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自由的风筝”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〇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各种方法,导入新课。
1建议一:创设情境,小品导入。(小品可以是书上的《取绰号》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如《一支笔的“**”》
2建议二:列举事例导入。可以是教师列举生活实例,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引导他们正确规因,提出课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建议三:启发导入。由教师讲述《电梯里的镜子》的故事,启发学生,引出课题。
根据主客观条件,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使教学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教学特长,体现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
活动一:
七嘴八舌
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用事实说明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活动二:
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母亲的“管教”》。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情景剧形式活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去,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如何进行换位思考,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
活动三:
故事续演
教师提供故事开始:李静和刘晓慧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练字、画画。有一次李静不小心,把刘晓慧的参展画给弄脏了。然后让学生自愿组合,续演故事结局,并说明选择理由。
“故事续演”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故事结局的不确定性可以给学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空间。
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和分析选择这个故事结局的理由,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活动四:
火眼金睛
要求学生擦亮自己的眼睛,用一种接纳、宽容和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以“欣赏”为题材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份欣赏,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爱心。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懂得如何欣赏他人。这也是与人为善的更高要求。
活动五:
现学现用
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小结。
案例分析,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的收获,也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活动六:
书上得来
交流并学习名人名言,体会其中的含义。
以名人名言来勉力学生,使课堂所讲的道理更加深刻,易于学生接受和感悟。
活动七:
身体力行
教师布置选择性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给父母听。
2、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与班上对自己有意见的同学交心,征求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并谈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主动消除误会。
布置弹性作业,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实现教师的分层次教学。
活动八:
诗情画意
教师出示短诗,与学生共勉。
融诗歌艺术于思想品德的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形式美,同时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新课小结
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教师做小结,音量由小到大,最后大家齐声高歌。
教师用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做新课小结,用音乐渲染教学气氛,结束教学。
篇2: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教材中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以新课标中“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为依据。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明确换位思考的实质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接下来谈一谈我的学生,从年龄特征来看, 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观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能力目标: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知识目标:学生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难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课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分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要求,本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初,给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 “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
接着学生思考:你们想到了这一点吗?
通过故事导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更好的'引出课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板书)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环节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将准备4个活动。
活动1【表演小品,情感体验】
我会让学生表演小品:《绰号——奇耻大辱》校园一角传来阵阵嬉笑声:“哎,你看见灰太狼了吗?”“谁是灰太狼”“就是咱班那个范小伟,你瞧他长的那样”“哦,太像了,太像了,你简直是太有才了!”
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假如你是范小伟,你当时的感受如何?你想对给你起外号同学说些什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
(板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通过表演小品这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热烈、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动2【情景探究,运用知识】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情景: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我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是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板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活动3【小组讨论,集体探究】
我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些问题:放学路上,小蓉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小蓉把钱带回家,准备明天交给老师,妈妈知道后对小蓉说:“现在失主一定很着急,我们到路口等等看,说不定失主会找过来。”小蓉和妈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围绕以上问题,我会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组,限时10分钟,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在学生中间进行巡视、指导。讨论之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后得出结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板书)换位思考的实质
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4【案例分析,运用新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案例:在一次心理咨询中碰到一位女学生,她因为宿舍中人际关系紧张而苦恼。在宿舍里同学们互不来往气氛沉闷,她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我告诉她:从现在开始,试着夸奖他人,真心赞赏他人的长处,如:“你的眼睛真亮!”“这件裙子对你再适合不过了!”等等。不久以后,她来告诉我,宿舍的气氛完全变了样,大家相互帮助。
学生阅读案例并思考:这位女学生宿舍气氛变样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引导总结: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板书)学会理解欣赏他人
材料阅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法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自评互评——巩固提高
讲解过理论知识后,预留10-20分钟,演讲巩固,演讲的主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演讲完之后,学生互相点评,最后,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种演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的认识。
环节四 回忆拓展——小结作业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如同一幕电视剧,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固然不可缺少,扣人心弦的教学过程当然很关键,让人浮想联翩的结尾也十分重要。因此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还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接着,我会布置一个拓展性的作业:全班同学合作出一期《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的板报。
这样的作业符合思想品德课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将课上所学到的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篇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〇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理解至上,善待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各种方法,导入新课。
1、建议一:创设情境,小品导入。(小品可以是书上的《取绰号》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如《一支笔的“**”》
2、建议二:列举事例导入。可以是教师列举生活实例,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引导他们正确规因,提出课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建议三:启发导入。由教师讲述《电梯里的镜子》的故事,启发学生,引出课题。
根据主客观条件,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使教学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教学特长,体现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
活动一:
七嘴八舌
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用事实说明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活动二:
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母亲的“管教”》。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情景剧形式活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去,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如何进行换位思考,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
活动三:
故事续演
教师提供故事开始:李静和刘晓慧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练字、画画。有一次李静不小心,把刘晓慧的参展画给弄脏了。然后让学生自愿组合,续演故事结局,并说明选择理由。
“故事续演”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故事结局的不确定性可以给学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空间。
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和分析选择这个故事结局的理由,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活动四:
火眼金睛
要求学生擦亮自己的眼睛,用一种接纳、宽容和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以“欣赏”为题材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份欣赏,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爱心。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懂得如何欣赏他人。这也是与人为善的更高要求。
活动五:
现学现用
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小结。
案例分析,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的收获,也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活动六:
书上得来
交流并学习名人名言,体会其中的含义。
以名人名言来勉力学生,使课堂所讲的道理更加深刻,易于学生接受和感悟。
活动七:
身体力行
教师布置选择性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给父母听。
2、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与班上对自己有意见的同学交心,征求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并谈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主动消除误会。
布置弹性作业,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实现教师的分层次教学。
活动八:
诗情画意
教师出示短诗,与学生共勉。
融诗歌艺术于思想品德的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形式美,同时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新课小结
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教师做小结,音量由小到大,最后大家齐声高歌。
教师用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做新课小结,用音乐渲染教学气氛,结束教学。
附录二:
1、情景剧:《一支笔的“**”》
楠楠和小明是一对好朋友。楠楠家富裕,小明家因为父母工作下岗而生活并不轻松。一次楠楠和小明去文具店,楠楠买了一支小明也非常喜欢的圆珠笔,但是小明因囊中羞涩没有买。回到家后,小明把想买圆珠笔的想法跟妈妈说了,他妈妈答应他,这次语文考试考过90分就奖励他这支笔。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这支笔。一天,楠楠的笔却突然不见了,找遍了书包和文具盒也不见踪影。这时他看到小明的那支笔,就下意识地认为是他偷了自己的笔,于是大声斥责小明。小明向他解释,楠楠也不听。
2、生活实例
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记得小时候经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这时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以上两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3、故事:《电梯里的镜子》
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看后面有没有跟进了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嘉宾们都显得有点尴尬,其中一位抱怨说:“我们怎么未能想到这一点呢?”
