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教”PK“怎么教”

时间:2023-01-20 07:35: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谁教”PK“怎么教”(精选8篇)由网友“秋日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谁教”PK“怎么教”,欢迎阅读与借鉴。

“为谁教”PK“怎么教”

篇1:“为谁教”PK“怎么教”

“为谁教”PK“怎么教”

“为谁教”PK“怎么教”

就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只见老师”表演教学技艺,“不见学生”学有所得的现象随处可见。周一贯先生提出的“为谁教”,指出了阅读教学最现实的弊端。

有人戏言现在的阅读教学是“十万个为什么”、是刘欢老师唱的“千万次地问”。这是对当前老师们总是以“问题组织教学”“以问题推进课堂”这一现状最客观的评价。的确,就在这无休止的问题里,学生自读感悟、积累语言的时间被剥夺了。课堂能看到的,就只剩下老师设计的问题如何巧妙,学生“配合”得如何默契了。

有人取笑在我们的公开课、研讨课上,老师们一味地为表现自己课前准备如何充分,教学流程设计如何合理,语言表达如何得体,电化教学应用如何巧妙。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学生一回昧,真就什么也没留下!

还有的语文课堂,老师容不得学生有一点思考的时间,提完问题马上就让学生回答。这种没有经过阅读,没有经过思考就回答上来的答案,充其量就是老师和同学语言的“克隆”。在这种“人云亦云”的思考状态下,丢失的正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个性化理解”,缺少的正是学生表达能力中的“那份独特”。

回过头来我们得思考,课堂是为谁而存在的?教学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师生在课堂上能共生共长。语文学习的课堂,本应该就是知识生成的地方,是充满文化传承和知识创造的天地。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思考上路,通过思考,通过与人交流,通过倾听别人的见解,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才能走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步。这样,既理解了别人的想法,又重新组合了自己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毫无疑问,课堂就是为学生而存在!

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关注的重心不能从“教什么”转移到“为谁教”上来,问题就在于:

一、课堂没有思考的“静场”

综观我们的阅读课堂,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总是充当着配角。为了配合老师的“表演“,孩子们被动地思考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违心地说着自己所谓的理解。就算是有思考,孩子们最多也就是沿着老师给定的思考路线鱼贯而进,转来转去,又都转回到同一种理解上来了。因为学生的思考一旦超出老师的预设范围,老师马上会提示或强行把学生拉回来,所以就造就了更多的“千人一面”。

个人认为,只有学生经过自己阅读而产生出来的理解,才是最有价值的理解。这也正击中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一词。所有的阅读活动都是以感受作为基础的,没有了感受,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形象、情感活动等都不能很好把握。一句话,没有感受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那么包含于阅读教学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所有的要求,也都将失去应有的效果。

为突出周先生所指的“为学生而教”,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还学生一个思考的“静场”。需要朗读的时候,我们就让学生来个书声琅琅;需要思考的时候,索性就让学生来个鸦雀无声,这才是语文学习最佳的状态。

否则,我们只会变得总想用自己的理解限定学生的理解,总想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感受能力的极度缺失。

阅读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阅读文本,只有充分地与文本接触,充分体验蕴含在文本中的语言和情感,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不至于读起来琅琅上口,写起来无从下手。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忽略了阅读教学需要有这样一个“静场”,从而导致了阅读教学的低效。

二、“不信任”心理在作祟

我感觉,由于老师“不信任”心理在作祟,我们的阅读课堂上,更多的理解都是来自于老师的理解。老师为了把自己的理解尽快变成学生的理解,生怕学生的理解会与自己的理解有半点差池,提出问题之后,不等学生作出反应,老师就把自己的答案和盘托出了。有的时候,老师们也可能是出于节省课堂时间考虑,所以不愿意给学生更多阅读、感悟、理解和思考的时间,结果,学生的理解就大打折扣了。

最后,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真就如周先生所说:为弄清“写了什么”这样浅显的问题,文章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老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连续发问,学生则疲于应付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分析过后,学生是理解文章“写了什么”,至于“怎么写”“为什么写”,却不得而知,

