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时间:2023-07-26 08:16:1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共20篇)由网友“安静的莉莉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篇1: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是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基本保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明确揭示教学目标、多途径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注重语言艺术.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   学生注意力   学习兴趣  

篇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有作为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有作为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基本出发点而编写的。初中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育人成才。从这个角度来说,教材的编写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只要临时抱佛脚,背背答案要点,应付应付考试即可的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是就课本讲课本有很大关系。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理想教育

有人曾对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形势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中学生视祖国利益为最高利益,能从振兴中华、为国效力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意义,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缺乏远大理想。有的学生把上大学看作唯一的追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8课第一节《树立崇高理想,认清历史责任》,主要就讲了这个问题。教材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若干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继而指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中学生“考大学”的理想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部分中学生把考大学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从国家强盛的角度(关于国家观念的教育,安排在初一教材之首,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而大学毕业生显然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事业的重要力量。否则,国家便不会在国民经济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对国家的贡献大,国家给予他们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这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不应只看到荣誉、地位,而应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许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工作,决不是为了出风头,图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早日强大。这是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个人的幸福”的道理,一个贫穷落后、被侵略、被剥削的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因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和“振兴中华”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就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作为政治教师,尤其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这种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可动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不辱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

对中学生心态和思想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虽然“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淡薄,追求享受、自理能力差的中学生大有人在。有的初中生,日常生活中享乐思想较为严重,过于依赖父母、家庭,自私、任性,有的学生从未洗过自己的衣服,有的学生则随便乱花钱,饭菜稍不可口就倒掉,毫不爱惜劳动成果。

上述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教育的必要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是初一教材第6课的主要内容,初三第8课第1节中也有所涉及。同时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墨子有言:“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中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句。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等。把这些内容巧妙引用、“嫁接”到政治教学课堂上,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认为,关于艰苦奋斗的教育,还应该包含勤奋刻苦的内容。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过许多勤奋刻苦学文化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曾激励过无数莘莘学子,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吃不愁,穿不愁,对于苦难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往往有“我现在已经很勤奋,很吃苦了,还要我怎么样”的思想。其实他们所谓的苦,不但在真正吃苦的人眼里是非常奢侈的“幸福”,而且离“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个有远大理想,并能为实现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人,在追求的过程中是不会感到“苦”的。相反的,往往把刻苦追求的过程看作一种幸福。那些一味追求享乐、追求所谓荣华富贵的人,是永远不能体会到这种真正的幸福的。这样,联系国家观念、理想教育等内容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具针对性。

三、法制和文明礼貌教育

调查结果还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贪污受贿、流氓犯罪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也有极少数中学生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

自觉遵守纪律,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第5课、第9课、第10课、初三第6课中多次列为主要内容。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初三第4课中作为主要内容得到体现。应该说,教材编写者对上述问题是给予了足够重视的。之所以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迫于升学压力,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了“重智不重德”的倾向,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及文化环境不良影响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任务并非是政治课教师所能担负的了的。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狠抓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专门研究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大有好转。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这项工作,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学政治教师在利用现有教材,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篇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

让生活增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赵季生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摘 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影响了学科价值功能的发挥。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让思想政治课的效率得到提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教学“生活化”.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方面探讨了如何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生活化

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新教材内容的编写把基本理论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架起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政治,感受到政治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政治的魅力。如何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教学生活化

教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校园课程资源、社会教学资源、家庭生活资源三大生活资源,有意识地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或事例,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改造教材,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理解知识。比如,在讲《经济生活》模块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内容前,我大量搜集有关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配制度与我们息息相关。

学生:有计划地联系学生普遍知道的场景、事例,进行课程内容讲解是教师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如,在讲《经济生活》模块的”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内容时,提前两天给学生布置采访任务:信用卡专访。好多学生钱包里有”IC电话卡“,学校具有就餐、看病、上网功能的”校园卡“和银行的”储蓄卡“.还有”游戏卡“”健身卡“,商场代币”购物卡“,我爸爸那里还有”加油卡“,这些是不是信用卡?什么是信用卡?思考:(1)是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银行发放的信用卡。(2)持有信用卡是不是可以到任何场所消费。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才能使课堂生活味浓、气氛热烈。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

1.激活生活经验,设疑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堂课的质量。课堂导入要讲究导入艺术,更要视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在讲解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题时,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你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某商品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2)你挑选服装的要求是新奇、前卫、突出个性还是质量好、大方?(3)同学请你吃一顿饭花了100元,如果有机会请他吃饭,你准备用100元以内,还是200元?(4)你去饭堂打饭会不会自己带饭盒?(5)矿泉水瓶或饮料瓶随手扔进垃圾桶,还是聚集起来卖掉?(6)你每月的零花钱主要用于零食、衣服、饰物,还是书、文具、体育用品?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受到多种情境的暗示,让这种暗示在不知不觉中刺激感觉器官,这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设置一定的情境,组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合理分组,每组设主持人,各组讨论,推荐发言人代表代表全组发言,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投入,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3.联系实践,服务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但又应高于生活,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为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做准备。创造性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达到思想的提升和品德的形成,促进知行统一,造就学生的生活本领。如,在教学《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内容时,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城市社区民主管理不熟悉。如果图方便,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生活并不利,毕竟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解决此问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城市社区民主管理的片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组织学生模拟社区居委会选举与问题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堂,往往都能在生活中寻找到合适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注重与家庭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的结合,学以致用。如,在学习《债券和商业保险》《商品服务市场》等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询问父母自家的投资理财、家庭的消费、收入等情况,学生通过学用结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教学生活化使课堂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更有兴趣,让学生更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让思想政治课的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美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美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美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美是什么?就这个问题,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外到过内的学者、专家们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究竟美是什么,最终也没为由一个统一的定论。结合思想政治课,我认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

“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本质、规律和理想而又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科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规律性的科学。研究美育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内在美的规律,运用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塑造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青年一代我们实施的是美育教育。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把美育引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德、智、体并行,同时国家教委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美育,也称是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对于每得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就本质而言,美育是情感教育。

