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2023-01-29 07:27: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选9篇)由网友“浪味儿仙”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1:《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2、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3、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预习自测】

1、整理文中生词,明确词语的音形义。

请给加线字注音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九曲连环(     )    作曲(     )

浊流(    )   屏障 (    )   哺育(   )  臂膀(     )        胳臂(     )

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 浪       一(      ) 万丈     浊流 (      ) 转

九曲连(      )  万丈(        ) 澜          奔腾不 (        )

2、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①我站在高山之巅,_____________________ ,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②五千年的古国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少英 雄的故事,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你是伟大坚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④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3、请写出3-5句关于黄河的诗句

【合作探究】

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4、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6、学生齐读再 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解难答疑】

7、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8、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拓展反馈】

9、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

10、“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读选文,回答问题: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 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 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 和“屏障”?

2、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4、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反思】

雷真民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2:黄河颂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课时计划】

2课时

学法指导:

针对步骤三中的赏析语言

语言赏析技巧

1.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

(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2)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3)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4)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5)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宏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ǎn)

筑(zhù)  屏障(pínɡ)  哺育(bǔ)  滋长(zī)

障(zhànɡ)屏障

嶂(zhànɡ)重峦叠嶂  澜(lán)狂澜

斓(lán)斑斓

(2)词义

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2.作者名片

光未然(1913-),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交谈》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指导朗读

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4)全班齐读,朗读交流。

【交流点拨】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字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点拨】“黄河滚滚……南北两面。”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交流点拨】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赞颂了黄河。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析语言

1.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交流点拨】“望”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意境。

(2)(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交流点拨】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3)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交流点拨】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啊,朋友!”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呼告。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4.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何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黄河大合唱》,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

2.以“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为开头,结合诗句写一段话。

【交流点拨】示例: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板书设计

黄河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近望

俯瞰

纵观

横看

颂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保卫中华民族

激励中华民族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民族精神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黄河颂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3:《黄河颂》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作者、作品与背景

1.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二、字音字形

1.读准下面的字音

气魄(pò)   山巅(diān)   澎湃(pài)   狂澜(lán)   屏障(zhàng)

九曲连环(qū)  劈开(pī)  宛转(wǎn)  哺育(bǔ)  一泻万丈( xiè)浊流( zhuó)   滋长(zī)   劈(bì复辟 pì开辟 )

2.辨识下列字形并在括号内组词

障(      )   浊(      )   哺(      )   湃(      )    蟑(       )     蚀(     )    捕(      )  拜(     )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巅:山顶。     哺育:喂养,通过教育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泛指广阔或壮大。   金涛澎湃:金黄色的波浪互相撞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宛转:辗转。这里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音节美。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3.“黄河颂”,从标题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颂”是关键词,意味着作者抒写歌颂赞美之情;

(2)歌颂赞美的对象是黄河。

4.梳理作者思路,明确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全文分两部分:朗颂词与歌词,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朗颂词:表明歌颂黄河的主题

歌词:歌颂黄河

朗颂词将从“英雄的气魄”与“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两方面歌颂黄河。

歌词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望黄河(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

第二部分:颂黄河(啊!黄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5.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6.“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7.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探究质疑

1.“望黄河滚滚”,“望”统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想象?写出发黄河的什么特点?“望”能换成“看”吗?为什么?

“望”统领的内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实写的内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想象的内容: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望”不能换成“看”。因为“望”的范围宽广些,作者站在高山之巅,不仅可以远望近看,还可以想象,而“看”的范围比较窄小。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历史贡献),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优势),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激励着中华民族)。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屏障”?“铁的臂膀”是指什么?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牛刀小试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山颠(diān)   哺育 (pǔ)    澎湃 (pài)

B.狂澜 (lán)    赞歌 (zàn)   发源 (yuán)

C.屏嶂 (zàng)    浊流 (zhuó)   滋长 (zī)

