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

时间:2023-12-17 08:03:2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共12篇)由网友“鬼一谷子”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

篇1: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

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习科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而家庭实验的科学原理和选用仪器都比较简明,贴切生活实际,因而家庭实验是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一项主要补充。它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进行合理培养,促进实施科学新课程改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因此,我们结合科学课程知识和学生实验,设计和总结出学生完全能够操作的系列家庭实验,作为科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一、开展简单的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依据科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趣味的、简单的家庭实验,积极创设乐学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的浓厚兴趣,充分体现学生实验对新知识的铺垫作用,同时慎重考虑其操作便捷安全,要求原理明显直观,通俗易懂,有利于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例如,我让学生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块方糖置于一个金属盒盖上,用火柴试试它是否可以点燃?当然不行。如果你在方糖上一角落放上少许香烟灰,然后在这里放上一支燃烧的火柴,方糖立即就会冒出蓝色的火焰燃烧起来,直到最后完全融化。从这个家庭实验可以说明:尽管香烟灰和方糖都无法单独点燃,但烟灰却可以引发方糖的燃烧。于是,通过实验学生就知道了这样一个概念:一个可以引发化学反应,但本身却不发生变化的物质,被称为催化剂。这样的学习方式就简单易懂,学生容易接受。

通过这些有趣的、简单的家庭实验,加强学生实验的练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让教师指导其获得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结论,能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新课程知识的理解,不断积累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二、注重家庭实验效果,从现实生活中找实验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了解科学在工农业、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调动学生注重联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关注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适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我就利用生活常识辨别生、熟鸡蛋的方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了解实验所产生的科学知识。这个家庭实验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在家中煮熟一个鸡蛋,然后与生鸡蛋一起放在盘子里旋转一下,结果就会发现煮熟的鸡蛋转得比生鸡蛋较快。这是因为熟鸡蛋的重心位于下半部,旋转起来可以像一只陀螺那样立起来;而内部是液态的生鸡蛋却无法这样做,由于蛋黄比蛋白重,在位于中心的离心力作用下,它只能摇晃一下,而无法产生旋转的运动。

通过这个生活中发现的简单家庭实验,能快速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常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增长课外见识,丰富动手操作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理解中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巩固加深和拓展理论知识。

三、积极开展实验探究,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积极开展家庭实验,从实验探究中发现科学现象,能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增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开发学生的大胆创新思维。家庭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主要措施。

例如,在学习“力的平衡”内容时,我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用一只手捏两个核桃容易碎还是捏一只鸡蛋容易碎?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鸡蛋。我笑笑,让学生自己回家动手试试。结果第二天来到学校,学生都说不可思议,居然是两个核桃捏碎了而鸡蛋怎么捏都不碎。于是,我就向学生阐述了这样一个科学现象:在捏两个核桃时,因为手的杠杆力集中到了两个核桃接触的地方,所以它们的外壳就很容易捏碎;而在捏鸡蛋时,由于手的杠杆力平均分散到了鸡蛋的各个方面,力量不足以把鸡蛋捏碎,所以就会产生两个核桃碎而鸡蛋不碎的奇怪现象。学生顿时开朗,纷纷联想到我们在修建桥梁和拱门,设计汽车、飞机或者安全帽盔都应用了这一科学知识,这就是人们利用拱形最稳定的形状这一优势。

综上所述,科学新课程要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科学课堂实验教学要参照家庭实验具有贴切生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引起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的掌握科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让更多的学生爱上科学、喜欢上科学,培养学生的课外探究能力,并引导成为课堂实验的有益补充,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篇2:用好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用好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探索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以观察实验现象为主的经验知识和以验证实验原理为主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与素质教育中“科学素质培养”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课程要求和课堂实际,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根据新课程理念,化学实验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和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更应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装置的连接、气密性的检验等问题都是对实验操作能力的'直接考察,对气密性的检验的答题情况,有很多同学会漏掉“将导气管末端放到水中或关闭活塞、阀门等细节”,对此,有很多老师认为是思维不严密的表现,而我认为这是典型的脱离实验操作的症状,任何一个经常做实验的学生是不会出现这些常识性错误的。

