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

时间:2023-04-10 07:31: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精选9篇)由网友“小熊爱吃小熊糖”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

篇1: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

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

杜甫前辈字子美,河南省巩义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自幼好学,七岁作诗,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未及第。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人生经历了仕途失意,社会**,流离失所,家境贫寒,客居他乡等坎坷.而恰恰就是这些生活体验历练了他的勤奋意志,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境界。他的性格平易近人善结良友,也能体察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思想深厚,境界开阔,看事淡泊。在艺术上善于融合众长,也能谦虚地吸取总结前人的成就,并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诗风格调。由于他掌握了娴熟的写作学知识理论,所作短诗如驰笔破浪,长篇诗作如述说衷肠,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格夹叙夹议,形成了唐以来能写波澜壮阔长篇史诗之第一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是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后人誉他为“诗圣”。代表作有《咏怀》、《北征》等,留于后世一千四百余首诗作,同代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他影响。

《望岳》是杜甫前辈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及第,在漫游鲁、豫、冀等地名山大川时所作。这首诗是他游历到泰山时所作,因为当时作者心情沮丧无心登山观景,只是近岳遥望而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篇围绕着“望”字而运思,描写了泰山高峻雄居两省面积之大,以及自己企盼从“望山”到“登顶”的心境。作者落笔就给看客来了一个反问句,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如何呢?齐鲁大地都可以遥望到它那青苍威武的雄姿。大概苍天把大自然所有的秀美都赋予了它,山之南北都集中了天地间阴阳之神气。望着山腰间升腾缭绕纯净的云霭,自己的心胸就像被它涤荡过一样清新,睁大眼睛目送着日暮归巢的鸟儿快乐地飞入山林。将来我定然会登上泰山之顶,去感受那登顶而小天下的张扬与豪迈。

《登岳阳楼》是杜甫前辈到处漂泊居无定所贫困生活时所作。“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早就听说了闻名遐迩的洞庭水之秀美,今天有幸登上岳阳楼好好地观览一番。抬头看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水就像将吴楚之地裁开了一般,湖水开阔的想把天地之间所有的物体都浮在它的.上面。当我低头看到自己那一艘孤舟时,想到自己疾病缠身需要亲朋好友关心时,却无只言片语,万分压抑的身体与精神痛苦不由地涌上了心头。向北眺望想国家边境战火不断人民多灾多难,想自己全家人过着饥不饱食的船泊生活情不自禁地涕泗滂沱。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前辈所作的文论,也是最早出现的论诗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前三首通过对具体作家的评论提出问题,为什么盛唐以来在一些文人墨客中的轻薄之辈,不能继承学习古人的文学知识,不能博采众长一律持以排斥态度呢?作者以庾信为例,指出论文当观全人,不应该管中窥豹忽视了人家的长处,以四杰为例,说明评价作家,不应该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后三首是论诗的宗旨,他提出了广泛吸取前人创作经验的主张,只有转益多师,熔今铸古,把艺术修养建筑在博大深厚的基础上,才能以完美的形式表现出充实的内容,从而近于反映现实的风雅,明确诗学的正确途径。

篇2: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一、杜甫和谐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杜甫及其诗歌的和谐文化精神,有其渊源。概括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渊源,地域的、家学的渊源和唐代社会的现实渊源。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大同”和谐社会的理想,一直是杜甫诗歌中的主调。孔子提出“天下归仁”的思想,指出“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而实现“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泛爱众”(《论语·学而》)。此外还有儒家的“和为贵”(《论语·学而》)与“致中和”(《礼记·中庸》)思想,形成了杜甫以儒学为框架的“民惟邦本”(《尚书·五子之歌》)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理念。《礼记·礼运》中所提出的“天下为公”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大同社会理想,也是杜甫所向往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世界。除了儒家的思想资源以外,道家文化的“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顺物自然”(《庄子·应帝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释家文化中“众生平等”《大般若经》卷三五)、“普度众生”(《普曜经》卷三)的慈悲思想及墨家文化中“兼爱”、“非攻”(见《墨子》中《兼爱》、《非攻》篇)的和平理念等,也从不同的思想层面为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提供了精神的滋养。

