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时间:2023-02-02 07:26:3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精选16篇)由网友“Juleee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篇1: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一、诵读文本——享受古韵的凝香精华

1.坚持范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坚持范读每一篇课文,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细致通读,借助注释,理解字句。当学生通过听读、标记后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照注释、参照工具书疏通字句,理解文意了。这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以个别辅导为主。不过,教师要在学生疏通字句之前做一点方法上的指导。其一,字词积累。在理解识记字词时,可以归纳出几种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其二,句子翻译。先让学生明确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准确无误)、达(通顺畅达)、雅(语句优美)。然后对学生强调: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外,还要学会必要的留、删、补、调等方法。

3.反复朗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自己的个人感悟,读得如从己出,产生共鸣。朗读是形成文言语感的最好方式,一旦语感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4.比赛诵读,读出感悟,积淀底蕴。最后可以进行诵读比赛。比赛时,能在短时间里背出来的同学最好背诵,背不出来的就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读。

二、立足课内——探究教学的实效本真

1.突出人文。文以载道。教师有必要腾出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其实,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鉴于此,文言文教学也应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注重欣赏评价,让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2.重视积累。古代作者们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是传递出一番人生哲理。诸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予人鼓舞。中国的文言诗词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要积极享受古文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三、辐射课外——提升文言的阅读能力

古文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学习文言文也有助于提高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炼字的能力和阅读的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除了“立足课内,打牢基础”外,还要引导、推荐、帮助学生多读一些课本以外的经典古诗文。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虽然相对固定,但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应该是千篇 一律的。在落实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要切实地引导他们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他们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

篇2: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一、诵读文本――享受古韵的凝香精华

1.坚持范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坚持范读每一篇课文,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细致通读,借助注释,理解字句。当学生通过听读、标记后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照注释、参照工具书疏通字句,理解文意了。这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以个别辅导为主。不过,教师要在学生疏通字句之前做一点方法上的指导。其一,字词积累。在理解识记字词时,可以归纳出几种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其二,句子翻译。先让学生明确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准确无误)、达(通顺畅达)、雅(语句优美)。然后对学生强调: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外,还要学会必要的留、删、补、调等方法。

3.反复朗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自己的个人感悟,读得如从己出,产生共鸣。朗读是形成文言语感的最好方式,一旦语感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4.比赛诵读,读出感悟,积淀底蕴。最后可以进行诵读比赛。比赛时,能在短时间里背出来的同学最好背诵,背不出来的`就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读。

二、立足课内――探究教学的实效本真

1.突出人文。文以载道。教师有必要腾出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其实,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鉴于此,文言文教学也应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注重欣赏评价,让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2.重视积累。古代作者们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是传递出一番人生哲理。诸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予人鼓舞。中国的文言诗词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要积极享受古文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三、辐射课外――提升文言的阅读能力

古文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学习文言文也有助于提高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炼字的能力和阅读的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除了“立足课内,打牢基础”外,还要引导、推荐、帮助学生多读一些课本以外的经典古诗文。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虽然相对固定,但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应该是千篇 一律的。在落实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要切实地引导他们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他们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

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教师为了提高考试中文言文的得数,不得不继承文言文教学的“光荣传统”――串讲式: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讲到底。

很多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这样的误解: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教授文言文纯粹是给学生讲一点文言文的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所进行的古诗文教学就逐渐形成这样一种现状:教师始终在不变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着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串讲、灌输、大量的习题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规定好的不变的知识技能。

这样的古诗文教学,教师不可谓不下力,台下博览群书,字斟句酌,台上苦口婆心,声嘶力竭,这种长时间的重复在迫使学生形成某种思维定势的同时,无疑也给他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和羁绊,将他们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套子里,因循守旧,造成思维的惰性,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教学双方对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人文因素等不予重视。所以出现上述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针对文言文教学目前的状况

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要转变思想,必须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采用灵活生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发掘文言文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明白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好的途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我们的初中阶段的文言大都文质兼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这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绝佳机会。对于这样好的朗诵材料我没有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而是引导他们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领会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美,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另外,诵读还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就的指出:“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要明白研究性学习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以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总是有一种畏惧心理,缺少钻研和探究的热情,文言文的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比较探究和拓展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的理解,还在于感悟古代优秀作品所蕴涵的人文情感。从而使他们愿意走进作品,走近人物,去品味文言文精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肯定他们的个性而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神奇夸张的想象。

难以想象,一个看到文言文就头痛,听到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地大讲特讲就反感的学生会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富有开创性地去思考《陋室铭》《小石潭记》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去揣摩《核舟记》里精彩的细节描写。

在探究性学习状态下学生是积极探求,兴味盎然地吸收,学生有了极大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获得真正的成功。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编演课本剧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效果有重要作用

编演课本剧顺应教改趋势,是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使情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

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就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编演的课本剧。秦王、唐雎、安陵君,三个人物极具个性,通过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实,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演好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如果不达到这样的要求,自己能胜任这个角色吗?这样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使学生思想上使学生思想上有了一种压力感。课本剧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等,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此外,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提问的机会,创设一些竞赛的环境,创设一些近似游戏的方式等来开展教学活动,都能使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上述的种种做法,使原本较枯燥难懂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对的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了,学习效果还能不好吗?

