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时间:2023-04-25 07:52:55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精选25篇)由网友“忠诚菠萝星人”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篇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续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续写300字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所有的人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伽利略。而他呢,也骄傲自豪,其中目睹整个过程的有他的学生,学生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给他献上了鲜花。还有他的父母,为伽利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还有他的许许多多的朋友,为他击掌庆贺。

他还在家里摆了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邀请了各位亲朋好友参加。“今天的成功多亏了各位朋友帮助,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多给我提宝贵的意见,”伽利略说。“这次的成功也是你一个人伟大的创造,”一个朋友说。今天请大家来,就是为了高兴,时间过得像流水一样真快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就恋恋不舍地分开了。

伽利略在没有做实验前,心里想:“如果我不勇敢地站出来,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错,那么人们世世代代就会那么错的认为。”伽利略做实验时,心里想:“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迷信权威。”他做完实验,心里美滋滋的。我从今往后,也像伽利略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下定决心,排除万难!

最后,伽利略告诉全世界的人不要迷信权威,要舍生取主、勇敢、伟大的精神!

篇2: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实验。我工作的报社接到消息后,马上派我前往采访。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伽利略从塔顶自豪地走下来,刚刚还是一番冷嘲热讽的围观者们立刻拥向了斜塔,举起相机把这位年轻有为的数学教授的摸样记录下来。

我带着摄相机,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了伽利略先生的面前,开始采访,并进行录像。“先生,请问您为什么会对亚里士多德这位伟大哲学家所说的话提出质疑呢?”伽利略先生笑道:“就算亚里士多德的学问再深,他的话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伽利略的话已经被我牢记在心中,他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该一味地迷信权威,要敢于挑战,敢于创新!

篇3: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所有的人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伽利略。而他呢,也骄傲自豪,其中目睹整个过程的有他的学生,学生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给他献上了鲜花。还有他的父母,为伽利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还有他的许许多多的朋友,为他击掌庆贺。

他还在家里摆了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邀请了各位亲朋好友参加。今天的成功多亏了各位朋友帮助,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多给我提宝贵的意见,伽利略说。这次的成功也是你一个人伟大的创造,一个朋友说。今天请大家来,就是为了高兴,时间过得像流水一样真快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就恋恋不舍地分开了。

伽利略在没有做实验前,心里想:如果我不勇敢地站出来,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错,那么人们世世代代就会那么错的认为。伽利略做实验时,心里想: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迷信权威。他做完实验,心里美滋滋的。我从今往后,也像伽利略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下定决心,排除万难!

最后,伽利略告诉全世界的人不要迷信权威,要舍生取主、勇敢、伟大的精神!

