教育。”所以,根据这一思想,他提出了生活教育,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理论中最核心的思想便是这一点。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这里面说了好几层意思:第一点,就生活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第二点,生活和教育的内容必须要一致。第三点,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点,教育要满足生活发展的需求。最后一点还提到了教育对生活具有能动性。

(2)社会即学校。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生活中即社会中到处都是教育的场所。因此, 我们又可以认可一个观点,那就是: ‘社会即学校’。”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社会就是学校。让幼儿们多和社会及大自然去亲近。第二,学校要为社会进行服务。我们可以让环境去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又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同时也是教育法。它的内容是:学的方法决定了做的方法,做的.方法又决定了教的方法。做始终是学和教的中心。”采用这个方法,能让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同时习得知识和技能。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点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对目前幼儿教育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生活是主体,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忽视儿童实际生活状况,让教学活动演变成了枯燥的说教。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发展,让幼儿在生活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教育内容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得到成长。

(2)环境创设更为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中,社会就是学校,社会中可以提供任何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陶行知认为课堂要放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利用图片、视频、教学挂图等已有的教具进行教学,忽略了幼儿的直观和实地的感受。但实际上幼儿一定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生活经验,对环境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且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直接经验。基于这些,教师就应充分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和社会及自然的互动中获得最丰富而直接的经验。

(3)教育方法采用“做中学”。陶行知也认为:“在进行生活教育时要让受教育者亲身去感受,才能得到最直观和清晰的经验。”因此,我们就要为幼儿再现多样的生活情景,提供丰富多彩的玩教具,让他们在和环境材料及老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三、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变革中的应用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可以对当前的教学活动进行变革。笔者认为对教学活动进行变革,要实现以下几点:

(1)变革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让教学内容做到生活化,就要采用大量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来解决具体问题。如在幼儿园中我们会设立相应的生活领域活动区角,例如菜地等,让幼儿能在其中感受到自我操作与生活教学结合的乐趣。教学内容的变革不仅体现在现场教学中,也体现在向社会及家庭的延伸中,让幼儿能在课堂和社会的双向中进行互动,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活动后进行教学延伸,让幼儿在课内课外进行双向渗透。

(2)变革教学环境。关于教学环境的变革,教师要把之前幼儿园中单调的教学环境变革为贴近幼儿生活,注重其认知技能发展的各教学领域具备的教学环境。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广泛吸取各种丰富的幼儿园环境创建思路,多看、多想、多做,在日常的教学空余时间努力进行环境创建,环境布置;另一方面还要让幼儿将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作品融入环境布置中,让我们的教学环境处处体现出幼儿学习生活的缩影,促使教学环境向丰富化、生活化方向变革。

(3)变革学习方式。我们不仅要鼓励幼儿自己去思考,去积极操作探索,还要贴近社会生活,鼓励幼儿进行同伴合作,锻炼同伴交往能力,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合作的乐趣。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竞争意识,教师要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不仅懂得同伴合作,还要采用适度的竞赛法,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实践者和构画者,他用独特的生活教学理论为我们教育教学进行了有力的佐证。但教育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要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和腾飞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篇8: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理论论文

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理论论文

摘 要:多媒体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途径,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转变为现代课堂的多样展示。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与理解能力,增大教学容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前言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的教育传统面临着重大的改变和突破,特别是经历和发展了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CBE),由于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而得以飞速发展和深入普及,由此应运而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也称为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探索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中,我们教师应该掌握将信息技术技能运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中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化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化学理论知识,更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上述化学课教学目标,我们广大化学教师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思想化学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利用CAI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一、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现状

面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教学手段使具有现代意识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减退的矛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和学生均被弄得苦不堪言的艰难处境的广大一线教师,早就呼唤着教学手段的更新,然而,电脑配置好了,多媒体教室建起来了,为什么他们仍不能摆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运用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指导和与课堂相配套的实用教学软件。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就中学化学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的实验课题。中学化学涉及的'知识具有微观性、抽象性、实践性以及含有大量实验内容的特点,正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由此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必将受到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欢迎,也可带动化学学科的研究。这样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拓展化学教学活动空间,丰富了教学活动方式。可在有限的时空内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接触的化学信息。并且加大了信息度,提高了信息传输率。并能将微观世界的粒子及粒子间的变化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在学生会的眼前。另外便于及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大量分析和统计。同时也便于资料保存、整理、修订和检索。

