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写作范文

时间:2023-03-06 07:50: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屠呦呦获诺奖写作范文(共15篇)由网友“小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屠呦呦获诺奖写作范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屠呦呦获诺奖写作范文

篇1:屠呦呦获诺奖贺信

屠呦呦获诺奖贺信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贺信:

贺 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欣悉贵院屠呦呦研究员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谨代表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及全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向贵院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对屠呦呦研究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正如屠呦呦研究员所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这一礼物不仅开创了中医药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贵院以传统中医药宝库为载体,向世界阐释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

多年来,贵院致力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屠呦呦研究员作为中国大陆首个获得生理学或医学世界最高殊荣的专家,这是贵院对祖国传统医学正确坚守的有力证实,对传统医学宝库价值挖掘的莫大回报。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此项荣誉,既是个人的也是贵院的荣誉,更是中医药人和中国人的荣誉,这必将给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衷心祝贺贵院对发展人类医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祝贺贵院为全国广大医药工作者赢得的崇高荣誉!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月9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署长陈汉仪贺信:

贺 信

尊敬的王局长:

欣闻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研究员成为首位华人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此我谨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衷心祝贺贵局、屠呦呦研究员及其服务的中国中医科学院。

屠呦呦研究员在医学上所作出的贡献能广为全球人民所知,并获得国际权威的'肯定,我作为全球华人的一分子,亦与有荣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科研的桥头堡,一直以来均不断开展中医药的创新性研究,过往不少伟大的研究成果均引领中医药的发展。在此,我再次祝贺屠呦呦女士再膺殊荣,并祝愿国家的中医药发展继续向前迈进,再创医学传奇。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署长陈汉仪医生

2015年10月9日

篇2:屠呦呦诺奖演讲以唐诗收尾

屠呦呦诺奖演讲以唐诗收尾

当地时间7日下午,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

屠呦呦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结束演讲,称“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

12月7日下午1点,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医学礼堂举行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演讲,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美国爱尔兰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演讲。

据媒体报道,数百名华人提前3个多小时就在冬日寒风中排队等候入场。他们中有医学院的留学生,也有教师员工。屠呦呦在丈夫李钊和女儿等陪伴下,缓步走到会场正中的座位坐下。今年84岁的屠呦呦身穿宝蓝色上衣,演讲时声音洪亮,显得精神矍铄。

屠呦呦在演讲中首先向诺贝尔奖评委会表示感谢,她说,“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她讲述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说,“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我国两位诺奖得主的.演讲

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时间:2015年12月7日

演讲题目:《青蒿素的发现 :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字数:3883字

主要内容: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及临床实验与制药历程,并展望当下疟疾的治疗仍然责任重大。结尾谈及中医,并以唐诗《登鹳雀楼》收尾。

引用金句:“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时间:月8日

演讲题目:《讲故事的人》

字数:8315字

主要内容:回顾个人成长经历及作品创作过程,用三个故事作为结尾。

引用金句:“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登鹳雀楼原文--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篇3:屠呦呦诺奖演讲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近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演讲,她表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并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束演讲,呼吁全世界人民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中医药再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全国171个国家和地区,给世界人民带来极大的福利,成为中华文化的又一张“名片”。

近年来,作为中医药巨头广药集团“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板块之一,王老吉坚持科技创新、优质产品和文化输出,同样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不久前,由中国质量协会解读了《食品行业(茶饮料)用户满意度研究报告》,王老吉占据20茶饮料消费者满意度榜首,实现消费者满意度三连冠。

中医药成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名片”

据了解,中国传统医药目前已经传播到17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华文化活跃于国际上的一张“名片”。今年,国家“一带一路”发布,在其中 “民心相通”的部分,提出“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这标志着中医药国际化纳入国家顶层规划,成为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的纽带之一。

此外,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出炉,母婴、医药、保健、健康等行业将受益倍增的大势下,中医药迎来了全面新的契机。作为中医药巨头广药集团“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板块之一,王老吉领衔广药大健康板块显现了全面利好发展态势。受内外多重利好提振,整合优势加速大健康产业链的布局,在科研创新方面继续引领凉茶行业发展,全速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

目前,王老吉的销售网点已超过600万个,覆盖全国31个省份;遍布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全球 5 大洲,出口国达到50个国家和地区。近期,继在南非、安哥拉之后,王老吉成功打开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市场,不断完善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国际化布局,加快中国传统凉茶文化的传播。

王老吉三度荣登消费者满意度榜首

中国传统医药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在国内,受国家“十三五”规划带动下,“医疗、保健、健康”等相关产业也迎来全面利好。就在上月30日,中国质量协会发布了《20度食品行业(茶饮料)用户满意度研究报告》,广药集团大健康产业核心板块之一的王老吉横揽六项第一,再度登上年度茶饮料消费者满意度榜首。

报告数据显示,王老吉在品牌形象、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度、消费信心、忠诚度六大方面均拔得头筹,在满意度指标中王老吉以高于茶饮料行业3分,总分为75分雄踞首位。此外,2015年王老吉品牌的忠诚度指标表现优异,领先于行业其他竞争对手。