篇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注意各段之间的联系。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教学重点 1.了解伽利略是怎样破除迷信,献身科学事业的。 2.引导学生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新课 教师拿出两个重量悬殊的铁球,让同学们看看,掂掂,然后提问: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哪个先着地? (学生讨论后,教师接着叙述) 两千多年前希腊有位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做出过结论。 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的结论,提出了疑问,通过反复试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大胆进行科学试验,以严肃认真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二、朗读课文 思考:亚里斯多德对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落地问题说过什么?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按思考题,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答案。 (三)讨论。 1.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句子的意思,要求概括说出两个什么样的铁球,怎样落下来,结果怎样? 2.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这句话提出了疑问,按课文内容填空,如果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填好后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产生怀疑以后用试验来验证,这是科学的探索真理的方法伽利略做了哪些试验?结果怎样? (一)课文哪部分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默读这部分课文,想想上面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二)讨论: 1.课文第4、5、6自然段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的试验分为两步: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第二步,在______上做一次______。 (填空为:比萨城的斜塔,公开试验。) 2.找到说亚里斯多德这句话“的确说错了”的句子,找出哪些词语,说明“的确”错了。 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词语:说明“的确”的词语是“反复”、“许多次”、“都”。 3.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的结果是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里,哪部分是试验中看到的,哪部分是伽利略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的.结论相同吗?“总是同时着地”是试验中看到的,“总是”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在反复做的许多次试验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果都是相同的。 伽利略根据许多次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说的正好相反。 4.第二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朗读最后一段。 (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下节课研究)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叙述的 课文是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二、介绍人物,了解课题 伽利略(1564~1642)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验,他推翻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对科学进行分科,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课题:“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伽利略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用科学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不同时着地”的说法,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铁球落下的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没有关系。四、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中,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这是为什么?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五、讨论 “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一)“不是全都对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也会有错。 (二)这话说得很辩证,很有分寸。权威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多,应该尊重权威;但权威说的“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三)这句话既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待科学所应有的态度。 (四)我们要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我们要学习伽利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六)──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______也是为了_______。 (公布自已的实验结果;破除迷信。)六、朗读课文 把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在课文中划下来,抄写并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讲讲带点词语的意思。 信奉更改 宣布 违背 哲学家 疑问教授 解释 固执 胆大妄为 信奉――相信并奉行。信奉亚里斯多德,就是把他的话“当作不许更改的真理”。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第三课时一、朗读课文 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讲伽利略在学生时代就爱提出问题。 练习:用因果关系的词语把2、3句联接起来说一说。(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1.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所以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2.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之所以称他为“辩论家”,是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很难解答。 3.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因此,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对亚里斯多德的态度。 第3自然段,讲亚里斯多德讲过的一句话,引起了伽利略的怀疑。 练习:按课文内容回答。 1.亚里斯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背诵) 2.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 “两个不同的结论”指的是什么?(背诵) 第4自然段,讲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第5自然段,讲人们对

篇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 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篇6: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伟人,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另一个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这两个人都非常博古通今,也给人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却是这样认为的:“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同时出示这两句话)他们谁说的对呢?

(生有的说亚里士多德对,有的说伽利略对,还有的则拿着自身搓的小纸团在做实验。)

师:同学们,两个都是权威人士,都是人们敬重的伟人,对于他们说的话,我们不要一味的去猜想,我们应该像XXX一样动动手,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生通过试验找到正确答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看来还是伽利略胜利了。那么伽利略是怎样知道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同一高处同时落下来,会同时着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通课文。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封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我知道了伽利略的疑问是这样发生的:他觉得假如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正确的,那么……这怎么解释呢?

生:我知道了伽利略为了找到正确答案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伽利略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发生了疑问,并通过试验证明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使人们认识到:就算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的话也不一定全都是对的。

生:当时的人们非常信奉亚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却不相信。

师:不是不相信,是对他的一句话发生了怀疑。你知道他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吗?

生:(朗读)假如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正确的,那么……这怎么解释呢?

师: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

生:他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伟大科学家。

生: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为了追求真理,敢于面对困难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相信事实的人。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从课文中找出来,并做上标志。

(生认真做标志)

师:请有感情地朗读你找出的语句,并谈出自身的感受。

生:我读了“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我感受到这个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

生:我读了“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我觉得伽利略做事真认真,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所以反复做试验。

生: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会让他丢尽了脸。”这句话说明人们还是信奉亚里士多德,不相信伽利略,还对他的这种行为感到很不满。话中满是讽刺味。

师:说得好。大家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生:老师,我知道当时的一些情况,那时不光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就连教皇也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有可能被砍头的。伽利略为什么还要冒着被砍头的危险来挑亚里士多德的毛病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看来你不只是个爱读书的小朋友,还是一个很会考虑的小朋友。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坚持真理。

师:说得好。老师还有个疑问:我在读课文时,把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去掉后,觉得也是很通顺的。我觉得作者写第2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完全是多余的。

生:不是的,去掉后不太连贯。

生:不能去掉。因为写这两段可以突出伽利略。

生:不行。因为去掉后,第六自然段写人们时,我们就觉得太突然。

师:看来,真的不能去掉。是呀,写当时的环境和人们的态度,能更好的表示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这种写法叫“烘托”。同学们以后写文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师:学习了课文,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出来。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说呢?请把你的感受说给他听。

