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

时间:2023-05-03 08:06:4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精选10篇)由网友“chenliang334”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欢迎阅读分享。

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

篇1: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

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

如果给孩子设定起跑线,

那么他们的将来早被限定。

《极限挑战》节目组曾经发起这么一个活动。

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嘉宾逐一提问,凡答案是肯定的学生,就能走到下一条线上。

嘉宾问了6个问题。

1.你的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

2.你的父母有没有给你请过家教?

3.他们是否让你持续学习一门特长?

4.你的父母曾带你出国旅游吗?

5.你的父母承诺送你出国留学吗?

6.你一直都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吗?

最后,学生们都站在不同的线上。一声令下,他们拼尽全力向前跑,落在后面的人却无法跑进场馆内。

场馆里的人兴奋,场馆外的人失落,不甘。

这时,孙红雷说话了:“你们才18岁,以后的路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难道就被区区一扇门拦住了吗?”

学生们豁然开朗,撞开了门,最终到达了终点。

黄渤是这么总结的:

“你们现在所在的线,和自己的努力并无关系。”

“落后的孩子,并非不能超越领先的孩子,只要努力,就还有赢的机会。”

-1-

正确认识输赢

何为输赢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部分家长奉为真理的教育观念,他们拼命花钱、花心思,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有优势。

特别是近年来,生活大幅改善,消费水平提高,家长们在教育上花费了更多人力物力。

(灰色字体)

孩子3岁时就已经给他们报兴趣班...

孩子6岁时及已经给他们报补习班...

孩子12岁时机已经规划好出国留学...

孩子15岁时已经给他们买车买房...

而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的家长,慌得恨不得用鞭子敲打孩子,让他们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广西的一名父亲,因为家境贫困,深知自己无法给孩子更多东西,唯有教育不能落下。

孩子成绩下降了,他就又打又骂,骂他“窝囊”,骂他“丢脸”。

孩子班里的成绩下降了,他跑去学校让科任老师“下课”,别影响他的孩子。

可谁能想到,一直以来都很争气的孩子,在最后高考时,只考了个三本院校。

气得这个父亲当天心脏病突发死亡。

而这个被嫌弃的孩子,2年后因为失恋,在学校内跳楼自杀。

留下孤苦伶仃的母亲,和一个完全破败的家。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宽松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自由成长;狭隘的教育观念,只会将孩子逼上绝路。

对于成功的定义,向来不能流于狭隘,并不是成绩高就等于赢了,也并不是起点差、成绩差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就是“loser”。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那就是——和自己比较。

和别人比较,你永远都追赶不上他人的步伐。

和自己比较,你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少进步空间。

-2-

练就专注的能力

马克·吐温说: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连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专注,绝对是发展自我、发展事业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诗人专注于文字世界,所以创作出精妙绝伦的诗歌艺术。

画家专注于色彩世界,所以创作出炉火纯青的传世作品。

科学家专注于科研创新,所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所以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家里亲戚有一个小孩,从小就十分好动,父母长辈们都管不过来,很是头疼。

我曾经观察这个小孩,却意外发现,她并不是天生好动,只是她周围的环境让她“静”不下来。

桌子上,茶几上,书架前都摆着各种各样的糖果、零食。

家里老人喜欢逗小孩,时不时就把小孩唤到身前玩耍。

房间比较杂乱,各种玩具随处可见。

我建议这个妈妈专门给孩子开辟一个“私人空间”,颜色单一,干净整洁,不放零食和玩具,让孩子在这样的地方,在一定的时间里,只开展一个学习任务。

很快,妈妈发现孩子在识记上特别有天赋,5岁的年纪已经认识几百个字。

更难得的是,只要她安静下来就会很认真地写字,眼看着字也越来越好看了。

教育专家认为,与其花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不如尽早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古语有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专注力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是成大事的关键,也是完善自身的基本素质。

-3-

做孩子的榜样

每个家长都会想,究竟什么才是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准。

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机器,还是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是让他们把成绩当做成败的唯一标准,还是让他们意识到,人生还有更多可能性?

