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

时间:2022-09-17 08:10:19 数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合集20篇)由网友“滑走一条鱼”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

篇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关爱弱势学生群体,实现教育公平,文章首先围绕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权利两个方面论述了关爱学生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其次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论述了弱势学生群体背景,最后从情感关怀和日常教学出发,从启发式教育、设计好教学内容,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四个方面探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弱势群体;关爱;适应性教学

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意味着这一学生群体在学校生活和师生交往中存在障碍。他们容易被排斥、被忽视、被边缘化。弱势的原因往往是家庭的影响、学业成绩的差异和个性差异。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此群体。他们比普通学生更脆弱,更孤僻。如果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抑郁状态,就会极大地影响其个性和身心的发展。

一、关爱学生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关爱学生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其必要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的需求。在和谐社会的前提下,要求我们关爱弱势群体,构建和谐校园。在现代社会,人们素质的提升主要依靠教育,教育已成为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关注弱势群体也是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生的权利。义务教育使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作为行使权力的主体,有义务教育受教育者的行为和思想。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人平等的教育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机会与教育效果的相对平等。要实现公平的第三个层次,就要重视学生弱势群体。

二、群体背景研究

群体背景主要包括:第一,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受家庭影响的弱势群体学生往往具备以下条件:不幸的家庭,贫困家庭,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第二,学校背景。学校作为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只能集中在“求同”,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人格特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是学生能够选择的,因此一所学校的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弱势学生产生的原因。

三、如何关爱弱势学生群体

如何关爱弱势学生群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采用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适应自己的发展道路。每个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尽量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尽量做到不要扼杀学生的才能。第二,采用情境教育。首先要认真准备要上的课,课前好好做准备,对于书上的知识,教师先要心里有数,做适合学生的课件,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要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所教的内容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一定要准确把握住哪些知识点需要记牢,哪些知识点需要拓宽。教师要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用眼睛看、用心去仔细思考、用语言去研究的机会,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想,千万不能认为给学生的时间属于浪费,自己讲才是真正的教学。同时,我们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利于班级和谐的活动,号召其他学生主动帮助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利用集体的力量改善本群体的弱势地位。第四,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必须树立良好形象,因为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都能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学生,这是一种简单却又非常实用的办法。当一个教师开开、心心轻松地来到教室,学生在充满欢乐的课堂中上课,课堂的气氛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被激发出来。反之,就会压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不好的情绪,课堂氛围随之就会被破坏。因此,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弱势群体”,教师要给予学习和情感上的帮助和关怀,还要从人本化教学理念出发改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发挥数学教学的作用,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探析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活动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好的应用价值。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要积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优,研究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情况。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

在当代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媒体已经得到了比较成熟的应用,其促进了素质教学的改革,同时也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教学资源。新课程教育中教学活动目标明确的指出,要实现师生平等的互动,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快速的传达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课堂的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一)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出来,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的特点,很好的符合了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需要,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主观的求学欲望,进而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集中精神和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根据情景式教学的原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营造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挖掘学生潜在的数学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的展现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呈现的特点,可以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图片等灵活的展现出来,将死板、枯燥的数学理论灵活、生动的展现出来,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在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材上的图片缺少连贯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过程将图片完整的展示或是按照次序进行轮流式的播放,让学生根据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行思考。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创建一些模拟的教学情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来调整课件,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建议

(一)根据教学中的知识点来设计多媒体课件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和理论,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首先要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多媒体技术向联系在一起,比如,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实现知识点的提出、讲述、归纳和总结等几个教学过程。将知识点应用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在课件上设置一些让小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比如,在“正方形的认识”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三个游戏的关卡,将三个关卡的命名分别为“顶点”、“面”、和“棱长”,在关卡中设置知识点的概念,让学生进行学习掌握。通过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的教学游戏,既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学知识点,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师帮助下改进。比如,在“圆”的认识这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介绍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圆,如“汽车车轮”“硬币”等,当学生了解了圆的基本定义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汽车的车轮只能是圆形,不可以是其他形状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为具体动画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而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化的思维,若学生对数学理论难以形成形象化的认识,就导致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理解非常困难。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化的事务,从而减少学生的思维阻碍。比如,在“点、直线、面”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直线能够无限延长”这一概念理解很难,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首先形成一个点,然后点不断的移动形成一条直线,直线的两端继续延伸,或者让直线进行移动,形成一个面,从而在课件将抽象化的数学定理转化为具体的动画演示。学生根据课件这样动态的展示,可以更好的理解直线的特征。这样化抽象为具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理论,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数学教学。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营造不同的教学场景,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明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从而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发挥其优势,更好的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

篇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对德育教育认识不足,创新德育教育路径的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态度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深化小学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来讲,如何充分发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德育方面的功能,探索德育教育的路径,是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善于模仿,尤其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行为。不管好坏,他们都会在短时间内模仿学会,却无法有效进行辨别和思考。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正确地处理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就很容易给学生留下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首要的因素就要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鼓励和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即使学生有什么错误的行为,教师也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二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理解和领悟,进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作用。

二、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激励学生。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当前,在小学生中存在一些对数学的错误理解,如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数学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状态,针对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认识,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并且进行正确地引导。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列举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事迹:在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落后,祖冲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精确地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比同时期的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数学先进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在新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生活趣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为国奉献的积极性。如在当时研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陈景润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光是验算草纸就装满了几间屋子。通过这样的鲜活事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献身数学事业,自觉为国家民族做出积极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态度

在一个人漫长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踏实严谨的作风和态度是其获得成功和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构成道德素质和个人操守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一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求索的数学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数学趣味习题,如小明和小华每人有一包糖,但是不知道每包里有几块。只知道小明给了小华8块后,小华又给了小明14块,这时两人包里的糖的块数正好同样多,这样算来,原来谁的糖多?多几块?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可能会觉得难,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放弃、不畏难,独立思考,敢于发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二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数学态度。在这方面,小学生常常有很多不足,如有些学生作业马虎,或是计算不准确,或是书写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和引导,要让学生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在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里,一旦一个数字写错了,或者是小数点点错了,都会给研究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加强研究探索,努力突破难点问题,丰富教育的路径和渠道,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实现新的发展。

篇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论文

口算是笔算和估算的基础,同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其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市场交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品算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能够促进小学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一、注重小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兴趣,通过夺红旗、开火车、竞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并通过适当的奖励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的将孩子自然地引入数学乐园,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去学习,既让学生认识到口算的重要性,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提升自身的口算能力。

二、注重基本口算方法的讲解

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对每种算法都进行讲解,却忽略了算法的优化,学生由于掌握多种算法而不知所措,这样反而不利于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算法中寻找一种相对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算法,使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能力和思维水平入手,在课本中介绍的多种算法中选择一两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大众”算法,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在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基本算法后,再通过引导、鼓励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创造新算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将算法和算理相结合

