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时间:2023-01-31 07:39: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共14篇)由网友“白茶清欢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篇1: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曲阜师大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一、该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挑山工》一文,“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可靠学生自学解决,第二问对理解挑山工的话有帮助,可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多花一点时间,以上是“疏”,而且是“疏中有密”。而挑山工一番含有哲理的话是教学重点,则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思考:①“我们”怎么走?挑山工怎么走?对此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作者是怎么写的?②从挑山工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以上是“密”,而且“密中有疏”。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代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程序,“逆”是不按顺序,而是或从结尾段导入,或从重点段教起。同时,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如逐段讲读课文,这是“顺”,但在有的段落的讲读中,经常抓住结句理解段落内容,这是“逆”,是“顺中有逆”;抓住篇末的中心句来讲读课文,这是“逆”,但抓住中心句后,却又是按课文顺序来理解,这是“顺”,是“逆中有顺”。教学程序是“顺”是“逆”,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确定。学生基础较差的,可以逆教的课文也应“顺”教,以利学生理解;学生基础较好的,可以逆教的课文就“逆”教。还可以“逆”中有“逆”,以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六、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理解教材,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因此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是“谐”,设置悬念的语言是“谐”,形象化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是“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于教学的也是“谐”。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但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须慎用。 七、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心理学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在教学中,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

篇2: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曲阜师大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一、该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挑山工》一文,“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可靠学生自学解决,第二问对理解挑山工的话有帮助,可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多花一点时间,以上是“疏”,而且是“疏中有密”。而挑山工一番含有哲理的话是教学重点,则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思考:①“我们”怎么走?挑山工怎么走?对此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作者是怎么写的?②从挑山工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以上是“密”,而且“密中有疏”。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代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

[1] [2]

篇3: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文/王凯旋)

一、演示技能及其功能

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各种直观教具、运用电教媒体或做某项实验等,使学生通过 观察获得他们所缺乏的感性认识的一类教学行为。演示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⒈辅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教功能。语文教材主要是凭借文字来阐明知识的,即使课文把 有关内容描述得很生动,就其情境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有些教学现象或知识点,光靠老师的讲解,不能使学 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如果借助演示来帮助讲解,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既形象又生动,直观性强, 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是助学功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但这种抽象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学中,配合适当的演示 ,可以以鲜明的直观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设“桥梁”,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引发 一系列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⒉启迪功能。学生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同认识事物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可以真实地再现感性材料,使抽象语 言描述的人、事、物、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 启发想象、启迪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的目的。

⒊直观功能。演示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具有极强的直观功能。凭借演示可以唤起再现性思维 ,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的形象,化抽象的语言为可感的事物,同时也可以借助象征性的演示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深刻含义。

二、演示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

⒈电教媒体的演示。电教媒体的演示是指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它 通过形、声、光、色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强的直观效果,使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 学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情境,受到感染。这类演示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声像演示。声像演示生动 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能使教学立体化,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如《瀑布》一文的教学,可根据课文内 容的要求,在接触课文前,老师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瀑布的壮观景色,未学课文,先受感染,对瀑布有 了直接的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接下来,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叠叠的浪和阵阵的风 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瀑布声音,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时,又分别播放浪涌上岸滩、风吹松林以及真正 瀑布声音的录像片断。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快便体验到了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响亮且延绵不断的共同之点,从 而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比喻运用的作用。另一种是幻灯投影演示。通过幻灯或投影把课文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图 片或图象显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演示简单,易操作,运用广泛。如教《海上日出》, 可将日出的整个变化过程设计成幻灯的拉片,通过演示,使学生活生生见到日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 生正确理解课文,体味作者的心境当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⒉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颇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给课堂教学激趣 添味。例如《赵州桥》是一篇常识

[1] [2] [3]

篇4: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文/王凯旋)