是呀,我们考虑问题时常常会海阔天空,但不幸的是,无论思路如何开阔,我们往往还是从自己出发的。
4、三个事例
事例一:A和B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下来了,A考了62分,他急忙问B考了多少,B没有告诉他。课间时间,A偷偷看了B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59分。A于是很骄傲的对B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C对A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假如你是A,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事例二: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我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事例三:皮皮是一个特顽皮的学生,一次美术实习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但是皮皮却大声喊叫:“老师画了一个大屁股!”这样一喊,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不止,而这个实习老师则是又羞又恼,扬长而去。假如你是那位实习老师,你会怎么想?有朝一日皮皮也成为一位老师,当他遇到这样类似的事情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5、换位思考的'理解
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曾经有个心理学家为了了解婴儿为什么在人多的场合哭这个问题,他就蹲下来从婴儿的位置来看世界。他发现婴儿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脸,只能看到大家的腿。这时他才知道婴儿处在一个满是脚的世界,怎能不哭呢?
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家长或老师批评自己后,如果心里有气,不妨换一个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就可以理解家长、老师对你的关心、爱护的态度;也可以调节自己不高兴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而改正错误。俗话说:“将心比心”,也就是这样的。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就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要想学换位思考需要一点好奇心,但是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少了这个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及感受。我曾听一个同学说过:“我想我的老师应该希望我这样,因此我这样老师是会很高兴的,可是他却批评了我,这不是我的错。”我们是在为“别人”想啊!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想象或期待时,我们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那么,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呢?还是其他?仔细地分析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并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义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这并非真正的为别人着想,因此他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这种做法缺乏尊重:尊重别人的责任,尊重别人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自主权。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这种。好奇心使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了解之后才能真正地开始“换位”,换了位之后,才能开始比较正确地思考,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这个。同学们,换位思考不是一件难事,但却需要你和你的好奇心开始合作。
6、换位思考的故事
有一个富翁平生爱吃美味的食物,因此他家的厨房不但大,而且人手多,每个人都各有分内的工作,挑水的只管挑水,洗菜的只管洗菜,切菜的只管切菜,另外还有煮食的、烧柴的。
这些厨房里的工人天天做着相同的事,日子一久不免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工作新鲜有趣又容易。有一天富翁突发奇想,让大家都试试交换工作的滋味。
交换工作后,只见一阵手忙脚乱,挑水的被刀子割破了手;煮菜的生火没生起来,却弄得一屋子烟;烧菜的挑水又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了个四脚朝天;洗莱的则煮出一锅半生不熟的饭。饭没做好,每个人还挨了一顿责骂,从此再也没人对工作不满了。
一位智者曾经对一位少年说过四句话,对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四句话分别是:
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自己
这其中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在把自己当成别人同时也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对于别人的苦衷要能够体谅,对自己的行为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立场自然有所不同,因此也常常会发生矛盾。越是有矛盾,越是难以互相理解。如果能够跳出这种思维模式,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就会发现一个颠倒的世界,也会发现一个公平的世界。
7、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把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他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8、军人的风采
4月27日中午,南京的军区454医院接到紧急通知:经军委主席江泽民批准,全军各大单位火速抽调1200名医务人员开赴北京,支援北京市组建非典型性肺炎定点医院。454医院必须立即派出13名医务人员,29日到北京报到。当这一消息传达到全院每一个医生护士和干部战士后,请战书就像雪片一样飞到院领导面前。作为医护人员,他们深知:“非典”的传染性极强,医护人员受感染的概率很高,死亡率高。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应远离“非典”,更不要说接触“非典”了。但国难当头,作为军人,454医院的全体官兵首先想到的是他人,不是相互推诿,而是抢着去承担危险。他们认为,自己多一分危险,别人就多一分安全。结果出现了大家争抢“赴京”名额的情景。
篇4:《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五年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和创设的情境,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换位思考的内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
教学难点: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三、教学过程:
【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厢式电梯。
问题1:为什么电梯四周要安装反光不锈钢板或镜子?
学生活动:发挥联想,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除了同学们说的作用以外,这几面镜子在设计之初被电梯设计者还赋予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设计者考虑到坐轮椅的残疾人在狭小的电梯里转向不便,特意在电梯里安装了这几面镜子,以便这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不用费力转向,也能从镜子里看到所到达的楼层。
(二)课件展示:电梯楼层按钮。
问题2:电梯里除了传统的纵向排列按钮外,为什么要有这种高度较低的横向排列按钮呢?
学生活动:发挥联想,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按钮是专门为坐轮椅的残疾人设计的。从一部小小电梯的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电梯设计者考虑到了有不同需要的乘客要求。这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为他人着想,我们称之为——换位思考。
【走进生活进行新课】
活动一:关注社会。
问题1.身边哪些事情能让你感受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说明这是谁为谁着想?
学生活动:列举身边体现换位思考的事例。
课件展示:我们身边的“换位思考”。
①公交车爱心专座、到站提醒:乘客朋友们,××站就要到了,下车的乘客请您做好准备。下车后请走人行道,过马路请走人行横道;②饭店卫生间门口“小心地滑”的警示标牌;③河提上的警示标志:此处水深,请勿游泳;④肯德基一高一低的洗漱台;⑤新华书店的温馨提示:亲爱的顾客朋友们,在您看书的同时请您照看好自己的财物,祝您在新华书店购书愉快!⑥公园里的无障碍通道;⑦人行道上的“盲道”
问题2.听到或者看到以上的这些设施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教师小结:可见换位思考充满着浓浓的关爱,能让我们感到他人的善意,感到社会的温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活动二:留意生活。
苏小东从小身材较胖,(教案 ) 身高也不高,于是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小冬瓜。
问题1:同学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经历?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实际生活,说说由于他人不恰当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不便、尴尬甚至伤害。
教师引导:同学可能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会被人恶搞。比如:你的名字被人用侮辱性的语言写在课桌上;由于身材、外貌和某些特征被同学们取了绰号;被故意悄悄躲在楼梯口的同学吓了一大跳;你原本结实的座椅,被值日生偷偷换成松动的椅子了;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复习资料不翼而飞……
学生活动:回忆体验当时的心境。
教师总结:显然,他人的上述行为都会给你带来不悦。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有些同学只图自己的一时之快,或许没有恶意,但却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也就是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在我们口诛笔伐他们之前,我们先想想下面这个问题:你有没有对别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应不应该那样做?为什么?
