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3-02-09 08:05:5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精选9篇)由网友“板栗饼子”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希望大家喜欢!

《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

篇1:《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浓墨重彩,简笔略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学习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知识链接:【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浙江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时期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赵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的外婆家是浙江附近的平桥村,因此童年的鲁迅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少年时代淳朴善良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友谊的眷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小说详略得当的记叙方法。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预习案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对于难写字词应强化训练,注音也是教学重中之重】

归省( ) 怠慢( )凫水( )蕴藻( )家眷( )潺潺(    )

絮叨(    ) 撺掇(    ) 橹(   ) 行辈(   )棹(   )楫(   )乌桕(  )

2.解释下列词语:【词语解释应归纳为:1、先拆后组法;2、形容法;3、近义词法;4、反义词法;5、比喻法】

撺掇:              弥散:                   自失:

漂渺:                惮:

3.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      ),字(    ),浙江(     )人,伟大的无产阶级(    )、(    )、(   ),曾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有《     》、《     》等,散文集《      》,散文诗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

导学案

1、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情?

【看社戏】

2、文中哪些事情详写?那些事情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3、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4、作者写月下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此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戏”真的好看吗?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解说。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案

(一)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二)阅读1到3小节,完成下面题目。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4、本篇题为“社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高宁芙

[《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

篇2:社戏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社戏》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复习指导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①随母亲归省;②乡间生活;③戏前的波折;

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合作与探究

(一)知识链接

1、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 “豆”好吃吗?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3、既然“戏”不好看,“豆”也不那么好吃,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会不会矛盾?

(二)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1、 景物描写赏析(景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1)、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这两处景物描写,孩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

(3)、课堂练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片段1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老山界》

这段文字渲染             的氛围,烘托红军战士             大无畏精神。

片段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的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故乡》

这段文字渲染             的氛围,烘托作者                    心情

2、人物形象分析(人美)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2)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并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3).说说你对阿发、六一公公这两个人物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儿时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的眷恋。

六、板书设计

社      戏

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友爱、热情、善解人意、考虑得周全

桂生:热忱。

人美

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幻觉

景美

比喻  拟人的手法

七、拓展延伸

你记得哪个季节的美丽月夜吗?请你应用刚学的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夜景。(100字左右)

【交流点拨】黑天鹅似的夜幕上,一轮残月静静地。站在尖顶高塔上风吹起蔷薇的花瓣轻抚过脸颊。点缀着水晶般星星的夜空,寂静幽邃,宛如镜花水月,一触即逝。雏蛙高唱着梦的旋律,缓缓流入我的心中。再树的黑色剪影下,一片落叶掉落,那枯黄,在月夜燃烧,掉落,静止...... 在一个寂静的月夜,我漫步走过荷花池边,微风如婴儿搬轻轻的抚摩着我的脸庞,那么惬意,那么舒坦。耳边传来一阵阵蛙鸣,青蛙们都不甘寂寞的从荷花池中探出头来,四处张望着,好一片和谐的初秋夜景。

陈文涛

篇3:社戏 导学案(七年级下册)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辨析词义。

2、朗读课文、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文中记叙描写抒情的方法、品味本文写景的妙处。

(二)预习提示(预习步骤)

1、朗读课文,勾画生字难词。

踊跃(     )潺潺(    )凫(  )棹(  )楫(   )朦胧(    )惮( )

踱( ) 颇(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宛转( )

2、同学合作、选取几段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例如:双喜的说话,老六一公公的语言……

3、默读课文、按照一定的角度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例如:按空间分:在平桥村--去赵庄--到赵庄--离赵庄

按事件发展:听人说戏--月下行船--赵庄看戏--深夜归航

(学习要求:必须自己选择一定角度分析并概括段落大意)

我的文章分析展示区:

4、这篇小说是作者根据自己儿时生活创作的、很有生活实感,我们以前还学习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即,选自

( )。而本篇小说选自,主要表现【

5、你读文章时候,注意到难懂的词语哪?

例如:踊跃 朦胧 稀奇

结合句子,体会它们的具体含义

6、这篇文章有丰富的描写,阅读中你是否发现啦?勾画,评点一下!

7、自选几段描写生动优美的文段熟读背诵一下,增强自己的语言积累。

自选文段是

8、《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9、自己归纳一下文中用过的'修辞手法,写几例:

二、探究案

(一)探究目标

1、学会速读和有选择的跳读,迅速捕捉有用信息。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处理材料的写法,体会其妙处。

3、深入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

4、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指导

1、平桥村是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土”,理由是---------------------------------------------------

2、“我”十一二岁这年,不能白天去看戏因为                             那一天的反应是                        ,晚饭后,“我”能够允许去平桥村完全是靠      出的主意,他提出了让大人放心的理由                    ,              ,                   。我这时的心情是                                                              。3、鲁迅先生文章用词精当,在百草园捕鸟是这样写的                                                                              。在本文中的少年撑船是这样写的