这样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模式,可以开发出由亲临一线的化学教师集体创作的、与教材及课堂教学配套的应用教学软件,并用实验证明这些软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备课、授课、指导学生练习或操作、作业改评、试卷批改和成绩统计分析等,由于计算机系统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工具,而教学实质上也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过程,因此教学全过程都可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并能获得极高的处理速度和重复出现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交互控制和大容量存储,让人们对信息知识的获取真正做到各取所需,通过多媒体进行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信息传递。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不但可以产生活泼生动的效果,而且可以依照学习者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安排适合学习者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这几年我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感受,认为多媒体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它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

1)演示式: 系统展示固定的内容,单向式低智能化软件应用。及其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模式的建立。信息技术的融入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化学课堂转为“”化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

2)互换式:弱交互式辅助教学。实验效果的测评方法的探索。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出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即可以被用来在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间切换和选择,也可以用来在同一化学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的切换和选择,同一化学问题的不同解法思路的切换和选择。

也就是说,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种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的功能,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是一种国际趋势。

3)模拟式:根据需要以各种方式模拟某些事物的状态或变化过程。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配套的课堂教学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包括教案精选、资料收集(图片、影像、实验操作、动画等资料)、达标检测题的编制,以及上述资料编制成课堂教学应用软件(课件)。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从课堂构成者的关系来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要注意必要的情感交流。

结语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思考--质疑--探究--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多媒体的使用是起一个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情境,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送送给学生,还可以自由拆卸,自由的放大、缩小,且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管青梅,崔宝秋.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化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6(2):67-69.

[2]石福俊.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读与写杂志.2009(9)

[3] 张东娇, 崔宝秋.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 基础教育.2009(8)

[4]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教材编写组,。

[5]叶朝今,多媒体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电教,2001。

篇9: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解决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文章概述了最近发展区的的概念、内涵,着重探讨最近发展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在其理论思想中,最近发展区是核心内容。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阐述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的关系,教学对发展的促进,成人对学生认知的作用、同伴合作对提升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儿童能力发展的潜在性,这些思想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模式。日本学者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点:在学习者发展中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教学必须与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林达认为,“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解读产生了两种不同取向的动态评估:一种取向是侧重于评估的教学整合;一种取向是侧重于教学的评估整合。” 在国内,最近发展区也受到高度的重视,10月 成立了维果茨基研究会。我国对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研究成功主要有:钟启泉在其《最近发展区新解及启示》中提出了对最近发展区的新解,即由最初的外部教育性影响逐步转换成为个体自己的东西,挖掘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中所蕴含的”内化“。麻彦坤()在其《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下的同伴合作研究》中探讨了影响合作效果的因素,分析了教学、技术和教师在同伴合作中的作用。王颖在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探讨了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内部言语的促进。她认为,“最近发展区和内部言语在发展中相互制约,当儿童发展时,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与他人互动,建立自己的内部言语,成人为儿童发展自己的内部言语搭建各种支架和提供帮助”。

本文拟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内涵进行阐述,并从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因材施教和教学观三个方面探讨最近发展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内涵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称潜在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的潜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潜在水平”则指正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强调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不能等量齐观,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校中各学科的教学对心理过程的引发表现在以下三个事实上:

(1)各学科教学的心理基础具有相当大的共同性;

(2)教学对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3)学科教学可加强各项心理功能的相互依从和联系高级心理的发展是学龄期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成果。它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师不应只看到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那些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水平,这样就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通过教学,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就会转化为现有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又会出形成高于原来最近发展区的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潜能不断得到挖掘。

最近发展区注重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个体的发展有他自身的内部逻辑,教学与发展的速度不一致的,如果教学内容超出学生潜在水平,教学效果是无用的;相反,如果教学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现有水平,那就是保守落后的做法,也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就是指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水平,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发展。

最近发展区的关键在于确定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最容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维果茨基认为,每一种能力的学习都有其关键年龄。在关键期内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就会导致认知能力、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印度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因此,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时间非常重要,任何一种能力的教学应以儿童的成熟为前提,在相应能力的关键期内进行相应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方面