学生活动:反思自己生活细节,得出结论,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可见,如果我们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换位思考,就是要做到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就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这就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活动三:身边琐事。
问题1:生活中,你有哪些事情非常渴望和周围的人分享?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谈谈各自喜欢而渴望和他人分享的事。
教师活动:对学生列举的事不加以评论,而是先观察其他学生反应,观察是否有与发言者有同样爱好者,是否有明显持反对态度的同学。请和该同学有共同喜好的同学举手示意。采访一位没有举手或明显持反对态度的同学。
教师小结:可见,我们换位思考,不仅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做到自己喜欢的,也不要想当然地就认为别人也喜欢,从而强加给别人。这也体现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正所谓: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活动四:校园一角。
小琳是这学期刚刚转入的新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她虚心向同学请教,同学们也很热心地帮助她,期中考试她名列前茅。于是有许多同学也“慕名”前来请教,其中包括帮助过她的同学,可她总是敷衍搪塞,不愿帮助同学解疑释惑,生怕别人超过了自己,结果……
请你续写故事结尾。
学生活动:沿着事情发展的脉络,开展合理想象,为故事续写结尾。
问题1:你怎样评价小琳这样的做法?
学生活动:对小琳的这种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全面评价小琳的行为。小琳请教同学是一种要求上进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在自己进步以后,小琳却不愿意帮助别人进步,却是一种自私自利行为,没有做到换位思考。
问题2:我们之前讲过换位思考是不要把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而小琳没有强加给别人任何东西,那为什么我们还认定她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呢?
教师引导:虽然小琳没有把什么强加于人,但是,她没有为别人的.发展着想,没有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援助,这也是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如果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小琳能够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是她”,那么她就应该及时帮助有需要的人。
问题3: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要生存和发展,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请换位思考,别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发展。可见,换位思考不仅要做到不强加于人,还要做到在别人有需要时尽己所能帮助别人,正所谓: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还要帮助别人发展,这就是《论语》关于换位思考的另一种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时时处处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做到换位思考,那么,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过渡: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呢?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和思考问题,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但是两颗心之间总隔着一道门,只有找到打开这道门的钥匙,我们才可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那么打开心门的钥匙是什么呢?
活动五:寻找心灵钥匙。
1.情境创设:
当爸爸满脸疲倦回家时……
小明:爸,你怎么才回来啊?!我饿扁了都!快给我做饭去!我要吃…
爸爸:你妈又出差了,我单位忙得要命。
小明:你这爸爸是怎么当的啊?!人家菁菁家的爸爸妈妈对菁菁可好了,她一回家就能吃上美味可口热腾腾的饭菜,人家的福气怎么这么好啊!
爸爸:你这臭小子,人家菁菁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平常还帮爸爸妈妈干家务,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
小明:是!别人家的闺女好!你叫她做你女儿好了!
砰地一声,小明把自己锁在了房间里
爸爸:你……
问题:为什么父子俩当时没有做到换位思考?
学生活动:然后根据情境,四人小组讨论,找出双方的不足,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从父子俩对话人手,找出各自的不足。
教师引导:这次冲突很显然是由于父子俩都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有找到打开心扉的那把钥匙。情景中主人公问题所在:
①父亲没有考虑到小明当时很饿,小明没有考虑到爸爸工作很累——不够体谅和理解
②你这爸爸是怎么当的啊?你这臭小子——相互指责,不够宽容,不够尊重
③人家爸妈好,人家孩子乖——相互挑剔,不懂得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
如果我们能把前面的“不”都去掉,换成“理解”“体谅”“宽容”“尊重”“欣赏”“赞美”,那事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2.角色扮演。
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老师扮演爸爸,再演绎一次。要求:用到板书上的品质,看看结果与之前会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我们要做到换位思考,首先要多一分欣赏、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换位思考在行动上的体现就是把这份爱洒向人家,用自己的善举帮助别人——与人为善
活动六:感受温馨。
1.课件展示:20xx年1月30日《中国青年报》。
上海男子潘跃昀救起遭碾压的4岁女孩,并且送其到医院,垫付药费。当有人问他怕不怕被赖上时,他如是说:你没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坏人,但自己可以做好人。
问题: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活动:就此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会如何处理。
教师小结:我们不要因为网上放大报道的个别事件而磨灭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应该做一个不冷漠的好人。现在起,请不要吝啬伸出你善良的手。
2.课件展示:《爱心城市——宁波》。
旁白:20xx年宁波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殊荣。宁波能获此殊荣,宁波爱心人士的善举功不可没。在这座城市里,一次次演绎了爱的传奇,宁波市民连续两年以集体身份荣获“浙江骄傲——最具影响力人物”。爱心浸润的城市里,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如沐春风。
【教师寄语课堂总结】
到这里,我们的课就到尾声了.但是我们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紧握开启心扉的钥匙,多多换位思考,常常与人为善,我们的生命一定会更美好,我们的家庭一定会更和睦,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
【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篇5:“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教案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教案
白露/王庆虎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和创设的情境,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换位思考的内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
教学难点: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三、教学过程:
【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厢式电梯。
问题1:为什么电梯四周要安装反光不锈钢板或镜子?
学生活动:发挥联想,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除了同学们说的作用以外,这几面镜子在设计之初被电梯设计者还赋予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设计者考虑到坐轮椅的残疾人在狭小的电梯里转向不便,特意在电梯里安装了这几面镜子,以便这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不用费力转向,也能从镜子里看到所到达的楼层。
(二)课件展示:电梯楼层按钮。
问题2:电梯里除了传统的纵向排列按钮外,为什么要有这种高度较低的横向排列按钮呢?
学生活动:发挥联想,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按钮是专门为坐轮椅的残疾人设计的。从一部小小电梯的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电梯设计者考虑到了有不同需要的乘客要求。这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为他人着想,我们称之为——换位思考。
【走进生活进行新课】
活动一:关注社会。
问题1.身边哪些事情能让你感受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说明这是谁为谁着想?
学生活动:列举身边体现换位思考的事例。
课件展示:我们身边的“换位思考”。
①公交车爱心专座、到站提醒:乘客朋友们,××站就要到了,下车的乘客请您做好准备。下车后请走人行道,过马路请走人行横道;②饭店卫生间门口“小心地滑”的警示标牌;③河提上的警示标志:此处水深,请勿游泳;④肯德基一高一低的洗漱台;⑤新华书店的温馨提示:亲爱的顾客朋友们,在您看书的同时请您照看好自己的财物,祝您在新华书店购书愉快!⑥公园里的无障碍通道;⑦人行道上的“盲道”
问题2.听到或者看到以上的这些设施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教师小结:可见换位思考充满着浓浓的关爱,能让我们感到他人的善意,感到社会的温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活动二:留意生活。
苏小东从小身材较胖,(教案 ) 身高也不高,于是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小冬瓜。
问题1:同学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经历?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实际生活,说说由于他人不恰当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不便、尴尬甚至伤害。
教师引导:同学可能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会被人恶搞。比如:你的名字被人用侮辱性的语言写在课桌上;由于身材、外貌和某些特征被同学们取了绰号;被故意悄悄躲在楼梯口的同学吓了一大跳;你原本结实的座椅,被值日生偷偷换成松动的椅子了;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复习资料不翼而飞……
学生活动:回忆体验当时的心境。
教师总结:显然,他人的上述行为都会给你带来不悦。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有些同学只图自己的一时之快,或许没有恶意,但却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也就是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在我们口诛笔伐他们之前,我们先想想下面这个问题:你有没有对别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应不应该那样做?为什么?