算法和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个方面。算理即计算原理,它是对算法的解释,能够提高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教师不注重算理的讲解,就会导致算法与算理脱节,学生不理解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和应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从而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四、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操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练习时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思路紊乱、手足无措的情况。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正确的答案,应该更注重让学生去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思考,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深化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大多数老师只将口算视为一种单一的运算技能,并没有将其与提升学生的思维挂钩。口算过程实际上是将计算进行多次分割的过程,需要在人的头脑中将各种信息进行拆分和拼组,以达到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头脑中的计算过程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短时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口算教学的最高价值的体现。当学生在进行口算时,教师不能仅仅以对或错作为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口算进行自我判断,通过自我反思分析是否正确以及错误的原因,尽可能挖掘教学资源的潜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再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升自己对口算技巧的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切实地提升学生整体的口算能力。

六、注重培养口算习惯

习惯的养成在于积累,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正,而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所以,在口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口算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也是促进学生深化数学学习的基本保证。口算习惯需要通过反复的、有意识的练习才能形成。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口算实践的机会,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小学生大都积极向上、乐观、勇于表现,只是注意力和耐力较差,对某一事件的热情很容易转移。在口算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能给学生任何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尝试,不畏惧失败,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口算练习既要保量,也要保质,不能一味地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样反而会打击学生对口算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进行口算练习,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大多数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知识点和口算技巧,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口算能力。口算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掌握了这些口算规律,就可以提升其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能够将枯燥、烦琐的算术转变成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满载激情地去参与,在快乐中有所收获,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地加强对学生口算的训练,以有效地提升口算练习的有效性,既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篇5: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论文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引导者, 在教育中发挥着引导学生学习、传递知识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年纪小,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没有形成强烈的自我约束观念。因此需要教师发挥他们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从教师方面着手对小学生的学习开展一系列引导、教育工作。以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现, 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

教育上有句名言:有教无类, 因此,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均衡发展的和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鉴于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因材施教, 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小学生的教育, 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采取有效措施。为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 老师常常忽视这一点。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会接受学前教育, 而且随着年级的不断增加, 他们会接触的很多新知识会变成旧知识, 再加上在生活中的经验和家长等多方面的教育, 每个学生所储备的知识范围是不一样的。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伴随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参与, 旧知识作为储备基础, 帮助新知识学习, 新知识学习掌握之后又会变成旧知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为学习是永无止境, 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了解教育学习的这一特性, 要努力发觉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 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从中引出问题, 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教要创设多样化的教育情境, 或者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多观察、多实践,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要努力发掘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制定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小数的时候, 整数部分已经是已掌握的知识不需要再重复学习, 教师只需要简单提醒, 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小数部分。教师努力发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以此来制定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这也是一个有能力、有思想的教师应该做到的。我们都知道, 学生这个身份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因此他们在人生的学习阶段会有不同程度的能力发掘。俗话说一个学生“开窍”, 就是指他的学习潜能被开发出来。因为每个人的生长和智力、大脑等诸多因素相互综合, 每个学生潜能被开发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被开发的早, 在小学时期学习就比较有灵性, 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被开发的比较晚, 到高中学习才“开窍”.

因此, 为了让学生今早发觉自己的潜能, 教师应义不容辞担任这个挖掘者, 在小学阶段就努力充分发觉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课堂中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数学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在挖掘学生潜能时要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举一反三, 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熟练程度。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通分”之后, 可以慢慢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会“约分”, 将同类的知识做类比学习, 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种授课方式, 使学生形成一种数学思维习惯, 这种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而且通过自己研究学习到的知识的成就感远比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来的更扎实和更有学习成就感和兴趣。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 尽可能的发展学生学习潜力, 使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也也不断得到端丽。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基本的学习理念。尤其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会更轻松、更主动获得更多知识, 而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则会相对被动。当前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会思考。做到在没有教师和家长要求的时候也能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 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 数学的知识是相互串联的, 而且有很多公式需要学生记住, 主动性的学习会让学生学习更加从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训练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 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课后学会复习, 要求学生在课后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总结一遍, 课后练习加强知识巩固。并且教师在课堂讲解中要仔细讲解例题, 例题讲解清楚之后, 可以让学生当堂联系做题, 并由学生起来讲解。这样学习会更加印象深刻, 从课前到课上再到课后培养学生一种连贯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的职责就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基础。教育活动中的引导者应该为学生创造更适合他们学习的环境, 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论文

一、培养孩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这个孩子的家境较好,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很受母亲的宠爱。这个孩子比较聪明,头脑反应也很快,在三年级的时候是班里的前几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不如意,也可以说坏习惯越来越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到班级的二十多名。于是我约见了他家长并了解到他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家做作业时几乎都是他母亲在帮他做,自己一点脑筋也不动。而且在做作业、学习时没有定性,总不能集中精力去干一件事。了解到他的这种情况,结合平时在学校的表现,我和他的家长关于他的学习作了一次详谈。总结说来,就是孩子的学习习惯有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家校联合,共同管理。针对他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他母亲的溺爱,教育管理方法不合理,导致孩子的是否观念不明。因此,必须从他母亲做起,对孩子进行严格管理,改变他的惰性,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像一、二年级低年级的孩子们还比较听老师的话,他们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三、四年级的孩子们正处在自我个性独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对他的行为不加约束,不去正确的引导,任其发展,那他将形不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家长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理性对待。孩子们毕竟是孩子们,他们生性活泼,控制能力差,不能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讲的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坐不住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去学习。孩子只要对你的课感兴趣,就能努力去学习,只要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对他的学习的帮助会是很大的,在掌握课堂知识方面会又快又牢固。可见,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二、要让孩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了乘法、除法和倍数的关系后,教师给学生们分析得出结论,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很多的学生只是记住了这个结论,一看到有倍字的就用乘法,其实学生并没有对这道题进行严密的思考,只是相当然的说出来。例如我在课堂上讲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有30个苹果,是小明的6倍,问小明有多少苹果?学生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说是180个,也有的说是5个。我让大家想清楚后再说,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思考而不是随口说出答案,或者是猜测答案。而很多的小学生处在猜的状态,不是这个答案可能就是另一个答案,不善于思考,这是小学生的一个通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会思考,要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可是小学生们的主观意识差,在课堂教学中容易随大流,自己不去认真思考,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思考,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逐渐让学生养成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作业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数学是一门精细的课程,数学计算更是来不的半点马虎。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好习惯。教师留下作业后,有的学生常常是为了多玩一会儿,急急忙忙地把作业赶紧做完完事;也有的学生是先玩,等到快上学了,不得不急赶作业,根本也没有检查作业的时间了,这两类学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可是,很多的学生都是那样。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尤其是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作业问题。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家长能及时监督,在孩子做完后和孩子一起认真的检查一遍作业,长此以往孩子就能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去检查了。在学习新的内容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可是孩子们好多都不知道怎么去预习,这也要求教师的引导。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把新课内容游览一遍,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逐渐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总之,小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是小学生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学生们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篇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秘密武器(教学论文)