所以,为达成“为谁教”,我们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只有亲身经过阅读实践,学生的思考才会多起来;只有经过深入地思考,他们的'“得”才会多起来。这里最难的就是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虚假的自己”进行倾情对话。如果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在深入思考的状态下,经过想象、推理、比较、品味、揣摩甚至把玩语言,对文本的理解、思考、认识才会变得越来越有质量,越来越深刻。

在解决了“为谁教”的阅读教学状态里,学生可以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阅读教学不再是重复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文字里面“还有什么”。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阅读,教学才不再是“走过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才会更趋于真实。这种敞开心扉的交流和碰撞,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理想状态。

三、教研人员“导向”的影响

阅读教学不重视“为谁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很多老师缺少应有的“个性”,没有“另类”的思考。有的时候,“个性”和“另类”的差别就在群体的接受与不接受之间。接受了,就是“个性”,不接受,就是“另类”了。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现在的状态就是徘徊在“共性”里面,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从没有自己的思考。怎么做到有“个性”又不让人觉得“另类”?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做到“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做事境界,我们就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个性”。

很多时候,教研人员的评课导向也时时左右着老师们。每遇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的时候,一些条条框框束缚着老师们的教学流程安排。谁也不想因为这个要求或是那个要求而丢了这个5分或那个5分。结果,课堂就很少有人舍得花8分钟甚至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品味了。“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这要看老师们“舍”的是什么,这决定着他的“得”在哪里。如果“舍”的不是评课的分数和等级,就很难换得学生语文素养的“得”。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还学生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阅读环境,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唯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真阅读、真理解、真感悟,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丰盈,他们的表达也才会越来越有个性。要做到这一点,还烦清老师们抛开自己的教学预设,放下自己太多的问题,卸下压在心头的那份“功利”,把阅读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篇2:语文为谁教

语文为谁教

语文为谁教

小学语文姓小,当然是为小孩子而教。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教学常识却在具体的课堂上不知不觉间给淡忘了。

作为成人的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自作多情”。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理解想着法子喂给小孩子,相信孩子将来会像牛羊那样慢慢地反刍消化,还美其名日,这叫提升,这叫发展。

于是乎,课堂上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教师卖弄着孩子听不懂的高深学问,孩子说着“语惊四座”的大人话,以此来迎合老师的喜好。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复杂,在我心里就是一座山,就是一道水,就是这种清晰可辨的“山是山水是水”的层次,如果教师非要整出个“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来,在我看来这就是折腾,严重地模糊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教什么和怎么教,最终还是属于教师个性化的选择与创生,前者关涉到教师的课程素养和学科意识,后者关涉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智慧。而独有“为谁而教”,才是唯一可以确定的对象。

为谁而教,其背后的寓意是我们要更多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

儿童喜欢独立探索。他们一生下来,就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想想看,当下的课堂给了孩子多少因惊奇而发问的机会,又给了他们多少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相反,我们的课堂倒是出现教师的一灌到底、一问到底,即便那些称之为观摩的课堂,也不过是变了一点小戏法,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

儿童喜欢伙伴游戏。无论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其本质不能离开儿童的游戏精神。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就设计了辩论的环节。在相互对辩中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还有一位老师教学《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再现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或排练哑剧,或吟诵古诗,或古诗新唱,课堂显得情趣盎然。如果我们往深处想想,游戏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儿童喜欢好为人师。在西方哲学家眼里,儿童是成人的老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多次论述了孩子的伟大之处,他还独创了“小先生制”。但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互教的场景。其实,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请学生来组织教学,孩子完全有这个能力。浙江张祖庆老师在教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时,就大胆尝试了这种“小先生制”。张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一学生上讲台当起小老师,张老师自己屈尊当学生。课堂教学照样运作得很顺利。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孩子身上藏着很大的潜能。而这一切都需要老师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说,张老师的课堂上给了孩子一次惊艳的亮相,那么我们的视野不妨再往前推,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那堂经典课《太阳》,教师完全退到后面,把整个课堂学习让给了每一位学生。

因此,周一贯老师倡导的“语文为谁而教”这一思想的确具有哲学论和教学论的意义。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篇3:想象作文:语文为谁教