王老吉连续三年获得了消费者满意度第一,关键在于历年来秉承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产品的理念。如今中国饮料行业年均增速由20%以上逐年下滑,饮料企业受到了“新常态”的严峻挑战下,王老吉坚持从原料、科研创新、产能创新、生产管理各方面稳健前行,以逆势增长扩大市场份额,促进了凉茶行业发展的破局,赢得了行业以及消费者的关注。王老吉三度夺冠,实至名归。

有营销专家表示,王老吉连续获得消费满意度的三连冠,在于产品优秀品质铸就了品牌的公信力。再者,王老吉不断地融合各方力量,在渠道、产能、资源等方面形成王老吉大健康产业的“十三五”布局,在凉茶行业市场增长中具有强力优势,全面利好促进“开门红”。

篇4: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 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篇5: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当晚,受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前往屠呦呦家中表示祝贺。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屠呦呦获奖的贺辞中表示,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记者了解到,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

“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 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篇6:屠呦呦—诺奖人生是这样炼成的阅读答案

屠呦呦—诺奖人生是这样炼成的阅读答案

北京时间 2015年12月11日凌晨,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

家学渊源 冥冥中的神奇交集

在宁波,屠家称得上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学深 厚。而屠呦呦母系所在的姚家也是书香门第。宁波文史研究者袁良植介绍,屠家祖先在南宋庆元年间从江苏常州府无锡县迁居至宁波,至今绵延达800余年。中间出过包括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博物学家屠本畯等等,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在屠家宗谱里,屠本畯这个名字让人惊奇。数百年前,他就从事着生物研究工作,并写有大量著作,其中《闽中海错疏》成书于明万历丙申,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重读书,好探究,时间跨越数百年,屠家两位生物研究者在冥冥中产生了一次神奇的交集。时光飞逝,到了宁波屠家第二十世的屠濂规,在这位深受西方教育的父亲安排下,屠呦呦和3个哥哥从小就开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屠呦呦少年时期长期居住在外公家,据《鄞县姚氏宗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传驹,曾于东北三省沦陷前任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鄞县姚氏宗谱》中还有收录他写的《呈大总统请改革弊制由》、《上熊秉三先生希龄书》等文章。在这里,屠呦呦获得了人生的启蒙,为她以后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舅舅姚庆三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初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后来任上海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更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

屠呦呦父母两大家族皆具有重教传统。教育后辈,培养健全人格是家族一以贯之的传统。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屠呦呦的影响是巨大的。

严谨家训 内化为家族精神

万里之外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两本关于屠呦呦家族的宗谱正在被研究者解读。《甬上屠氏家谱》和屠呦呦母亲姚氏家族的《鄞县姚氏宗谱》传递着关于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谆谆教诲。

“若有孝子顺孙、义夫良女及一切善行,合族尊敬之。频发则周恤之。若习恶为非者、窃盗者、酗酒争斗者、内乱鸟兽行者、横暴乡里者、诓骗财物者、不孝不悌不仁不慈不睦者、官吏而贪渎行宪者,合族摈之,终身不齿。”这条“屠家家训”充分体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对族人标准高、要求严。严谨的家训内化为一个家族的优秀精神。屠呦呦14岁那年,他的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后写到,“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生于战乱年代,条件艰苦,然而家族内在基因始终锻造屠呦呦不屈坚韧的性格。16岁时,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此时的屠家生活已经十分拮据,小女孩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整整两年,病痛折磨着少年屠呦呦。但她从未放弃学业,最终以同等学力身份,进入效实中学高中一年级,与父亲屠濂规成为了校友。在效实中学读书期间,屠呦呦生物课程平均分达到80.5分,为走上生物科研道路打下扎实基础。

执着探索 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1967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在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选自《浙江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屠呦呦父亲所著的《闽中海错疏》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她在论著方面也潜心研究,参与编著《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编辑了含有640多种草药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恶性疟原虫已对其产生抗药性。

C.在遭遇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疟原虫的抑制率意外下降的问题时,屠呦呦受有关医著的启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了青蒿素。

D.屠呦呦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希望她从小继承家业,从事生物医学研究。

E.屠呦呦出身名门望族,秉承严谨家训,在医学领域历尽艰辛,终于制服了疟疾,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 家。

(2)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从全文来看,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4)2015年12月11日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谈谈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对你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A项《闽中海错疏》不是屠呦呦父亲所著;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说“父母希望她从小继承家业,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不符合原文)(2) ①引用“屠家家训”,体现屠幼幼家族重教行义、累仁积德的家风。

②引用屠呦呦哥哥的话,体现一个家族的优秀精神以及家人在她人生中的支持鼓励作用。

③引用《诗经》的名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寄托父母对她美好的期待 。

④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起到重要启发作用。

(答对1点得1分,2点得2分,3点得4分,4点得6分)

(3) ①勇于吃苦、不屈坚韧的精神:青少年时忍受病痛折磨坚持学业,在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带病坚持中药研究,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

