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导学练案)(九年级上册)(精选6篇)由网友“十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晏子使楚》(导学练案)(九年级上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晏子使楚》(导学练案)(九年级上册)
《晏子使楚》(导学练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大柳中学 简 利
学习目标
1、 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2、 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变的才能。
3、 梳理文言知识点。
前置学习(心动不如行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1、字音及词义:
对: 臣: 缚:
而: 吏: 视:
耶: 寡人: 固
诣: 方: 坐:
其实: 得无: 病:
2、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行危言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为215章,每章记述一件事。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为主。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刺劝,发人自省,表现了晏子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文章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书中较有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突出表现了晏子临危不惧、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品格和特点。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2)、相关知识:
对晏子形象的塑造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不朽艺术形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中,晏子具有引入注目的地位,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的喜爱。晏子的形象是政治家和智者的和谐的统一。做为一个政治家,他忠君爱民,诚笃地身体力行自己信奉的“礼”,他抓住一切时机直言谏净,为民请命;做为一个智者,他博学多识,辞锋锐利、机智幽默。作者塑造晏子这个形象,并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使晏子这个人物在读者面前站了起来,活了起来,取得了人们对这个形象的承认。在作者那个时代,塑造像“晏子”这样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是绝无仅有的。
二、【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使楚国,挫败楚王 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 - 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2、情节梳理:
晏子使楚
楚王 (楚国) 齐国 晏子
KK K
囚犯过堂 (人品) 打比方 风气不好
K楚王性格晏子性格 L
3、提出你不解的问题,合作解决:
【学习探究、写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1.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
你知道吗,从现代植物学看,橘和枳是不同种的,因此“橘化为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那么你能用其他的方法反驳楚王吗?
答:
2.课文讲晏子使楚受辱,请你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7月26日,数百名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云顶高原第一世界酒店遭受了侮辱。起因是房卡被画上不雅图案。数百名中国游客强烈要求酒店高层出面解释道歉,并集体前往酒店大堂静坐示威。大家高举房卡,并拒绝接受酒店方提供的水和食物。就在中国游客议论纷纷要求面见管理层时,酒店警卫竟然出动狼狗维持秩序。
3.本文晏子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你结合下面的例子说说外交家们外交的品质。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答:
{学以致用}我能行
1.解释加点的字。
楚王赐晏子酒 缚者曷为者也 楚王闻之
王曰:“何坐?” 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将使楚
齐人固善盗乎? 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①.谓左右曰 古义: , 今义: 。
②.其实味不同 古义: ,今义: 。
③.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 ,今义: 。
3.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 )
A.晏婴,齐之习辞者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为其来也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齐人固善盗乎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略无阙处
5、译句: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小结补充
通假字
①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① 何坐
② 其实味不同
③ 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
习: 诣: 辞: 视:
方: 固: 坐: 徒:
赐:
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 ……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②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么人?
③ 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
一词多义:
【教学流程】
一、学生读文(10分钟 学生教读4分钟+学生自读6分钟):
二、学生学习(20分钟 自学5分钟+探究10分钟+学以致用5分钟):
三、学生展示(10分钟):
四、教师点拨引领(5分钟):
简利
篇2:晏子使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会写生字词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通文中的长句子
2.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安居乐业。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1.学生读课题:‚使‛的意思是: ‚晏子使楚‛的意思是:
2、查找资料《晏子春秋》和晏子的相关资料。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填空部分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1)、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时期,齐国大夫 和楚国 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这篇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2)、思考:课文写了三个回合的斗智。
第一次是楚王为了侮辱晏子,想让他 ,而晏子却说: ,晏子的话隐含的意思是:
结果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第二次楚王为了侮辱晏子说: ,意思是: ,晏子反唇相讥说: ,隐含的意思是: ,结果楚王听了只好陪着笑;第三次是楚王在招待晏子时押了个犯人说: ,意思是: 晏子却说: ,隐含的意思是: ,结果楚王听了只好陪不是。
我来闯关:
一、组词。
赔( ) 敝( ) 撒( )淮( ) 尊( ) 既( ) 陪( ) 敞( ) 撤( )准( ) 遵( ) 即( )
二、用文中的三句话解释下面的词语。
举袖成云( )挥汗成雨( )摩肩接踵( )
三、选词填空。
尊严 尊重 尊敬 尊称
1.村委会隔壁住着一位和善的老人,因为他以前在中学教过书,邻居们都( )他为李老师。
2.我爷爷虽然文化不高,但是生活经验丰富,没有私心,肯帮助人,所以得到了大伙儿的( ),村里人有了什么事都愿意来找他商量。
3.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法律的( ),我们必须查办这些贪污分子。
4.( )长辈和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篇3:晏子使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音。
2、初步理解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3、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思考:
(1)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和齐国的?结果怎样?
