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汁肉夹馍的散文(精选9篇)由网友“憨批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腊汁肉夹馍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腊梅花散文
腊梅花散文
小区的一角,空气中弥漫着带着淡淡甜味的浓香,这分明是腊梅花的味道。循着香味一路寻过去,在房屋的另一端,一棵腊梅正旺盛地开着,一树的金黄。
尽管腊梅带个梅字,其实不是梅花,但我可以敢说许多世人,包括许多文人雅士,都一直以为腊梅就是梅花,于是把一些本该属于腊梅的溢美之词都送给了梅花,比如像“寒梅傲雪”,“岁寒三友松竹梅”等,因为腊梅开放在一年中最冷的腊月,真正傲雪凌霜的应该是腊梅。梅花开放最早也得是早春,才有寒梅迎春早之说,不过此时早已过了立春时节,下雪也是少了许多,哪能那么容易傲雪。腊梅和梅花完全不是一个植物家族,不过汪曾祺大师倒是识得腊梅,还写了一篇名曰《腊梅花》的美文,收录在《人间草木》散文集中。
我喜欢腊梅,喜欢它在万物凋零的冬日迸发出的无限生命力。凛冽的寒风中,枝头的寒冰把一朵盛开的腊梅花包裹成亮晶晶的一坨,待到冰雪消融,可那朵花还是旺盛地开着。我喜欢腊梅,还喜欢它开得热烈。单看一朵,腊梅花真的算不上好看,才不过指端一般大小,也没有多彩的颜色,但每一根枝条上都争先恐后地密密匝匝地缀满了花,看不出还有哪一根是空闲的枝条。它们满含生机地开着,浓香随之弥散,空气也变得有点粘稠了,恰如走进了面包房一般。
因为喜欢,总想着栽种一棵,但又担心那么大的植株,种在小小的花盆中不能长得茂盛。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忍受不住心中的那份挚爱,在花盆里种了一棵,放在狭窄的阳台上。
花株很大,是在老桩上嫁接的。花买过来前应该是种在地上花圃里的,花市里摆卖时带着土球,花都盛开了。花心是紫褐色的,这是名种,即所谓“檀心磬口”,所以蛮贵的。
整个腊月,每当回家,推开门就看见阳台上一树的金碧辉煌,以及扑面而来的馥郁芳香,心情立刻为之爽朗起来。
腊梅花谢也是很有个性,没有缤纷的落英,却是一直在枝头慢慢地萎了,鲜艳的黄色渐渐褪去了,成了半透明的描红纸的颜色,最后消散在从阳台拂过的和风里。
春天到了,花后的腊梅树发芽了,一片嫩黄,生机盎然。到了夏天,该是腊梅树蓬勃生长的日子,可是盆栽的树桩却显得没有生气,勉勉强强地活着,这应该是花盆太小的缘故。像这样的大棵,应该种在地里,最起码也得种在缸里,可是我乃刚刚温饱有余的平民,哪能有得带花园的'住宅,就是阳台也是小得放不下一口大缸,何况这阳台是内置式的,放在阳台的腊梅树,每日承接的雨露阳光是少之又少。我有点悲怜地看着无精打采的那棵腊梅,这样的长法,到了冬日,非但不能开花,能不能成活都是问题。思考再三,决定把它带到江苏老家,老宅带着一个硕大的院子。
趁着国庆回去,就连盆带土地搬去了,三百公里的路,还是费了一些周折。看着我不停地挖坑,在瞅瞅旁边蔫不拉几的一棵,种了一辈子田的老父亲有点不屑一顾,“这样的也能活?”
我照样是不停地忙碌,心里想:“反正我尽心尽力,活成活不成就看它的造化了。”
那年冬天,父亲打来电话说那棵腊梅花活了,长高了不少,开了许多的花,周围四邻都能够感受到它的香气。我无比惊讶,看来这腊梅花树的生命力确实顽强,狭小的花盆限制了它,一旦得其理想场所,生命力就旺盛地爆发了。难怪在老家的一所寺院里,一棵腊梅花树据说是宋代的,可是看看那最粗的枝干也不过才海碗口粗细,咋看也不像宋代遗留的古树。再一打听,原来的古树已经毁于战火,现在的这棵是其残存的根部蘖生出的,咂舌之余,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力之强大。
第二年的春节来得早,我在除夕回到老家,院子里还弥漫着浓香,腊梅花仍旧挤在狭长的枝条上,尽管一些花朵已经萎缩了。可以想象在盛花期间,该是多么美妙的场景啊!
旁边的老父亲在笑眯眯地看着,自言自语道:“这花呀养在盆里,你忙里忙外地侍弄,它就是不长,现在一接地气,长得那个旺呀!”