一、中学思想政治贯彻美育教育的特点和目的

在中学思想政治中,贯彻美育教育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和目的。

就其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育教育的形象深刻性。重视美育,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美育的各种手段能够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政治理论寓于一个个美好的事例中,寓理于具体的人或事,使之与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实际有机结合。对于抽象的理论,运用寓于美德具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说明,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直观地理解马列主义原理,并从中产生兴趣,形成情感,乐于接受,心悦诚服地去接受教学的内容。

其次,美育教育的情感升华性。重视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也不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审美和创美的能力,改造着自身的器官,使自己的器官成为高级的审美感觉器官,大脑已成为指挥器官和双手的审美和创美的思维器官。这些有机配合、协调统一构成了人的审美能力。”

再次,美育教育的智力促进性。重视美育,能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教育理论的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注意调动与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美育能增长智力,它能培养接受教育者的观察力、分辨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各种思维能力。并培养教育者有美的创造志向,就是具有为人民为社会为未来的献身精神,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理结构,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在过去的中学思想政治中,我们极少提及美育教育这个概念,而是在伴随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我们才大力提倡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美育教育。因此,在这里的目的就不同于在其它学科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目的。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施美育,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美好的理想、情操,形象启发学生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过程可,是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人格的过程。如果教师运用美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美的标准,审美标准的时代性与民族性,自然美社会美,形成美育心灵美的关系等,就能使他们逐步把握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懂得怎样美化自己的外表和灵魂,自觉认识到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尚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种最美好的社会制度,由此产生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内心驱动力。

二、美育在思想政治

[1] [2] [3] 下一页

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中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而审美教育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特殊手段。党和国家已经明确提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样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充分表明美育对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对提高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丰富。这必将使美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性格培养中发挥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美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

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美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学会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和欣赏美,进而提高他们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从实施美育的必要性来看:一是教材内容的雪要。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美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美育的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美发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教学对象的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他们塑造好,既是祖国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但由于他们的知识浅薄,在运用马、列、毛的思想为指导思想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时,显得枯燥无味,而能很好地塑造自己。运用美育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小在青少年心中注入审美的知识,对于他们分辨是非、美丑、善恶事激起重要的。

三、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因此,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基本上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时进行美育,对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培养“四有”新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结合美育来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发掘教材的内涵美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当中有许多美的蕴涵,学生由于缺乏审美的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不能轻而易举的发现它。在现行的七年级思想政治下册教材第七课第二框《人贵有自尊自信》中,在讲到自尊自信的第三个作用时有这样一句话:

“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念,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鞭策自己,自    觉培养做人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加入关于“聂华苓的自尊”的这样一段材料:

“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初到美国时独自一人,举目无亲,当她依据广告去租房时,房主史密斯太太却不肯租给她。

‘为什么?’聂华苓问。

‘中国人,印度人,都很脏!’房主回答。

聂华苓气愤极了,她从此把这件侮辱中国人的事情记在心上。当后来儿女到了美国,又要搬家时,她们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要离去的房子彻底搞了大扫除,每一面墙,每一扇窗,每一道门,每个柜子和每个角落,都用清洁剂刷洗得干干净净,连老鼠、蟑螂都彻底杀光了。她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房东的偏见,使房东太太不得不承认:你们中国人真爱干净呀!

这就是聂华苓的自尊,因为他记着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聂华苓告诉青年朋友:……国格还需要‘人格’的陪衬。‘国’格是土壤;‘人’格是花树。肥沃土壤里长出的花树――那就是外国人心中的中国。那一株树是一枝一叶一花逐渐长成的。”

教师对此还应该说明:自尊自信的人,知道尊重他人,知荣辱,讲自爱。拥有这种品德的人他的道德就是美的。这种人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要求自己,对待别人,他追求的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东西,因为真和美是密切联系的。

在第九课讲“生活需要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建立真正的友情是一种美的表现。因为真正的友情是不含忌妒之心和狭隘之意的。真正地为朋友的成功而祝福,真心地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

“正因为友情的这一特性,一个人的欢乐变成了几个人共有的欢乐,一个人的幸福变成了几个人共同的幸福。友情使欢乐和幸福扩大了。不仅如此,在使人能更多分享欢乐和幸福的同时,它无形中还培养了我们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掘教材中原有的美育因素,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书本知识。

(二)、注意教材内容的充实美

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概念、原理是相当抽象的,它们当中诸多没有诸如美育因素,没有有关材料,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显得相当的困难。在初中思想政治七年级第十课第四框《高压生活情趣的表现》中讲到关于‘高雅生活情趣’的概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高雅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

对于健康的生活情趣,课本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但是初中学生对健康的理解还是困难。如我们运用美育的手段,举出一个健康生活情趣的例子,那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枯燥无味的东西进行美育的充实:一方面,让难懂的哲学原理、概念由抽象变得具体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

(三)、营造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要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美育结合得好,除了以美学知识充实教学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以美的形式进行教学。这里主要有两条原则:

1、努力创造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感情气氛的原则。美学要以感情为中介,教学同样需要感情的纽带。我们努力创造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有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情景,并在此情景中与学生‘对话’。使德育以感情为引导,使智育以形象为开路,将以往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填鸭式教学,变成师生相互交流感情,由‘教学――受教训’专为师生称为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这是思想政治课与美育关系的第一个重要原则。

2、明确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既要借助智育、德育,重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又要借助美育,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一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这有助于他(她)们走上成才之路。

(四)、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美

教学当中运用美育的目的,就是力求把马列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些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而富有节奏的教学形象时,不知不觉地进入‘真’的原则。具体说来,应该重视和运用以下美育因素:

1、组织教学美。组织得良好的教学过程,这实际上也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美的熏陶的过程。教师以端庄、大方的仪态,庄重而又亲切的神情,在教学中,对课标和教材胸有全局,目有全牛,

“掌握教学节奏,以形成以美感为中心的教育效应系统。”