实际上,杜甫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从中原文化开始的。在中国诸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是中国元文化的渊源和发祥地;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其源头都在中原。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的青壮年时代,是在唐代洛阳、长安两京地区度过的。他35岁以前,基本上是生活在他的家乡洞南巩洛地区,之后的十多年则生活于长安。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包括长安、洛阳两京地区)自周公在成周(今河南洛阳)制礼乐制度以来,两汉、北魏、隋唐都盛行儒风。中原以儒家为主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起源于中原的老庄的道家和首传于中原的释家的文化思想,也在中原地区相当流行。中原文化以儒教为本,以道、释为翼的相互补充的思想框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相对地说起来,儒家思想文化则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杜甫的思想基本上在“儒家界内”(叶燮《原诗》),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务实致用的文化思想,对现实社会有很强的政治教化作用和现实的实用性。中原地区的文学,自《诗经》、汉乐府以来,就有很强的现实主义传统。中原的史学传统,也是充满着实用理性的。史家的忧患意识与儒家关心现实的人生态度所形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是推进和追求社会安定与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动力。道家“顺物自然”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与释家的“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维摩诰所说经》)的平等意识,可谓是对儒家的“仁者爱人”(《孟子·离娄》)思想的重要补充。三者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和谐文化。中原文化的传统,奠定了杜甫以儒家为主,兼融道、释的文化思想基础,儒、道、释等思想中的和谐文化因素,对杜甫的人生观有着至深的影响。

除了历史的文化渊源之外,唐代的社会,是杜甫文化思想形成的`现实渊源。尤其是唐太宗和唐玄宗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更是杜甫心目中和谐社会的样板。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务实的一种。儒学主要是以伦理道德来安定社会秩序、协调各种人事关系的学说。但在魏晋以后,儒学渐被以玄谈务虚的玄学所代替,处于边缘的地位。唐代建国之后,唐高祖及唐太宗皆实行重儒政策,恢复了国家和地方各级学校以教授儒经为主的教育制度。唐太宗尤重儒学。他说,“朕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贞观政要》卷六);但对道、释他也同样加以利用。由于他政治上开明、对中国的和谐文化有很深的理解,故他在对待君臣关系、民族关系及君民关系等方面,都能处理得比较得当。他提倡大臣进谏,和睦群僚,搞好君臣上下的关系。对民族关系,他也处理得比较恰当。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因此被各民族尊为“天可汗”。他把君民关系比做是舟与水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自鉴录》,《全唐文》卷一零),故能均田于民,轻徭薄赋,促进生产

发展,和谐社会关系,从而缔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唐玄宗在盛唐社会的前期,继承了太宗的开明政治和文化政策,重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臣,兴利除弊,毁玉沉珠,生活节俭,勤政爱民;在经济上采取了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的空前的经济繁荣景象;在对外关系上,他采取以和平外交为主的绥边政策;在思想方面,他以儒教为中心,兼倡道、释,还采取了对外来文化开放的政策,使各种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促成了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使盛唐文化尤其是诗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局面。那时大唐的综合国力空前强盛,居于世界之首,出现了“开元之治”的又一盛世。厝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厝玄宗的“开元之治”使唐朝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后世所企羡的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是封建社会中和谐社会的样板。但是,唐玄宗在天宝后期,逐渐地骄傲自满,腐化堕落;私欲膨胀,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盲目扩边,激化了阶级和民族的矛盾;在思想上迷信道教,使赖以治国安邦的儒学削弱和边缘化,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文化上也失去了和谐。安禄山、史思明等分裂分子野心膨胀,乘机扩张势力,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杜甫生长于盛唐之世,从小就树立了安邦济民之志,把“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和谐社会视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理想社会。因此,他在天宝后期及安史之乱后,虽处以乱世,目睹时艰,但却未丧失信心,时时处处都以大唐盛世的和谐社会为理想支撑,加以追怀,并以此作为复兴大唐的思想动力,对社会上出现的一切不和谐的现象进行批判和斗争,力争大唐早日恢复往日的盛世。