篇4: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论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12A-0009-02

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应教些什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学习文言文?怎样才算学好了文言文?这些问题,相信不仅是学生,就连许多教师也感到困惑。正因如此,一些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

文言文毕竟不是现代文,让学生读懂、读通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读懂文言文,教师一般都先要将课文翻译一遍,即所谓的“疏通文意”,再强调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这样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的做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一头雾水。原本富有情趣和性灵的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变得缺乏美感。

(二)过多介绍写作背景

讲解文言文经常要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但如果教师在此方面讲解得过多,脱离了课文本身,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有位教师在讲解《隆中对》时,先从作者的生平讲起,再介绍《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书中内容,讲到人物时更是从诸葛亮讲到刘备、曹操、孙权,并详细讲解了其间的各种纷争直至最终的三国鼎立,甚至还联系到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方法,洋洋洒洒讲了一节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没有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三)不太重视朗读

初中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少停顿、断句等常识,自然觉得文言文“难读”,教师有必要进行领读、范读。有些教师却嫌麻烦,只选重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读,甚至只要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中的“重点句子”,认为考试不会考到那些“不重要的句子”,那些“不重要的句子”读不读都无所谓。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却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读、背,只知道布置课后背诵任务。这样的朗读对学生学好文言文帮助不大。

(四)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还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笔者曾听到某位教师说:“文言文的课最好上了,就是先介绍一下作者,把文章翻译一遍,再讲解重点字词,并进行重点句子的翻译,最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行了,甚至都不用备课。”这反映出文言文教学的现状,那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枯燥乏味,也很难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利于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养料,提高审美趣味。了解了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便要“对症下药”,找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对策,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感兴趣的才愿学、爱学。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心态。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选好突破口,在“活”“新”上下功夫。教师可以尝试用新颖的板书、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引导语吸引学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影视片段等,拉近古今距离;对于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还可以将其改编成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例如,《陈涉世家》篇幅较长,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翻译—讲解—理解”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会比较枯燥,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呢?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陈涉称王后,假如当年曾与其佣耕的人来找他,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是陈涉,会怎么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陈涉,我就不理他,谁让他当年瞧不起我?”也有学生说:“我就给他点钱,然后打发他走,也算仁至义尽。”还有学生说:“我会好好待他,因为当年我说过‘苟富贵,无相忘’,我要言而有信。”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陈胜的形象特点,得出最可能出现的情形。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很轻松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重视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和体味,才能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增强文言文语感。文言是一种鲜活的语言。在现代汉语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文言文则通过改变句式等方式,把语气反映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等特殊句式都可以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波动。如在讲解《陈太丘与友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看看谁读得更好,谁最能揣摩人物心理、模仿人物神情。如该文“友人”的话“尊君在否”要读出询问的语气,“非人哉”这句要读出愤怒的语气,“友人惭,下车引之”要读出愧疚的语气。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要读出坚定、理直气壮的语气等。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无定法

教师对于不同的文言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教无定法”。比如,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教师可以用传统的文言文教授方法(即“读———译———点———抄———背”)进行教学,虽然难免枯燥,但效果显著。因为文言文毕竟不是现代文,对于较难的文言文,如果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实在是难度太大,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比如《陈涉世家》《出师表》等这些篇幅较长、生字词多的文章,就需要教师好好地进行字词讲解了。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或学生的独立学习来解决课文的难题。比如《塞翁失马》篇幅不长,故事通俗易懂却也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学习,适当点拨即可。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可能较片面,比如当让学生讨论“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学生可能会回答“事情都有好有坏”“遇到好事不要得意,遇到坏事不要伤心”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祸、福”方面考虑,得出“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寓意。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文章,会使学生感到其实文言文也没那么难学,也是很好理解的。总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较难的任务,广大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朗读训练,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愿学、爱学文言文。

篇5: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探析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探析论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发扬光大的,所以我们要想透彻地了解前人的优秀思想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话,必须首先从学习、了解并理解文言文开始,这样,才可以做到兼容并蓄、发扬光大,使得各方面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二)提高个人文学素养的必要措施

文言文虽然是古人的东西,与我们相隔久远,而且一些用法也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但是白话文与古文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有很多相同与沿用,且古文中包括了古人的思想精髓,如果学生加以熟读并理解的话,定会吸取前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三)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语感的途径

古文是前人思想的结晶,蕴含着大智慧,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连续性的,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并不是完全短篇的,它们之间也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文言文中字义、词义与用法在白话文中依然使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等的感知能力。甚至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加大文言文的课时量与教学比重,通过奠定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自然过渡到白话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分散,学不能致用文言文是古人所使用的一种表达、记录的方法,在现代社会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用途,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留给文言文的'课时又相当少,所以学生不重视、老师不重视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往往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将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进行穿插讲授,没有留出专门的课时与时间进行专题讲解,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分散,学不能致用。

(二)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首先会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所要讲授的文言文,而后在课堂上会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翻译,最后将整个文意串起来解释一遍,再要求学生谈谈读后感什么的。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不十分适合文言文的教学,因为文言文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需要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行文习惯、常用模式等,而教师采用的上述传统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不适合语言类科目的学习。

