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

时间:2022-05-06 22:15:50 其他教师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共5篇))由网友“连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

篇1: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

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素质结构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内部调整,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结构系统。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为我们理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吉登斯;教师素质结构;社会结构;能动性

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使然的结果。教师素质结构重构需要与社会结构的整合同时进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一、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吉登斯综合多种不同的理论传统而成他很早就为之命名的“结构化理论”。该理论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更富有创见的理论诉求。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

吉登斯不相信有关社会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抽象法则,因此他的“结构化理论”不是一系列命题。而是一串敏感化的概念,并松散地联系在一起。

1.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都特别强调,社会整体相对于个体组成部分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决定一切,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出这些社会基本结构。吉登斯认为,列维·斯特劳斯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或是忽视了人们反思、考察、定义和决策的能力,在这种结构主义观点中,行动者即使不是被迫,也是被动地按照内在的编码系统行动。对于功能主义用结构满足需求的概念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吉登斯认为,功能分析忽略了互动者的能动过程,不能将人类视为有理性的行动者,它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对行动者的外部制约。吉登斯指出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所谓的反思性就是行动者自主性的标志,是人们行动中一个十分明显而重要的特征,它使人类的行为从根本上具有非决定性、创造性与能动性的特点。当然.吉登斯并没有把人的自主性过于夸大,而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便出现了行动的意外后果,意外后果的发生为结构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规则和资源。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的程序”,是一套方法论和技术,成为行动者行动的相关指引。规则是行动者知识能力的一部分。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即使有很畅达的方法和程式——规则——来指导行动,也需要处理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有资源,即物资配置与组织能力,以在情境中进行操作。资源产生权力,但权力不是资源。资源和规则是可转化的和中介性的,可以被转变成多种不同的模式和集合。规则和资源的中介性体现在它们是社会关系的纽带,都是行动者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中创造、维持和转化关系的源泉。

3.结构与结构的二重性。吉登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吉登斯思想中的结构指的是规则和资源。可以概括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规则和资源。资源为规则提供了条件,而规则凭借着这些条件具体体现在社会实践之中。正是通过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问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而结构化即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或再生产结构。结构化的过程就需要对结构的性质、利用结构的行动者以及相互嵌套并生产出多种模式的.人类组织方式进行概念化。在处理能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批判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现象学的错误之处。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是像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人们的行动,而是行动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

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观二元论。他指出:“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论重新构建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地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

一方面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人们是按着原有结构关系制约自己行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觉性认识原有的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并且这两种品格是融会而存的。

4.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在吉登斯眼中,社会整合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面对面的互动,而系统整合则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具有反思能力,社会整合就是建立在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与互动的例行化、区域化的基础上的,行动的例行化与区域化保证了跨越时空条件下社会互动的有序完成。

二、结构化理论视野中的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

社会理论不可能取代教育理论,尽管教育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教育领域是由特定人群所构成的“社会”,一般社会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一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解释,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价值关怀——对人的成长的关注。一般社会理论研究的是现实中的人,而教育理论既要研究现实的人,又要研究人在现实中的成长,还要思索理念中的人。教育理论更加关心造就个人、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动性力量,既关注现实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与造就,也关注如何使这种结构性力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当把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时,应有所发展,使其更具有“教育”意味,而不是生搬硬套。本研究也不例外。

当前,关于教育与外在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往往局限于宏观领域,尤其在教育理论中存在明显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断裂,致使脱离了对行动者个人直接关照的宏观分析只能限于抽象思辨的层面,属于一种在社会理论中所谓的“宏大叙事”,很少论及这些宏观社会因素对教育中的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制约。而在微观研究中,则更多地囿于对认为是决定了教育现状的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进行探讨与反思,很少关注到作为互动者的教师或学生所受到的社会现实或历史的结构性制约。

品读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之后,我们有必要回到现实中,解读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发现问题,重构教师素质结构。教育要回顾过去,思考现在,也要展望未来。