20世纪初期,智力评估与测量运动正式发起,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它作为一种指导教育实践的诊断和预测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对智力静态测量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他看来,西方对智力测量只能测得智力发展的已有结果,无法反映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无视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学不仅主导着儿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学决定着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后,促进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研究,激励了研究者们朝着这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博德欧夫(Bodoff)的研究发现,许多智力分数较低的儿童只要得到适当的训练,他们与智力分数较高的儿童一样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工作者卢博夫斯基(Lubovskii)的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儿童在获得帮助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并且能较熟练地将学习经验迁移到测验情景与课堂行为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弗林(James R.Flynn)在对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的趋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IQ指数(智商测量分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这一发现受到广泛的关注,被称为“弗林效应”(The Flynn Effect),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较多的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些研究都是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智力动态评估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揭示儿童学习潜能发展。

(二)在因材施教方面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小学生因其年龄、性别、需求、动机,教育背景、文化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不同,其最近发展区也不同,正因为他们具有这些个体差异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原则上一直强调要“因材施教”,具体地说,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要求和方法。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面向中间,兼顾两头。即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方面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同时.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给予个别指导。通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审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师更清楚的知道,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更要了解小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三)在教学观方面

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之后学生将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什么,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所谓目标是指尚未实现、没有达到的结果。如果目标设定在已达到的范围,则失去了设定目标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要高于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实现“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但是,在确保教学目标高于儿童现有水平同时,注意目标设定不要过高。用一个形象地比喻,就好比儿童摘桃子,桃子置于的高度需要儿童踮起脚尖就能摘到的位置,在这里,教学目标就如同桃子一样,设置的位置要恰当,既不太高,也不太低,儿童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才是最好的,所以教学目标要设定在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

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认知、态度、能力、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儿童的发展。他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促进发展。他高度重视教学的作用,认为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思想体现的合作学习思想包含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而丰富的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并完善和深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利于将“潜在的可达到的水平”转换为“现有水平”。

总而言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发展、教学及其学习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它能给我哥小学教育教学带来活力,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也势必给教育、教学带来更有益的影响。

篇10:浅谈“做中学”在技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做中学”在技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黄演

摘要:应用文写作是技工院校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从“做中学”教学方式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讨了如何有效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

篇11:浅谈“做中学”在技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掌握好应用文的写作,对其就业、工作与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应用文写作历来都是技工院校语文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技工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对文化课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种现状,如何有效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是体现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一般是“概念引入―文种特点―写作要领―例文参照”,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重传授、轻参与,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因而学生缺少参与的热情和写作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从教多年,发现将“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应用文写作课堂,效果

甚好。

一、“做中学”概述

“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例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做中学”的理念在于“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课题与相关信息资料,引导组织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自行反馈与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意识,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步提高的双重目的。

二、教学个案描述

(一)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影响学生的心理,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学习内容

应用文的概念、种类与作用。

2.学习目标

能够搜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应用文,并能分类汇总,列举用

处;能够与他人合作,归纳有效信息,最终解决问题;能够大胆发言,将成果展示,并客观公正评价。

3.学习形式

小组(4~6人)。

4.学习工具

圆珠笔、白纸、彩笔等。

(二)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任务

2.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校园文书大搜罗:以手机拍照或文字抄写等形式,(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从众多的校园张贴文书中搜索应用文文书,并分类汇总(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总)。

3.学生成果展示

充分利用多媒体、卡片和思维导图等多种图文并茂、形象突出的教学技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分类筛选出常用的应用文的种类、特点和文种

等,归纳知识点。

4.自评与他评

学生学习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5.模拟写作

教师提供任务,学生合作完成,具体掌握应用语言的写作格式与语言特点。

6.现场评比

师生共同点评、修改。

7.经验总结

学生分享收获。

8.教师总评

侧重肯定学生的努力过程,点评未来可提升的地方。

(三)评价技术

对学生成果的评价是“做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首先通过学生自评,再进行学生间小组互评,最后才是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基本可以解决学习的知识点内容,因此,教师的评价更大程度在于激励与启发。

三、“做中学”教学启示

(一)活动的课堂,灵动的师生

“做中学”的核心是“做”。做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在恰当的环境中身体力行、手脑并用的工作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一味传授知识,要求学生坐在固定座位上,静聆讲解,全然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加上应用文写作不像小说、诗歌、戏剧等语文内容文采斐然、引人入胜,它的内容是规范而乏味的,因此,学生被动地聆听,教学效果较差。

教育的本质是成长,成长就是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经验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生和改造,即只有在行动中、在实践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有真正地成长。因此,教师利用学生现实的学习场所,精心组织教学,将枯燥的应用文内容设计成各种活动项目,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师生交流分享产生新思维―学生整合重构知识模块―思维能力与方法能力提高”的教学过程,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象征,学生是独立的主体,其学习不仅仅是学技能,还伴随交往、选择、追求与情感的感悟。

(二)锤炼语言,口手并重

应用文写作技巧之一便是写作语言的恰当运用。一篇好的应用文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修改润色等方面都会大大提升它的影响力。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语言训练?