学生活动:反思自己生活细节,得出结论,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可见,如果我们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换位思考,就是要做到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就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这就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活动三:身边琐事。
问题1:生活中,你有哪些事情非常渴望和周围的人分享?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谈谈各自喜欢而渴望和他人分享的事。
教师活动:对学生列举的事不加以评论,而是先观察其他学生反应,观察是否有与发言者有同样爱好者,是否有明显持反对态度的同学。请和该同学有共同喜好的同学举手示意。采访一位没有举手或明显持反对态度的同学。
教师小结:可见,我们换位思考,不仅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做到自己喜欢的,也不要想当然地就认为别人也喜欢,从而强加给别人。这也体现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正所谓: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活动四:校园一角。
小琳是这学期刚刚转入的新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她虚心向同学请教,同学们也很热心地帮助她,期中考试她名列前茅。于是有许多同学也“慕名”前来请教,其中包括帮助过她的同学,可她总是敷衍搪塞,不愿帮助同学解疑释惑,生怕别人超过了自己,结果……
请你续写故事结尾。
学生活动:沿着事情发展的脉络,开展合理想象,为故事续写结尾。
问题1:你怎样评价小琳这样的做法?
学生活动:对小琳的这种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全面评价小琳的行为。小琳请教同学是一种要求上进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在自己进步以后,小琳却不愿意帮助别人进步,却是一种自私自利行为,没有做到换位思考。
问题2:我们之前讲过换位思考是不要把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而小琳没有强加给别人任何东西,那为什么我们还认定她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呢?
教师引导:虽然小琳没有把什么强加于人,但是,她没有为别人的发展着想,没有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援助,这也是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如果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小琳能够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是她”,那么她就应该及时帮助有需要的人。
问题3: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要生存和发展,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请换位思考,别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发展。可见,换位思考不仅要做到不强加于人,还要做到在别人有需要时尽己所能帮助别人,正所谓: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还要帮助别人发展,这就是《论语》关于换位思考的另一种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时时处处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做到换位思考,那么,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过渡: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呢?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和思考问题,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但是两颗心之间总隔着一道门,只有找到打开这道门的钥匙,我们才可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那么打开心门的钥匙是什么呢?
活动五:寻找心灵钥匙。
1.情境创设:
当爸爸满脸疲倦回家时……
小明:爸,你怎么才回来啊?!我饿扁了都!快给我做饭去!我要吃…
爸爸:你妈又出差了,我单位忙得要命。
小明:你这爸爸是怎么当的啊?!人家菁菁家的爸爸妈妈对菁菁可好了,她一回家就能吃上美味可口热腾腾的饭菜,人家的福气怎么这么好啊!
爸爸:你这臭小子,人家菁菁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平常还帮爸爸妈妈干家务,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
小明:是!别人家的闺女好!你叫她做你女儿好了!
砰地一声,小明把自己锁在了房间里
爸爸:你……
问题:为什么父子俩当时没有做到换位思考?
学生活动:然后根据情境,四人小组讨论,找出双方的不足,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从父子俩对话人手,找出各自的不足。
教师引导:这次冲突很显然是由于父子俩都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有找到打开心扉的那把钥匙。情景中主人公问题所在:
①父亲没有考虑到小明当时很饿,小明没有考虑到爸爸工作很累——不够体谅和理解
②你这爸爸是怎么当的啊?你这臭小子——相互指责,不够宽容,不够尊重
③人家爸妈好,人家孩子乖——相互挑剔,不懂得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
如果我们能把前面的“不”都去掉,换成“理解”“体谅”“宽容”“尊重”“欣赏”“赞美”,那事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2.角色扮演。
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老师扮演爸爸,再演绎一次。要求:用到板书上的品质,看看结果与之前会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我们要做到换位思考,首先要多一分欣赏、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换位思考在行动上的体现就是把这份爱洒向人家,用自己的善举帮助别人——与人为善
活动六:感受温馨。
1.课件展示:1月30日《中国青年报》。
上海男子潘跃昀救起遭碾压的4岁女孩,并且送其到医院,垫付药费。当有人问他怕不怕被赖上时,他如是说:你没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坏人,但自己可以做好人。
问题: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活动:就此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会如何处理。
教师小结:我们不要因为网上放大报道的个别事件而磨灭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应该做一个不冷漠的好人。现在起,请不要吝啬伸出你善良的手。
2.课件展示:《爱心城市——宁波》。
旁白:20宁波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殊荣。宁波能获此殊荣,宁波爱心人士的善举功不可没。在这座城市里,一次次演绎了爱的传奇,宁波市民连续两年以集体身份荣获“浙江骄傲——最具影响力人物”。爱心浸润的城市里,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如沐春风。
【教师寄语课堂总结】
到这里,我们的课就到尾声了.但是我们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紧握开启心扉的钥匙,多多换位思考,常常与人为善,我们的生命一定会更美好,我们的家庭一定会更和睦,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
【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篇6: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重点: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难点:
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以上这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二、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板书)
活动:外号
目的:使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要求:阅读材料,结合学校和班级情况,说说“起外号”的现象。讨论
○1自己不喜欢的事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2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阅读P105页“相关连接”中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发展。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能忽视别人的存在,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三、理解之上 善待他人(板书)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大到国家、单位,小到家庭、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样。下面介绍一个个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鲍之交”故事:
阅读后思考一个问题:你希望拥有像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人总难免犯错误,这是总希望得到朋友的谅解。)
引导学生对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不体谅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样的结果?让部分学生谈谈体会,全班交流。
情境体验:懂得体谅!
