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内古诗词

时间:2023-03-18 08:49: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寄内古诗词(精选12篇)由网友“越南糕”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寄内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寄内古诗词

篇1:寄内古诗词

寄内古诗词

古诗原文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诗文赏析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篇2:《寄内》原文及译文

《寄内》原文及译文

原文:

寄内

孔平仲〔宋代〕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译文:

我试着说说旅途中的风景,你才能知道与你分别后我的心情。

夕阳西坠暮色苍茫,路上行人稀少,乱山深处风雪迷蒙,凄清冷寂。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寄给妻子的`诗,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末两句实写途中景色,于所写景色中表现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全诗以景抒情,写得简略含蓄,但作者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却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之心头滋味却是个人所有。其深度和其浓度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不知费去几许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怊怅之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之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今将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可谓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之感受,及因此感受而思念家人之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读首联竟不知所云“别后心”究竟如何,读次联不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于所写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

首联提出“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字,提出“别后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无形象以见意。而此诗却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去写“途中景”。如此安排,使读者自知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之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之实景,于实景中见到此极苦、极乱之心情。一如刘长卿之《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之实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别人多少言语说不尽者,只以十字匀染出矣。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创作背景:

公元1093年(宋元祐八年),哲宗开始亲政,因孔平仲属元祐党人,被贬知衡州,又贬惠州别驾。此诗应作于赴惠州途中,题为“寄内”,可知是寄给作者的妻子的。

作者简介: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篇3:寄内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古诗简介

《南流夜郎寄内》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声调铿锵,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极具概括性的语言点染出李白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恨,对屡遭昏君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流放,内心悲愤不平之意,跃然纸上。“南流夜郎”“夜郎天外”“离居”“音信疏”和盼“豫章书”,富有画龙点睛之意,既寓出诗人的内心失意,创伤甚重,亦有人之将死、愧疚妻子之意。

翻译

身在夜郎的我因离居而怨恨愁闷,明月楼中音信稀疏。

北飞的大雁就要归尽了,仍然没有收到你的书信。

注释

寄内:寄给妻子宗氏。

天外:因当时夜郎与中原十分遥远,故云。

明月楼:宗氏所居之处。此指妻子居所。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里以明月楼中的愁思妇喻其妻。

豫章:郡名,即洪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是李白妻宗氏寓居此地。书:书信。

创作背景

此诗为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寄给居住在豫章的妻子宗氏所作。

李白一生很少顾家顾妻子的诗,而流放夜郎途中,却写出了满怀深情的寄内诗。可见流放事件对李白内心造成的刺激之大之重之深,李白几乎承受不了这一结果,寄内诗有理解妻子的成分,实际还有内疚的心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寄内诗有点还有临终遗言的味道。

文学赏析

全诗从时间上看,照理应先白昼后月夜,先写雁后写月,但诗人却打破时间流程,首句即突兀而作惊人语,深郁的怨恨之情迸发而出,直逼读者胸臆,写千里之外的明月楼,将离居之怨表现得更为具体。最后点出触发诗人思绪的眼前景“北雁”,以“南来不得豫章书”之淡语作结,雁影在天边淡去,怨恨与愁思却在心头沉积。

首句开宗明义,统领全篇,点明地点和心境,总写流放途中对家室的眷念和寂寞哀怨的心情。

首句中“天外”两字,以夸张的手法极言流放地夜郎的偏僻遥远,流露出诗人对远贬之地的隔漠、陌生和恐惧之感。故此,“夜郎天外”四字,语虽平淡,意极凝重,蕰涵着诗人对流放生涯的愤懑不平和深深的恐惧。“怨离居”借用《古诗十九首》中诗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怨”字,点明了诗人远谪夜郞,与亲人隔绝的怨愤心理,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哀怨与忧愁。

后三句是对首句的补充和生发。

次句借用曹植诗意,写诗人自己身在远方,妻子音信杳疏,以悲苦独居的“愁思妇”来想象妻子宗氏今日所处的境况,显露出诗人流放途中的孤苦寂寞、眷念亲人、迫切期待着家书的到来的痛楚心情。高悬中空而亘古常辉的“明月”,把诗人与所思之人联系在一起,不仅起到传递信息和寄托情思的作用,更挥洒出一种意境,广袤深邃。

末两句即景抒情,触景生情,巧妙地借鸿雁传书的传说,反映诗人翘首盼望家书、望眼欲穿的焦灼和因音讯杳无所产生的惆怅心理。“北雁”在超越空间所寓之意,正好与次句“明月”相同,故春归的北雁触发了诗人的思妻之情,又捎不来妻子的书信,留下的只是惆怅与失望。“看欲尽”三字,把诗人内心的焦灼不安、悲愁凄婉宣泄无遗。

诗风凄婉,语浅情深,典故随手拈起,趁势放下,无不妥帖,仅用眼前景、口头语就将情感表现得语近情遥,含吐不穷,使人神远。“怨离居”“音信疏”这六个字,平淡之中透出至为沉郁的情感,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离情别绪,也因诗人的不幸遭遇是时代的罪恶所造成的,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抒发了风烛残年抛妻离子的无限感慨。

名家点评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解评:李白妻子宗氏为营救诗人,前来豫章。诗人南来夜郎途中,却盼不到妻子的书信。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魏颢序:“太白始娶于许,终娶于宗。”则此时之妇乃宗也,因寓豫章,故云。《一统志》犹以流夜郎时之妇为许相之女,以豫章为德安府豫章山,俱误。

篇4:寄内 孔平仲

试说途中景,

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

风雪乱山深

作品赏析:

本诗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

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作者简介:

孔平仲,北宋诗人。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1065年(治平二年)进士。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出知衡州,转任韶州。宋徽宗即位,召为户部员外郎,迁金部郎中,提举永兴路刑狱,任职于邝延、环庆。因朝廷党争被罢免。与兄孔文仲、孔武仲均以文章著名,合称“清江三孔”,有《清江三孔集》。著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等。

以上这篇寄内 孔平仲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5:《寄内》原文及翻译赏析

《寄内》原文及翻译赏析

寄内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译文

我试着说说旅途中的风景,你才能知道与你分别后我的心情。

夕阳西坠暮色苍茫,路上行人稀少,乱山深处风雪迷蒙,凄清冷寂。

注释

寄内:寄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妻子。

别后心:分别后的心情。别,《说文》分解也,《玉篇》分别也,江淹《别赋》黯然销者,惟别而已矣。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寄给妻子的诗,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末两句实写途中景色,于所写景色中表现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全诗以景抒情,写得简略含蓄,但作者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却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之心头滋味却是个人所有。其深度和其浓度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不知费去几许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怊怅之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之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今将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可谓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之感受,及因此感受而思念家人之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读首联竟不知所云“别后心”究竟如何,读次联不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于所写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

首联提出“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字,提出“别后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无形象以见意。而此诗却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去写“途中景”。如此安排,使读者自知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之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之实景,于实景中见到此极苦、极乱之心情。一如刘长卿之《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之实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别人多少言语说不尽者,只以十字匀染出矣。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创作背景

公元1093年(宋元祐八年),哲宗开始亲政,因孔平仲属元祐党人,被贬知衡州,又贬惠州别驾。此诗应作于赴惠州途中,题为“寄内”,可知是寄给作者的妻子的。

篇6:内审美阅读寄参考答案

内审美阅读寄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

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凋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苟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百,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

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19期,有删节)

5.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6.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7.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8.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这个物质高度发展、精神相对萎缩的时代,内审美可以帮助我们重建精神家园。

B.自由追求是人的本质特征,内审美可能帮我们超越于现实情境之上,实现精神的自由。

C.当今社会人们需要精神资助,通过内审美,效仿先贤,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

D.如果一个时代中物质欲望代替了内在悦乐,实际上就意味着内审美干扰甚至遮蔽。

5.B/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6.C/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7.A/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

无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想。

8.C厂效仿先贤”表述不当,对先贤的思想应批判继承;内审美可能实现个体的自我救赎或有助于人类的自我救赎,因此“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表述绝对化。

篇7:寄内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内

孔平仲〔宋代〕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寄给妻子的诗,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末两句实写途中景色,于所写景色中表现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全诗以景抒情,写得简略含蓄,但作者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却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之心头滋味却是个人所有。其深度和其浓度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不知费去几许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怊怅之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之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今将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可谓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之感受,及因此感受而思念家人之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读首联竟不知所云“别后心”究竟如何,读次联不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于所写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

首联提出“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字,提出“别后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无形象以见意。而此诗却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去写“途中景”。如此安排,使读者自知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之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之实景,于实景中见到此极苦、极乱之心情。一如刘长卿之《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之实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别人多少言语说不尽者,只以十字匀染出矣。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篇8:寄内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译文

我试着说说旅途中的风景,你才能知道与你分别后我的心情。

夕阳西坠暮色苍茫,路上行人稀少,乱山深处风雪迷蒙,凄清冷寂。

注释

寄内:寄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妻子。

别后心:分别后的心情。别,《说文》分解也,《玉篇》分别也,江淹《别赋》黯然销者,惟别而已矣。

赏析: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篇9:古诗词欣赏:寄人

古诗词欣赏:寄人

【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释】

1、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

2、多情两句:指梦后所见。

3、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4、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译文】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白话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赏析】

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鉴赏】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篇10:思乡的诗句——《塞上寄内》

《塞上寄内》原文

旅魂惊塞北,

归望断河西。

春风若可寄,

暂为绕兰闺。

《塞上寄内》译文

塞北的风景使旅居的我心惊,归家的念头被阻隔在黄河之西。

春风若能寄情,就姑且为我在妻子门前萦绕。

《塞上寄内》作者简介

崔融,653年-7,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擢八科高第,补宫门丞,迁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典东朝章疏。长安中,授著作佐郎,迁右史,进凤阁舍人。坐附张易之兄弟贬袁州刺史,寻召拜国子司业。融为文华婉典丽,朝廷诸大手笔多手敕委之。卒谥曰文。

篇11:寄内,寄内白居易,寄内的意思,寄内赏析

寄内,寄内白居易,寄内的意思,寄内赏析 -白居易的诗

寄内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

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

篇12:秋夜寄邱员外古诗词

作者: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解】:

1、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2、属:正值。

3、幽人:悠闲的人,指丘员外。

【韵译】:

怀念您啊,在这悲凉的.秋夜;我独自散步访咏叹凉爽的秋天。

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

【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夜雨寄北教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词

夜雨寄北古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

夜雨寄北的作文800字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意思,夜雨寄北赏析

改写夜雨寄北

感归,感归张祜,感归的意思,感归赏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寄内古诗词
《寄内古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寄内古诗词(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鉴赏2022-12-14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2022-05-07

《夜雨寄北》赏析2023-12-28

《夜雨寄北》的诗句赏析2023-10-13

忆秋浦桃,忆秋浦桃李白,忆秋浦桃的意思,忆秋浦桃赏析2023-12-02

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亲故,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亲故权德舆,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2022-05-06

散文鉴赏:夜雨小憩2022-10-08

伊州歌 王维 诗歌鉴赏-伊州歌 王维 阅读答案2023-12-05

《伊州歌》唐诗品读2022-12-09

伊州,伊州白居易,伊州的意思,伊州赏析2023-02-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