(一)教师素质结构理想模型的建构

在学校结构和社会结构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教师素质结构构成问题,是一个既传统而又时尚的话题说它传统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古已有之,孔子就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称之为时尚,是因为今天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讨论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焦点之一。

究竟什么样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真正需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理想中我们将教师隐喻为“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超越教师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实际,过分拔高或过多规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将教师塑造成为“融渊博的文化知识、正统的道德观念、完善的行为规范及清贫的物质生活于一身”的“圣人”阿,把将来社会对教师的希望全寄托于当前教师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国家和教育法中都对教师的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在这种社会制度和规则的指导下,形成了制度化的模式,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标准或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这种专业素质结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但通过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和教师以及教师与其他人员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互动,形成一种社会结构框架。

当前在理论层面,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五花八门,但是,总体而言,最基本的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身心素质结构系统。身心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结构的基础,也是每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素质结构都是不完善的。

知识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知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念。其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在有差别的基础上互融互渗的统一体,这种融合是立体的融合,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融合。他们共同构成相对完善的教师知识结构。

能力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本领,其立体性之空间维度表现在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体,主要包括教师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三大部分;时间维度则体现在各种能力不仅在同一时间彼此的作用力度不相同,而且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相同,即个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应该在继承传统师德构成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超越,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多维复合型教师道德素质结构,这种多维性具体体现在教师道德素质结构的构成层面和构成要素上,构成层面已由单一的职业道德扩展到公民道德,构成要素上由爱岗、爱生延伸到爱社会、爱自己。具体而言,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包括教师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两部分。教师的公民道德素质是其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职业道德素质。关键是我们要把这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个人需求,变附加为自觉,能够意识到教师这种道德付出,同时也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素质结构理想模型的基本特征:

1.多维复合性。多维性意指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由若干个子结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结构群,各个子结构之问以及每个子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素质结构已经不再是知识、能力、道德的平面简单相加,而是一个以知识素质结构、能力素质结构、道德素质结构、身心素质结构为基础的互动同构的素质结构系统。其中,知识素质结构中又包括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两大部分;能力素质结构中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等;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包括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两部分;身心素质则主要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

2.立体性。吉登斯认为,结构可以概括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通过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那么,这里所指的立体性主要是就教师素质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时空而言的。传统上,我们常常将教师的素质结构看成静态的、封闭的系统,而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性、开放性。教师素质结构应该是一个“时间上继起、空间上连续”的动态开放系统。其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各个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的内涵、序列、构型和比重都有所不同,它们是处于不断的整合之中的,也即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有待终生完善的长期工程,他不会持久地停留在某一时空点上,并随时空的变换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从空间维度上讲,教师素质结构完善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校、社会在结构上的互动;在时间维度上,融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完善教师教育的终身培养体系。教师在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再生产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对自身素质结构进行影响的同时,还将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结构后,以教学为途径传递给教育对象——学生,实现了教育的再生产。

马克思讲的两种生产: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的再生产,而没有关涉到人的精神结构再生产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内容是社会潜在意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物质生产的制约,但同时也影响着物质生产,用吉登斯的话来讲就是:结构性特征,即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的“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形成不但是教师职前、职后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师范教育禅传结构与社会结构在规则和资源上的互动,是“在社会中经历了时空后的深层次沉淀”。

3.主体性。吉登斯的“结构的二重性”指出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或再生产结构。结构具有双重性是行动者的一部分,制度化模式作为能动性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作用于能动性。制度和行动者互不可缺,因为制度是行动者再生产出来的。从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形成来讲,这里的行动者或能动者就是教育学中通常所指的主体所拥有的主体性。无论是教师(师范)教育所提供的资源和规则,还是学校结构之外的社会结构提供的机会,都必须经由作为行动者自身的教师经过积极主动的行为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并在内化的过程中再生产自身的素质结构,进而又以这种素质去作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社会规则是资源本身就是教师素质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教师主体性的结果,同时也作用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素质结构养成之社会制度结构的思考