一、演示技能及其功能

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各种直观教具、运用电教媒体或做某项实验等,使学生通过 观察获得他们所缺乏的感性认识的一类教学行为。演示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⒈辅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教功能。语文教材主要是凭借文字来阐明知识的,即使课文把 有关内容描述得很生动,就其情境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有些教学现象或知识点,光靠老师的讲解,不能使学 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如果借助演示来帮助讲解,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既形象又生动,直观性强, 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是助学功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但这种抽象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学中,配合适当的演示 ,可以以鲜明的直观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设“桥梁”,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引发 一系列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⒉启迪功能。学生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同认识事物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可以真实地再现感性材料,使抽象语 言描述的人、事、物、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 启发想象、启迪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的目的。

⒊直观功能。演示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具有极强的直观功能。凭借演示可以唤起再现性思维 ,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的形象,化抽象的语言为可感的事物,同时也可以借助象征性的演示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深刻含义。

二、演示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

⒈电教媒体的演示。电教媒体的演示是指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它 通过形、声、光、色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强的直观效果,使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 学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情境,受到感染。这类演示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声像演示。声像演示生动 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能使教学立体化,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如《瀑布》一文的教学,可根据课文内 容的要求,在接触课文前,老师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瀑布的壮观景色,未学课文,先受感染,对瀑布有 了直接的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接下来,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叠叠的浪和阵阵的风 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瀑布声音,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时,又分别播放浪涌上岸滩、风吹松林以及真正 瀑布声音的录像片断。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快便体验到了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响亮且延绵不断的共同之点,从 而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比喻运用的作用。另一种是幻灯投影演示。通过幻灯或投影把课文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图 片或图象显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演示简单,易操作,运用广泛。如教《海上日出》, 可将日出的整个变化过程设计成幻灯的拉片,通过演示,使学生活生生见到日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 生正确理解课文,体味作者的心境当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⒉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颇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给课堂教学激趣 添味。例如《赵州桥》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赵州桥为什么能够经受千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完好无缺地 横跨在浚河上,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呢?其奥妙就在于拱形的大桥洞承受住了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道 理在此,但是,限于年龄和知识水平,三年级学生是很难弄明白这一道理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老师可以做 这样一个对比实验:

用长30cm、宽3cm的薄竹片平放在桥墩上,在桥面中央放物体B,问:桥面会发生什么情况?(下 陷)说明了什么?(桥面不能承受这一重量)老师然后把薄竹片弯成拱形,并固定好两头,将物体B放在拱形 的最高点,问:桥面下陷吗?(没有)将物体A(重量大于B的物体)取代物体B放在拱形桥上,问:桥面能 承受吗?(能)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承受的重量要比普通桥大得多)

很显然,这一实验,能生事半功倍之效。

⒊直观教具的演示。直观教具的演示是指借助照片、挂图、板画、标本、实物、模型等为辅助手段来创造 直观形象的教学。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提供生活场面, 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

例如,一位老师教《白杨》,在图片运用上作了优化处理,通过单幅到多幅的贴画演示,与情节发展同步 。学生看图学文,印象深,理解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幅茫茫戈壁的图画,结合课文内容,让同学们 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教到大戈壁铁路沿线出现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时,老师在戈壁图上贴上一行 白杨树,这样图文结合,学生对白杨树那高大挺秀的身姿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最后教到大白杨树旁几棵小白杨 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老师又在白杨树两旁贴上几棵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树,暗示祖国边疆的接班人正战胜各 种困难不断成长。这样,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配合图片分步演示,既揭示了课文内容,又增加了教学手段的 新奇性与趣味性,学生兴趣高,收获大。

此外,简笔画演示也经常运用于课堂教学,它是一种以示意性的简单草图来起说明、讲解作用的辅助手段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能够有机地沟通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图 文互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释词、析句、悟情、会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演示技能的运用原则

⒈目标性原则。语文教学中演示的选择,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围绕教学内容,考虑教学对象,精心选择 ,有机组合,突出特点,突破难点,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 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再好的演示也只能是花架子。

⒉完整性原则。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和再现表象的过程,只有在演示上较为完整地把表象再现出来,才能 达到应有的直观效果和情感效果。因此,演示时,要充分展示演示的过程,揭示规律,体现它的完整性。