②执着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多次失败后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③甘于牺牲、造福人类的精神: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临危受命出任“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的科研组长,研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④勇于实践、勤于钻研的精神: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答对1点得2分)

(4)原因:①家族教育后辈、培养健全人格的传统对屠呦呦的影响巨大,她从小就开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她以后走上医学研究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严谨的家训、家族的优秀精神锻造屠呦呦不屈坚韧的性格;③在学业专业上功底扎实、成绩优异,在科学研究上坚持不懈、埋头苦干,在职业道德上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在人格品质上安守清贫、默默耕耘。(6分)

启示: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她的成绩令人羡慕,而她的付出则让人感动。屠呦呦在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激励着国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她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7: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

1.屠呦呦从电视里得知自己获奖

钱江晚报记者5日晚电话连线屠呦呦,得知她是“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对于能够得奖,屠呦呦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十一期间因身体不太好在家休息,没有出去玩。

2.从研究取得成果到获奖间隔整整44年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

3.名字取自诗经,恰与“蒿”有关

屠呦呦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而她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4.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

1901-,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有11位女性获奖。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

5.多个诺贝尔医学奖与疟疾相关

在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曾有多次奖项与疟疾相关。

19,英国研究者罗纳德·罗斯凭借对疟疾传播机理的发现摘走了第二届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法国医学家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发现,疟疾是由一种原生动物(疟原虫)造成,他对原生动物的研究与发现,使他获得了第七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奥地利医学家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穆勒发现DDT的杀虫功效,这种物质可以杀灭疟疾载体蚊子。

20,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篇8: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贺信

尊敬的屠呦呦研究员:

欣闻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宁波市委、市政府并代表全市580万家乡人民,谨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40多年来,您专注医学研究,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抗疟新药研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而受益,为我国中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您始终淡泊名利、敬业奉献,严谨治学、孜孜以求,在为人、为师、为学等方面是大家的学习楷模,是家乡人民的杰出代表。当前,宁波正处在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您这样的大师,加强对宁波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培养更多的创新拔尖人才,带动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诚邀您及家人回家乡看看、走走。

衷心祝愿您科学之树常青!

篇9: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贺信

尊敬的屠呦呦研究员:

新年伊始,喜闻您荣获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自最高科技奖设立已来首位女性科学家获得的最高荣誉。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谨代表家乡一百多万广大科技工作者向您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自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您还一如既往地率领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团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这次您又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民族骄傲,国之瑰宝。家乡科技工作者将以您为榜样,学习您为科学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学习您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您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坚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您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格将激励家乡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争取更多、更大、更新的成就,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衷心祝愿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

1月9日

篇10:中考作文素材指导: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素材

2019中考作文素材指导: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素材

屠呦呦简介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素材一:创新

首创性、关键作用,这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5倍。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岁。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问题出在哪里呢?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这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获得命名,此时研究组尚不知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参与“523”项目的单位遍布北京、上海、云南、山东等全国各地,人员也数以百计,这是一个具有浓重时代特色的大规模政府主导的合作项目。而屠呦呦,这个仅仅是助理研究员的女性,在此时成为了发挥历史性作用的那个人。

素材二:痴心不改

“她真的爱它,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父亲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经去过不少地方医治,都不见好转。父亲很认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况,又问了家属一连串的问题,都没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亲茶饭不思,早早地躲进了小阁楼里,翻阅那些厚厚的医书。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现在诊所里。这一次,父亲不再像昨天那样眉头紧锁,而是胸有成竹地给病人诊治,很快确定了他的病因,并开出了药方。没过几天,那位病人又来到诊所,这一次,他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给父亲送来一面大红锦旗。

“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道。

后来,屠呦呦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没有选择中医,而是选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这样的情怀,始终支撑着她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当时,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某些指标升高等现象。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甚至导致她肝中毒。

这两天,面对来采访的记者,她把两本书摆在沙发上,推荐给他们,说:“你们想知道我的生平,这里面讲得很详细了。”

两本书里,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则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还蒙着薄薄的尘土。

“她真的爱它,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一名记者感叹道。

素材三:孜孜求真

多个方药,190多次失败,爱迪生般的试错之路

王满元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导师屠呦呦,是通过一本笔记本。这本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记载着她年轻时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些信息。,王满元刚刚入学时,屠呦呦将这本笔记交给他,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在当时的王满元看来,这本写满了中药药材化学属性的笔记“依旧不过时”。

透过泛黄的扉页,王满元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谨笃行的学术前辈每日伏案的瞬间。这本扉页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成稿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当时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用了3个月时间,她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

从2000到1,她与同事开始了爱迪生般的试错之路,结果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药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都不如传统的氯喹效果好。“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就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尽头,真的无路可走?”屠呦呦不死心,她又回到原点,从典籍出发,在东晋葛洪所着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钥匙。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素材四:融会贯通

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屠呦呦所获得的这个诺贝尔奖,究竟是授予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一时间,国内舆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屠呦呦的获奖代表了中医的胜利,甚至有舆论将青蒿素冠以“中国神药”之名。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发言人汉斯·弗斯伯格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可以说,这是受到了传统医学的‘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篇11:大学生如何评价莫言获诺奖

大学生如何评价莫言获诺奖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作为第一位获奖的中国本土作家,有关莫言本人及其作品的争论一直不断。下面一起来看看!