很多时候,开齐开全学生实验要受到时间、仪器药品及场地的限制,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教学设施不是很先进,但我们仍然很注重学生实验的开设,没有仪器可以找替代品,药品缺少可以减量使用,对此我们借鉴其他学校“微型实验”的开设,用青霉素药瓶代替试剂瓶,瓶塞代替橡胶塞,点滴板代替试管等,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感觉化学实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神秘的,同时迎合了当今社会的“低碳”理念,让学生对保护环境尽了自己应尽的努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观察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确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虽然也注意到了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但由于起点低,学生无需过多思考即可达到实验要求,这种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作用不大。我们组通过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延迟评价”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克服实验过程的盲目性,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过程中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包办;实验结果分析中老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尽量让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老师最后做总结评价。

在学习《饮食中的有机物》中乙醇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钠与乙醇的反应,我设计了如下学生实验过程,由学生自行准备并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钠与乙醇反应和钠与水反应现象的区别,得出相应结论。 仪器药品:干燥管(两个)橡胶塞(两个)小试管(两个)酒精灯(两个)或其它自备仪器乙醇蒸馏水钠

问题引导:①根据钠与水以及乙醇反应的快慢,考虑氢气是否容易收集。

②预测并验证现象的区别,并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预习回顾,明白钠的活泼性也就明确了反应的快慢,在做实验时就会做到眼急手快;观察现象也就有针对性,对比钠与水反应是现象“浮、熔、游、响、红”观察,如果不做好充足的准备,可能来不及观察现象实验已经结束。

事实证明,由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实验非常成功,现象对比明显,讨论热烈,最后自然得出了“乙醇中羟基不如水中羟基活泼”的结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为保证实验的成功性,常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材进行实验,学生知识机械的模仿操作,创新意识逐渐被扼杀了。我们组在实验教学中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间的讨论,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环境氛围。其中,探究性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预测结果,到设计实验、控制条件、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均可为学生提供高度自主性的条件。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收集气体并量取气体的体积”类题目,但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在课间讨论方案,各组制定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再到实验室准备仪器药品验证。在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的疑难给予帮助、分析、指导,并不过多的干预学生操作和思考分析。经过讨论验证,学生总结出了各种收集量气装置:有直接用量筒排水法收集的,有把集气瓶中的水压入量筒中的,也有借鉴高考题用两只相连通的移液管的......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提高了探究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每位学生都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篇3: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物理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试通过演示实验设计、改进、实验异构、实验探究、课外实验等加以阐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Abstract】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physics the academics have the advantage of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but physics experiment then development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valid path.This text try to pass to play to show an experiment design, improvement, experiment difference Gou,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lesson outside experiment etc. take in to elaborate,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Physics experiment;Innovation consciousness;Innovation ability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由于生动、直观、有趣、具有探究性等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总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敢于并善于对传统的知识、流行的观念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由此可见,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创新意识。在现今的一般课堂演示实验中,往往是教师讲授什么或演示什么,学生便记什么,缺乏质疑的精神。要改变这一点,精心设计在部分演示实验中,寓错于实验中,并要求学生找出其中哪些操作是错误的。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介绍了实验仪器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给出纠正。实际操作时,故意把打点计时器装斜,先释放纸带,再开打点计时器,设置了一系列的人为的错误。结果发现,在故意出错的`实验教学课堂中,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不但找出了故意设置的错误,甚至还指出了教师亦没有意识到的地方,例如,学生指出,在释放纸带前应当上下移动一下纸带,检验打点计时器是否对纸带造成较大的摩擦阻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增加其趣味性,培养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最有成效的教学形式之一。教材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法虽然经过反复验证,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实验改进本身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通过改进实验常常可以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供了更为鲜明直观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进入创新的殿堂,并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解失重现象时,引入“水瓶自由下落,”实验。当瓶子从高处下落时,小孔竟然不漏水。学生看到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无不感到新奇有趣。继而发问,水为什么不漏了?是什么“堵”住了小孔?其中有何奥秘?学生受到这种新奇的实验现象的吸引,注意力集中,且教师的问题恰是他们脑中的疑问,激发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3.同种原理实验不同方案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时,多数教师往往只是用某一套实验仪器来进行演示,使得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这一套实验设备,思维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散。若对其器材进行增减,能否进行原有实验的测量?并思考如何设计?这也是进行思维创新的途径之一

如求未知电阻:器材:电流表两只、电压表两只、电键若干、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求未知电阻。

方案1:电流表、电压表是用来测量?

