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课堂教学随笔

时间:2023-06-17 08:03:24 教育随笔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语课堂教学随笔(共15篇)由网友“M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小语课堂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语课堂教学随笔

篇1:心灵小语随笔

心灵小语随笔

已是深夜三点多,时光如水,任由一天又一天从眼前、从指间淙淙流过。

日复一日,多少个日子,都是这样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都说时间是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都一样多,一天24小时,谁又会比别人多一分,少一秒?而这有限的时间,既要给工作,又要给家务,既要给丈夫,又要给孩子,到最后,留给自己的又有多少?感到时间紧迫,也许就是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总是那么有限,总是比自己渴望拥有的要少。

可是,持家、相夫、教子,这些都是自己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举足轻重的事情。不仅仅因为生活是美丽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一分更具本色和自然的生活,是生活有所快乐,心灵有所依托,在一个个平淡而真实的日子里体会生命的多彩、多姿。

所以,忙碌是自己的宿命。

虽然,自己的愿望是平凡的,忙碌也是平凡的,可是依旧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像一粒种子,像一棵小草,像一株无名的小花,像一脉默默流淌的小溪;不仰高山,不慕白杨,不羡牡丹之绚丽,不恨江河之渊博,默默地、认真地、然而又是从从容容地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自己总是那么容易就感到了满足和快乐,虽然这满足和快乐也是平平凡凡的。因为芸芸众生,自己本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只是心中,一直执着地涌动着这样的渴望,渴望在有限的人生或在每一个日出的日子里,能有一些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希望在真正属于自己的这样一些时刻里,不再为金钱所惑,不再为名利所累,不再为义务所牵,不再为责任所系,让心情进入一种轻松、灵动的状态,或飘逸、或沉醉。

如有闲暇,或信意打开电脑,读人生、读自己,兴来了便涂写几个文字;或清茶一杯,或轻乐一曲,让心弦轻轻拨动,让心灵自由翔飞;或闭目凝神,或心神驰,想想如烟往事,梳理梳理纷乱思绪……让快乐在这样一刻在心头弥漫,让生命在这样一刻从容流过……

不拒绝忙碌,也不愿意错过放飞心灵的每一个时刻。

让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忙碌中执着前进。

篇2: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曲阜师大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一、该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挑山工》一文,“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可靠学生自学解决,第二问对理解挑山工的话有帮助,可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多花一点时间,以上是“疏”,而且是“疏中有密”。而挑山工一番含有哲理的话是教学重点,则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思考:①“我们”怎么走?挑山工怎么走?对此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作者是怎么写的?②从挑山工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以上是“密”,而且“密中有疏”。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代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程序,“逆”是不按顺序,而是或从结尾段导入,或从重点段教起。同时,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如逐段讲读课文,这是“顺”,但在有的段落的讲读中,经常抓住结句理解段落内容,这是“逆”,是“顺中有逆”;抓住篇末的中心句来讲读课文,这是“逆”,但抓住中心句后,却又是按课文顺序来理解,这是“顺”,是“逆中有顺”。教学程序是“顺”是“逆”,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确定。学生基础较差的,可以逆教的课文也应“顺”教,以利学生理解;学生基础较好的,可以逆教的课文就“逆”教。还可以“逆”中有“逆”,以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六、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理解教材,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因此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是“谐”,设置悬念的语言是“谐”,形象化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是“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于教学的也是“谐”。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但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须慎用。 七、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心理学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在教学中,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

篇3: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曲阜师大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一、该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挑山工》一文,“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可靠学生自学解决,第二问对理解挑山工的话有帮助,可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多花一点时间,以上是“疏”,而且是“疏中有密”。而挑山工一番含有哲理的话是教学重点,则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思考:①“我们”怎么走?挑山工怎么走?对此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作者是怎么写的?②从挑山工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以上是“密”,而且“密中有疏”。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代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

[1] [2]

篇4: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创设思考的情境。如教学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中的开放性题目□○□=12,14=□○□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都写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如在学习了数字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字,在学习了拼图之后我又布置了美丽的图案通过剪拼学生们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金鱼,有小船等等,我将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展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数学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篇5: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课文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体会作者文章的特色,学以致用,为今后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基础。要使学生得到发展,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话语自由空间,做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实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多读书,善于积累,勤动手是提高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关键。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呢?现就此话题谈淡几点具体的做法。

1、日记或者片段描写入手,激发写作兴趣:

“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求真、向善、爱美。”(魏书生)从日记入手激活学生兴趣,在爱好兴趣中打开学生写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学会观察,写好分类日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分类别的写日记的方法。第二,创设情景,写好活动日记。“运动会”、“五四”、“十一”、“教师节”、“元旦”等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写起作文来新鲜、刺激,就能抒写真情实感。并用“新闻发布台”、“故事笑话林”“手抄自办报”、“班级明星榜”、“聪明一休屋”等形式,营造作文环境。以此来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各种”生活信息,真实地、创造性地“再现”到文章中。

2、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

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②这样的作文教学能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思考,实现全体参与、个别辅导。拓展写作空间,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材料,促进思维和表达。

写作时应该做到:

一、学会审题,把握选材。

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只有弄清题目每个字的含义,才能确定中心。所以审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初中以记叙文为主,应注意题目的范围和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接下来是如何选材,有些同学作文中心不突出,内容没有详略。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概念:选材必须围绕中心,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要详写。接着给他们作文趣目,让他们确定中心,概述所选的几件事。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如何审题和选材有了正确认识。

掌握了审题和选材,还不能写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它告诉我们材料的积累是写作非常关键。

二、拓宽阅读面,善于发现。

如果我们仅凭借语文课内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男边的人、事、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异且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电子时代,电视与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给学生比书本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知识。面对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应如何选择呢?我建议学生和家长一起看,在家长的帮助下认清真善美假丑恶,提高提高的审美能力,并把它和看书、参观,做游戏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各种积累相互联系,更系统化。而网络为学生打开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我们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识。

三、勤于积累,注重练习。

写日记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写一次随笔,把最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每天有一名学生把自已所写抄写在小黑板上,课间同学们帮助他论证字、调、句的错误。使同学们少写“土语”,多用“雅词”。总之,凡自已的亲身经历,喜怒哀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写。这样,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读书、看报,积累了知识。仿写、改写、周记、书信掌握多种写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又互相取长补短,拓展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又不加重学生负担,达到多练的目的,提高写作速度,效果较好。

篇6:课堂教学随笔怎么写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语文课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而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传到中国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问题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子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第二,从生活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用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

数学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身边的物体,用自己身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

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快乐。

总之,课堂应该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而努力吧!

篇7:课堂教学随笔怎么写

人的一生在学校时间是有限,所学知识也受时代局限,学生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去吸收新东西。可见,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给学生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师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学生灵活运用传授的方法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

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预习的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

三、预习的步骤

1、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观察”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

3、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

4、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5、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解答。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针对学生基础差的特点,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篇8: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记得学生曾经问过我,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呢?我们以后还用得到这些内容吗?一时我没能回答得上来。是啊!现在学数学是为了什么呢?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在新授时,我们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同时我们更需要让学生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练习重在知识的巩固,然而在我的太多练习教学中,题型比较单一,形式比较单一,对于教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比较淡薄。这样练习,让我们的多数学生感觉数学只在课堂上,考试时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所以才会有那样的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老师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中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加以利用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联系生活,如果再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9:深夜小语杂文随笔

深夜小语杂文随笔

深夜的杭州,夜雨也凄凉,刚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号码,吵醒了正在熟睡中的我,一听,是老公打来的。

餐饮行业的他,下班总是在深夜,手机没有电了,一天没吃饭,还赶上了下大雨,从单位走到家里需要十分钟,大半夜手机没电打不着车,付不了款,刚才借着卖西瓜老板的电话打给了我,他买了半个西瓜,我加了卖西瓜老板的微信,给人家转了五块五西瓜钱。

手机一定要有电,出门一定要带伞,杭州的天气说变脸就变脸。老公被雨淋这不是第一次,但深夜一个人如此狼狈回到家里是第一次,我没在杭州,看不到此时此刻他的表情,估计比今晚的天气还难看。

老公年龄上比我小不少,但吃苦耐劳的劲头要比我强很多,生活中我是姐姐,但他总说哥给你买啥啥,带你去哪玩去等等。他自诩为我哥,就是想在我心里面变得强大,像哥哥保护妹妹那个样子,他总想做我的英雄,而我总给他很多机会去做英雄,他开心我也快乐。

他跟许多同龄人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除了长相上面成熟点,但走在一起,还是能看出来我是姐姐,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姐弟恋婚姻当初很多关心我的人为我捏一把汗,我其实觉得结婚的话无论嫁给谁都是有风险的,还不如就嫁彼此情投意合的。

许多事情别人看不懂,也不需要大家全部能理解,人生是我自己的,我庆幸还没太老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刚才老公又给我打电话,说他在用手机打游戏,心情也好了许多。手机充电了等于又续上命了,我能理解他此时此刻开着空调,躺在床上感受着“吃鸡”的'惬意,虽然刚才他被淋了个落汤鸡。