重点突出而又脉络分明,因此,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到难易深浅,恰如其分,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把课堂组织得井井有条俄而又生动活泼,达到既传授了知识,有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由艺术化教学到使人感到愉快,对于师生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语言、动作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基本上以教师教授为主,我从上课和听课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声有色,配以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

“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描述事物和表达事理,是高尚的思想情操的表露;还表现在‘雅’与‘俗’的统一上,‘雅’是指语言蕴涵的情致深沉的典雅,‘俗’是指言词的平淡通俗。”

这样的方式、方法既有利于讲清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能大大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增进师生友谊。这样的语言美,具有‘丛生动的真理道抽象思维的辩证途径’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易于运用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而且还可以加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联系,有助于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具体理解。

3、理想情愫美。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教师是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只有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教师,才能孕育出具有美好品德和情操的学生。

4、事物直观和模象只管美。前者如结合教学参观访问,后者如各种图片、图表、画像、幻灯、教学电影及CAI课件等,对思想政治课大有好处。值得一提的是能否写一手整齐、流畅美观的板书,以增加学生视觉美感;有条件的,可运用CAI课件教学,将图片、图表、声音、图像融为一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各种颜色不同,滚动显示的文字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在CAI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加入一定的CD剪辑,增强直观性。

学校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与美育和谐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高尔基曾语言: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

上一页  [1] [2] [3]

篇5:浅析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多媒体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与网络结合,学生在课堂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顺畅,这都是多媒体教学带来的飞跃。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更加灵活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新的科技知识不断出现,必须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变革和国际国内动态,这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

二、中学政治课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

(一)过分依赖计算机,师生之间沟通变少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整个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地依赖所做的课件,始终面对屏幕照屏宣科,没有太多的机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眼神和心灵的交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多媒体的魅力反倒大大减弱。多媒体技术是把双刃剑,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师依然可以照屏宣科,不露痕迹,但感染力肯定不强。如果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更应该加强备课,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方能做到挥洒自如,增强感染力。

(二)课件等于板书

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对某些老师而言,只是在大屏幕上显示文字,教科书搬家,最多再配上几张下载的图片来代替板书和画图,而且一劳永逸,不再有每节课必须写板书的辛苦了。即使仅就课件制作技术而言,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选择适当的软件,掌握几种基本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是现代教师必需的技能之一。

(三)喧宾夺主,淡化了主题

尽管有些老师的课件色彩鲜明,变化频繁,画面花哨,屏幕上不断出现各种动漫。这样的课件哗众取宠有之,实际价值却无。多媒体课件本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而不只是用华丽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一节课结束了,如果一味强调课件的观赏性,课后学生对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却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一节多媒体教学课大概就算失败了。

(四)闹剧后面的悲哀

有些学校的教务领导和校领导,不顾专业特点,强求多媒体教学,听课后评价教学效果,首先看用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了没有,因而不管计算机、数理化、文史哲、音体美、农林医、药生地,都一哄而起,掀起一股课件热,教学效果反而下降。因此多媒体教学方法不可滥用,也不宜全程用多媒体,应当考虑让学生的视觉与思维有调整的空间。

三、讨论

(一)多媒体技术有它独特的优势,在适当的专业,针对适当的内容,因势利导,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可以弥补和改善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二)多媒体技术固然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媒体,但是它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要正视多媒体技术的缺陷,扬长避短,适当地限制不利因素,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还要认识到,长期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视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可滥用。

(四)无可否认,不同专业有各自的特点,不应强求所有的专业、所有的课程内容、所有的教师在所有的时间都用多媒体教学,例如数学课,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板书就要比多媒体效果好。

[浅析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多媒体教学]

篇6:美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美是什么?就这个问题,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外到过内的学者、专家们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究竟美是什么,最终也没为由一个统一的定论。结合思想政治课,我认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

“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本质、规律和理想而又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科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规律性的科学。研究美育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内在美的规律,运用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塑造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青年一代我们实施的是美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把美育引入国家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与德、智、体并行,同时国家教委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不完全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美育,也称是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或“美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对于每得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本质而言,美育是情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1] [2] [3] [4]

篇7:浅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子秀

(安徽省滁州市第十中学)

“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的创新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也是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改变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创新课堂氛围

实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具有大胆质疑的精神,这是创新的前提,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管理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处于行为的必须服从地位。新课堂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注重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知识互补、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方式去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为此,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着眼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也有很多成功的探索,其中比较成功的探索有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泰安市实验学校的“思维碰撞”课堂及泰安市省庄二中的“精彩主持”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学习中,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努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要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教师应以一个认真的听众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求证。即使学生的观点与答案出现偏差,教师也不要立即给予否定或言辞厉色,大声训斥,把自己的观点或课本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及时地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课堂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突破思维定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授学生学习辩证法内容时,关于“事物性质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的问题,课本内容中的叙述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变,事物的性质就不会改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发散思维方式是创新的关键。()如,在教学质变与量变关系时,我们知道量变会引起质变,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思考:质变是否会引发量的变化?会怎样变化?你能举出具体事例吗?它说明了什么?又如,大家都知道韩非子的'矛与盾的故事,那么,矛与盾一定是对立的双方吗?矛与盾能否相互转化?或者矛与盾能调和吗?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所以深入研究教材,并充分利用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例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来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个性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努力培养中学生创造性的个性特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学生的这种创造性的个性应该在学生大脑发育阶段或在学生的娱乐活动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意志品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的异想天开,教师应注意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要轻易地予以否定。注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碰撞的空间,使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在寂静的课堂中散发出绚丽的色彩。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兴趣广泛、精力旺盛、不拘一格、乐于接受新事物、动手欲望强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杜芳。改革初中思想政治课评价考核模式的尝试[J]。山东教育,(17)。