除了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渊源之外,杜甫还有其家学的文化渊源。杜甫出生于_个世代“奉儒守官”(杜甫《进雕赋表》)的家庭,有“传之以仁义礼智信”(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的家风。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时期一位对儒学研究造诣很深的将军,著有《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杜甫的一生都以这位先祖的文治武功尤其是其儒学造诣为自豪,曾自称对其先祖杜预“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祭远祖当阳君文》)。杜甫之尊崇儒家文化是有其家学渊源的。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朝的著名诗人,虽不以儒学闻名,但其诗中也充满了“抚功衔道义”(杜审言《赠崔融二十韵》)的儒学精神。他的继祖母卢氏,“慈恩穆如”,待审言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他的叔父杜并,是一位有名的“孝童”(见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他的姑母裴氏,是位“鲁义姑”(出处同上)式的人物。杜甫年幼,母死后,即由这位姑母抚养长大。其外祖母李氏也被时人视为“勤孝”(张说《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一类的人物。杜甫在这样充满着儒教仁孝节义的家庭环境及亲戚中长大,自幼耳濡目染,受到先祖的儒学精神和家庭仁爱和谐家风的很深影响。正是在这些历史、现实与家庭的文化氛围中,杜甫广泛地接受了中国的和谐文化,成为中国诗人中最具有和谐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二、杜甫思想及其诗歌的和谐精神

杜甫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的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思想行动和诗歌创作之中。他的和谐文化思想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和谐社会理念、和谐诗歌审美观念与诗歌机制方面的和谐等三个方面。

(一)杜甫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理念

向往和谐的君臣关系。杜甫特别向往儒家的君明臣贤的理想君臣关系。他心怀稷契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心目中的圣明之君是尧、舜和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杜诗对尧、舜、唐太宗等君臣和睦的关系予以赞扬,而对唐玄宗晚年亲近小人、屠戮贤臣的行为屡加谴责:“忠贞负冤恨,宫阙深旒缀”(《八哀·李邕》);他对唐肃宗猜忌贤臣也十分不满:“唐尧(指唐肃宗)虽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十)。他希望能够回到尧舜与汉初“古时君臣合”(《述古三首》其一)的君臣和洽的局面。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杜甫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可谓是父慈子孝、夫爱妻顺、兄悌弟敬的典范。对子女,他是一位好父亲。他对自己的子女慈爱有加,教育子女读书写诗:“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又示宗武》),并让儿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见《催宗文树鸡栅》)。对妻子,他是一位好丈夫,与妻子恩爱和睦,情深意长:“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对弟妹,他也是一位好兄长。在战乱中,他时刻思念身在他乡的弟妹(见《忆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等诗)的安危。

主张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他对朋友十分讲诚信,他希望“天下朋友皆胶漆”(《忆昔二首》其二),都成为管、鲍之交,最恨“翻手作云覆手雨”(《贫交行》)的人。他交的朋友如李白、高适、岑参、严武、郑虔、苏源明等人,不管是对方的穷通遭遇如何变化,他对朋友的友谊都是终身不渝,是一个最忠于友情的人。杜甫还对如李邕、房瑁等正直耿介的年长的前辈,十分尊敬;对年轻的后辈如王郎、司直等人,则奖掖有加,寄予深切的关爱之情。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杜甫一向主张平等相待。他自己的儿子虽然在贫困中饿死,但比起“失业徒”和“戍远卒”的平民百姓来,自己仍有“生常免租役,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士族特权,对此他表示十分愧怍;他与羌村的父老一起饮酒,谈论时局(见《羌村三首》);有客人来访,他请邻家的农家老翁对饮作陪(见《客至》);他有时还到农家与老农喝酒谈心,与处士山人交朋友,从来没有官人的架子。

对于下层百姓,尤其是对那些弱势群体,杜甫则体现了仁厚的关切同情之心。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天宝末年即写出《兵车行》一类的诗歌,为“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戍边”的远征边塞的士卒鸣不平。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写道:“庭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供城阙”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尖锐揭露了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百姓和贫富严重不均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后,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更写出“三吏”、“三别”之类的新题乐府诗,为天下苍生的生死离别为之痛哭。在蜀中,他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枯棕》等诗,对流离失所的寒士和被刻剥得无以为生的百姓发出深切同情与感叹。在夔州及江湘等地,诗人虽已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却对战乱中无儿无食的寡妇、负薪背盐白发不嫁的夔州女、峡江操舟卖命为生的船夫以及湖湘“杼轴茅茨空”(《岁晏行》)的贫苦人民掬出一把把同情之泪,处处为他们着想,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迫切希望早日结束战乱,让百姓们过上“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的太平日子。他还希望统治者要“行俭德”(《有感五首》其三),惩贪腐,使“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的清明之治及“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的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早日出现。