官方对诺贝尔奖的定义是:“根据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的临终遗嘱,将其巨额遗产捐赠世人所设立的一项国际性大奖。它由瑞典文学院组成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评选的对象和标准是:不分国籍,但求对全人类有伟大的贡献,且具有理想主义的杰出作品。”20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外界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对其创作手法和主体意识的争论更是不绝于耳。而莫言本人在山东高密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对媒体坦承:“并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希望大家尽快忘掉。”莫言同时表示:“期待引起读者对文学的热情。”他希望可以有更多的读者热爱读书,希望作家更加努力地创作,写出无愧于读者、值得读者阅读的作品。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学的重要受众之一,其思想观念、职业规划最容易受到外界某些刺激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为了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本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

4―5月,我们向山西省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和山西省传媒学院五所学校的文学及相关专业的 ―级学生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3份。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如何看待莫言作品的内容与获奖、中国与诺贝尔奖、大学生与诺奖。

一、对诺贝尔奖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文学中最高成就的象征与标志,成为了一个作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甚至成了一些国家(尤其是欧美各强国)在国际文化和政治中增光添彩的重要工具。它具有使人一朝夺魁名满天下的巨大的力量,具有使某一民族某一国家威望大增的实际功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这个全世界极具权威性的奖项的讨论异常热烈。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便是:诺贝尔奖的权威程度是否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或者说大众对于诺贝尔奖是否有些太过迷恋?

在对诺贝尔奖的态度一题中,75.53%的同学认为,诺贝尔奖是国家荣誉和对学术界成就的认可,它从某些方面上来说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公众想借此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24.26%的同学认为诺贝尔奖的取得与否并不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造水平,过分追求是一种虚荣的表现。盲目追求诺贝尔奖没有必要。(见图1)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黄昱宁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面对的还是世界文学中很小的一个点,虽然影响力大,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本身,“它的视野还是有限的,只能了解世界文学的某个横断面”。

由以上可以看出,与黄昱宁先生观点所不同的是,大部分同学对于诺贝尔奖的权威性极其认可,认为它是世界对我国各方面实力的肯定。那么莫言之所以一跃成为大众口中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也是有因可循的了。

而曾获美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提名的华裔学者黄运特说:“中国作家不要再将诺贝尔文学奖神圣化,在这个奖项背后其实藏着很深的语言不平等问题。”他认为,将西方的语言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作家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导致偏见的事情。

那么我们是否能根据这样的标准来调整中国作家的作品创作标准呢?

在能不能用西方标准来改变或调整中国标准一题中,74.68%的同学都认为不能,中国国情复杂,不能用对西方的同一标准加之在中国身上。如果为了获得诺贝尔奖,我们沿着西方制定的标准去努力,这样的文学本身便失去了意义。

由以上可以看出,同学们与黄昱宁和黄运特先生的观点是基本吻合的。

这就延伸出了两个问题:第一,莫言获奖能否证明他是中国最好的作家?第二,莫言获奖与客观因素的关系。

二、诺贝尔奖的证明作用和莫言获奖与客观因素的关系

莫言本人说:“它就是一个奖,得了这个奖也不证明自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成群结队,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我想我是很幸运得了这个奖。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

在“中国作家是不是莫言最有资格获奖?或者说是否其获奖说明他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一题中,有84.12%的同学认为不能说明。15.88%的同学认为可以说明。

而在“诺贝尔奖的获得代表了什么”一题中37.34%的同学认为诺贝尔奖是西方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奖只能说明作家的作品符合西方审美标准;32.62%的人认为,这是对作家认可的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作用。而认为能代表作家文学成就的高度,是对作家能力的一种认可的比率有26.61%。(见图2)

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认为,莫言的写作手法、思考角度比较西化。他的作品写的是中国人和中国故事,所透出来核心思想同时也是符合西方的价值体系的,因而得到了西方评委的认可。中国自己顽强而复杂的文明特征,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因为西方价值观和中国的价值观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所以如贾平凹、陈忠实这些作家,不太可能获奖,因为他们“太中国了”。

在促使莫言获奖的两个客观因素中,首先是获得诺贝尔奖与翻译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称:莫言作品的翻译既是中国作家中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这使得莫言在今年夺标之前,就在欧美文坛享有广泛的声誉,萦绕在他头顶的获奖呼声一直不低。这些精准的翻译使得他的作品魅力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莫言自己也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举行的见面会上坦言:“翻译的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的创造性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我写《生死疲劳》,初稿只用了四十三天。瑞典汉学家陈安娜,整整翻译了六年。”

