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5-04 03:20: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推荐17篇))由网友“绿氯酱”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动手操作就是遵循了这一基本出发点,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开发、动手能力方面都有更大的进步.作为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教材中逐步渗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它甚至可以帮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作 者:袁海兰  作者单位:新疆和静县第二中学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2: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

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权力,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远远没达到以上所要求的,究其原因有二:1、怕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就完不成教学任务;2、教学中教师不知如何给予学生自主,怎样的教学才称得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我就自己在教授《余角和补角》一课时的几点体会谈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法:

1、复习角的概念和角的运算。

2、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3、利用概念进行练习。

4、讲解对顶角的概念及有关基础练习。

以上传统的教学过程,尽管复习讲解都很详细,教学层次也清晰,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尝试:

1、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直角,然后在直角内任画一条直线,观察着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并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通过实践学生就得到了感性认识,而且会进行角度的计算。

2、进行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进行有关基础练习。

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体验数学和做数学。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本节课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概括,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图形的“静”变“动”,增强了直观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里,运用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作用,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师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这对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学生的智慧源于指尖”。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操作的内容很多,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

篇3:要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要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摆弄教具中学习知识。现以三例说明。

1.让学生用8个红三角形与5个黄三角形学具演示8+5,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合并过程:(1)将两种三角形先合并在一起,然后一个个地去数,从1数到13;(2)将红三角形逐个放入黄三角形的行列中,边放边数,从6数到13;(3)将黄三角形逐个放到红三角形行列中,从9数到13;(4)从红三角形里拿出5个与黄三角形凑成10,再把余下的3个红三角形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3;(5)从黄三角形里拿出2个与红三角形凑成10,再把余下的3个黄三角形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3。学生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几种方法的比较,就会领悟到第一种方法最慢且容易数错,第五种方法最快且不易错。这时,让全班学生再用第五种方法重新操作一遍,就能容易地概括出凑十法的思路,而且能自觉地接受用大数凑十来进位加的方法,既培养了计算能力,又初步训练了思维能力。

2.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内容时,我在讲清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以后,指导孩子们动手做了一个数学游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游戏的方法是:让孩子剪好同样大小的硬纸板若干块,分别写上0、1、2、3、4、5、6、7、8、9等数字,0纸板要适当多几块,另加一块画有小圆点的纸板,用作小数点。游戏开始,按需要每人拿一块纸板,举上头顶,连同小数点排成一横行,组成一个小数(熟练后也可组成一整数),让全体同学读出这个数。然后由老师或学生干部发令:“这个数扩大100倍!”(也可说乘以100),于是拿小数点的同学开始移动,他向右移动两个位子,刚才的数起了变化,全体同学再齐读这个变化了的小数。如果移动后,遇上整数部分的最高位或小数末尾是“0”,拿“0”牌的同学要把牌放下,表示去掉“0”;如果遇上数位不够,拿“0”牌的同学要凑上去,以表示补上“0”。这样扩大、缩小反复做几次,同学们不但能熟悉小数扩大、缩小时小数点的不同移法,还能掌握小数中的“0”哪些该去掉,哪些不该去掉,什么时候又该补上“0”。

3.学生动手是一种乐趣,动手过程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过让学生摆弄学具,比一比,量一量,强化了认识过程。

我要求同桌的学生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两人合做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倒米的方法,找出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要求每个学生把下列过程操作一次,即先在纸筒的圆柱内装米,然后把其中的米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纸筒圆锥内,观察可以倒几次;再在纸筒圆锥内装米,接着把米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筒内,观察需几次才能将它装满。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两次实验。有的同学把一张硬纸卷成漏斗形,预防把米倒出,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有的同学先把圆柱体的面封口,挖一个小洞口,让米缓缓流出……这样,寓数学思维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之中,使学生既活跃了思维,又掌握了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对于学

[1] [2]

篇4: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理解论文

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理解论文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把知识从形象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愉快。

关键词:动手;操作;理解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激发学习兴趣,把知识从形象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愉快。

小学生动手操作,总是在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就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他们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摆放,如何分拆,如何移动,如何剪拼,如何折叠……而在操作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着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由于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所以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以及加强意义识记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呢?