方案2:如果只有一只电压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方案3: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4.把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验证性的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索性实验则是先做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例如,胡克定律在教材中若如果直接给出公式f=kx,并利用实验现有的器材加以检验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室现有的螺旋弹簧、刻度尺、钩码、铁架台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得出胡克定律。

5.布置课外实验,通过对课外实验的设计,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圆周运动》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给出一辆裸车,设计档水板。”可以让学生先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讨论,再让他们亲自动手作操作并进行验证,不但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观点。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中的实验,同时要不拘一格布置课外实验,充分发挥实验这块沃土,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8

[2]牟大全.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3]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

一、在具体实验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的物理实验思想方法

1.“控制变量法”: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探究单摆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

2.对比法:如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实验中,两盏灯泡发光情况的对比等。

3.转换法:如: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需要测量瞬时速度,而在我们很多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可以测量出瞬时速度,在我们平时的实验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把瞬时速度的测量转换为水平方向位移的测量。又如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本应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再根据n=sini/sinr求出折射率,但角度不容易测准确(一般所用的量角器的最小分度是1°,并且测角度时顶点很难对得特别准确),而通过做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把测角度转换为测线段的长度,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以及焦耳定律、电容充放电、布朗运动等。

4.替代法:如“互成角度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电阻的测量等,古代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也是替代法的典型实例。

5.累积法:如“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中周期的测量,测一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金属丝的直径等等。

6.留迹法:像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小球落地的位置、小车运动的位移等,采用复写纸、喷墨水、打点等方法,就能较准确地记录它们的位置。

7.放大法:如:用力捏截面为椭圆的玻璃瓶使其形变,及茶杯放在桌面使桌面发生形变实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等。

二、有意识培养、训练学生在数据处理中运用表格法、图像法的能力

如:图象法应着重训练学生:①搞清楚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要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②区别图线与物体实际运动的轨迹。如,区别s-t图象与物体实际运动的轨迹;③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建立坐标系,确定两个合适的物理量来作出图象;④从物理意义上去认识图象,由图象的形状看出物理过程的特征,由截距、斜率、图线所围的面积、两图线交点等有特殊意义的方面看出其中隐含的物理意义。

三、有意识培养、训练学生通过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要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物理分析方法:比如最常用的实验归纳法和图象法。

1.归纳法:例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记录了“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第一次实验现象,按表中标的序号顺序对各项进行推理、分析、对比、归纳得出“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对于第2、3、4次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对比、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就会将第一次的方法迁移,较快且轻松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4次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概括出总结论——楞次定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限资源,使学生“归纳”的水平逐渐提高,逐渐内化。

2.图象法: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图象的意义;其次,要慢慢展示运用图象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机会;再次,多创造让学生独立运用图象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机会;最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严防学生根据数据描点时不认真,甚至,伪造数据,以及出现根据所描的点作图线时过于草率的现象。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画直线太随便,甚至不用尺子而徒手画。我们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如果在处理图象时不仔细认真,那么前面就应选用系统误差小的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仪器也就前功尽弃了。

四、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和反思

对于探究实验,得到探究结果并非完成了探究过程,关键是要对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必要的反思,例如,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有哪些启示,整个过程有哪些优点,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如何改进等等。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说,这些分析、评价和反思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在完成实验之后,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新课程实施后,对于物理的实验报告的撰写,有的老师还是采用以往的形式,即: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含操作、记录、处理、结论)、误差分析等,没有做任何改变,我觉得与新课程理念不符。而又有的老师使用教材配套的《实验探究报告册》,所有的实验又都是相同的栏目: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探究目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实验结论、探究收获、注意事项、实验创新,显得过于呆板,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实验都需要这些栏目。有些实验有猜想就不一定要再有假设,有分析就不一定要有论证。因此,对于实验探究报告的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哪些项目就写哪些项目,不要贪图全面,客观地由学生按照需要来写,避免出现“八股式实验报告”。

篇5: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实验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实验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 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我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堂倡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课后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示交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师生共同完善,升华学生的创新能力;师生共同学习,制作教具,激发学生再创新的能力;课外实验的实施,收获创新能力。

关键词:丰富课外生活 收获创新能力 点燃创新火花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肩负的担子很重,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强弱,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充足,我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实验多,有些生物实验,可让孩子们在家中完成,让他们积极动脑,设计创新实验。我想:课外生活的丰富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些做法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一、教师课堂倡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老师要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依据生物学科特点,实验较多,贴近生活,所以,我每接受一批新生,会上一堂“丰富课外生活”的专题讲座,带着部分废物,倡导学生把废弃物应用在生物实验上。然后每上完一个实验,启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在此实验中你还有哪些创新点?能用到哪些废物来代替实验用品?

