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之六((集锦7篇))由网友“Oliw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将相和》 之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将相和
将相和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导入新课,边听边想:
(1)“将、相”分别指谁?
(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
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将相和》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
完璧归赵(1一10自然段)
渑池之会(11一15自然段)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小组学习
(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2)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生字新词。
(3)质疑。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四、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从检查预习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知道文章写的是哪三个故事,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编排课本剧。
活动目的: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将相和》 之三
《将相和》 之三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三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
篇4:将相和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明知秦王是想骗走和氏璧,可是没有办法,有一个叫蔺相如的,说愿意带着和氏璧去和秦王换城。
到了秦国,只见秦王拿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赞赏,就口不提十五座城,蔺相如看了看,找借口说这块璧有毛病威胁秦王交出城,还要办一个隆重的典礼,秦王只好答应。可蔺相如却偷偷把玉送回赵国,秦王只能把蔺相如客客气气送回赵国。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面,赵王又让蔺相如同行,让廉颇在边界做好准备。会上,秦王叫赵王击缶,赵王不好推辞,击了一下,蔺相如看到很生气,叫秦王鼓瑟,秦王没办法,只好鼓了一段,秦王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
蔺相如立了功,封为上卿,只为比廉颇高,廉颇很不福气,想要为乃难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较小事,是廉颇很惭愧。
廉颇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篇5: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经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后便想把和氏璧骗到手中,于是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赵王知道后心里很是着急,突然,有人说蔺相如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便把他请了过来,蔺相如愿意带和氏璧前往秦国,到了秦国后,蔺相如进宫拜见了秦王,献上了和氏璧,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此情形,知道秦王不想拿城换璧,便上前说:“秦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说着指给秦王看,秦王看了后,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说:“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如果您逼我,我的脑袋就璧一起撞到柱子上去。”举起手来就要撞,秦王怕他撞碎了璧只好答应了他。”蔺相如,说:“要举行个典礼他才肯交出。”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叫手下人化了妆,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去了,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为大夫。
后来,秦王又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去后,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看不过眼,就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不服气,蔺相如的一句话,让廉颇负荆请罪,后来他们俩一起保卫赵国。
篇6: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秦王给赵王写信,想以十五座城换赵王的无价之宝和氏璧。赵王怕秦王派兵来进攻,只好让蔺相如去会见。蔺相如发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以办典礼的名义拖延了时间,让手下偷偷地带和氏璧回国。蔺相如立了功,被赵王封为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听了蔺相如的建议赴会,并派廉颇在边境守卫。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蔺相如见赵王受侮辱,要与秦王拼命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只好击了一下。秦王没占到便宜,因害怕在边境做好准备的廉颇,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想让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却处处回避他,并对手下解释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廉颇听到这话,觉得自己没有顾全大局,真不应该,于是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蔺相如知道后立即出门热情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篇7:将相和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秦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而企图骗取赵王得到的和氏璧,赵王把蔺相如找来商议,蔺相如自告奋勇去秦国,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居心不良,于是利用妙计取到和氏璧,用缓兵之计,将蔺相如派人悄悄的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客客气气的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功,被封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大臣都说秦王居心不良,去会有危险,不去又有失风度,蔺相如说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得好,赵王才让蔺相如随行,让廉颇护送。亲王命令赵王鼓瑟,让人记录下来侮辱赵王,蔺相如看不下去,便强逼秦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便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又立功,被封为比廉颇高的上卿。
廉颇不服气,便想和蔺相如大干一场,蔺相如就懒得跟廉颇见面,手下人问他为什么,蔺相如说他是为了国家利益,廉颇听了很惭愧,觉得蔺相如说得对,于是背上荆条负荆请罪,他们两个从此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
【《将相和》 之六(集锦7篇)】相关文章:
陈涉世家文言文及答案2022-05-18
陈涉世家课文翻译2023-07-12
“三案六环节”之教案2023-09-20
陈涉世家 翻译2022-10-06
影响巨大的书籍:《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2022-05-07
高中语文《陈涉世家》教案2023-06-26
陈涉世家教案2022-08-11
陈胜吴广起义口号2022-08-29
陆游的诗有哪些2023-03-24
陆游的诗己酉元旦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