D.气魄 (pō)    劈成 (pǐ)   宛转 (wán)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泛指广阔或壮大。

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

3.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②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③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④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4.《黄河大合唱》,1939年作于抗日根据地 ,        作词,      谱曲,由      个乐意组成。

5.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                                     ⑵

6.“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读选文,回答问题: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7.诗歌从哪几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8.“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9.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10.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潘照亮

篇4:《黄河颂》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6

(1课时)

一、目标展示:(1分钟)

1、努力培养自我朗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自主学习:(14分钟)

1、你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吗?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2、你知道《黄河颂》的创作者是谁吗?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3、音乐欣赏:

4、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澎湃(  )(  )       气魄(   )      高山之巅(   )      狂澜(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

5、齐读课文,思考:

(1)开头的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2)歌词包括几层意思,你能概括一下吗?

三、质疑交流、合作探究:(10分钟)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词?

2.诗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 用?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的?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归纳总结:(5分钟)

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你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指什么?

五、检测训练:(10分钟)

1. “望黄河滚滚”的“望”字,统领诗中哪些内容?

2.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文中相应的诗句。

诗中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

3.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4.诗中说“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能从历史长河中撷取一朵浪花来解释一下吗?

导学更新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

良()

一般()

课题:7《最后一课》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

【预习积累】

1.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后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的基本知识: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2.给加点字注音

捂(        )      戒(       )   郝叟(        ) (        )   膝(      )   诧(       )

钥匙 (      ) (     )    祈祷(      ) (      )    哽住(      )   挟(      )懊悔(      )

4.了解课文内容

(1)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2)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从文中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哪些不同?气氛、老师、学生、后排板凳几个方面比较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合作学习】

二、感情朗读展示

(1)自主阅读:挑选自己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组内感情朗读。

(2)各组选一名同学代表朗读。给朗读代表提朗读建议。

(3)读完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请韩麦尔先生为例说明。

(4)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思想感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试总结

(5)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明各有什么作用?

(6)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课后反思】

课题:7《最后一课》导学案  (二)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课堂学习】

一、小组合作,品味赏析: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6.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7.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二、放飞思绪,各抒己见

1、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课后巩固】

1.给加粗字注音。

郝叟(          )    诧异(    )     惩罚(    )   踱来踱去(    ) 懊(   )悔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国人_____。体裁是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作者运用第(    )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     )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    )--(     )--(    )--(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者,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5.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课后反思】

课题: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此文写于20世纪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从中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

逼狭    崎岖    阻抑     险峻   一泻万里   奇趣横生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2、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3、抓住割断的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4、说说本文的各段段意

5、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解题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3、 “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5、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的语言运用有什么技巧?

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小结:

一分钟安全教育:

五、巩固练习:

1、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2、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②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③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⑧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⑨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⑩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比喻的作用:此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

3、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教与学后反思:

课题: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预习案】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    )  嗥叫(    )  斑斓(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镐头(     )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课堂探索案】

一、激情导入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作业设置: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10《木兰诗》导学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预习导学:

积累与整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    )(    )机杼(   )军贴(   )燕山(   )

朔气(    )金柝(    )红妆(    )胡骑(    )傍地走(     )

2.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通(       ),_______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通(       ),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探究

1.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3.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

知识链接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③推举一名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第4段)

第三部分(5-6段)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2、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五| 教学反思

10《木兰诗》导学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一、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②第5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    )写

出征前的准备 --(    )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    )写 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写 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    )写

家人迎接      --(    )写

木兰改装      --(    )写

作用: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二、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三、达标检测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四、教学反思

课题:《黄河,母亲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

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

【学习过程】

一、导入:学习黄河颂后感受导入。

二、进行分组,活动准备

全班分3个大组,每组(   )人,分工合作,小组长分配任务。

第一组负责搜集黄河的自然概况资料。

第二组负责搜集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古今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河清海晏--指代太平,     九曲黄河--形容大河弯曲。     俟河之清--等黄河清了