如在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测种子发芽率》和《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等实验,可以利用哪些废弃物替代哪些实验用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设想回答,有的说用大矿泉水瓶可制成广口瓶,把矿泉水瓶底剪下可改作培养皿……对于好的设想要给予表扬。你能在家中完成这些实验吗?看谁做得好,带来我们交流一下。这样能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课后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在家中积极搜集废弃物,观察废弃物在实验中能做成什么,肯动脑筋把自己的创新点动手制作。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具,师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

比如在《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实验中,把矿泉水瓶改做的漏斗放到铁架台上,它的下面放上改做的烧杯,看上去很美观协调,效果很好。

三、展示交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时让每个同学带来创新作品,每两周的时间,在同学们中展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共同分享,共同提高。自制器具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体验、参与探究的过程。课外生活的丰富,使“教”与“学”双边活动能顺利进行,实现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在展示教具的过程中时,同学们都仔细观察,一边欣赏,一边设想怎样改更好,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张明同学带来了《膈肌与呼吸运动模型》的模型:他用一个废弃的小矿泉水瓶把底部剪去,在瓶盖上做了一个小孔,孔上插上一个吸管,吸管下方用透明胶粘上了气球,将气球剪开用透明胶粘在瓶底下方相当于膈肌。设计得不错,在同学们中展示时,有的提出用大矿泉水瓶好,有的说用橡皮泥再封瓶盖效果好……各叙己见,经过改进,同学们有了更好的“产品”。通过交流展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因为这是参与和思考的主动探究的结果。这样展示交流,提升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四、师生共同完善,升华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孩子们的讨论交流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可进一步完善。如:孩子们自制教具上我给贴上标签,标签上贴上名字和制作人,看上去更美观整齐。肺的模型插的气管与瓶盖不严,透气,实验效果不明显,让孩子们动脑思考怎样避免上述现象。有的说用橡皮泥封口效果好,有的说用口香糖把透气的地方堵住,有的说用凡士林封口……效果都不错。学生李玉莹,看到张明同学带来的《膈肌与呼吸运动》的'模型有不足之处,一个“肺”不太形象,于是她动手设计了这样的模型:废弃油桶剪去底部代表胸廓,废弃胶皮手套剪成椭圆形代表膈肌,皮管和三通管连在一起代表气管和支气管。她的创新点在于“皮管和三通管连在一起代表气管和支气管”,气球代表肺。同学们个个积极动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具,师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升华。这比简单的验证更能对知识点心领神会,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五、课外实验的实施,收获创新能力

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实现了废物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让孩子们懂得环保需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用废弃物制作的实验教具,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实验器材不足的缺陷;好多同学的创新实验作品被推广并作为教具。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孩子们提高了生物学成绩,设计的创新作品三次在省级创新实验大赛中获奖,又大大提高了生物实验创新能力。

篇6: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论文

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论文

物理实验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作法。

一、首先加强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目前学生反映物理难学,难就难在教学内容很抽象,其主要原因就是有些教师讲课时照本宣科,不做实验,把原来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抽象概念,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物理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因为分组实验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能直接观察物理现象及过程。只讲授实验不做实验,学生只能死记所讲内容,如果是边讲边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动脑,对本节课的认识会更深刻,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更能准确认识物理规律。

二、注重实验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注重实验细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学生做实验时,总是要求认真观察实验过程的每个细节。

例如,在做“单摆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秒表的走动特点,使学生了解到秒表的走动不是连读的;还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让小球形成圆锥摆?形成圆锥摆时,周期变大还是变小?”大部分学生以为周期T变大,而实验测定结果周期T变小。通过讲解说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学生也感到有种意外的收获。从而使学生认真细致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一实验多做,培养学生多方位思维能力

通过一个实验多种做法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扩散开来,而且思维的层次逐步推进,达到思维流畅,串联变通的目的。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基础,思考能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其他方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出如下两种:

①已知一只伏特表和电阻箱;②已知一只安培表和电阻箱。

一实验多做,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利用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以知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还应该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如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做完“单摆实验”后,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个题:用一个砝码、一块秒表、一根细线,请测出实验桌的高度,这时学生活跃起来了。最后学生总结出:

①砝码和细线组成单摆,通过测摆长可以测出桌高。

②秒表和砝码可以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H=gt2来测(误差较大)。

在物理实验中,要克服“就题论题”的方法,应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善于观察,引发联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篇7:微型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生物论文

