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寒衣节的民间风俗

时间:2023-01-23 07:39: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关寒衣节的民间风俗(通用9篇)由网友“芝士拉面냠냠냠”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有关寒衣节的民间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寒衣节的民间风俗

篇1:有关寒衣节的民间风俗

寒衣节简介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风俗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寒衣节的民间风俗

篇2:寒衣节的民间风俗

寒衣节的民间风俗

一、寒衣节的民间风俗

1.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2.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3.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4.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二、各地寒衣节传统习俗

1.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2.南京

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3.洛阳

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焚烧寒衣来祭奠祖先。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焚烧送去寒衣。

4.山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5.山西

在晋南地区,人们习惯用五色纸做成衣服,然后在纸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说为去世的亲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在晋北地区,人们讲究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种御寒物品,有的人们还会用纸做一套房屋,有门有窗,为死者焚烧,非常精致美观。

三、“寒衣节”节俗地域差异与演变

自秦朝统一,至满清覆灭,帝制终结,古代中国,常为大一统、多民族的国家。文明历史悠久,国土面积广袤,地域文化众多,导致同一节日的节俗,往往因时代、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寒衣节”为逝者焚送纸制寒衣的节俗,在不同的地域,在主要节俗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特色。

今北京一带,人们大多在十月初一日前,去纸店买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粉红色、黄色等)蜡花纸,印上不同颜色(粉红色纸印白色图案,白色纸印青莲色图案,黄色纸印红色图案)的牡丹、菊花、蝴蝶等图案。可以将其剪成衣裤状,也可以不剪,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祭奠时,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祭毕,将包裹或送到坟地,或在门口焚烧掉。

今山西南部地区,在用五色纸裁制的寒衣中,要夹裹一些棉花。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逝者穿着才会暖和;山西北部地区,不仅要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还要用纸制作一套房舍,与纸衣一并焚烧给逝者。晋中平遥、临县等地,是在凌晨时焚烧寒衣。同时,妇女们要在门外放声大哭。当地人曾写诗描绘这一场景说:“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

今河南洛阳一带,有“十月一,油唧唧”的民谚。这天,家家户户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作为祭祖的祭品,祭品以油腻为佳;洛阳市区、偃师等县,人们不在坟上,而是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焚烧寒衣。具体做法是:傍晚,人们抓把土灰,在自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在圈内,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洛阳一带方言叫做“十月一儿,烧寒衣儿”。也有人在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焚烧些纸衣、纸锭,为“游魂路鬼”送寒衣,贿赂他们不为祸祟,且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为所谓孤魂野鬼烧寒衣的风俗,在今山东中部地区,也比较流行。洛阳新安县一带,则流行新婚女子,流行十月初一去为丈夫家去世不久的老人坟上添土;若在家庙中祭祖,还要请乐队奏乐助兴等节俗。

今山东西南部地区,寒衣节除要为逝者准备寒衣外,还要以逝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与寒衣一并焚烧给逝者,供其在阴间娱乐。

有些地方,不仅流传十月初一为逝者送寒衣过冬的风俗,即便健在的人,也要做一些象征过冬的事情。妇女们要拿出做好的棉衣,让丈夫、儿女换季。如果此时天气暖和,不适宜穿棉衣,也要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子则多在此日整理火炉,疏通烟囱。,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篇3:寒衣节的传统民间风俗

寒衣节的风俗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传统活动

烧寒衣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各地寒衣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南京

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洛阳

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焚烧寒衣来祭奠祖先。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焚烧送去寒衣。

山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山西

在晋南地区,人们习惯用五色纸做成衣服,然后在纸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说为去世的亲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在晋北地区,人们讲究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种御寒物品,有的人们还会用纸做一套房屋,有门有窗,为死者焚烧,非常精致美观。

篇4:有关寒衣节民间传统习俗

寒衣节简介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习俗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中国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篇5:寒衣节民间传统习俗

寒衣节传统习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寒衣节文明祭祀

一、摒弃陋习,文明祭祀

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祀方式,不搞任何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不在沿街沿路乱搭灵堂灵棚,不在办丧事过程中烧铺,不在公共场所焚烧纸钱和鸣放烟花爆竹,不在出殡沿线散撒纸钱污染环境。倡导采取鞠躬献默、敬献鲜花、植树绿化、擦碑扫墓、网络祭祀和家庭追思会等文明、节俭、低碳、环保的方式缅怀故人,变注重实地实物祭扫为精神传承,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

二、发扬美德,厚养礼葬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老人在世时,多尽孝道,多关心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后,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办理丧事、寄托哀思。让逝者欣慰,让生者无憾。

三、榜样引领,以身作则

落实全市移风易俗工作和干部职工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工作的要求,发挥党员干部在节俭治丧、遗体火化、生态安葬、文明祭祀方面的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广大群众,推动殡葬改革,倡导文明祭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华美德的践行者,争做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扫的带动者。

篇6:寒衣节民间传统习俗

寒衣节简介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习俗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中国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寒衣节”作为节日大概是什么时候

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因为《诗经·豳风·七月》明确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汉代儒者毛亨诠释此句句义说:“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冷了,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另外,《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立冬时,周代有迎冬之礼。天子率三公九卿等高官权贵到北郊行礼。礼毕返宫,奖赏为国捐躯者,抚恤其妻子儿女。有人推测,《礼记》所载周天子对逝者的赏赐,就是送寒衣。上行下效,相沿成习。