(三)学生的厌学心理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厌学心理已经成为学生的普遍心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在文言文学习中,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浅显的意思,并没有真正走进文言文的世界发现其魅力和吸引力所在。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去探究包括初中文言文在内的各个学科博大精深的知识,感悟知识的魅力与带给我们的能量,不能一味的以考试为导向,这样被动的学习只能说是学生的悲哀、现代教学模式的悲哀。初中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环节,人们大部分学习习惯都是这个时候养成的,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初中教师,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任。

三、对策建议

(一)怎么读

1.“以读代教”学知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学习文言文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进行数遍熟读,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充分预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用心感悟文中的真意,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文意“填鸭”给学生。通过精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阅读文言文本无任何技巧而言,唯一强调的就是多读、熟读、读百遍,只有用心读,久而久之才会真正明白文中的意义。

2.“设疑质疑”来深思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务必要把握这一点。首先必须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考之旅。

3.“授之以渔”得规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能只是一味的填鸭,重在揭示规律,教授学习之方法与举一反三之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在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教授。例如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包括哪些以及常见用法等,所以文言文教学必须揭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讲授某一篇特定文章的含义。

(二)读什么

1.学会读注释文言文一般是言简意赅,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形成背景、作者的行文习惯等等信息在里面,所以必须教会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首先要对其注释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顺畅的朗读、学习与理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习文言文,工具书必须书不离手,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之一,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时,除了要对注释进行全面了解之外,还必须会熟练运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与理解。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而文言文的学习,确实是我们吸取古人文学精华,提高文学综合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所以文言文的学习不应该被淡化,反而应该得到加强。

篇6: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作者/马凤英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就是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近。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让人望而却步。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不外就是年代久远、枯燥乏味、难学无用之类。

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架桥铺路,激发兴趣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职官、天文历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二、反复朗读,以读促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是一种口、耳、心并用的训练方式,经常进行,让学生在处理节奏的快慢、语句的轻重、语气的缓急、音量的高低、句调的平曲抑扬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中微妙的感情和精巧的艺术构思。同时,文言文中的句读训练和朗读中语感的培养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完成。

教师可用“三读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训练。一读即读准字音;二读,读清句子;三读,读出感情。在疏通文言文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我体会文章内容、感情和停顿。这个朗读过程,可增进学生的直觉领悟,然后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语气、重音、停顿方面的易错之处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反复朗读,巩固已有的初步认识,强化句读和语感训练。读出感情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带动,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中体验审美乐趣,走进古人的心,体会突出古人的心境。

这样“朗读―指导―再朗读”的过程中,古代诗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才能如细雨般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字词,文言并重

“一词动一句,一句牵全篇”,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重点突出的释义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地说,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等重点词语以及能表达文章中心的重点句都要详细准确地阐明它们的意义。

在具体教学中,我给学生制订了三步目标:第一步,自己翻译,疑难字词句举手问老师,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作个别的指导和阐释;第二步,译完的学生,自己参阅相关翻译资料进行对比,纠正翻译中的错误,或发现其中存在的疑惑,请教老师,一同探讨;第三步,熟读背诵并练习默写,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近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只有这样,文言文课堂才能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才不怕文言文。

(作者单位 河北省南皮县第二中学)

篇7: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案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案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膺叹曰:建屋如是之难乎!吾殚思竭虑,竟不能成。

2、学生读自己翻译的文章,讨论是否准确恰当。根据学生的翻译具体讲解文言文常识和翻译的注意事项。

3、总结这篇短文的寓意。

4、根据寓意查找学过的内容或知道的知识。

5、体现这种寓意的生活现象

向内: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

向外: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文化

6、总结成篇

强调使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文章的构架,因为起承转合不但是文章的结构,而且包含了思维层层发展的过程。

三、强调诵读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现代的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音机!在有的时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像机!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录音作用还是录像功能,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四、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得

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前面说过了即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讲解的大多是翻译,或者有的老师让学生一人一句地翻译;练习不外乎虚词、实词、特殊语言现象这类的词语练习,但这些却似乎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识记类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为语言特殊的关系,大多是按照朝代进行单元划分,这也造成了文言文脱离文体教学的假象。其实文言文也是可以分文体的,而且在抒情与说理方面比现当代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小,那么对作者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进行完整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在结构与事例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文章短小,但结构严谨,说理流畅。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也就是通过文章来表述观点和传达思想,而我们大多数的选文中的观点和情思都对今天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像我们平时讲解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去分析和讲解文言文,让学生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能获得一些,写作上的技巧、思维上的方法、思想情操上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看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益处了。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每篇文言文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收获就可以了,不要在一篇文字中面面俱到。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古文为例,看看不同的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确立哪些习得的内容。

《六国论》对比论证的方法。

《游褒禅山记》由事及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引申鲁迅的《灯下漫笔》

《伶官传序》通过充分列举事例的方法为提出论点做好铺垫。

《石钟山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项脊轩志》情真意切取诸生活。

《五人墓碑记》人生的境界

《登泰山记》学习游览纪行的写法。

《病梅馆记》个性追求在生活的意义。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些在我的教案上都有体现。的确,上面提的这些在我们授课时是都会有所涉及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把这些内容仅仅固定在这一课中进行详细讲解,而应该把它们抽出来,通过我们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与写作能力、课本与阅读能力以及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迁移的目的。