1.要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数学课的操作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体或群体的动态过程。由教师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开展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有结构、有层次的,因而也是有成效的。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的操作带着明确的目的。教例中,在学生分苹果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要使每个盘子里放的苹果个数一样多”的操作要求,学生才能在操作中正确地感知余数的具体意义。

2.把操作与观察结合起来。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的动态感知过程。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内化的.手段,当它结合于各种形式的动手操作,使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调起来,便能更充分地发挥内化功能。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加上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使学生积累起多种多样的表象,不仅发展了形象思维,而且推动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展开。教例中,在学生分苹果的操作中,教师每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分到最后的情况是怎样的?”当学生看到分到最后还有剩余时,从对比观察中理解了余数的意义,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又特意组织了以下操作:把9个苹果,每4个一盘,一盘一盘地分,引导学生观察:分出1盘,剩下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分出2盘,剩下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这样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观察思考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数学操作以手与脑的结合为显著特点。“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时必须紧密结合于思维的指导。

4.把操作与口语表达结合起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内部语言是内隐的观念、思想的物质外壳。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而操作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所以,它必须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

总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篇5: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对现在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仅仅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根本不够的,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教育进行有效改善,从而使得我国小学生自身知识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数学教学来说,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求学生对书本上讲述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借以提升小学生自身思维灵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动手操作;有效性;策略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需要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提升小学生自身知识素养。在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中,发现小学数学教学采取的方法大多数是传统的口头讲述,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小学生自身知识素养还存在很大的阻碍。针对于此就需要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善。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书本教育和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对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汲取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精心准备学具

要想保证小学生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提升,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对需要的学具进行充分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准备的学具还需要对学具自身安全性起到高度重视,保证学生在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不会对自身健康造成威胁。在进行数学学具准备的时候,发现还有一部分学具是需要小学生自行准备的,这里所涉及的学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计数学具、计量学具和几何学具。

2实时指导操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自身的好奇心还处于比较强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动手操作培训对于提升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范,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进行单纯模范的过程中会造成学生自身思维发生禁锢。因此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状态选取合理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动手操作能够有计划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汲取能力。

2.1明确动手的目的性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的动手操作不仅仅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了解,需要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又以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对于保证提升学生自身数学知识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生进行数学动手操作之前需要教师对整个数学知识点进行详细研究,保证小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提升。

2.2选择适宜的时间指导操作

在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数学知识自身涉及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对于提升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学生进行的机械化操作。

2.2.1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身思维还存在一定缺陷,也就是说小学数学知识抽象化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一定提升,就需要对学生采取学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2.2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公式和准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学具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改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公式和准则指导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证学生对准则和公式的理解,需要对学生讲述相应公式和准则的来源,保证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的目的性得到全面的表达。

2.2.3对学生进行几何知识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里所说的学生学习障碍主要是指学生空间观念较差。因此在进行几何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几何体进行分解,使得学生对几何体的了解有很大的提升,这样对于促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和自身空间观念提升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灵活选择、采取方法

人在认识事物时,整个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注意。反之,如果没有注意的参加,任何认识活动都不能进行,只有当客观事物引起我们注意时,才会留下明晰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如果想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操作活动的形式、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富有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处于集中状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具的`作用。

3.1操作的形式

3.1.1个体独立活动

学具统一时,课中可以按照预设教学设计展开学习;学生有能力通过独立操作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要求学生自选学具操作这种活动形式。入到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平面图形上用彩笔表示这些分数,有些学生则利用线段图加以比较,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3.1.2群体合作活动

当学生独立操作困难较大时,可加强指导或组织群体合作。如推导某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数学广角”中的许多内容、立体图形的认识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3.2操作的方法

在教师采取合理操作形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一定的操作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2.1摆弄法:如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在操作的基础上观察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总结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2.2剪拼法:如在设计“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利用轴对称知识创造性地剪出美丽的图案,使他们对对称图形有了更深的了解。再如,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先剪后拼的方法帮助推导。

3.2.3游戏法:如在设计“数学广角”的“策略问题”时,可先让学生(演齐王)和教师(演田忌)以游戏的形式再现“田忌赛马”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田忌每次能赢?这里面有什么窍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这种田忌获胜的策略逐渐清晰,然后,可以让同桌以游戏的形式动手操作,巩固新学知识。

3.2.4实验法:如在设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可预先准备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在圆锥里装上细沙,倒入圆柱中,从而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结论。

4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只有辩证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指导,巧妙组织,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招慧红.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数学学习与研究,(12).

[2]杨新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1).

[3]祝浩军.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J].现代中小学教育,(09).