“做中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评价标准,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写作用词,教师都严格规范引导。因此,学生的每一次展示,都必须根据目的、场合而恰当得体地用语;学生的每一个活动成果(写作成果),都必须恰当选词、严密造句。在语言的庄重、典雅上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语气恰如其分。学生在如此反复不断简练言语、“精挑细选”词汇的磨炼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应用文写作水平,还极大地促进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方面,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人们之所以认为技校学生的基础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因此,教师需要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会说、想写,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让学生爱说能写,进行规范性与赞赏性的引导与评价,最终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师生角色,重大变化

“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现了重大的变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做中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教师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直接灌输转为引导、推动和评价;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淡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减弱了。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教师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教师的作用是一个隐形的翅膀,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引发学生探索,不断地肯定和鼓励,给学生以支持,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学习、善于合作。

“做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等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从接受任务、计划和实施到解决问题、评价工作,他们必须全程参与。知识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生活画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激发,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体验中充分感受与提升,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类永恒的共同特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心理特征,设计深入浅出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动起来,有事可做、能做成事,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在做中用,充分体验成功做事所带来的满足感与愉悦感,一定能实现应作文教学课堂的高效与美好。

参考文献:

[1]周海英。浅析提高技校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策略及实践运用。素质教育杂志,(3)。

[2]包萍,陈军。技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之探索。新课程:教育学术,(6)。

[3]李慧。浅谈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活动”起来。中国校外教育:A,(1)。

[4]“做中学”科学教育专家组。做中学在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0.

[5]陈元顺。走近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时报,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篇12:“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文/罗应棉

摘 要:旨在探讨如何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优化生物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生物教学;教学原则

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不谋而合。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已达到的认知水平与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才能达到的更高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不可能被“教”给某个人,而应是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最近发展区”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而这种潜能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内部的积极力量。

教学应以“最近发展区”为指导思想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学不是跟随学生已有的发展成果,对学生进行机械简单的灌输,而是构建起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使儿童在自己头脑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识别学生的现有发展阶段,寻找学生的未来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引导、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物学教学中的“最近发展区”

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呈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能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当前教育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最近发展区”思想。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体现这种梯度式的教学目标。

例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的知识目标设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定:一方面,“心脏的结构”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能达到的认知水平,而另一方面“心脏的功能”知识点需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方能理解。建构一定的梯度,既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

2.问题难度的设定

教学改革下的自主探究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设置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问题情境是教学情境设置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情境,因此关于问题的提出,我们不得不慎思。

例如,关于静脉的学习,我们可以直接提出问题:(1)平时打针时,注射的是什么血管呢?(学生思考回答到:静脉)(2)为什么是静脉注射呢?(引出静脉的结构特点及分布状况)(3)为什么医生在打针时,在手臂针扎的上方用胶皮管捆扎起来呢?(引导学生分析静脉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以上的三个问题从易到难有梯度的.呈现。

第一层次,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回答此问题,保证了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欲望和兴趣;第二层次,需要学生依据课本进行自学才能完成此学习任务,与上一层次相比,此层次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但还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之内,保证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此学习目标;第三层次则需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才能完成,是学生未来可以达到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

3.作业难度的设定

作业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应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作业的安排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既保证水平低的学生能完成作业,同时又要促进高水平学生更高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业的安排应该分层次:基础过关、综合提升和实践创新三个水平。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基础过关题,而综合提升和实践创新这两个层次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

三、“最近发展区”指导下的教学原则

1.动态发展性原则

这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促使学生从现在的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发展。但我们不可忽视学生能力水平发展的动态性,应以学生当前水平为依据,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诊断,而不是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设置。

2.启发性问题原则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层次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引发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体系,引导他们不断地进入层层递进的“最近发展区”,逐步获得发展。

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辨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更要预测学生未来的潜力发展水平,如此,方能体现教学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于海强。例谈创设“最近发展区”开展习题教学。云南教育:中学教师,(12)。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金安高级中学)

篇13: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赏识教育已是现代教育中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学方法之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对于学生的身心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作 者:石卫芳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大孟镇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4: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强化内在

