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精选9篇)由网友“晚睡早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
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
归心向佛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回到江宁(今南京市)任“判江宁府”一职。次年辞官,在江宁府上元县城外筑了座“半山园”,过起了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他常骑上一头小毛驴,带着老仆人,在田野、山村漫游。吟诗、念佛、施舍,清心寡欲,俨然如出世之人。
王安石与佛结缘甚早,年轻时就结交了许多高僧大德。他与蒋山觉海禅师的交情很深。觉海外表木讷而内隐慧珠,年轻时就与王安石成了好友,义若兄弟。王安石贵为宰相后,觉海因避结交权贵之嫌,特意疏远王安石。待到王安石辞官归隐,两人又和好如初,清谈终日。
江宁钟山上,有一座宝公塔,王安石的长子王雱的祠堂就建在塔院内。一心向佛的王安石常去那儿怀念亡儿。一次扫墓后,他下决心将朝廷赐予的田产捐给寺庙,为儿子王雱“置办功德”。元丰七年(1084年),一场大病后,他将“半山园”也捐出来作为寺院。
王安石长女颇有文才,出嫁后寄给父亲一首诗,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王安石接诗,给她寄去了一本《楞严新释》,劝她以佛法作为解脱,从中领悟诸缘如梦、不可执著之理。从中可见,晚年的王安石,几乎把全部的希望和兴趣都集中到佛教上了。
诗兴禅趣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忘情山水、潜心佛学,精微而富于哲思的禅宗思想抚平了他刚强执拗的个性。这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和心境,使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江宁间,他以诗言志,以诗说禅,引禅入诗,做了大量参禅悟道的禅理诗和雅丽清绝的写景诗。如泛论佛法之《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诗人认为:世间如梦如幻、不可捉摸,故人应具有无所求之心。心无所求,则一念不起,清净空寂。这都是佛教的老生常谈,并无新意。然而王安石笔锋一转,指出世间既如梦幻,修行功德又何尝不是梦中之事呢?诗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示出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无所不疑的`风格。这首诗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禅宗独到的见解。如净性自悟之《读<维摩经>》: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
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作者在诗中指出,人生不过是四大和合而成,并无自性,如同泡沫与风,到头来终究梦境一场。不论是以刀寸割,还是涂以香油,不论感觉是舒适还是痛苦,在本质上都是空的,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憎爱和取舍。由此看来,维摩虽病,却能具有广大神通,入于解脱法门,令人心生敬意。
然而,诗人终究是诗人,以诗说禅只是王安石诗兴禅趣的一小部分。禅宗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表现在他那充满禅趣的写景诗上,他倾注全部精力讲究艺术技巧,在语言运用上更加精湛圆熟了。
山水共闲
禅宗有“娟娟翠竹,总是法身,灿灿黄花,无非般若”的话头,其意是禅无处不在,即处处能发现,时时心契合,从而达到参禅悟道的最高境界。这在王安石晚年诗中常有出现。如《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游北山》“烟云藏古意,猿鹤弄秋声”。这些诗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追求空灵超然的情感,意境风格深蕴佛门妙道,在有意无意之间,透露出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禅机。
王安石很多诗常用“闲”与“云”二字,以此表达他对闲居生活的快慰,如《游草堂寺》“只有春风似我闲”,《游钟山四首》之一“山水空流山自闲”。诗人笔下的山水、溪鸟、春风或自闲,或与诗人共闲,或似诗人闲。空中的云彩飘忽不定,舒卷自如,来去自由,象征适意。诗人寓哲理于意象,以禅家淡泊宁静平常心来对待生活的大起大落,从中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满足。
篇2:王安石晚年的佛缘禅趣
王安石晚年的佛缘禅趣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然而,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晚年时却与佛教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归心向佛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回到江宁(今南京市)任“判江宁府”一职。次年辞官,在江宁府上元县城外筑了座“半山园”,过起了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他常骑上一头小毛驴,带着老仆人,在田野、山村漫游。吟诗、念佛、施舍,清心寡欲,俨然如出世之人。