岑溪市归义镇石坡中心小学:钟响炎

内容摘要:

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整天都在教室给学生辅导,很晚了也能看见老师在教室不知疲倦的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可仍然有学生不懂,考试仍不理想。这也可以理解,一个老师要教100多个学生,除了教学还有很多其它事情,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全班辅导,个别辅导.只有提高课教育堂教学效率,以减轻老师过重的辅导负担,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数学课堂教学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比较”的威力无比,“比较”是一把利器,“比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秘密武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比较

数学课堂教学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威力无比,“比较”是一把利器,“比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秘密武器。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比较具有去伪存真,明晰真理的作用。通过比较不仅能发现比较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更能认识它们的本质属性,使获得知识的思考过程更清晰。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把新知识归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现知识规律,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笔者默默无闻地在教坛对学生循循善诱了十几个春秋,深切感受到比较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无穷,如果应用得当,常常收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比较中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开始,如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进行比较,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参与教学。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引导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出示一个与长方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从直观判断中,会有三种答案:(1)长方形面积大。(2)平行四边形面积大。(3)一样大。当三种意见无法统一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方格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面积相等,从而引出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用两个层次进行比较。其一,让学生把同样大的三张纸分别折出1/2、2/4、3/6,然后比较所折出的三张纸的大小。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特点,初步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老师问:这三个分数为什么是相等的?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其二,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在比较中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

A: 1÷ 2 = (1×2)÷( 2 ×2)=2 ÷ 4

1÷ 2 =(1×3)÷ ( 2 ×3)=3÷6

B: 2÷ 4 = (2÷2)÷ ( 4 ÷ 2)=1÷2

3÷6=(3÷3)÷(6÷3)=1÷2

又因为1÷2=1/2 2÷4=2/4 3÷6=3/6 所以1/2=2/4=3/6。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参照商不变性质的表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比较,以旧带新,学生不但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明确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进一步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进行比较,把笼统、孤立的知识点系统化。

二、在比较中探索

教学知识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引伸,因此把新知识和与它有联系的旧知识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不仅可以强化知识的迁移作用,还能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时,可让学生动白手用硬纸条做两个相同的长方形,计算出它的周长,并复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宽)X2=长方形的周长,再把一个长方形的两个对角一拉,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进行比较,平行四边形的两条短边是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长边就是长方形的长,转化后的图形变了,但各边的长度没有变,它的周长和原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因而学生很快就掌握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又如,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单位“1”的量是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关键。而学生对单位“1”的量的把握比较困难,因此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进行比较、探索。

8是5的几分之几? 8比5多几分之几?

5是8的几分之几? 5比8少几分之几?

通过横向的比较,让学生分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与联系。纵向比较,让学生理解一个相同的量在不同的标准下(单位“1”的量),其所占的分率是不同的。这样,抓住数量关系的关键,进行比较,让学生去思考,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在比较中辨析、巩固

通过比较,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排除干扰。

如“除尽”与“整除”的教学,可让学生对一系列的除法算式根据商的情况进行比较、分类,并且列表进行比较。

被除数   除数        结果         (商)           例

整除     整数       自然数 整数 (无余数)  32÷8=4、 15÷5=3……

除尽     一般的数   一般的数     (无余数)   3.2÷0.8=4、9÷2=4.5……

通过学生分类、列表比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就一目了然了。为了更清楚地揭示他们的关系,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以帮助理解。

另外,对于质数与合数、倒数与互为倒数、真分数与假分数等都可以用比较法,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且印象深刻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学完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除法里,被除数扩大8倍,除数缩小8倍,商不变。

(2)在除法里,被除数扩大8倍,除数缩小6倍,商不变。

(3)在除法里,被除数扩大5倍,除数增加5倍,商不变。

先让学生讨论,再比较判断,通过对商不变的规律和几道判断题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掌握了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而且扩大或缩小的倍数必须“相同”,如不符合条件,商就会改变,从而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

四、在比较中归纳提高

比较可以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解题的基本规律,从而引发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乘法时先利用复习题318X35引出例题318X335,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把它们进行比较、讨论。通过比较,找出乘数是三位数乘法与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相同点是:(1)都是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2)用乘数哪一位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3)把部分的积加起来。不同点:乘数是两位,有两层积,乘数是三位,有三层积。从而掌握了乘数是三位数的法则。然后再通过比较,归纳出乘数是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以上的教学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对比也便于学生辨别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提高思维的能力及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比较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较法具有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简明扼要的特点,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加深理解。比较法不但是教师的教法,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学法,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应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总之,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并养成用比较法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比较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比较”必将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秘密武器;“比较”必将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制胜法宝;“比较”必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基础教育》

篇8: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思考教学论文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思考教学论文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常常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预设与生成,有效提问

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学会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与空间,等待提问

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非常希望学生能够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回答,但没等学生回答,细心的教师就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少能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杂乱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回答问题时增强了信心;(2)学生增加了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3)学生的回答更完整;(4)学生学会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对自己回答的语言进行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然而,大量的课堂反映,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学会思考,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教师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他们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学任务会完成不了。

三、重点与难点,精选提问

以扣紧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问题,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四、艺术与实效,共同提问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维。没有数学思维,也就难以谈“创新”,这一目的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问总是与思维相伴,提问是思维的起因,就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样,数学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问题提出要自然,问题背景要清晰,问题进行要有梯度,思考问题要有时间。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问题过浅,提问所含信息量少,就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这样提问:“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有且只有几个平面?”学生会毫无困难地回答“一个。”这显然信息量过小,没有深度,如果改为:“经过三个点,有几个平面?”学生可能不好回答,要对三个点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分析,着重考虑三个点共线和不共线两种情况。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没有深度,信息量小,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处于适当的程度,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是课堂的深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就不恰当了。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其实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方式上多下功夫,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进步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带着问题来又会带着问题去了。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吧!