(2)晏子是怎么回击楚王的?他的回答妙在哪里?
(3)划出描写晏子和楚王表情的词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是晏子和楚王的第一次斗智,楚王抓住了晏子 的特点,要晏子从狗洞里进去。
晏子的一席话,不得不使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开了城门,读读晏子说的话,他的话妙在哪里? 提示一:晏子的话妙在: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 ,那他就钻 ,楚王要是说自己的国家不是 ,那就应该 ,所以打开了城门让晏子进去。 一词说明楚王真是无可奈何。
提示二:晏子的话很好的使用了一个逻辑推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访问的是 国,不是 国,楚王是不会承认自己的国家是 国,所以他一定会 。
2、读课文第四自然界段,思考:
(1)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和齐国的?
(2)晏子是怎么回击楚王的?他的回答妙在哪里?
(3)划出描写晏子和楚王表情的词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这次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和齐国的?
(2)晏子的话中,把‚淮南‛比为_______,把‚淮北‛比为_______;把‚橘‛比为_____,把‚枳‛比为_______,是为了说明橘之所以变为枳是因为: ,齐国的人到了楚国就做了盗贼,是因为: ,讽刺了楚国 。
4、课文写了楚王三次‚笑‛,请在课文中划出来,认真读读上下文,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提升
一、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二、推荐阅读《将相和》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篇4:晏子使楚导学课件
[导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课前导学
一、关于《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立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二、文章主要人物介绍
晏子(?—前5),名婴,字平仲,汉族,春秋时齐国山东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当任期间,其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都信于他,甚是睿智,爱民,不辱使命;为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
三、预习练习(认真阅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行!)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为其来也缚者曷为者也酒酣
诣王生于淮北则为枳圣人非所与熙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之习辞者也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避席对曰其实味不同
齐人也,坐盗寡人反取病焉
3.自读质疑
老师的疑问:你觉得晏子使楚时的楚王会是楚庄王吗?