王安石与佛结缘甚早,年轻时就结交了许多高僧大德。他与蒋山觉海禅师的交情很深。觉海外表木讷而内隐慧珠,年轻时就与王安石成了好友,义若兄弟。王安石贵为宰相后,觉海因避结交权贵之嫌,特意疏远王安石。待到王安石辞官归隐,两人又和好如初,清谈终日。
江宁钟山上,有一座宝公塔,王安石的长子王雱的祠堂就建在塔院内。一心向佛的王安石常去那儿怀念亡儿。一次扫墓后,他下决心将朝廷赐予的田产捐给寺庙,为儿子王雱“置办功德”。元丰七年(1084年),一场大病后,他将“半山园”也捐出来作为寺院。
王安石长女颇有文才,出嫁后寄给父亲一首诗,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王安石接诗,给她寄去了一本《楞严新释》,劝她以佛法作为解脱,从中领悟诸缘如梦、不可执著之理。从中可见,晚年的王安石,几乎把全部的希望和兴趣都集中到佛教上了。
诗兴禅趣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忘情山水、潜心佛学,精微而富于哲思的禅宗思想抚平了他刚强执拗的个性。这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和心境,使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江宁10年间,他以诗言志,以诗说禅,引禅入诗,做了大量参禅悟道的禅理诗和雅丽清绝的写景诗。
如泛论佛法之《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诗人认为:世间如梦如幻、不可捉摸,故人应具有无所求之心。心无所求,则一念不起,清净空寂。这都是佛教的老生常谈,并无新意。然而王安石笔锋一转,指出世间既如梦幻,修行功德又何尝不是梦中之事呢?诗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示出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无所不疑的风格。这首诗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禅宗独到的见解。
如净性自悟之《读<维摩经>》: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
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作者在诗中指出,人生不过是四大和合而成,并无自性,如同泡沫与风,到头来终究梦境一场。不论是以刀寸割,还是涂以香油,不论感觉是舒适还是痛苦,在本质上都是空的,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憎爱和取舍。由此看来,维摩虽病,却能具有广大神通,入于解脱法门,令人心生敬意。
然而,诗人终究是诗人,以诗说禅只是王安石诗兴禅趣的一小部分。禅宗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表现在他那充满禅趣的写景诗上,他倾注全部精力讲究艺术技巧,在语言运用上更加精湛圆熟了。
山水共闲
禅宗有“娟娟翠竹,总是法身,灿灿黄花,无非般若”的话头,其意是禅无处不在,即处处能发现,时时心契合,从而达到参禅悟道的最高境界。这在王安石晚年诗中常有出现。如《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游北山》“烟云藏古意,猿鹤弄秋声”。这些诗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追求空灵超然的情感,意境风格深蕴佛门妙道,在有意无意之间,透露出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禅机。
王安石很多诗常用“闲”与“云”二字,以此表达他对闲居生活的快慰,如《游草堂寺》“只有春风似我闲”,《游钟山四首》之一“山水空流山自闲”。诗人笔下的山水、溪鸟、春风或自闲,或与诗人共闲,或似诗人闲。空中的云彩飘忽不定,舒卷自如,来去自由,象征适意。诗人寓哲理于意象,以禅家淡泊宁静平常心来对待生活的大起大落,从中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满足。
篇3:人生与佛缘诗歌
人生与佛缘诗歌
其实
想放开心中的牵绊
很简单
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想放下
一直以来,人们都纠结于无聊的一些小问题中
让自己感觉累
让自己爱的人也感觉累
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
当你再转回头看时,才发现
原来所有的伤痛全是自己在悲伤的漩涡中不愿走出而已
只有放开了
才会让彼此更轻松些,相爱
并不是紧紧地握在手中,而是
用心去体会一些东西
生活并不会一帆风顺,但
只要你把心态放平
当你把经历的磨难当成一种成长
那再多的坎坷也就不再是你成功路上的障碍了
从现在起
我们要学会放下,就象
佛教中《渡河》的故事一样
过了河就放下了
还会有
什么可纠结的地方吗
世间万物
有来有去
有始有终
有轮回,有转世
而我们也会在茫茫人海中
兜兜转转
寻寻觅觅
去发见最合适,最相爱的那个人
张爱玲说过
相逢不是恨早,就是恨晚
与其纠结于恨早恨晚中
倒不如在闹纷纷红尘里
轻轻地道一声
这一生遇到你,真的
值了
篇4:五台佛缘
五台佛缘
知道五台山很早很早了.很小很小的时候,五台山就进入了心域,随着我见识的茁壮而茁壮.先知道,五台山有佛;再知道,五台山有文殊菩萨;又知道,驰名的菩萨还有普贤、观世音、地藏王.诸王菩萨都有自己的`道场,普贤在峨嵋山,观世音在普陀山,地藏王在九华山,而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与这三山通称四大佛山.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地极位尊,名列榜首,因而,四大佛山中五台山也就至高无上.