篇8: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南海市桂城中学 晏 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较量,即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较量。而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主体性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特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也有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不仅是人的现代化的根本点,也是现代人和传统人的根本分界。现代化的人应该具有开放性、创造性 、进取心和开拓精神。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及重视现实、面向未来等特性都是根植于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传统人身上,开放、竞争、效率等特性都难以体现出来。正如柏拉图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他的行为不是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要是建立在生活个体主动行为基础之上的,是以生活个体(由个体构成的生活群体)参与经济竞争的积极性和效益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个体为本位的自主性经济。它要求充分解放个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培植人的主体性;它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当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将在社会、经济变革中被淘汰。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人,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培养。

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放眼世界,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运用作为重要标志的时代,在知识经济凸显的社会中,高创新性是核心。创造是促进社会变化的动力,创造是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途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我们应该看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以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础的。学生能够有独立的、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非常有意义,它的价值不是表现在结果上的新异,而是表现在形成思想的基础以及过程的个性方面。

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反思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针对他们“被动学习,死板读书”的现状,强调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应该重视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的培养而提出来的。我们培养的是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主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教育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将学生当作听命于教师指挥下消极而被动的对象,使我们的教育走入了种种误区:在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对立起来,过分注重教育适应社会的价值而忽视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一味牺牲个人价值去迎合社会需要,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盲目地急功近利地跟在社会需要的后面跑。在教育的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老师不重学生,重传统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既压制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鲁迅先生曾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向驯良之类――‘静’的方向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活跃、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

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增加个体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更在于使个体的基本素质获得全面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与国际上相比,仍然显得较为肤浅。当今国际教育崇尚以人为本,即注重学生主体性,承认学生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与能力,强调理解个人与他人,改变学生学习的成人化,加强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际的联系,理解学生学习的非同质性,正视学生的情意教育与情意发展,将认知学习与主体探索统一起来,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将科学的认知侧面与情感侧面统一起来,在强调训练、努力与逻辑组织的同时,强调学生的自由、兴趣与心理组织。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人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和创设的。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所说:“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道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现代教育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在这五个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这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方式,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主体性这个核心,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1、设置学习目标

针对学生“自我目标”缺失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目标。

(1)变“教纲”为“学纲”

从高一年级开始,师生共同学习课程标准,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识记、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

(2)了解每册教材的要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教师抽出专门课时组织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体系,让学生了解每册教材的内容、要点、重点和难点。

(3)实施“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之前,把每个框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

2、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表现、展示自我,从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讲堂”为“学堂”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去学习,去讨论,不要让“教室”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专利”。

(2)开展各种活动

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去发布新闻、出墙报、出刊物、进行社会调查和从事各种社会实践。

3、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主体性地位就越明显。针对学生“参与意识”缺失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

(1)培养课文预习习惯

努力改正课前不预习,课堂被动听讲的弊病。力求做到“学生带着课本走向教师”。

(2)强化课文自学意识

教师讲课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充分利用一般工具书,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等钻研课文,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此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3)建立“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课堂结构,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内化”过程。如: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思考,发表意见,教师点拨归纳;教师印发讲义,学生自学答题,组织讨论,必要时可开展辩论,最终达成共识等等。

(4)写好每课知识小结

指导学生掌握每课内容的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并把阶段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知识加以补充或深化,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4、培养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习惯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

(1)培养阅读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报纸、收看新闻的习惯。具体要求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阅读习惯;养成认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阅读习惯;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阅读习惯;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2)培养训练口才的习惯

第一,课前一分钟即兴口头演讲。对自己所学的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再组合、再加工。

第二,课堂上进行辩论训练。要求学生主动答题、相互质疑、明辨是非,做到政治术语运用准确、得当,并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5、培养方式

改变旧观念、旧习惯,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评价(成绩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操作形式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放手。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特长,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自信、自强、自理、自控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积极讨论,真正做到“我要学”。

(2)缓判。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或课堂口头回答问题时,凡属学生有主见而又无明显错误的,一般应延缓裁定,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其他方式求得最终正确的答案。

(3)存异。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允许求同存异,使之既能显示出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理解和认识能力上的差异,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友好协作,进而推动优生对后进学生的帮助,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整体性。

总之,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根本特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合谐发展的综合体现。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教育才会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应该怀着历史的责任感,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选择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自觉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当代教育的主流。

篇9: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南海市桂城中学 晏 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较量,即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较量。而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步伐,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正处于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关键时期,主体性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特质,也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关键。因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也有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不仅是人的现代化的根本点,也是现代人和传统人的根本分界。现代化的人应该具有开放性、创造性 、进取心和开拓精神。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及重视现实、面向未来等特性都是根植于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传统人身上,开放、竞争、效率等特性都难以体现出来。正如柏拉图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他的`行为不是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要是建立在生活个体主动行为基础之上的,是以生活个体(由个体构成的生活群体)参与经济竞争的积极性和效益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个体为本位的自主性经济。它要求充分解放个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培植人的主体性;它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当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将在社会、经济变革中被淘汰。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人,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主体性培养。

[1] [2] [3] [4]

篇10: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则极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反之,如果双方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环节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理”字上下功夫,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学生的认同情感。 任何学科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每个理论问题又具有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虽然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常识课,但其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一定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性的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们中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惑和不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生画条条、背条条上。只有这样,才能 增强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听懂,心服口服,进而产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求知欲,从感情上能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地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容易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坚持以情动人,在“新”字上想办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人有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再发达的智力,都要依赖情感的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付诸创造、开拓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划杠与记忆上,而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不仅理论与现实脱节,而且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愉悦情感,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拣取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也就易于形成,学生也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也就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三、在教学方法上,寓教于乐,发挥主体作用,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由于理论性强,和社会现实生活及时事政策联系紧密,学生要学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做文章,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任何人的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无用不学”无可厚非。这正如一杯水摆在口渴人的面前,会给他带来愉快,那是因为他需要;同样,一杯水摆在口不渴的人面前,他会无动于衷,如果强迫他喝就会造成不愉快,甚至敌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而其广泛的应用和实效性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力求用现实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去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既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觉悟,真正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中有关“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先解释书本理论,而是组织学生到商品市场和几家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在调查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并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围绕“如何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等问题,再请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们在校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了极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