拿第一,争状元,考上一流大学,进一个很好的公司,做一份安稳的工作?

还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呢?

其实每一条路,都可以成立,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该做些什么?

自从孩子进入校园后,大部分家长都把教育的责任推给教师:

孩子成绩下降了,就是教师的责任;

孩子闯祸了,就是教师没管好。

但是一来,教师不可能兼顾所有孩子;二来,教师的身份决定他们的管教是有局限的。

●教师无法保证孩子良好的品性;

●教师无法培养孩子的意志;

●教师无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教师无法给孩子读书的兴趣。

这一切,都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慢慢渗透,才能帮孩子逐渐完善自我。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怎么做,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模式。

古语有言,“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为他们营造发展专注的成长氛围,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

做好自己,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篇2: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近年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这样一句误导家长的话,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想通过各种补习班让孩子早些起步。

假期将至,紧张的校园生活结束了,另一个学习开始了――“假期补习班”。这个时候,父母开始为孩子精心挑选了自己满意的补习班,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可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纷纷走进各种补习班。

然后就有人这样说,如果把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这时父母又担心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无论是谁,这短暂的学习时光也不过是区区十几年,好比短跑一样,作为父母的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估计没有父母会把自己孩子的一生看作是长跑,让孩子慢慢地跑。

要我说孩子的成长就好似一场马拉松比赛,在保存实力的同时,掌握方法,这样才可以坚持到最后。就比如现在的孩子,他们没有一定的阅历,然后就给孩子学习一些与其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反而往往会产生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怎样看待这个感兴趣的程度我认为,除了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外,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则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再比如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人都买了汽车,特别是买新车的人都知道,新车都有磨合期。在磨合期里,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以后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成汽车的话,童年就是人的磨合期。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知识不是万能的,不是有了高分,就说明孩子优秀,它需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有时孩子的'主动学习往往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有的学生听话,学习认真,做事有章有法;有的学生油盐不进,你怎么教育,怎么吓,就是无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兴趣。任何人对一件事没有兴趣,做起来不开心,结果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孩子到任何时候都是孩子,无论今天社会怎样发展,孩子的天性是不变的,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任何外力无法改变的,如果一味地“揠苗助长”,那只是一台机器,承载知识的机器,当知识堆积到难以承受时,,孩子就会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到那时父母可就真的是欲哭无泪呀!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也许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也许会输掉人生。

篇3:什么才是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什么才是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小学阶段的孩子,分数考的不好,所谓的特长比别人少,这都不是什么落后的表现。小学阶段真正被落下的孩子,不是分数低的孩子;是那些学科基本素养没有培养好但考试成绩却很突出或过得去的孩子(当前的小学考试很难测定孩子的学科素养)。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基本就以为孩子没问题了,其实问题大了。只不过小学阶段问题没有爆发,到了初中就能看出来,特别是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学期。因为小学积累的学科素养到了初中就会有相当的体现了。很多家长以为,小学对于初中的主要价值就是小学知识学得好,初中学习一定没问题。其实不然,初中生的竞争当中如果从小学找基础型原因的话,相当大一部分不在于小学知识的扎实程度,而在于小学书面考试中目前无法测度的学科基本素养,是这个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孩子之间的竞争能力。而这些学科基本素养所决定的能力又转化为科学的考试(当前初中考试我个人认为不太科学)中的分数。

小学阶段,通过考试折射出来的孩子在知识学习方面的暂时落后,其实不是真正的落后。如果暂时牺牲了一点分数上的要求和期待,而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学科基本素养,为后期的学习奠基,这个暂时的落后就是明智的、理智的。