父亲的一番言语,我听起来与其说是对这腊梅花树的评价,还不如说是在评价他们自己。自从我在上海安家后,一直希望他们住到城里来。他们在上海呆不了几天就浑身地不自在,说是不如在农村里舒坦。
以后这棵腊梅花就在老家扎了根,每年都繁花似锦地开上一回,香气四溢。每年腊梅开花的时节,父亲总会打个电话告诉我,听着他电话里敞亮的嗓门,我能感受到老父亲跟腊梅花一样的旺盛生命力。
十几个年头过去了,腊梅树桩的根部已经茶碗口粗细,枝干也越发繁茂了。我居住的小区的腊梅开了,老家的腊梅也该是黄灿灿地绽放了……
篇2:腊头鱼散文
腊头鱼散文
腊头鱼,就是人们俗称的河豚,一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据说是因为其体形似“豚”,常于河口捕到而得名“河豚”。我国地域辽阔,因为地域文化不同,所以各地对于河豚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比如江浙一带称它为“气泡鱼”、“吹肚鱼”、“气鼓鱼”,而在广东则称它为“乖鱼”和“鸡抱”,听起来有一种萌萌可爱的元素在里面。不过,这倒是与它防御外来侵略,快速地将水或是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瞬间将整个腹腔迅速地膨胀成为圆球状吓退掠食者时的那个样子很是贴意的。在我的故乡渤海湾,人们则是一直把河豚称为腊头鱼。
常言道:“吃了河豚,百物无味”,这便有了“拼死吃河豚”之说。据史料记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就有食河豚之人,而河豚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六朝建都南京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豚饮食文化得以兴起和广泛流传。翻开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吴王曾经将河豚这种口中极品美食与美女西施相比之流传。到了宋代,又有著名诗人梅尧臣在《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謢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这一即兴诗文中,不仅借咏河豚又隐讽了其当朝社会之风,还将河豚的价值、形态、味道、毒性之害等活灵活现的描写出来,恰到好处地融于每一句诗中。其诗率然成章,物状鲜明跃然眼前,不仅让读者对河豚之美味浮想联翩、垂涎三尺,又不得不令人对其生畏,其意味深远。据说,因为此诗作,还有人给了梅尧臣一个“梅河豚”的雅称呢。
南北有别,诗人是在江南的春天品河豚的美味,而我北方的故乡,只有等到了秋、冬两季,才可以真真切切地让你的舌尖满足了欲望。而记忆里最深的,还是每年冬天吃腊头鱼冻的那些事。儿时的故乡,海阔无边,没有任何污染源的侵蚀,大海回馈于人类的物产更是丰富多样。到了秋天,码头上一派繁忙景象,就如那首老歌中唱的一样,“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那个时候,腊头鱼可不像现在这样的金贵,常常是不招渔民们待见的一种鱼。卖不上几个钱,原因是因为其毒素大多,收拾起来比较麻烦。现在想想,在那个只图温饱的时代,故乡人是无暇顾及其美味与否的。那个时候出海的渔民,若是捕捞到腊头鱼,看到它气鼓鼓的样子就觉得讨厌,干脆直接把它扔到海里去。有的渔民若是当时来不及将捕捞到的腊头鱼扔到海里而随船带回来,也会将渔船上的腊头鱼扔在海滩上。若是左邻右舍有喜好食之的,用鱼篓拎回家送给左邻右舍也是常有的事。常常是篱笆墙的这边一声:“三娘,给您几条腊头鱼。”篱笆墙的那边自是笑呵呵地回应:“哎呀,谢谢他二婶了,今年冬天又有腊头鱼冻吃了。”一只偷腥的猫在女主人的脚下,伺机想抢劫它嗅觉中的美味,“喵喵”地叫个不停。“你这只馋猫!去、去……”篱笆墙两边一老一少两个女人的笑声混在一起,一个个祥和美妙的音符从院子里飘出一首优美的“渔家乐”。也有勤快的渔民,将腊头鱼留下来精心地去除其毒素的部分,洗干净将其悬挂在自家院墙上让它自然风干,等待冬天作成腊头鱼冻再吃,那可是美味呢。在我记忆里,那个时候的故乡人是很少像现在这样在秋季吃腊头鱼的,我一直不解其原因。后来,无意中在网上读过一篇关于腊头鱼的`文章,说腊头鱼经过秋冬两季的风干可以去除残留的毒素,这也许就是那个时候的故乡人取信于此,一直喜欢在冬天吃腊头鱼的一个原因吧。可以这么说,我和我前辈的故乡人,都是吃着腊头鱼长大的,而且是天然野生的。如今市场或是餐厅里的腊头鱼啊,基本上都是养殖的,是难寻天然野生之味的了。记得有一次跟朋友们聊起腊头鱼时,跟他们说我是吃腊头鱼长大的,我这样的经历,曾经让那些一直在城里长大的朋友们露出惊奇:“不会吧,原来你是吃着毒鱼长大的啊!”“腊头鱼不是有毒吗?你就不怕死啊?”“我这不是活生生地在你们面前吗?”我微笑以待。
记忆里,故乡人没有一个是因为吃腊头鱼而死的啊!其实,杀腊头鱼是有技巧的,尤其是现在国家有规定,必须是取得相关资质的人才可以宰杀腊头鱼的。如果真是拼死吃腊头鱼,那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人的生命可是只有一次啊。不过,有一个故事,或许可解吃腊头鱼的人为什么不死之原因。相传,某海边住着一户渔民,他们常年以捕捞为生。有一年光景不好,出海没有什么收获,再加上渔霸的横征暴敛,所剩无几。眼看着快过年了,渔民一家四口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日子没法过下去了,男人望着滔滔的大海寻死的心思瞬间袭来,一转念家里还有娘三个呢。低头,看到被人嫌弃在海滩的腊头鱼计上心来。心想,死也要和他们娘三个一起死啊。男人拿着从海滩捡来的腊头鱼走回家,准备和家人吃一顿最后的午餐共赴黄泉。饿的嗷嗷叫的一双儿女看到男人手中拎着腊头鱼回来,高兴的直冲女人蹦脚,“妈妈,爸爸捕到好多鱼哦,我们有鱼吃了,过年啦。”儿女自是不懂腊头鱼其毒性,女人接过男人手中的腊头鱼,明白了男人的意思。