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

时间:2023-02-24 07:55: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锦集8篇)由网友“南方度假獭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

篇1: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

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诗歌史上称其“诗魔”,与李白、杜甫合称“李杜白”;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合称“刘白”。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世称白傅、白文公。其先太原(今属山西),后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从小聪慧,五六岁时学作诗,9岁时熟悉声韵。刻苦读书,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青少年时代曾避乱江南,迁徙多处。十五六岁时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受到当时有名诗人顾况的赏识。但“天妒英才”,此后多年落第。贞元年间方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时,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藩镇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他上表要求严惩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即位,被召回长安,鉴于宦官擅权,政治混乱,因求外出,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又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和太子少傅等职,官至刑部尚书。晚年辞官,在洛阳闲居,过着蓄妓、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持斋向佛的放纵生活。但他仍时常想到人民,73岁高龄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2年后病终,谥号“文”,葬于洛阳附近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其撰墓志。

长安风流客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浩如烟海;其中,天才诗人白居易,以3800余首诗位居第一。在全唐诗中,有关狎妓的诗作占比重颇大;其中白居易所写的狎妓诗,论数量、质量也为唐代诗人之冠。可谓古今第一“骚”客啊!再说白居易先后与阿软、李某、马某、裴兴奴、商玲珑、谢好好、吴娘、容某、满某、娟某、态某、樊素、小蛮等十数位甚至数十位风尘女子都有过密切的男女关系。从这点来看,他也当之无愧是风流成性堪称的古今第一“骚”客啊!

白居易在中晚唐时期,及时行乐的社会时尚的影响下,不免随波逐流;一入仕途,就流连于声色之中。据可靠的记载,白居易登科及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青楼,很快就结识了长安名妓阿软,用诗句“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来赞美阿软的美丽。这两句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并未收入其诗集中,但当时已为一些风流男子所喜爱,广为传抄,于是有了手抄本流通;元稹到通州后,见有本上两句,为之咏叹不已,以为奇物,又抄寄给白居易分享。白居易一看,发现原来是自己前登科及第时,赠长安阿软的绝句。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本来事业春风得意,逛平康里的时间并不算多;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受此打击,便更加沉溺声色。元和十一年(816),白在送别朋友河梁时,偶遇一从良青楼女子裴兴奴(即著名的琵琶女,唐代著名歌妓,元和年间琵琶名手),便赋出名篇《琵琶行》。

自然,该诗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真挚。学者陈寅恪曾评该诗道:“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已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唐宋诗醇》中也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曲尽沦落苦,辞传相知情。琵琶女的“琵琶曲”唱尽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白居易的《琵琶行》写满了相逢的凄恻、相知的悲悯。一首“琵琶曲”似怨似悔、如泣如诉;一篇《琵琶行》相怜相惜、如歌如潮。正是琵琶女,帮助白居易创作了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功不可没。

而元朝著名剧作家马致远(1250~1321),从这首长诗《琵琶行》出发,创作了《青衫泪》,描述了白居易与**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

故事说的是,白居易在唐宪宗时任官,曾与好友贾岛、孟浩然探访长安名妓裴兴奴。兴奴颇有才气,尤善琵琶;她看重白居易的才华,与他往来密切,并愿以终身相托。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临行时与兴奴约好要娶她。有一位叫刘一的江西茶商听说兴奴美貌,也想娶她;鸨母贪财,劝兴奴嫁给刘一,兴奴却坚决要等候白居易。鸨母便与刘一密谋,骗兴奴道白居易已死,刘一趁机娶了兴奴。刘一与兴奴夜泊江州,兴奴知此是白居易任所,月下弹拨琵琶,寄托哀思。恰好白居易与好友元稹泛舟江中,听到琵琶声,即疑心兴奴所弹,便上船探访。兴奴哭诉情由,白居易感慨不已,作《琵琶行》长诗一首。趁刘一醉卧之时,元稹让白居易携兴奴乘舟而归,自己则先行回京,奏明皇帝白居易之罪可恕,又奏刘一作假信骗娶兴奴。皇帝下诏,白居易复起用为侍郎,兴奴归白居易,刘一受到惩罚。