1.关于人才选拔制度。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部分的招生,现在又开始实行“免费制”,有人说是时代的进步,有人却认为是时代的倒退,但无论如何评价,在选拔生源的过程中,应将知识和品德以及能力并重,重在培养一种博大的“教育爱”。从时间维度讲,一个完整社会结构框架应包括招生选拔、培养过程和结果考评三个方面,三方面结合在一起才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但我们往往是重选拔而轻过程,把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分离开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有效的教育资源和规则对个人的成长所发挥的效率要比整合资源的效率低很多。

2.关于教师聘用制度。在中国存在“教师相对过剩”和“师资严重不足”的地区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在发达城市,教师职业呈“饱和”状态,而在偏远山区,对于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无所言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政策众口难调。教师的素质结构与教育结构、教育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联系在此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经济援助的同时,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持续的政治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3.关于学校设施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加强学校的布局结构和物质设施质量监控,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教师及学生内部素质结构的和谐发展,以及将外在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素质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主体的“本体性安全系统是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篇2: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最具原创性的理论,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研究.该理论认为,行动具有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一种“所做”而不是一种“所欲”.能动性与权力逻辑地关联在一起,权力是一种转换能力.有意图行动的.意外后果表明行动者的能动性是受限制的.吉登斯正是通过澄清了行动的概念以及行动与目的、理由和动机的关系,实现了对解释社会学的第一次超越,从而建立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作 者:乔丽英 QIAO Li-yi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40(5) 分类号:C91-06 关键词:结构化理论   行动   能动性   权力   行动的意外后果  

篇3: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

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是当代西方学界备受推祟也备受争议的社会理论--结构化理论的创立者.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产生缘于下述背景:一方面,现代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要求社会理论家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具有深度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陷入了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之中,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重构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出现了一股“新的综合复兴努力的迹象”[1].吉登斯明确系统地概括了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确立了从人类实践活动看待社会的理论向度,把结构与行动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这是其结构化理论最具创新、最显特色之处,它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深刻反思.他吸取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某些思想,并且做出了富于创见的.思考和发挥,但他夸大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和能知特性,否认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吉登斯实践观存在根本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并没有彻底解决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问题,但无论如何,吉登斯的理论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富于启发性的.

作 者:李红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哲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TRENDS 年,卷(期): “”(11) 分类号:B15 关键词: 

篇4:信任风险到现代性的风险吉登斯现代性理论新探论文

信任风险到现代性的风险吉登斯现代性理论新探论文

1 现代性的反思

作为英国继凯恩斯以来最知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1938~ )在其不同著作中反复强调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重要性,尤其对现代社会的信任机制和风险机制进行深刻剖析,在剖析过程中,人们得以窥见现代性背后的风险以及信任本身的风险。

在进化论的理论前提下,“现代化”是孕育着精彩纷呈与美好前景的一个词,一切先进事物指向的都是无与伦比的乌托邦社会。然而,就在人们集体为似乎无所不能的现代社会喝彩的时候,安东尼吉登斯等一些人看到了现代性背后的隐忧。以往习惯了“宏大叙事”和宇宙目的论支配下的历史观使人们陷入了盲目的狂热,在几乎所有人的意识里,我们似乎毫无疑问会走向越来越美好的明天,一切新事物都是先进的。而这正是进化论的误区,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脱域机制与“信任风险”

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生活更多受制于生物概念中的时间,没有人能给时间下定义,“什么时候”一般总是与“什么地方”相联系,而机械钟表的出现虚化了时间,人们不需要再严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同样,以往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在场”的支配,而现代性的降临日益把空间从地点中分离出来,“缺场”的社会活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这种时空分离最终导致了现代性最重要的特征――“脱域”的出现。所谓脱域,就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吉登斯区分了两种脱域机制,第一种称为“象征标志”,第二种称“专家系统”。