在“翻译对莫言获奖的作用”一题中,88.41%的同学表示:莫言获奖,翻译作用功不可没。11.59%的同学觉得,翻译没有太大作用。

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翻译家卓越的解读作品的能力和高超的翻译能力,将作家们作品中的丰富内容和文学魅力更加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而小部分同学认为,符合诺贝尔的评奖标准和思想倾向,才是最重要的。是莫言凭借其浓郁的本土意识、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获得了认可。当然两者都是莫言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只是西方人以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评判东方的文字是否符合西方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这样的行为必然要有优秀的翻译人员作支撑,因此不同语言媒介的思想才得以传播,世界文学方才得以交流,中国的特有的文化才得以渐渐走向世界。

正如黄发有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那样,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他在文学上的特色不无关系。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文的很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个作家的作品像他这样被广泛译成英文,在世界上这样广为传播。”黄发有说,著名翻译家葛浩文比较看好莫言,所以几乎翻译了莫言所有的作品到海外。这对莫言摘得诺贝尔奖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因此,精准而广泛的翻译与莫言获奖是有所联系的。

其次是获得诺贝尔奖与评委的关系。

莫言在“央视”白岩松的电话采访中坦言:“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但并不是最高的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还有的报道称: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十分欣赏莫言的作品,两人曾有过三次会面,莫言还为马悦然的书撰了序,甚至有人批评说:“莫言给马悦然的书写序,马悦然就给了他一个诺奖。”

在“诺奖评委对莫言的态度与其获奖是否有直接联系”一题中,80.69%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的联系。

19.74%的同学认为两人并无过多私交,因而在评选过程中并不存在有失偏颇的现象。12.02%的同学认为完全没有联系,评委的喜好态度无关紧要,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标准就是文学质量。只有0.43%的同学认为有绝对的联系。即马悦然对莫言的欣赏直接影响到获奖结果,促成莫言胜出。

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为评委与获奖者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促使获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评委会每年都能收到几百份推荐信。经过严格审查,候选人被逐一淘汰。从确定肯定性名单,到缩减名单,直至最后做出决定,这一整套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应该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制度的严格以及评选工作的严肃认真,都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候选人的提名、遴选不可能不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推荐人的'声望与游说、推荐部门的权威性、推荐国的推荐战略就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纵使诺奖的评定是公正的,马悦然对莫言的欣赏也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对莫言与莫言作品的认知

为了考察莫言获奖对学生的影响,在对莫言的认知程度上,我们设置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在“你最初是通过什么得知莫言的”一题中,54.51%的同学选择了“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新闻”这一选项,选择了“电影《红高粱》”“文学作品”“其他”的人所占的比率分别是27.04%、12.45%和6.01%。

在考察同学们对莫言所属文学流派的了解程度时,只有50.21%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寻根文学。而对于莫言作品所属流派的回答中,有62.66%的同学选择了魔幻现实主义。

为了调查莫言获奖后同学们对莫言作品的了解程度,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你读过莫言的文学作品吗?”有45.92%的同学表示他们并没有读过。第二个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你接触过他的哪部作品?”阅读率最高的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有32.62%的同学读过。其次是被张艺谋导演改编为电影的《红高粱家族》,有27.9%的同学表示曾经接触过。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是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莫言的了解也并不深入。更多的同学从新闻媒体得知了莫言获奖的消息,因由一时的文学热产生了想要了解的想法,于是选择了两部知名度比较高的作品来读,而在我们随机进行的对二十人的询问中,有人表示:“意蕴挺深刻的,用抽象的语言真实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有人表示,“作品读不大懂”“语言太过奔放粗俗,有点读不下去”。

可见,莫言这个人本身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并不能说多么深刻,更多的是这个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对大学生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潜在的影响。

有人说,莫言作品里大面积存在着“审丑”,言辞粗鄙,对人性丑恶的一面极力夸张描写。针对这个观点,我们设置了“你如何看待其作品的价值导向”这一题目来调查学生对这种审丑的态度和认知。有87.98%的同学认为,莫言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原来有这样一副丑陋的面孔。在极力描写丑恶的同时更着重突出人的反抗和斗争,认为这样的“丑化”无伤大雅。而另有12.02%的同学认为,作品中的描写有很大一部分是假的、丑的、恶的,完全是肆意夸大、丑化当时的社会。他的作品充斥着黑暗、野蛮和落后,提供不了幸福感,提供不了阅读的愉悦。

在对莫言作品的态度方面,80.25%的同学表示了认可,他们认为其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反映,加之作者对于现实中的这些残酷和黑暗所发出的强烈的声音,是作者极强的反叛意识和欲望宣泄。有11.59%的同学认为这样的作品过于直接和黑暗,有过分扭曲和夸大事实的嫌疑,不过是为了迎合西方口味罢了。

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些“审丑”描写表现出欣赏态度。莫言以极端的“审丑”客观地表现社会、表现人生,最大限度还原真实。他毫无顾忌地描写污秽、肮脏、恶心的对象,既是对传统审美观的挑战,更是通过这些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注意,从而更加有力地对制度的残酷、人心的冷漠、人性的缺失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四、结论