西湖共狂欢

长庆年间,白居易以中书舍人调任杭州刺史。杭州是江南胜地,人间天堂,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名姬云集;杭州红灯区向来是车水马龙,名妓举不胜举。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时风流潇洒,前前后后有不少青楼知音。他先是找到了名妓商玲珑、谢好好,二人皆巧于应对,善歌舞。白居易每日以诗酒与之调兴。他经常携玲珑、好好外出游玩,留下了段段风流。尤其是这玲珑,名声远播,色艺过人,当地的文人骚客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自豪,能请到玲珑作陪,便是有面子。

好友元稹在越州闻之,厚币来邀商玲珑往乐。白遂遣去,使尽歌所唱之曲,让好友品评。后元稹在玲珑陪他1个多月后送归,并作诗调侃白居易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二人自此成为知己、文友铁杆嫖友,既交流经验,丰富文化界生活,又互通有无,成为文坛一时佳话。

白居易在杭州青楼一向是十分沉醉,尽情享受;继商玲珑、谢好好之后,他又找到更美好的吴娘。白居易对吴娘的形容是:

半露胸如雪,斜回脸似波。

不知有无作胸部美白;但那风流态度,比起杨玉环的“回头一笑百媚生”,似乎不逞多让,真让后人们赞叹不已。

“三月三”在唐朝一向就是一个十分浪漫的日子,人们可以携相好女子到郊外“踏青”。这段时间,白居易晚上常与吴娘伴舞,白天则携吴娘游春。

这时,诗人经过贬官打击,已有点消极颓废;且老之将至,不免感叹道:“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话说这年三月三,白居易还搞了一次比较大的聚会。他在《三月三日祓禊洛滨》的序中,告诉后人说:“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将禊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令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前中书舍人郑居中、国子司业裴恽、河南少尹李道枢、仓部郎中崔晋、伺封员外郎张可续、驾部员外郎卢言、虞部员外郎苗愔、和州刺史裴俦、淄州刺史裴洽、检校礼部员外郎杨鲁士、四门博士谈弘谟等一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溯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

一群有社会地位的男人,借“祓禊”之名招技;而且在公众的面前,真是不得了。

宋代学者洪迈在其编纂的《容斋随笔》中,将这事作为前朝的一段“雅闻”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代文人酒席间的谈资。

姑苏同船眠

后来,白居易又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当时著名的风花雪月之乡,大“骚”客是不会甘愿清心寡欲的。姑苏台榭,吴妹眉眼,使白居易领略到比杭州更佳的情趣。苏州有虎丘山、观音山,还有东西两湖,幽雅宜人足供游赏。

他第一步逛青楼找好相好,先联系上苏州名妓容、满二女;之后,又觉得青楼环境不太好,想出台,就“携觞领妓处处行”,“老前有酒谁相劝,容可唱歌满可舞”。有一次,他便带着二女至太湖上放松,并宿于湖中。

太湖之游,让白居易乐得合不上嘴。有美女作陪、月色相伴,他乐不思归,一连在太湖上玩了5天,夜里就搂着佳人宿睡在湖中、船上,所以这才有“何处宿”之感,可谓极宦游之乐。而白居易不像杜牧那样“闷声做事”,并不隐瞒自己找**女的事实;还把这次太湖游告诉了元稹:“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苏州城市不大,但青楼不少。白居易侧身姑苏,自然逍遥快活,乐不思蜀了。不久,白居易又追上娟、态二名妓,一同逛吴江隈,泡齐云楼喝花酒,跑虎丘与佳人赏月色;还联想到西施在这月亮之下、馆娃宫里,如何就像花儿一样静静地开放。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白居易总能跟美女们演绎出既雷同又不一致的故事。

但人终归不是铁打的。苏杭的风流放纵,开始使白居易百病丛生,尤其是双眼模糊,疼痛难忍,任期未满就不得不北返东都洛阳。白居易带病在途,唯一的事情就是回味苏杭风流史。

姑苏同船眠

他回到东都洛阳后,想起杭州与苏州,所阅之优美的风景和美丽女子,那一生的最爱,又写下了两首《忆江南》词: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清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何日复相逢?