3 现代信任机制的建立

在个人交往层面,传统意义上的信任往往需要长期的考察,最终建立在两个很熟悉的人之间。而现代城市的脱域特征使得每个人必须不断地跟各类陌生人打交道,“我们不断与之不同程度互动的,是那些我们或者知之甚少或者从未见过的人,而这种互动所采取的是转瞬即逝的交往形式”。这就需要现代人在互动中必须迅速建立各种类型的相互信任,短暂却繁多。而这种信任的建立凭借的是什么呢?吉登斯引用了霍夫曼的概念:“世俗的不经意”。这种“不经意”不代表冷漠,它是一种足以表达礼貌、足以传递“你可以相信我没有敌意”这类信息,且足以提高办事效率的适当距离,或者说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定和控制的社会节奏”,在这种互动中,语言、礼节、眼神、表情等都是经过严格设定而貌似恰如其分的,唯有如此,迅速的信任才能建立起来。在现代性条件下,世俗的不经意是与陌生人相遇时当面承诺的最基本类型,而即使在熟悉的人中间,友谊也被制度化了。

4 现代性的风险

如前所述,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本身隐喻着一种风险,且最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并与人们生活广泛联系。作为象征标志的货币随时都可能贬值,债券、股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投资;对专家系统的信任恰恰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的基础上,“假如病人对发生在病房里和手术台上的种种错误知根知底,他们就不会对医护人员如此深信不疑”,专家也会做错事,正如精确的计算机程序会因为一个病毒的入侵而全面瘫痪,与此同时,科学知识本身也存在局限性,需要不断推翻和重构,没有一种专家系统能够称为全能的专家,这在专业人员之间心照不宣,而对外则需隐而不露。因此,专家系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在对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投信任票的时候,许多人实则是在“与现代性做交易”。脱域机制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安全而有秩序的运作环境,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陷入严密的制度化体系中变得弱不禁风,牵一发便会动全身,稍有不慎就会打破苦苦维系的平衡而导致系统瘫痪。

5 现代性风险的应对

人类生活在一个严格受限的环境中,温度、压力、密度、光强度、含氧量……等等都必须稳定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才能保证人的'生存,任何一样超限都可能导致人类世界的末日,而天文物理学的发展让我们知道宇宙各方面的无限性以及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存在都使得这个“狭窄的范围”极易被突破;那种极其艰难、极尽中道才保持下来的“星球稳态”稍不留意就会失衡而招致毁灭性灾难,正所谓:国土危脆。从这一层面讲,现代性也意味着精密性、易碎性,现代性的信任机制亦复如是。而人类以其如此脆弱、不堪一击的生存境况,冷漠面对潜在的危险,自欺欺人,最终丧失危机感而为所欲为,实在是最危险的事。

诚如以上所言:现代社会已成为一头失去控制、难以驾驭的猛兽。那么,如何才能一定程度上驾驭这头猛兽,或者至少引导它,从而降低现代性的危险并增大它所能给予我们的机会?

吉登斯不认为这种后现代轮廓是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正如他所言:“既然具有严重后果的生态问题已经如此显明的全球化了,降低环境风险的干预形式将必然地也具有全球整体性的基础,一个总体性的关怀全球的体系可能被创造出来。”其目标就是将世界的生态健康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当然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最终目的依然是保证人类基本的生存、延续以及幸福生活。

篇5:吉登斯对结构和能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论文

吉登斯对结构和能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现代社会学理论三大家之一,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 (另外两位是德国的哈贝马斯和法国的布迪厄) 以其结构化理论而著称, 他代表和反映了现代社会学在欧洲的理论综合趋向, 与美国社会学致力于微观和宏观的整合相类似, 欧洲社会学力图实现能动和结构之间的综合。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学理论发展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关键词:吉登斯; 结构化理论;