作 者:乔忠延 作者单位: 刊 名:五台山 英文刊名:WUTAISHAN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篇5:佛缘语录
1. 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2. 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陆游《蝶恋花》
3. 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 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5.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6.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7. 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
8.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9. 一个对众生充满极大的悲心、对诸佛具足极大虔诚的人,无疑的将领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愿您新年里福慧双增,业障消除,早证菩提!
10. 尸弃佛偈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11. 问大珠禅师、多么大算大?答、无边际。又问、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见。问、大无边际,小至不见,究竟何处是?禅师反问、何处不是呢?
12.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逃脱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13.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源自:《大日经》
14.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它没有采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佛菩萨,人天善神,都看着你。
篇6:佛缘语录
1.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 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
3.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4.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诉众生,何者善?何者恶?生命还是要自己掌握。
5. 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6. 心事共疏檠,歌断谁听?墨痕和泪渍清水。
7.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8.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9.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0.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11. 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2. 律已要严,待人要宽。
13.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4.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15.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篇7:佛缘语录
1. 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盘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源自:《华严经》
2. 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3.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4. 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出现虽无量,色相终不尽。——源自:《华严经》
5. 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6.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7. 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8.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9.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10.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1. 不经历几次挫折和漏洞,怎么当女神老公。不经过几场期盼和等待,怎么当别人太太。一切的折磨,都是为了成佛。——刘同
12.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选自《葬花吟》
13. 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14. 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傍晚日落西山,快乐随你一天;关心你的朋友,从早晨到晚上。念一声阿弥陀佛!祝你快乐永远!
15.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16.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17. 禅师在寺院空地上洒了些蜜,许多苍蝇赶来,因舍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脚,再也飞不起来,禅师诫谕、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18.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篇8:我与《金刚经》的佛缘
我与《金刚经》的佛缘
发心持诵《金刚经》的人越来越多了,那些为富不仁的豪门显贵也以此警惕自己,立誓戒杀放生,行善积德。
我与《金刚经》是有缘的。早在四十多年前,我独自陪伴我的外婆在一座庵堂里生活,我见她每天清晨端坐在佛堂中,手捻佛珠,两眼专注着面前那本黄色的线装书,嘴里老是在咕噜咕噜地念着。我就问她念的是什么,她告诉我,念的是《金刚经》。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佛教里有个《金刚经》。但当时的我却是将《金刚经》连同佛教一道,一并视为迷信。
三十年后,我开始学佛,这时我几乎是本能的想到《金刚经》。但那个时候这种书还不容易买到。一次我到省城去开会,听说我地的一位在省城挂职的干部,买有这本经书。我当晚就赶去他的住地,叫他带我去买。他一说天太晚,二说天下雨,到第二天再说,但经不住我一再的.坚持,他只得带我去书店。书是在一家极小的私人书店中买的,算是有缘,我们去时小老板正准备关门。