樊素樱桃口,小蛮杨柳腰。

白居易终于告别美丽如画的天下苏杭了。回到东都洛阳不久,他又“遣回”了从苏杭带回来的家伎。

樊素和小蛮,就是白居易从江南青楼弄到的、并千里迢迢带回东都洛阳的有名的家伎之二。

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的出名,皆因白居易的名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又云“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舞”。她们善唱《柳枝》曲,所以又称“两枝杨柳”。

另一首诗,则描述了配樱桃小口和小蛮腰的绿叶们:“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若没有对绿叶们的具体研究,白居易怎么知道樱桃小口和小蛮腰的伟大呢?

估计,白居易一生最爱的女子,可能就是樱口桃樊素和小腰小蛮了。在他后来自感老迈、而要将樊素“遣回”时,樊素已“年二十馀”。诗中述樊素自言:“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白居易诗又有云:“十年贫健是樊蛮。”

由此可知,在白居易遣散众家伎时,而樊素、小蛮二人,还是留用了,可不在“三嫌老丑换蛾眉”之列。她们买进时大约就是十五六岁,再过10年,换主人时,已二十五六岁了。事主竟长达10年啊!其它女子从青楼弄来,过1月就不错了,10年在白居易那是吉尼斯记录了。

其时,白居易已是暮霭沉沉的晚年了,年老力衰,风流之幕正在缓缓落下。

古人里,其实好狎妓的诗人数不胜数,杜牧,柳永,苏东坡等这些文豪所写的艳诗也不在少数。此等风流之事,若是发生在这些人身上,又不仅仅只是沉迷寻欢作乐而已,还偏偏多了份雅致。

篇2:风流秦观的轶事

风流秦观的轶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宋绍圣初年,他因政治上倾向旧党,多次被贬官,最后发配到雷州,直到宋徽宗即位后,他才自雷州放还,行至藤州(广西藤县)而逝。秦观的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兼柳永、苏轼之胜,却能自出清新,被誉为“今代词手”,淮楚一带,膜拜尤甚。后人更有称之为“宋一代词人之冠”者。堪称婉约词的宗师。对稍后的周邦彦、李清照等人影响深远。

有人统计秦观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有大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一个感情细腻且愿意付出情感的词人,情撒四方野花,惟独忽略了那朵寂寞的“家花”,无怪夫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x私的爱情”。“公然x私”,一是坦然地藐视舆论,一是坦然地藐视妻子,我就要婚外恋,你们把我怎么样?

秦观的许多灵感,得益于他与女人交往的经历,他对女色很有“鉴赏力”,他爱的是“脸儿美,鞋儿窄。玉纤嫩,酥胸白”的美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女是秦观诗词的催化剂。而有人甚至说,翻阅《全宋词》,每一页都有风尘女子的影子。这话有些夸张,至少对于秦观来说,他喜爱的女子并不全是风尘女子。

《绿窗新话》曾渲染了秦观在京城的一件韵事。

秦观游寓京城之时,有一次参加某贵官的宴会,主人让宠姬碧桃举杯劝酒,秦观喝下之后,看碧桃是个美人,反过来举杯劝碧桃喝酒,主人怜香惜玉,说:“碧桃素来不善于饮酒。”哪知碧桃却道:“今日我为学士拼得一醉!”拿起大酒觥一饮而尽。美女如此给面子,秦观体内的荷尔蒙分泌加速,灵感随之爆发,即席为碧桃赋词一首《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在多情的秦观看来,这美如仙女、对己有意的碧桃,所托非人,落入庸官之手,颇有点鲜花插错位置的意思。

所以,后来写通俗小说的,都喜欢敷衍秦观和这位碧桃的故事,让两人眷恋绸缪地成就一段风流美事。

但事实上,碧桃是人家的宠姬,秦观再眼热,也只能无奈地管好那颗多情不羁的心。

朝秦暮楚的爱情,是秦观创作的巨大源泉,他在扬州时遇到一位弹箜篌的女子,认为是上天赐给他的娉婷美女,然后有了一夕之欢,写下那首《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写他与箜篌女子的深情缱绻的,秦观感叹两情相悦的销魂日子太短暂,如果有“时间机器”,能按一下暂停键,该有多好!所以他频频发出“欢娱渐随流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的伤感之音。