[4]梁伟.小学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5]张可伟.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

篇6: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我们知道,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些例子,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是不满足命题的结论就可以了,这就是举反例。正如美国数学家盖尔鲍姆指出:“数学由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而数学发现也是朝着两个主要目标――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因为在数学问题的探索中,猜想的结论未必正确,正确的需要证明,谬误的则依靠反例。

关键词:反例 数学教学 作用

因反例具有直观、明显、说服力强等突出特点,决定了它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举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见解,以供参考。

一、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等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正面的例子加以深刻阐明,而且要运用恰当的反例从另外一个侧面抓住它们的本质,弥补正面教学的不足,从而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领域里,对数学概念的定义的阐述是极其严密的。并且数学中有许多定理、公式或法则的运用范围都有相应的条件要求或限制。学生在运用时往往不注意分析具体条件而生搬硬套。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讲清这些定理、公式或者法则的运用范围或运用时条件的限制,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恰当举反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定理、公式和法则。

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以及比例的性质等,对于初学的同学来说,对它们的理解常常模糊不清,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如果只从正面论述,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如果配合一些反例来说明,效果就截然不同。例如在学习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时,许多学生往往片面地认为,只有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才是同类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不同的二次根式就不是同类二次根式。这是对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不够导致的错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教师在进行同类二次根式概念的教学时,可以举反例。向学生提出问题“ 和 是同类二次根式吗?”。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由于 和 都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应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再进行判断。即 =3 ,而 =2 。显然,由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可知, 和 是同类二次根式。这样,通过举反例,学生将自觉体会到,同类二次根式是指“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这一本质特点。

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一般来说,构造反例不象提出证明那样有清晰可循的逻辑途径,而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但它是一项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探讨“如果x2+kx+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____”这个常见问题时,通常我们是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形如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从而得到k=±2这一习惯性错误。为了矫正这一错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我们可以举出一些k≠±2并且符合条件的以下一些反例:

通过举反例,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三、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解题中产生的消极思维定势

消极的思维定势表现为在定势的防碍下学习者不易改变思维方向,而用既定的思路去解决已发生变更的问题,以致解题错误。要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时,可举反例打破消极定势,引导学生从实质上分析并解决问题。中学生看问题也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干扰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此时可举反例,排除“干扰”,揭示本质。

如学生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后,由于定势思维的作用,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同位角或内错角就相等;只要是同旁内角就互补。为了矫正这种错误,教师可以举反例,通过画出相应的同位角或内错角不相等以及同旁内角不互补的图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内错角才相等,同旁内角才互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

对于以上的问题,学生一开始认为是正确的,但举出反例之后,学生马上知道错误所在,同时也体会到对待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出现漏洞。

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知识时,学生往往抓不住其中“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是均匀的”这一本质特征,常把一些不属于一次函数的问题当作一次函数的问题来解答。有的学生看到松树的年龄增大,它的高度也随着增加,就毫不犹豫地把“松树的高度和松树的年龄”之间判定为一次函数关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构造反例指出,当松树的年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松树的高度增加已经不很明显了。所以,松树的高度和松树的年龄之间并不是一次函数关系。而在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定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构造 “三个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全等”与“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反例,学生不仅知道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更重要得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构造反例和提出证明起着同样的作用。构造反例是我们深化理解知识、辨析错误、培养创造性的有力工具。它在帮助我们发现和认识数学真理、强化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开发和使用反例,引导学生去构造反例,长期训练学生构造反例的能力,就能为学生找到从模糊错误的思维中通往豁然开朗的桥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7: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深入课堂。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现代媒体的可控性,教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媒体的可控性,指媒体可在人的控制下,有选择地再现所需要的内容。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张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征。现代媒体中的录相、电脑、投影等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二、利用现代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求图形的面积时,光靠讲解是无味的,必须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学习为乐。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面积,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思考题: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简成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之和与正方形周长有何变化?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又有何变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想象,然后再电脑演示。演示过程中,画面不断闪烁,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周长的变化。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三、利用现代媒体的表现力,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

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发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获得的知识多,并且能迅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又成为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认知前提。