主张平等相处的民族关系。在这方面,杜甫是深受唐太宗和唐玄宗对各民族平等相待政策影响的。在他的诗中,杜甫对一些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如哥舒翰(突厥人)、李光弼(高丽人)、王思礼(高丽人)等为大唐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都有甚高的评价,并不因其为异族而掩德不彰。他与贺兰杨、宇文晁、斛斯融等少数民族的人也都有诗歌的交往。对唐军中的羌族等少数民族的战士,他主张应与汉族战士刑赏一致,平等对待:“明其号令,一其刑罚,申其哀恤,致其欢欣,宜先自羌子弟始。”

篇3:生命,长诗散文

生命,一首长诗散文

生命,是一首长诗。有低沉舒缓,也有激扬顿挫;有晓月清风,也有阴雨绵绵;有欢声笑语,也有低泣;有难忘的相聚,也有刻骨的别离!有温暖如织,也有寒冷相围;有阳光普照,也有暗夜长庚。

属于你的生命长诗,曾有谁读过?最先读懂你的,应该是母亲。从你降临人世,挥舞着小手,渴望拥有温暖的怀抱。你的血液里,流淌着母亲的爱。你的世界,是母亲呵护下的美好。寒来添衣,饿来吮乳;听着母亲的摇篮曲入眠,在母亲的鼓励下学会走路。吃过母亲嚼过的馍,耳畔响着母亲的叮咛:别摔着,慢慢儿走;穿着母亲缝制的花衣裳,跌跌撞撞走过了幼年。是生命长诗的序言。

一个简单的书包,里面装着几本书,是你未来的世界。书里有开启你智慧的钥匙。学会了幻想,学会了憧憬;在书里的世界,你学会了做梦,五彩斑斓,美好的梦境。你拥有了梦幻的翅膀,在生命的天空翱翔。

抚弄青梅,骑着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真,你的世界不再是孤独而行。美好的,生命长诗的第一章。读来,陶醉世人,净化灵魂;念念不忘,此生不渝。

无数个黄昏,阳光洒落在山间小路;两个弱小的身影,手牵手,一起割猪草,一起背唐诗;一起追逐晚霞,一起目送夕阳;一起看炊烟升起,一起赶羊群归栏;明月高升,群星满天;恋恋不舍,被母唤去;生命里,一段记忆,犹如珠贝,在暗夜里熠熠闪烁。

被冠以少年,期望被负在肩上;生命长诗的第二章,有些沉重。口里念着诗文,心里熟记定理;书写到深夜,似农民耕耘在田里,埋下种子,盼望果实,期待收获。也有青涩的暗恋,也有豆蔻年华的信笺;在紧锁的抽屉里,有他(她)的一颗芳心,绽放的一朵昙花;虽短暂,虽懵懂,虽羞涩,却道情亦缠绵。

同学聚会,不敢看你,眼睛的余光已把你装在心里;他的帅气,或她的飘逸,在彼此心里。少年的情感,是被裹在蚌里的珍珠,有的一生不曾被人发现,只用身体的痛苦,来孕育感情的珍贵。彼此擦肩,没有目光的碰触,没有话语的传递,心里的情,可能会伴随一生。

生命有无数的起点。如花的岁月,也同样会凋谢;当你走进高校的门槛,人生已迈入又一个起点。阳光,洒脱,活力,奋斗,是生命长诗的第三章。人生的努力,终会有回报;十年寒窗,夜夜苦读;耕耘的汗水,浇灌出收获的果累。

父母舒展的皱纹,是你最好的回报。无数的起点,你只去当了工人,只去经营着买卖,在父母眼里同样是优秀的子女,同样有人生的.价值。

的甜蜜,家庭的温馨,事业的成就,充满激情的生命章节;唯独不能忘却,风烛残年的双亲;孝字已刻在骨子里,走过才知晓,生命的陪伴,是人生的马拉松;只有双亲才会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坚持下去的信念,是,是付出,是爱!