篇11:中学政治课的“注意与兴趣”教学

中学政治课的“注意与兴趣”教学

当前,有些中学政治课教师时常叹息“课难教,师难当”。究其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有些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没有做好调动学生“注意与兴趣”的工作,这是造成“课难教,师难当”的一个原因。如何在政治课上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使他们感兴趣呢?我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效果较好。

一、讲好开头,引起“注意”。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

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

二、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例如,讲初中的《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课时,可出这样的议题让学生讨论:“中学生在爱人民方面有哪些值得称赞的表现?还有哪些不足?应怎样热爱人民?”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例如,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四、政治课教学要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一观点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问题,我便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给予解释,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必然性,排除了学生的疑问,树立了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相反,如果不排除学生的疑问,学生就难以接受教材的观点,甚至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不符,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我在讲“社会发展史”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问:“地球能毁灭吗?”我没有认为学生的问题和教学无关不该问,而是给学生以鼓励,并解答了问题,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五、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政治课教师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要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要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篇1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握“四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正确把握好“四度”。

一、把握知识的深浅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任凭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所以,深化和拓展教材要有“度”,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二、知识传授要讲疏密度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注意:一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要避免上述两种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 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提问的次数必须适度。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四、举例证明要有力度 1、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

2、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就达不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以增强说明力度。

总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管是对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师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应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适度”原则,力求使每一节课处理都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篇13: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只靠教师灌输、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是无法记住,更谈不上创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相。因此,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让学生听、读、说,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些发现问题的情境。我在上七年级第十三课第二框题《我国保护环境的法律、政策》时,我不是一上课就开始按照教材介绍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也不是直接讲我国保护环境有哪些基本原则,而是在上课时就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悦地参与教学,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关键词】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创设情境 体验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只靠教师灌输、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是无法记住,更谈不上创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相悖。因此,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让学生听、读、说,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下面我就以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第二框题《我国保护环境的法律政策》为例,谈一下我个人对这节课一些想法。

在上到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第二框题《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政策》时,我不是一上课就开始按照教材介绍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也不是直接讲我国保护环境有哪些基本原则,而是在上课时就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悦地参与教学,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刚一上课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作为我们班级的一份子,你将为我们班级的环境卫生做出什么贡献,使我们的环境卫生评比能够在年段评比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有的学生就当场回答道:“我们可以制定班级卫生公约,大家一起来遵守,从而提高我们的班级的卫生评比成绩。”于是我接着假设道:“如果让你来制订一部《班级卫生管理办法》你将会订出哪些规定?请大家先讨论五分钟,五分钟后请同学们来讲讲你的想法。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以后,有了很多的想法和看法,都争着回答,于是我就逐个满足他们的愿望。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把班级的垃圾进行分类,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又有学生进一步回答,可以把可回收的垃圾变废为宝,做一些手工艺品;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成立班级的卫生督导队,并提出督导队的人数可以是四至五人;马上又有学生对人数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提出应多几个人,或者是轮流督导;还有的学生提出应建立惩罚制度,对于一些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处罚,对此项制度班级的同学反应就更激烈了,有提出乱扔垃圾就应该罚扫地,有提出罚唱歌的,有提出要把劳动和学习结合起来的,就是对于一些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进行罚扫,于是这时又有新问题产生了,有的又提出会出现为了不被罚扫而抄袭作业的现象,所以此举行通……

学生的思想火花在回答甚至于辩论中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产生了老师意想不到的效果,实在是叫老师感到欣慰。在学生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辩论式回答后,我又及时进行了引导,如果让你管理的不是班级的卫生,而是整个国家的卫生;如果要你制定的不是《班级卫生管理办法》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那么,你能想到这法律中应该会有哪些原则吗?学生在刚才讨论的《班级卫生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对于书中提到的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懂得将刚才班级卫生管理办法中的一些规定与之相比较。比如说:我国的最大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所以必须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学生的最大任务是学习,因此考虑班级的卫生管理时,必须把搞好学习与搞好卫生工作相协调。还有比如我国的环境保护原则有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那班级环境卫生管理也有督导原则,而且这督导不能简单地靠某几个人,应该是轮流督导或者是每个人互相监督等等。

这时可以说学生已经对书本上的知识点理解得差不多了,我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其实同学们刚才在制定我们班级的卫生管理办法时,那场面跟我们国家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样,人大代表也是齐聚一堂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投票决定最终的环境保护法是否通过。不同的是他们是人大代表,我们是普通学生,他们管理的是全国的环境卫生,而我们管理的是我们一间教室的卫生。通过一番刻苦学习,苦学本领,你们以后也可以成为我们国家的人大代表,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管理出谋划策。

于是这节课的知识能力目标和思想觉悟目标就这样在师生的愉悦互动中很自然地完成了。

总之,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顺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开卷考试的需要,就政治课教学方法;作了很多尝试和变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要我们认真讲究,就一定能够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3年12月13日

2.王旭洪 《思想政治课教学小议》

篇14:简论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及调控策略

简论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及调控策略

[作者]  吴高华/陈国俊

[内容]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为此,本文拟就中学诗歌教学的观念、方法,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思维特征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1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首先,诗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原型作精心的疏理、分类和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个将生活丰富的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的过程。其次,诗歌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文学史上为作品学斟句酌以至废寝忘食的诗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便是典型一例。另外,一首佳作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是高品位的,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多不同”的艺术效果。

简言之,高明的诗人不仅用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现生活,而且也深深懂得这是把握读者欣赏心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去再创诗境的必然要求。同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遵循这种要求来进行诗歌教学。

2

就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保守与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益的提高。

首先简要谈一下观念问题。在诗歌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能级上。无疑,这是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其结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上的陈旧性,努力体现综合化与灵活性。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而一概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往往是一些术语套语的复述)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组装。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是教学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

[1] [2] [3] [4] [5]

篇15: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及调控策略的研究

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及调控策略的研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为此,本文拟就中学诗歌教学的观念、方法,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思维特征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首先,诗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原型作精心的疏理、分类和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个将生活丰富的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的过程。其次,诗歌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文学史上为作品学斟句酌以至废寝忘食的诗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便是典型一例。另外,一首佳作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是高品位的,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多不同”的艺术效果。