篇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教学论文)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情境教学的作用,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情境教学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以打造高效课堂。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措施,以期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育有很大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中数学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及学生都很重视数学。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要想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只能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应运而生。通过情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效率。情景教学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开始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促使人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同样,学习一门知识也需要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制作教学提纲,并根据提纲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可言,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解同样的知识也会感觉到很无趣,更何况在讲台下听讲的学生了。这样的数学课堂毫无效率可言。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生不断思考,而在这种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小学生的思维不会活跃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慢慢地学生会感觉听不懂,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课堂失去兴趣。情景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各种情景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不但不会感觉到枯燥,还会感到很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好奇心有了,学生就会自觉的去探索学习数学,数学课堂的效率会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部分《乘法》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向小学生展示动画,站成六排四列的学生除了可以用6+6+6+6的方法计算人数之外,还可以用6*4来计算,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有些加法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会感到好奇有趣,认识到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共通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二、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取决于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配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数学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指导。情景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可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情景比较感兴趣,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加强师生间的联系。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将小学生的想法融入其中,在课堂上进行情景表演时,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被教师采纳,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情景课堂中,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得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亲密。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师生间的共同问题,师生间的互动也会越来越多,共同创设高效课堂。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部分《认识钟表》部分的教学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要帮助小学生认识钟表的各部分,数学教师可以拿着一个钟表向小学生提问,“钟表有几个指针?”“钟表的每个指针分别是什么意思”。小学生的表现能力都比较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会争先恐后的踊跃回答,这个互动过程既锻炼了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增强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能力有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指导,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意识。

三、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数学的用途,当教师通过创设现实情景,突出数学的用途时,学生自然会对数学感兴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小到平时的买东西购物,大到航天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小学阶段设计情景主要突出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应用就可以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在我们生活中基本天天都可以用到,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买东西的情景,并且告诉学生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样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作用之后,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数学。数学教师根据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会更高。数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抓住数学的应用性特点可以更高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数学课。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部分《加与减(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日常生活情景,如在超市中,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通过计算顾客购买商品的总价钱来帮助教学。超市购物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场景,这种场景不仅会使小学生产生亲切感,而且还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四、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提高教师的挑战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必然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已经很成熟了,在当今教育模式下,要改变教学方法必然要付出很多,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师的水平有限,要想突破自身的教学情景必然面对诸多困难,教师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必然会不断学习,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设情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挑战才能创造新的辉煌。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课为《认识图形》,在学习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见的图形,长方形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教师可以引用课桌作为工具进行教学,问学生,“课桌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形”,教师问:“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长方形每个边都是九十度”。通过情景教学可以让教师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五、结语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情景创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理解能力较差、生活阅历不足等特点,将情景的创设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注重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课堂效率。

篇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论文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篇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内容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内容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层次了解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论述数学史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史;小数数学;探讨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1]。将数学史巧妙融入课堂教学是学校和教师当前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许多数学家都具有优秀的品质,锲而不舍和勤奋刻苦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都令人感动。数学家的工作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数学定理、概念以及公式都经过科学家的反复思考、大量演算及推理,虽然无数次的考证中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突破障碍,最终取得了成功。当前舒适的生活条件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顽强拼搏与辛勤付出,因此,数学教师有义务将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

数学史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将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小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使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深刻[2]。数学史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效。数学史中包括很多趣味性强的故事,比如,教师讲授十进制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十个手指的故事;数学史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包括趣味游戏,如摆火柴和七巧板拼图;数学史还包括许多历史名题,如四色问题和哥德巴赫猜想。丰富的数学内容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思维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数学史与数学思维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从数学史学习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数学知识,知识永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数学思维和方法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数学知识暂时存在于脑海中,数学思维和方法却是长期受用,经过一段时间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使人一生受益。引用数学史内容时,教师需要剖析数学家主要的思想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体味知识的同时引入思维方法,使学生在头脑中生成印象深刻的学习思想,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类比与归纳,实现知识的记忆和有效利用。法国数学家阿玛达认为:学生遇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和探索数学问题有相似之处,当然差异性更多表现在程度上。学习数学史的过程就是学生尊重数学的过程,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映射出数学家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前的数学教材在编排顺序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主要是重视数学定义、原理、公式等内容的呈现,却忽略了数学史的内容,使得数学学习的顺序和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完全相反,学生难以较好地了解数学家探索问题时的解决思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见,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数学史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思维的根源,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成功避开障碍,有效解决问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开发,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数学史能够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不仅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创造能力。

二、小学课堂设置数学史的现状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忽视数学思维与方法渗透

我国数学史的内容包括多种类型,有数学家解决的数学问题、有针对问题的解决策略、有数学发展史资料,还有数学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奇特事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多以经验为主,以实证研究为决策基础的现象还不多[3]。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只把数学史当成一种辅助性手段,大多数教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一些版本的数学教材中已经融入了数学史,以数学知识中的“方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联系古代方程的求解开展教学。

(二)过于展现“正面历史”,淡化“负面历史”

数学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数学教师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时,重点讲述具有积极意义的数学史,通过正面的内容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些有负面色彩的内容却没能客观地介绍给学生。比如,牛顿和莱布尼为了微积分的发现权争夺得不可开交,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学家也会为了荣誉而不惜一切去争斗,这类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微积分知识的印象,数学知识不再是刻板和严肃的符号,而是变得十分生动和有趣,学生才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学习和充分实践,最终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小学数学课堂呈现数学史

(一)呈现数学史的真实进程

一些人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研究者以及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一方面,教学内容中数学史知识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能够突出数学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数学史知识的筛选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既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与数学史知识相匹配,往往存在不同年级和不同数学内容的限制。比如,教师讲授与图形运动有关的内容时,会涉及到小学六年级的内容,包括角的认识、长度及立体图像;另外,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和图形运动等内容分散在不同年级的教学中。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将数学内容和数学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保证数学教学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呈现给学生。

(二)将数学史融入教学过程

了解数学史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挖掘高等数学的文化价值[4]。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之前,可以先介绍相关的数学故事,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点燃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数学史渗透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恰当的教学手段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数学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引导他们在消化与整合后形成符合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能力的真正提高。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的根源,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三)教材编订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遍使用的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西师版及北师大版,虽然版本不同,却有不少的相似点,包括较少涉及数学史方面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编写满足小学生发展需要的数学史读本,本着教材多样化的思想,巧妙地将数学史知识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还能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特别提出引入数学史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颂军.试分析逻辑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妇女(下旬),,(1).

[2]黎智鹏.浅析数学史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J].才智,2014,(30).

篇12: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缺陷,所以,素质教育成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总结可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组织的作用.在过去,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好,这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思想,倘若学生不想学、不愿意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师生互动,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矛盾,可以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主动性越强;反之,学生主体地位越高,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越大.通过二者的密切结合,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对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同时完成思维训练.在合作进行“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切拼成一个长方形”的任务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且进行相关的思考.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进而为数学知识的全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再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再造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再造,那么也就无法透彻理解知识内容,更加无法展开灵活运用.比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一内容时,计算1.36÷1.6的时候,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式,得出商是0.8后,余下的8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生未能理解.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36÷1.6=0.8……8,询问学生对不对?学生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教师就利用这一情况,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检验得出结果不正确,让学生知道除法得出的余数不是8,而是0.8.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通过思考,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生活体验,从而对已学知识进行充分理解与掌握,并且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时,求10.6-8.7这一算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买东西的经验进行理解,如小李有一张10元钱、6角零钱,买一个本子8.7元,他应该怎样付钱?售货员又应该如何找钱?最后小李还余多少钱?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应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运用能力,以此深入掌握知识内容.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不断锻炼自身思维,以此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组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并且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谭丽华.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3):133.

[2]付媛媛.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09):109.

[3]郭丽丽.略论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化[J].才智,2013(35):128.