篇8: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的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来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这样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比较难学的知识降低了难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如教学“多些”,“少些”的概念,对于刚进校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上课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2只鸡与1只鸭,2个苹果与3个桃,先让学生数出图形的个数,再用计算机展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个一个连上虚线,再利用对应比较的方法,突出了“多些”,“少些”的部分。通过图形的展示与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了“多些”,“少些”的含义,又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同时,建立了把大数分两部分,一部分与小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也还可看出,小数与大数的一部分同样多,大数的另一部分就是小数少的,还渗透了对应比较的数学思想。在后面的教学比较两数的大小。如:9.>   ,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1-8各数,懂得了比9小的任何数都可。在这个比较两数大小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前面观察比较图形的'方法和对数大小的认识,很快得出了“不相等”的概念。

二、在教学中用多媒体电脑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教材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又注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出现大量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课件的演示来掌握新知识。以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培养学生应用题解答的能力,所以说图画应用题就是学生可以用来思维的一种形势,将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用简单图画表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看图得到启发。如:教学“图文应用题”我用多媒体电脑先演示:

师问:谁能根据这张图画应用题把图的意思说出来?学生很快的说出并编出一道完整的简单应用题,即“树枝上停着3只鸟在唱歌,又飞来6只,一共有多少只?”为学习“图文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埋下伏笔),接着将学生编的简单应用题,改成“图文应用题” 即例5(1)

师问:这道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没有告诉我们什么?

生答:“树枝上停着3只鸟,又飞来6只。”是告诉我们的。“一共有多少只?” 没有告诉我们的。

师小结:告诉了我们的是已知条件,没有告诉我们的是问题。一个完整的应用题至少要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师问:谁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

生答:用加法计算。因为是把“树枝上停着3只鸟”和“又飞来6只。”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这样学生很快的理解了题意,掌握了计算方法,并能列出算式解答。简单的图画为学习“图文应用题”。起了很好的启发作用。学生也能看着“图文应用题”口述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了。

通过教学使我体会到,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只有运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上课,采取形象的直观教学,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就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学好学扎实。

育华学校  马晓安

篇9: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的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来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这样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比较难学的`知识降低了难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如教学“多些”,“少些”的概念,对于刚进校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上课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2只鸡与1只鸭,2个苹果与3个桃,先让学生数出图形的个数,再用计算机展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个一个连

[1] [2] [3] [4] [5]

篇10: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1、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矗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2、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3、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4、掌握数学语言,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练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

5、掌握数学语言,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语言美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内在的美,表面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此外,掌握数学语言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果敢而严谨的性格、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

[1] [2]

篇11: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生物学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方法之一,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理论;实践

如何解决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以及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情感消极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动手能力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本文结合这几年在教学中的收获从三方面浅谈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1.让学生动手操作

人类的思维过程,首先是手的思维即从动作思维开始的,动作思维作为一种初级的基本思维方式,其产生是以个体探索外物的动作作为前提条件的,他对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潜能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操作技能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在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技能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与意识的行为相比,具有消耗精力少、完成速度快、学习效率高等优点。它能使人发挥创造性,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策略成为可能,鉴于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努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基本的途径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学时除了完成必要的实验同时把更多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感悟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向学生演示渗透作用于水分流动的实验时让学生亲自设计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他们自己选择实验材料,有的学生选择透明吸管并且画上刻度线,鸡蛋膜充当半透膜,废弃的饮料瓶改成杯子,清水和盐水作为两侧的溶液,并且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并且给与鼓励。这样的效果当然是传统的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所不能比拟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对那些难以或不宜改做边讲边实验的演示实验,应努力扩大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切实改变有老师一手主办的做法,另外要积极拓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作用。

2.让学生动手制作

动手制作能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动手制作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想方案、找合适的材料、尤其是在动手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而产生新思维,不断闪现创造思维火花。因而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

生物教学中的制作一般包括

2.1制作实验仪器或装置;如:渗透作用装置,学生就选择了很好的实验材料,并且废物利用。 2.2制作生物模型;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研究的重要方法。新课程3个模块(人教版高中生物)中都有练习对各种模型的构建,模型构建使抽象的客观问题具体化,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快速记住细胞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完成细胞结构的模型制作。第二天就有一部分学生上交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用了各种材料来完成作业,有的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形象的捏每种细胞器的形态,有的用泡沫板并且用水彩笔涂上颜色制作出了细胞模型,他们把一个一个的细胞器用大头针固定在泡沫板上。还有的同学用面粉和面并且涂上颜色来完成模型的制作,还有的用废弃的玩具做实验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充分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虽然在制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像有的同学在制作的过程中把动植物细胞器没有分清楚而出现知识性错误,但经过指点,他们会立刻改正错误。最后会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优秀的保留在生物实验室。当学生面对这些凝聚着自己动手动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且看得见、摸得着的制作成果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强烈的创造欲望。