简言之,高明的诗人不仅用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现生活,而且也深深懂得这是把握读者欣赏心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去再创诗境的必然要求。同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遵循这种要求来进行诗歌教学。

就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保守与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益的提高。

首先简要谈一下观念问题。在诗歌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能级上。无疑,这是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其结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上的陈旧性,努力体现综合化与灵活性。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而一概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往往是一些术语套语的复述)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组装。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是教学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因为据此实现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经绰绰有余。显然,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形式降纸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提醒人们要转变诗歌教学观念,要从具体作品的具体特点出发,努力体现教学程序与形式手段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就程序而言,可因诗而宜:或以诗眼入手,提携全篇;或先着眼于诗意的整合,再辅之词句的剖析;或循景物人事以求题旨理趣,或提示背景主题以推敲物象形体;长诗当然先讲析后记诵,短诗不妨先熟读后品味……

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要防止教师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而应根据诗歌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区别:或教师主讲学生补充丰富,或学生评析为主,教师概括深化,或口头欣赏,或书面评论,或变体改写,或模拟仿作……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设备的优势,如借助录音、幻灯、录像、电影等声光电色谋多种媒体,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

在观念更新、方法优化的前提下,教学者思维上的创造性对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益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从思维的方向看,诗人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向心式的凝聚思维,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却主要是辐射式的发散思维,它要求我们把那些内涵高度浓缩、外延高度集约的名篇佳作的典型形象与深邃的意境得以生动、传神的再现。这个再现的过程无疑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至少对教学者的思维提出了敏锐性、联结性、扩散性、灵活性和统摄性这五大要求。

探幽发微,思维的敏锐性。历代的诗文大家,都十分讲究行文的含蓄和折,他们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曲,使诗歌中形成了若干的“空”与“曲”,并以此来激发读者广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了有限中寓无限,严谨中现活泼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空山闻鸟语”、“曲径通幽处”的艺术魅力。由于中学生对诗歌的了解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十分有限,他们很难发现和理解诗歌中的这种“空”与“曲”,对此,往往会感到迷惑甚至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教师的思维具有敏锐的艺术触觉,去探幽发微,努力捕捉这些“空”和“曲”,并形神兼备地将其内容及功能表述出来。我们且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句,从逻辑角度和语法常规看,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诗人之所以在语序上这么一“曲”,固然是诗歌的格律要求使然,但另一方面将“城阙”置于句首,显然又达到了强化凸现这一物象、激发读者去心驰神游的目的,其表现功能上的匠心实在是不容忽视的。试想:那拨地而起的巨垣高墙、皇城气象,那三秦拱卫、据守要津的恢宏

气势不是跃然纸上了吗?它的历史文化,它的热闹繁华,它荟萃着无数的文人雅士,真是一个令人向往,令人留恋的地方啊!知心的朋友编编就在这特定的处所与背景中将与诗人分手远行了,此时此刻当有多少的感慨啊!若不是这么一“曲”,五字虽然相同,但那只是呆板地写出了长安的地理环境,而长安本身倒被“三秦”给淹没了,更遑论其包容的人文景观及诗人的情怀了。

以上讲的是“曲”,再来研究一下“空”。第二句中有个“望”字,这个“望”字的主语是什么呢?当然不是“风烟”,更不会是“五津”,显然作者将主语“空”了起来。然而“空”决不等于“无”,它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杜少府,还可以是二人兼指。作者之所以将它空出,固然是按诗词的惯例,诗人(或其它有关人物)的形象未必要直接出现,同时也限于字数不能写出,但从欣赏心理的角度看,作者这一“空”,就巧妙地消除了你我他彼此之间的身份与时空之间的界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也因此有了交流,当读者吟诵之时,也就如同站在了诗人的身边与他一起放目远眺,并努力地从那一片风烟迷雾之中寻觅着杜少府任将要赴任的“五津”之地,在眺望中,我们仿佛领受到了长安至五津之间的山重水覆、曲折坎坷。我们既可体会到

离别的悲凉之情,又能感受到诗人寄托在雄壮景色中的豪放之气,甚至情不自禁地朗声吟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的“曲”和“空”往往是诗人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进行艺术再现的契机与天地。作为教师,启发学生去寻觅、发现与分析,使空白处见丰富,在曲折中见深意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勾新连旧,思维的联结性。由于诗人的某些特殊经历和气质等原因,他们往往会对某种景物有着特殊的偏爱与感受,在他们的作品中这种景物往往会屡次出现;有时某种情感会久久萦绕在诗人的胸中,甚至在一生的创作中对此情结屡屡抒发。同样,由于相似的际遇和禀赋,不同的诗人也会在上述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理,在某种条件下,读者与诗人也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相同或近似,以致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共鸣。要让学生与诗人形成某种共识以至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联系,善于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与想象,以形成“勾新连旧”的动态思维习惯与能力——既会将同一诗人的类似作品相互联系,以达到温故知新、强化感受的目的,又善于用甲诗人的作品来补充丰富乙诗人的作品,进而自觉而自然地渗透自身的见闻感受、知识储备、文学修养来涵咏、深发。

例如月亮,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出情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春江苑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而触目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人世沧桑,自然永恒这一点的认识上,诗人与读者岂不是始终相通的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要善于勾新连旧,就能使学生把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在我国的诗歌宝库中,有不少作品不仅给人的感官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也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提高思维联结性的训练,使他们在受到形象美、语言美陶冶的同时,还能在联系比较中从更深的层次上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久而久之,对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也有很大的裨益。

“全息造像”,思维的扩散性。诗歌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扩散思维,也就是要将高度浓缩凝炼的诗句膨化开来,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启发学生通过“点面辐射”、“感觉迁移”、“动静联想”和“主客相生”等方法去展开扩散思维的翅膀,使其能在一定的深广度上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特色。现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一说明。

1、点而辐射。

这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根据诗歌给定的具体物象在加深或拓宽上去化合渗透。如:扣住诗中的叶、花、碧、红、天、日,想象出画面层次的远近错落,色彩的红绿相映,即有主体的碧叶荷花,又有陪衬的蓝天红日。

二是除了对该作品内容本身的扩展外,还应借助同类题材的作品来丰富和补充。如:可由《爱莲说》联想到荷的高尚节操,由《芙蕖》联想到荷的种种妙用,还可由《荷塘月色》联想到荷含苞时的羞涩,盛开时的潇洒……这样,这两句诗就成了一幅具备了多维空间、绚丽色彩和传神情态的工笔画了。

2、感觉迁移。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在以视觉扩展的“点面辐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啊!