想象作文:语文为谁教

小学语文姓小,当然是为小孩子而教。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教学常识却在具体的课堂上不知不觉间给淡忘了。

作为成人的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自作多情”。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理解想着法子喂给小孩子,相信孩子将来会像牛羊那样慢慢地反刍消化,还美其名日,这叫提升,这叫发展。

于是乎,课堂上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教师卖弄着孩子听不懂的高深学问,孩子说着“语惊四座”的大人话,以此来迎合老师的喜好。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复杂,在我心里就是一座山,就是一道水,就是这种清晰可辨的“山是山水是水”的层次,如果教师非要整出个“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来,在我看来这就是折腾,严重地模糊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教什么和怎么教,最终还是属于教师个性化的选择与创生,前者关涉到教师的课程素养和学科意识,后者关涉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智慧。而独有“为谁而教”,才是唯一可以确定的对象。

为谁而教,其背后的寓意是我们要更多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

儿童喜欢独立探索。他们一生下来,就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想想看,当下的课堂给了孩子多少因惊奇而发问的机会,又给了他们多少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相反,我们的课堂倒是出现教师的一灌到底、一问到底,即便那些称之为观摩的课堂,也不过是变了一点小戏法,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

儿童喜欢伙伴游戏。无论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其本质不能离开儿童的游戏精神。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就设计了辩论的环节。在相互对辩中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还有一位老师教学《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再现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或排练哑剧,或吟诵古诗,或古诗新唱,课堂显得情趣盎然。如果我们往深处想想,游戏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儿童喜欢好为人师。在西方哲学家眼里,儿童是成人的老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多次论述了孩子的伟大之处,他还独创了“小先生制”。但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互教的场景。其实,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请学生来组织教学,孩子完全有这个能力。浙江张祖庆老师在教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时,就大胆尝试了这种“小先生制”。张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一学生上讲台当起小老师,张老师自己屈尊当学生。课堂教学照样运作得很顺利。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孩子身上藏着很大的潜能。而这一切都需要老师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说,张老师的课堂上给了孩子一次惊艳的亮相,那么我们的视野不妨再往前推,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那堂经典课《太阳》,教师完全退到后面,把整个课堂学习让给了每一位学生。

因此,周一贯老师倡导的“语文为谁而教”这一思想的确具有哲学论和教学论的意义。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篇4: 《谁的本领大》教后反思

《谁的本领大》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教学时重点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学习课文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们。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并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呢?我采用了“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想一想”:每次比赛前,让学生想想风和太阳有什么心理活动,这实际上为学生感情朗读作铺垫。比如,在风和太阳第一次比本领时,为了体会它们的骄傲、自信,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要比这个,那可是我的________,我只要_____________,这小孩还不________________。通过训练,帮助孩子准确地把握情感,这样再指导学生朗读时就不用花大力气了,也就自然地水到渠成了。

“说一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说”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我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畅所欲言的热烈氛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在课的一开始,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变为填空题,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完成练习,理解课文。结束课时,在学生懂得道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演演两次比赛结束之后,太阳和风先生会说些什么,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读一读”:“ target=”_blank">课件教学就应该书声琅琅,情趣浓浓。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时,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尤其是教师鼓励性的评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演一演”: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裹紧”、“脱下”,把一些抽象的东西直观地展现出来。

篇5:谁的本领大教后反思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为了打造好这个舞台,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回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去研究课文,咀嚼文本精华,体悟文本内涵。例如:(1)本课设计让学生当裁判,在学生想当裁判的基础上充分、自主地阅读课文,主动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文本。在让学生判断“凤”和“太阳”输赢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含的寓意。(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再一次深入文本,体会寓意的含义。(3)在自夸本领时,让学生适当战士学习成果。尤其是学生阅读身份的转变(当裁判),促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的内需。

2、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耳朵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这堂课中,朗读训练贯穿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读,而且指导学生会读。比如风和太阳说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指导做到停顿适当,重音突出,速度不能太快等。将整体读和重点读相结合,让学生一读再读,读中语情,读中明理。课堂上采用范读(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读,起到示范作用),指名读,分角色读(如指导读好“得意”、“还敢……吗?”注意“谁、就算、本领大”要读出挑战的语气等),师生比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同时培养了语感。