3.让学生动手探究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某些生物问题的深入探讨或从生物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同样是与学生的动手能力紧密相连的。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物可供开展探究性学习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我带领学生完成的一项探究性课题,《物质的跨膜运输》,在学生对问题的提出:细胞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问题的假设: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会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会吸水。实验的设计:包括材料的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液、清水、显微镜、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预期结果:在高浓度溶液中,植物细胞的液泡会失水而缩小;在清水中,液泡会吸水而变大。进行实验,观察记录:他们设计了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且比较结果与预期的是否一致。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领略其中的快乐。同时学生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实验既是生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应当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将动手操作这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应用于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习惯都是弥足珍贵的。

篇12: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具操作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具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所谓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近期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考,也称作“用手思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通过“用手思维”的协助,借助形象思维的支柱,达到逻辑思维的程度,并促进辩证思维的形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如何恰当地组织学具操作活动?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眼,选取学具操作的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心灵而手巧,手巧则心灵,“手指尖”、“手巧”就是指的操作技能。在双手动作时,由手到脑,存在着高速信息双向传输途径,使手脑同时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则促进操作能力的发展,而操作是为了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是为了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因此,指导学生运用学具操作要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着眼,不能为操作而操作。

要从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着眼,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就必须选择好操作的内容,为此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要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活动,把教材中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在甲班是重点的,在乙班不一定是重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2、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搞堂堂操作,题题操作的形式主义,致使教学时间耗费,学生兴趣低落,学生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

3、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一般来说,推导抽象的法则、公式、理解应用题,辩析易混易错内容等,都可有计划地安排学具操作。如小学数学第一册中“9加几”,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口算方法,就要运用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拼一拼等操作活动,看到“一凑,二分,三拼”的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进行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时,要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凭借感知形象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从调动学生思维兴趣考虑,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好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时机,指的是有利的时间和机会。把握学具操作的时机就是要把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机。具体来说,要把握住三个火候。

1、进行图式对照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梯形也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此时学生欲求解而不能,处于“自我需求”的愤悱状态,教师把握住这个火候,引导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采取图式对照,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改变要求认识变化的基本规律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如推导出面积公式后,接着让学生思考: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是学生犹如听到“冲锋的号角”和“催战的鼓声”,从而奋力进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拼成三角形(三角形的底为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不变),推导出求梯形面积的方法等等。学生很有兴趣的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从而知道要求改变了,但实际上仍然是S梯=   (a+b)h,只是操作思考的方法变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觉,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3、在学生感到精神疲倦时进行学具操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片,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兴趣来了,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吗?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尝试,又得出了3种 折法。这样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是对学习过程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消除课中学生的精神疲倦。

这三个火候,包括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三、从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入手,设计学具操作程序

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儿童“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的,在指导学生学具操作时,我们必须从遵循这一规律入手,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程序,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动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具操作程序大致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要求,作好操作准备。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领会指导语后再动手,操作后不善于保留结果,讨论完把学具推向一边待课后收拾等,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因此在进行学具操作时,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以分步定向指导,逐步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

2、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表象。表象这个常被人们忽略的,看不见的,头脑中的影象,是连接感知与抽象的桥梁,使人的感性认识向抽象飞跃,起到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学生根据要求拿出相应学具后,就要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让学生按照使用量角器的要求,分别量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再接着让每个学生用纸片做一个正方形,并沿着对角线折过去,得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这两个三角形重叠,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小组讨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否都一样?是否都是180°?最后,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再想一想说明了什么?这样把操作与思维,思维与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感知表象。

3、动口表述,加深对知识及操作的理解。思考,是学生感知表象,进而组织内部语言,认识事物的基础,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并表述出来。因此,在学生每一次动手操作后,必须让他们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评议,教师适当点拨纠正,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既能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4、动脑思考,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表述,正确理解知识这是起码要求。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则是小学数学的中心任务。在前三步之后,必须让学生回过头来,闭上眼睛想一想所操作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然后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如上所说的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让学生从正方形的对角线折成的三角形,沿长方形对角线剪成的三角形和一般的三角形等,不同的三角形比较中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结论。没有这一步,学生的认识不会深化,良好的认知结构也不能形成。

篇13: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课题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课题