生:我想对亚里士多德说,伟大的哲学家,请你以后说话先考虑考虑,对啦,就是要三思而后行。

生:伽利略你真让我佩服。我景仰你,我要向你学习。

生:人们啦,以后可别再轻易相信他人的话哟。哪怕他是个权威。

师: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吧。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最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

生:

亚里士多德:

你好!原来像你这样的大哲学家也会有说错话的时候呀。你让我明白了“人无完人”的道理。以前我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认为只要是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我们就应当听从。现在,我不会啦。我假如觉得老师的话不对,我会对他说的。

篇7: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国庆节休息,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看了一本叫《伽利略斜塔实验》的书。回家后我问爸爸为什么不同重量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爸爸给我找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和我一起阅读,并且分别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苹果和大小相等的苹果与纸团分别做了实验。

我以前从没想过思考问题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和脑力。今天,通过实验和看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对权威要尊重,但不盲从,权威也有错误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一个10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栓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做一个整体,就有12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做了多次试验,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亚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在斜塔周围,人们议论着,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了,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可是伽利略不退缩,在斜塔上出现了。斜塔周围的人惊讶的呼喊起来,应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伽利略成功了。

我们有时候喜欢相信书本,别人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所以许多事都错了。我要向伽利略学习,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证明,因为就是一句话:事实胜于雄辩。

篇8:《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教例]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教例]

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师:那么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是怎样的

生: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信奉亚里斯多德这位古代哲学家,把他说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们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即将公开试验前,还有人说他胆大妄为。

师:伽利略正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了公开试验,用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斯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

篇9:《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易拉罐的重量一样吗?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把它们同时仍下楼去,www.jiaoanba.com哪个先着地?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篇10:《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二)、

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学习要求:

2、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

篇1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请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反思:虽然阅读课以学生的朗读体悟为主,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弃讲解。由于考虑到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利用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推出两个结论的这一教学难点比较吃力,于是,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列算式来理解:,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这种方式也学科间的知体现出学科知识是相通的)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注意到这些关联词了吗?你能不能不看课本,说一说伽利略思考的过程?

出示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让学生用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能够令他们感受到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试验?

(无数次)

2)他的实验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明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3)为什么要作公开试验?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这里可以结合作业本,令学生指导,信奉意义,信奉的反义词是怀疑作业本还是要用起来,以后备课一定要记得连作业的内容一起备进去。)

总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

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那么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

再次朗读朗读第五自然段。

得出结论:之所以要公开试验,就是要向权威挑战。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默读课文思考: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又是怎样议论伽利略的行为的?

读课文2、5段,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

总结: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升华情感

1、出示最后一句话。

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师总结。

出示: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四、小练笔:

伽利略终于成功地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上塔前,人们对伽利略充满怀疑,那么现在当伽利略走下比萨斜塔得时候,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篇1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执著的精神。

2、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

1、以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认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从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到年轻的伽利略。他们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物介绍中,不要扬此抑彼,各有各的杰出之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互相映证。

2、教师稍作补充当时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1、伽利略的生平图像。

2、伽利略的故事。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电影片断。

4、生字词练习卡片。

5、记者所用的道具如摄影马甲,玩具摄像机。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伽利略的图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除此之外,哪位有心的同学收集有亚里士多德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会争先恐后,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

三、激发完兴趣后,学生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⑴自己小声读课文。

⑵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消化生字。

2、小组合作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做个好的倾听者。

3、小组自主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分别巡视指导。

4、自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使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在文章的空白处大胆,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四、全班读书交流

1、自己放声朗读课文,或与同桌互相读。

2、会开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其它同学找其读得好的地方。

3、小组自由合作,推举一位读的好的同学,为大家范读。

篇1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易拉罐的重量一样吗?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把它们同时仍下楼去,www.jiaoanba.com哪个先着地?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篇1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语文教学中网络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激发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兴趣并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强,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转化。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比萨斜塔的大幅图画,同时说道:“你们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你们谁