3、动静联想。

我们欣赏诗歌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前文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诗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意还是一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眼缕撒满了莲叶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4、主客相生。

在诗歌教学这一典型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只有诸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时,其效果才会理想。此时,读者的主观意识深深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这就要求教学者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识,即在必要时使自幻化成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其声光形色,体会其喜怒哀乐。在欣赏上述诗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角色化,使自己的思绪与诗人的心境吻合贯通起来,仿佛正在西湖边那温馨的氛围里,绚丽的色彩中,柔和的阳光下,陪着知心的朋友在漫步赏景,这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满足啊!恐怕主人忘了送客,客人也忘了辞别了。

上面将诗歌教学中的扩散思维分成四点依次说来,只是因为论述的方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

品求诗眼,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迅速地由一类对象转移到另一类对象上的能力称作思维的灵活性。诗人是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的,在一句乃至一首诗中,往往因一字着色而满篇生辉,人们称这些妙字妙词为“诗眼”。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这些诗眼的内涵往往会呈现出它的多重性,而这些多重的差异性恰恰又体现了诗歌意蕴的丰富性,而要发现这种差异以体验其丰富,就需要欣赏者的思维具备迅速转换跳跃的能力,亦即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在诗歌教学中,固然有因浮光掠影而未识诗眼的情况,但更多的是由于思维的刻板呆滞而对诗眼或视而不见,或“食而不化”。它轻则使学生学来索然寡味,重则抑制阻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教师本身的思维具有灵活性,而且要求教师以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来训练和造就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出鸟”这句虽平白如话且寥寥五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颇耐寻味的深山月夜图:月儿在山嘴边露了脸,如水的月光泻满了深山幽谷,它冲淡了笼罩山谷的夜色,也惊起了栖息窝巢的鸟鹊。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对它作——连顺延性的联想——也许是月光大亮了,使鸟儿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鸟惊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儿圆得有些异样,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反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们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赏它们白天无法领略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若是由于思维的情性,仅满足于将该句译为“月亮出来了,惊起了入巢的山鸟”,那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

当然,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锐性、扩散性是密切相关的,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就必须长期进行综合化的思维训练,诗歌教学正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完整把握,思维的统摄性。前面谈到诗歌中往往有许多的“空”和“曲”,但在落笔前,诗人对所写的情与景往往是成竹在胸的,他们在创作时,其思维一般是高屋建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讲究完整性,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就是统摄性。就诗歌教学而言,这种思维的统摄性主要有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化间隔跳跃为联贯流畅。它要求教学者不但要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理解其内涵,还要善于由形入神地将它们表述出来,同时还要与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这就要求教学者在具备敏锐的发现力、深广的理解力、严密的分析力的基础上还得有准确、流畅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力。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于语言的。”由于思维的统摄性主要是体现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表达,这就要靠语言来实现,再加上诗歌教学对教学语言苛刻的要求,这就迫使教师加强自身语言表达力的锻炼,并以此来感染和训练学生。

二是由局部到整体的“化归”。这首先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让学生对诗人有个总体的了解(如所处的时代、世界观与美学观、诗人的思想

发展及个性气质等),当然这并不是机械求全地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大讲一通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而是要灵活的、有选择地将这些内容的教学贯穿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其次,诗歌教学要做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准确深入理解、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二是要求教师在把握诗人感情脉络的基础上,进入角色,以诗人一般的感情来讲解赏析,并以此来感染激励学生,使他们也能会意动情,进入诗歌意境。名家诗作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往往是高度统一的,这就忌讳在教学中用一些术语套话不着边际地插几个标签,或者一主题思想二艺术特色等八股式的机械小结,而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中国典型实在的生活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自然的穿插点化来实现。

显然,思维的敏锐性、联结性、扩散性、灵活性和统摄性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思维的方式决不可能是单一的、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综合的,水乳交融、灵活多变的。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在克服教学思维上的僵化与惰性,并以此为契机,多角度、多层次把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鼓起学生艺术思维的风帆,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新颖性、流畅性与丰富性上下功夫。

当然,要提高中学诗歌教学中的效益,除了在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与施力上要有新的追求与突破外,还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本文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篇16:对中学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思考

对中学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思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研究性学习是现阶段出现在中学教学中的新事物,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这无疑是教学中的一次革命。但是我觉得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中情境式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研究性学习还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仍然是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为使学生“需之切” ,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象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象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二、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课外阅读法。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加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现阶段确实有一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是确定实行“3+X+1”考试之后,一些学生对时事政治或社会漠不关心,甚至对“APEC”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得不是政治教师的悲哀。从最终来看,这也是不适应高考要求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搜集时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提示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既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也可使即将要学的知识在课前就得到预习。同时,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经过实践,我觉得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高三政治课的教学。

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例如,在讲到高三政治常识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我及时抓住了当前的时政热点──美俄关系的变化,创设了问题情境。先介绍美俄关系的现状,着重指出俄罗斯对美国关系的变化,如“9・11”事件后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美国打击恐怖活动,关闭了驻古巴的电子临测中心和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等,然后提问:俄罗斯为什么要这么做?美俄关系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何在?课堂上一下子热闹了,我试着叫了几位同学发表看法,其中不乏有肤浅的、片面的观点,有的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时我适时地引入新课,学生们带着悬念学完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含义和作用,最终也真正领会了美俄关系变化的实质所在。在讲完这个概念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给自己创设情境,学生涌跃发言,谈到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及中东问题等,我再次点拨,帮助学生完善答案。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了。