女人流着眼泪默默地把腊头鱼拔开膛、破肚,去除内脏,再将其洗干净放进大铁锅里加水一起煮,随手从放在灶台边的柳条篮子里,取出早上在盐碱滩上采挖来的以待充饥的野蒜放进锅里,一时间鱼香、蒜香随着水气缭绕飘香。围在锅台旁的一双儿女眼巴巴地瞅着大铁锅里的腊头鱼随着沸腾的水翻滚,“好香啊,我要吃那一条,那个大。”儿子尚小,指着大铁锅里其中的一条大的腊头鱼说。此时女人的眼泪顺着两腮直流,“可怜的儿啊!”女人的心里那刻是百味翻腾。一家人食过香喷喷的腊头鱼后,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不知不觉熬到了天黑,一家人居然安然无恙。女人和男人默默地望着一双在活蹦乱跳玩耍的儿女,拥在一起,“媳妇,看来天不绝我们一家人的命啊!”后来,海边的人们开始相传,说野蒜可以解腊头鱼的毒。我不知道故事的真假,不过故乡人的确喜欢在做腊头鱼时放上一把野蒜,蒜香浸入到腊头鱼里相互融合还真是天然的野味香呢。
故乡的冬天,海水结了冰,像是睡着了。秋天繁荣的码头,此刻是一条条木船排得整整齐齐等着你检阅似的。故乡的巷子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雪。麻雀在房顶上迈着小雀步从东边溜达到西边,篱笆墙边猫和老鼠捉着迷藏,家狗也不时地会冲着乱窜的老鼠“汪汪”几声。猫冬的故乡人,开始准备熬制腊头鱼冻了。记忆里,腊头鱼冻是故乡人冬天里的一道家常菜。我家的腊头鱼都是我的母亲从外婆家里拿来的,外公、外婆心疼我的母亲和我们,知道我母亲养育我们的艰难。记得冬天每次去外婆家,外婆家的外墙上挂着的风干的腊头鱼就会勾出我的馋虫来。我常常是站在墙下,去数外公挂在墙上的腊头鱼。每次外公看到我的小手指头点着一条条挂在墙上的腊头鱼数着数,外公是懂我的,他不跟我说一句话,定会从墙上取下四五条风干的腊头鱼。然后会对外婆说:“包起来,给孩子带上吧。”外婆自然是打心眼里高兴,母亲背回来的包裹里,常常不只是有风干的腊头鱼,还有外婆做好的咸鱼干。我的外公个子不高,话语不多也不喜欢笑,但却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他从来没有直接问我是不是想吃腊头鱼之类的话。如今,我再也没有机会去数外公的那些挂在墙上的腊头鱼了,因为外公去了遥远的天堂。
记得每次从外婆家拿着腊头鱼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就开始期盼着巧手的母亲回家赶紧给我们熬制成腊头鱼冻吃。儿时物资贫乏,哪里像今天有这么繁多的食物让你入口啊,所以总是巴不得有可食之物快快游到嘴里来。“妈,回家就可以吃上腊头鱼冻了吗?”等不及的总是会脱口而问。“傻孩子,回家得泡上两三天才可以熬成冻啊。”母亲每次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解释。回到家,母亲就开始忙活起来。冬天水缸的水也是冰凉刺骨的,母亲爱干净,一遍又一遍的洗去腊头鱼上的尘土,常常是一双粗糙的手冻得通红。接下来母亲会把洗干净的腊头鱼放进一个黑瓦盆里,再放入清水浸泡。大概得需要浸泡三天左右的时间,风干的腊头鱼经过水的浸泡后鱼肉开始有些回软,等到它的鱼皮泡软到可以剥离下来的时候,母亲会把泡软去皮的腊头鱼切成小方块以待熬制。腊头鱼的鱼皮也是不能小觑的,接下来它还会有传奇和精彩奉献呢。这个时候,早就泡好的黄豆也该上场了。母亲将泡好的黄豆、切好的白菜、腊头鱼逐一放到大铁锅里,再加入适量的盐和水,无需任何调料,点火开始慢慢熬制。灶膛里的火随着风箱发出来的“呱哒、呱哒”的声音越燃越旺,开锅了,再转成温火继续熬制。盐和水的放入,在巧手的母亲那里自然是拿捏的恰到好处,熬煮成的腊头鱼冻定是不咸不淡、不稠不稀,结成的鱼冻才会肉鲜有嚼劲、冻滑不失弹性,入口味道鲜美极了,令人你回味无穷。“呱哒”声停止了,大铁锅里随着水气溢出来的鱼香飘来飘去,母亲将熬制好的腊头鱼汤盛在一个大瓦盆里,放在院子里的大缸里以备被院子里的家禽偷食。炊烟升起又飘远,月夜宁静。村庄睡着了,瓦盆里上演着一场充满凝聚力的再融合。第二天,掀开大缸上的盖帘,瓦盆里已凝固成一坨晶莹剔透。故乡的冬天,每天就着腊头鱼冻过活,那叫一个美滋滋啊。
享受美味之时,不会忘记让腊头鱼的皮出来讨彩。儿时农家孩子的玩具几乎都是自己或是家里大人帮着做的,比如柳笛、弹弓等。腊头鱼的鱼皮因为经历了秋冬两季的风干更具了韧性,淳朴的农家人取材有道,将腊头鱼皮做成拨浪鼓是儿时有乐趣的事之一。儿时故乡一草一木几乎都会变成我们手中的一种玩物,记得我们做拨浪鼓时,就会首先找一节高粱秆备用,再找一块硬纸壳、两段细铁丝、一节细麻绳和几个图钉,最后还有两颗草珠子。等这些东西备齐,制作腊头鱼皮的拨浪鼓就可以开始了。先根据腊头鱼皮的大小裁好硬纸壳的周长,在居中的位置按高粱秆的粗细打个洞,刚好让那节高粱秆插入洞中做鼓柄。然后将裁好的硬纸壳卷成一个纸筒,用糨糊把纸筒粘牢做鼓身。接下来把事先准备好的腊头鱼皮箍在纸筒两侧做鼓面,最后把已经串好草珠子的麻绳用图钉钉在纸筒的两侧做鼓耳,此时才算大功告成。手巧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会在腊头鱼皮上用蜡笔涂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看上去像模像样的,可与走街串巷的货郎那里卖的那些拨浪鼓相媲美,甚至不逊色于它们。腊头鱼皮做成的拨浪鼓的声音富有明快的节凑感,悦耳动听,是人间佳音。如果你静下心来静听,仿佛会有海的声音丝丝入耳。这是腊头鱼身上独有的气息传递给人间的美妙,不得不让你会爱上它。我就很爱腊头鱼皮做的拨浪鼓,那小小的拨浪鼓,轻轻一摇,不知道曾经摇出多少我童年的快乐和梦。
如今,我已是人到中年,童年的一些快乐和梦都成为遥远。可是,唯独对故乡腊头鱼的记忆依然是那么的清晰。尽管我离开故乡近四十年了,可记忆深处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依然难以忘却,腊头鱼就像是故乡的一个符号一样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我想,那不单纯是对故乡一种美食的回味,而是一种乡恋,更是一丝乡愁在骨子里的漫延。