我们从以上几项数据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学们虽然对于诺贝尔奖这个奖项抱有浓厚的崇敬之情,却也不盲目追求,认为我们应当迁就西方的标准和价值体系;虽然为莫言获得文学奖而感到骄傲,却也认可莫言获奖的背后,除了他本人的实力与努力之外,离不开“天时”“地利”的客观因素作支撑;虽然对莫言“审丑”的行文风格不甚习惯,却也努力去了解和发掘其中的深意,并肯定作者直言不讳之下的用心良苦。

篇12:发展基础教育比获诺奖更重要(新京报

www.thebeijingnews.com ・ -10-15 6:47:21 ・ 来源: 新京报

访谈动机

诺贝尔奖已经揭晓,这个吸引全球目光的世界顶级奖项为何具有如此影响力?诺奖代表的科研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启示?本报就诺奖相关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访谈专家

阿龙・切哈诺沃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

汉斯・约瓦尔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

斯蒂汶・夏平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历史系教授

汉斯・约瓦尔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

“科学研究需要才能、想法,也许还有一点运气。”

斯蒂汶・夏平 哈佛大学科学历史系教授

“如果一个国家不想只在短期研究领域取得成绩,就应当支持基础性的研究。”

阿龙・切哈诺沃 20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以色列科学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从小学到大学发展教育,建立有科学研究实力的优秀大学。”

新京报:自创建以来,诺贝尔奖在全球的声誉是其他奖项难以比拟的,你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世界通过诺奖找到共同点

切哈诺沃:这其中涉及很悠久的历史,诺贝尔奖包纳了几大最重要科学学科。评选过程非常谨慎小心、专业、全面彻底,而且不带有任何政治偏见。此外,瑞典人在对这一奖项和颁奖典礼上的态度也极为认真,还有瑞典皇室的一贯支持。

约瓦尔:首先,是因为诺贝尔奖历史悠久。当它最初设立时,国际奖项的这个想法在当时是个全新的概念。诺贝尔本人的思想就已经超出了他的那个时代。

其二,诺贝尔奖的奖金丰厚。也许现在它的绝对奖金数额看起来不是最高的,但仍然相当可观。

其三,设立5个奖项的想法也很独特。科学、文学和和平的结合能让全世界的人们通过奖项找到共同点。这在设立之初就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做法。

其四,每年的.获奖者都普遍得到了承认,由此形成了对诺贝尔比较正面的评价,此外,诺贝尔基金也是一个很稳定的组织。

新京报:今年美国科学家包揽了诺贝尔科学奖的全部奖项,美国科学家为何频频成为科学奖的得主?

切哈诺沃:首先是足够的资金投入,其次是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此外还有体制问题,科学家能自由地进行研究。

约瓦尔:根据评审规则,我们应该选取最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而当今的科研进展大多取决于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的投入。因此那些对科研作出最多投入的国家通常回报也最多。虽然不总会是这样,但有数据显示,科研投入和回报之间存在联系。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科研领域的投入非常大,当然这都会提高取得进展的可能性。

诺贝尔奖并非富国俱乐部

新京报:有人说诺贝尔奖已经成为富国俱乐部,这并不利于鼓励发展中国家,对此您怎么看?

切哈诺沃:诺贝尔奖是科研成就的象征,颁发它的意义不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应该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实行开放的体制,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在最理想的环境下从事研究。

约瓦尔:我不认为诺贝尔奖是一个富国俱乐部。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鼓励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虽然资金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科学研究还需要才能、想法,也许还有一点运气。因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机会。比如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获奖者来自31个国家,其中包括很多小国和并不富裕的国家。

夏平:我并不认为诺贝尔奖的意义在于鼓励科学家,而是为了对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承认,不管他们是来自美国、瑞典或是中国。

应多建有科研能力大学

新京报:一个国家获得诺奖的数量是否能反映该国的科学发展水平?

切哈诺沃: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但是并非一定能准确反映该国的科学发展水平。我认为,一个国家不应该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该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他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从小学到大学发展教育,建立有科学研究实力的优秀大学,并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支持。最终真正让我们受益的科研成就很多都是最基础领域的突破。

约瓦尔:能够部分反映一国的发展水平。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越多,进展越快,获奖也越多。

夏平: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并不一定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科学人才的流动性。比方说,很多美国籍获奖者出生于别国,还有一些非美国籍获奖者是在美国的大学接受教育。由于诺贝尔奖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因此如果一个国家不想只在短期研究领域取得成绩,也应当支持基础性的研究。

(采写 本报记者谢来)

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4/2006/10-15/018@064721.htm

篇13:从莫言获诺奖谈企业如何借势营销

从莫言获诺奖谈企业如何借势营销

日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恩隆德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由此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人士。消息一经传出,莫言的知名著作《檀香刑》《红高粱》《生死疲劳》《蛙》等,迅速受到了包括亚马逊、当当、京东商城等在内的多家电商的热捧。电商网站迅速推出了读书购买专题,借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好时机来进行相关书籍的销售。从之前的销量平平到一夜间的洛阳纸贵,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火的不止是莫言本人,还有借势营销的企业。那么,什么是借势营销?借势营销应该如何进行?在本文中,作为一名专注研究和服务企业的品牌与网络营销专家及培训师,刘杰克老师将就企业借势莫言获诺奖事件营销这一话题来与读者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什么是借势营销