其实 对于小学生而言,成绩多少不重要,因为小学是奠定学科基础素养的关键时刻,而不是应试的关键阶段。拿英语为例,发音的标准与否、音标识读的准确与否、语调是否符合规范、大纲要求的.基本日常用语是否会用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在小学阶段的英语考试中很难体现的那么完整,其中绝大部分都无法通过当下的小学英语考试得到体现。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英语很好的学生,初中后掉队的也不少的原因之一。因为,认为100分了,就认为所学的东西都会了,其实不然。数学和语文同样存 在类似的情况。一句话,小学生不要以成绩为标准看孩子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更加悲观(其实是更加实际)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其实,那些孩子早就在就读小学以前已经被落下了,只不过是因为小学之初的评价机制把这些给掩藏住了而已。暂时的分数上的“养眼”,更加坐实(或加剧)了原先就已经十分不妥的教育方法。如果家长不醒悟越往后,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初中阶段就显露了,算是运气了。但能够抓住运气吗?”(一位网友的观点)

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而言仅仅看分数是远远不够的 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如果一味盯住分数和名次,认为分数高,名次靠前孩子就学得好。这个看法会在相当大程度上让这样的家长在日后付出代价。

小学阶段孩子的数学能力和素质,其实也不是仅仅通过分数就能够看得出来的。小学数学当中,有些概念对于有些孩子而言理解起来就比较慢,所以从分数上看肯定会比同班同学少,可是他不理解的这些概念到了初中的时候,随着知识量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孩子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拿小学数学为例,在百分数的概念当中,有的学生到了初一才能在逻辑上理解: 用部分的占比来求得整体数量。

篇4: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残酷教育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

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

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从不强迫孩子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

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大人向孩子认错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法律严禁父母唠叨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

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篇5: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论文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论文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夙愿。但是,每年都不乏有一些家长,望孩子成功成才、成龙成风心切,托亲戚靠朋友找关系让未满六周岁的孩子入学就读一年级,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教育法之所以规定六周岁入学,是经过专家的考证、科学的测试,考虑到孩子的肢体发育、心理发育、智力发育,与人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等等,六周岁的孩子才具备了入学就读一年级的条件,也是法定年龄。

有一些家长让孩子早入学,想让孩子早成才,是一种违背规律、不科学的教子育子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老师都有同感,凡未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后,由于肢体、心理、智力等发育不健全,各方面都与满六周岁的孩子相差一截,刚入学孩子就有一种畏惧感,还有的家长抱着孩子送进教室,有的嚎啕大哭,怕上学,怕见老师,更害怕家长和老师谈及学习的事,害怕亲戚朋友问起学习的事,读书、学习、书写、作业都落在后面,孩子想用心赶上去,可能力达不到,可望而不可及,时间久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没了,失去了自信和勇气,会越来越厌恶学习,成为家庭、老师的负担,在家长、老师的眼里孩子成了差生,在同伴的眼里孩子成了笨蛋,小小年级孩子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觉得自己没面子,抬不起头,破罐子破栓。尊敬的家长:请好好想一想,你的选择孩子深受其害,如果孩子失败了,你的家庭就是一个失败的家庭,如果孩子成功了,你的家庭就是一个成功的家庭。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能挑50斤轻松上路,你非让孩子挑100斤,还没上路,小腰板就压弯了。我们何不选择前者呢?

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例子,那一年,我教的是五年级,有一名学生,我发现的他挺聪明的,就是老爱告状,显得有点幼稚,每逢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当我和他的爸爸交流时,他的爸爸告诉我,孩子年龄小一岁。这样的事不止一例,都五年级了还有这么大的差别。还有我的几个同事,提起她因家里没人看孩子,因此孩子早上学,而没有成就学业,后悔莫及,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让你的.孩子早上学,接受了同事的教训,听了同事的建议,我让孩子按部就班接受教育,果然孩子轻松自如,成就学业,今年孩子读研毕业,在昆明一家软件公司就业。

尊敬的家长:孩子是家庭和祖国的未来,千万别因为自己的错误诀择,让孩子在学习中负重前进;别因为自己的诀择,让孩子在学习中失去自尊、自信;别因为自己的诀择,让孩子在学习中失去自重、自爱;别因为自己的诀择,让孩子在学习中失去兴趣、厌学;别因为自己的诀择,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负担;别因为自己的诀择,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没有勇气、面子;别因为自己的诀择,让孩子厌恶上学、厌恶学校、厌恶家长、厌恶老师;别因为自己的诀择,让孩子成为一名学困生;别因为自己的诀择,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选择,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

尊敬的家长:为了我们的孩子成功成才、成龙成风,让我们携手共同遵循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尊重科学,科学教子,让孩子在读书、学习、成长中愉悦、快乐、幸福!