一、实验课题

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提出

1?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使用教具,也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自觉主动的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我校教学实际,要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操作活动。

3?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 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对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时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4?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重,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指导思想

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四、实验假设

通过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五、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推行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

[1] [2] [3] [4]

篇14: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课题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课题

一、实验课题

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提出

1?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使用教具,也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自觉主动的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我校教学实际,要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操作活动。

3?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 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对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时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4?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重,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指导思想

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四、实验假设

通过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五、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推行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生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大脑结构功能,在于不同脑区域能动地联系起来的功能系统的协调活动。如果片面地利用某个大脑半球,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当驱动抽象思维活动的左半球负担过重,而驱动抽象思维活动在右半球却负担不足时,就会造成思维缺乏,神经过渡紧张,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将会受到损害。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的。

六、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实验氛围,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七、实验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刊上有关文章,每位教师有一定的数量的学习笔记,定期交流。用理论指导实验,保证实验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2?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操作课。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

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几体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将此实验纳入“练五功”活动中,要形成“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实验网络,组织教师“讲五课”活动,即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写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设置组织机构。

(1)专家指导小组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3)课题组成员。

八、实验过程

1?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先确定两名教师为主要实验先行者,确立实验内容,操作教具、学具,操作程序,大胆实践,每学期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出去到外地观摩学习,聘请专家到我校亲临指导。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两次研讨课。

2?第二阶段:推广阶段。实行一点带面,学科带头人把实验经验向其他教师渗透,形成典型引路,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人人投入到改革的热情之中,互帮互学,做到人人有专题,人人有总结,人人有提高。

3?第三阶段:升华阶段。实验教师总结实验经验,向市、省级推广,推荐优秀者参加省、市组织的观摩会上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把他们的经验论文向省、市参加评选。

九、实验结果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实验是湖北省教研室主抓的课题项目,曾得到华师大教授的认定,在省教研室、市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实验,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实验教师。通过实验,教师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94年,“湖北省动手操作发展思维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一名教师代表襄樊市作观摩课《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受到了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专家们听了我校的实验材料汇报,看到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我校此项课题实验确实大有成效,并提议向整个襄樊市各类小学进行推广。这位教师主讲的教案被省专家当场选中,后来发表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案集》上,论文《大胆放手,适时留白》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教师》上。近两年,我校青年教师张朝辉把电脑辅助教学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有机联系起来,取得了实验新突破,他所讲的优质课获市一等奖,罗龙英老师的优质课获二等奖。有一位教师的CAI优秀课件设计获市级一等奖,三位教师的CAI课件设计获市级二等奖。

教学改革实验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们在丰富的实验探索过程中,磨炼了教学基本功,增强了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骨干教师,课题组有1人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有1人参加省级培训,课题组成员中十余名教师的30余篇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或发表,讲授的优质课分别获市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在全市基本功大比武、大使兵活动中实验教师耿霜获一等奖,在全市首届电教课评比活动中,杨志勇老师讲授的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十、实验中存在的困难

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素质有待提高,班额过大,数学教师所带课头课时太多负担过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

十一、结论

十几年的教研探索,证明进行该项实验切实可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验证了实验假设是正确的。

附:实验对比数据材料

实验四年后,于12月曾对四年级做了全面测试,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期末教育成绩等方面,测试结果如下表:

等级人数班级〖〗优〖〗良〖〗中〖〗差〖〗总人数实验班〖〗34〖〗8〖〗5〖〗3〖〗50对比班〖〗6〖〗16〖〗8〖〗20〖〗50

篇15:数学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数学)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作法。?

1. 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1)①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 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____摆? 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2. 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者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罗杰斯语),从而促进认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主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

[1] [2]

篇16: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进入了幼儿园的课堂,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冲击和挑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我们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课件正是这样一座桥梁。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的吸引着幼儿,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幼儿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日益综合化和现代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浅谈几点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它能使幼儿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引起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探索创新。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能提供生动、活泼和鲜明的教学形象和动听的音响,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重的刺激,创设一个和谐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主动地进行探索,激发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在导入部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幼儿园大班开了一个联欢会,可热闹了,有的小朋友在唱歌,有的小朋友在跳舞,幼儿园为了办好这次联欢会买了好多的水果,准备分给所有的小朋友,可是到了最后,有的水果还剩很多,有的水果却已经没有了,于是,有些小朋友不开心了。动画型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通过刚才的故事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小朋友不开心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组织幼儿讨论,从而揭示课题,生动形象的信息刺激着幼儿的感官,把幼儿带入趣味性故事情境中,引发幼儿想象。