中流砥柱--黄河在山门峡一带的水中石柱,比喻社会或一个团体中的中坚力量。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百口难辩。    山河表里--指陕西潼关的地势:有黄河和华山互为表里。

第三组负责搜集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水污染现状的资料。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的25年间,有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三、讨论交流,完成预习题

(一)了解黄河自然概况(此活动由第一组同学负责)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此活动由第一组同学负责)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三)赏析一首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由第二组学生代表朗诵精选的黄河诗歌。

《将 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了解黄河近百年的现状。(此活动由第三组同学负责)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2. 植物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等。

(五)拯救黄河(此活动由第三组同学负责)

当我们展望历史,追寻人类起源时,一定会想起黄河。我们不会忘记,如果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没有我们华夏子孙现在的美好生活。曾经,黄河两岸的人民靠黄河种植土地,得到食物和水源才得以生存;曾经,人名解放军靠黄河天险才取得战争的胜利。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啊!近些年来,她却遭到了严重破坏,河沙淤积,河床增高,导致黄河两岸的人民日夜牵挂着黄河绝堤。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要拯救黄河,拯救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千多年里,仅黄河下游就曾发生过一千五百多次大的决口,每一次都造成洪水横流、千里泽国的人间惨象。而近几年,由于人类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

我们暂时不说保护黄河,就从我们松柏镇的一条小河来说。这条小河原来清澈见底,而现在由于人们把白色垃圾,污水全部丢到河水里,导致小河不再清澈,河里原本欢快的鱼儿双双死去,漂浮在河面上,而且河水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但人们不知悔改仍然把东西扔到河里,让本就不清澈的河水更加浑浊。可见,人们对于保护河流的意识是多么浅显。

人们啊!醒醒吧!不要再去伤害那些无辜的河流,不要再去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那样最后遭殃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到那时,别人会说:“那是他们自找的,黄河曾经还帮助过他们,现在他们伤害了黄河,黄河是在惩罚他们,惩罚这些无知的人。”是啊,黄河曾经保护过我们,但现在我们却一次又一次不知悔改的伤害了她。让我们一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拯救黄河,还她一片纯净!

四、作文指导:请以“拯救黄河”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形式:1、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2、想象作文,穿越时空来到古代或来到未来,

将黄河的过去、现在、明天串在一起,歌颂黄河的贡献,描写黄河的惨状,畅想未来的美好。

&nbs暗忍宀谩?br>

五、自由作文

【教学反思】

闲云

篇5:《狼》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熟练的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实词,理 清文章的内容。

【预习自测】

初读课文,给画线词注音。

缀(  )行甚远     屠大窘(    )   苫(   )蔽成丘    弛(    )担持刀

眈眈(    )相向    少(     )时     目似瞑(      )      意暇(    )甚

意将隧(   )入    止露尻(   )尾   前狼假寐(   )    狼亦黠(  )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对于有分歧 或有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课堂提出并解决。共同探究,结合字词,翻译课文(注意字字落实的原则)

【解难答疑】

(落实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顾野有麦场(瞻前顾后)                  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

眈眈相向(虎视眈眈)                   意暇甚(目不暇接)

屠自断其股(悬梁刺股)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见如故)

目似瞑(死不瞑目)                   乃悟前狼假寐(梦寐以求)

【反馈拓展】

1、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①敌  ②以

③前  ④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儿狼与屠夫的形象,在叙事中归纳故事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预习自测】

归纳虚词“其”的用法

1、恐前后受其敌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2、场主积薪其中                                  6、屠自后断其股

3、屠乃奔倚其下                                 7、其一犬坐于前

4、一狼洞其中

【合作探究】

(一)、品“狼”

1、找动作

探讨文中的狼是什么样的 形象。

2、思形象

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狼的习性是什么样的?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狡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屠户”

1、找动作

文中的屠户面对凶恶的狼开始有什么反应?后来又如何呢?找出相关的动作描写。

2、思形象

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屠户的什么精神?