篇8: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个难啃的骨头。而内容丰富、声情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更如“天书”般难以理解。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举行的今天,好多初中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还是老思路、老方法,教学中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收效甚微。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现将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浅知拙见归纳如下: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辅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变怕学为乐学、爱学,并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用、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就已掌握了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1.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以《隆中对》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在导入时,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想法,促使这些认识自然介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隆中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自然也就迅速的多,学习《隆中对》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惟吾德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陋室铭》、《岳阳楼记》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成语如:一鼓作气、夸父逐日等,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才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作为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与路”,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学效果才会有提高。

3.教学语言要注意形象性。在教学文言文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枯燥而乏味的知识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应该机智幽默、感情真挚深厚,不能平铺直叙。如在讲《鱼我所欲也》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11月30日,身着便装的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中尉孟祥斌正与妻子在金华市区的婺江边散步,看见一名年轻女子跳江自杀,孟祥斌毫不犹豫跃入零摄氏度左右的江水中营救,结果轻声女子被救了上来,他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全国上下掀起了向孟祥斌学习的高潮。学生对舍生取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从头到尾一讲到底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v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w、特殊句式v包括判断句p省略句p倒装句p被动句等w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内容,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因生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和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转变思想, 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索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也大大小于现代文。学习文言文,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互动进行。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感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等方法,获取对文章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的初步印象。这种习惯应该在七年级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作好学习记录工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每次变换方式,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学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质疑研讨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老师讲课时一是可以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在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可以不断联系课文句子。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四、加强读的训练,读出美感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读”的训练。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之后”一句中的“期”不读“qī”而读“jī”。再如《曹刿论战》中的“又何间焉”一句中的“间”不读“jiān”,而应读“jiàn”。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让学生主动学,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保玉福

篇9: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精讲精练;灵活方法;提高实效;积累迁移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不同的是学生遇到语言障碍较多,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传统的这套方法使我们想到鸟类育雏的方法,鸟类将觅来之食含在喙里送进幼鸟嘴里,那种亲情和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动。

但是,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当今以至未来,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尤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仅靠老师教会的知识如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

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三遍进行

1、自己默读一遍。学生自读,有生字障碍,不得不看注释。这一遍读,让学生批注生字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2、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二、学生笔译课文,加深理解学习的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用小号字在课文行间笔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近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清教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说说笔译的文字,领悟翻译的准确性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四、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

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

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

五、小结每课知识要点,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印象

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搞单打一,不善于综合。因而教师有必要将二篇课文加以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同时让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或主要写法。

篇10: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

关于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

一、前后联系,优化文言教学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在现代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活学活用,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句。如《两小儿辨日》中有“日中”一词,我便提问:我们还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日中”一词,能否背背相关句子,并解释这一词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过,也明白了“日中”在古代汉语里通常解释为“正午”。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如在《绿色蝈蝈》中有一个成语:“庞然大物”。

在教学时,我有意让学生回忆在哪篇课文中学过,并让学生背一背相关语句,学生通过回忆,不但复习了《童趣》一文,而且明白了这一成语的用法。其三,前后联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突破阅读中的难点。如《陈太丘与友期》中“相委而去”中的“相”到底怎么解释?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让学生查找关于“相”的所有解释。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相”的意思,即“相”是称代性副词,在这里可译为“我”。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做法,并没有影响课程的进度,反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期末复习阶段,我把重点放在了“本期文言词语、句子对照卡片”的整理归纳上。

在中考复习阶段,当然是对初中所有文言文词语、语法的归纳整理。事实上,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引导有方,就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把学生的“接受”,变成了学生的“探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古今打通,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要达到让学生对文言知识融会贯通、接受文化熏陶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当调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力求透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

1.文言文教学应考虑到白话和文言的关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迅速而扎实地学好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如:“人人动手,清洁广州!”清洁,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社戏》“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中的“朦胧”一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2.成语、典故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能力,通过文言字词的教学,指导学生探讨字词的延伸,寻找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其中有一种提法就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通,许多词语的语用、语义是相通的,学生生活中就经常接触许多熟悉的成语、名句,所以,我不仅让学生了解文言字词在课文中的意义,而且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积累成语的训练,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如:文言词语“期”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为“约定”的意思,那么,还有没有含“期”为“约定”的成语呢?通过引导,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库,回忆有关的成语,如”不期而遇”。又如:“太丘舍去”中的“舍”是“放弃”之意,与之相关的成语有:舍本求末、舍己利人、舍近求远等。再如成语与词类活用的:《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与之相关的成语如“莫名其妙”。

利用成语进行文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的目的。

有些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文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古今打通”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

三、古为今用,丰富文言内涵

教学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主旨,从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谈谈学习了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或现代人或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让学生分析完主旨,即作者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有礼貌时,我顺势提问:是啊!中国古人是很重视为人的,那么,“诚信”、“礼貌”对我们今天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可以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或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认为和同学相处要讲礼貌、讲诚信。有的学生认为,对待学习同样要讲诚信,要对自己负责,不能欺骗老师,蒙混过关。