放学路上,小蓉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探讨:站在失主的立场上,你认为最体谅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
教师小结: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是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怀,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8页的填空。
课堂小结: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更谈不上奉献爱心。请同学们增加了解,增进理解,少点误解,多点谅解,多一点友善。多一份爱心。
篇7: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知识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
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难点:
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活动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号
(活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
1、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
2、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3、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二)授新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情景活动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
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
结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2)将心比心,宽以待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二)
情景活动三:讲故事(马和驴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结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3)设身处地,善解人意(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三)
情景活动四:就“车上的和车下的”、“管鲍之交”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社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人难免犯错,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宽容的心去面对,去谅解对方,或许会意外地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与谅解,而谅解更是一种爱护,一种宽容。
师生进一步讨论: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情景活动五:在辨别中学会选择(设置三个情景,学生分析交流)
(4)换位思考的要求: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5)换位思考的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6)换位思考拓展运用——态度换位
变“挑剔”为“欣赏”;变“计较”为“宽容”;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四)
(三)小结新课:
总结本课知识结构并分析换位思考与与人为善的关系。
篇8: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各种方法,导入新课。
1、建议一:创设情境,小品导入。(小品可以是书上的《取绰号》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如《一支笔的“**”》
2、建议二:列举事例导入。可以是教师列举生活实例,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引导他们正确规因,提出课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建议三:启发导入。由教师讲述《电梯里的镜子》的故事,启发学生,引出课题。
根据主客观条件,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使教学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教学特长,体现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
活动一:七嘴八舌
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用事实说明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活动二: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母亲的“管教”》。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情景剧形式活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去,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如何进行换位思考,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
活动三:故事续演
教师提供故事开始:李静和刘晓慧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练字、画画。有一次李静不小心,把刘晓慧的参展画给弄脏了。然后让学生自愿组合,续演故事结局,并说明选择理由。
“故事续演”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故事结局的不确定性可以给学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空间。
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和分析选择这个故事结局的理由,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活动四:火眼金睛
要求学生擦亮自己的眼睛,用一种接纳、宽容和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以“欣赏”为题材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份欣赏,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爱心。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懂得如何欣赏他人。这也是与人为善的更高要求。
活动五:现学现用
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小结。
案例分析,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的收获,也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活动六:书上得来
交流并学习名人名言,体会其中的含义。
以名人名言来勉力学生,使课堂所讲的道理更加深刻,易于学生接受和感悟。
活动七:身体力行
教师布置选择性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给父母听。
2、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与班上对自己有意见的同学交心,征求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并谈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主动消除误会。
布置弹性作业,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实现教师的分层次教学。
活动八:诗情画意
教师出示短诗,与学生共勉。
融诗歌艺术于思想品德的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形式美,同时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新课小结
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教师做小结,音量由小到大,最后大家齐声高歌。
教师用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做新课小结,用音乐渲染教学气氛,结束教学。
篇9:《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
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知识与能力:
1、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篇10:《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2)懂得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中。
(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二、教学过程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从这组图片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那到底什么是与人为善?
图片中的人是如何对待灾区、贫困地区和其他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这些人身上我们有发现了哪些美好品德呢?
可见,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而善良又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故事导入】
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自古以来,善良被人们歌颂、赞美,善良在无数伟大的灵魂身上闪光,今天让我们先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殷雪梅救学生的事迹》
(一)感悟善良
1、故事《殷雪梅救学生的事迹》视频
一善良之心待人是发自内心的驱使,善良的行为必然不图回报。如果怀着自私利己的目的,为了得到某种回报,去做一些看上去善良的事,那不是真正的`善良而是“伪善”。所以善良应是无私的。
2、东郭先生(FLASH播放)
与人为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善待一切人和事。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对坏人、坏事一味放纵、宽容的那种毫无原则的善是“愚善”。 所以与人为善应要是非分明。
与人为善是善事,与邪恶为善却是恶事,与人为善不是与恶人相安无事,不是对坏事宽宏大量。善良的人不是无原则的好好先生,而是会与那些道德败坏、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否则就是对人民大众的不善。
3、林秀珍的事迹视频
善良之心是博大的
孟子有句话说得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善良要有一颗广博的爱心,子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与人为善不但要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还应关怀那些需要我们帮助支持的陌生人,如社会上的一些残疾人、病人、老人、小孩、灾区的同胞等弱势群体。
(二)发现善良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们身边不是没有善良的人和事,而是需要大家去发现。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善人、善事让你非常感动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活动:感动我的人和事——你说我说
只有有善良之心的人才能发现善良,可见我们的同学是多么可爱,多么善良。相信你一定会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万事万物,做正直善良的人,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实践善良。
如何实践善良,如何在帮助他人时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学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实践善良
看图片(可怕的冷漠),这幅图片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是否具有与人为善的品德,必须以行动来检验。帮助他人是与人为善在行动上的体现。我们应以实际行动去关怀、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其实让座意识很多人都有,关键是看你能否付诸行动。善良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不是真正的善良,那是一种“虚善”。
(四)布置作业:请大家课下搜集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
1
篇11:《换位思考友善交往》教学设计
一、学生及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提出处理人际交往要善解人意。针对有些学生不善于换位思考的心理,在与人交往中的明显缺陷,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体验他人情感世界的意识培养,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是学生必备的为人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关于友善交往品质的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指导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至上,善待他人”,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谅解、关爱、欣赏他人。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分析
[教学目标]
情态与价值:通过学生体验活动,体验友善交往的意义,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理,具备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排练小品,搜集与人为善、理解他人的相关典型实例或视频,在课堂展示;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把友善交往感受内化为实际行为。
知识与能力: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对人善良,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的重要性。
[依据分析]
三维目标对应着课标内容,“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知识, “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我们以人为本,就该体现教学的实质性东西。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与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友善交往。
教学难点:学生情感体验——感受“理解、体谅他人的感受”,内化道德认知。
重难点把握及突破:友善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把准教学方法,根据教材,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成课堂生成。“理解、体谅他人” 的道德认知是本节课的难点。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师课前准备:①了解学生思想认识;②收集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①准备讨论有关的资料;②相关学生排练小品,备好故事或事例,准备好道具。
四、教学过程
(一)旧课回望
礼貌、礼仪、竞争、合作、宽容(友善、平等、尊重、诚信)几个方面的交往艺术、交往品质回顾和展望。
(二)自学新课
理解关键词——换位、理解、善待、欣赏。教师巡视,了解、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三)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小品导入。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小品以教材上的《起外号》为依据,可改编,体现生动性,富有教育意义。结合流行起外号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说说类似的事情,自然而然引出课题。
活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开展“七嘴八舌”活动——给同学起外号的不良影响?班级里是否有这种现象吗?自己不喜欢的事可以强加于人吗?理由?(自己喜欢的事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提示:教师应说明“外号”有褒贬之别,不能一概把“起外号”说成是捉弄人。
(四)讲授新课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之一)
《论语》中此句话的意思,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分析: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善解人意,以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待人。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自己要先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这样对待自己。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可以如此对待别人吗?
(1)学生思考:此语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活动:现学现用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种西瓜”历史典故,结合“同学”被疏远的事例,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小结。(考察学生学习的收获,给学生学以致用之感)
(2)学生思考: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与自己生存与发展同样重要。
2.理解至上,宽以待人(换位思考之二)
活动:书上得来——学生展示搜集的名人名言,体味包含的哲理。
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雨果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罗曼·罗兰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善良——这是天才者的伟大品质之一。——(法)安格尔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英)罗素
真正善的人不仅有行善的愿望,而且有行善的行动。——(美)弗拉克梯利
当我们爱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希望别人爱我们。——(法)卢梭
(名人名言勉力学生,启示善解人意的重要,让学生从中感悟)
情景活动:就 “管鲍之交” “拾金不昧”事例说说看法。
(1)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达成理解的心理机制
(2)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要求与实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关注对方。)
提示:友情以宽容和理解为基础。人难免犯错,我们能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谅解对方,或许会意外地收获一份真挚情谊。
小插曲:是否所有事情都可以谅解?假若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
活动:你发现班级同学的哪些长处?