《情史》就记载了一位风尘女子为秦观守节,爱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

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秦观因在政治上倾向于守旧党而被朝廷流放到雷州(今广东雷州)。途经长沙时,这天傍晚,秦观没事在长沙街道上闲转,忽闻道旁妓院内传出一阵弹唱声:“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正是他的词作《减字木兰花》。弹唱的姑娘嗓音圆润、甜美,感情真挚,非常投入,将《减字木兰花》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出于好奇,秦观走进妓院,点名要见这位正在弹唱的姑娘。

姑娘大约十八九岁,模样长得十分俊俏,自称艺名叫做“桃红”。两人的话题自然从秦观的词谈起。桃红告诉秦观说,我虽然喜欢弹歌,但除秦观词之外,其他人的词她看都懒得看一眼,更不用说弹唱了。平日里每得到一首秦观的新词,她都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然后反复吟唱。久而久之,她所抄录的秦观词竟然装订成厚厚的一大本,取名叫《秦学士词》。

秦观听罢,大为感动,问道:“目前全国的乐府名家少说也有几百人,姑娘为何对秦学士的词曲情有独钟?”桃红姑娘回答说:“秦学士的.词多为抒发男情女爱和伤身感世之作,而妾福薄命浅,早年不幸流落风尘,受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秦学士的词曲句句说到妾的心坎里,就好像专门为妾而作一样。所以妾对秦学士的词曲爱不释手。”

桃红姑娘一番话说得秦观心里热乎乎的,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偏远地区的风尘女子对他的作品竟有如此高深的理解。为了不辜负姑娘的一片诚心,他决定向姑娘表明自己的身份。于是,他明知故问道:“姑娘如此钟情秦学士的词曲,但不知姑娘是否见过秦学士?”桃红姑娘叹了一口气说:“唉,长沙离京师少说也有几千里路,妾怎么可能有幸一睹秦学士风采呢?”秦观又问:“但不知姑娘仅仅喜欢秦学士的词曲还是亦喜欢他的人?姑娘想不想见秦学士一面?”桃红姑娘闻言,脸微微一红,低下头说:“实不相瞒,能和秦学士谋面是妾一生梦寐以求的愿望。若能当面侍候秦学士一次,妾就是死也心满意足了。可秦学士远在京城为官,怎么肯大驾屈尊到长沙这个偏僻的地方来呢?更何况秦学士为京师贵人,妾是一个风尘女子,即便是秦学士知道妾喜欢他又岂能瞧得起我这个贱女子呢?”

篇3:风流诗人白居易

风流诗人白居易

从小的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学习白居易的诗,可是当时我们只是简单的知道了诗人的背景而已,却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些人的生活。看着这一篇篇出色的作品,崇拜之情无以言表。但是若细究起来,这些诗人各个风流成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大。

白居易总是悲天悯人,一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样子,还写下了《上阳宫》《琵琶行》同情女子的诗,谁晓得走出了诗歌,他也不过是无行文人。你可以去泡妞,也可以让我们背你的《卖炭翁》,但你不能让我们一边背着你的'《卖炭翁》一边目送你泡妞吧?

樊素和小蛮都是白居易的家伎。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出名,皆因白居易曾经写过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乐三人,但他的家伎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家伎就有上百人,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

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列位看官,这些都是他的人啊。家伎可真够忙的,既要充当侍妾,要充当歌女舞女,又要充当丫环,而且事关社交。她们的数量、质量、伎艺往往还是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白居易忍不住四处炫耀他的美女们。

更讨人嫌的是,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我家里养的家伎,每过三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经常换新鲜货色,十年间换了三次了。公然以此自炫。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且年方潋滟。

再看看这位白头翁干的好事:他的好友张愔的妾关盼盼原是徐州官妓,张愔病逝,关盼盼矢志守节,十年不下燕子楼,白居易居然指手画脚,认为她何不索性以死殉夫。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难不成白居易也想让家伎为自己殉葬不成?