篇13: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论文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论文

从新大纲、新教材实施以来,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新的数学教学大纲,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大众数学的思想。在数学的学习中,树立课程与教学并重发展的观念,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在大众数学的意义下,数学课程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中应注意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一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的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但是,根据有关的调查显示,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仍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充分,教师不敢放手,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替代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出结论,掩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有违新大纲的精神及对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的。

以下根据自己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课堂实录,谈一谈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体会。

[课例1]《函数》

问题:有一辆汽车以时速60公里/小时匀速行驶,如何用数学知识反映这一运动过程?

[实录]:学生经过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约15分钟)学生讨论的结果 教师简评

甲: 展示了分析思路

乙: 列表法

丙:

用映射反映这一运

动过程

丁:

图象法,可用S-T

或T-S图象

戊: 为反函数埋下伏笔,

反映了学生思维的

多样性

己:s=60t s――路程(km) 老师补充提问:

t――时间(h) s,t的范围?

(从上述结果来看,它对引入函数的概念是非常有利的,基本上展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参与教学的过程的目的。)

教师: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设有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从上述的例子中可见,汽车的运动过程可以通过建立S=60t这样一个函数关系来反映。

(①建立数学模型;②巩固了函数的定义和概念;③用数学观点来观察事物。)

那么根据丙,函数也可以用映射来定义。函数是什么呢?

(把概念引向深入)

学生甲:是一种映射;(如图)

学生乙:A、B是数集;

教师提问:还有吗?若A、B是空集怎么办?

学生(齐):A、B非空数集。

教师(板书):如果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y=f(x)。

(阅读课文)

…………………

[课后札记]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情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知函数的概念的产生和形成,是符合教材对初学者的要求的。同时教师可以免除冗长、抽象的论述,把函数的本质展示出来,符合认知规律。(当然这样的讲解在理论上还有不够严密的地方,还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点拨,以达到巩固和提高)

[课例二]《对数函数》例2、例3

问题:请比较: 、 的大小,请说明。

(注:这里没有用证明的字眼)

思考片刻,大部分学生指出 较大。

学生活动 教师简评

甲:设a= ,b= 用指数和对数互化的方法

则 , (如图) 把对数转化为指数式比较

大小

知a

乙: = = + 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和

对数函数的性质

丙: - = >0 求差比较法

丁: , 问题提了出来

…………………

但lg3,lg4如何比较?

(有同学提议用计算器)

教师(插话):可否转化为比较lg3,lg4? (关键时刻,教师提示)

其实比较 , 的本质是一样的。 (学生认同)

戊: 是增函数,而4<3 函数的单调性

同理lg4>lg3

己:用图象(如图) 图象法,化抽象

为形象、直观

同理lg4>lg3

教师:甲、乙、丙同学能运用指数、对数的互化,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问题,很好,戊、己同学能充分运用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直接比较了对数的大小,更好,可贵的是,丁同学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虽然没有把问题解决,但他把问题提了出来让大家思考。

问题:比较大小:

(1) 、

(2) 、 (底数不确定,分类讨论)

(3) 、 (不同底,分类讨论)

……………………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例2,并完成课本练习3。

学生阅读课文例3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 例3(1) 、 如何想到利用1判别呢?

答:可取中间值。 ( ),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比较 和 大小时,可取中间值 (或 )

例3中1和0仅为特殊性。

2、 例3(2)用以下方法判断大小可以吗?(如图)

答:可以。

[课后札记]从比较 , 的大小,可见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对于例3的质疑也使教师把两个对数大小比较引入深入(不同底、底数不确定),把例2、例3的内容平铺直叙地向学生讲解无疑也能使学生掌握,但学生甲、乙、丙的解法掩盖了,学生丁的尝试、学生的质疑也没有了。

从以上两个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不宥于课本,领会新教学大纲的精神,教师积极地创设动态的学习情景,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有利于教学的。

从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来看,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发扬教学民主,平等互动交流。

在班级的群体中,总是存在学生学习的差异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常常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接受能力较强,反应较快,而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又往往表现腼腆,不敢提问,怕失面子,怕答错了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甚至嘲弄。这样在班级内部往往会做成学生――学生之间地位的不平等,而一部分老师总是喜欢提问一些成绩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强化了这一不平等的关系,甚至以几个同学的掌握代替了全体同学都掌握,掩盖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造成大面积成绩低下的局面。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敢在课堂上公开讨论问题、发表意见,以“不懂”或“不知道”塘塞了事,甚至丧失学习自信心,没有求知欲,有部分学生长期以来被数学老师“深奥”的数学教学吓怕而产生惧怕数学的心理,非常抗拒学习数学,还有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勤奋,但在解数学题时不是数学符号表述不清就是计算(法则)出错,表现出数学的基本素质较差、学习效率不高,成绩进步不大。几个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很快回答,表面正确但是往往不认识计算与推理,也造成他们“眼高手底”,在考试中往往容易碰钉。而对这样一些学生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他们,充分让他们有机会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见解,暴露问题,通过教师或同学的纠正,甚至故意诱导学生互相展开激烈的辩论,“煽动”学生为捍为自己的观点而争辩,使课堂上形成人人参与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对于出现错误的.一方,教师应以鼓励的语句说:“你开拓了同学们的思路。”“你能为自己的观点而战”等,尊重学生,切忌嘲弄,打击学生。互动交流的形式主要有: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两种形式,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展开真心诚意的平等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结果,让学生们在和谐、民主的融洽气氛中协同完成数学教学。

二、教师熟悉教材、教纲,及时强化相关内容

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在形势下,对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教材,教师应熟悉、钻研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通过新、旧教材相同内容的比较可以很好地对每一个教学内容定位,以把握教材内容。一节课所讨论的问题应仅以1个核心内容为好,不宜超过两个,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精力分散,容易混淆,问题解决得不彻底。作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必须备好课,充分熟悉教材,对教学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并把内容引向深入,熟悉班内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教学中逐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很完整,有些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讨论得很好,容易明白,但测试时总是容易出错,解题能力不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及时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知识性的巩固和提高,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形式可以是5-10分钟左右的随堂小测、学生板演、小结等。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中,要以宽容面对学生的沉默。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展开讨论时,开始往往会面对大部分同学的沉默,积极发言的是少数几个同学,一些经验尚浅的教师往往在提示了几次后学生才发动起来,甚至教师急于求成,学生没有答到心中所既定的目标(答案)就自己替代学生对所提的问题展开阐述,自问自答,这样实际上起不到提问的作用,期望中的讨论没有出现。若干次后,教师逐渐对这样的教学形式产生怀疑,回复到满堂讲、满堂灌上来。

那么,教师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而使课堂恢复生机?