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那样,也在这座铁塔上给我们做做这个试验?”这时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让学生读词句解释,然后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使教学形式变得单调枯燥,而且学生对词句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不但花很多时间、精力,而且效果不佳。例如:教学第二环节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人们奉为真理,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却对此话产生了怀疑,提出了两点疑问。书上用了一大段枯燥的文字叙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根据课本叙述的内容,设计了CAI课件,并演示给学生看,使他们通过多媒体,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不正确的,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三、创设教学情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许多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入课堂,情绪又具有很强的情境性。

例如:教学第三个环节时,先让一位学生上台扮演伽利略,我说:“大家请看青年数学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过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并请伽利略操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去,“入境”地学习。同时还进行“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的口语交际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强化,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篇1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最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束全篇,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点,预设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3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固执”的意思,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了解伽利略所处的社会背景。

2.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版块的教学:(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三)情境体验,感动“伽利略”。

下面我将着重说说我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

首先,我在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中以名言谈话引路,先猜作者而后揭示并介绍名言作者,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主人公伽利略的距离,情感上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学生无论从知识还是心灵都得到了一次熏陶和感染。这样的引入,水到渠成。

其次,在“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板块中,我以本课的词语为平台,为学生架设一个有梯度的训练提升空间。第一组词语是本课中一些难读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正音、纠错,读准字音。第二组词语让学生自己辨析三个同音字――辩、辩、辫,共同归纳辨析形近字的方法,最后运用这3个词语介绍读书时代的伽利略。第三组词语是本课中一些带生字的词语,因此让学生读好很有必要,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些词语的帮助和启发下,回顾并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虽然有一定的难读,但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的果子格外具有兴趣,体验到的成功分外激动。

本课的词语教学是一大亮点,打破了传统词语教学的方式,把词语组块归类出示,将词语与课文内容整合,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进行到底,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做了有效的处理。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此时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文脉,找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争论的焦点,引起学生质疑:在这个问题上究竟谁是胜利者?教师用语言过渡 :让我们这群21世纪的孩子们一起跨越时光隧道,亲临当时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去见证这个伟大的实验吧。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这样的过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最后在“情境体验,感动‘伽利略’”板块中,重点抓住第5自然段的两句话:“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和“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的疑问或者感想,重点突出伽利略的胆大妄为和固执己见。

对比细读第2自然段:“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知道亚里士多德那个时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伽利略的行为既同情又敬佩,在写话的过程中才会真情流露,情动辞发,而不同人物的身份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又是一次在特定情境下语言的灵活运用。通过对围观人物言行的侧面描写,伽利略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最后教师恰到好处地引用伽利略的另外两句名言:“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又是对课始的一次呼应,还是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一股巨大的动力,起到的“一咏三叹”的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预设如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重的先着地 同时着地

至高无上 胆大妄为 固执

板书看似简约但不简单,通过对比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对比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通过对比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力图让语文教学“味正情浓”。正像叶老说的:既要有语感的敏锐,既要从语言文字去揣摩,又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学习得到增量,思维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篇16: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上面写的是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全是对的。

第1段写的是伽利略上小学的事。

第2段写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事。

亚里士多德说:“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伽利略开始疑问,他反复做了很多次试验。得到的结果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在很高的楼上同时扔下来,众人亲眼所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他们大吃一惊。

一个年轻的少女说:“真不可思议,居然是真的”一个小孩说:“那是真的,都一块着地了”

伽利略用事实打败了假象,他理直气壮的说:“什么事都要经过思考,不能改变事实”。

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人”。

篇17: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啊里士多德被伽利略骗了,因为那个高空落体实验根本不足以证实谁对谁错。试想,空气中存在摩擦力,不同质量的球体在真空中,而且在同一高度下落体当然同时到达同一高度的地面,但在有空气的状态下就不一样,如果两只实验球一大一小,小的球因为恒定的自由落体和较小的空气摩擦下,会比大球落得更快,相反,如果小球的质量为10磅,大球质量为1磅,那么也会是小球比大球先到地面。这也是必然的。

尽管小球落得比大球快,如果两者间相差距离不大,旁观者用肉眼根本难以观察清楚,这样的实验结果怎能接受??阿里士多德定律如果真的是对的话,在这样的高度+空气摩擦情况下,也可能是伽利略赢了。

