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

时间:2022-05-04 03:22: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精选9篇))由网友“KoKo”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希望大家喜欢!

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

篇1: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

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

请欣赏:《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证研究方法成为西方会计理论界的主流。当前,我国一些青年学者也开始尝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资本市场上的一些会计问题。可以预计,实证会计研究将成为我国会计研究方面的一个新趋势。

一、实证会计的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和理财学是实证会计的基础。经济学对实证会计的基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方法上和思想上。在方法上,实证经济学的方法对实证会计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数理统计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学家纷纷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数量模型研究成为当代经济研究的主流学派。

在思想上,经济理论对实证会计起着理论支撑作用。特别是1978年以后,实证会计进人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研究会计政策选择,这主要是建立在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三大假设基础之上。这些都是以经济理论尤其是企业理论为基础的。对实证会计有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学理论有以下两种:

1、企业理论。1937年Coase的著作《企业的性质》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该文指出,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约交易费用。Coase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不仅为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今后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也有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代理理论兴起。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这就产生了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的总和。这时经理会借助自我约束和监督契约的签定来降低代理成本。财务报告的一项功能是约束管理者,便其从股东利益出发。在早期选择实证会计中,往往借助于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假设经理有机会主义倾向,其选择会计

政策是为了使其预期效用最大化。通常使用债务契约

和报酬契约、政治过程来解释和预测会计选择。

尽管代理成本及与政治过程相联系的代理、信息和其他契约成本形成了经验性会计研究的三大假设(即分红假设、负债权益比率假设、政治成本假设),但许多契约也可能解释组织选择(包括会计选择),使得人们采用契约成本概念。在契约理论中,企业可以看作是契约的联结,包括与雇员、供应商、资本提供者等的契约。契约成本产生于市场交易、企业内部交易、政治过程交易。它包括交易成本、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协商成本和破产成本。企业要减少这些契约相联系的成本。企业中的契约大都与会计变量有关,会计是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契约的组成部分、大量的契约订立和监督是建立在各契约方所接受的会计数据的基础上,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降低契约成本,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

契约成本的存在对企业组织和会计选择模型都很重要。可以说,没有契约成本就没有会计存在。契约成本的相对大小影响着会计政策选择。Alchain认为,不同制度的竞争导致最有效地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形式存在下来。Fama和Jensen认为,组织形式――可供选择的契约结构因其决策体系和权益而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生存是因为契约成本的优势。会计方法影响企业的组织成本,因而保留下来的会计方法是类似经济均衡的结果。实证会计理论中,认为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减少契约成本,从而将契约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联系起来。

2、公共选择理论与管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由Buchanan提出的。这种理论以传统经济学假设(即所有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依据自由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分析政策决策行为、民众公共选择行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根据人们是在经济市场还是在政治市场活动,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人类决定的过程。公共选择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了“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如果由个人来表示他对某种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代价,个人会隐瞒自己的偏好,慌报自己愿意支付的意愿,以便从他人的支出或生产中得到好处。公共物品不能像私人物品一样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供给,而必须通过集体选择来决定其生产和供给。按照公共选择理论,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佯在搭便车现象,因而企业就不愿过多披露其信息,政府必须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必要的规范。将会计信息当作一种公共物品,就可以对其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会计政策选择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应以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原则。

另一种研究会计选择规范的思路是借鉴管制理论。早期的管制理论认为:①管理当局会独占信息而不向外部使用考披露;②投资者是幼稚的,缺乏对会计数据的理解;③投资者不能分辨会计盈余的变动是否由于会计方法的`改变,即功能锁定现象;④会计数据是不同计量属性混合计算的结果,缺乏意义;⑤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过多,便会计数据含义不清;⑥会计数据计算过程中包括会计方法的选择及估计的使用,便会计数据缺乏客观性。在接受了有效市场假说后,由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和投机性,一些人提出了市场失灵来解释会计管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如考虑契约成本,则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和投机性可能不会导致市场失灵;认为管制是政治家和官员尽可能扩大其自身利益目标的过程。他们认为,管制的价值是一个经验性问题,运用非零值信息成本假设,对会计政策选择、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治活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经验性检验,从而促进了实证会计的发展。

二、实证会计的理财学基础

理财学对实证会计的影响主要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包括弱式、半强式、强式三种。一般采用半强式有效。所谓半强式有效,是指一旦新的信息可公开获得,市场价格将依据新信息迅速做出调整,投资者不论通过何种方法,都可分析公开信