⒊科学性原则。即演示的教具选择要适当,演示的过程展示要清晰,演示的结果分析要准确,使课堂教学 生动、活泼,达到优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浏阳师范学校)*

篇5:小语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小语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活动,这次总共听了七节课,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词、科普小品文、散文等,低中高年级的课都有,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听了名师们的课,我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各位名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祝禧老师在教学《圆圆的世界》这一课时,她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圆圆的事物,再品读小诗。特别是学生一边看漫画,一边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失落的一角》,真是一种享受。学生听入迷了,听课的老师也入迷了......现在想来,也不知祝老师练了多少次呢,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再者吉建和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把学生带进了那群雄纷争的年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雷燕老师课堂语言亲切优美,她带着学生走进那温暖的冬夜,去聆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魏星老师所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文就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寻找词眼这一环节,老师让同学们先分小组讨论,再推荐到黑板上写下词眼。接着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让同学们举手表决。这一过程用了将近十分钟,而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溪”的得票最多。魏老师没有直接说不对,而是说自己认为是“醉”字,然后交代作者的背景,引出词人爱用“醉”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还有李白也爱用“醉”,不过,一个醉得潇洒,一个醉得无奈。魏老师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以聊天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既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

魏老师的语言也很幽默,当他发现有同学手没举好时,笑着问:“你是向我招手呢还是举手的呢?”同学们在笑声中明白了正确的姿势也很重要。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徐老师在上《珍珠鸟》时,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重点词句,品读重点段落,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宋老师在指导看图说话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急吼吼为什么会起不来?”“平时你是谁叫醒的?”等,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特级教师们在课堂上潇洒自如的风采让我羡慕;他们的文学水平使我赞叹;他们对语文教学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令我惭愧。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促进我积极向上的动力。我要向这些优秀的老师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篇6:把握小语艺术特征实施素质教育

把握小语艺术特征实施素质教育

一、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显示形象。在阅读训练时,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运用多种表象去补充视觉表象,从而把课文所描绘的事物 或现象展现在眼前,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成为可感知的画面。

直观演示。通过观察小实验、实物的图表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它引导学生 从感性具体出发,建立抽象概念,它还是直觉思维形成的基础。“生动的直观不仅是艺术认识的一种表现,同 时也是哲学和科学认识的必经途径;但哲学和科学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概括,而艺术则从生动的直观到形象 描绘。”(注:黄济著,《教育哲学》第228页)

形象描述。运用形象化语言,具体说明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或联系语言的丰富表现,学习听 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

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包括创设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学习语言文字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必然要对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如果说逻辑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主 要借助于抽象概念的话,那么形象思维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伴随着具体形象或映象。”(注:华岗著,《美 学论要》第93页,)以“得意洋洋”(五、六年制第三册《美丽的公鸡》)的词义教学为例,可以这样对低年 级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彩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起头,张大嘴 巴,圆睁双眼,挺着胸脯,扑打翅膀,翘起尾巴。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公鸡是怎样想的――“自认 为很美丽”,“要比漂亮我第一”;说说公鸡是怎样做的――“整天”唱,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比谁美 ”。最后,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得意洋洋”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联系公鸡骄傲自满的形象 ,认识“得意洋洋”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明确使用的范围。

每个词语都是概括化了的。以上的词义教学,借助事物的形象,引导小学生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发展 过程,从而明确概念。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形象成为小学生抽象概括的感性支柱,促使他们顺利地登 上概括思维训练的台阶。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形象的伴随,形象又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深入与展开。

二、情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和培养的作用,具有推动力。首先 ,教师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和气氛,以情感人,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产生共鸣,置学 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之中,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怀。其次,在教与学的双 边活动里,始终伴之以双向的情感交流。这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教师沟通学生与 课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情与理是密切相关的,文章一般是情与理并重,学 生也是动情才能晓理。最后,情感具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其主体往往乐 学不疲,其乐无穷,并且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的情感活动是以感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 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 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和抒发。这是因为,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引发情 感,情感的激发使形象更鲜明,而鲜明的形象又将推进情感的激发。情感和形象就是这样相互促进。学生在掌 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就能深入理解有关词句所特有的感情。这样学习语言文字 ,有别于单纯训练语言技巧。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明晰形象,引发情感,领会意境,从而 使教材的思想内容化为春风甘霖,滋润小学生的心田,塑造美的心灵。