袁枚本是清朝的第一情趣中人(这么说,李渔不知会不会跟我拼命,不过李渔蓄养的家伎要忙着巡回演出赚钱的,没那工夫),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吃喝玩乐天下第一。

呶,就是说“花生米和豆腐干一块咀嚼能吃出火腿味道”的那位妙人。和袁枚比起来,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算老几。袁枚老夸自己的4位侍妾如何地如花似玉,客人不免充满期待;结果一见面,一口茶差点喷出来:她们都痴肥矮钝,平庸至极。看来,文人口中的美女,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樊素、小蛮永远活在诗中,这样就好。即使不快乐,比起她的姐妹们,起码还留下一段曼妙的身影,一段绮想。

也许正是因为这风流的习性,造就了诗人们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才能够写出如此好的作品。历史已经成为事实,作为一个后辈,我们也不好去评判什么,只能静静地看着。

篇4:白居易轶事典故

白居易轶事典故

居易湘灵

1.介绍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疑点

其实在这个爱情悲剧里有很多的疑点,例如:《长相思》和湘白两人最后的不成正果。

《长相思》一诗两首,一为樊素而作,一为湘灵而作,为湘灵作的恰是《长恨歌》的前身。

湘白二人的爱情,最后以湘灵的悄然离去而画上句号。

在白母在世的时候,因门不当户不对,白居易未能和湘灵成亲。而在白母去世,也就是元和十年时,白居易被贬途中(上文提到)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当时感情未灭、湘灵未嫁,白居易为什么就不能收留湘灵,或是娶其为妾呢?有人会说是白居易妻子不同意,但在此之前,白居易侍妾成堆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人说是白居易很爱湘灵,不愿委屈她,可是,仅仅收留而已,虽是被贬,但是白家荣华富贵,难道还养不起两个人吗?后来,说是湘灵离开这段感情才画上句号,不如说是白居易早已厌倦反而乐得轻松。

对此,我们只能假装无视,继续感受着白居易和湘灵的奇异悲惨的爱情。

相关诗作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长恨歌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赞美洛阳

贞元十五年(7),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自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年),自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治水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白居易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居民为解决日常引用水问题,往往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

第一位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篇5:揭秘白居易风流诗人

揭秘白居易风流诗人

白居易总是悲天悯人,一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样子,还写下了《上阳宫》《琵琶行》同情女子的诗,谁晓得走出了诗歌,他也不过是无行文人。你可以去泡妞,也可以让我们背你的《卖炭翁》,但你不能让我们一边背着你的《卖炭翁》一边目送你泡妞吧?

樊素和小蛮都是白居易的家伎。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出名,皆因白居易曾经写过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乐三人,但他的家伎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家伎就有上百人,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

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列位看官,这些都是他的人啊。家伎可真够忙的,既要充当侍妾,要充当歌女舞女,又要充当丫环,而且事关社交。她们的数量、质量、伎艺往往还是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白居易忍不住四处炫耀他的美女们。

更讨人嫌的是,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我家里养的家伎,每过三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经常换新鲜货色,十年间换了三次了。公然以此自炫。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且年方潋滟。

再看看这位白头翁干的好事:他的好友张愔的妾关盼盼原是徐州官妓,张愔病逝,关盼盼矢志守节,十年不下燕子楼,白居易居然指手画脚,认为她何不索性以死殉夫。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难不成白居易也想让家伎为自己殉葬不成?

袁枚本是清朝的第一情趣中人(这么说,李渔不知会不会跟我拼命,不过李渔蓄养的家伎要忙着巡回演出赚钱的.,没那工夫),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吃喝玩乐天下第一。

呶,就是说“花生米和豆腐干一块咀嚼能吃出火腿味道”的那位妙人。和袁枚比起来,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算老几。袁枚老夸自己的4位侍妾如何地如花似玉,客人不免充满期待;结果一见面,一口茶差点喷出来:她们都痴肥矮钝,平庸至极。看来,文人口中的美女,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樊素、小蛮永远活在诗中,这样就好。即使不快乐,比起她的姐妹们,起码还留下一段曼妙的身影,一段绮想。

也许正是因为这风流的习性,造就了诗人们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才能够写出如此好的作品。历史已经成为事实,作为一个后辈,我们也不好去评判什么,只能静静地看着。

篇6:白居易的轶事典故

白居易的轶事典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于白居易的轶事典故你知道吗?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

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

贞元十五年(7),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白居易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居民为解决日常引用水问题,往往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