我的回答:
我的疑问:
课堂精讲
一、导入: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教师点评。(节奏、读音)
2、请学生说说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为其来也缚者曷为者也酒酣
诣王生于淮北则为枳圣人非所与熙也
三、学生分小组学习课文。
(一)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文章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如有问题,可以先记下来,然后集中解决。
(二)学习成果展示。
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 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谓: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
(4)王曰:“何坐?” 坐:
(5)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
(6)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
(7)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8)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
(9)齐人固善盗乎固:
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
(1)楚王闻之 之:
(2)何以也 以:
(3)缚者曷为者也 曷:
(4)齐人固善盗乎 固:
(5)人楚则盗 则:
(6)婴闻之之:
(7)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之:
(8)吾欲辱之之:
3.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三)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后,同桌对译文章。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角色对换和读出感情。
2、课堂展示,可以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小组推荐或学生自荐。
五、文章内容分析。
1.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2..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3.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晏子和楚王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六、课本剧表演。
七、课堂小结。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课后拓展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古今义
(1)谓左右曰古义:今义:
(2)坐盗古义:今义:
(3)何坐古义:今义:
(4)其实味不同古义:今义:
(5)寡人反取病焉古义:今义:
2、、给下列字注音
缚诣曷熙耶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何以:______何坐:______避席:______
4.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6.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
(2)今臣使楚 使:
(3)晏子对曰 对:
(4)比肩接踵而在 比:
7.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答案直接写题号
(1)晏子使楚
(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3)使子为使
(4)齐使使各有所主
(5)使使贤主
(6)何为使子
8.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其贤者,使使贤主。
《晏子使楚》参考答案
预习练习参考答案
1、wèihéhānyìzhǐxī
2、熟练 绑缚,捆绑 到……去 离开座位 它们的果实 因犯……罪 辱
3、晏子何时使楚,史无记载。可能是传说,也可能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
课堂精讲参考答案
2、wèihéhānyìzhǐxī
(二)学习成果展示
1.(1)出使(2)对某人说(3)能言善辩,很会说话。(4)因犯……罪(5)绑缚,捆绑。(6)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7)同“嬉”,戏弄、开玩笑。(8)到……去(9)本来
2.(1)代词,指晏子将使楚的消息(2)用(3)同“何”(4)本来(5)就,便(6)代词,指下列所听到的话。(7)的 (8)指晏子
3.(1)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2)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3)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4)难道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擅长偷盗吗?
五、文章内容分析
1、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2、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3、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干使民善盗耶?
晏子是一位机智善辩而又有风度的政治家、外交家,楚王是一位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无能君主。
课后拓展练习
1、(1)古义:指身边的侍臣;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2)、(3)因犯……罪 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
(4)、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
(5)、古义:辱;今义:疾病。
2、fùyìhéxīyéhān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3、能言善辩,很会说话 用什么办法 犯了什么罪 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
4、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让楚王“反取病焉”(不但未人交锋中讨到便宜,反而自取其辱。)
5、在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二)
6、(1)请(2)出使(3)回答(4)并、挨 7.(1)(2)(出使)/(3)(5)(6)(让、派)/(4)(使者) 8.(1)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2)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让他们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篇5: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3、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重点)
*知识链接
①、晏子
(?—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堪称“三朝元老”。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本篇课文选自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
②、“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说的是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变成苦涩难吃的枳。同样的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结果就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这说明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地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句话现在大多是针对人品说的,大概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是个好人,换了环境可能就变成坏人了。
※自主、合作、探究
(一)走进课本
1、读课题:“使”的意思是: 。“晏子使楚”的意思是:
2、给加点字注音。
赐( )晏子酒 酒酣( ) 缚者曷( )为者也
吏二缚( )一人诣( )王 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3、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
活动二: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
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活动三: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活动四: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小组合作或请教老师)
活动五:你觉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表现在哪里?
※小组合作总结
※当堂训练(略)
※巩固、拓展延伸(补充习题36-37页三、四)
※反思
课 堂 检 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齐之习辞者(习辞: )
⑵今方来,吾欲辱之(辱: )
⑶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
⑷齐人固善盗乎(固: )
⑸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
2、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简答:
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个性化的语言。(重点)
2、学习晏子热爱祖国的精神,培养维护尊严的.品格(难点)
*资料采撷:
机智善辩的故事:
(1)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时,迎面走来一位批评家,这位批评家扬起头,傲慢地说:“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歌德闪到一旁,微微一笑,说:“我正好相反。”
(2)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秘密建了一处潜艇基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有关的消息,罗斯福压低了声音说:“你能保守秘密吗?”好朋友肯定地点了点头。罗斯福
说:“你能保守秘密,我也能保守秘密。”
※ 自主、合作、探究
(一)走进课本
1、“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2、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晏子和楚王各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更哪一个?说说理由。(组内可以先谈论交流)
晏子是一个:
楚王是一个:
我更喜欢: 因为
活动二: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
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活动三: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独立思考)
※ 小组合作总结:
※巩固、拓展延伸(补充习题38页七)
※反思:
※ 课堂检测
读短文回答问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2、“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
A.生病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
3、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吏二缚一人诣王。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篇6:晏子使楚八年级上册课堂实录
晏子使楚八年级上册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晏子的形象光耀千秋,晏子的智慧更是让后辈敬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合作探究,去品一品晏子,看看他的魅力所在。
出示幻灯片
生:一片安静,有的在静静的思考,有的在翻书默读课文快速动笔勾画,不一会对子之间、组内便热烈讨论起来。
师:一边巡视,一边加入各组的讨论之中,气氛很好,学生们的热情很高涨。关于“妙在何处”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时有一定的难度,展示时要重点引导。
(10分钟)
出示幻灯片
展示一:晏子的语言技巧
师:其实在大家的复述中,晏子的魅力逐渐浮出水面,想必通过大家的探讨,我们对晏子的认识更清晰了吧?那么他是如何反驳楚王的?