在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个人发展,对于缺乏自信的中职学生来说,进行主体意识教育。积极地鼓励学生的个人发展,唤醒学生的内在。所以中职学校的政治教育上,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从赏识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积极进行鼓励与引导,强化学生的个体,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深入挖掘,尊重学生的生活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学生。

二、积极鼓励学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中职生对价值观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言行与对事物的评判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与教师的思想产生了不一样的判断,是教师在思想理论上过于传统,还是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过于片面,如何辩证的判断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不能仅靠自己的主观意识直接否定。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的发展下,单纯依靠对与错已经是能评判事物的标准了。所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积极接受新事物的出现,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深入探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根据每个人的差异,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进行教育

在中职学校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采取赏识教育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允许存在不同的见解。正处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对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在兴趣爱好与个人能力上都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是沿用统一的赏识教育,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主动的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主观意识与思想道德观念,区别对待,积极采用赏识教育,注意对度的掌握,因人而异。

四、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激发学生的潜能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赏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赞赏。赏识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物提出赞扬,这种赞扬是对学生的肯定。另一种是对没有发生的事物先提出赞扬,这种赞扬是对学生的鼓励。在实际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学生成才目的。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成功的理论基础,把对学生进行的赏识教育看作为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向学生介绍他们自身与达到目标之间的差距。教会学生承担责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展示自己的过程中,接近目标,最终实现目标。

五、致力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对中职生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始终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潜在的能力,都是极具创造力的学生。在发现学生的潜能后,积极鼓励学生,赞赏学生的个人兴趣,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在面对教材中的误区进行大胆的质疑,制定目标,不断的进行自我超越。且在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中职教育的同时,探索学生的内心,在学生面对问题时及时进行引导,把对学生的赏识教育看做对学生的激励教育。

六、提升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对中职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在人与人的实际交往过程中所逐渐建立起来的,它对于学生有着号召力与吸引学生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或者评判时把握好尺寸,依然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的自信心不受到任何的损伤,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身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以及自己的文化素养,要通过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威信,且身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还应当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始终高于学生,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能够及时的解答出学生疑惑,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的思想,吸引学生,感召学生。

七、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师生合作

赏识教育作为学校中的人性化的管理办法与教学理念,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灵魂,启发学生的潜能。思想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赞扬言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互动过程中,增强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使中职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是自己的身心得到释放,使传统的思想教育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综上所述,在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实行赏识教育,从根本上关爱学生,尊重与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深入挖掘潜能,积极的赞扬与鼓励学生,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充实自身,发展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思想创造力,提升自身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篇15: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赏识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主要围绕发现学生优点这个环节展开,教师在其教学活动当中要以一个赞赏的眼光来鼓励学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本文立足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赏识教育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赏识教育;大学体育教学;运用

赏识教育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它在教育教学当中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还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本文采用多种方法,针对赏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赏识教育的概述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所谓赏识教育,其主要将尊重人体作为一个必要条件,使得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承认,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并给予其充分的激励和引导。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人格健康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不仅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认可程度,也是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与心理认知的比较。学生的自信从何而来,来源于师长的有效的信任,对于学生主体来说,其在听到教师的表扬之后,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2.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内在动机的核心就是“认知动机”,这样一种形式上的动机会在较大程度上产生驱动力,不仅是追求信息方面的驱动力,也是学习活动本身的驱动力。通过赏识教育,能够不断对于学生进行奖赏,从而较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并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在学习过程当中具有内在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进步。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处于性格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意识还处于发展当中,并且年轻气盛,难免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一定的矛盾性,在一些时候,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烦恼,或者进行情感交流。对于教师而言,其本身就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教师的行为会对于学生性格的发展方向带来重要的影响,更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运用赏识教育来营造民主自由的班级气氛,能够强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走向人生的舞台。

二赏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适时原

则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情感变化的不同表象特征来进行表扬,譬如说对于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项目,有的同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多年的经验,在成绩评定的时候会拿到高分,难免会喜形于色,对于这样的学生,应当给予赞扬性赏识,要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自己的情况,认清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每个人爱好的运用项目也各不相同,很容易就会出现层次上的分化。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需求,一旦发展某个同学身上存在情感盲点,就应当及时予以剖析和激励。

(二)适度原则

就教育本身来说,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表扬和批评是同时存在的,不能将其分离开来,或者过分偏重于某一个方面。赏识教育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适度原则,就是将表扬放在一个主要的层面上,然后将批评放在一个辅助性的层面上来,使得受教育者的人格能够实现良性发展,使其能够认清自身的价值所在。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要想正确运用赏识教育,教师应当对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的需要来进行表扬与鼓励,而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勉强进行赏识,这不仅有悖于赏识教育的初衷,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使其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