当晚,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经。但合上书之时我有一种失望之感,我认为经书道理说得不多,但文字极为罗嗦,重复来重复去,也不知最后到底说些什么,读经之前糊涂,读经之后还是糊涂。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一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一部在佛教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金刚经》,怎么到了我手里却全然无味。后来我得出一个比较冷静的结论:问题不在经,在我的自身。《金刚经》问世两千多年来,不知度化了多少人,佛教史上也不知有多少人从中获得智慧,这是铁的事实,肯定是我没有读进去。从此,我强迫自己去读,读不懂也要读,觉得经罗嗦也要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天天读经的习惯。一天,当读至“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 ” 时,我顿感心中犹是一股电流穿过,哄的一下周身一麻,禁不住泪流满面。当时的我顿觉自己无明深重,忏悔自己愚痴,佛在经中将佛法真谛说得如此分明,我不仅不理解,反而视经语言罗嗦,文字繁琐,实为大大的惭愧。打这以后,我天天读《金刚经》,无论是出差还是外出旅游,我都要将经书带在身边,天天诵读。后来我觉得带着一本书不是很方便,就干脆将经文全背诵下来,日日跏趺坐,在心中诵读。
我深知《金刚经》是说无上之法,是直指佛法真谛;用《金刚经》之理观察娑婆世界,无有不通;用《金刚经》之义透视一切众生,无不通达见底;以《金刚经》之法指导修持,更是利益万千,功德不可说。但因自己佛缘浅薄,慧根不利,资粮不足,当处无我之时心生恐惧,而生退转。每每想到此时此境,心中顿生惭愧。《金刚经》为旨,通达佛义 “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 ......” 到那时自有一番殊胜之境。
以金刚经为旨进行修持,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一是要靠与身俱有的根器支持;二是要靠自身今生正信进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这方面居家学佛人更为艰辛,因没有一个学佛的大环境,没有专门的修持时间,也没有明人指导,一切都需要自身时常保持清醒的意识,处于尘世而不染,出于污泥而自清。世间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付出得多就收获得多。荷花之所以能出于污泥而不染,艳丽夺目,就是因为它汲取了污泥中的养分,以促进自己的生长,居家学佛道理也是如此。
生命是难得的,是多世的因缘所至,一期生命的了结非常短暂,稍稍不留意就 “ 波波度一生 ” (禅宗六祖语),故而学佛人珍惜生命,精进修持,识自本性,是今生一大幸事,万不可大意。
我与《金刚经》的缘份,也是我多年来熟读《金刚经》,并加以思虑所获。但我也知道要体证《金刚经》佛理真谛,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实践修持,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要承受精神与身体的痛苦,这一点丝毫不假。我将这种身心的痛与苦,视为消业。业不消,佛法难证,即便是偶有所得,也会因业力作用,顿时退转,故而更不敢轻意放松自己。
以世间之评说,人生修行是一件苦事,但不修行更苦,而且苦无尽头,苦海无边。我想在今后的修持征途中,必定还有许多磨难。然而我坚信,有《金刚经》指引,有佛光普照,一定能冲破层层魔障,进入无上的光明之道。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做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稀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像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篇9:白居易的佛缘
白居易的佛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邦(今陕西渭南县)。白居易自幼聪明好学,6岁时就能作得好诗,2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l岁时,试书判拔萃科,32岁被授校书郎,从此步入仕途。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元和九年(814)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的凶手,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自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
“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他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自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 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他曾作诗云:
“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从此,他对政治的热情日渐减少,而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佛教的研究与修证方面来,希望从佛教中找到解决烦恼的办法。
白居易早年感兴趣的是佛教南宗禅。白居易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宗禅最为兴盛的时代,南宗禅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抛弃经教和偶像崇拜,主张观照自心,证悟成佛。南宗独特的修证方法受到唐代许多文人士大夫的青睐,有很多人都皈依南宗高僧,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白居易也不例外, 史载,唐贞元十五年(799),他由宣城北归以后,师事洛阳圣善寺凝公。贞元十九年(803),凝公圆寂。次年,为纪念凝公他亲作《八渐偈》。可视为他与禅僧往来问对的一个标志,也表明白居易在凝公的接引下,已经对禅理有了较深的体悟。
此后,白居易还师事过马祖道一的.法嗣惟宽禅师C55-817)。白居易曾向惟宽禅师请教:
“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禅师说:“用身修持,是戒律:用口宣讲,是法义;用心实践,是禅义。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应该合一而修,怎么可以分开呢?”白居易问:
“既然身口意没有分别,为什么要讲修心呢?”禅师说: “心,本无损伤,原不必修。说修,是要人无论垢净,都不起念头而已。”白居易又问:
“垢念,可以拂拭。说不起垢念,是对的。怎么连净念也不能起呢?”禅师说:
“这就好比人的眼睛,不能有沙尘。金子虽是珍贵的东西,但金屑落入眼睛也不舒服。你看看天空的云吧,乌云能遮蔽青天,白云也一样遮蔽青天呀!”