篇6: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真实案例:曾经有个从小“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来找我,最近他爱上了一个女生,女生开始也很喜欢他,但一相处下来,很快他就被甩了,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在咨询中他说他从来不会跟朋友出去玩,因为这是浪费时间,他的时间要拿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学习。

案例分析:其实,每个人在童年时就应该逐步培养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个孩子的人生缺失了这一部分。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发展到极致的体现,一个人如果连人际交往都处理不好,他是没有可能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在后面的咨询中,这个孩子慢慢看到自己的内心,才发现那么多年他都生活在空虚和寂寞中,但之前从来没有感受到。

在心理咨询中,很多的“成功人士”会过来找我,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几十年时间一直在往上爬,跟别人勾心斗角,总是提防着别人,到最后发现,几十年来自己从来没有一天开心过,没有感受过充实和满足。

更可怕的是,这样能够成功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把人生当做竞赛的孩子,会在社会上遭遇严重的失败。为什么?因为很多家长、老师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就是成绩,但人的成熟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很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绩上的孩子,忽视了对自身其余能力的培养,变成高分低能。

赢在起跑线上,是对还是错?

香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场竞赛!当一个人把人生当成一场竞赛,过于注重于与人竞争,他就没有办法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无法走好自己的人生旅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但到底什么才是天才?数学神童?记忆力大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天才“标准对孩子的将来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人的精力有限,当你投注过多精力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势必削弱。因此,某种才能特别发达的孩子,往往容易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

不要赢了起跑线,输了人生

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为了让孩子成才,他们会不断的跟孩子说现在的社会竞争有多残酷,不努力就会被欺负,没法生存,激发孩子的不安全感,让他们不敢松懈。短期来看,效果似乎不错,对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这是绝对不利的。根据我的经验,很多这样的孩子到二十岁左右,会开始感觉太累走不下去了。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大学毕业,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走上自毁的道路?一个方面固然是因为眼高手低,适应不了社会的环境,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几十年来一直积累的内心的疲惫感。

人生是一场旅程,每个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活出色彩,过得有意义,这也是家长内心所深深希望的。但很多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被告知:你要比别人强,如果你弱了,别人就会踩在你头上。这样的孩子会一直战战兢兢,没有办法放松下来,在不断的竞争中变得冷酷无情。最后,他们当中的某些人确实可以功成名就,但也会错失了亲情、友情、爱情。

要让一个孩子成为天才,靠的绝对不是竞争、不安的情绪,而是来自兴趣和喜悦的力量,只有当一个孩子真正喜欢一件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的时候,他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很轻松、快乐的获得成就。

顺其自然,找到正确的培养方式

很多家长会问,既然这样的培养方式不对,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他们是通过单人游戏来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的。等孩子长大一点,能够独立行走的时候,他们探索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团体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跟其他小伙伴互动,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断累积,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出自我独立性。当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尽量多尊重孩子的选择,不需要过多的干涉。别担心,碰壁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现在很多培训班过早的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这时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未成熟,传授知识只会事倍功半。不但阻断了孩子探索世界,与人交流的体验,还会导致孩子的挫败感,在现实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越学越笨,越学越自卑,甚至变得沉默寡言。

望子成龙:来自家长内心的不安全感

望子成龙,本质上是因为家长对子女的爱,但通常隐藏在爱背后还有另一股心理动力:自己内心的不安。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很容易让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引发对自己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这时很多人都会想:如果能够从头再来的话,我一定……于是,很多家长会不自觉的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分身,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路。