,很生动的表现出农村孩子

4、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因为                   。文中写刚到赵庄见到的戏台是这样写的“

因为。

5、到赵庄看戏一直是我的“第一盼望”那么这夜最好看的戏是

我想看的戏是                                 ,那么这晚的戏真的好看吗                  ,从文章找点根据

可作者在文末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想想理由是

6、文章写了我们偷罗汉豆有动作如:                   ,有声音如

。第二天被偷的人家骂人没有,为什么

。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偷”

7、本文人物描写主要抓住                         来描写,例如:双喜

阿发

桂生                                  六一公公

,这样写来使人物

8、本文详略得当,如在很多次到外祖母家去过,文中详写了                 ,

在众多少年朋友中,详细刻画了         ,表现出这群农村孩子共有的性格

9、将以上你的学习成果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理解的恰当,也可以与同学质疑探讨问题的最佳答案!

三、检测案

1、《社戏》中刻画了较多的人物,你的印象中哪些人物最难忘(至少列举两人)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鱼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句子运用的修辞     手法,表达作用是

。写老渔父的作用是

。这句话表现出作者的

感情。

3、“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地,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这两个词在句中各是怎样的含义?答

4、“偷”是贬义的词语,(阿发)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偷”的:                                            。

5、“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这里的“稀奇”是指                    ,

文段是在于表现                                                     。

6、文章结尾写道“我实在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地好豆”,那夜晚的豆是怎样做的,就那么好吃吗?原因是                                                。

7、六一公公为什么“感激”我,你怎么看:

8、以上是你的阅读理解结果,和同学交流一下,以便互相佐证贴近文章本意!

9、学习本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字,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美好的记忆片段。别忘记学习一下文中的表现人物的方法唷!

满勇

篇4:鲁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10 SectionA 1a-2c导学案

初二英语导学案

课题:unit 10(1)sectiona1a-2c  课型:听说课

备课时间:.12.10           姓名:       班级:

一、 教学目标:

1、 识记单词和短语 summer camp ,museum,guide,

central,exam,didn’t,study, vacation

2、学会谈论过去发生的事件---继续学习一般过去式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谈论过去发生的事件

三、前置自学 : 用动词过去时翻译下列词组:

1、参观博物馆__ _   _________2、去海滩__    ___    ______

3、看望我叔叔__________  ___4、去纽约市_________      ____

5、去中央公园  _          _______ 6去夏令营_________       7.为考试学习______     ______8. 去爬山________     ______

四、教学流程:

1、朗读单词并记忆。

2、完成1a内容,小组内交流答案。

3、听听力完成1b并分组表演对话。

4、看对话并理解对话内容,仿照对话就1a 中的动词短语进行对话练习。

5、听听力完成2a&2b内容,小组内交流答案。

6、掌握2c的对话,并利用2b的内容进行对话练习。

五、达标练习:

(一) 单项选择。

(   )1. last year i ________ my friend in hong kong.

a. visit   b. visits       c. visiting     d. visited

(   )2. ----did you go shopping yesterday? ---________.

a. yes, you did.      b. yes, i  did.

c. no, you didn’t.    d. no, i don’t.

(   )3.it was suuny and we _____ all morning .

a.play  b. playing     c. played     d. plays

(  )4. the beaches ______ great.

a. was    b. were     c. feel         d. felt

(二)、对划线部分提问

1.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our summer camp was gre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bill went to the mountain last sun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my friend and i went to centerpar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教学后记

篇5:《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                一句更好,因为                          。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 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白雪纷纷,好像                                     (15分)

【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

单小平

篇6:《秋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4《秋天》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内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课前自测:

(一)掌握字音,积累词语。

丁丁(      )  背篓(       )    肥硕(       )  栖息(       )

寥廓(      )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二)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与四川万州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如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和在;他热切地向往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格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歌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三)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并试着根据下面的示例在书上为全文做好朗读标记。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谷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四) 你积累的关于写秋的诗句有哪些?请写两句。

三、研讨交流:

1、整体感知: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节诗句各自的画面。

图                   图                    图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或将自己不大理解的词句找出来与同学交流探讨。

五、小练笔: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徐秀形

篇7:《塞翁失马》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塞翁失马》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分析故事情节。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朗读中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课前自测:

(一)初读课文

1、填空:这则寓言选自《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

2、读准字音:

善(      )术者          何遽(       )          数(      )月

将(   )胡骏马而归(    )      (    )堕而折其髀 (   )  跛(    )

读顺句子(用 “/” 划出句子句读,划一处即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而折其髀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我来读,你来译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       善:      )  人皆吊之 (吊:      )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居数月(居    )

其子好骑(好:            )        死者十九(十九:           )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研讨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福事:

祸事:

2、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3、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A、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B、填空:分久必和,             。                         ,水满则溢。

4、原文结尾为“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想一想,你从原文结尾中读到了什么?编者为何去掉结尾?