(三)真诚原则

很多研究与调查都能够看出来,过分夸张的表扬对使得学生的耐性降低,失去挑战性与竞争性的意义,有的教师在表扬的时候只会使用几个空洞的词汇,如:你真行、真厉害、太好了、妙极了这样的夸奖,在学生眼里,这样的夸奖无异于一种敷衍的态度。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微微颔首、伸出大拇指,或者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够表达出来教师的欣赏之意。

三赏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

建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就是将对于学生的上市纳入到教育教学系统当中来,不论学生以往的成绩如何,都应当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念头。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切勿当着诸多同学的面来责罚某一个同学,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得被责罚同学的心灵受到创伤,也会使得其他同学内心感到恐惧。教师本身应当具有较为强烈的进取之心,也要有高超的体育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内心钦佩于老师,才能够接近教师。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学会赏识自己,让学生看清自身存在的潜力和价值。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之中找到自己的长处,找回自信,树立自尊。

(二)充分挖掘体育教学资源中的赏识因素

体育作为一种充满着社会文化现象、崭新身体与智力的学科,其中充满了力量与美感。欣赏体育所带来的美感,无疑能够领略到这门学科所带来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从竞技角度来看,体育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和运动员本身所发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一种美感,以友谊为主的体育竞赛,彰显了一种情谊之美;以比赛胜负为目标的竞技中,则彰显出来一种斗志。并且运动员在赛场之上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坚持,何尝不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美!从表演角度来看,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还是全运会、民运会等,其开幕式当中都能够看到较为丰富的艺术节目,艺术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崭新了生命的蓬勃与朝气。通过体育学科的开展,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动态和谐之美的世界当中,学生的思维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最佳时期。譬如说,当教师通过图像和影片为学生介绍国球――乒乓球的时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演示相应的动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教会学生怎样打乒乓球,还能够传递一种爱国精神与竞技精神,从而使得学生充满激情,带着饱满的精神去进行学习。

(三)教学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

实行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以一个发现的眼光来发掘学生的优点,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那么赏识教育的价值就不能够得到凸显。就高职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和语言谈吐来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体育教师应当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相信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热情,并不断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有的学生反应能力较差,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依旧要予以其一定的鼓励。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梦,并且在学生完成动作之后及时给出评价。具体而言,在每一节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找一位或者几位同学带领其他同学做热身运动。当然,由于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并不喜欢说话,对于这样的同学,教师要予以更多的鼓励,多给他一些机会。教师应当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自己应有的高度。

(四)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

事实上,对学生的尊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教师会在课堂上以批评和指责学生为主要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仅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带来很大程度上的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厌恶体育这门学科。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要充分重视起赏识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肯定和尊重,并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赏识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得到完美地实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作者:蔡广浩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2]沈霞.赏识教育实践谈[J].青海教育,20xx.

[3]李彩娥.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预防工作[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

[4]李龙元.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xx.

篇16: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欣赏者。赏识学生的细微进步和小小闪光点,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和实现历史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 赏识教育 历史教学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交互式学生和教师交流会上,我作为高二历史教师代表与高三历史课代表们进行了沟通,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学生希望老师对他们多些表扬和鼓励。会后我除了向其他历史教师转达学生的意愿外,更多的是反思自己在历史教学中是否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以有效地教好历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

一、给予及时恰当的赏识,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时机及时恰当地肯定、赞扬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有创意或比以前积极性高,纪律比以前好等等,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赞美的契机。课后,当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帮助老师做事等等,教师也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此外,学生考试成绩进步了,要及时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在批阅学生的平时作业时,对一些较以前整洁规范、正确率提高的学生,也要及时表扬。