1、从容面对讨论时可能有的沉默,通常我们误认为好的讨论就是不停地说话,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进行反思时会沉默,学生理顺对问题的思考时也会保持沉默,进行批判性地理解别人的发言时,也会保持沉默,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尚未成熟时,会以“不懂”、“不知道”推托时,也会保持沉默等。它和积极踊跃的发言都是好的讨论的两个方面。我们要从容面对学生的沉默,并做好心理准备,必要时可以就学生面对的困境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但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也可以把他的困惑告诉其他(全体)同学,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当然也要反思教师的设问是否准确,通常改变提问的角度,也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提前阅读课文,有目的地让学生浏览将要讨论的内容。自己先提出问题,围绕它展开讨论和研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一定讨论程序和模式,利于学生进行模仿和指明讨论的方向及原则。

3、阻止学生在讨论中发言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性格内向;害怕被看做是愚蠢的;感觉准备不充分;害怕是一个陷阱;感觉不受欢迎;不好的经历;表现自己“冷酷”的一面;与教师有关;缺乏奖赏。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学生学习心理,使课堂讨论能够顺利进行。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新教学方式的尝试是会碰到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对教学做好耐心细致的准备工作,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适当的引导,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是能够走出一条创新教学的路子。

篇14: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论文

摘要: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演示、激趣,半扶半放,熟练操作,独立设计并动手操作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矛盾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课堂数学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培养;操作;能力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呢?为此,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教材,演示、激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要想使学生理解,是十分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精心设计并做好抽象数学知识的演示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讲清楚动手操作的方法,又要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的要领并有乐于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例如,教学“加法”这一概念时,教师出示例题“树上原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教师先在黑板上粘贴上4只小鸟,表示“树上原有4只小鸟”,再在黑板上粘贴上2只小鸟,表示“又飞来了2只”。然后数出一共有6只小鸟,表示求出了“现在一共有多少只?”边演示边向学生讲解先怎么操作?再怎么操作?最后怎么操作?演示完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加法”这一概念。最后,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说:“孩子们,你们也想试一试吗?”从而调动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

二、初步体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演示完教具后,让学生拿出学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体验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再次强调动手操作的步骤、要求、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无论有的学生操作得多么糟糕,教师都要有宽容之心给予鼓励,及时、耐心、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把感性的数学知识上升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教师先演示教具,演示完后,让学生拿出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进行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操作的具体步骤、要求、方法。对操作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即时的鼓励、指导,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熟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有必要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练习题,力求把机械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成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设计练习时,应坚持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分析、交流中熟练地掌握动手操作技能,从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完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趣味游戏动手操作练习:老鼠与猫相距20米,猫发现老鼠后,立即以5米/秒的速度追击老鼠,2秒钟后,老鼠发现了猫,老鼠立即以3米/秒的速度向前逃命,问猫追上老鼠需要几秒钟时间?教师让学生之间拿一些人扮演猫,拿一些人扮演老鼠,互相演示,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又如,“把4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后,周长减少了多少厘米?”这种类型的题看似简单,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由于抽象能力较弱,就不那么简单了。学生只要具体地拼一拼、摆一摆,所有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知识,学生独立设计并动手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倘若脱离了生活,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动手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总结提高,把动手操作作为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利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的动手操作方法应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养成自己独立设计动手操作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的习惯,像数学家那样研究问题,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当学生遇到疑难之处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鼓励,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学习了角的概念后,从而要求学生完成习题:“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的方案并进行操作。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方案如下。材料:长方形纸一张、剪刀或小刀一把。方案:1.用剪刀剪掉长方形的一个角或用小刀裁掉长方形的一个角。2.数出剩下的长方形的角的个数。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动手操作,最终数出了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角为5个。由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很简单,用不着设计动手操作方案并进行实践,只凭着平时的生活经验,连想都不用想就回答还剩3个角,结果答错了。当回答错误的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并进行实践操作后,都恍然大悟,回味无穷。

篇15: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小学生活泼好动,一方面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又厌烦枯燥的模式,其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学习毅力和耐心等都处于相对较弱的阶段。因而,如何激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一、大力采用生活化教学。

由于数学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学习素材,并由此来开展我们的学习,为了使这一过程生动化和形象化,可以将其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大家能测出咱们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吗?”这样的问题显然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但同时也可以引起他们极大的求知欲望,在此时我们可以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讲解,学生会对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等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我们便可以由此十分容易地开展“巧测教学楼高度”的第二课堂活动。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关于测量电视塔高度的一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大概知道其中的方法,之后教师再给大家进行详细讲解。待准备妥善之后,便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在学校操场进行测量实践活动,最后将学生测量的结果进行整理,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注重教学的生动化与形象化。

由于小学生理解和推导能力较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力提高教学案例的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生动化和形象化的思想,有助于让学生理清各个数学模型的本质,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对于应用题中的'场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相遇问题、追赶问题、大小比较等大量问题我们都可以用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解,方便学生掌握。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要求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改变传统的黑板模式。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儿童表现欲望强烈,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去扮演各种角色,加强自身的展示以及和教师的沟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扮演教师,自己准备“教案”,上台进行讲解。不要小看这样的方式,为了不在众人面前出丑,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而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也觉得十分有趣,因而十分投入。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同时加强了他们自学的能力,而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讲解,更加清楚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的理解存在错误,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当中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相信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念,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多途径激发其学习兴趣,相信一定能以之为突破口,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篇16: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论文参考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论文参考]

篇17: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论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论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本文探讨了如何培养小学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1.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分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教师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观察并动手拼剪,让学生动手合作,学生思考后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每拼出一种图形它的长、宽、高和三角形的哪些有关?怎样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来的,他们当然也就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4.善于借助好各种教学工具

在情境设置中,我们还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设置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文、声、像的效果,给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鼓励,对于奇思妙想的问题,更应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于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并鼓励课后再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探讨活动中敢问、感说。

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从数学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去买东西,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先用“元”做单位去买,再用“角”做单位去买,最后问学生,如果都用“元”做单位怎么办。从而引出小数。此时,对于一种新的数(小数)的产生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喜欢问问题,而越大就越不喜欢提问题了呢?其实好奇、好问是每个小孩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后天的教育中或者被抹杀,或者会变成一种质疑的习惯。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善于发现问题。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让学生提出问题固然有困难,于是取而代之的直接告诉学生去做什么,或直接将他们带到问题的终点,这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任务,但却使学生从小就丧失了问题解决和推理的`能力,并最终使他们丧失了数学能力。教学上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当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要给与鼓励,肯定正确的一面,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等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教师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学习的方法

教师示范质量高低,提供模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模仿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作出正确的示范来供学生模仿。

2.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采用的操作形式和内容主要如使应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把要学的几何形体转化为以学的几何形体来进行有关公式的推导等。如教学“七巧板”时让学生在同桌合作拼摆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图形,直观认识它们之后,在通过模型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并从中建立起图形的观念。

3.通过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在尝试中愉快的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如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时,便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兴趣盎然。

篇1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教学论文)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学中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评价应该充满激励、关怀、导向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无声的评价