篇3:腊梅花正开散文
腊梅花正开散文
昨日早间,即兴写了一首诗——《寻梅》。午后,又兴致勃勃的到大观园去看看梅花是否开了。进了大门径直去了拢翠庵。走进庵里,我惊喜的看到红梅、粉梅、黄腊梅都开了,那叫一个漂亮,可以靓瞎你的眼。我闭上眼睛深呼吸,想品嗅梅的芳香,可什么也闻不到。难道是我的嗅觉出了问题吗?伸手抚梅,方知是绢花,有点小小的扫兴,但这绢梅花还真能以假乱真。园林工人为了美化园子,将绢花襄在梅枝上,可谓用心良苦。
再往里走,一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面而来,我便寻香而去……近前是一颗腊梅树,黄色的花蕾,像是娇羞的少女半遮着脸 ,似开非开,可梅香四溢。这是园子里唯一正在开着的腊梅花。我守在树旁赏着梅,嗅着香。园中游人稀少,大概是冬季的缘故吧,时有三三两两的人经过梅树,闻到梅香,脸上不尽流露出欣喜,都要在树旁止步,观赏梅花,还不停的议论……
据百度百科介绍:“蜡梅属,落叶灌木,常丛生。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无毛,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内弯,无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果托近木质化,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冬末先叶开花”。
腊梅还有别名:金梅、腊梅、蜡花、蜡梅花、蜡木、麻木紫、石凉茶、唐梅、香梅。腊梅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药用价值。
古往今来,爱梅、喜梅、赏梅、赞梅、画梅的人士比比皆是。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当属第一。梅的品格,梅的'傲骨精神无不令人赞赏。梅是百花之中我的最爱,她独秀一枝,她冷艳高贵,她低调不张扬,这是群芳无法比拟的......
我不舍的离开了园中唯一的腊梅树,带着她的芬芳走出了公园大门......
篇4: 乡间腊曲散文
乡间腊曲散文
进入腊月,乡间也热闹了起来。
其他时候,乡间大多是一幅忙碌的景象。细心聆听,会发现除了急匆匆的脚步声,还有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再难有其他的声音。唯有在腊月里,乡间进入了农闲,年也近了,腊月之曲也奏响了。
在年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中,最先引人注意的,是村民们热情的问候和寒暄。年的脚步近了,家家户户都忙着采办年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欢乐。人逢喜事精神爽,有相识的人在路上碰到,少不了一阵嘘寒问暖。走在路上,处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村民们,正热情洋溢地聊着生活琐事。
这首乐曲的另一个音符,便是小孩们的欢笑声。大街小巷,到处是嬉戏玩闹的孩童们,脸上绽放着纯真的笑容。很多孩童的父母,常年都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孩童们的`脸上,时常可看到落寞的神情。如今,年来了,父母回家了,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令他们的脸笑得如同绽放的花朵。
喝酒划拳的声音,是年的又一个音符。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常年在外,天各一方,唯有在过年这样的日子里,才有机会共聚一堂,把酒言欢。说着小时候的趣事,聊着打工时的辛酸,再说说自家妻儿的那点事儿,这个年便充满了温情的味道。
母亲的絮絮之语,是这首乐曲中最温暖的部分。回到家里,年迈的母亲忙着做儿女们喜欢吃的食物,还不忘嘘寒问暖。从母亲口中说出的话,似乎永远都没有变化,如吃饱了吗,穿暖了吗,等等。可每听一遍,心中的感动就增加一分。母亲的絮絮之语,是在外打工的人们百听不厌的天籁之音。
年的乐曲,在腊月里奏响了。回家去,听一听这首温暖的旋律吧!
篇5:鲁迅散文《腊叶》原文
鲁迅散文《腊叶》原文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它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
但今夜它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它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篇6:甲午腊九的散文
关于甲午腊九的散文
甲午腊九记事(二)
琢公闲云
十七,书院门寻觅文房四宝,唯砚台留于墨盒代之。
十八,太乙路修得笔记本,化心头大雾矣。归途过老区师大,结缘学弟,竟长吾龄也。嬉笑至过堂罢,挥手两别。
十九,玄门早晚课已三天,习诵朗朗上口,概吾之道缘天分矣。闲时张贴春联于舍,天地添寿人有善,日月增辉景齐明,大善也。
廿正,椿庭有讯,原上同门喜事,邀吾礼房文书。午正,捎行李于家堂。拟得喜联“凤唱鸯鸣歌欢燕尔,麟祥熊飞梦吉螽斯”,并于老先生处搭手共了喜联执事单菜单活计,因因食果,席食竟香。
廿一,棚下上礼两时辰,米饭炒菜罢,与同村小伙花架食盒至石门汤峪,同心同德又抬得嫁妆归府,二老巧作妆扮,司仪妙口吉言,一大欢喜也。入常凡,得圣真。
廿二,外婆五七,坟前烧纸,沟风已暖。
廿三,焦岱集闹,与吴师摆摊对联书写,借同窗贺卓之力也,不胜言辞,感恩。生意惨淡,拜游却结文友汪君启伟,共进乎。同日了故友孝心之概,录像翻制。其意趁,吾亦欣慰也。
廿四,吴村庙摆摊,围观者众,捧手称赞。同结好友侯家湾叔侄,发菩提心得大道。午后归府,小弟来拜,嬉笑相陪。疯癫间,真理不离,能识否?