息以获取超额收益。有效市场假说认

为,会计盈余并非毫无用处。它导致了一大批研究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会计方法变化与股票价格的关系的经验性研究。在有效市场下,如果会计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股票价格将在信息公布时迅速做出调整,为此,只要检验特定信息发布前后的超额收益即可。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由Sharp和Lintner分别提出的。其含义是资产的预期报酬率E(ri)可分解为无风险报酬率加风险溢酬。若会计盈余能传递企业当前现金流量信息,则可将会计盈余与企业市场价值联系起来。这就促使人们研究盈余宣布时股票价格报酬率的变化。股票报酬率可分为预期报酬率和非预期报酬率。依据有效市场理论,会计信息公开后就不能赚取非正常报酬,否则会计信息就是不相关的。这就促使人们研究会计盈余信息的相关性。

1968年及以后大约十年间。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T股票价格对会计盈余信息的反应,以及有效市场检验,即资本市场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实际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贯穿于实证会计理论之中。

财会月刊 -8

篇2: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

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证研究方法成为西方会计理论界的主流。当前,我国一些青年学者也开始尝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资本市场上的一些会计问题。可以预计,实证会计研究将成为我国会计研究方面的一个新趋势。

一、实证会计的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和理财学是实证会计的基础。经济学对实证会计的基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方法上和思想上。在方法上,实证经济学的方法对实证会计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数理统计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学家纷纷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数量模型研究成为当代经济研究的主流学派。

在思想上,经济理论对实证会计起着理论支撑作用。特别是1978年以后,实证会计进人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研究会计政策选择,这主要是建立在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三大假设基础之上。这些都是以经济理论尤其是企业理论为基础的。对实证会计有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学理论有以下两种:

1、企业理论。1937年Coase的著作《企业的性质》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该文指出,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约交易费用。Coase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不仅为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今后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也有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代理理论兴起。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这就产生了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的总和。这时经理会借助自我约束和监督契约的签定来降低代理成本。财务报告的一项功能是约束管理者,便其从股东利益出发。在早期选择实证会计中,往往借助于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假设经理有机会主义倾向,其选择会计

政策是为了使其预期效用最大化。通常使用债务契约

和报酬契约、政治过程来解释和预测会计选择。

尽管代理成本及与政治过程相联系的代理、信息和其他契约成本形成了经验性会计研究的三大假设(即分红假设、负债权益比率假设、政治成本假设),但许多契约也可能解释组织选择(包括会计选择),使得人们采用契约成本概念。在契约理论中,企业可以看作是契约的联结,包括与雇员、供应商、资本提供者等的契约。契约成本产生于市场交易、企业内部交易、政治过程交易。它包括交易成本、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协商成本和破产成本。企业要减少这些契约相联系的成本。企业中的契约大都与会计变量有关,会计是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契约的组成部分、大量的契约订立和监督是建立在各契约方所接受的会计数据的基础上,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降低契约成本,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

契约成本的存在对企业组织和会计选择模型都很重要。可以说,没有契约成本就没有会计存在。契约成本的相对大小影响着会计政策选择。Alchain认为,不同制度的竞争导致最有效地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形式存在下来。Fama和Jensen认为,组织形式――可供选择的契约结构因其决策体系和权益而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生存是因为契约成本的优势。会计方法影响企业的组织成本,因而保留下来的会计方法是类似经济均衡的结果。实证会计理论中,认

[1] [2] [3]

篇3: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论文

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论文

一、实证会计的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和理财学是实证会计的基础。经济学对实证会计的基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方法上和思想上。在方法上,实证经济学的方法对实证会计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数理统计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学家纷纷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数量模型研究成为当代经济研究的主流学派。

在思想上,经济理论对实证会计起着理论支撑作用。特别是1978年以后,实证会计进人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研究会计政策选择,这主要是建立在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三大假设基础之上。这些都是以经济理论尤其是企业理论为基础的。对实证会计有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学理论有以下两种:

1、企业理论。

1937年Coase的著作《企业的性质》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该文指出,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约交易费用。Coase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不仅为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今后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也有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代理理论兴起。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这就产生了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的总和。这时经理会借助自我约束和监督契约的签定来降低代理成本。财务报告的一项功能是约束管理者,便其从股东利益出发。在早期选择实证会计中,往往借助于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假设经理有机会主义倾向,其选择会计政策是为了使其预期效用最大化。通常使用债务契约和报酬契约、政治过程来解释和预测会计选择。