有的学生认为在考试时要诚信、诚实……这样,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即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收获或启发,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拓展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

篇11: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经历几千年的淘洗,依然绽放着迷人的光芒,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古文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大讲特讲时,台下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云,甚至昏昏欲睡。文言文教学的这种高投入、低产出已是教者所共识。

对此特级教师钱梦龙亦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见“言”重“言”而忽视“文”,漠视“文”的课堂比比皆是。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文言文教学应在上述的基础上还得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预习法

文言学习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实词、虚词、活用、通假、特殊句式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提前根据参考资料归类,实现“知其然”。老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理解难点,有重点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课前务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答不上或答不全面的就在难点所在。

(二)诵读法

俞平伯曾指出:“古人作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所以,文言的理解,应以诵读为基础。

诵读不同于简单的背诵,诵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没有感情的诵读肯定是不成功的。

怎么有感情地诵读呢?我常建议学生用角色代入法。把自己化身为文中角色或把自己想象为作者,还原写作情境,揣测当时的人物心理,读出括哀、乐、喜、怒、敬等多种情感,从而体会人物的性格与思想。

(三)串讲法

串讲是教师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字逐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加以讲解, 并贯串上下文,疏通文意的一种教学方法。“串” 指的是连接、贯穿的意思,串讲的本质是把文章的上下连起来,将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连成一体,而不是孤立地讲。 教师一方面通过对语言的分析, 让学生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推敲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 上下相连, 一气呵成,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当然,对于单调的“串讲”,学生是最为腻烦的,所以,一般来说,学生能理解的语词就不讲、少讲,学生被难倒的地方可以多讲,常考试的重点实词、虚词可以多用例句、例题来边练边讲。

(四)课后检测法

课后要通过检测,来了解是这堂课是否有效。检测形式、内容多样,根据该堂课的教学重点来确定。比如,这堂课的要点是对特殊句式的理解与翻译,那么除了列出本课的所有特殊句式供学生检测,还可以延伸拓展一些课外、考题上的同类型句式,让学生学得牢靠、练得顺手。

(五)拓展阅读法

用课外阅读来加强学生做文言文学习的信心,经常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课外阅读。所选的篇目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是课文里学过的,学生一看,咦,我也可以自己看文言文,而且还能准确判定里面的知识点,信心就渐渐加强了。

以上几点教师如果能长抓不懈,学生能持之以恒,文言文的教学难关会有所突破。当然,教无定法,在教学这座大观园里,教学者只要细心观察,用心搜索,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最美的那一朵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魅力,切实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篇12: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作者/雨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有着一朵熠熠生辉的玫瑰,那就是历久弥香的文言文。文言文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文言文教学。本文就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如何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大多数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教法很单一,即沿着“读―译―抄―背―默”的方法进行教授,千篇 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教成了干巴巴的课文。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逐字逐句地翻译,写了满满一黑板,学生却迷迷糊糊、昏昏睡睡,教师自己讲解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是奋笔疾书,课本空白处满是密密麻麻的笔记,然而脑子里仍然空空如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文言文阅读水平依然原地踏步,甚至愈渐下降。这样的课堂自然没有情趣,没有活力,让学生怎么感兴趣呢?

2.强调以背诵为主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只是让学生背课文和翻译字词句,学生的联想与感悟却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教学效果不佳,一味地死记硬背,让学生学得惘然。

3.把文言文教学的“教”与“学”相分离

文言文是古人的作品,与我们现在的文章有很大不同。他们写作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以及文化形式等都与现在差别很大。最大的差异就是时空,学生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我们不可能穿越到作者生活的时代。随着时间推移,文字陈述、语言表达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和我们的距离还会越来越远。那么隐藏在古诗文中的内涵,更是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本来就对文言文感到陌生或害怕,所以教师在执教时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教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两者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合点,把教和学结合起来。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像两条平行线一样越走越远,也使得教学越发困难。

4.文言文资料太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类书籍越来越多,文言文资料也日趋渐长。这么多的资料,如果处理不当,只会适得其反。首先,这些资料让学生产生懒惰思想,学生上课不会认真思考,总认为资料上有,还用得着记忆吗?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

5.课外练习跟不上

学好一篇文言文,就是让学生把课文的重点词句翻译、默写出来,这是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殊不知课本只是基础,要教会学生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会阅读理解一些简易的课外文言文,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些问题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势必会造成文言文教学难度变大,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下功夫,努力改变教学现状,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我们通常把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其实,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词句,还要对文言文本身进行品味赏析。如果只是强调词句的理解而不重视品味赏析,那么就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点。文言文教学必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因为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品味赏析。比如,在教学咏月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时,首先对词句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受苏轼笔下朦胧美妙的月色,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赏析作者在月中所寄托的情感。如从小序中我们读出了苏轼的那种离愁别绪,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体现了手足情深。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到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出他广阔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再如,在教学《满井游记》时通过词句的释义,让学生看到了春回大地、麦苗破土而出的生机勃勃之景后内心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和对美景的喜爱和赞美,更要品味出作者内心对喧嚣俗尘的城市生活的厌弃和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语言、意境之美等都有所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美,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境,体味文中之情,感受文中之雅。