廿五,聚仙坊至县城,见同门师傅众人,无能为力,至先生华宇觅茶。同陪者,贺师,王师,闫师,另缘上学堂兄长,皆吾之引航尊者也。
廿六,焦岱集再上,不出王师言,对联过早。春雨午间落下,砸扫街道,吾亦告辞而归。
廿七,时机成熟,吴村庙集上红绿对联共售十余幅。
廿八,前卫初摊,故友加持,看人来人往,结缘众人。至归时,同售十余幅也。店主刁难,理穷而退,惹乡党同笑归。
廿九,家堂歇息余,午正对联十余幅而于叔娘婆爷。午后,老朋友同游至鲸鱼沟大桥,忖心思量,邪魔归正,吾之重任也。
卅正,家堂涤尘,请灵安堂,行礼庙宇,匆匆忙忙。宽心面后,大风起,于远方接来祝福,吾亦送出吾之祝福至夜。斗胆一句,中央文艺晚会真是“蚂蚱引着蛐蛐上坟,一代不如一代也”。千姿百病态,不甚满意,早作休息跨年而去。
匆匆忙忙,立春未及已春光。猛回头,一路景凄凉。梦中逢,大善大德,鸟语花香,人间天堂。
乙未初一子夜琢公闲云于榻中
篇7:过腊又逢春散文
过腊又逢春散文
入冬前,家兄用微信发来一组视频与图片。我急急忙忙地一个个打开,一张张放大,心里立即被乡愁结结实实地填满,然后胃里便一阵痉挛,接着心里疹得慌。
那是一组故乡老屋的影像资料,去年清明回乡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相隔不过半年之久,可那场景还是把我给震撼住了——泥土与砖石错位的前廊,几欲倾覆的屋檐,周遭坍塌的厨房,瓦砾屯积的猪房,杂树丛生侵入邻舍的后院,泥土与鸟粪掩埋的臭水沟——荒芜!荒凉!荒废的家园!
三十年前,父亲坐在洒满阳光的新房子里,一手扶在木板钉成的饭桌上,一手夹着一根纸烟。有群扑闪着翅膀嬉戏的鸡仔,挺过一个冬季的寒冷与禁锢,在禾场里撒着欢;一堆春节残留的鞭炮碎片,不肯退出年轮更换的那场庆典与欢喜,被时光的扫把无情的驱赶至谷场边沿,红的绿的在风里飘动、翻滚;门前几棵新植的杨柳强忍着生理期发育的冲动与羞赧,在东来的风里低着眉弯着腰,小心翼翼地隆起嫩嫩的芽苞,一副待嫁春风模样;屋檐上新挂的腊肉被日子捂温身子冒出一滴油悬在空中……父亲看着想着,嘿嘿地笑了。
那是1988年的立春。新建的住房还没有安装窗户,阳光从屋顶的亮瓦与四周的窗空格子里肆意地潜入,像老友一般抚摸着父亲浓密的胡须,腊黄的面庞,削瘦的手指与单薄的裤管。母亲从老屋里端来一碗饭菜,父亲接过,嘴角溢满着笑容。
“终于有一幢五间大的新房子了,敞亮舒爽呢。坐在屋里翻看日历再也不用掌灯了。”
父亲对自己说。
新厨房的土灶台是父亲请小舅打的,可他没有见到新厨房里冒出的第一缕炊烟。母亲每天照例天未亮便起床,开门迎日,放鸡喂食,生火做饭,接着便喊儿女们起床,吃早餐,上学;孩子们上学后,她便扛起锄下地。母亲在田间劳作往往会忘记时间,时常是被牛拉着回家的。
房子是父母亲一砖一瓦挣回来的,为了建房,他们奋斗了三十年。父亲没有住过新房子,一天也没住过。他是在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满足中离去的;母亲则是在对新生活的不舍与叹息中离去的。
三十年的奔劳,那幢房子便是见证,便是离世的'父母亲留给儿女的骄傲。可三十年后,新房子变成了老房子,老房子几乎变成了废墟。
邻居们都说,现在村里人都搬到镇上去了,就不必在老屋上花钱了,反正以后都变成农庄了。
家兄也满是疑惑地问我,“小弟,这房子咱还修么?”
“修,一定得修!不修,咱对不起爸妈,对不住长辈!”
说完这话,我就给家兄寄了一万元钱。决定修房子的几天夜里,老是梦见父母亲。
母亲说,“孩子,这房子你幺幺(旧时农村对父亲的一种称呼)当初建得牢固着呢,倒不了,再说又没人住,就少花点钱吧?”
父亲则说,“村里人都走光了,老大也在镇上买了房,你又去了大城市,都不要这房了,还花这冤枉钱作甚?”