也许,你正在为爱情而苦恼,为事业而焦灼,为在林立的高楼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煎熬着;不要气馁,风雨催蚀的只是岁月的沧桑,不是你的意志;穿过风浪才明白,起伏是生命长诗的基调。

如果,你的人生已经读完了生命长诗的前三章;那么,后面的章节就有您待续吧!我相信,定会波澜壮阔,耐人回味。

篇4: 读《我的第长诗》有感

读《我的第一首长诗》有感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啊,没有第一千次的失败,哪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赞美与批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自己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和老师共同学习了第8课――《我的第一首诗》,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巴德・舒尔伯特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第一首诗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的故事。其实父母的评价都是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对孩子深切的爱。

妈妈的评价是“真美”“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使“我”兴奋不已,因为“我”的第一首诗得到了妈妈的欣赏和赞美;而爸爸却说“写得很糟”,这使我失望到了极点,涌出了泪花。而几年后的“我”认识到父亲原来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岁月流逝,很多年又过去了。“我”成了作家,书店里在出售“我”的小说,舞台上在表演“我”的戏剧。正因为那一首引起的小插曲,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要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是他们教会“我”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为外力所左右,追求真实存在。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一些坎坎坷坷的坑拦住你远去的脚步。而我们也应该不沮丧,不泄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那些赞美和批评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们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凡帆。

这使我明白了很多,无论是谁,在走向成功时都会有困难阻挠,而只有真正经得住考验的人才会成功,同时,人生路上也会有不少人给你加油打气,也正是这些鼓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的前进。像发明大王――爱迪生,他就是因为有毅力才会发明电灯。当别人说他已经失败了1000次时,他说:“我并没有失败,因为我找到1000种灯芯不能亮的原因。”他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成了大名鼎鼎的发明家。成功不易,保持更难,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有感人的故事,是他们的耐心、毅力才让他们走向了成功,才让人们称赞他们,而他们却没有让赞美冲昏头脑,依然努力,使自己不断进步!我们应该向他们这些成功人士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

篇5:散文:李白和杜甫

散文:关于李白和杜甫

读完你们的两篇作文《我读李白》和《我读杜甫》,老师有这么一种感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假期归来,你们的文字更加成熟、富有活力和生机,写李白和杜甫的作文。读这样的文字,再多也不是一件传说中的苦差事,而是幸福并且充实的。

关于李白,老师看出来你们很喜欢它,就像于丹女士说的,他是属于天空的。他是一只寻梦的飞鸟,虽也有苦痛,但却总能站起来,昂扬乐观,永远相信未来,永不失赤子之心,天真烂漫。这样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喜欢他呢?

关于杜甫,老师同样看出来你们很尊重他。因为你们的内心和他是相通的,因为道理很简单,今天当我们看到农民工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神,我们的心和他不是一样的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也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我的眼泪是一批高贵的客人。”是啊,杜甫越经受磨难、杜甫的泪越多,我们就越觉得他高贵,这让我们想起艾青评价大堰河的那句话“紫色的灵魂”,杜甫的灵魂也是紫色的。

最后,老师想说,读你们的文章是一段幸福的阅读体验,期待着与他们的下一次见面。

李白爱酒,爱月,又爱狂,曾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真是进入了庄生梦蝶一般的无我之境,他的狂醉之后捉月而死,便是这一境界的最佳体现。 大凡具有传奇经历的名人身上,总会笼罩上神秘的梦幻色彩。他们会给后世留下很多谜,但这些谜并不是没有谜底的,而是谜底太多,因此愈发成谜。李白和杜甫的死,正是这样。

关于李白之死,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曰:“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李白爱酒,爱月,又爱狂,曾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真是进入了庄生梦蝶一般的无我之境,他的狂醉之后捉月而死,便是这一境界的最佳体现。

关于杜甫之死,《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实在是有感而发,因为他自己就过了好多悲惨日子。被洪水困在一个庙里,九天没有好好吃饭,被救后暴饮暴食,当晚就撑死了。死前也许正在构思“安得粮食堆满山,大庇天下饥士俱欢颜”一类的诗句。我看这些记载,有一点意外,即杜甫竟客死于耒阳,而此地离我家乡不远,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另外一点,是更加深了我的印象:杜甫也是喜欢喝酒的。杜甫喝酒的形象,大约和当代陕西、山西、湖南等地的某几个作家类似。