尽管代理成本及与政治过程相联系的代理、信息和其他契约成本形成了经验性会计研究的三大假设(即分红假设、负债权益比率假设、政治成本假设),但许多契约也可能解释组织选择(包括会计选择),使得人们采用契约成本概念。在契约理论中,企业可以看作是契约的`联结,包括与雇员、供应商、资本提供者等的契约。契约成本产生于市场交易、企业内部交易、政治过程交易。它包括交易成本、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协商成本和破产成本。企业要减少这些契约相联系的成本。企业中的契约大都与会计变量有关,会计是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契约的组成部分、大量的契约订立和监督是建立在各契约方所接受的会计数据的基础上,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降低契约成本,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

契约成本的存在对企业组织和会计选择模型都很重要。可以说,没有契约成本就没有会计存在。契约成本的相对大小影响着会计政策选择。Alchain认为,不同制度的竞争导致最有效地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形式存在下来。Fama和Jensen认为,组织形式——可供选择的契约结构因其决策体系和权益而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生存是因为契约成本的优势。会计方法影响企业的组织成本,因而保留下来的会计方法是类似经济均衡的结果。实证会计理论中,认为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减少契约成本,从而将契约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联系起来。

2、公共选择理论与管制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由Buchanan提出的。这种理论以传统经济学假设(即所有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依据自由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分析政策决策行为、民众公共选择行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根据人们是在经济市场还是在政治市场活动,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人类决定的过程。公共选择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了“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如果由个人来表示他对某种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代价,个人会隐瞒自己的偏好,慌报自己愿意支付的意愿,以便从他人的支出或生产中得到好处。公共物品不能像私人物品一样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供给,而必须通过集体选择来决定其生产和供给。按照公共选择理论,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佯在搭便车现象,因而企业就不愿过多披露其信息,必须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必要的规范。将会计信息当作一种公共物品,就可以对其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会计政策选择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应以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原则。

篇4: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请欣赏:《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武艳辉

会计理论是在人们长期会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辨证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会计实践。按照研究方法分,会计理论可以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也即传统会计理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会计研究的主要流派,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均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历史步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实证会计理论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因为一系列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规范会计理论所赖以存在的某些假定条件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实证会计理论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它已经成为美国会计学界研究的主流。目前,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为主。实证会计传入中国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起步虽晚,但在我国一大批学者的努力之下,实证会计研究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证会计,它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从辨证的角度看, 它有哪些不足, 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篇5: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规范的实证方法研究的一般程序如下:

一、提炼具体问题,

确立研究课题

如前所述,因为实证会计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经验现象,因此,实证会计研究的课题大量存在于客观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中。比如影响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时间、内容、方式等的因素;影响资本市场中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因素;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公司信息披露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以及对其相关利益人(管理人员、股东、债权人、职工等)的影响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往往表现为一个立体网络体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然而条件、能力的局限使我们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提炼问题、确立切合实际的命题,就成为首要的步骤。

二、根据定性理论,提出假设条件

面对具体的会计命题,寻找有关的定性理论作为依托,是实证会计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根据理论做出合乎逻辑的预测,以便对其加以检验,这种预测就称为假设。比如在研究上市公司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这一命题时,就可以依据代理理论,在认定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并欲加以检验的假设。

三、设置指标变量,构造理论模型

变量的选择,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所研究的会计命题的内涵。一定要考虑到所选变量与待研究命题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要注意到选择的变量不是越多越好。一个经济模型,如果把一些主要变量漏掉肯定会影响模型的应用效果,但如果鸡毛蒜皮一起进模型也未必就好。引入的变量太多,就有可能选择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变量,还可能由于一些变量的相关性太强,所反映的信息有较严重的重叠而出现共线性问题。确定了指标变量之后,就可以选择统计方法,构造理论模型了。理想的模型应能较具体的描述出一定条件下经济运行的状况,明确表示出各种主要变量同时发生作用时的相互关系。还需要指出的是,变量的确定和模型的构造一般并不能一次就完全确定,通常要经过反复试算,最终找到最合适的变量与模型。不过,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这已经变得不太困难了。

四、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检验假设

实证的分析和研究是建立在正确处理指标变量的样本统计数据基础之上的。在收集数据时,应特别注意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和数据的统计口径问题。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必要时要把一些变量数据进行折算,有时还需要剔除个别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极端值。最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主的分析,通过得出的结果来检验假设,并做出接受或拒绝该假设的判断。