根据刘杰克老师原创课程《网络营销实战——中小型企业如何借网络营销实现战略突围》中的借势营销论,所谓借势营销,是指企业及时抓住广受关注的社会焦点新闻,事件以及明星效应等,将其与自身的品牌推广融合的一种营销策略。借势营销通过借助人们关注的焦点,顺势搭车,让更多的人认识,关注自己,以此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从而实现公众对热点话题的关注转向对企业事件的`关注。

善于借势也就是善于整合资源,其关键在于发现和挖掘与产品或品牌价值相关联的事件,并对时机进行精准把握。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对势的把握是否及时,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势能。针对此次莫言获奖事件,相关企业竭尽所能,就是为了通过借势营销最大可能地与将自己的企业、产品与莫言关联起来,以利用“莫言热”提升自身的品牌和销量。能使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却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营销经费,意味着借势营销在未来将会日益流行。

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充足的准备是借势营销的基础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由于有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络存在,此次莫言获奖消息传播的速度相比以往明显加速。莫言成诺贝尔奖最大热门的消息很早便在网上流传,而在其获奖确认后,社交网络也开始了这个话题的运营。北大及清华总裁班营销专家刘杰克老师指出,作为企业,要想在营销中快人一步,必须有犀利的眼光,及时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做好预案,提前掌握市场的走向。

此次的“莫言热”,从10月11日19时莫言正式获奖的消息传出后,各大电商可谓是各显神通,其中京东商城是反应最快的,显然事前已充分准备,北京时间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奖,京东商城图书音像19:03便转发了此消息,19:05便在微博上发布了《莫言精品》套装京东热卖的内容。除了微博,京东商城还在网站读书频道以及搜索热词给予重点体现,并第一时间在网上最显著位置以5.6折推荐莫言新作《我们的荆轲》。其他诸如当当网、亚马逊、苏宁易购等也都在第一时间建设更新了关于莫言的图书频道专题。

各大电商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是因为他们在之前已经对莫言获奖做好了相应准备。在事件发生后一小时微博中关于“莫言”的广播多达14万条,相当于每秒同时发布近40条。各大站、微博平台也均被“莫言”二字席卷,由此可见当今网络媒体的力量。

提前的准备与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让信息快速反映到决策者手中,并让其能快速组织实施,将适应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新潮流的产品快速投放市场。相关企业通过借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件在赚足眼球之际,也稳稳地拿到了“真金白银”。

三,打造事件与企业的品牌或产品紧密关联是借势营销的关键

无论一个企业如何借势,最终营销的关键还得落实到产品上,所以打造出事件与企业品牌或相关产品的紧密关联才是借势营销成功的关键。企业为做好借势营销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与企业产品风马牛不相及的投入则无疑是对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莫言作为一个作家,图书无疑是各大企业借势的首推产品,因其具有最佳关联性。正因为这一点,相关企业围绕此大做文章,如淘宝有图书商城在莫言获奖前就开始了关于莫言的书籍的预订。当当网更是在网上刚开始流传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就开始给用户发短信,吸引用户前往当当网买书。

篇14:赵忠尧:本应是第一个获诺奖的中国人

最近,一年一度的面向高校物理系学生的“赵忠尧”奖开始评选,赵忠尧奖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尧教授个人所获奖金作为基金而设立的一种奖励。赵忠尧院士是我国当代的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于5月28日逝世。他本应是第一个获诺奖的中国人。

赵忠尧19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任东南大学助教。他工作踏实、肯钻研,深得物理学界前辈叶企孙器重。1925年夏,叶企孙奉命筹建清华学堂大学本科,携赵忠尧前往,让他在新筹建的物理实验室任职。1927年,赵忠尧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从此,他的人生因为勤奋好学而改变了。

密立根教授很能够慧眼识才,但人非常严厉。他最初给赵忠尧布置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利用光学干涉仪做实验,但赵忠尧认为这个题目太简单,请求密立根给他换一个难一点的题目。最终,赵忠尧改做“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这个题目。无论是密立根,还是赵忠尧,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题目已经把赵忠尧推到一个物理科学伟大发现的门口。

当时,人们认为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主要是由自由电子的康普顿散射所引起,由于计算吸收系数的克莱因――仁科(Klein-Nishim)公式当时刚刚问世,密立根让赵忠尧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公式的正确性。实验开始了,赵忠尧常常是上午上课,下午准备仪器,晚上则通宵取数据。为保证每隔半小时获取一次数据,赵忠尧不得不靠闹钟来不断叫醒自己,

一年后,赵忠尧所测得吸收系数比公式结果大了约40%.