我在简书上写字他是非常支持我的,让我不要写他,这篇算是违约了,他平时忙,我写的,他不一定每篇都看,或许他看不到这篇。

我是做生意的,时间方面自由,最近在看一些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的书,看两页就犯困,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写作者是人类经验的记录者,我们必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以某种方式躲避大部分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写出生活。

写字的话不是很难,但写得能打动人心就不容易了,我看了别人的再看看自己的,不如别人也得有文采,文字用的也不美,文化水平有限,这个是硬伤,回炉再造不可能了,时间跟精力都不允许,只能平时多看看书,提高提高。

那天在写作群里有小伙伴问我写字为了啥,我当时回答是为了证明我活过,我写下来的都是我曾存在过的证明,并且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活过,不好也不赖。

刚才老公又打电话,问我睡了吗?我说睡了,他说睡了还说话。

确实得要去睡觉了,此时时间马上凌晨一点,这篇算是九月十七日,日更作业,哎,我早点有这样勤奋该有多好!

篇10: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文/王凯旋)

一、演示技能及其功能

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各种直观教具、运用电教媒体或做某项实验等,使学生通过 观察获得他们所缺乏的感性认识的一类教学行为。演示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⒈辅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教功能。语文教材主要是凭借文字来阐明知识的,即使课文把 有关内容描述得很生动,就其情境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有些教学现象或知识点,光靠老师的讲解,不能使学 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如果借助演示来帮助讲解,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既形象又生动,直观性强, 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是助学功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但这种抽象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学中,配合适当的演示 ,可以以鲜明的直观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设“桥梁”,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引发 一系列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⒉启迪功能。学生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同认识事物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可以真实地再现感性材料,使抽象语 言描述的人、事、物、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 启发想象、启迪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的目的。

⒊直观功能。演示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具有极强的直观功能。凭借演示可以唤起再现性思维 ,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的形象,化抽象的语言为可感的事物,同时也可以借助象征性的演示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深刻含义。

二、演示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

⒈电教媒体的演示。电教媒体的演示是指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它 通过形、声、光、色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强的直观效果,使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 学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情境,受到感染。这类演示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声像演示。声像演示生动 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能使教学立体化,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如《瀑布》一文的教学,可根据课文内 容的要求,在接触课文前,老师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瀑布的壮观景色,未学课文,先受感染,对瀑布有 了直接的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接下来,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叠叠的浪和阵阵的风 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瀑布声音,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时,又分别播放浪涌上岸滩、风吹松林以及真正 瀑布声音的录像片断。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快便体验到了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响亮且延绵不断的共同之点,从 而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比喻运用的作用。另一种是幻灯投影演示。通过幻灯或投影把课文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图 片或图象显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演示简单,易操作,运用广泛。如教《海上日出》, 可将日出的整个变化过程设计成幻灯的拉片,通过演示,使学生活生生见到日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 生正确理解课文,体味作者的心境当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⒉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颇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给课堂教学激趣 添味。例如《赵州桥》是一篇常识

[1] [2] [3]

篇11: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文/王凯旋)

一、演示技能及其功能

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各种直观教具、运用电教媒体或做某项实验等,使学生通过 观察获得他们所缺乏的感性认识的一类教学行为。演示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⒈辅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教功能。语文教材主要是凭借文字来阐明知识的,即使课文把 有关内容描述得很生动,就其情境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有些教学现象或知识点,光靠老师的讲解,不能使学 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如果借助演示来帮助讲解,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既形象又生动,直观性强, 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是助学功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但这种抽象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学中,配合适当的演示 ,可以以鲜明的直观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设“桥梁”,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引发 一系列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⒉启迪功能。学生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同认识事物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可以真实地再现感性材料,使抽象语 言描述的人、事、物、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 启发想象、启迪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的目的。

⒊直观功能。演示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具有极强的直观功能。凭借演示可以唤起再现性思维 ,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的形象,化抽象的语言为可感的事物,同时也可以借助象征性的演示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深刻含义。

二、演示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

⒈电教媒体的演示。电教媒体的演示是指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它 通过形、声、光、色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强的直观效果,使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 学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情境,受到感染。这类演示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声像演示。声像演示生动 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能使教学立体化,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如《瀑布》一文的教学,可根据课文内 容的要求,在接触课文前,老师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瀑布的壮观景色,未学课文,先受感染,对瀑布有 了直接的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接下来,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叠叠的浪和阵阵的风 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瀑布声音,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时,又分别播放浪涌上岸滩、风吹松林以及真正 瀑布声音的录像片断。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快便体验到了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响亮且延绵不断的共同之点,从 而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比喻运用的作用。另一种是幻灯投影演示。通过幻灯或投影把课文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图 片或图象显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演示简单,易操作,运用广泛。如教《海上日出》, 可将日出的整个变化过程设计成幻灯的拉片,通过演示,使学生活生生见到日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 生正确理解课文,体味作者的心境当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⒉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颇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给课堂教学激趣 添味。例如《赵州桥》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赵州桥为什么能够经受千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完好无缺地 横跨在浚河上,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呢?其奥妙就在于拱形的大桥洞承受住了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道 理在此,但是,限于年龄和知识水平,三年级学生是很难弄明白这一道理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老师可以做 这样一个对比实验:

用长30cm、宽3cm的薄竹片平放在桥墩上,在桥面中央放物体B,问:桥面会发生什么情况?(下 陷)说明了什么?(桥面不能承受这一重量)老师然后把薄竹片弯成拱形,并固定好两头,将物体B放在拱形 的最高点,问:桥面下陷吗?(没有)将物体A(重量大于B的物体)取代物体B放在拱形桥上,问:桥面能 承受吗?(能)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承受的重量要比普通桥大得多)

很显然,这一实验,能生事半功倍之效。

⒊直观教具的演示。直观教具的演示是指借助照片、挂图、板画、标本、实物、模型等为辅助手段来创造 直观形象的教学。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提供生活场面, 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

例如,一位老师教《白杨》,在图片运用上作了优化处理,通过单幅到多幅的贴画演示,与情节发展同步 。学生看图学文,印象深,理解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幅茫茫戈壁的图画,结合课文内容,让同学们 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教到大戈壁铁路沿线出现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时,老师在戈壁图上贴上一行 白杨树,这样图文结合,学生对白杨树那高大挺秀的身姿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最后教到大白杨树旁几棵小白杨 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老师又在白杨树两旁贴上几棵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树,暗示祖国边疆的接班人正战胜各 种困难不断成长。这样,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配合图片分步演示,既揭示了课文内容,又增加了教学手段的 新奇性与趣味性,学生兴趣高,收获大。

此外,简笔画演示也经常运用于课堂教学,它是一种以示意性的简单草图来起说明、讲解作用的辅助手段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能够有机地沟通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图 文互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释词、析句、悟情、会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演示技能的运用原则

⒈目标性原则。语文教学中演示的选择,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围绕教学内容,考虑教学对象,精心选择 ,有机组合,突出特点,突破难点,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 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再好的演示也只能是花架子。

⒉完整性原则。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和再现表象的过程,只有在演示上较为完整地把表象再现出来,才能 达到应有的直观效果和情感效果。因此,演示时,要充分展示演示的过程,揭示规律,体现它的完整性。

⒊科学性原则。即演示的教具选择要适当,演示的过程展示要清晰,演示的结果分析要准确,使课堂教学 生动、活泼,达到优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浏阳师范学校)*

篇12:小语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小语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活动,这次总共听了七节课,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词、科普小品文、散文等,低中高年级的课都有,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听了名师们的课,我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各位名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祝禧老师在教学《圆圆的世界》这一课时,她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圆圆的事物,再品读小诗。特别是学生一边看漫画,一边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失落的一角》,真是一种享受。学生听入迷了,听课的老师也入迷了......现在想来,也不知祝老师练了多少次呢,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再者吉建和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把学生带进了那群雄纷争的年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雷燕老师课堂语言亲切优美,她带着学生走进那温暖的冬夜,去聆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魏星老师所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文就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寻找词眼这一环节,老师让同学们先分小组讨论,再推荐到黑板上写下词眼。接着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让同学们举手表决。这一过程用了将近十分钟,而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溪”的得票最多。魏老师没有直接说不对,而是说自己认为是“醉”字,然后交代作者的背景,引出词人爱用“醉”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还有李白也爱用“醉”,不过,一个醉得潇洒,一个醉得无奈。魏老师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以聊天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既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

魏老师的语言也很幽默,当他发现有同学手没举好时,笑着问:“你是向我招手呢还是举手的呢?”同学们在笑声中明白了正确的姿势也很重要。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徐老师在上《珍珠鸟》时,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重点词句,品读重点段落,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宋老师在指导看图说话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急吼吼为什么会起不来?”“平时你是谁叫醒的?”等,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特级教师们在课堂上潇洒自如的风采让我羡慕;他们的文学水平使我赞叹;他们对语文教学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令我惭愧。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促进我积极向上的动力。我要向这些优秀的老师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篇13:明月小语生活感悟随笔

明月小语生活感悟随笔

35岁,似乎是人生的分水岭,我决定在这之后重新计量、规划我的人生,好的改变应该什么时候都不晚,不是吗?