白居易不仅从惟宽那里受到禅理思想的点拨,而且还在杭州刺史任上,得到鸟窠禅师的教化。元和十五年,自居易任杭州刺史,听说杭城有位鸟窠禅师,道行高超,缘于对禅宗的推崇和对禅师的崇敬,白居易于是亲自前去拜望。当时,鸟窠禅师见杭州秦望山松林繁茂,盘曲如盖,便在树枝上蟠曲而坐,在他坐的树枝旁边有一个鸟巢,于是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鸟窠禅师。
白居易见到鸟窠禅师,看着树上危险的鸟窠,对禅师说道: “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啦。”
鸟窠禅师回答说: “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
白居易不解地问: “我身为要员,镇守江山,有什么危险可言?”
鸟窠禅师回答说: “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
白居易若有所思,又换了个话题,问鸟窠禅师: “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讥笑说: “这话连三岁小孩都会说。” 。
鸟窠禅师说: “虽然三岁小孩能说得,但八十岁老翁却未必能做到。”
白居易豁然开悟,对鸟窠禅师更加敬重。此后,他经常去亲近鸟窠禅师,从禅师那里感悟到更深的禅理。
白居易通过与禅僧往来论道,对禅宗悟解劝力也日渐深厚,作为一个诗人,他经常将自己对佛教的见解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读禅经》: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由此不难看出他对佛教和禅的领悟程度。白居易还在其《赠杓直》诗中云:
“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他还在诗歌中说:
“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他曾观照自己的前世为诗僧:
“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由此可见,白居易已经将参禅作为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白居易在晚年之后,对佛教的信仰开始由早年的崇奉禅宗转向对净土的信仰。白居易对净土的信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弥勒净土的信仰,二是对弥陀净土的信仰。尤其是后期对弥陀净土的信仰,成为白居易晚年的主要信仰。
一、白居易的弥勒净土信仰
白居易由禅宗转向对净土的信仰是从弥勒净土信仰开始的。唐大和九年(816)夏,白居易63岁,他在东都长寿寺与大比丘道嵩、存一、惠恭等60人,以及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共80人受八关斋戒,祈愿往生兜率陀天弥勒净土。从此他的信仰由参禅开始转向了净土。当时与白居易一起受戒者,施舍净财请人画了一幅《兜率陀天弥勒上生内外众图》,
白居易亲自为之作赞。开成五年(840)他又作了一篇《画弥勒上生帧记》,他说:
“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表明了他对弥勒净土的坚定信仰。据《全唐诗》载,白居易还作诗表明自己对弥勒信仰的虔诚:
“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此说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白居易还作有《画弥勒上生祯赞》赞文序言如是:
“曲躬合掌,焚香作礼,发大誓望,愿生内宫,劫劫生生,清静供养”。又云: “有弥勒弟子白乐天,同誓愿遇是缘,尔时稽守当宋下生慈氏世尊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
“百四十心,合唯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从以上的诗文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在接受弥勒净土信仰之后,不仅与许多同道发愿往生弥勒净土,而且供奉弥勒菩萨像,朝夕焚香礼拜,口称弥勒名号,求生弥勒净土。
★ 人生与佛缘诗歌
★ 佛茶与诗歌介绍
★ 我的梦游记
★ 美文:三分禅
★ 舞缘的初中作文
【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精选9篇)】相关文章:
轻风抚水,彩云追月散文2023-06-01
吉林长白山放山习俗2023-05-09
长白山的导游词作文2022-06-16
经典语录88条2022-09-12
乡村旅游营销口号2023-03-18
灵山大佛导游词2022-05-08
七夕寄语2023-05-19
盛开的缘抒情诗歌2023-08-07
参不透红尘恋诗歌2022-08-29
初中生赏月作文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