五、分析研究结果,明确所得结论的现实意义

研究人员应将研究结果反馈到作为该项研究的基础的理论体系中去,说明假设的证实或否定对现有理论的意义,指出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并提出实际的思路和做法。单纯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如果不与实际联系起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应该将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证据,着重说明研究结果的实际政策意义,包括对会计准则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员、工会、投资者、信贷者及政府等的意义,依次达到解释或预测会计实务的目的。

正视实证会计的缺陷

尽管实证会计在其方法论与研究过程中有着规范会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是否就可以完全取代规范性的会计研究呢?当然不是。实证会计亦有其自身的缺陷。目前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实证会计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证会计研究中大量采用统计学方法,而以概率论为基础的统计学假定事情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反映在数据抽样、假设检验、推断总体时均会发生误差。这种缺陷是实证会计本身所无法避免的。而且,到目前为止,实证会计研究中所建立的模型都是线性的,但错综复杂的会计现象能否可以只用几个具有线性相关的变量来解释,甚至各个变量之间是否为线性的关系,研究者并不清楚。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是社会现象,它比纯粹的自然现象要复杂地多。而且由于实证会计理论将其焦点集中在人的行为上而不是会计个体的行为或计量方面(瓦茨和齐默尔曼就十分强调不同个体,如股东、管理人员等,在会计选择中的行为),因此,有人批评道,与其说实证会计理论是一种会计理论,还不如将其说成是一种会计的社会学。

三、实证会计研究并非像其拥护者所标榜的那样客观,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它也偏向与赞同特定价值。研究课题、方法和假设的选择均会受到研究者价值判断与偏好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研究者会自觉不自觉的为证实自己的假设而带感情倾向的挑选样本。对这一点,瓦茨和齐默尔曼也承认:“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篇6: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一般的看法认为,实证会计是以对先行会计实务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即试图解释和预测会计是什么的理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其专著《实证会计理论》中论述道:“(实证)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例如,实证会计理论应当揭示为什么一些公司采用的是后进先出法,而不是先进先出法的存货计价方法。……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

实证会计源于哲学中的实证理论,实证理论是19世纪30年代由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的。实证理论所奉行的实证主义只承认存在的事实,一切关于事实的概念都要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应用到会计理论上,实证主义就是根据效用来选择会计概念和技术,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或集团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

在方法论上,实证会计研究着重强调以下方面:

一、价值中立。实证会计要求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以经验数据等来证实或证伪某一假说,因而其内容是经验的而非价值的评价。

价值中立这一观点是直接针对以特定价值判断为指导的规范会计理论而提出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先驱、著名的“罗切斯特学派”创始人简森教授,在其名作《有关会计研究现状和会计管制的评论》中指出,传统会计研究只关注规范性和限定性命题,致力于探求会计“应该是什么”,这对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因而是不科学的。以瓦茨、齐默尔曼为代表的实证会计研究者继承并发扬了简森的思想。他们认为:价值判断是一个涉及是非、好坏及善恶等道德标准的问题,其中包含有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偏好,无法进行客观的经验检验。采用价值判断的可能结果之一就是对于同一个命题,不同的观点、意识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而且,从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考察,规范会计理论所坚持的价值判断也并非如其标榜者所宣称的那样是建立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政治家(政治市场的“经济人”)和既得利益集团私利的基础上。基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上述批判,实证会计研究者尤其强调价值中立在实证会计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二、可证伪性。实证会计研究的`命题要求与现实世界中的经验现象一一对应,从而最终可证伪该命题。

会计研究的可证伪性是实证会计区别于规范会计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在规范会计理论中,所研究的会计命题并不必然要求与现实中会计现象一一对应,也并非一定要接受来自客观事实的直接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规范理论研究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而“会计理论真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上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上有说服力,他们就必须接受检验或证实”(Eldon.S.Henderiksen),实证会计研究则恰好迎合了这方面的要求。“实证或科学理论中不存在着绝对的事实。事实的解释取决于理论。此外,我们无法证明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只能证实假设不成立。因而,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理论进行批判,并试图证明它们是错误的,而不试图验证它们是正确的”(Watts & Zimmerman)。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时出现这样的例子,即实证会计研究者根据不容辩驳的经验事实,有理有据地证伪了传统规范会计理论的一些主观臆断成分,从而推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譬如,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规范会计中,人们普遍认为会计收益会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而会计收益又深受会计方法选择之影响,因此股票价格理应也受所选择之会计方法的影响,但实证研究结果却表明,股票市场并不会受到会计方法的系统性干扰。