(3)换位思考拓展运用——欣赏他人
怎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会得到什么收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清楚地知道了换位思考和与人为善的关系。
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落实到行动中去,只有我们人人这样去做,交往才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六)课堂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有何收获?班级同学怎样对待友善交往这一问题,今后该怎么行动?
(七)作业布置
搜集典型事例, 并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请写出来。
五、板书设计
换位思考,友善交往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二)理解至上,宽以待人
1.学会谅解,与人为善
2.将心比心,与人为善
3.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六、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友善交往。用教条式的灌输和讲授,不符合新教材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同并接受友善交际的观点,这非常重要。案例、情境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不可忽视。
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得以交流,充满温情友爱,本身就是友善交往的体验。在具体操作中,导入、利用名言名句、小品表演等活动,主题鲜明、自然。
本节课依计划完成教学设计的内容,当然也存在问题。如,知识拓展方面,有待指导学生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层次,施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值得多加摸索。教学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点;多关注学习困难生,体现“友善”教学极为关键!对于学习困难生的点滴进步,应给予最大的鼓励。“友善教学”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了。
篇12:换位思考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认知目标:认识到每个人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懂得换位思考将有助于人际的沟通、矛盾的化解。
2. 情感目标:体验尊重他人的看法,感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3. 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同理,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问题,从而提升个人交际能力,避免人际冲突。
一、主持人(班长和学习委员)开场白:
班长: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至于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精彩写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下笔,别人 没有办法代替。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人品,正如我们的人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认清自己往往比轻视别人更重要。
学委:生活的美,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友情的纯真,来源于你对朋友真诚的相待。人生只有一次,它提醒我要珍惜这易逝的时光。
班长:镜子只能照出你的外貌,而生活却能洞照你的心灵。嫉妒是人生进取中最大的敌人。 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学委:在最悲伤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念;在最幸福的时候,不能忘记挫折。真诚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珍贵的赠品。人们常常慨叹生活中缺少美,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齐: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班会——“学会换位思考”! 班长:接下来先有请班主任老师为本次班会做一个简短的演讲。
二、班主任讲话
主要内容围绕作为班主任我的期许有哪些,本次的主题班会我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些东西并且时刻牢记,这次班会的目的哪些,还有提醒大家保持良好的纪律环境。然后开始。
三、活动1,先看一则小视频
让同学起来针对小视频,谈谈自己的想法。 班主任总结。
四、活动2,小品(提前彩排)
有请同学进行小品表演,请剩余同学仔细欣赏。表演结束后,有请同学说说看,你觉得谁的他的做法对吗?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
五、结束演讲。
根据本次班会作出总结,并提出要求。
六、最后以一首大合唱结束本次班会。
篇13:换位思考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缺乏换位思考的习惯,他们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感受摆在第一位,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这么对你你是什么感受。为此,本活动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因看待事物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时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建立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活动目的:
1.认知目标:认识到每个人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懂得换位思考将有助于人际的沟通、矛盾的化解。
2.情感目标:体验尊重他人的看法,感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3.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同理,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问题,从而提升个人交际能力,避免人际冲突。
一、主持人(班长和学习委员)开场白:
班长: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至于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精彩写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下笔,别人没有办法代替。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人品,正如我们的人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认清自己往往比轻视别人更重要。
学委:生活的美,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友情的纯真,来源于你对朋友真诚的相待。人生只有一次,它提醒我要珍惜这易逝的时光。
班长:镜子只能照出你的外貌,而生活却能洞照你的心灵。嫉妒是人生进取中最大的敌人。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学委:在最悲伤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念;在最幸福的时候,不能忘记挫折。真诚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珍贵的赠品。人们常常慨叹生活中缺少美,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齐: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班会——“学会换位思考”!班长:接下来先有请班主任老师为本次班会做一个简短的演讲。
二、班主任讲话
主要内容围绕作为班主任我的期许有哪些,本次的主题班会我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些东西并且时刻牢记,这次班会的目的哪些,还有提醒大家保持良好的纪律环境。然后开始。
三、活动1,先看一则小视频
让同学起来针对小视频,谈谈自己的想法。班主任总结。
四、活动2,小品(提前彩排)
有请同学进行小品表演,请剩余同学仔细欣赏。表演结束后,有请同学说说看,你觉得谁的他的做法对吗?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
五、结束演讲。
根据本次班会作出总结,并提出要求。
六、最后以一首大合唱结束本次班会。
篇14:换位思考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明白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要正确对待和解决矛盾。
(2)建立全面的人生观,看问题多角度思考,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不能自私片面。
(3)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他人,生活中多一些互相的理解,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二、活动重点:
着重提高学生对待矛盾的全面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律己宽人的优秀人格。
三、活动形式:小品剧、讨论发言、讲故事、演讲
四、活动准备:
(一)确定一名口才好,思维敏捷的活动主持人,认真做好整个程序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部分有能力的同学编排小品剧,并以自愿方式选取演员,提前认真排练。
(三)请班级文笔好,且善长演讲的同学准备配乐演讲和讲述故事,稿件自写。
五、活动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这是正常的,从哲学的角度讲,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但是有些问题我们不解决就会破坏我们的友谊,亲情,甚至以后的事业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矛盾,不斤斤计较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他人。那么,产生矛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做到律己宽人呢?这就是我们本次班会探讨的主题。“换位思考,律己宽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看图解意:
主持人:首先我们探讨一下看问题角度的问题。下面请大家观看这样一组画面,然后思考一下画中的含义,说明了什么问题。
1、投影仪在屏幕上显示画面。
画面(1)内容:一匹矫健的马站在中央,有四位“伯乐”正在相马。这四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结果都未相中此马。高的嫌矮,矮的嫌高,胖的.嫌瘦,瘦的嫌肥。
画面(2)内容:有两个杨桃,一个是侧面图呈椭圆形,一个是正面图呈五角星形。
主持人:看完了这两幅画面,你们感悟到了什么?
由三至四位同学谈了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主持人:以上几位同学理解得都很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我们不能只认定自己的立场是对的,应该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全面地分析原因,认识到别人的难处,消除矛盾,化解隔阂。
(二)小品剧表演: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看看生活中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矛盾。
1.“课间”
主要剧情:课间同学甲正在睡觉,这时其同桌学生乙从外面气冲冲地回来,回到座位,将书本狠狠地一摔,借以出气,却惊醒了学生甲。于是两人发生争执,甲指责乙影响别人休息,乙本已愤怒,更加火上浇油,心情更加糟糕。两人互不相让……
2.“课堂上”
主要剧情:上课铃声已响多时,班级仍然乱哄哄一片。年轻和蔼的女教师走上讲台,用微弱的声音,勉强维持了秩序。可是没过多久,同学们又像菜市场一样,说话的说话,吃东西的吃东西,还有照镜子的,睡觉的,简直不像样,女教师十分生气,便停止讲课……。
3.“在家里”
主要剧情:一名同学放学后,便坐在电视机旁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一会儿,妈妈下班回来了,非常劳累,而这名同学嚷着要吃水果,要妈妈洗水果,妈妈端来果盘,学生又缠着要买新衣服,妈妈不耐烦地说了她几句……。
4.“路上”
某同学起床晚了,因为怕迟到,便快步飞车,路上不管不顾。迎面走来一位女士手提水果,结果两人撞在了一起,水果撒了满地,而这位同学却甩下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呀!”,便继续飞奔……。
(三)讨论分析
主持人:同学们,看完了几个小品后,是否觉得这些事情也经常发生在你的身边呢?请思考和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小品剧“1”中两者是否都有错误?如果一方退步是否会有所缓和呢?