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时,很容易通过文字寻找主题,文言文则不然。如果不了解一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感同身受。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其中,对照翻译法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朝”字有两种用法:(1)作动词,朝拜,朝见,如“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2)作名词,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如,“之”的两种用法:(1)作结构助词,的,如“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2)作动词,到,往,如“子将焉之”(《枭逢鸠》);(3)作助词,无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作代词,它、他,如“公于之乘”(《曹刿论战》)。

学生采用对照翻译的方法整理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既能方便比较分辨,又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改变课堂笔记单一、不成体系的缺点。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四、重视朗读教学

文言文讲究韵律,其中朗读非常重要,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品的意境、体味情感、提高语言能力等方面大有益处。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阅读,尤其是那些难句、长句,学生会在反复朗读中弄清意思。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指导,如节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每次读要有不同的要求:课前读,读准字音;课上初读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对标点;再次读是读出语气、语势并在读中整体感知、掌握思路;带问题读要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分析后读是对课文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这些要求都要给学生具体明确的导向,才会达到朗读的目的。朗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朗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如在朗读《出师表》时,要明白当时蜀国的形势,诸葛亮给后主提的三条建议,诸葛亮的忠心以及对后主的期望。在朗读《满井游记》描写春回大地美景的语段时,要读出欣喜和赞美之情。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情境中,“读出感情,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我笔抒我心”,那么“我口读我心”,只有以多读为基础,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余映潮在《致语文教师》里说道:“朗读,是进行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普通话训练的语文学习活动。朗读,是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感情、品味意境的语文实践活动。”朗读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要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要把朗读落实好,才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分析水平,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五、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可见,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特别是文言文中词句的释义和理解。曾听过一堂文言文的公开课,教师在大致赏析课文之后,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文言文词句的翻译,借助课下注释、词语手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把之前的预习结合起来,如有疑问可以在小组内提出,也可以询问教师,大家一起解决。这堂课课文的分析虽然不多,但学生收获不小。也许在自学的过程中对文章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许觉得文言文也不是那么难。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收获吗?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此获得自己感受和体验。

此外,加强课外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课外文言文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在做题中学习,在学习中做题。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兴趣也会渐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自己整理。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自己整理知识点,主要是字词方面,如一词多义、通假字、一意多词等,要找到它所在的课文语句,做好摘录和解释工作。

六、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应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兴趣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自己自愿做的事才会做得好。”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知”“乐知”,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以学为乐。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学习、枯燥学习、无效学习,因而兴趣全无,甚至失去信心,终至放弃。这样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合理安排。比如在教授《伤仲永》时,让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回答“余”“还”“于”等较简单的词,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有成功感,从而获得自信心。其次,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的“新”上下工夫。

教师可在字形上引导学生,如“从”字,“人”“人”,一前一后,就是“跟从”,“择其善者而从之”“战则请从”“从先人还家”等。也可从一词多义上入手,如“属”字。在《曹刿论战》中有“类”的意思,在《核舟记》里有“类似”的意思,在《三峡》里有“连接”的意思,而在《岳阳楼记》里则“通‘嘱,嘱咐”的意思等。还可以结合现代汉语。如“亡”,“亡羊补牢”;“盈”,“热泪盈眶”等。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原来文言文并不是那么难学、枯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讲一些由文言文演化而来的耳熟能详的寓言、成语。如“叶公好龙”“拔苗助长”“凿壁借光”等。

当然,课堂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自觉学习的效果。如在学习课文《岳阳楼记》时,笔者找到了课文的流行歌曲版,由此引入课文,并在课间播放。《愚公移山》中可提问“愚公为何能感动天神让其帮忙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提出“齐王不接受邹忌的谏言会怎样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己看课文寻找答案。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篇名为《文言文教学,路在何方?》的文章。文中分析了古诗文通过四个渠道走进我们的生活。既然文言文早已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么对于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语文教师要带着一颗探索的心,细心研究教材和学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断创新文言文的教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

篇13: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悄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指导诵读,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昧,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我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朗读。当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一个个主动拿起课本: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上课时学生精神振作,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看得出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二、引导品味,掌握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像鉴赏古玩那样品味其中的古典风昧。其实,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优美的散文,文章音韵和谐,对偶押韵,读来如风行水上,琅琅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骄散结合,间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艺术性较高。优美的语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饮醇酒,如品甘酸,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学习这样的文言名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陋室铭》、《爱莲说》等,篇篇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崇高美感。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就文本挖掘比较源,引导学生进行篇内的用词、用法、意蕴等方面的自相比照。如教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醉”字的意蕴来理解作者宴游西山前后不同的心态。一句是宴游西山前:‘旧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后一句是:“引筋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两个“醉”都是醉酒,其意蕴完全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从山水中寻求慰藉,愤激之情只能向山水发泄,只能借酒浇愁,暂时忘却自己压抑黯淡的心情,这从文章开头“自余为谬人”、“恒惴栗”可以看出,故前句的“醉”实为浇愁之“醉”。后句的“醉”则是宴游西山之时,作者从自然中的西山,“始得”人格化的西山,认识到山的精神,此时作者“惴栗”的心态消除了,心灵充实了,心胸开阔了,摒弃了尘世气切纷扰,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一个“醉”实有被西山陶醉之意。“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这两个“醉”的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柳宗元在贬滴生活中的复杂情怀。