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勇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难答疑】思考《狼》

1、找心理

找出文中关于屠户心 理描写的句子,把握屠户的心理活动

2、议主旨

根据 屠户 的心理活动和狼的本性,你认为最能点明主旨 的是哪句?

【反馈拓展】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反思】

第三课时 习题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          )    意睱甚(          )     乃悟前狼假寐(            )

一狼得骨止(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屠乃奔倚其下(           )

恐前后受其敌(      ) 前狼又至(             )     以刀劈狼首(             )

盖以诱敌(           )   狼不敢前(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

(2)狼不敢前(                        )

(3)其一犬坐于前(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5)恐前后受其敌(                        )

3、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                        )

今义(                        )

盖以诱敌:          古义(                        )

今义(                        )

二、阅读理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请试着划出文中找出交待时间变化的词语。

2、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

3、屠户对 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反思】

雷真民

[《狼》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能找出文中描写三只猫的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对我的影响。

【预习自测】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诅骂(    )怅然(    )怂恿(    )(    )蜷伏(    )一缕(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3、本文选自(           ),作者(       ),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

4、快速阅读,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

【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 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

二、理解感知

1、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猫。”

2、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3、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4、学生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 ”

【解难答疑】

1、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 讲究;语速由舒缓而 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4)品味语言。

2、“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3、彼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反馈拓展】

1、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1、2只猫?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预习自测】

跳读课文,在文中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来理 解文章内容,给我家的三只猫建立小档案。

【合作探究】

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错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

思考一会,先自己选择一个对象,自说一句。

可怜 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解难答疑】

1、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1、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2、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 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中加 点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反馈拓展】

你学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感悟?

【反思】

第三课时

习题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 语。

二、多音字组词。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 课文细致地描述了猫的性格特点--“实在有些古怪”。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______;(2)______;(3)______。

2、“在稿纸上 踩印几朵小梅花”,句中“梅花”指______。把______比作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感情。

五、摘抄文中句子。

(1)描写猫很老实:____________

(2)描写猫很尽职:____________

(3)描写猫不高兴:____________

雷真民

[《猫》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7:《马》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 读课文 ,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预习 自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觑(    )   鬣(    ) 剽(    ) 悍(   )   疆(    )场       驯(    )良

勇毅(    ) 窥(    ) 伺(   )  迎合(    )疮(   )痍(    )枉(    )然

羁绊(   )   阔绰(  )  庇荫(   ) 遒劲(  )   观瞻(    ) 相得益彰(   )

【合作探究】

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在文中作标记。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在文中划出来。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难答疑】

1、为了突出马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2、人工驯养的马其“驯良”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命运又会怎样?

3、野马的“豪迈而犷野”表现在哪里?它们又有怎样的命运?

【反馈拓展】

1、查字典或词典,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驯良:       ②驾驭:        ③羁绊:         ④畸形: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马”的驯良的?

3、驯养 的马与野马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预习自测】

1、布封,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___________,也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

【合作探 究】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五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 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_______________,对“被人养育”“经过 训练”“ 供人驱使”的马的_______________ ____。

【解难答疑】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解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这种马的两点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三个词语概括马的天然品质是什么?

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教育”一词是____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丧失自由而开始”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作者在此流露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四段,解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马的天性:

3、这段文 字把哪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马的知识,我们学过法布尔的《绿色蝈蝈》,请你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对动物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反思】

雷真民

[《马》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8:《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等。

2、梳理情节,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预习自测】

一、字词梳理

不dàn( )     zhào(      )       归xǐng(      )

chán  chán(  )       cuān duo(    )        duó(  )步

yùn zǎo(    )   háng(      )辈     fú(      )水

乌桕(      )  撮(      )  楫(      )

三 、课文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戏”,围绕看戏,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

2、平桥村之所以是我的“乐土”,是因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难答疑】

阅读4--9段(看戏前的波折),找出“我” 心情变化的词语,并且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反馈拓展】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    )      行(   )家     惮(     )      絮(     )叨(   )

怠(    )慢      凫(   )水      潺(      )       撺(    )掇(    )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西瓜、南瓜、苹果、橘子都是营养丰富的水果。

B.运动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色旗帜。

C.她不仅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

D.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反思】

第二 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重点情节,理解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自测】

1、看戏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本部分能否 删去?请说明理由。

2、“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一、阅读“夜航赴赵庄看戏途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去看戏途中”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 心情?