有人则认为,寒衣节起源于秦朝孟姜女为给被抓去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千里寻夫,到后发现丈夫已死,尸骨被砌进长城城墙,遂恸哭不已,哭倒长城的故事。自此,长城内外民众,便将农历十月初一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给逝去的亲人烧送寒衣,成为北方民众凭吊已故亲人的重要节俗。宋朝诗人刘克庄曾写《读秦纪七绝》诗感慨道: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东汉时。这种说法源于一则目前尚无法考证是否属实的民间传说。在这则民间传说中,有一位名叫慧娘的女子,她的丈夫叫蔡莫。夫妻二人的名字,虽同样在正史文献中,无可稽考。不过,这则民间传说的作者,却将二人与一位真实的历史名人挂上了钩。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造纸术发明者蔡伦。

民间传说的作者,将蔡莫设定为蔡伦的哥哥。蔡伦发明造纸术后,蔡莫夫妇见有利可图,于是向蔡伦学习造纸术。却因学艺不精,造出了一屋子废纸,卖不出去。慧娘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躺进棺材里诈死。蔡莫则喊来邻居们,帮忙处理“后事”。蔡莫将自己造的废纸折成钱状,在棺前焚烧。这时,慧娘“苏醒”过来,告诉众人说:“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蔡莫故意说道:“我只给你烧纸,啥时候给你烧钱来?”慧娘说道:“在阴间,用你造的纸折成的钱,就是钱财。我用你烧给我的钱贿赂阎王、小鬼,所以才被放回来。”夫妻二人合演的双簧,令众人信以为真。蔡莫造的纸,很快就脱销且供不应求了。由于这事发生在十月初一,人们便都赶这天,上坟烧纸,祭奠逝者。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明朝。《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稻谷已收获进仓,用新谷制作的各种吃食,首先要祭奠祖先,谓之“荐新”。天子也开始穿皮裘衣,昭告天下:冬天来临,改穿冬装。朱元璋遵循古礼,十月初一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将新收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间流传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综观上述四种“寒衣节”起源的说法,孟姜女哭长城、蔡莫夫妇烧纸钱,均为民间传说,于史无稽,不足为据;周代迎冬礼,却又无授寒衣这一重要的节俗;朱元璋授衣,却又与宋代已有许多“寒衣节”风俗记述、诗词描画不符,时间偏晚。鉴于宋代以前文献,罕有提及“寒衣节”现象,可以推测,“寒衣节”作为节日,大概在宋代时正式形成。

当然,这一判断,并不表明,“寒衣节”诸节日元素也是在宋朝形成的。比较合理的说法,应是自周代起,人们在冬季即将来临之际,已有迎冬、祭祖、荐新等一系列的礼俗活动。经过长期的演变,到宋朝时,人们在传承古代礼俗的同时,又增添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亲友送冬衣,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多为纸制)等节俗,“寒衣节”正式形成。

篇7:寒衣节都有哪些风俗

寒衣节都有哪些风俗

寒衣的风俗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寒衣节需要注意的事项

1、身体比较虚弱的人,这一天不要到坟地。坟地都在荒郊野岭,风大又冷,容易加重病情。

2、上坟时,不要嬉笑打闹;不要说忌讳、不敬的话;不要在坟地周围大小便;上完坟离开时,不要回头。这些都是老一辈人留下的.风俗,自有它的道理。

3、上坟时,带的所有冥衣、冥币等物品,都要烧尽。老一辈人说,如果没有烧完,在阴间的人是不能使用的。

4、家里门窗、床头前挂风铃的,这一天要摘下来。老一辈人说,风铃容易招来鬼神,深夜的时候容易入侵

5、晾晒的衣物早点收回,不要到晚上再收回。老一辈人说,晚上晒被子或收回的比较晚,鬼神会借去穿,导致你一年的工作都不顺利。

6、不要随意烧冥币、冥衣等,如果不再特定场所,容易招来其它鬼神,与烧给需要的人争抢。

7、这一天的晚上,妇女、儿童尽量不要外出,妇女体质比较偏寒、儿童体制比较虚弱,需要特别注意。

篇8:关于寒衣节的风俗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其他风俗

汉族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汉族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桥面、莜面。

篇9:关于寒衣节的风俗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寒衣节和冬至节的区别

寒衣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冬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左右,比寒衣节要晚一个月的时间。寒衣节的时候人们除了祭拜之外,也会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但是冬至的时候是已经进入了最冷的时间。

而且寒衣节是民间传统祭祀节,主要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别称“祭祖节”“冥阴节”。冬至节属于四时八节之一,虽然有的地方也有祭祖的习俗,但是更有团圆的含义,对于古人来说“冬至大如年”,是“亚岁”或“小年”,是在外漂泊得人都要回家过得冬节,重要程度不亚于新年。

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

各地寒衣节的风俗习惯

下元节民间传统习俗

寒衣节传统民间传说

寒衣节文案

寒衣节的民间习俗

十月十五下元节介绍

寒衣节寄语

今年寒衣节是哪一天

有关寒衣节的日记

有关寒衣节的民间风俗
《有关寒衣节的民间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关寒衣节的民间风俗(通用9篇)】相关文章:

建党节的来历和习俗2023-08-31

关于寒衣节的三大传说2023-01-13

寒衣节是什么节?2022-08-14

寒衣节送寒衣的禁忌2023-05-21

寒衣节祭祀祖先须知2023-02-04

墨西哥萝卜节是什么时候2022-12-24

“寒衣节”文明祭祀倡议书2022-10-28

寒衣节都要烧什么东西2022-05-06

祭祀活动祭山节2022-11-11

下元节的来历和传说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