3、注意语文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如生字的读写结合,引导学生用“……越……越……”、“惊讶”造句等。

4、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担当裁判,感情朗读,知道了风和太阳各有各的本领。同时抓住时机,让学生也夸夸自己的本领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夸,使他们既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事务各有长处,又一次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更加正确地看待别人这一道理。

5、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写生字的姿势:脚平、身直、臂开、头正。

尽管如此。课堂中许多时候并非如教师之愿,它的生成是教师无法预设的,我会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篇6: 《谁的得分高》的教后反思

《谁的得分高》的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连加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节是数字变大了,三个数连加的笔算方法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但它们的算理是相通的。

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从表中收集数学信息,看哪些学生能找出或找全表中的数学信息,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向学生渗透了观察表格的两种常用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的习惯。

通过让学生观察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展示淘气和笑笑不同思考角度,鼓励学生能够读懂他人的想法,能够与他人对话。

在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让学生说出要想清楚地比较出谁得分高,到底谁获胜通过列式计算就可以一目了然,然后再进一步让学生口列算式并试着进行解答,学生通过计算正确说出谁的得分高。

连加的竖式一年级已经学过,这节课重点让学生掌握三个数放在一起进行相加,计算方法告诉学生先算个位,后算十位,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这节课由于有一年级的基础,学生学趋同来比较轻松,很快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只有少数学生计算时往往个位满十不向十位进一,出现错误。

通过练习两导两练,发现了新的问题,连加运算用递等式计算,学生做起来有困难,我重点给学生做了示范,但通过练习发现,还是有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还待下一节课继续辅导。

篇7:谁教会了我们说脏话?

谁教会了我们说脏话?

最近我发现:我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说出许多脏话。我想,自己以前明明不会说脏话,这几天为什么经常说脏话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我决定进行一个调查。

调查开始,我先从我的哥哥入手。一开始,我先故意和他说话,我们的聊天进行的非常顺利,但是过了一会,我发现哥哥说了几句脏话,我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也说出了一句脏话。虽然哥哥会说脏话,但我并不认为哥哥就是教会我说脏话的罪魁祸首。

第二天,我决定向我的同学进行调查。我几乎和全班同学都聊了一遍天,发现全班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人不说脏话,其他百分之七十的人都会说脏话。而且,不说脏话的'几乎都是女生,说脏话的都是男生。他们先自己一个人说,后来一直在班上说来说去,最后,全班人都开始说了。

于是,我对这些男生又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在家长面前都不说脏话,只在学校说脏话,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开始逐渐增多。而这些都只是小孩,我想:会不会有些大人也说脏话呢?于是我又到社会上去观察大人们,发现大人都不像我们小孩,一直说脏话。

后来,我想出了一种方法:在我们班里,不管是组长还是组员,只要谁说了脏话,就罚写一张字,罚写的字还要规矩,否则就返工。我先在我们那一片实施,我们那一片人都很同意,大概是他们也想改掉这个坏习惯。实施的第一天,我和我同桌就抄了两张字。第二天,我又抄了一张字,我们都认真的完成了。我发现这样我们还是很难改过来,于是又将规矩改了一下,第一次说脏话抄一张字,第二次两张,就这样一直翻倍。规矩改了之后,我们那一片就再也没人说脏话了。之后我又将这种方法分享给每组组长,让他们也将这个坏习惯改掉,效果很好。后来,我们班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说脏话了,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

但是我还是想:为什么会有这么这么多得人说脏话呢?是因为我们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太放松了吗?以后还是应该有些拘束吧!

希望那些说脏话的人看了这篇文章后,可以尽快改掉说脏话的坏习惯!