篇7:别让孩子输在早餐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输在早餐起跑线上

享受一顿丰盛均衡的营养早餐,对于精力充沛地开始一天的生活是极其重要的。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把早餐看的可有可无,很多家庭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冠生博士主持的一项跨越和城市学生营养早餐的调查表明,事隔,城市学生不吃早餐的比例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早餐的营养质量却在下降,人们的早餐行为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相隔十年,城市学生早餐质量反而大幅下降

在19对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等四城市的调查,20对七个城市,九千多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调查。年,学生中不吃早餐的比例大约是6%,十年后,小学生中不吃早餐的比例略有下降,为3%,但初中生和高中生仍然在6%、7%的比例,还有一部分学前儿童不吃早餐,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马博士指出,评价一份早餐的营养充足与否,可以用是否含谷类、肉类、奶类及水果四类食物评价,如果都有,可以评价早餐是非常的营养、非常的充足,如果是三类的.话,营养还可以,如果只有一类或者两类,那早餐质量就比较差了。

从早餐质量看,1998年,吃早餐的孩子当中,不到一半的孩子早餐营养是充足的,另外一半多的孩子早餐营养不充足。年的调查表明这些学生当中,早餐营养充足的比例是15%―20%,与1998比较,早餐质量没有改进,反而下降得比较厉害。中学生十年前营养质量达标的是47.9%,而到2008年达标的比例竟为18.9%。

这两次的调查说明目前的早餐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吃不吃早餐,再一方面是早餐营养质量必须提高。

认识误区造成不吃早餐和早餐质量低

据马博士分析,人们不吃早餐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大家对早餐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早餐吃不吃无所谓,如果不吃早餐,营养可以从午餐或者晚餐得到补充。

第二,没有时间。确实我们整个的社会节奏很快,很多人早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早餐、吃早餐。三组人群是这样一个比例:学前儿童没有时间的借口占22%,小学生是41%,初中生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说是没有时间吃早餐。

第三,没有胃口。高中生63%的孩子没有胃口,小学生一半以上,初中生1/3还要强。确实起床后短时间内没有胃口,吃不下早餐。

第四,为了控制体重、保持身材不吃早餐。中小学生也有这样的比例,小学生5%,初中生4%的是通过不吃早餐来控制体重。

不吃早餐会影响学习成绩、营养摄入,导致肥胖

不吃早餐首先会使全天营养能量摄入不足。马博士介绍,如果是不吃早餐或者早餐吃得不好,引起的全天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虽然可能会从午餐和晚餐得到一定的补充,但是不可能得到全部的补充。

根据一份对三天的膳食调查发现,天天吃早餐,全天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充足,不吃早餐的话,会带来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同样,矿物质摄入也达不到推荐的比例,维生素的情况也是这样。

其次,会影响到学习成绩。根据国内外发表的文献来看,有证据证明孩子不吃早餐会影响到上午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成绩。一个是对孩子短期记忆力的影响,另外,还对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图形判断、创造性思维有影响。另外,孩子如果上午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大强度的活动,对身体的耐力也有影响,另外,早餐的能量和营养素充足的话,学习效率会相应提高。

第三,会导致肥胖。马博士在分析早餐的食用频率和肥胖的关系时指出,每天吃早餐,肥胖率11.5%;每周吃五六次、三四次、一两次,基本上在13%;如果不吃早餐的话,肥胖率达到18%;如果天天吃早餐,可以预防超重肥胖的发展。还有研究认为,如果不吃早餐,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比每天吃早餐的比例大1.6倍。

专家支招完美早餐解决方案

四类食物。一是谷物食物:包括米、面、馒头片、面条、面包,这应该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饮食当中唱主角,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二是动物性食物,包括鸡鸭鱼肉,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摄入能保证他们的智力发育、学习活动的需要;第三是奶和奶制品,考虑孩子对钙的需要比较大,对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应该是每人每天摄入一千毫克钙,但我们的孩子现在平均每天的摄入量只有400毫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增加奶和奶制品的消费;第四是蔬菜水果。如果我们一份早餐里面有这样四类营养,应该是非常全面的。