我了解父母,一辈的辛苦,只为了儿女不再像他们一样辛苦!还是大舅说的一番话耐人寻味——“老屋要是倒了,你们父母亲还有长辈们的灵魂住哪?他们走得再远,魂灵还不是牵挂着你们。”
腊月初五,家兄说,房子一期维修工程顺利完工,问我何时回家看看。接着,我接到二姐的电话,她说从省城回去看了老房子。屋里屋外焕然一新,院子建了围墙,厅里倒了地平,前后整了水沟砌了廊沿……要是庭院里能生火做饭就更好了……”末了,二姐叮嘱我说,大堂嫂生病了,病得很重,记得打个电话回去。
晚上,我拨通了大堂哥电话,接电话的却是大堂嫂。可怜她已卧床数月,声音沙哑,羸弱不堪。我与大堂嫂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关于村子,关于农田,关于逝去的亲人,关于她的儿子、孙子……聊得最多的是老屋!她说,你家老屋修得好着呢,放心吧。
我的脑中迅速呈现这样一番景象:一条满布尘埃的柏油路的尽头,连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黄土路;黄土路的尽头是一望无垠的田野;田野的尽头围着一方空地;空地立着三间瓦房;瓦房里灯火昏黄;昏黄的灯下一张硬板床上躺着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老人在垫着稻草梗的木板床上,握着一部常常处于沉默状态的老人机;老人机里装着日渐疏远的亲情;为了续上这份亲情,老人强忍着病痛,不好意思呻吟……”
大堂嫂是一位非常勤劳的人。我每次回乡,大堂嫂都会留我们用餐。她亲自用土灶为我们一家煮一桌家乡菜,让大堂哥陪我们喝点小酒。她自己则为我们端茶倒水,忙前忙后。直到去年回家,病中的她再也没有力气抬起那双布满老茧的手。
我忽然想起我的母亲,想起一辈子与泥土为亲,泥里水里活了一辈子最终变成泥土的母亲;想起她离去时的样子;想起大堂嫂为母亲做的最后一顿晚饭;想到她们终将在天国相遇。
所不同的是,母亲临别时,家里依旧一贫如洗,她的孩子们依旧为着生计而挣扎。而大堂嫂或许是幸福的。她的孩子们有的在镇上买了房,有的在外地建了家。她看见了生活在镇上的孙子、重孙们,看到重孙们终于摘掉了“农民”的帽子。
大堂嫂与我的母亲一样,在那方黄土地活了几十年,劳作了几十年。
春来的时候,赶牛下水,翻泥播种;夏来的时候,除草施肥,灌溉清渠;秋来的时候,收割打谷,扬灰归仓;入了冬,翻地耙田,种麦种菜……到了腊月,又忙着给一个个儿女准备嫁妆,忙着准备年货。而一旦立了春,又开始忙着迎接姹紫嫣红的春天……
几十年的星转斗移,改天换地;几十年的冬去春来,麦黄麦青,稻熟稻落。她们绕着时光转着圈,个体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便是为了成就另一群新生的个体。她们何尝停止过脚步,看一眼身上的衣衫,脚下的尘土,路边的花草,杯里的茶水……她们出生的时候不识自己的名字,不识园里的繁花,离开的时候仍旧不识这个与泥土为敌的世界。
家兄说,大堂嫂这次可能挨不到春,问我春节能否回家?我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
“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从母亲到大堂嫂再到我们这一代;从跨越旧社会到改革开放,从农村包围城市再到城市虚拟化、农村空心化……在生命这张地图上,生死便是主干道,每个人都围绕着主干道,有的划着方,有的划着圆。每个人都在方与圆的空间里行走、奔跑,创造、离去;都曾听着长辈唱着“数九”的民谣长大,长大并趟过生命的秋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遍复一遍,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正如朱儒敦的《临江仙》: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匆匆西沈。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篇8: 西安北院门美食街上的肉夹馍的散文
西安北院门美食街上的肉夹馍的散文
在西安居住二十多年了,去过北院门饮食一条街的次数还真有限。我也知道近些年来,北院门(回民巷)饮食一条街在全国可红火了,只要来西安旅游出差,绝大多数人都要来这里体验一下西安的美食。我今天也去了,刚好是中午一点多,我算是彻底信服了,这里的美食真是多种多样,我都深深地陶醉了。下面,我还是先说说这条街上的肉夹馍吧。
从鼓楼进来,向北就来到了北院门(回民巷)饮食一条街上。这条街不长,也就是三百多米的样子,街道是南北方向,路面足有十多米宽的样子,街道是清一色的长方形地砖铺地,古色古香。街道东边和西边则是一家挨着一家的门面房,这里的房子古朴而大方,大多二层的结构,真不愧是西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走在人群中,有时候都要挤着过去呢。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看着随处可见的外国朋友,真让人觉得这里就是人间的天堂。朋友你要来了,也就会亲身体会到西安旅游、美食的魅力的。再看着街道东边和西边一家紧挨着一家的门面房,就能体会到这里真是寸土寸金。这里的美食早已风靡全国乃至世界,到西安不来这里还真是一大遗憾呢。
在这里,我抛开其它的美食先不说,只说这条街上分布着的肉夹馍摊点。从鼓楼那边进来,沿着街道的东边向北走,我一家家数过来,有七家肉夹馍摊点,大多是在街道的边上开着的,它们依次是:孙家老铺肉夹馍,老白家肉夹馍,刘振扬肉夹馍,贾三腊牛肉肉夹馍,回文肉夹馍,还有两家,没有名字,不过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一家在牛羊肉泡馍馆前,看来是泡馍馆自家的摊点,另一家则挂着纸做的条幅,上面写着――五香牛肉夹馍;在街道的西边从北向南走,有六家肉夹馍摊点则依次是:老安家肉夹馍,老米家肉夹馍,何老八肉价馍,嘹咋咧――老陈家传统肉价馍,老苏家腊牛肉肉夹馍,老十六坊肉夹馍。这十三家肉夹馍摊点,可以说大多都是百年老店,不论哪家都有着历史的传奇。给我的印象是各自经营着,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可仔细观看,还真有着很强的竞争气氛呢。