1 对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的批判

1.1 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的批判

实证主义科学观念的本体论是社会唯实论, 把社会事实看作是“物”, 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因此这一传统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对社会世界的客观性认识, 发现社会世界的客观运行规律, 揭示各社会因素间的必然联系, 最终建立社会学理论, 从而解释和预见社会现象的发生。这一传统以科学为指导思想, 认为只有建立在系统经验观察基础上的知识才是唯一可靠的, 且科学知识是可以积累的。这种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念影响了自孔德以降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这一传统的主要代表是孔德、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等社会学家, 以及新功能主义、理论选择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社会学流派, 尤其是迪尔凯姆为这一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面章节已详细论述, 在此不赘述) 。他们运用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经验研究, 发现和解释社会世界的因果关系或客观法则。

吉登斯在梳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的脉络时对之进行了严厉批评。首先, 他认为这一传统忽视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认识构造活动, 主张在社会学理论中恢复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和认知能力。其次, 他认为这一传统内含着一个关于何为自然科学的错误模式。尤其是库恩的科学哲学表明自然科学不过是一种诠释学的或理解的努力, 只是我们人类社会根据我们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对自然界进行构造的产物, 实际上我们是在构建意义的框架。最后, 他认为这一传统错误地认为我们能够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 错误地直接与自然科学中的客观规律进行类比。

毋庸置疑, 吉登斯直接击中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的要害, 对之进行的严厉批判也是中肯的。但他似乎过多着墨于批评, 而很少提及这一传统的优势或贡献。当然, 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因为毕竟要在批判根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创立他自己的理论。

1.2 对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的批判

这一传统的本体论是社会唯名论, 认为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 社会只不过是虚名而已, 只有通过理解、移情式的方式才能把握个体行动背后的社会意义, 它不追求关于社会世界运行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认为社会世界中不存在像自然规律那样的社会规律, 我们不能仿照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因为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这一传统的主要代表是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和米德、布鲁默等人的符号互动论等。

吉登斯对这一传统中的.各种社会学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其专著《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是对解释社会学的专门研究, 并对之进行了建设性批判。首先, 他认为解释社会学虽然强调了行动的意义, 但却忽视了社会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其次, 他认为这一传统没有把权力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视域。最后, 他认为这一传统忽视了对观念系统的不同解释和利益争斗之间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 吉登斯在对这一传统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书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独创的概念―――“双重解释学”, 这也是为了澄清他的“结构化理论”。

2 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认为结构和能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因此, 行动、行动者、结构、结构化、社会再生产等就成为他的关键性概念。在他看来,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之间存在着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二元对立, 这二者都是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 以致误解了社会现象。

为了融合这两大传统之间的主客二元对立局面, 吉登斯提出了“结构二重性”原理, 即是: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造成的产物, 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产生的中介。在这个过程中, 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他试图以“二元化”来替代“二元对立”。他认为, 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强调社会结构的客观性和制约性, 社会结构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个体服从社会规范;而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则强调行动者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行动者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不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但是,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这两类因素都真实地存在着, 不能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看待, 也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一方面, 社会结构即规则和资源限制着人们的社会行动, 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行动;另一方面, 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创造性地实施行动, 并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使之发生变化, 从而成为人类行动的产物。“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 并且这种品格是融会而存在的。”

吉登斯对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融合基于他将社会结构放到实际社会生活中进行动态考察, 在时间流中进行分析, 他发现结构和能动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而是动态循环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后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形态。所以, 吉登斯洞察到了社会生活的“真相”, 因而其社会学理论蕴含着强劲的生命力, 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笔者认为, 只有经过社会学理论的学习, 才能培养良好的社会学想象力, 因为理论是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精髓, 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就是一个经典例证, 希望引起社会学人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从元认知理论认识科学教师的pck结构论文

社会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科学论文范文

创建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论文

申论热点:农民工返乡创业

你不能错过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论文

现代社会的新视阈透析论文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共5篇)】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育创新和发展探析论文2022-10-19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后感2022-09-18

马克思的自由人思想与网络时代的超验性--一种文化社会学视角的探讨2022-10-15

多元法律性社会学的论文2023-04-15

社会学概论读后感2022-05-06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2022-09-25

《文学家不应该放弃精神担当》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2-11-07

社会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2022-04-30

小学生语文课堂开题报告示例2023-06-02

现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