当然,关于李白和杜甫之死,还有许多不同版本,例如病死,并且具体到李白是得了胸痛病,杜甫是得了糖尿病。但这些解释,似乎并不比上述溺死和饿死之说更有说服力。所以,我宁愿采用上面的说法,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样一来,李白的死就是浪漫主义的,而杜甫的死就是现实主义的。人生无尽的喜剧性、悲剧性、庸常性以及无常性,便在他们死的'刹那绽放开来,中学生作文《写李白和杜甫的作文》。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李白和杜甫,说他们是诗写得最好的两个人。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们留下绝对的信任和崇拜。觉得他们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

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我的小心眼里似乎更喜欢李白,他的每一句诗都像一片片滚着露珠的青草儿——多明丽,多轻快!而杜甫则没有那么多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

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们了。

人们都说,李白傲慢非凡,轻蔑权贵,对黑暗政治强烈愤慨。果真如此?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难道仅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给其贴上“轻蔑权贵”的标签?我的偶像似乎动摇了。但细细琢磨,我又逐渐开窍了。李白终于从我孩提时的“神”还原成现在的“人”——有着普通人历历可寻的心迹。李白自小怀抱济世之志,虽因有旷世之才所凝聚而成的狂放不羁的豪气,但为早酬壮志,不得以周旋于权贵间。但如果置身于可施展抱负的环境,他那种不愿匍匐于人下的狂气便喷薄而出,以至惨遭谗毁,永离长安。一场狂风暴雨,仕途无望。李白愤慨而又似乎豁达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言,其中虽有对权贵高力士之流的切齿之恨,而更多的则是对一生最大抱负横遭摧折后的无可奈何。他整日沉湎于怀遇的伤感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对安史之乱前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缺乏了解以至反映二者的诗篇极少。高傲的态度,永远不能体察人民疾苦,以至于诗中只有山水如何优美,而缺少人民的热爱和追捧!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热中肠”的精神。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当他为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横到心上。他那种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人难寐之夜,杜甫非但说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即使有,体现的总是凄凉,可能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太深了吧!

对童年的我而言,李白和杜甫是梦;对现在的我而言,他们是真;或许他们是真正的梦,而这是我用自己的眼看他们。我崇拜李白的江河才华,更敬慕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包容一切的魂灵!

篇6:读《杜甫传记》有感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8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读《杜甫传记》有感 7篇】

篇7:读杜甫《羌村》及评析

读杜甫《羌村三首》及评析

《羌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三首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这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⑵。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⑺。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⑿。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⑴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陷叛军数月,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无不可以死。现在竟得生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⑸歔(xū)欷(xī),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⑹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⑺晚岁,即老年。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⑻这句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一下四的句法。这里的“却”字,作“即”字讲。“却去”犹“即去”或“便去”。是说孩子们怕爸爸回家不几天就又要走了,因为他们已发觉爸爸的“少欢趣”。金圣叹云:“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

⑼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⑽杜甫回来在闰八月,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⑾“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⑿这两句预计的话,因为酒还没酿出。“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苦辞,一作“莫辞”。

⒄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⒅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⒇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

【其一】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其二】

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其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篇8:“读杜甫《羌村》”及评析

“读杜甫《羌村三首》”及评析

[授课对象]:级高一(6)班

[授课地点]:新安中学电子阅览室

写在前面的话:

作为一个较为大型的专题“李白与杜甫”的.研究性学习,它离不开对一篇篇作品的具体分析或探究,而一篇作品应该怎样去分析或探究,这两节课就是网络环境下单篇作品学习形式的一种探索。课前,师生共同阅读过“杜甫生平和个性”等6篇文章,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铺垫。

第一课时:4月30日第六节

1、出示要求:(5分钟)

①先阅读杜甫《羌村三首》,对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对不明白的句意或内容也可提出质疑,或上网查寻,或共同讨论,看能否解决问题。

②再阅读“评析”,看名家对此诗的理解和赏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注意:您写好的评价文字,请上传到“杜甫《羌村三首》评析”后的“发表评论”栏。

(学生评价习作35分钟,教师或巡视,或参加小组讨论,或在主控机浏览或评价学生评语。最后5分钟教师总结。)

2、师生讨论过程节录如下:(注:稍作整理)

灌水无敌组----小泓发表于:-4-30日15:38

请问这几个字怎样读----?欷,倾??