在这条街上,店面前排队长的有两家摊点,就是街道东边的老白家肉夹馍和街道西边的嘹咋咧――老陈家肉夹馍,这两家店面就像过去的对台戏,还真有看头,无疑是这里最惹人眼球的一道风景。先说说老白家吧,真可谓在宣传上做足了文章,摊点旁的杆子上高处挂着“老白家――正宗肉夹馍”的巨幅锦旗,上面还书写着百年老店,荣登《舌尖上的中国》呢,再看看摊点的左边杆子上则挂着“中央电视台专访老白家”的烫金招牌,就连街道两边上面也挂着醒目的红色横幅:《中央电视台》专访 老白家肉夹馍。看看这些权威性的宣传,难怪来这里的游人在老白家肉夹馍摊点前排了那么长的队,足足在二十米左右,这还是星期一,要是节假日,我想排队的人会更多更多的;再说说嘹咋咧――老陈家肉夹馍吧,这家百年老店也是做足了文章。在摊点的旁边挂着醒目的招牌“陕西电视台专访――嘹咋咧肉夹馍总店”再看看,摊点的正上面也是充分利用了能用的空间,那宽宽的、大大的红底布面上印着“热烈祝贺老陈家肉夹馍――荣登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纪录片《陕西・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这样宣传让人看了自然会有想法的,最起码知道陕西的肉夹馍在美国都扬名了,那广告效应自然就体现着。还有在摊点上面则挂着贴着一幅幅照片的`矩形镜框,有陕西《都市快报》节目的,还有游客拿着肉夹馍的情景等,也少不了外国朋友的照片在里的情景。摊点前也排着长长的队,不过比起老白家来人说还是少了些。在外地人的印象里,都说陕西人实诚、守旧、缺乏自我宣传意识。可今天我在这里看到的,却会让外地人对陕西人看法多少改变一些。这样的宣传力度,是件可喜的事。利用媒体,充分宣传自己就是很大的进步,陕西传统的美食就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走出陕西,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在这里,先不说这两家肉夹馍老店具体的服务、肉夹馍的质量如何,光是这样花大力气宣传自己就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当然了,说到底,陕西人,还是有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再看这条街的其它肉夹馍摊点,好些就没多少宣传力度。像从鼓楼走进来街道东边第一家“孙家老铺肉夹馍”来说,在摊点的后面则是二层店面,门头上悬挂着一副长长的横匾“孙家老铺肉夹馍套餐”在匾的上面还挂着一副竖着的匾,这家店面位置当然要好得多,路过的游人一眼就能看见。虽然是这样,可还是缺少应有的宣传。这从摊点前排队的人数就能看到,也就是十人左右的样子。再说说,街道西边的“老安家肉夹馍”店门口虽然挂着“西安电视台专访”的横幅,但是门前就没多少顾客。其实像贾三腊牛肉肉夹馍,刘振扬肉夹馍,老米家肉夹馍,老苏家腊肉夹馍,老十六坊肉夹馍,这几家老店都是很不错的,在我看来他们的肉夹馍质量比起老白家,老陈家,孙家老铺肉夹馍也不见得有啥差别,或许还高于他们呢。我直接的感官就是,来这些摊点的顾客还是少,也没啥排队的人。这期间,我还跟老苏家的老板攀谈了一会,当说到应该加大宣传时,那位老板却对我就冷漠了起来,唉,这就是典型的陕西人!
可喜的是,在这条街的东边的向北走快要到头的地方,“回文肉夹馍”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服务员统一着装,纯粹的白色,让人看起来都感到舒坦,也感到卫生而干净;这里的服务员看前来都显得年轻而有朝气,看着摊点前排队的人们,还真不少呢。一位美女头戴扩音器,嘴里说着、喊着、微笑着,态度极为和蔼,她的热情,也会招来不少客人的。这家店面的确有着自己的特色。这条街上有着统一的定价,那就是一个牛肉夹馍零售价15元。这家店面的做法就显得灵活多了,也很有人性化的一面,托托馍馍分大小,大的肉夹馍15元,小的坨坨馍耳两个一起夹肉也是15元,这样顾客就有选择的自由。顾客吃的得少的,两个人可以买两个小的肉夹馍,一人一个,省了钱,也杜绝了浪费,这正符合当今提倡的光盘行动,显然很值得推广的。这家店面里的托托馍的做工,我看着都心服了,纯手工,还是木炭火加热,正是过去陕西人传统的打馍方式。不像有些店面,用电烙馍锅来烙托托馍,在我看来,显然是没法跟木炭火打出来的托托馍相媲美的。“回文肉夹馍”也没有啥广告宣传,就是摊点前的电子屏幕招牌而已,可他们的生意还真不错呢,好的服务,好的经营方式也能受到顾客青睐的。
这条街,我足足转了两个多小时,要不是有事要办,我还真不愿意离开呢。当然了,这条街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美食我还没介绍,后面还有机会给大家介绍呢。我也是个热衷美食的人,我很想通过自己的笔把陕西的美食推广出去,把中国的美食介绍给外国的朋友们,这是我的愿望,这是我的想法。当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游客不要光看广告宣传,还要看肉夹馍的质量,盲目跟风也不好。最后,我要说陕西的美食的确嘹咋咧,用“上海的鸭子呱呱叫”比喻一点也不为过,关键是怎样让陕西的美食抱着团走出去・・・・・・
篇9:舌尖上的美味腊蹄子火锅散文
舌尖上的美味腊蹄子火锅散文
在农村,杀猪之后把肉用盐腌制好之后,再放在炕上熏,新鲜猪蹄子经过一到两个月的烟薰之后是最好吃的时候,这时候的猪蹄子经过精盐的入味,烟火的熏制,猪肉的腥气荡然无存,同时有平添一份特殊的香味。猪蹄子有很多做法,唯独觉得猪蹄子火锅才是猪蹄子的极致!猪蹄子分前脚和后脚,一般来说前脚比后脚稍小,但是瘦肉很多,猪后脚又叫“猪膀”,体积分量大,但肥肉较多,吃起来味道稍逊猪前蹄一筹!