第一位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长安居大不易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典出《唐摭言》卷七)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自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又迁居到陕西韩城,最后定居在陕西下邽。据说白居易刚生下来才两个月,①奶妈抱着他,并指着家里的书让他看,他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早已认识“之”、“无”二字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谦逊地称说自己所识别的东西不多抑或知识有限时,便往往会用上这典故,说是“略识之无”。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凡是他过目的书,就没有不把它紧紧记在了脑子里的。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是让人吃惊不已了。

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亲切指点。而苏州人顾况却是一个自视甚高、很少对他人有所推许的著名诗人,尽管他家门口车水马龙,来拜访和求教的人很多。那天傍晚,仆人就要掌灯开饭了;一个行色匆匆的小青年竟在此时此刻递上了他自己的名刺,并在他诗稿的封面署上“白居易”这三个工整的楷体字。

因频繁接待来访客人业已有些疲惫了的顾老诗人,一眼瞥见“白居易”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是想居住下来也挺不容易呀,更何况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说完,他趁家人还没有把饭菜摆上桌来的当儿,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一打开扉页,里头第一首就是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其诗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蓦然一亮,顾老诗人就再也不能移开目光了。可以想见,此时他固然已不敢再漫不经心了。他一手捻着他那把略已花白的胡须,一手紧握着诗稿,转而细细地品味起来,并不时点了点头。然后他又腾出了那只轻捋胡子的手拍案叫绝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诗句,要想在长安居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哉!老夫刚才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的啊!”

这是顾老诗人欣赏白居易该诗中野草所蕴涵着的顽强生命力,纵然在历经野火焚烧之后,但它一经那春风(请注意,此二字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蕴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吹拂,它便又生机勃勃地绽出嫩芽,并开始生长和迅速繁衍起来了。作为一个人,难道就不应该像这株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斗争,以期倔强地生存下来吗?而这,该是多么需要精细观察和深刻领悟呀!不用说,这正是作为诗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所以顾老诗人不禁为眼前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了。

接下来,得到了老诗人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少年白居易的诗名顿时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非常遗憾,由于白居易还没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虽然在长安居住了三年,他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是只得黯然离开了。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他才以高科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再就是他的诗名不但在全国知名,到处流传着他许多杰出的作品,而且他的诗名还传到了鸡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可见,顾老诗人当年并没有看错白居易。

篇7:白居易趣闻:当官审案

白居易趣闻:当官审案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28岁考中进士,30岁那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31岁时,白居易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秘书省校书郎(就是文件校对员)。35岁时,白居易离京,当了一名地方官——县尉,就是协助县令负责全县公检法司长一类的治安官。

白居易的一生,以诗名传世,所以,他去世后,就连唐宣宗都写诗怀念他。唐宣宗是这样评价白居易的:“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诗写得好,是世所公认的,在处理地方事务时,白老师的表现又如何呢?我们试举一例,看他做地方官时是如何依法办案的。

话说,在白老师的治下,有一天发生了一件民间纠纷,事由是,一家的牛把一家的马给怼死了,受害方于是告到官府,要求牛的主人全价赔偿马被怼死的损失。白老师接手了这个案子。

白老师根据事件发生场所与牧主有意“故纵”或无意“误失”等情由,判牛的主人赔付一半的马价,了结此案。

结案后,白居易写下《得甲牛抵乙马死,乙请偿马价》的判决书:

“马牛于牧,蹄角难防;苟死伤之可徵,在故、误而宜别。况日中出入,郊外寝讹:既谷量以齐驱,或风逸之相及。尔牛孔阜,奋骍角而莫当;我马用伤,踪踠骏足而致毙。情非故纵,理合误论。在皂栈以思,罚宜惟重;就桃林而招损,偿则从轻。将息讼端,请徵律典。当陪半价,勿听过求。”

白老师在处理这一民事案件时,既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又对受害者进行了合理补偿,这样的判处非常合理。

篇8:解读白居易轶事:糊涂老者

解读白居易轶事:糊涂老者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上《百家讲坛》演绎中唐诗人白居易,第一讲就提到其谒顾况的故事。现将陕西省渭南市志办公室姜子扬先生发表于《陕西史志》(2001年第1 期)《白居易谒顾况事的传闻与考订》摘录如下。