2、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二、阅读“归航”部分,解决以下问题

1、“我们”在看戏中的心情怎样?

2、小说描写了 “我们”偷豆、吃豆的经过,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三、阅读“六一公公”送豆情节,解决以下问题

1、六一公公不仅不责怪我们偷豆,还在第二天为我“送豆”,这一部分什么作用?

【解难答疑】

“我”在 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1、“月夜行船” 一节,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江南水乡的景物,请按要求找出相应句子归类。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主旨

2、学会赏析人物,把握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赏析本文的语言

【自主预习】

1、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一、主旨归纳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                                    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                       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

二、语言赏析: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 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解难答疑】

那夜的戏其实并不好看,为什么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反馈拓展】

1、给加线字注音。

凫(    )水        怠(    )慢    家眷(    )

皎(    )洁       絮 (    )叨    蕴藻(    )

撺掇(    )       缥缈(    )    旺相(    )

潺潺(    )       惹(    )眼

2、你对课文了解 吗?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________、看戏和 ________。

【反思】

雷真民

[《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9:《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预习自测】

一、知识链接

林嗣环,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 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二、知识积累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划线的字注音:

屏障(   )  呓语(   ) 齁声(   )  曳屋许许声(  )(   )几欲先走(   )

(三)解释划线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   )  施八尺屏障(     ) 众妙毕备(     )   会宾客大宴(     )

众宾团坐(       )   夫叱大儿声(        )    宾客意少舒 (         )

虽人有百手(       )    妇抚儿乳(            )      奋袖出臂(        )

但闻屏障(        )    其夫呓语(         )

(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    ),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齐发,众妙毕备。

4、(     )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合作探究】

一、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 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解难答疑】

1.全文是如何以“善”字统领全文的?

2.文中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极其简单的道具,其用意是什么?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拓展反馈】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

1、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   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坐寂然     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7.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⑸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          、         、

⑹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

⑺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

⑻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自主预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会宾客大宴。   释: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释: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释: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释: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释: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释:

【合作探究】

1.思考:

(1)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2.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第三个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 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解难答疑】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画线字注音

犬 吠____         几欲先走____

2.释词

间____                       奋 ____

俄而____                     战战____

3.理解填空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众人灭火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____”一词可以看出。

4.“无不变色离席”中的“离席”与“几欲先走”为什么不矛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6.用“‖”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拓展反馈】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画线的字注音:

1.屏障(  )   2.呓语(  )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画线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      2. 施八尺屏障(    )

3.众妙毕备(        )      4.会宾客大宴(       )

5.众宾团坐(       )    6.夫叱大儿声(        )

7.宾客意少舒 (            ) 8.虽人有百手(       )

9.妇抚儿乳(         )  10.奋袖出臂(        )

11.但闻屏障(         )   12.其夫呓语(         )

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     少壮不努力

3.满坐寂然      坐屏障中        4.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

五、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六、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雷真民

[《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竹影》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导学案2

初一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苏教七年级下语文文学常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德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学计划

现代诗语文版:《长城谣》、《一片槐树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选9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2022-06-28

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2-10-04

《鲁迅自传》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3-10-11

《歌词》互动学案设计2022-05-15

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2024-02-25

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的说课稿2024-01-29

七年级音乐下册《阿里郎》教学反思2022-11-08

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总结2023-09-12

春季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11-15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