篇8: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谈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教法的改革

(胡永梁 四川成都市教科所)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已在我市经过了三年多的实验和试用。广大地理教师普遍认为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与原用统编教材的最大区别,是它更适合学生自学,甚至可以说它是“自学的教材”,或 者说它既是“教材”,也是“学材”。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如何钻研和领会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如何把握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特 点?怎样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怎样尽可能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的 问题。大凡一次教材的重大改革和变动,都必然伴随出现一个教师如何逐步适应的过程。当前摆在初中地理教 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大胆进行教学、教法改革,缩短对九年义务教材的适应过程,尽快地使初中 九年义务地理教学走上正轨。

一些教师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时,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正好说明,九年 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如何指导好学生自 学已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教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适应九义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 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 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增加、长智、练 能的学习目标。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其主要途径和措施 是:

一、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认真钻研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原大纲和统编教材和主要区别,一是三 条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学会有关的地理基本技能,形成能力;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了重 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教学内容和要求表格化,多层次 ,更加具体、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遵循。四是突出了人口、资源、环境观点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地理与 自然地理并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更加突出。五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要求更加落实,对教学、评价、考核 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六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大纲、教材的变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师去适应,而且要尽快地缩短这个适应的过程,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要由教师讲为主变成学生学为主,要充分利用九年义务教育教 材,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 “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 学”,虽然只少了一个标点符呈,但它都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 学生学”,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读书、读图,勾画要点;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学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如何科学 、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训练和检测,检验学习的效果 ;等等。

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指导学生活动

过去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 的模式,即“组、复、新、巩、布”而进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的变革,当然地也给地理课堂教学提出 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才能与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地理课堂教 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象、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 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纲、读、动、讲、练、评”几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几个基本 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纲、讲、评”以教师的“教”为主,“读、动、练”以学 生的“学”为主。

“纲”是指教师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 读书的提纲等。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读”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 ,图象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教师应精心指导,尽可能地使学生读书、读图的目的明确,勾画、标注 文图的方法得当,逐步养成读书、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包括上述的读书、读图,勾书、勾图,教 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答问、讨论、填图、作业练习训练等。教师应有计划 、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恰当安排,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积极、充实、愉 快、有趣,不致感到上课学习是一件千篇 一律、枯燥乏味的事情。可以说,缺乏学生活动的地理课,决非一堂 好课。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泼,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 声答问次数的多少。

“讲”是指教师对重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性的概括总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学生 通过读书、读图、“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等自学活动已经懂得了、解决了的问题就不必再讲了 ,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晴”,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讲活。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半斤五 两、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讲”,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受欢迎的,教学效果也是极差的,这已经是被无数实 践的事实所证明了的。

“练”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 答问、填图、读图、“做一做”、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 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练习训练的 地理课,决非一堂好课。

“评”是指学生或教师对学生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的评析、评价、评讲。评,对学 生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它不仅要让学生明晰对与错,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是根据反馈信 息,有针对性地及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切不可掉以轻心,随意放过。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 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牢 固地掌握那些易混易错的重难点知识及规范化的答案,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上“读、动、练、评”等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是自发的、盲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计划、有 意识、有目的地对课堂学生活动的时段、形式、内容等精心加以设计安排,上课时再加以积极引导、指导和组 织实施。无准备、不安排课堂学生活动不行,自流放任地让其活动也不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是本身就有不少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如“想一想”、“读一读”、读图、选作复习题等,教师一方面 应当充分加以利用,适时进行安排处理,同时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及时按排其他形式的学生学习活动。 如果在每节地理课中,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平均能有1/2以上,那么,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就将得以体现,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也将得以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空话,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变革精神及“教师教学生学”也将逐步得以贯彻、实现。

换位思考散文欣赏

小学教育随笔换位思考

换位经典散文

换位思考作文400字

换位思考600字作文

有关换位思考的作文700字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懂得换位思考的作文

懂得换位思考作文「优秀」

“为谁教”PK“怎么教”
《“为谁教”PK“怎么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为谁教”PK“怎么教”(精选8篇)】相关文章:

党员在线学习心得2022-05-07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023-01-17

教学理论学习心得感想2023-01-06

声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2023-04-25

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心得2022-06-03

读《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有感2022-10-15

实心球实践课教案(再备课)2022-06-06

我和爸爸PK作文2022-05-14

吹牌大PK作文2022-09-09

超级PK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