实证会计也有其经济学的基础。在实证会计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即主要研究会计与资本市场行为的这一阶段,其经济学基础主要是有效率市场假设(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从微观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有效率市场假设,从本质上讲研究的是不确定情况下竞争市场中的动态价格行为。有效率市场要求价格能够完全和瞬时的反映出所有可获得的有关信息。按照市场对各类信息反映程度的不同,有效率市场理论将资本市场划分为三类:弱式市场、半强式市场和强式市场。其中在弱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历史上一系列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中所隐含的信息,证券价格过去的变化趋势对判断价格的未来变化毫无用处,投资者不可能利用技术分析来发现证券价格的变化规律而始终如一地谋取超额利润;在半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可获得的全部信息,其中包括与过去和现在证券价格有关的信息。半强式的资本市场同样不能帮助投资者始终如一的获得超额利润;在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有关该证券的消息,不管是公开发布的,还是内幕消息,都不能用来被谋取超额利润。通过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观察信息披露与市场反映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提供思路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之后,实证会计研究逐步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由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转向着重于解释和预测企业的会计实务,即会计选择的实证研究。这时,它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更加广泛,包括契约理论,代理理论,并引入了机会主义行为和政治成本等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实证研究的理论体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综上所述,实证会计是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和经济学中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会计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它通过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预测会计实务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

篇7:会计实证论文题目

会计实证论文题目

1.制药企业存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

2、海尔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

3、我国乳品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

4、传统零售业转型OO模式的财务战略分析

5、京东商城的供应链成本控制研究

6、XL公司盈利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7、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8、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分析

9、A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

10、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1、H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改进研究

12、五粮液集团财务报表分析

13、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4、透过财务报表的中国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15、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16、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7、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18、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及其对策研究

19、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纳税筹划研究

20、基于作业成本法的SND物流公司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21、基于价值工程的建设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22、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3、基于财务预算视角的广东省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24、基于ERP系统的我国石油供应链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25、自主品牌轿车新产品开发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26、我国政府会计理论框架研究

27、“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28、“营改增”对国有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9、能力本位视域下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0、物联网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

31、电商企业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32、“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税负影响及对策研究

33、当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34、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35、天能科技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案例研究

36、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37、小米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38、阿里巴巴并购恒生电子的财务风险研究

39、苏宁云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40、基于数据挖掘的战略管理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41、我国企业环境会计问题研究

4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诚信问题研究

43、华北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测量及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44、建筑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45、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46、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47、高校实施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研究

48、由“獐子岛事件”看生物资产会计制度与审计

49、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基于哈佛分析框架

50、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51、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

5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

53、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54、论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

55、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56、互联网金融下H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57、“营改增”对电力施工企业财务影响的研究

58、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59、青岛海尔财务分析与研究

60、G建安公司“营改增”的纳税筹划

61、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分析

62、“营改增”背景下A建筑企业纳税管理研究

63、我国中小餐饮企业成本控制探究

64、基于“营改增”的现代服务业的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65、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66、“营改增”对BY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67、“营改增”对我国建筑业减税效应研究

68、作业成本法在快递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69、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70、“营改增”后HF物流企业税务筹划研究a

71、阿里巴巴并购的动因及财务绩效分析

7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市场化转型研究

73、SY公司会计舞弊的案例研究

74、三一重工并购案例的财务绩效分析

75、M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76、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77、家电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实证研究

78、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79、南北车公司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80、A药业公司流动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81、M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82、HQ连锁超市存货成本控制研究

83、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

84、基于财务协同效应的苏宁并购案例分析

85、政府会计信息公开研究

86、蒙牛乳业公司融资路径研究

87、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

88、基于哈佛分析框架比亚迪公司的财务分析与运用

89、嘉汉林业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90、贵州茅台股份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91、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

92、ERP系统在G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93、J医药公司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94、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YG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95、金风科技财务报表分析

96、中国PP网络借贷平台财务风险研究

97、苏宁云商与国美电器财务报表比较研究

98、BC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99、新时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

100、S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篇8:价值链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摘要:基于波特的价值链思想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价值链这一概念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这三类来进行探讨。