早餐晚做:针对于没有时间做,马博士建议,早餐晚做,家长每天晚上作好第二天的早餐安排。可以头一天晚上把水果洗好,包上保鲜膜,放到冰箱里;第二天如果要吃蒸的馒头,也可以提前做准备。

陪孩子共进早餐:调查表明,小学生当中,65%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吃早餐;初中生不到一半;高中生仅为1/3。说明孩子越大,家长越认为早饭可以自己准备,自己吃,没有形成一个讲究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马博士认为,学生阶段,不仅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也是孩子行为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很多家庭当中,家长不吃早餐,孩子也不吃早餐;很多家长早餐马马虎虎,孩子的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为了孩子吃好早餐,家长也要做一个表率、典范。

进餐时间要充分。2008年7城市学生调查显示,孩子起床以后半个小时之内吃早餐比例占70%,多数孩子没有充足的时间享受早餐,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刚起床就吃早餐。早餐提供的能量应该占整个三餐的25%―30%,专家建议早餐时间最好安排在6点半―8点半期间,吃早餐的时间应该是15―20分钟,这样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

有关专家建议父母,早餐一定要均衡搭配,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品种,要满足孩子们要求好吃、好玩、有趣味的特点,不仅营养要好,颜色要好,口味也非常重要。(本报记者 彭芸)

相关报道:孩子早餐必须吃够四类食物

・    学生科学营养早餐必备4元素

・    孩子早餐不妨来个香蕉面包

・    早餐吃酸性食物注意力难集中

・    孩子早餐别重“量”不重“质”

・    早餐太凑合孩子不健康(图)

篇8: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2.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德国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德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德国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3.残酷教育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4.从不强迫孩子

老师雅娜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5.大人向孩子认错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

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6.法律严禁父母唠叨

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纳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7.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篇9: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代文阅读答案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②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必担忧输在起跑线上。人生的跑道都是很长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马拉松赛,而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符的知识,孩子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能是机械背诵,远在异国他乡的20岁青年读到《静夜思》则可能百感交集。

④20多年前,若干善记多少汉字会背多少诗文的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⑤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将来再学习知识也并不为迟。待孩子成为想象力与知识并存的人,您离成功人士的爹娘也就不远了。

⑥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赢得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21.从全文看,作者说“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赢得人生”的理由是 什么? (2分)

答:_______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3. “金溪平民方仲永,未曾见笔墨纸砚,5岁便能出口成章,人人惊叹称其神童。其父遂带其四处拜访显贵,不让方仲永学习,到成年时,仲永资质平平,和普通人一样了。”此则材料是否适合做本文的论据材料?请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

篇10: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代文阅读答案

20.答案:人生之路漫长,保存实力,成年后才能有后劲;儿童期晚接触知识有助于贮存想象力,拥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活动。

评分:本题2分。

21.答案:避免超前学习,让儿童自然成长,这样的孩子才能健康发展,最终成才。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答“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赢的人生”给1分。

22.答案示例:①不适合。②作者批判的是对儿童灌输知识过早、过量的行为和观点,③方仲永是神童,而他的天赋异禀和最终不能成才都不是家人灌输知识造成的,不能证明避免超前学习,让孩子自然成长、健康发展的观点。

评分: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

不要再打游戏高一作文

有关青年励志文章

生命起点-作文

励志文章:机会其实都是自己给的

小学作文之第一次感受失败

励志墙报文章素材

耐人寻味的励志文章精选

被逼着去努力的高三作文

关于目标的高一作文800字通用

关于补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经典

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
《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答案令人吃惊(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记一次采访活动作文500字初二2024-02-08

新学期的起跑线不能输作文2022-12-04

成长中爱的脚印作文800字2022-11-10

一个人,一片天作文1000字2023-07-15

第一次感受失败优秀作文2023-10-30

失意的时候看的励志名字2022-05-22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读后感2023-05-09

输在不合作作文2023-01-08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2023-08-08

起点高一作文600字2023-05-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