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优点,也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赞美。在老师赏识的眼光中,学生会获得极大的自信和无穷的动力。在我现在所教的一个班中有个年级公认的不认真听课的男生,在接手这个班的教学后,我找他聊天:不管你以前是什么样的学生,但现在你面对的是一个新老师,希望你能以一个全新的自己展现在老师面前,让你以前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看着他眼睛忽闪了一下,我及时问:“你想学好历史吗?”他说:“想。”我又问:“你觉得你能学好历史吗?”他说:“能。”听到这儿,我及时收场:“好,老师相信你能。”在开学后的第一次测验中,他果然考出了我意料之外的好成绩,于是,我在班上公开表扬了他。课后,我鼓励他:继续持之以恒,争取月考保持这个成绩。在课堂上我觉得他更专心,作业也能及时自觉地完成,月考之后,他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考得怎么样?”我微笑着说:“96分,高分,你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之后,我发现他的几个“死党”也有了细微的变化:首先是他们上课都能自觉遵守纪律,不讲话不睡觉了;其次是他们的作业质量提高了,至少能认真做完,不再“开天窗”了。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在月考中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上述“问题学生”的变化使我想起了这样一个精辟的概括:“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人性中再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而老师的赏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一需求,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增强自信心,同时转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二、关爱每一个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

要做到及时准确地“发现优点”、“欣赏优点”,尤其是发现表现不好的学生的优点,教师就必须满腔热情地关心学生、接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俗话说得好:“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无论哪个学生,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就一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即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是一个“爱”字。例如:在一堂历史自修课上,有个学生在看课外书,很专心,以至于我走到他身边时他还没发现我。当时,我只是把他的那本课外书合起来,什么也没说。下课后,我和他进行了交谈,我先肯定他看书很专心,《品人录》这本书也不错,然后说:“如果你看历史书也那么专心的话,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现在你觉得该怎么处理这本书呢?”他说:“老师,书先放在你那儿,等期中考试后再给我,可以吗?”我说可以,还加了这么一句话:这本书老师也很想看,就当你借给老师看吧。从此,他上历史课很专心。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我曾教过被认为是该年级中最差的一个史地班,但我对他们说:“在老师的眼里,你们没有聪明不聪明之分,没有好差之分,只有有自信没自信之分。那么,从现在开始,找回你们的自信,老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短短的几句话,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扉,使学生备受鼓舞,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都有了明显的增强、提高,他们说:“历史课上我们能找回自己。”在所学的几门课程里他们的历史成绩是最好的。

爱,是最伟大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博爱,所有的孩子都有权利获得爱,爱是老师最美的语言,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三、设计情景,创造条件进行赏识教育

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时,要遵循因时、因人、因地而异的原则,而且赏识要有一定的原因。只有当赏识内容具体而又有针对性时,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和反感,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因而,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情景,创造条件进行赏识教育。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表现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最佳场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欣赏者,而课堂又是教师欣赏学生的重要场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也就是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针对新教材中的一些探究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在学习了《辛亥革命》一课后,对于探究的主要问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何在?”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查资料、找证据来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通过课堂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获得新知识和获得自信。又如:讲到《繁华似锦的戏曲》时,我问:“我们同学中谁会唱京剧、黄梅戏等戏曲?”学生便把那些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推上了讲台,虽然这些学生事先没准备,但同样唱得有模有样,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可以看得出他们又多了一份成就感。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机会,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我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懂得欣赏学生的教师,总是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点,用各种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发挥赏识之功效。

四、正确运用赞美艺术,赏识学生,挖掘其潜力

丘吉尔曾说:“你要别人具备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赞美他。”赞美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肯定学生的价值,使其产生成就感,从而挖掘其潜力,弥补其不足。赞美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说好话,而是一门需要用心去领悟的艺术。作为历史教师,在赞美学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赞美要有指向性,要有明确的赏识内容。在学校,我们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你很好”、“你是个好学生”、“你很聪明”等,这样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没有让学生明确“你什么方面很好”,只是教师赏识意识下的“规范”语言,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认为是教师对自己的敷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忽视。

其次,赞美方式要尽量不留痕迹,“投其所好”。微笑就是一种不留痕迹的赏识。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表扬、一下轻柔的拍肩都能给学生以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

最后,赞美也应关注有缺点的学生。赞美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与鼓励,还可以转化为一种期望与目标。对于有缺点的学生,我们更应采用艺术化的语言、采用优点带动的方法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例如:我现在所教的一个学生,他在体育方面很有专长,在学校运动会上为班级赢得了好名次,区运动会上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但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上课时常开小差。鉴于上述情况,作为他的历史教师,我对他说:“你在体育方面很优秀,在运动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你在学习上也有这样的拼搏精神,相信你会取得更大进步。”之后,我发现他上课不再开小差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针对他的这一进步,我又及时肯定他,使得他的历史学习有了明显的长进。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赏识教育法使我尝到了教育的乐趣,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我坚信:历史教师如果能用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真挚的关爱感化学生,将会使学生内心深处那种被肯定和被尊重的渴望变成催人奋进的动力,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前行。