纵向价值链将企业、供应商和顾客看成一条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链条,向上延伸至供应商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向下延伸至顾客甚至顾客的顾客,企业通过这种价值转移和增值的过程获得竞争优势;横向价值链是指所有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某种潜在联系,通过横向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促使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内部价值链就是对企业内部的基本职能活动及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活动管理等价值活动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这三类价值链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紧密的联系和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正确科学的作出战略决策。本文也将以此为基础对价值链会计的基本架构进行分析。

篇9:价值链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由于上述三种价值链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所以价值链会计管理也存在相应的先后关系,随着企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流动,前一阶段的管理为后一阶段提供信息,而后一阶段的管理是为了实现前一阶段的目标,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视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三个阶段。

(一)事前管理阶段

1.价值链管理会计预测。价值链管理会计的预测,首先应站在价值链条的全局角度去思考,预测市场(包括价值链上的企业)需求状况,所需商品与服务的种类、数量、价格等,并测算出价值链上各企业所能提供并吸收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与数量等;其次在具体预测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价值链,预测不同内容。对纵向价值链要进行共联企业的采购、销售及资金预测;横向价值链需要的是竞争优势的预测;而对于内部价值链主要是价值增值和成本预测,并借助科学的预测模型,在综合考虑历史信息和未来趋势的前提下,为价值链上相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价值链管理会计决策。在决策中,可以将总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通过具体子目标的完成来达到总目标和最优方案的实现。在求得价值链上企业增值最大化目标前提下,合理安排各个企业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产量、销量和价格以及应遵循的信用、售后服务等规则,保证价值链上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价值链管理会计决策的目标就是依据预测的结果,并结合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运用多种决策方法及其模型,提出通过子目标的实现而保证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优方案。

3.价值链管理会计预算。根据决策所形成的方案,进行量化并形成价值链总预算和单位预算。总预算是从价值链整体角度编制的预算,它涉及到相关企业各类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总量、单价及其总金额和分项金额,与之相关的预算指标有各类产品生产总值、生产成本、采购成本以及销售总收入和分项收入额。单位预算即价值链上各企业自身的预算,也涉及供、产、销、人、财、物各方面,并与总预算存在着总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价值链应根据不同的价值增值单元编制预算,纵向价值链上有采购、销售及资金的预算;横向价值链上是竞争优势预算;内部价值链上是价值增值及成本预算。

(二)事中管理阶段

事中管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价值链进行实时控制与管理,随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事前管理提出的方案进行修正并付诸实施。企业的价值链联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价值链的上下游在追求统一目标的同时也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因此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以企业的财会信息反映价值链管理的结果,必须通过技术手段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和完整。为达到这一目标,在事中管理阶段,应建立由大型中央数据库和按价值增值单元建立的众多分数据库组成的信息系统,以实现全过程的实时控制。中央数据库将各分数据库存储的.各价值增值单元的价值信息进行汇总,这样就能及时反映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事中管理活动是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的体现,是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有效性进行的动态控制。

(三)事后管理阶段

在事前、事中管理阶段之后,分析和考评价值链的运行结果就属于事后管理阶段,这是对事前、事中管理绩效的检验,并且可以改善价值链,以提高下一循环的管理业绩。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要设定考评指标,对每个价值增值单元不同的价值活动要分别设定考评指标,考评指标可以是财务或非财务的,也可以是定量或定性的;第二步就是分析所有考评指标的完成情况。不仅要对每个价值增值单元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还要站在整个企业及价值链联盟的高度来分析,即不仅要分析各价值增值单元的价值贡献率及各个单元之间的协调程度等战术指标,同时还应关注产品的市场定位、供货渠道的选择、顾客源的保持和增长、自身的竞争优势等一系列战略指标的完成情况。与此同时,对于实际完成情况与事前、事中的预算之间的差异,要编制详细的差异对照表并仔细分析其中原因;最后一步就是根据分析考评的结果,采取措施增进与改善价值链。分析考评不仅是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下一个循环的准备阶段。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

会计学论文题目

巫文化与傩文化关系新探论文

会计学专业论文题目

会计学本科论文范文

浅论自然科学的特点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启示

会计论文的写作基础、选题和格式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

会计学论文范文

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
《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新探(精选9篇)】相关文章: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会计专业简单论文题目2024-05-06

创办儿童心理教育机构的财务分析论文2023-02-23

教学论文研究方向2023-06-06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标准格式2022-05-06

社会学论文选题2023-01-05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英语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标准格式2022-04-30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论文2024-03-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