谈起课堂教学评价,我马上就想起了一件事。那一次我在讲一道数学题,当我讲过之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道题这样做行吗?”我看了看那道题的另一种解法,没多想,随口说了声:“也行。”这时,本来挺高兴的那个学生,一下子蔫了。而且还小声说了一句:“怎么是也行,就是行”,这时我才意识到刚才说“也行”时,语气不够肯定,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换成:“行,你真聪明!”效果会截然不同,这件事一直都影响着我,促使我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字斟句酌。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多样性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一)教师的评价还要有艺术性

说到艺术性,使我想起一则小幽默:余先生和几位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服务员很热情地上前问道:“几位要饭吗?”众人一愣,余先生很幽默地反问:“女士,我们很像洪七公吗?”余先生这句话很机智,也很艺术,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比如,你已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子汉,能大声地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嘛?你的想法,思路都很新奇,同学们都想听,你能给大家讲讲吗?再比如,你真聪明,如果你写的字像你一样漂亮,那就太棒了!你回答的与众不同,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你!你回答的问题老师听明白了,你能再说慢些,让同学都听明白吗?……像这些评语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让人听起来很舒心,比起那些讽刺、挖苦语言岂不是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的评价要有爱心

有一次,听我们学校一位数学教师的公开课,教师提了一个问题(树上有几只小鸟?),有一个小男孩手举得特别高,都快举到教师脸上啦,于是教师让他回答,他声音特别大,“树下有6只小蚂蚁”,话音一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是啊,错得也太离谱了,要在平时有些教师肯定会狠狠地批评这个学生,以解心头之恨。可是,这位教师很平静,依旧带着笑容,充满爱意地看着这位学生说:“刚才手举得那么高,有积极性,很好。不过,你知道同学们笑什么吗?”生回答:“老师,我错了。”教师:“怎么错了?”生:“不知道。”教师:“你自己问问同学,怎么错了。”生:“老师,我知道了,我以后会认真听课。教师:“知错能改还是个好孩子,老师相信你。”教师对小男孩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亲切感,使学生信服他。后来,这个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听课非常用心,一直坚持到下课。这不就是爱心评价的作用吗?曾经有人说,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其巨大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部分学生的落后是暂时的,是因为其潜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在学生失败时去批评他们,而是要在他们取得成功时去评价他们,评价的语言要有激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契机,及时鼓励评价,使评价能真正地起到作用。

二、学生的自我评价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以及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各种表现等。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长期地由教师进行“裁判”,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要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如:现在你可以自己来判断一下,自己原来的猜测对吗?如果有错,是什么地方错了?你觉得自己这种解法能让别人信服吗?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我们数学课堂上,有小教师讲解这一环节,讲完以后还有自我评价这一环节,如:哪里讲得清楚,哪里讲得不清楚,声音大了还是小了,讲课时哪些同学听了,哪些同学没听等等。通过讲析和自评,小教师成长得很快,听过我们课的教师都说:“现在的学生太厉害了,真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思考,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在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某个学生所表现出的包括合作的态度等素质,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学生之间的互评也不可忽视。比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设立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说,我说,大家说”,给学生创造一个互评的机会。先分成六个组,每人画三个对称图形,先在小组内评出画得最好的!再在全班之内评出最好的,最后把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再评好在什么地方?就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特别好,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家的帮助下工整地画出三个对称图形,而且有的学生还画出了像蝴蝶、蜻蜓、树之类的美丽图案。我们现在数学课堂上是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最有利于互相评价,如:小组中第一个写好作业的学生,就可以去帮助其他学生,检查其他学生的作业,告诉他们对了还是错了,错哪里了,包括字写得不工整,答语写得不完整等等,像这些是可以互相的,你检查我的,我检查你的,有时候会因为一道题而争执不下,这时候可以找一号组长评判,一号组长很厉害的,就是一个小教师,当然了,也可以找教师最后评判。通过这样的互评,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空间,都在进步。

四、无声的评价

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当一个胆小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小,这时,教师一个真诚的、鼓励的眼神就会给他勇气,也许就这一个眼神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再也不胆小;还有,看到学生传小纸条,不如轻轻走下去,轻叩一下课桌面,然后,拿起小纸条,悄悄装进兜里,此时,教室依旧风平浪静,比教师大声批评的效果要好很多;再有当学生表现特别好时,教师面带肯定的笑容、投向赞许的眼光,同时竖起大拇指,此时,是不是无声胜有声呢?总之,课堂教学少不了评价,没有评价的课堂是干燥的、无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多样化,利用好课堂评价,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不光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下,自我的反思下,同学的激励下不断进步、成长。

篇19: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差错教学论文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差错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追求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而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在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怎能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巴,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让差错也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尝试差错 善待差错 挖掘差错 预设差错

课堂差错指互动情景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等。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是很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课堂上的学习差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后继教学,甚至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差错”所带来的契机,让他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他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差错”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促使学生对以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从而引发争论,课堂因此而变得精彩。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在差错中学习,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分析差错的正确方面和出现差错的原因上,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坐下,让全体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一、 尝试差错----------让学生畅所欲言

数学学习与尝试错误有密切的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尝试——错误——尝试——错误……的过程。因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可能一下子就选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错误”的情况,这时就必须另辟蹊径,进行新的尝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出示第一组数: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453、168、219。当学生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后我提问: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生1:(迫不及待)老师我知道个位数只要是3、6、9的数就能被3整除(受前面知识的影响:个位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生2:不对,不能看个位的,像 23、16、29个位也是3、6、9,但是这些数就不能被3整除、生3:我也觉得不能光看个位;接着出示第二组数:21、18、51、210能否被3整除?生1:我算过了这些数能被3整除、生2:21、18、51这三个数交换位置也能被3整除、生3: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交换位置还是能被3整除,师: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刚才生2提到的23、16、29交换位置后是否能被3整除呢?生4:23、16本来就不能被3整除,交换位置后还是不能被3整除的。师:判断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是不行的,谁来说说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经过不断的讨论争辩,最后学生一致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最后我出示第三组数:判断下面的数能否被3整除……同学们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尝试改进错误,不断地解决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学生经历了从猜想到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从错误到逐渐逼近正确答案。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通过巧妙点拨,因“错”利导。有效生成,使课堂成为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二、 善待差错————让学生拥有自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巩固,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纠错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差错”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判断性的再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 “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要呵护出错的学生脆弱的情感,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善待错误潜在的教育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是四年级一节练习课中的一个片断。老师让学生判断课本上总复习中的一道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不一定。如果4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或者是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对角地拼,那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米。”

所有听课的老师都一头雾水,同学们也都“啊”的一声,表示不理解和不赞成。发言的学生十分窘迫,华老师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地问他:“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是吗?那就把你的想法画在黑板上。”学生画图如下:(略)