微型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生物论文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创新了化学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习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及实验仪器微型化,可以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排废量,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并且安全可靠。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自学等多方面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强化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将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1、自制微型化学实验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加工制作一个微型化学实验箱,实验箱内的全套微型仪器都是利用医院或学生家庭中的废旧物品经简单加工做成。如把医用安培瓶、一次性输液管、一次性针筒、各种口服液瓶和饮料瓶收集起来,整理分类,代替烧杯、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试管、导管等。实验箱内的药品,一部分是学生动手从废旧物品中收集来的,如从废电池中收集到锌、石墨、二氧化锰等;一部分是由老师一次性为学生配备的。

2、人人参与演示实验。化学课中的演示实验在整个化学实验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用微型仪器操作后,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机会。凡是微型实验能操作的演示实验都放手让学生去做,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3、重视学生实验。常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可节约试剂用量,减少污染,可以放手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益。如“硫酸的性质”这节实验课,安排学生用微型九孔板代替其中多数试管实验,这样节省了课内实验时间,在多余的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把稀硫酸换成稀盐酸重复实验,结果学生多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为了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学生在试验前认真做好预习,教师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经历多次实践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和拓展。在复习课中、边讲边实验中、课外活动中等引入微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验练习获得操作技能,强化实验能力。

二、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发展智力、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累积知识的基本方法。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 力和良好的记忆力。观察是思维外壳,要使思维得到发展,必须学会认真、仔细的观察,从而得到广泛的感性认识。

过去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一人做,全体学生进行观察,许多实验现象只有前排学生看得清楚,多数学生印象浅,效果差,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微型试验后,由于微型试验小巧便携,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实验箱,教师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微型试验后,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实验前教师明确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讲清观察方法和方向,提醒学生观察重点现象,实验中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观察目标、观察步骤进行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思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得出概念性的结论,使学生既增强了观察能力,又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以“氯气与水反应”这个实验为例,用学生微型实验替换教师的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及观察要素:

1.比较氯水与原氯气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

2.用两支玻璃棒蘸取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两条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两条试纸的颜色变化;

3.在氯水中滴加少量稀硝酸,观察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都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分清观察的主次现象,使其能观察、会观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得到的是感性认识,要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还要借助于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把观察的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和本质特征。由于微型试验仪器精美小巧,尤其是学生自己做的仪器,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一看到小巧的 九孔井穴板、酒精灯就迫不及待地想操作,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认真听讲,按照试验步骤操作,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讨论、解释现象、证实结论。如在“氯气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教师结合学生观察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中间变白外圈变红?再引导学生思考,“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H2O 和HCl 均无漂白作用,那么是Cl2 与水反应后其他生成物有漂白性?怎样用实验证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各种方法,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给出一套封闭式微型装置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ピ诟聪翱紊希为了改变以往复习课难上、枯燥、沉闷的不良现象,让学生边复习边做几个微型实验,将化学知识串联起来,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复习课充满生机。如复习氧族元素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硫、硫化氢、二氧化硫为主干的系列实验,且配以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提高了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微型实验外,还让学生不断改善实验仪器,自拟实验习题,自己探索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如针对废电池乱丢会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要求学生把废电池收集起来,进行“废电池中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不断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变为抽象理论思维,使学习过程与实验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四、掌握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本领,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由于微型实验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讲课与学生实验同步。学生在实验中能观察到许多明显的现象,如物质形态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新物质的生成等,学生的亲眼目睹,实验过程的亲身参与和成功的快乐,都会使他们欢欣鼓舞,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预习新课,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归纳知识重点,提出疑难点,同学之间相互进行讨论。一些学生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科普读物、参考书等,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巩固加深课内的学习,还提高了阅读能力,培养了阅读习惯和兴趣。教师平时还布置一些家庭实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去完成。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是化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在校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微型化学实验是当前国际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实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思维、自学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从而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篇8: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论文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论文

自然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注观察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前提。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能产生各种物理现象,学生由于好奇心理,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疑问和兴趣,学生由于心理有疑问,就想去探求,有了探求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或亲手做实验时的心理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尤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和安排,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的,根据实验要求及实验器材的限制,小组人数在2~6人,通常是3~4人一个小组为宜。由于实验是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就应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分工。如若处理不当,实验小组就会在实验中出现学生不能友好相处、实验课堂喧嚷、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做实验甚至出现“搭车”现象。实验小组成员不能友好相处,课堂秩序乱,就不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极大地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为此要求学生要有合作精神,并把实验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就能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寻求共同的合作。如果小组分配不合理,即优、良、差比例不协调,不担任一定角色或者说分工不明确,就会出现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实验工作的“搭车”现象,就会使“差生”更差,失去兴趣,当然就失去学习的动力。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所提的建议甚至其本人将会被忽视。同时,也会出现比较积极学生也很少有主动性去向那些不太积极的小组成员要求共同实验。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有效办法就是让合作实验组的每个成员均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现根据我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把在学生实验中的角色及其互换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关系简述如下。