三、直觉性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判断的认识能力。比如,在几种方案面 前可以凭直觉判断优劣,观看一部作品后可以凭直觉判断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 对整体情境的把握。近代认知心理学则把直觉看成一种再认识过程,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长时记忆中提 取具有问题解决意义的答案过程。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 各不相同,各人直觉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直觉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和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体特征等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示。”(注:周义澄,《 科学创造与直觉》第115页至116页,)“可以把灵感、猜想、预感等心理想象看作是直觉思维的表现。”(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554页,)直觉思维在科学发明创造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直觉作 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作为一种脑的机能,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 的所有领域。”“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直觉活 动存在。”(注: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第389页。)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教与学双边的直觉活动 活跃,形成了直觉性的特点。

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到课堂教学都充满直觉判断。特别是在几个重要的教学工 作环节,直觉思维特别活跃,生机勃勃。这几个重要的教学工作环节是:

科学地加工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按一定的体系进行编排,逻辑顺序严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 钻研教材,有别于阅读一般的文章材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在实际运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科 学地加工处理,包括合理地组合,适当补充,进行科学的再加工,使之成为适合教学活动的内容。这就需要教 师的直觉判断,就像导演处理剧本一样,进行艰苦的再创造,发挥创造性。至于对相同的教材,根据不同班级 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则更需要教师的直觉思维。

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结构完整而又合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 步步登攀。编制课时授课计划时,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而且要有预见性,包括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和估算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教学时间等,进行周密的考虑,防患于未然。对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教师更 要灵活地处理。这都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进行直觉判断,适时调整,使教学方案更切合教学实际 ,顺利实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艺术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小学生的认识有它的发展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一般要引导他们从生动 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思维再到具体的实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既可以进行顺向的思维训练,也可 以进行逆向的思维训练。一旦学生的思路受阻,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教师就应进行直觉判断,巧妙地给予启 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突破停滞,获得新的发展。

从学的角度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直觉思维活跃。有的提出种种问题,有的猜测答案,有的.提 出不同的看法,等等。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只说到一半,有的学生就脱口而出,说出答案。学生思路敏捷,反 应迅速,一扫“满堂灌”的沉闷气氛。

四、审美性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它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同其他艺术一样,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具有审 美性,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同种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要 有如下几方面。

功利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是以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它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为突现课堂教学 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美,当然谈不上教学艺术,但如果只有艺术的美,而没有效益,它就失去 了存在的价值。只有既具有艺术性又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有一位教师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第四段,让学生上台表演董存瑞“站”、“托”、“顶”、“拉 ”的动作,模拟董存瑞的神态和竭尽全力的高喊,还安排了几个学生端着“机枪”对准“董存瑞”扫射。然而 ,学生表演时拖拖拉拉、羞羞答答、装模作样,滑稽可笑,远不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段课文是故事的高 潮,也是全篇的重要部分,集中表现了董存瑞为革命而献身的高贵品质。教师采用“以演助读”的方式,是为 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绪变化,似乎也符合“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但 是,由于机械套用,表演失“真”,事与愿违,学生不感到愉快,违背了审美性的特点。

综合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段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它可以调 动其他种类艺术的表现手段为自己所用,包括线条、色彩、语言、教学副语言、音响节奏和造型等。特别是现 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表现手段的高度综合性达到一种新的历史水平。人们感知教学艺术的器官也是多种多 样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因此,它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

同一性。这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统一,即审美主体的对象化、审美对象的主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实 践活动,同生产活动一样,“不仅为主体产生对象,而且也为对象产生主体”。但是,教学又与生产不同,它 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同一性,既适用于教师,又适用于学生。由此才成为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最重要 的审美特征。