看事物要辩证地看,有时看法不同是因为角度的差异。有时写作不能一味歌功颂德,社会也有阴暗面,就像太阳也会有黑点,但如果一味地站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是阴影才怪!

我喜欢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点滴,并记录下来。

人生因奉献而精彩,生命因付出而充满价值,我可以接受职业的优劣,但我不再认为职业也有卑微,就像每一个生命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喜欢一个人,就要喜欢他的一切,包括包容他的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在婚姻中是极为可怕的。

对于父母,子女不能只是一味索取,有的只应是感恩。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教育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即使还很小,也可以回报父母,而不是等长大以后。

心胸狭窄对人的桎梏是很大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我认为一个人的修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他能否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所谓成功,智力因素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但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我认为是对的方向、不懈的坚持。这就是有些智力并无过人之处的人成功的原因,因为不能自恃优越,所以唯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想教育好孩子唯有不断完善自己。而尊重孩子是走近孩子心灵,教育孩子的前提。

善于倾听,弄清真相再作评判是处理孩子之间问题必须要做到的。当孩子之间有点小矛盾时,如果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所教能做的是管好自己的这个巴掌。

听说因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有的家长都拳脚相向,可是边上原来有冲突的孩子却玩得正欢。可见,面对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就是教会孩子正确归因、就是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冲进孩子之间大动干戈的给孩子带来的是多么糟糕的影响啊!甚至破坏了孩子在集体中原本和谐的同学关系。

篇14: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随笔

许多老师都会觉得上小学音乐课不简单,课堂中老师进行教学有很多的困惑。其实,我觉得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上有一些潜在的、深层次的内因,只要做到下面几点,课堂教学就灵活多了。

一、要了解学生的音乐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爱的教育理解成纵容学生,对学生的许多做法不闻不问。对学生许多错误的见解不能给出相应的指导与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美丑、是非观点将越来越模糊。由于音乐老师在学校中一般都要跨班教学,除了音乐课以外,基本没有时间跟学生接触。在音乐课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老师们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跟学生沟通思想的基础上去组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心血。

二、要懂得巧妙的班级课堂组织。由于平时只知道一时的严格要求,但是不能长期督促强化。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对一些平时比较调皮的、上课常捣蛋的同学盯得很紧,而一些音乐学的比较好的,在器乐、声乐等方面有特长的同学管得比较松,对他们的违纪现象老师则往往是轻描淡写或是视而不见。不同的乐曲,不同的情境,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把握。如果对教学内容的内涵、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不够,就会出现教学组织不力的现象。

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古人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可见提高儿童课堂常规的认识对他们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志向和激励作用,要提高孩子们对课堂常规的把握必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处、从具体事情中形成影响和概念。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理智的有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对学生的爱,才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而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才能积极的与教师配合。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化解课堂上的矛盾 。

篇15: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随笔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如果单纯的技术训练就会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丧失对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所以我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我所教的是小学四年级的音乐课程,四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活泼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指导学会聆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万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课前指导学生多聆听几遍歌曲,掌握基本的旋律和节奏。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学唱歌曲也跟快些。

二、指导学生熟读歌词,并做情绪处理。

在听一遍歌曲之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讲述歌曲大概内容,表达的的思想内容和活动情节并进行爱国、爱党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游戏、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游戏和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同他去》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也是一首游戏歌曲。歌词简单易懂,就是要求小朋友们邀请别人来玩游戏,小孩子表现欲强,这堂课中能积极参与,并且能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叫到谁谁就来比赛,为自己组争光,既能活跃课堂、小孩得到锻炼,而且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了歌曲,又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运用已有条件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注意

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电教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来说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但是也有很多方面还做的不足,音乐新课标改革提出了更好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标,这要求我们更善于总结,经常回顾,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我们也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情况去更好地开展我们的音乐教学,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随笔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三大策略

积攒散文随笔

家长育儿经验随笔

教师发展网高中语文国培个人计划

小猪嘟嘟 教育随笔

名师工作室活动讲话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组教研计划

教师简介范文

旧时回忆的故事随笔:黄金水道

学年语文骨干教师总结

小语课堂教学随笔
《小语课堂教学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语课堂教学随笔(共15篇)】相关文章:

生活小语,春心荡漾作文2023-02-28

柳教师培区培计划2022-04-30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随笔2022-07-23

教育随笔:老师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2022-10-19

教育随笔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空间2023-10-05

幼儿多鼓励少批评教育随笔2022-05-07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综和)2023-11-16

我与死神擦肩而过心情随笔2022-04-29

积攒坚强作文2022-05-06

教师国培个人校本研修计划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