最早是唐末张固的《幽闲鼓吹》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此后,《旧唐书·白居易传》《新唐书·白居易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宋朝王谠《唐语林》卷三,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等均载此事。但对该事的时间和地点说法各异。

《幽闲鼓吹》:白居易“应举初至京”;

《旧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年十五六时”,未说地点;

《新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未冠”时,未说地点;

《唐才子传》:白居易“弱冠未达,观光上国”;

《白居易年谱简编》:白居易十八岁。在长安;(顾学颉编)

吴言生编著《文坛风流录》:“唐德宗贞元四年(788),16岁的白居易来到京城洛阳”。

关于《幽闲鼓吹》和《唐才子传》系指白居易到京城长安应试,当在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28岁。但此前十年,顾况已被贬饶州任司户参军,不在长安。《中国文坛掌故事典》就此事说:“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三云:顾况在长安任秘书省在贞元三年至五年三·四月。据此,后人多以为白谒顾事不实。”但,按语接着说:“又,白《得湖州崔十八使君喜与杭越邻郡因成长句代贺兼寄微之》诗末自注:‘贞元,同登科,崔君名最在后’.而白登科实在贞元十五年,贞元凡二十一年,十五年未可谓“初”;疑居易误把初举之年当作登科之年。则《幽闲鼓吹》等所述,仍可能是事实。”这段话的意思是,贞元初白居易到长安应进士试,有可能见到顾况。但这只是顾况的.行踪,而非白居易行踪。据专家李中编《白居易在渭南故里》等书载,贞元初,白居易随父避战乱,流落江南苏杭一带,不可能在长安。

1956年,万曼著的《白居易传》中说:“白居易以所业谒顾况事,见《唐摭言》等书,都说白居易当时十五六。可是在788年(贞元四年)以前白居易到长安是不可能的。贞元五年以后,顾况就因为嘲谑贬官饶州。”

近年,对于白居易谒见顾况的地点,摒弃了“长安”说,采取了衢州或苏州。如1998年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白居易》的《附录一白居易生平创作年表》中记:贞元五年(789)十八岁。在衢州。顾况贬官饶州,路经衢州,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谒见。又2000年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吴伟斌著《白居易全传》中说:白居易十五六岁时,随堂叔白季康职务的变迁,白居易跟随堂叔来到苏州,。。。。当时诗人顾况。。。贬谪饶州司户,正在苏州刺史韦应物处做客停留。。。。。在叔父的指引下,白居易单独来到顾况暂住的街坊。。。

大连出版社和长春出版社的说法,接近贴合白居易与顾况在时间上和地点上的行动轨迹。对白居易谒见顾况的佳话,有了较大的可信度。

此佳话的疑云产生在唐朝张固的“应举初至京”几个字,把白居易谒见顾况的时间,地点弄错了。张固《幽闲鼓吹》成书在唐末,千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传颂这段佳话的同时,又带着问号和遗憾,来探索。

为此,姜子扬先生认为,凡写历史人物,必须在时间,地点上要认真,以免让后人质疑。

笔者又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白居易年谱》第十二页:贞元三年丁卯(787)十六岁,其中述及“贞元四年(788)以前,居易无赴长安之可能,贞元五年后,顾况即因嘲谑贬官饶州司户,复至苏州,与苏州刺史韦应物,信州刺史刘太真相往还,如谓居易有谒顾况之事,或相遇饶州及苏州也。”

湖南爱晚亭导游词精选

白居易进长安的典故

《占春芳·红杏了》翻译赏析

议论文中考答题技巧

吃饭轶事作文

演讲如何应对冷场

牡丹芳 白居易

清明节说墓碑联

陶渊明是哪朝人

陶渊明号什么

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
《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白居易风流轶事趣闻(锦集8篇)】相关文章:

陶渊明简介2022-10-31

陶渊明作品类型2023-12-09

杜甫典故2023-07-25

风流子秦观2023-04-09

钱塘湖春行原文 白居易2022-11-21

企鹅号简介范文100字2022-05-08

解读《荷塘月色》产生的糊涂2022-11-15

钱塘湖春行 全诗赏析2024-05-09

关于爱晚亭导游词怎么写2022-06-15

爱晚亭导游词2023-01-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