有时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某篇课文的立惫、题材、章法、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以求得开拓思维,加深理解,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桃花源记》可引入《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引导学生比较其不同章法,并思考为何有不同写法。《桃花源记》通过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综合运用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小石潭记》在精巧的语言艺术中呈现自然之美,融人作者身世遭遇、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排遗愁怀。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感到文言文的章法,“正.中有“奇”,严谨而富有变化,即使是同类题材,写法也异彩纷呈。这为学生写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启发思考,鼓励质疑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其学习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缀”解释为“下垂”还是“连缀”?查字典后发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连接”义,而《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教学中,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反应很热烈,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的他们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课后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枪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富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注重积累,学会归纳

知识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建立“古文知识仓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梳理。如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等。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总结以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时,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学生回忆在嘟些课文中也学到过这个词,意义是否一样。“《醉翁亭记》里旧出而林霏开’!”“什么意思?”“散开!”“《满井游记》里‘如镜之新开’,是‘打开’的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温故”,对这个“开”字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好处。

篇14: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但古代作品也占一定比例。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怎样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是语文教师时常感到头疼的事。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学习文言文的“捷径”,就能使其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并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精髓。

一、要重视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要想让十几岁的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难以奏效。所以我本着让学生参与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如,教学《工之侨献琴》时,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那么这课语言简洁,道理深刻的特点就不用多费口舌了;教学《岳阳楼记》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幅迷人的自然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图画配上精当的解说,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巧妙配合,把学生领入了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如此,学生大都表现得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样,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望而生畏,而是兴趣横生。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的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忘。譬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莫名其妙”的“名”,名词作动词用;提到古今异义现象时,成语“赴汤蹈火”中的“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菜汤”.特别是贡川方言就是永安话,而永安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许多上古时代的用语现在仍然在用。如“跑”说“走”;“锅”说“鼎”;“筷子”说“箸”;“不知道”为“安达地”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学生并不陌生,在上课时经教师一点拨,学生倍感新鲜、亲切,就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要重视语感的培养与训练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与训练。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与白话文不同,与口头语言也有不小的差距。而初中学生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其他语言环境,感性知识少,语感欠缺。而要让学生领略古人表达与今人类似的思想感情而运用的比今人要精美凝练的语言形式,我认为熟读背诵是“捷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具体做法是:

1.加强形式多样的读。有教师范读,有全班读,有个别读,有分角色读,也有男女比赛着读。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熟悉课文。

2.鼓励学生品读精彩语句。教材所选文言文不乏精彩之处,让学生圈画、反复地朗读,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对文言文的诵读更是如此。背诵是学生学文言文的任务之一。语文新课标也提到: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体验培养语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热情。

三、要重视学生动手、学会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所以在诵读的基础上,从初一开始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文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每课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而应回顾、翻查以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例如,在教《陋室铭》这课时,讲到“何陋之有?”这句中的“之”字用法,复习了前面的“之”字的五种用法:(1)代词:他、它、这件事;(2)动词:去、往;(3)结构助词:的;(4)主谓之间,不译;(5)句尾凑足音节,无意义。然后再讲这句中“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最后归纳“之”字有六种用法。这样这个例子起到了“线”的作用,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串起来,学生也体会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四、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是在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这也“不知”,那也“不懂”,因而对一篇文言文,从字、词的理解,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被动中接受老师的所谓知识的传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其实,对文言文的教学同样可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点拨、解疑,让学生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

五、要重视渗透品德教育

语文新课标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也不忘这一职责。如《愚公移山》对“愚公移山”移还是不移开一次辩论会;学《陋室铭》问:“在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的‘惟吾德馨’的情操”;上《工之桥献琴》提问:“在我们社会类似工之桥献琴这样的事有吗?请举一例等。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促其品德教育。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定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15: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在上学期,自己有机会承担了2次语文公开课,分别是与香港语文教师交流中所承担的公开课《答谢中书书》及.11.23在学校教学公开周所承担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这两次的公开课的课文选择上,自己有意识地选择了文言文,想通过两次的公开课,对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促进。在两次公开课完成后,自己再到广州观摩了由省教研厅组织的文言文教学比赛展示,收获良多。

两堂公开课下来,同行对自己的鼓励很大,我们的吕涤元科长说,在教学上,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上课流畅,课堂效果好。香港同行觉得对学生点拨到位。外校听课老师说:听我的课“舒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很好。”……同行们对我的极高的评价,正是自己在教学上一直所追求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心里确实高兴。

总结自己的这两节文言文的教学,有几点值得继续发扬坚持的:

1、课堂上坚持贯彻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落实。

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教学,都一直坚持贯彻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个人觉得,培养学生的 “听、说、读、写”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也应该是我们让学生学习九年语文所应该收获的成果,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听”“落实到诵读、分析中。“听”示范朗读模仿,“听”同学发言再谈自己看法,让学生在学会倾听中有所获。进而在模仿中“读”,学会一些朗读的方法(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在课文分析中通过“听”老师的点拨,与同学的.交流,整理自己的思路,组织文字,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甚至“写”出来。