教师既是创造、实施教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同时又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客体。在课堂教学的大多 数情况下,教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各项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从而成为实施教学艺术的创造主体;与此同时,它 又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美育的效果,从而使教师成为审美客体。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艺术的长期不懈探索追求中,既创造了教学艺术的风格,又不断发展了自身和学生的审 美感。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各项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是他们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通过审美对象,才能给学生 以特定的审美感受,才能培养美感。学生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投入听说读写的实践性活动,必 然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反映审美意识。这时,学生就成为教师的审美对象,教师从中获得信息和反馈;他 们也成为其他学生的审美对象,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从审美的主体转换为审美的客体, 也就推动了各项艺术性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创造性

(一)独创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独创性,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围 绕课堂教学目标,从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结构的安排,到教学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等,无不凝聚着 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心血。在课堂教学里,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展现,正是教师用创造性精神开拓出的优美艺术 境界,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活”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在课堂教学里,教师犹如演员进入艺术创作的角色,往往会随 着自己情感、兴致、灵感等的产生和作用,进行即兴发挥,并顺乎教学情境之自然或必然,产生锦上添花的功 效。在课堂教学里,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意外地提出各种问题。对此,迅速而恰当地处理, 不但能使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有时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新境界。在课堂教学里,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根据反馈的信息,有时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使之更切 合教学实际。教学既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章可依、有序可循的,又是灵活应变的。教学艺术的灵活性与教学 活动的计划性并不矛盾。任何计划,无论多么周到、严密,都不可能把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都预计在内。有计 划而又不拘泥于计划,善于灵活应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共振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不仅使教学具有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美,而且必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使课堂教学出现和谐的“共振”。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教师本身的一些活动,重要的还在于为学生培育一种良好的创造 气候与社会心理环境。在这方面,根据有关的研究,其要点是:(1)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通向创造性 思维的桥梁。(2)发展想象力。鼓励幻想。任何的创造性活动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幻想又是创造性想象的特 殊形式,问题在于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现实眼光加以评价。要从小在学生心里播下理想的种子。(3)解除恐惧 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小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将阻碍独创性的发展。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 消除不安全感,将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热情。(4)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承认个别差异,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将促进创造力的提高。

篇7:把握小语艺术特征实施素质教育

把握小语艺术特征实施素质教育

一、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显示形象。在阅读训练时,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运用多种表象去补充视觉表象,从而把课文所描绘的事物 或现象展现在眼前,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成为可感知的画面。

直观演示。通过观察小实验、实物的图表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它引导学生 从感性具体出发,建立抽象概念,它还是直觉思维形成的基础。“生动的直观不仅是艺术认识的一种表现,同 时也是哲学和科学认识的必经途径;但哲学和科学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概括,而艺术则从生动的直观到形象 描绘。”(注:黄济著,《教育哲学》第228页)

形象描述。运用形象化语言,具体说明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或联系语言的丰富表现,学习听 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

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包括创设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学习语言文字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必然要对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如果说逻辑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主 要借助于抽象概念的话,那么形象思维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伴随着具体形象或映象。”(注:华岗著,《美 学论要》第93页,)以“得意洋洋”(五、六年制第三册《美丽的公鸡》)的词义教学为例,可以这样对低年 级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彩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起头,张大嘴 巴,圆睁双眼,挺着胸脯,扑打翅膀,翘起尾巴。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公鸡是怎样想的――“自认 为很美丽”,“要比漂亮我第一”;说说公鸡是怎样做的――“整天”唱,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比谁美 ”。最后,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得意洋洋”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联系公鸡骄傲自满的形象 ,认识“得意洋洋”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明确使用的范围。

每个词语都是概括化了的。以上的词义教学,借助事物的形象,引导小学生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发展 过程,从而明确概念。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形象成为小学生抽象概括的感性支柱,促使他们顺利地登 上概括思维训练的台阶。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形象的伴随,形象又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深入与展开。

二、情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和培养的作用,具有推动力。首先 ,教师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和气氛,以情感人,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产生共鸣,置学 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之中,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怀。其次,在教与学的双 边活动里,始终伴之以双向的情感交流。这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教师沟通学生与 课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

[1] [2] [3] [4]

篇8: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让语言和思维和谐共生

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让语言和思维和谐共生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不能改,因为狐假虎威是一句成语,改了成语就不像成语了。”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足之处,我就加以补充。我告诉他们:“狐假虎威是长期沿用下来的一句成语。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不能更换文字。”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关于成语的知识,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发展。

篇9: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小语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的整合

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小语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的整合

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小语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的.整合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智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个体发展.