篇17: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把赏识教育带入英语课堂,以情入手,以情激情。本文从课堂分层分组、改变教学方式、常写作业评语和注意方式方法四方面入手,探讨了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赏识教育;运用

一、提倡课堂分层分组,培养学生自赏能力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力找出学生的优点,并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增强自信心。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尽量给学生提供培养自信、享受成功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我班学生进行了如下分层或分组:

1.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分层。

A层:领悟差,厌烦英语;B层:学习不主动,成绩不稳定;C层: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兴趣浓厚。这样分层之后,我就很容易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如在教牛津英语comic strip中的对话时,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的要求:A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对话,明白其意思,努力消除学英语的恐惧心理;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一种我也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B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对话,掌握其中的useful expressions,以此来培养英语学习的习惯、认真听讲并运用规律的能力,达到一种学好英语其实也不难的境界。C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对话,掌握其中的useful expressions,并能举一反三。这样,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这种分层主要是把学生的大目标化为小目标,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2.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性格进行分组。

A组:有组织才能的学生,可以负责活动的安排及开展;B组:性格内向、善于写作的学生,可以负责书面作业;C组:性格活泼、大胆的学生,可以负责口头作业;D组:擅长美术的学生,可以进行美术设计。这种分组方法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也符合学生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学生在我能行!我真棒!我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功。

二、改变教学方式,创设群体赏识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尽量采用启发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自己推测、发现、归纳、注意、联想、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存在方式得到了改变。他们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鲜明的个性体验创新、分享快乐。

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如何通过课堂中的教达到不教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种效果呢?下面以牛津英语8B中Unit One为例加以说明:在学习Reading部分之前,把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各推一名代表,并布置各组任务:1.调查自己的父辈以前家乡的面貌、交通、人们的居住等情况,并能展示相关的图片。2.观察家乡的现状,跟过去做出比较,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出。

上课时,每组的代表以记者的身份上讲台,对本组的成员进行采访。小组成员向全班展示图片,用英语陈述家乡过去的情况以及现在的改变。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这项调查活动,因此,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兴趣盎然。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给学生设计任务,使学生在任务中探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使他们不时产生一种成功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的技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做到人人参与。最后,通过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参与的成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常写作业评语,及时赏识学生

教师在为学生写作业评语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优点放大法的原则。或许学生当时会离老师给他的评价有一定距离,但绝大多数的同学会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的。正如《英语新课程标准》所说: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这样做,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时时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二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真情投入。

四、注意方式方法,实施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前提是应对学生具有真诚的爱、科学的爱。

这种爱包藏了热爱、理解、尊重、依赖、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绪体验,同时也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英语的喜爱。

2.赏识教育强调正面强化,但要讲究分寸。

①不要虚假表扬。表扬和鼓励要求发自内心,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值得表扬的,不是故意讨好。

②不要笼统表扬。不着边际的空泛表扬不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喜悦和激动效应,只会产生疑惑。

③不要事事表扬。要让学生逐步体验做事本身的愉快,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希冀得到别人的赏识。

④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行动做出恰当的评价。

3.赏识教育同样强调严格。

必要时也有批评、处罚,强调正面强化,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赏识,并不意味对学生没有批评、没有处分。批评和处分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门艺术。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严禁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

篇18:在自然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在自然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 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 一。 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 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 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 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 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 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 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 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 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 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 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 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 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 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 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 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 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 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 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 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 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 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 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 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 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 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 、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 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 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 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 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 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 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 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 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 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 ,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 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 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 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 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 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兴趣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 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遇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 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 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 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

篇19:在自然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在自然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 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任务之 一。 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 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 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课程 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落实《课程计划》的 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 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 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 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 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统编教材 中有关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和渗透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 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 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 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 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 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 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

[1] [2] [3]

篇20:探究性学习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主要通过对探究性学习理论的探讨,阐述了探究性学习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说明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 者:刘丽花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42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科学教学   创造性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计算机基础教学体会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初中作文教学研究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美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结题报告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锦集20篇)】相关文章:

初一课题作文2023-06-23

课题申请书范文2022-07-16

一份课题申请书2023-06-06

医学立项结题报告范文2022-09-11

实践研究论文范文2022-12-18

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2024-02-14

结题报告范文高中2023-04-02

论文兴趣教学在自然实验课中的运用2023-02-02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2023-05-02

课题申报摘要范文2022-07-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