腌好的猪肉就可以熏烤了,现在生活好了,制作腊肉不一定非要等到杀年猪的时候,所以这里不少家里两个月前制作的腊肉还存有不少。
在土家族人的家里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房间,房梁上挂满了腊肉,而屋子中间的地上要有一个火盆,用柴火烧火,长期火烤烟熏上面的腊肉。
腊肉是土家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美食,也是过年必备的。腊肉风味独特,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有很多种吃法,可以煮、蒸、炒、炖,还可以做火锅。
土家族人尤其喜欢腊蹄子火锅,选用猪蹄子部位做成的腊肉,这块儿肉有肥有瘦,还有骨头和肉皮,口感比较丰富。首先要把腊肉炒一下。
因为腊肉本身就是用盐腌制的,所以不需要放盐,炒得焦黄之后加入生姜和大蒜,继续翻炒几分钟。然后还要把炒好的腊蹄子放在锅里炖一下,先猛火熬,再文火慢熬,顿时香气四溢,满屋弥漫着腊蹄子的馨香味儿。
怪不得,只要你一踏进土家山寨,那种无以言状的香味儿扑鼻而来,硬是让你把持不住,搅动着味蕾非得把这与土家族、土家山寨与腊蹄子相关的火锅尝它个遍。
烧一灶火,炖一腊蹄,各类蔬菜:白菜叶子、茼蒿、土豆片、香菜、豆腐……罗列周围,花样繁多,还能解了腊肉的油腻。各种美妙,全在一锅腊味,寒冷冬季,边煮边吃,也是能酣畅淋漓吃出一额头汗来的。
土家人,喜欢在每年的秋季将新鲜蔬菜晒干,冬季用温水泡发,合着腊猪蹄一炖,储藏的阳**息便散发出来,满锅柔香……
那地底的清脆,遇上这地上的浑厚,经过慢火炖制,相互吸收和融合,萝卜甜津津透着腊味,腊肉咸津津透着清新。“冬吃萝卜夏吃姜”——我小时候就是被妈妈这句话劝导着吃下第一口萝卜的。
绵绵的洋芋,每一寸都吸收了腊肉的野味,烫烫的,炙热地滚动在舌尖味蕾的每一个角落,暖洋洋地舒畅到胃里。
海带和腊蹄子天然搭配,一锅香炖之后,海的味道更鲜,山的味道更醇,浓香的汤汁养人,进补,喝一碗下肚,四肢舒展……
翠绿的莴笋,切成滚刀片,好像碧玉一般滚进腊蹄子里,吃着有韧劲,有苦香,有回甜,还有来自泥土的久违的清新。
笋干和腊蹄子,是山珍配山肉,官配。笋本身没有什么味道,却在和腊蹄子的交融中寻得美味新生,那美妙的滋味,在下口的一瞬间,在嘴巴里破土而出。
勤劳的土家人,早在三伏天就晒好了洋芋果果。洋芋果果原是土家祖先为储备过冬之物,现在虽然在冬天也能买到新鲜蔬菜,但传统依旧沿袭下来,最重要的是这一劲道鲜香的美味已经深入土家人的骨髓。
炖“趴”的黄豆,有入口即溶的乐趣,混着腊蹄子的香,让人想起湘西的`“那些年成”——要知道在穷日子里,黄豆是用来代替肉类
山药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能轻松地将腊蹄子汤变得粘稠浓郁,但是味道还是清淡香软的,适合老人孩子。
……
我们这里的火锅与腊蹄子息息相关,更说明了腊蹄子在土家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每每一到过年节气,,我们这里的傻女婿们,都要去给丈母娘拜年,不背个腊蹄子就是不懂礼数,可见在腊蹄子在土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想吃到这些原生态的东西吗?
那我在这里就教你一招“腊蹄子火锅”制作的绝技吧!
首先将取下来的猪蹄用火烧。烧的时候先要把火烧得旺旺的,然后就把猪蹄子用火钳夹着放在火上烧,各个部位都要烧到。这时候要掌握好烧的火候,一般烧到猪蹄子的皮发黑,用火钳一刮掉黑锅巴的时候就可以了;
再把烧好的猪蹄子放在水里浸泡一小段时间之后,刮掉外面的黑壳,用水洗干净,这时猪蹄子变得黄金亮色;
接着用斧子把猪蹄子剁成小块,再次清洗一遍;
最后将洗好的蹄子放进砂锅里面用文火慢慢炖(味道醇一些),根据各种的口味可以放入各种调料,但生姜、大蒜是不可少的,炖好即食。
这样炖出来的猪蹄子火锅看起来颜色鲜美,吃起来味香且油而不腻!尤其是最后的汤,独特的肉香混合着一种熏肉味道,真是百喝不厌!
要想做好腊蹄子火锅,从猪蹄子的腌制到熏制,再到烧到煮无不需要巨大的功夫和技巧,一个环节做错,就会影响到味道。
★ 西安肉夹馍作文
★ 品家乡的美食作文
★ 家乡美食作文
【腊汁肉夹馍的散文(精选9篇)】相关文章:
介绍西安作文600字2023-05-13
探寻古城西安的游记随笔2022-05-24
河南白马寺初中作文300字2022-08-02
河南作文300字2024-01-21
我的最爱“端午节”作文600字2023-06-16
介绍西安英语作文2024-04-05
我心中最爱的菊花茶600字作文2024-05-18
美丽西安作文600字2022-04-30
蹭饭小学生作文2023-02-10
清宴幽然散文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