除了故事情境的导入外,应用信息技术还能创设各种各样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大班教学“认图形”时,我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图形朋友来,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一个个都象真的飞到了我们面前似的展示在了屏幕上,幼儿们兴奋不已地报着这些图形的名称。接着运用信息技术动态的显示四个图形朋友给小朋友们带来的节目:有乡村的小屋,烟囱里还正冒着烟;有正在发动的小轿车;有嘎嘎直叫的鸭子;还有快速行驶中的火车。然后图片全部消失,请幼儿回忆刚才看到的东西分别是由那些图形组成,幼儿回答十分积极踊跃。简单的图形拼组出了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幼儿觉得既新鲜有好奇,激起了他们很高的兴趣,并为巩固练习时自己拼组图形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新知识时,总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幼儿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证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见,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幼儿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帮助幼儿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

例如,教学简单的加法时,我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了3个鱼缸,其中两个鱼缸里有鱼,鱼儿正在欢快的游来游去,另外一个是空的,接着两个鱼缸里的鱼同时倒入那个空的鱼缸,是幼儿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

动静结合,引发了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过程中,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层次信息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浓缩信息,资源转化为能量,量变带来质变,认知行为水平逐渐接近及至达到认知目标。

三、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思维过程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儿园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幼儿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潜能,使每个幼儿都获得了更加强有力的认识手段,有助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变难为易,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这一课主要通过“认识元、角、分”,人民币间简单的相互进率,“实际购物”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在认识元、角、分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一副热闹的购物场景,由此引出买东西要用到钱。通过屏幕显示放大的人民币,幼儿基本上已能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认识了人民币,并且知道了人民币间简单的相互进率,接下来就要进入模拟的网上购物了。网上商店里有好多小朋友喜欢的东西,有吃的(如可乐、糖果)、有玩的(如娃娃、汽车)、有用的(如铅笔、橡皮),还有一部分钱,选中你想买的东西,然后选择合适的人民币进行购买,如果钱付对了,东西就是你的了,当然付错了就不能购买。

孩子们活跃的思维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东西,通过图象、动画等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幼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自主探索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如果能启迪幼儿思维,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对其掌握新知识就会事半功倍。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幼儿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可把信息技术作为中介物,通过演示,引导幼儿进行正确实践操作,使知识结构的某种逻辑关系得到具体形象体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通过故事导入后,联系实际来统计一下全班学生爱吃水果的情况。这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水果,幼儿分别选择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电脑会将全班幼儿的选择结果显示在屏幕上,那么该怎么样来统计呢?幼儿学过简单的分类,于是马上会想到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来看结果。幼儿可以将上面的水果用鼠标进行拖动来完成分类排列的工作。也可以用符号来把它们统计下来,电脑也准备了这样一张表格,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来统计各种水果的个数。

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幼儿,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既提高幼儿的智力因素,又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了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对于幼儿园来说,完全由幼儿来进行操作还不能实现,但是信息技术在幼儿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确实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传授的知识,既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提高和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篇17: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

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大和计算需要,实物图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须逐步介绍抽象性较强、适应范围更广的线段图。

新教材对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过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物图;二是趋于线段化的排列图(包括实物和几何图形);三是长方条图形;四是线段图。这样逐步孕伏过渡坡度小,易为学生接受。教学时,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好孕伏过渡的时机,做好从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自然过渡和衔接。这样,学生学习线段图时就会爬坡不见坡,降低教学难度。

七、充分挖掘插图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插图的形式,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插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插图,有很多具有相当生动、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开学图”中有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教学生数五角星个数的同时,可告诉学生: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国旗上的四颗小星围绕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通过以上教学,把数学课教学与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插图中还有工人叔叔做工,农民伯伯种田,老红军讲革命传统,小朋友做好事等插图,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机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但注意不要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论文

浅析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寻

《菱形》的教案及说课稿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优秀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说课稿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推荐17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转换法应用论文2022-09-08

高中物理实验论文范文2022-07-28

勾股定理说课稿2023-09-1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2022-09-17

物理实验的教学总结2023-12-30

勾股定理的应用的说课稿2023-10-27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2023-01-02

北师大《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2022-11-16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2023-04-18

勾股定理获奖说课稿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