在实验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主要有主持讨论者、清理准备者、观察记录者、操作者、写实验报告者等角色。主持人负责整个实验全部指挥工作,从始自终扮演主角,要有较强的指挥能力和凝聚力。

首先通过主持人的主持评论,实验过程中,主持人统一调度整个实验的合作完成;清理准备人员负责清理实验器材,同时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读数方法,在实验中的'用途,组装实验装置,为整个实验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实验操作者要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阐述操作的简要过程,说明实验原理;观察记录者,就是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特别是要说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读数时注意的事项;写实验报告者,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在主持人的安排下,组织本组成员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交主持人,由主持人把实验报告交给实验教师。

当然,以上实验角色教师必须根据小组人数实际而定,可粗可细,切不能一层不变。但是必竟这样角色的分定,明确了实验小组成员的分工,既分工又合作,众全局上来说,对学生实验的完成作出了组织保障。从各角色来看,培养了主持人的组织指挥能力,既要求对整个实验的完成有较清晰的掌握,又要协调各角色积极参与,调控整个实验过程的进程与完成;而清理准备角色不仅了解了实验器材,在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也将得到提高;操作者主要锻炼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记录角色,培养了认真观察的实验作风,这是获得真实数据的必要观察,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首要任务;写实验报告这一角色,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得以培养。总的说来,通过这样角色的扮演,各有所得,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当然要使每个成员在上述方面都得以培养,就要进行角色互换了。

在实验教学中上述角色的互换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表现在担任同一角色时间长会使学生索然无兴,而且会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得影响,这就要求能及时地进行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可由实验成员自己协调承担相应角色,也可由教师调控。一般情况下,完成一个实验后,就要进行角色互换,如若时间允许在一个实验课堂上也可以互换。角色互变不仅能使学生常担任不同的新角色,承担不同的分工,使学生感到新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全方位了解实验过程,从中掌握物理概念或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以提高,形成了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作风。

总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观察和实验在学习物理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怎样组织学生实验,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在此,我的实验教学实践就是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适时进行互换,共同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合作学习的合作意识和精神,避免了只有个别学生包办的现象,调动了学生实验兴趣,在学习上学生获得了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得以培养和提高。

篇9:物理实验论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

物理实验论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

物理实验论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

邓莉萍

云南镇雄县实验中学(657200)

【摘要】迎接时代对创造性,开拓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应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着手,本文提出了探索性建议:课堂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种动手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外动手机会。从心理学对记忆的保持和识记时间的研究成果,听到的不如看到的,而看到的不如实际操作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实际操作过,在操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动作思维,才便于对物理知识的识记,并保持长久。对于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掌握知识,必须有学生动手,动脑,别的是不能代替的。动手能力的高低决定人的生存能力,也是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而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物理教学需要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动手能力;探索;动作思维;创造性;开拓性

作为教师,应培养社会需要的有创造性,开拓性的复合型人才,而作为物理教师就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建议。

1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种动手的机会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包括小实验),初中生好奇心强,又有动手的习惯,特别是在学生实验一些小实验中,他们眼、耳、手、脑并用,往往会因为自己验证了某物理规律或现象,而感到心里的满足,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全方位的组织实验教学,以便投其所好。具体方法为:

1.1开足分组实验,创设条件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还能把抽象、枯燥、复杂的概念直观的显示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非常想亲自动手操作。教师要创设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注意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教学论文 )实验前,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不要直接答复,而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实验结束后,让他们汇报实验情况,引导他们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充分的学习动脑,动手非常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生“实验:测滑轮的机械效率”时,教师提出:怎样计算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的机械效率?学生:用公式n=W/W=GH/FS。师:需测知哪些物理量?生:G、H、F、S。师:还需要什么?因该怎么做?……通过讨论,学生蒋要做实验已心中有数了。

1.2灵活设计,改进教材上的实验

初中物理课本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仪器的应用和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实验,部分学生往往满足于按照课本进行实验。