在《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都有写景的内容,但让学生把握写景内容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美文,重点让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写景的方法,写出能使人“身临其境”的“仙都”。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学习文中从视觉的转换的角度,从时间转变的角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描写校园一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同学们即堂完成的片段作文写作,发掘了许多“默默无闻”校园美景,并写出很多词句优美的语句,同学们的观察力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让人惊讶。《记承天寺夜游》侧重让学生领会文中写景的语句所创设的意境,因此,在课堂上安排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色,体会写景语句的妙处,让学生体会“人景相融”的境界。

2、培养学生养成文言文预习的习惯。

为了让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疏通文意,阅读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翻译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翻译难题,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

文言文中的 “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包括文章、文学、文化。“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包括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的语法、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文言的语感等。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欣赏到更多的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结晶的文本,在没有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还原凝练语言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要思考在课堂上还存在的遗憾,需反思不足:

1、关注学生不同个体的意见表达。

2、加强课堂教学的敏锐性,捕捉教学契机。

3、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做好课堂教学任务的调整。

教无止境,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16: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论文

一、展示赛读

这一朗读环节重在检测组内练习读的效果。组内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形式,如全组齐声读、组员轮流读、个人读,还有分角色读等。朗读采用竞赛制,充满挑战性和火药味,各组跃跃欲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渐入佳境。点评品读这是朗读最高点,难度较大,但对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展示赛读结束后,各组出代表对以上朗读作出评价和指正。评价和指正的要素主要是针对练习读的几个要求,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明主旨。

二、再读知文义

这一环节就是通常的翻译课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教给他们翻译的基本要领。(一)细心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阅读时需要借助注解,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难句,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二)教学生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三)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直译课文1.扩。古汉语单音节词变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如《三峡》“属引凄异”中“凄异”一词用“扩”的方法可组词成双音节词“凄凉怪异”,简便实用。2.换。词义发生变化的用这种方法。如《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与”古今意义变化大,用“换”的方法可以解释为“欣赏”。3.留。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官名、时间性词语、古今词义变化不大的词可保留。《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中“浙江”“天下”词义没有变化可直接保留。4.删。删去无实际意义的词。5.补。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成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是省略句,翻译时需补出(:村民)看见渔人,非常吃惊,问(渔人)从何处来。这样一“补”,表达的意思就清楚了。6.调。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用现代汉语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是倒装句,翻译时应及时调整语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翻译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教师切不可在台上死板地和学生一对一的“你来我往”,而是要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第一,教师把任务分给学习小组。第二,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抓关键词完成翻译任务。组员互相质疑,解疑,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展示时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第三,组内派三位同学汇报展示。一位读句子;一位指出并解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一位整体疏通句义。第四,师生点评、解疑、补充、强调。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掌握扎实。在交流、合作、展示、评价中,师生共同研讨,思维升华,关系融洽,课堂充满了收获的满足与快乐。

三、复读明内涵

学习文言文,影响学生最大的,应是蕴含在文章里的闪光思想。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安贫乐道,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胸襟,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可见,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思想内涵,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一)品语言语言是作品思想的载体。如学习《渡荆门送别》时,让学生品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抓住“随”和“入”两词,学生想象连绵的山随着无边的原野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江水流过广阔的原野,流向茫茫大海,画面充满空间感和流动感。这样品味语言,方可走进诗歌的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怀。(二)赏布局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适当引导学生赏析布局,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思想主旨,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如学习周敦颐的《陋室铭》时,应引导学生赏析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核舟记》引导学生把握说明的顺序;学习《观潮》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出师表》应指导学生反复体会“陈情”的特点。(三)悟思想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我们不仅仅限于体会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那些优美文字,去解读文字背后那些伟大的`思想、高尚的人格,领悟祖先无穷的智慧,并把它们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应引导学生理解欧阳修被贬仍“与民同乐”的乐观人生;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生命价值;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负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会让学生明白“天道酬勤”的古训。让学生真正走近古人,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的阅读,才算切实读出文言文的“美味”。

四、读中积累

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引导学生积累古文学知识、常用句式及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主要是“之、而、其、则、以、于”等一些基本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学生的积累不是只局限于孤立的一篇文章,而是随着量的增多指导他们进行前后联系、比较,不断进行整合归纳。比如,学习《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时,可让学生与《桃花源记》的“率妻子一人来此绝境”《;核舟记》“以为妙绝”;《三峡》“沿溯阻绝”;《核舟记》中的“佛印绝了弥勒”的“绝”进行比较理解。又如虚词“以”,用法很多,得注意积累归纳,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因为”的意思《;曹刿论战》中“何以战”是“凭借”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是“靠”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是“认为”的意思。学生长时间这样积累,文言文知识会系统化,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总之,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还应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努力寻找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同时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量。

英语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泰语精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法教学分析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教学论文的题目

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隆中对》教学方案设计2022-06-03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工作总结2023-01-16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当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其对策2022-11-26

高中的政治教学改革困惑与解决措施论文2022-12-18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及复习计划方案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