2.小品剧“2”中,如果同学站在老师的位置,会怎样想呢?
3.小品剧“3”中,孩子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呢?
4.小品剧“4”中,换做是你,你会怎样做呢?
【全班分4个小组,各组针对剧情,每组分析一个小品剧,由代表最后发言】
(四)互换位置
由四个小品剧的主人公,互换角度,进行表演,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得到同学们的赞同。
(五)演讲
主持人:既然我们明白了看问题应从对方角度着想,那么怎么做到这些呢?这又和我们律己宽人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听听两位同学的演讲。
同学A:内容提要:人与人之间难免有误会产生,如刘少奇所说“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们应该受得起误会,在任何时候都不牵入无原则的斗争,同时也应该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怒已之心怒人”,就能化隔阂为理解,化分裂为团结,使人格优化,美德弘扬,事业也会兴旺发达。
同学B:内容提要:我国有一部古书叫《抱朴子》上指出“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休,不可以小损为无份而无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主仁也。”也就是说整治自身修养品性,不要因小的利益不会而斤斤计较,律己宽人从小事做起。
(六)讲故事
主持人: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语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鉴言,早在古代就有许多律己宽人的事例。下面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1)同学甲《唐太宗下“罪已诏”》
(2)同学乙《蔺相如宽厚待人》
(3)同学丙《杨震辞金》
主持人:同学们,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做得又如何呢?
由几名同学讲述自己过去曾经的做法,结合古今榜样,做出今后的打算。
(七)班主任总结
我们这次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大家都积极参与,热烈地讨论,演员们也辛苦地排练,同学们都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收获,认识也非常深刻。宽容、理解这是一个人的美德,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遇到矛盾,我们要冷静。心中有他人,多为别人想想,不能只顾一己私利。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人接触中,宽以待人。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班会上的感悟,付诸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篇15:换位思考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目前,不少初中生存在不善于换位思考的心理状况,升入八年级的他们,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在换位思考方面有很明显的缺陷,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容易趋向固执,有一定程度的坚持性,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为使学生形成换位思考的意识,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关系,在温馨快乐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学习,现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生能理解什么是换位思考,为什么要换位思考,怎样换位思考,层层深入,从而明白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要正确对待和解决矛盾,懂得与人相处,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心理测试、图片展示、情境体验等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创设情境,启发思维,让学生参与其中,能进一步理解“换位思考”的必要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学习、生活中换位思考,建立全面的人生观,看问题多角度思考,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多一分理解,不能自私片面。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难点:在实际交往中懂得如何落实“换位思考”。
三、教法: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注重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通过自身体验和感悟,采用情境教学、讨论法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明道理,懂得换位思考的意义,减少矛盾和摩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心理测试
请同学们看课件:假如你带着5种动物到野外去,它们分别是猴子、老虎、孔雀、狗、大象。可是随着旅行的进程,你不得不逐一丢掉它们,最后只能留下一种动物陪你,你会如何选择呢?(同学展示自己的答案)
师小结:会发现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两个: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二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富有情趣的测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有趣的图片
1.展示三组画面,让同学们从中感悟,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结:同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就像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立场,进而有两者可能完全矛盾的想法,于是许多摩擦间隙就会出现??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学生调动感官,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从而理解换位思考的必要。)
(四)感受换位思考,思考以下问题:
1、和人交往中,你的烦恼分别有哪些?
2、你觉得你很亲近的人了解你么?他们误解过你么?
3、你身边的人带给你的困扰有哪些?
3、反思:当我们在生活中、在与父母的相处、和朋友的沟通以及跟老师的交流里每每烦恼之时,对此,他们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一步步递进,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明确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五)生活呼唤+“有时真的搞不清楚”
1、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摩擦很多就是由于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懂得换位思考而致。“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
2、这张图有意思在哪?
(设计意图:小结,明确学生在生活中懂得如何进行换位思考,为下面活动环节做铺垫。)
(六)角色互换——“如果你是??”
1、老师——场景一:当同学以各种理由向你请假时,但是他的理由都是敷衍,你会??因为??场景二:课堂上,看到一些学生在下面吃零食、玩手机、看杂志,你会??因为??
2、父母——场景一:孩子一回家就放下书包,直奔电脑,你会??因为??场景二:天很晚了,孩子说要跟朋友出去玩,你会??因为??
3、内心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互换环节,设立情境,让学生学会自我处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换位思考,真正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
(七)昨日重现:你的成长中,有因为一些小小的误会而渐行渐远的朋友么?有你至今仍难以释怀的人际交往中的遗憾么?如果当时能够换位思考一下,这些遗憾甚至伤痛是否就可以避免呢?一切无法重来,那么曾经的教训能换来我们的成长么?
(设计意图:通过放电影式形式,学生能够回顾自己的过去,从而更明确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的重要。)
(八)换位思考:化“挑剔”为“欣赏”。从欣赏的角度,列举原来你抱怨的人值得感谢的两三个地方。
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懂得换位思考,从而与他人更好地相处交往。)
(九)总结: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是美好的;学会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别人,他们是可爱的;学会欣赏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我们就能和各种人愉快相处。
篇16:换位思考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活动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其含意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观点虽历数千年而不衰,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原则被我们所接纳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交往活动和实践之中。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内涵
【流行起外号】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提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自己不喜欢的是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你喜欢,不等于别人也喜欢,还是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想,否则真有可能好心做坏事。
(2)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掌上明珠”】
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小乔对他人漠不关心。
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应当对他人也多多关照。
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3)关心、尊重、理解是根本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实质所在。
2、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管鲍之交”】
就“管鲍之交”谈谈你的看法。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想,理解至上。如果我们都能够时时处处都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他人的难处,我们就能够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赢得真挚的友谊。
把你经历中得到别人谅解时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2)对换位思考的要求
【小蓉与母亲的比较】
与失主调换角色,体验失主的焦急情。
与父母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子女的关爱。
与老师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学生的期待。
与失学的同龄人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求知的渴望。
与危难中的求生者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生命的留念。
小蓉与母亲二人做法不同,是因为母亲进行了换位思考,而小蓉却没有。为什么“饱汉不知饿汉饥”,就在于别的肚皮填不饱,一般说来自己的肚皮是不会觉得饿的。自己没有丢过钱包,所以体会不到丢钱包人的心情。
(3)以欣赏的态度待人
【欣赏别人】
让我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交流所获得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提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就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同时,我们应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
篇17: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为谁教”之问,我想,不如我们来看一看,学生需要什么?