赵忠尧的论文让密立根感到吃惊,他不敢相信这一结果的正确性,并迟迟不让论文发表。赵忠尧有点急了,因为在科学发现的竞技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时,管理研究生工作的鲍文教授向密立根证实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他说:“我对赵忠尧实验的全过程很了解,从仪器操作、实验设计、测量记录到计算的全过程,都进行得非常严谨,实验结果完全可靠。”密立根终于同意赵忠尧将论文送出发表,该论文于1930年5月发表在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吸收系数的测量结束后,赵忠尧想进一步观测重元素对硬伽马射线的散射现象。由于反常吸收只能在重元素上被观测到,赵忠尧决定选择铝和铅作为轻、重元素的代表,比较硬伽马射线在这两种元素上的散射强度。这个实验结果首次发现,伴随着硬伽马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还存在一种特殊辐射,这种特殊辐射的能量大约等于一个电子的质量,而且它的角分布大致为各向同性。当硬伽马射线通过重金属铅时,会产生成对的正反物质――反物质碰到正物质,两者迅速消失,并演变成光子。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察到了正反物质的湮没现象。

赵忠尧的这些研究成果是正电子发现的前导,他是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的人,也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个发现足以使赵忠尧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当时瑞典皇家学会也郑重考虑过授予他诺贝尔奖。不幸的是,一位在德国工作的知名物理学家对赵忠尧的成果提出了强烈质疑,影响了赵忠尧的成果被进一步确认。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前主任爱克斯朋在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写道:“书中有一处令人不安的遗漏,在谈到有关在重靶上高能(2.65兆伏)伽马射线的反常吸收和辐射这个研究成果时,书中没有提到中国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尽管他是最早发现硬伽马射线反常吸收者之一,但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已经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来源:慧聪网

篇15:北大成都妹子获“全球本科生诺奖”罗德奖学金

从教26年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纯真、正直、有礼节、能自律,心中有目标,胸中有大爱的孩子。她常常会让老师都产生敬意。”

罗德奖学金

罗德奖学金已有113年历史,被视作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获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被视为全球学术最高荣誉之一。至今已 培养出8000多名罗德学者,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10多位诺奖得主、70多位跨国公司领袖、40多个国家领导人。

被誉为“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的罗德奖学金首批中国大陆获奖者名单昨晚揭晓,成都女孩张婉愉是4位获奖者之一。她现在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这是罗德奖 学金首次进入中国大陆。明年10月,张婉愉等人将拿着每学年约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8.7万元)的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深造。

去牛津大学

准备上两年制高阶本科

今年众多的申请者中有600余人进入初选,经过履历筛选和视频面试,16人进入复选。通过12月4日的晚宴和5日的封闭面试,最后选出张婉愉等4人。

“申请材料并不多,就是简历、个人陈述以及成绩单、学校老师推荐信。”张婉愉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也许是他们看中我在北大法学院成绩排名第一、去斯坦福大学交换和博士一起上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吧。”

据了解,最终面试的遴选委员会共有10人,包括罗德基金会主席、罗德学院院长查尔斯·康恩、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体育名人姚明等。“他们主要关注法治、弱势群 体保护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等。”张婉愉说,面试时间30分钟,大概提了15~20个问题,“由于时间太短、问题太密集,一些评委没有提问。面试我时,姚明 就没有提问。”徐小平问她在成长中在乎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她说,最关心的是农民工问题。

张婉愉准备去牛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哲学专业。这是一个只在本科开设的专业,属于高阶本科,两年制。罗德奖学金会资助获奖人修任何学位。

高中班主任:

她常常让老师产生敬意“她是最有目标、计划和方向的学生,对老师恭敬、最能集中体现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她只能让我们赞不绝口。”张婉愉的高中班主任、成都实 验外国语学校老师叶志宏说,“从教26年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纯真、正直、有礼节、能自律,心中有目标,胸中有大爱的孩子。她常常会让老师都产生敬意。”

张婉愉是新都人,不仅口才极佳,英语也非常出色,高中时拿过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她也是班上唯一不用手机的,后由于母亲联系不方便,才用了一个老年机。作为校长实名制推荐上北大的学生,她仍然参加了高考,获得全省文科第六名。

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组长任羽中对张婉愉也印象深刻。任老师说,进入北大后,张婉愉在过去3年里学业成绩排名法学院第一。在第56届杰赛普(Jessup)国 际法模拟法庭赛中,她带队获得中国赛区冠军,个人当选最佳辩手。在第十一届Willem C。 Vis远东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中,她和北大法学院的同学一起,获泛亚决赛总冠军。

屠呦呦获诺奖贺信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屠呦呦获奖感言材料作文

屠呦呦获奖感言

对屠呦呦获奖感言一百字

屠呦呦颁获奖感言

屠呦呦高中英语范文

为屠呦呦写的颁奖词

屠呦呦颁奖词

英语作文:莫言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诺奖写作范文
《屠呦呦获诺奖写作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屠呦呦获诺奖写作范文(共15篇)】相关文章: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读后感2022-08-04

一扇窗户范文2024-03-06

沙与金的区别600字作文2022-08-09

我选择了信念作文2022-05-02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24-05-08

明星片酬过高议论文作文2023-11-27

屠善澄颁奖词2022-08-18

沙高中优秀作文2022-05-06

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2023-09-24

关于祖国新成就的作文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