而教育认为,实验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途径进行探索,不受传统思想模式的束缚,勇于求新,求异,引伸拓宽,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共同研讨,以启发引导的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打破他们头脑中老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帮他们扩展教材中某些分组实验内容,引导、鼓励他们找出演示实验的不足之处,自行灵活设计、改进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刻度尺、弹簧称、温度计等实用时,我布置了一些扩展性的测试内容,让学生用刻度尺测指甲的宽度,一步的距离、用弹簧秤测一串钥匙的重量力,用温度计测试室外的`温差等。在验证定理、规律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换一种器材和方法,从另一角度来验证,克服照本实验的刻板和僵化。

例如测固体密度试验中,我拿了一个铅球,要学生通过实验鉴别铅球是否是铅做的。在量筒放不下的情空下,学生用了很多方法测出了铅球的体积,很有兴趣地做完了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继而又启学生,现在有很多卖金银首饰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鉴别真金的仪器,于是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发明了能方便,准确地鉴别首饰真伪的装置。

又如:在焦耳定律实验中,教材把两根电阻都浸入煤油中,通电后液柱上升很慢,实验花费时间长且现象不明显。这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讨论:液柱上升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实验?最后总结出不把电阻丝浸入煤油中,而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使瓶内压强增大,使液柱上升。马上动手把电阻丝位置提高,移出液面,重复刚才实验,液柱很快上升,只一两分钟,两液柱就相差一大截,效果十分明显。实验的成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发明创造离他们并不遥远,只要多动脑、动手、勤思考、发明创造就在身边。

1.3让学生自制仪器进行试验

学生刚一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的奇感和好奇心,如果这种新奇感不及时得到满足,好奇心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结合教材指导并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进行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一些重要途径。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时要有目的的提出与学生动手制作小教具有关的预习题。例如:在第一章的反射的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中,有意加进“课外小实验中制作的针孔照相机说明什么?你能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吧?”简单的要求,商量的口气,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了动手的欲望。同时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要本着因陋就简,废物利用,不花钱也能制作的原则,帮助学生选好材料。

如:做针孔照相机时,可以告诉学生找两个粗细不等的牙膏盒、皮鞋油盒、或用糊糊、订书机把硬纸、纸壳糊、订上制成等。这些材料都是学生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废旧平和容易得到的物品,材料容易获得。除了选材上降低学生的难度,还在制作要领上降低学生的难度,所以制作“针孔照相机”时,告诉学生选择的材料外表面的颜色要是深颜色的,最好是黑色或深蓝色,小孔的直径不要超过3毫米。这样,降低了制作难度,使学生制作得又快又好,增强学生制作成功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就感。教具做完之后一定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可以在课上,也可以让学生以班或组为单位,利用课后进行展示。

学生在展示自制教具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切磋和评比,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激发了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教师通过再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及时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落实教学任务。所以印象深刻,不易淡忘,还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了积极性和自觉性,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4编制一些习题实验

把一些可以通过简单的仪器解决的习题编制成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习题,把思考的问题化为动作,再把动作内外化作思维,反复进行,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提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在总复习期间,给学生出这样一道习题:给你一只量筒,你课题做哪些初中物理实验?辅助器材自选。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摆出很多供选器材,学生能者多功,基础扎实的同学能设计很多种,基础薄弱的也能设计两三种,一节课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以强带弱,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促进,并能够不同程度的动手,让抽象问题直观化,学生兴趣很高,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这种复习方法非常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也比较符合当前的素质教育体制。如果教师在布置学生将所操作过的实验书写在作业本上,这一道实验习题得到落实,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应付式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展物理活动是发展学生独立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才能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都的时间、空间,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使物理教学走出目前封闭的课堂模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开展下一些形式的课外活动。

2.1阅读与物理有关的课外书籍,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读书经验,收获和体会,以推动课外读书活动广泛和深入的开展。

2.2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竞赛活动。

2.3专题物理讲座:请有相关教师或工程师、技术员、专家、学者来学校讲物理学史发展,物理知识的重要应用,以及最新的科技成果等。

这些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使我们的物理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其效果是我们仅靠封闭的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模式所难以达到的。

提供课外动手机会。布置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体会物理,如让学生体会厨房中的物理,在使用菜刀时,利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从而增大压强的道理等等;简单的工具中的物理,在使用羊角锤起钉子时,体会支点、动力、阻力以及如何使用才省力等等。