四、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

3.以正确地态度对待人生的祸福,这是我们终身都要努力做的作业。

选做: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

2.课外阅读《淮南子》。

3.改编课本剧。

4.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连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的.。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30、《塞翁失马》导学案答案

二、课前自测:

(一)初读课文

1、填空:这则寓言选自《 淮南子人间训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刘安 )。

2、读准字音:

善(shan)术者          何遽(ju)            数((shu)月

将( jiang )胡骏马而归  (duo)堕而折(zhe)其髀 (bi)  跛(bo)

读顺句子(用 “/” 划出句子句读,划一处即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而折其髀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我来读,你来译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靠近  善:  善于、擅长)  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丢失  )  居数月(居:过了  )

其子好骑(好:    喜欢      )        死者十九(十九:  十分之久     )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研讨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福:

(1)、“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师顺势强调“将”的用法)。

(2)、“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师问:“以”何意?怎么说这事是“福”?顺势让学生明确“十九”的意义)

祸:

(1)“马无故亡而入胡”(让学生说说“亡”的意思,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亡的意思的?”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方法)

(2)“堕而折其髀”

2、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预设1:“善术者”(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重音、节奏,读出情感。教给划分句中节奏的方法。

预设2:

乐观的塞翁(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问题引导:(1)为什么说乐观?

(2)如果在“曰”前加一词,加什么?

(3)如何断句?

(4)请读出乐观的语气语调。

(5)如改成“此为福也!”好吗?为什么?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加深理解)

问:这句话有同学说是读出了乐观,你们又读到了什么?(冷静、淡定等)

预设3:

淡定的塞翁(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师引导学生朗读)

师:塞翁的个性,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句话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塞翁的形象。

3、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1、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a、.辩证地看待福与祸,福与祸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b、多做一些应对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

2、填空: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3、教师出示原文结尾: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问:读到了什么?编者为何去掉结尾?简介《淮南子》和刘安,再次感受文中“祸福相依,转而相生”的道家思想(板书)。

四、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3.以正确地态度对待人生的祸福,这是我们终身都要努力做的作业。

选做(一题):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2.课外阅读《淮南子》。

3.改编课本剧。

4.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连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的。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徐秀形

篇8:《金色花》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金色花》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内容

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探究问题,读悟诗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什么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一、课前自测

1.给下面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嗅(       )到   罗摩(       )     衍(       )那  匿(       )笑

花bàn(       )  mù(       )浴    dǎo(       )告

2、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金色花》这首诗表现了          对于        的挚爱,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朵          ,把             袭向母亲,又幻想自己的         投在妈妈的书页上,同妈妈                  。

3、作者、作品简介:《金色花》的作者是       (国籍)文学家         (人名)。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诗集《      》、《       》等。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了解并识记以下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二、研讨交流

1、试读以下诗句,想一想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孩子的              。)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要读出母亲的              。)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            和对母亲的          。)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              。)

2、美读悟情:

①诗中“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因为                     ,而且还不让妈妈知道,是因为                           。

②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                                                                             的孩子(母亲),你看他(她)                                 。

④诵读这首散文诗你感受到怎样的感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

3.写法探讨:

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这样的写法有何特点?

三、迁移拓展。

《金色花》选自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有人说,《新月集》如《安徒生童话》般具有一种不可测的磨力。请根据《金色花》来感受《新月集》具有一种怎样的魔力。

四、课堂小练笔:

请用“假如我变成了……”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达对母亲(父亲)的爱。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课外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并做相应的读书笔记。

徐秀形

篇9:《开国大典》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开国大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瞻、拂、嗓、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我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或文字资料。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协、宾、泽、瞻、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能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通过读课题,我知道“开”和“典”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开国大典”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小提示:我能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还能完成以下练习。)

1、我能用“__”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2、我要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争取把它写正确、端正、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1、我要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

2、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        )         (        )        (         )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                    )

2、  选字填空。

拂   佛    飘(   )  仿(   )    纽  扭   (   )扣   电(   )

暴   爆   (  )动  (   )发    防  妨  (   )碍(   )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2、我要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我要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        直接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典礼”,感受“大典”。

(小提示: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我要选择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1、我要快速读第二部分,和同学一起理清“ 典礼”的过程:

、           、                      。

2、我要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填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____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___投向主席台。”从所填的词语体会到群众的_______及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所填的词语表达了全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这声音还会传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填的词语体会到人民群众_______的心情。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1.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思考总结: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感情朗读,积累拓展。

1、我要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然后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后,我要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刘华

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试讲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试讲教案模板

教师教案

教师活页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师总结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五上《鸟语花香》导学案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
《《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社戏》导学案(鲁人版七年级上册)(精选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中社戏教学设计2022-05-22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2023-07-22

初中英语作文试讲2022-09-17

的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详细教学计划2023-12-26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2022-11-15

教师的教案怎么写2022-12-12

教师教案模板2024-04-19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总结2022-12-12

《丑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2023-02-17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2022-12-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