我们如今是小学语文教师,许多年前我们也做过小学生。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不小的困惑,不妨来一个“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我究竟需要些什么?
明确一个方向――
很多时候,语文课堂中老师的行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小学生毕竟还小,老师想当然地设计、执行教案,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缘木求鱼。
如果我是小学生,关心的当然是自己的“学”。我不想机械地听从老师的“指令”,我想弄明白,在语文课堂上“我该做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前进的方向不明,很可能会走错路。小学生刚开始走上语文学习之路,我们有必要让他们明确语文课堂中学习的方向。
教给一些方法――
很多时候,语文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不待学生尝试就告诉。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际课堂中,不少老师却忘记了这一准则。
如果我是小学生,我希望老师教给我一些方法,然后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巧妙的引导。因为对于我来说,这些方法就等于是我学习的“武器”。
当然教学生方法,不能机械、呆板,让他们死搬硬套;而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掌握,然后教他们如何在实践中运用。
进行一点尝试――
语文教学正在“实现现代化”,正在“与国际接轨”,老师们在课堂中使用课件的次数越来越多,比如把课文、插图变成PPT,又如把更多的相关资料补充进来。如此一来,课堂上师生似乎都被多媒体“绑架”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我是小学生,我希望老师给我一些自主时间,让我自己尝试读好课文、写好字、思考问题、写好作文。我知道自己的表现可能还有些稚嫩,但是我迫切地希望得到“试一试”的机会。
我们都明白,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实实在在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不是我们直接塞给他们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这需要我们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中提高能力,发展素养。比如质疑的能力,老师不让学生尝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永远学不会提问。
感受一种变化――
很多时候,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配合”老师,他们根本没有学习的'热情。学了一节又一节语文课,他们没有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喜悦,没有体会到自我成长的快乐。
如果我是小学生,我希望老师用他(她)智慧的大脑,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我会在他(她)的引导下,欣喜地发现自己一天天在进步,然后渐渐地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小学生会因为取得成绩的成功感而喜欢上语文。教学相长,学生变化了,反过来又会推动老师的变化,语文课堂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要想解决“为谁教”的问题,不如直奔主题――小学生需要什么?用现代理念来讲,教育是一种服务,语文课堂是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服务。明白了小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给他们所需要的。
篇18:换位思考
人和人的差距,你不去仔细琢磨,是没法发现的。
你以为大家智商差不多,你只是缺个机会,但有些时候,可能真的不是这样子。假期我就遇见这么一件事儿。
孩子一岁半了,一直是由岳母照顾,国庆节我岳母回老家休息,她电话问我们孩子照顾得怎样,我们如实相告。通话的过程信号不好,电话断了。这时候,在旁边来找我玩的同学提醒我们说,你电话里别说照顾得好,也别说照顾得差,要说你快回来吧,孩子不如平时好。我心说,和家人说话干嘛还不照实际说呢,于是礼貌性地问了一句为啥,她接下来的话让我很震惊。
她说:你说好,她除了为孩子高兴外,会有挫败感,因为她照顾得不如你们好啊。你说差,她会为这孩子着急,觉得我这回家真不是时候。你说不如平时,一来表示孩子没事,二来表示你们不如她,这样她来给你们带孩子会很高兴,很有主人翁的感觉。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我岳母是属于那种真心爱孩子的老人,所以这个方法不能照搬,也不适合我们。但是这不到30秒钟发生的事情,却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下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你别管别人是不是有心机,同学这个意识就是很牛逼。在我们看来,这事儿很小,都不会想怎么说,说什么,但是她的即时反应就跟我们不一样。这其实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典范,通常我们用这种换位思考产生同情心和理解别人,但是在这里同学比这个理解别人又递进了一步,她利用了这点。强化这个思维方法的首要的好处在于,一旦你有这种意识,就会有意识管住自己的嘴。
比如说,我自己说话直来直去,绕弯子比较少。这个算优点也算缺点,当你不是出于坦诚而是因为想得少的时候,这就是缺点。说话不从听的人的反应出发,那就会毁掉很多交流的契机。换句话说,我自己并没有把换位思考作为一种工具来频繁使用。那么意识到这一点,下一次讲话的时候,我就要想一下我说的话会对听的人产生何种影响,这个影响会不会带来别人不好的反应,比如情绪变坏,或者由于语义的不明晰令人产生误解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当你说话不再只是图自己嘴巴的一时痛快,那用佛教徒的语言来说,不知道少造多少口业。我记得很久以前,听人讲佛教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困惑,那时候听说一些高僧大德会神通,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东西是非常神奇的,因此我总是会问一些比我更了解佛教的人关于神通的问题。可是这种东西太超出一般人的经验范畴了,因此当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听众之中必然会有人因为觉得这些事情离谱,从而对佛教徒产生误解甚至排斥和嘲笑。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不了解的情况下,谈论了这种我没有见识过的东西。我因为好奇而说话,反而可能使一部分人对一个宗教产生误解,这罪过算是大了。
我们普通人虽然没必要凡事都这么谨慎地考虑,但是说话前过过脑子总是没有错。我们常听一些前辈说:少说话,多做事;更老的前辈还说:三思而后行。都在告诉你要“慎言谨行”。
慎言的更高一层是巧言。虽然《论语》里批评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可能我要表达的和这个还不太一样。论语关于如何说话,还有另外半句话叫“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说跟长辈们说话,也是要看人脸色,不然和瞎子有啥区别,我认为这种察言观色就是巧言。你电话里虽然看不到对方脸色,但是讲一点好听话,还是没错。曾国藩也说了,“事亲以媚字为要”。从世俗的角度看,这样说他们高兴,干嘛不这样说呢?
所以,想到生活和工作上,你稍微在语言上注意下,听的人立马产生不一样的反应,那快快乐乐让自己获益,让别人感觉开心,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同学这种意识,可以说关键时刻每一句话都不落空,人家不牛逼才怪啊。
而且当换位思考变成一种能力,你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也许可能会由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不那么自私的人。这点转变也许就让你可能被人喜欢一点点,积少成多,最后真的会如老子所说“非以其无私耶,是以成其私”。你想一下,当你总是让人感觉愉快的时候,谁还会给你不愉快呢?找工作,谈朋友,做事情,几乎无一例外。
哎呀,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
★ 换位话题作文合集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以换位思考为话题的作文精选2023-02-01
换位的话题作文精选2024-01-21
懂得换位思考作文「优秀」2022-08-11
有关换位思考的作文700字2023-07-28
带热度的思考作文800字2022-12-06
换位思考散文欣赏2023-02-13
对英雄主义的思考高二作文2024-05-03
换位思考高三作文800字2024-03-2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2022-06-03
关爱他人,换位思考作文20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