综上所述,动手思维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动作思维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和对学习物理的作用。要求我们在注意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各种思维形式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思维素质的学生,培养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龙坷・物理素质教育中动作思维的培养[J]・中学物理,,(10):23―24

[2]吴新华・激发学习举提高教学效率[J]中学物理初中,,(2):61―62

篇10:谈生物化学实验课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谈生物化学实验课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宗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以及表达能力将是医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并结合作者的授课经验,提出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已成为医药院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宗旨,实验教学是医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以及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日后的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主要是一些,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实验时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和指导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即可完成。这种验证式实验设置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此外,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大卫奥门博士所指的.能力即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是交际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很多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发现,做实验成功并不代表可以顺利答辩毕业,主要因为在文字、图表、幻灯片以及口头表述方面不够科学严谨,而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加以改善。因此,生物化学实验中需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以及表达能力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1.合理地制定考核内容

考核是督促学习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在实验中有所成长的有效方法。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课程应授予独立的学分,考核内容应涉及实验理论的应用与探讨、常规实验技能的掌握、综合性实验的创新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科学严谨的表述四个方面,全面考核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过度依赖分数奖惩,师生间的距离势必拉大。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每个学生都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结合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与学生的心态,不妨让每次试验最成功的一组,课后通过进一步资料查询与深入探讨,最后以实验成果汇报的形式在第二次课上呈献给全班,以此来激励其他组同学努力认真的做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数据、图表方面的处理能力以及学术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教师单纯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双向交流较少,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略,积极性必然不高,无法真正领悟实验中蕴含的理论与方法,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也很浅显。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课堂知识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只是一部分,老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和获取所需的知识的方法与技巧会让学生受用终身的。从根本上要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上,结合学时数并根据班型把学生分组后,每组负责准备一个实验,准备环节包括文献、书籍资料来源,资料方向,设置问题,汇报形式与要求等四个部分。实施环节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鼓励其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汇报结束后,留出讨论时间,营造积极、热烈的讨论氛围,激发学习热情,然后教师给予点评,以考察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这个实验为例,首先点评学生关于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如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分类、如何判断各组酶促反应的快慢、碘化钾-碘溶液中的碘化钾起什么作用等)是否讲全,然后介绍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安全,对重要的实验操作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最后介绍临床上酶活性的常用检测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还提升了自学能力与文献、书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及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1]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加生物化学实验中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可以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应用和延伸,接触先进仪器的同时,紧密联系当前学术热点,有助于科研素养的提高;学生亲身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迅速将理论与学术前沿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还能领悟很多科研思路,是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有效途径,比如北京大学就是将实验教学直接延伸到科研学术[2]。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先进的科学理念与技术不断涌入,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如何让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由单向、被动接受转为双向交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以及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每位生物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探索适合医、药类学生发展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从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是提升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牛国兴,高翔,徐华龙.大学化学,,27(4),27.

[2]吕占霞,贺维军,高珍,范星河.大学化学,,26(1),14.

[3]于晓红,翁登坡,赵鲁杭.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47-97.

篇11: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论文

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论文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

[1] [2]

篇12:浅谈综合性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 号) 文件精神,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以及办学条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手段,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注重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应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实验创新就是在实验的内容、方法、手段方面,通过创造与革新,使之具有与原有实验不同的新的实质与形式,在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现状,在系统总结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材料力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材料力学综合性实验既能满足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 个方面: 一是高校的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通常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考核不多。因为在指标量化、程序操作上也有一定难度。二是理论教学课时多、任务重,没有充分的时间开设实验课程。材料力学课程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材料( 单根杆件) 在轴向拉、压、弯、剪、扭等基本变形和组合变形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新疆农业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计划学时是78 学时,其中包括8 ~ 10 学时的实验。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习时既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还要在实验中掌握实际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把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到的实验数据上升到理论上加以分析,才能与材料的力学性能联系起来,得到对工程实际有用的结论。三是实验课中验证、演示性实验较多。在实验课进行过程中教师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往往按照老师安排好的步骤进行实验就可以得到数据,而对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实验方案、如何利用数据证明理论知识、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思考较少。这就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育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的作用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论文

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
《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实验高效教学方法论文2024-01-09

课题的中期报告的范文2022-05-20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论文2022-08-09

引导探究的教学尝试的教学论文2024-03-18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范文2023-11-20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二2022-09-2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022-06-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篇2023-07-01

小学科学教育下的生活化教学探讨论文2024-01-25

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