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高二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我曾经组织学生针对“人性是否自私”的问题展开自由式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了认真的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随时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申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灵敏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也没有无动于衷,也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虽然这堂课的所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觉得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印象特别深刻,理解也特别透彻。总之,通过这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

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能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要求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一个概念或原理后,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政治课的情境创设而言,我觉得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而这也正是学生所崇敬的地方。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取哪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应承认学生的认识过程,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益。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当我们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组织学生辩论则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防止偏离中心,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谈话课” 。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能否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起一个“高潮” ,是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

用于创设情境的材料要精,而不能滥。首先要克服那种认为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会认为这太“滥”了,“没味道” ,而情境激趣的功能则荡然无存。再次,运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学的新经验。

篇17:[中学政治论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握“四度”

[中学政治论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握“四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正确把握好“四度”。

一、把握知识的深浅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任凭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所以,深化和拓展教材要有“度”,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二、知识传授要讲疏密度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注意:一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要避免上述两种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 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提问的次数必须适度。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四、举例证明要有力度 1、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

2、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以增强说明力度。

总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管是对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应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适度”原则,力求使每一节课处理都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篇18: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施民主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民主的解释为:“民主没有深奥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大家有份’。在倒霉的时候是‘有祸同当’,在幸运的时候是‘有福大家享’,在平常的时候是‘大家的事大家谈,大家想,大家做’。”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人,就是把民主的方式运于课堂教学中。

课堂民主教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问题。它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共同管理课堂,教学在平等自由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以实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促进个体成长这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它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平等参与、合作探讨和成果共享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个性解放;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可以说,课堂民主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活”方式。

一、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施课堂民主教学的前提条件。

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师生心理积极互感,促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享受着“授予”的权威,而学生则始终处于“缺失”、“接受”的地位。要实现课堂民主教学的平等性,就必须改变师生这种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现状,建立一种平等自由、互助互进的伙伴性关系。师生在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关系相互学习,教师把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不断转换角色,形成个性化教育风格。教师在课上注意学生的思维状态,不完全以自己的思想驾驭教学,更多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五个给”为指导思想,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教师以真诚、零距离沟通、无条件关注、对待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闪光点、找准结合点,激发共鸣点,严而有度,爱之有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遵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特征是实施课堂民主教学的必要条件。

1、尊重差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他们特殊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和体验、个性、兴趣、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同,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的发展变化中的不同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对于来自政治教师施予的教育影响,他们并不是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受,而是根据他们自身原有的思想认识、道德体验去重新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因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性而具有了多元性,甚至冲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原有思想认识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要接受和认可知识重新编码后的政治思想、道德觉悟形成的层次性。只进行课本理论的强行灌输和生吞活剥的机械搬用,这样的“一刀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想政治课智力方面的知识问题,不能解决德育方面的教育问题,更谈不上课堂的民主教学。只有尊重差异,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思想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疑点、难点和盲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尊重差异是矛盾特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

2、主体参与。 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涉及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是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不论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还是思想觉悟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政治课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如果离开了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现实,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倦怠和逆反心理。要改变这种封闭性、灌输性和单一性教学模式,就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教学实践情境,使他们广泛参与、乐于参与、有效参与,在参与中思考、互动,在参与中感悟知识、判断真伪美丑。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世界及人类本质的生命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开放和实践的。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去调查、去了解国情与民情,去走近先进人物、去感知和了解经济改革,从而在参与中获得切身体验,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品德观念生成的实际环境,树立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生动活泼的现实氛围中巩固知识、活跃思想、发展能力,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内化和形成。

3、异步发展。思想政治课的异步发展既包括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上的不同步,也指学生思想观念、觉悟提高的不平衡性。从尊重差异的原则出发,异步发展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教学评价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德育内容的合适与否、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学生思想认识的现有水平和发展规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意愿和心理需求等。因此,面对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矛盾和困惑,教师要本着理解、宽容之心,允许学生有一个反思、斗争和提高的过程,允许学生在学习能力、思想觉悟发展上的不同步性存在。强行的、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思想领域的矛盾的解决只能带来有悖教育民主性原则的负面效应。

思想政治课的异步发展实质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前提下实施个性化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有益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

三、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实施课堂民主教学的有效手段。

1、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互动兴趣。中学思想政治课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些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学生学起来也感到轻松。

2、联系热点,激发学生互动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又存在迷惑的问题设计教学,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的教学内容能牢牢吸引学生,并为他们创设主动探求,深入思考的条件,就会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随时迸发。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而且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探究的时空,使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引导,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篇19:对中学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思考

对中学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思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研究性学习是现阶段出现在中学教学中的新事物,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这无疑是教学中的一次革命。但是我觉得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中情境式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研究性学习还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仍然是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为使学生“需之切” ,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象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象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二、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课外阅读法。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加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现阶段确实有一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是确定实行“3+X+1”考试之后,一些学生对时事政治或社会漠不关心,甚至对“APEC”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得不是政治教师的悲哀。从最终来看,这也是不适应高考要求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搜集时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

[1] [2] [3]

篇20: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教学浅探

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教学浅探

思想性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属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其具体途径需要转变应试教育观,采用互动教学、情感教育的方式将理论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

作 者:李友令  作者单位:桂林市第四中学,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改革与开放 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G631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课   德育渗透  

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式教学

公共政策学论文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纽约公约》中的公共政策论文

试论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依据□

试论课堂教学节奏艺术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法律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技巧

试论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护理体会论文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共20篇)】相关文章: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

试论售房养老模式推行中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规避的探讨2023-09-10

试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022-10-21

试论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总结2022-09-14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有效防治措施研究论文2022-06-30

试论国有林场经营的新思路2023-04-06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试论脑死亡立法模式2022-04-30

试论人的自然化视阈下体育的功能与地位论文2022-05-06

公共关系毕业论文选题2023-12-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