作 者:胡秋玲 彭海娟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城关一小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5)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10: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

即把自己的感情掩藏起来,借他人来透露自己的感情。例如张愈《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人撷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缩影,通过一位养蚕妇女进城回来后的感受,借女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剥削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起句交代时间和事由,第二句陡起波澜,以“泪满巾”设下悬念,牵人思绪。结局以“罗绮者”与“养蚕人”的鲜明对照,直接揭示主题。全诗以《蚕妇》为题,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蕴储诗人鲜明的爱憎,虽未直接阐述出来,但蚕妇字里行间的控诉,无不渗染着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

篇11: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

即通过历史典故来委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怀古喻今。例如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明”句即是用典。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固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诗人将这一典故移入诗中,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把自己的感情巧妙地掩藏其间。诗人用此典故,一方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另一方面则是以古喻今,表现将军武艺超群,勇力过人的高超本领。有这样的将领镇守边塞,烽火狼烟何愁不息。诗虽简短平实,但诗人的溢美之词,赞赏之情都通过这一典故跃然纸上。

古诗藏情的方式往往是紧密联系的,经常交替运用,在一首古诗里,甚至可以是几种方式同时并用。所以,在具体的阅读分析中,不能把它们看得太死。

篇12: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

即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透露出来。例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面上看,这首诗只是客观地再现自然景物,但“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语》)。诗人写冬雪之景,抒“独钓”之情,情与景紧密结合,融情入景,从而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当时被贬谪后那种孤寂抑郁,愤愤不平的情怀,已深深地隐藏并渗透在大雪严寒、天地静寂的景物描绘之中。透过雪景,我们不难体验出诗人隐藏于冰雪严寒之中的那种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进取精神和忠于理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这是古诗中最典型的“藏情”方式。

篇13: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

即只客观地叙述或描写某一件事,不作任何评价,诗人之情蕴藏于叙事之中。例如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从诗题看,这首诗既写了人,又写了事,人与事相互联系。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小孩钓鱼的姿势和河边的景色,后两句描述了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全诗抓住小孩钓鱼时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客观平实的语言,在描述中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蕴含着诗人的一种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童心未泯的天性,写得很有情趣。

篇14: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

这里的“比”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喻的比,一是比较的比。先看藏情于比喻中的例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四句,三句运用比喻,特别是最后一句,用具体无生命的“剪刀”来比喻那虽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春风”,从而告诉人们:大自然是以艺术为师的。它正如人们裁剪衣服那样在给柳树创造美丽的“细叶”。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蕴含着诗人向往春天的情思,同时也非常含蓄地赞美了“裁剪”春天的劳动者。再看藏情于比较中的例子,即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前两句写劳动人民,后两句写封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陶尽门前土”,理应“居大厦”,但是他们所居之屋却“无片瓦”;封建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理应“无片瓦”,但是他们却公然“居大厦”。这一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评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小语课堂教学随笔

教学方案

小手帕教学方案

小学生作文:冬季小语

用爱照亮人生高一作文

小语教学论文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完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秋游》的说课稿

读《美学散步》有感

农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共14篇)】相关文章:

《荷花》教后反思2023-07-15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博客2023-03-08

二年级上册《美丽的公鸡》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2022-12-22

《美丽的丹顶鹤》课堂教学反思2022-04-30

荷花教学反思2022-12-03

四年级《秦兵马俑》课文内容2023-11-30

《美丽的丹顶鹤》教学反思2022-08-20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总结2023-02-07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08-04

《桃花源记》教学课例2022-05-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