这样的实验存在争议。

篇18: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

我在课本一篇文章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里的伽俐略是个十分聪明的人。

伽俐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易更改的真理。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俐略产生了怀疑。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到快的,落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它们拴在一起的两个球看作一个不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伽俐略做了很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俐略那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消息很快传开了。致了那一天,很多人来看热闹。看看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谁是胜利者。伽俐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俐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会有错。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我们要向伽俐略学习,在生活中,在学习中都要去观察周围有什么错误,如果有错误要立马改正。

篇19:《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 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阅读了、思考了,还说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体会,真好。我们阅读文章就要像这样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体会,这样,我们读书才会有所得,你们说对吗?

2.出示斜塔图片:

1)认识这座斜塔吗?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实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1)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伽利略出现在比萨斜塔下,比萨城的居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这些议论,伽利略又会怎么做?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3)刚才,老师但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心里痒痒的,真想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伽利略和比萨居民们的对话,亲自感受伽利略地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谁愿意来做伽利略?

4)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现在,观众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7)当伽利略顺利地做完试验,走下斜塔时,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观众们,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篇20:《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篇2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真理。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 “略”。

二、初读课文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⑵ 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更正 的确 胆大妄为

⑵ 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⑶ 指导“释、辩”的字形

⑷ 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文

1、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个句子)指导:

⑴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⑵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⑶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⑷ 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 集体交流。

6、小结。

四、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亚里士多德=真理

篇2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篇2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违、妄、执”3个生字,会写“略、磅、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住、解释、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读懂课题。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4、初步体会伽利略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现在我手中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假如我现在把两个铁球同时从高空中落下来,你猜猜哪个铁球先着地? 1、先让学生说,后举手表决。 2、同学们说的结论,其实就是许多年前的两位外国的科学家的`结论。  说“重的先着地”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板书:亚里士多德) 说“同时着地”的是17世纪科学家伽利略说的。 3、这两位科学家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P120) 二、新授,读懂课题 1、读课题,重点指导“着地”的“着”读音,并标出其他几个读音。 2、读懂课题。 (1)如果不是一个而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强调哪个词? (2)如果不是钢球而是“铁球”,怎样读? (3)如果不是一先一后,而是“同时”,怎样读?  3、快速浏览课文,你同意谁的观点?(强调“同时”) 过渡:伽利略又是用什么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小黑板)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序号标出全文共有( )个自然段。 (2)圈出生字,划出新词,并连接句子多读几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交流 (1)指名回答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2)读新生字词。(音、形、义) 着重指导:区别:“辩”与“辨”。 解释:胆大妄为、违背、信奉。 (3)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讲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产生了( 怀疑 ),为此,他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在一次公开试验中,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顶上,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同时)从空中落一来,结果(同时着地)。 四、课堂小结   噢!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那么,伽利略当时为什么敢挑战权威、追求真理呢?下节课再一起来讨论,学习。 五、作业 板书: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biàn fèng   bàng   shuān  tuō      shì  辩 论  信 奉  一 磅    拴  住  拖  住  解  释 xuān  sà wàng  zhí  wéi 宣 布 比萨城 胆大妄为   固 执   违 背 作业:一、拼音能手 wéi  bèi shuān  zhù  gù   zhí (  ) ( )  (  )  ( )  (  )  (  ) 宣布  信 奉  解 释 二、火眼金睛 辩(  )   忘(      )      托(      ) 辨(  )  妄(       )     拖(       ) 教学反思: 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1、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3、  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从文章内容中感受到人物的精神,今后在教学前要组织学生熟读课文,全面了解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时代背景。

篇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

(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篇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内容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冀教四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差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教学反思

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四年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反思

谈创新作文800字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公开课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论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精选25篇)】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2022-06-27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说课稿2023-03-15

人教课标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设计2022-10-30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023-05-0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023-06-25

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案2023-12-22

人教课标版第二册《识字7》优秀教学反思2023-09-10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00字作文2022-09-03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2022-04-29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2022-12-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