生:当要求晏子走小门时,晏子说:“使狗国者……不当从此门入”。
生:当说齐国无人时,晏子回答:“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生: 楚王说:“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师:同学们回答的老师都同意,那么晏子这样的回答有什么妙处?
(学生讨论时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反复推敲,并注意随时总结)
(第一组学生最先站了起来)
生: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是想挖苦晏子个矮,晏子就把它说成是狗洞。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师提示:这就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老师,我来补充,很明显如果晏子从这里钻进去,楚国就是狗国。
师:总结的非常好,(出示幻灯片总结学生发言)第一关——巧用推论进楚门,楚王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那第二关和第三关呢?
生:楚王说齐国无人,是说齐国没有人才,而晏子却装傻偷换了概念,说齐国有许多人——平民百姓。
生:楚王反问晏子为什么派他一个这样的人来时,晏子不惜自我解嘲,把自己贬的一无是处,用来贬低楚国。
师:能说的具体一点吗?注意“故”这个字。
生:晏子说齐国的规定是: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可见既有原因又有结果。通过一个“故”就得出了这样的结果:楚王你也最不肖!
师:分析的真好,头头是道!(出示幻灯片总结学生发言)第二关齐国无人——假因溯果贬楚王
生:楚王说齐人善盗时,晏子说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是水土不同,同理齐人到了楚国才偷盗,也是楚国的这一环境起的作用。
师:分析一下,这是应用了我们现在的哪一个修辞呢?
生:比喻
师:对了,(出示幻灯片总结学生发言)晏子巧用了类比,有力的反击了楚王。
师:那么在这一关你能按照晏子的思路去反驳楚王吧?
(教师提示、点拨)
生:白布放进染缸还能不变色吗?
生:仙人掌泡到了水里还能不死?
生:船遇上了暗礁还能不沉没?
师:前人的智慧,今人的榜样,你们做到了比晏子更优秀。
展示二:晏子的形象
师: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想必他的形象早已在大家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了吧? 可要有根有据哟?
生:面对楚王的刁难,他一点都不害怕,可见他不畏强暴
生:晏子用他巧妙的回答一一化解了楚王的侮辱,反应的非常机智聪明,还有他的能言善辩。
生:维护国家尊严
师:你怎么知道他在维护国家的尊严?
生:题目是《晏子使楚》,可知他是一个使者,他代表的是齐国,面对外 国君主的刁难,首要的使命就是维护他自己国家的尊严。
师:是啊,无论何时何地,外交家也罢,平民百姓也罢,都必须时刻把捍卫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只有在国家尊严得以维护时,个人尊严才会有保障。

【《晏子使楚》(导学练案)(九年级上册)(精选6篇)】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观教师执教有感2022-08-23
《晏子使楚》课后教学反思2022-04-30
五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作文2022-05-06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2023-03-30
《晏子使楚》课件教学设计2022-04-29
课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023-05-28
课文晏子的教案教学设计2024-05-16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四单元作文范文2022-07-13
16《晏子使楚》 之五2022-05-06
《晏子使楚》原文以及翻译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