随即,学生边指图边说:“这个图形的面积就大于4平方米。”原来,他把两个正方形中间空隙也算入面积了。华老师没有简单纠正,他问学生:“这一块到底算不算?还得看究竟什么是面积。”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相关的.知识。学生纷纷发表观点,有的说:“面积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还有的说:“这个图形是这么围成的(注:生指图形的周长),因此那一块不应该算在内,这个图形的面积还是4平方米。”最后,老师总结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面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同学们,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面积的知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没有了先前的那种羞愧,体面地坐下了。

这样对待学生的差错,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是人云亦云的勇气,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拥有自信,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这种对错误的宽容而不纵容的态度,开发而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着学生,既保护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又使“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挖掘差错————让学生提供材料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教师不应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使学生拥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其次,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差错。作为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验证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找身边所需的验证材料。例如在教学比较4/5和7/8的大小时,教师提问它们谁大谁小?有学生说7/8 大,有学生说4/5大,我问为什么?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我并没有给学生准备材料,也没有给学生限定用哪些材料去验证自己的观点,我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这样的验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方法非常多:用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一张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 7份涂上颜色,另一张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4份涂上颜色,结果发现7/8比4/5大;用两根同样长的线段也可以进行比较;把全班40位同学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7份的35人,40位同学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32人,因为35〉32,所以7/8比4/5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提供的验证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喜欢的。通过验证比较,大家统一了答案:7/8大于4/5。我想学生利用了自己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经历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四、预设差错————让课堂继续生成

差错资源可以是非预设的,也可以是预设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事先预设学生的“差错”,正视它,研究它,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错误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素材之一,使学生自觉的纠正错误。那样的课堂也会精彩分呈。

在“画圆”的教学中,以往教师往往三令五申让学生收起圆规,正襟危坐听老师讲解画圆的注意点,看老师如何画圆,学生按部就班,都画出了标准,完美的圆。可有位特级教师却独劈蹊径,先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然后,选择几幅作品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选择的作品有:①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上的:②把圆画成鸡蛋状的:③将弧线画的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的;④画的比较标准的等等。)看到这些作品,同学们都笑了,纷纷指出哪些不是圆,哪些画错了。随即,教师便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此时的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是圆心没有固定好,所以没有连接上;有的说,是画时候圆规的两只脚间的距离老在变,半径变了,所以画成了“鸡蛋”;有的学生还能自己找到画错的原因……这时候教师继续问:“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同学们的情绪高涨,思维高涨、思维活跃,自己总结并概括出了画圆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例子中我们清晰的看到老师巧妙的预设了错误,从学生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巧妙的引导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画圆方法的理解,使画圆的方法在课堂中自主生成。这样的课堂因为“错误”而精彩、生动,学生的记忆也因为“错误”而深刻、难忘了。

歌德说过:“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对待学生出现的差错,教师不应当仅仅是否定或告知正确答案,更重要是,教师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象性和片面性。老师既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 “全面”,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教育的契机。如果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可笑的,那些新颖、奇特的想法和言行都可能被否定,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过去,我们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今天,我们对学生更多的应当是平视和仰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差错,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出错的原因,使纠错的过程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是绿色的、是共生的,是我们向往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教育学》

3、《课堂差错资源化》

4、《让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篇20:教学反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理念论文

教学反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理念论文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学反馈就是教师根据教学活动中学习对象所产生的反应或结果,进而进行有效运用和实施的教学活动传递过程。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完成的作业、测试的试卷、上课的表现以及思维的表述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教学反馈的有效内容。众所周知,“掌握了学生学习表现,就等于抓住有效教学的命门”。有效性、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每时每刻都在掌握并运用学习对象的教学反馈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脱离或忽视教学反馈内容的运用,就会陷入到“应试教学”“形而上学”的片面教学“轨迹”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和流露出自身的学习表现,这就为教师有效运用教学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运用教学反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精心备课,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和核心,更是教师实施教学策略的重要对象和依据。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具有显着的特点,既有积极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良好一面,又有畏惧性、可变性和特殊性的消极一面。同时,低年级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效果能够较为全面的呈现出来,这就为教师发挥自身主导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为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事实依据。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随机性、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程式,一层不变的教学套路,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深刻掌握和领会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实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加以调整,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掌握和解答。

例如在教学除法算法时,有许多学生在除法计算时经常将“除一个数”和“除以一个数”看作是同一个除法算式。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将“一个数除以一个数”和“一个数除一个数”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引导、计算、观察和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和掌握“除以”和“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和领会“除以”实际上就是“前面一个数除以后面一个数”,“除”实际上就是“用后面一个数除以前面一个数”。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从而使学生准确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成效。

二、立足学生认知特点,勤于捕捉,实现教学反馈及时矫正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严密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样如此。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学习能力、知识素养、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学习知识和解答问题过程中易出现问题或不足。而课堂教学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具有“火眼金睛”,根据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学习表现和解答效果,及时掌握和抓住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出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实时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教法,让学生在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中认识自身学习不足,及时改正缺点,及时进行反馈与矫正,从而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培树良好学习素养的过程。

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问题时,有些学生计算此类算式时,没有将异分母通分为分母相同的分数,而是直接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师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出:进行异分母加减法时,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减的,应该将异分母分数通分为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课堂练习的教学反馈,通过实施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能够及时认亲自身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改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彰显教学互动特点,善于引导,确保积极情感有效树立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能力有限,很容易暴露诸如概念理解错误、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思维方法不对等方面的问题。而低年级学生克服问题的坚定信念还没有有效树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低年级数学教学是一个“玩中学”、“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用传统的“说教”模式,强制“灌输”,而应该通过交流、引导的方式,进行有效知识传授。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特点,将教学指导的过程转变为交流引导的过程,能够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角度、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与学生共同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问题探讨和交流中,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性得到有效增强,从而逐步树立起敢于面对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1/2的意义后,让学生开展动手实践,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将其折起1/2,并进行涂色。此时,有的学生迅速动手折起纸来,有的学生正“无从下手”而皱着眉头。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向学生指出:“1/2这个分数的含义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相等的2份,而折起这张纸的1/2,实际上就是将纸进行对折”。这样,教师在学生引导后就会豁然开朗,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总之,教学反馈是教师实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基础。本人在此仅作简要阐述,期望同仁共同探究,为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提升课堂教学活动实效贡献经验和智慧。

教师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随笔关注每个学生

三八红旗手事迹

大学生福利院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三八红旗手事迹材料

蒙氏教育的心得体会

浅析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

孤儿院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800字社会福利院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合集20篇)】相关文章: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60002023-05-08

教师度工作总结2022-05-02

四年级组工作计划2022-08-12

进行赏识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论文2022-09-16

农村关工委的年度工作总结2023-01-06

慈善个人事迹材料题目怎么写2022-07-05

大班科学教案《水和油的小秘密》2022-11-08

三位一体2分钟自我介绍2022-04-30

小学未来发展计划2022-08-19

大学生暑假实践论文2022-05-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