灌水无敌组----维、阿&斯发表于:2004-4-30日15:39

请问“?欷”是什么意思?

wh发表于:2004-4-30日15:43

读xuxi,都是第一声。

----提问从读音、释义开始,读准字音、释对词义是理解诗歌文意的基础,师生可网上查寻,教师也可直接回复。

灌水无敌组----小吉发表于:2004-4-30日15:44

这三首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区别,“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比陶渊明的好,更有情趣。

----此问虽对诗意理解不够到位,但能与陶渊明田园诗进行对比,难能可贵;另,能引发同学们对这句诗的意思进行思考或理解。

灌水无敌组----倾听发表于:2004-4-30日15:45

请问诗之(一)不是指杜甫被罢官了吗?怎么会发出“哎呀!我还活着啊!”的感慨呢?

红楼发表于:2004-4-30日15:46

[4] [5] [6] [7]

篇9:读杜甫诗歌有感

读杜甫诗歌有感

闲来无事,信手翻开杜甫的诗歌,品读两句顿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仔细思来,觉得自己已经学习了杜甫20几年,何来“相见恨晚”。自记事起,背的最多的就是李白杜甫的诗歌,可一直是只知其诗,未懂其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小就是朗朗上口,可直到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她出自何处,是什么背景下促使杜甫写下这样的千古佳句。 沽名钓誉、孤陋寡闻、井底之蛙,我之谓也!

堂堂中文系的我,对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国粹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难道不是我的悲哀吗?面对这样的自己我不该痛责吗?答案是肯定的。四年的大学我都不知道我学会什么,也许就是网络上常说的:大学是人一生最珍贵的时刻,让自己肆无忌惮的活,学会了花钱,学会了享受,也学会了忘记该学的。”大学毕业后的自己一贫如洗,真的,就连高中学会的知识和精神也随着时光消逝在那无言的记忆中。

说的再多,终究剩下的只是追悔。

但有人曾说过:倒空自己才能装的更多。也许现在的时刻对于我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机遇,学自己想学的,看自己想看的书,追求自己认为值得,听来,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满满的期待,争取下一次半终点,自己对得起自己,也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之人。

陈安之曾经说过:“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相信他,我也相信自己。借用杜甫的一句诗,现在的自己就是“白欧没浩荡,万里谁来训”。喜欢杜甫的《奉赠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书中的杜甫困居长安数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犹能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更何况处于现代社会的我,衣食无忧,更应该潜心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坚持努力,发挥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也会走向自己的光明之路。

喜欢杜甫的这首诗还源于杜甫虽身处困境,却不落俗套,他没有对求给自己援引的丞相阿谀奉承,更没有卑躬屈膝、低人一等,而是不卑不亢的用自己的才能和自己所处的困境去说服他,而且并没有流露丝毫的责备,正如人们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选择。正如现如今的自己,虽然是给人打工,挣人钱财,但我们出卖的是自己那廉价的劳动,所以更不需要贬低自己,我们需要的只是努力和责任。才华是杜甫的资本,如今的自己需要的就是这种资本,努力让自己学会该学的,抓住应该抓的,让下一子情感泛滥的自己书写出来的是欢快和成功的喜悦。

年轻的自己,你即将老去,时光是短暂的,珍惜时间努力吧!年轻的自己,你的弱点我知道,你不够勤奋,你总能找到不勤奋的借口,抛弃这些借口,努力吧!

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成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大同》

俄罗斯文学艺术常识

古代文学教学

初中语文课外文学的常识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考点

白居易《长恨歌》的教学设计

白居易的资料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教案

韩国强的诗

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
《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精选9篇)】相关文章:

华约语文作文赏析范文2022-11-29

高中生的明清文学常识2023-09-24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教学反思2022-05-17

初一语文必知文学常识2024-03-14

常识小学作文2023-12-07

方寸田园阅读答案2022-12-27

《奥德赛》教案及练习2023-02-24

长恨歌教学设计2022-12-28

第一单元习作一 教案教学设计2024-04-19

短诗五首教案2023-07-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