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时间:2023-05-05 08:18: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整理15篇)由网友“ELV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篇1: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所以从前人们叫他做杜少陵。他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死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终年五十九岁。

他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剧烈时代。由于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唐朝开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才出现了初唐和盛唐的经济较为繁荣、政治比较开明的局面,以人口来说,开元二十八年已达到四千八百多万,超过了隋朝。又如陇右养马,开元元年只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杜诗所谓“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便是。物价低廉,贞观四年米每斗三、四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较之其后每斗千钱以上甚至数万钱得简直无法比较。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开明也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根本矛盾,这就注定了较为繁荣、开明的局面只能是短暂的,甚或是表面的,而长期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趋向却是衰微和混乱。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就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政治日益败坏,封建最高集团日益腐化,唐玄宗、杨贵妃姊妹、李林甫、杨国忠等都是十分骄奢淫逸,使人民租税负担日益加重,社会矛盾更行激化。到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便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生产大遭破坏,人民被杀戮和由于饥饿、流离失所而死的难计其数。经过八年,安史之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唐朝的统治还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大乱期中,国事紊乱如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而且乱定以后,优势吐蕃、回纥的侵扰,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些在杜甫的诗中都有比较深刻地反映。他对国事很关心,对人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当然,他的关心国事和同情人民,都是从维护封建朝廷和封建统治出发的。还有,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741年),社会虽然比较安定,但封建统治的开明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阶级成员之一的杜甫也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的诗中常常有加以美化的地方。

当时诗歌的发展也经历曲折的道路。初唐的王绩和“四杰”(王勃、杨炯、卢兆麟、骆宾王)等人开始把诗歌由六朝的绮靡余风引向清新刚健,陈子昂的改革诗风进一步奠定了唐诗的初基,而盛唐的李白、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和杜甫等人则把唐诗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特别是李白和杜甫的成就最大。杜甫的创作开始于盛唐时期(指开元、天宝时),而更活跃于中唐初期的一段时间(肃宗、代宗时),他的创作的主要和成熟的时期就在中唐这十多年间(公元756~770年),至今流传最广的作品大多是他在安史之乱以后写的。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

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法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杜甫著作

《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

篇2:王昌龄生平和边塞诗

王昌龄生平和边塞诗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5》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生平

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3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唐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26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27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29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5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34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36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左迁交友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41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42岁,遇赦北还。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天宝三载甲申(744年),47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天宝七载戊子(748年),51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此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岳》。

妒才被杀

天宝十5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5十九岁。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约在今年七、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60岁。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篇3:海明威生平和名言

海明威生平和名言

1、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2、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海明威 《真实的高贵》

3、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4、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要受挫折,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

5、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6、决不要同你并不爱的人一起出门旅行。不要搞任何花招去迎接任何一种俗套。

7、除非你是斗牛士,否则没有谁的生活只进不退。

8、最好的人拥有对于美的直觉,对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对于说出事实的约束,对于奉献牺牲的能力。但讽刺的是,他们的这些美德却使他们变得脆弱;他们往往遍体鳞伤,甚至毁灭。

9、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10、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11、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

12、最后我觉得他自题的墓志铭也能表现出他的思想和语言特色:恕我不起来啦!

13、只要不杀死我们的困难都会使我们更坚强。

14、没有失败,只有战死。

15、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16、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海明威 《老人与海》

17、恕我不能站起来。——海明威(墓碑上刻)

18、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生的大赢家,但是面对失意的人生,请无论如何要淡定地保持风度地活下去,默默无闻也好,平平凡凡也罢,重要的是,一个人只要活着,再怎样一无所有,也不应该把做人的尊严和风度也输掉。

19、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20、爱你时,觉得地面都在移动。

21、当晚与你记住蒲公英 今晚偏偏想起风的清劲 当晚与你记住流水声 今晚站在大地自己倾听——海明威 《我的回忆不是我的》

22、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海明威

23、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

24、每个人生下来都要从事某项事业,每一个活在地还应上的人都有自我生活中的义务。

25、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老人与海》

26、除非你拥有爱,否则你不知道快乐是什么。

27、相爱的人不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28、确认某些人是否可以信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他们。——海明威

29、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海明威 《老人与海》

30、在这个世界上,欲望并非痛苦,他可以使感觉变得敏锐,是一个人的青春的内在标志。

31、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

32、我们生下来有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需学会什么,我们从来不吸收任何新的东西。

33、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

34、我们曾经吃着美味的廉价食物,喝着够劲儿的廉价酒,在一起睡得又暖又好,那时我们深爱着对方。

35、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海明威

36、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海明威

37、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海明威 《老人与海》

38、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39、只要不杀死我们的困难都会使我们更坚强。——海明威

40、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愉悦的童年。

41、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

42、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43、比别人强,并不算高贵;比以前的自己强,才是真实的高贵。

44、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想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

45、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46、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居住过巴黎,那巴黎将会跟着你一辈子。

47、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

48、事非经过不知难。

49、但是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50、我的坚强不多,只比苦难多一点。

51、只向老人低头。

52、巴黎永远没个完,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给她什么,你总会有回报。不过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

53、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海明威 《老人与海》

54、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海明威 《战地钟声》

55、"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的简直发紫了。

56、绝望是一种罪过。——海明威 《老人与海》

57、偏执是件古怪的东西。偏执的人必然绝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思想,正是最能助长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的看法。

58、胜利者一无所获。

59、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60、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务必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61、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6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 《老人与海》

63、我们必须习惯 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海明威

64、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65、自我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我。

66、这条鱼还是很有本事,我看到鱼钩钩住了嘴角,而它却紧闭嘴巴。鱼钩的伤害算不得什么,饥饿的煎熬以及跟一个它一无所知的对象较量才是根本问题。

67、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海明威 《真实的高贵》

68、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海明威 《丧钟为谁而鸣》

69、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的雪》

70、夜间醉倒在床上,体会到人生不过一醉,醒来时有一种奇异的兴奋,不晓得穷竟是跟谁在睡觉。在黑暗中,世界显得那么不实在,而且那么令人兴奋,所以你不得不又装得假痴假呆,认为这就是一切。——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71、青年人要有老年人的沉着,老年人应有青年人的精神。

72、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73、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

74、当春天来临,即使是虚假的春天,除了寻找什么地方能使人过得最快活以外,没有别的问题了。唯一能败坏一天的兴致的要算人了,而如果你能做到不跟别人约会,那么每一天都没有止境了。对你的愉快心情构成障碍的总是人,除非是极少数像春天那样美好的人。

75、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76、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海明威 《真实的高贵》

77、在白天对什么都不动感情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78、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79、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80、每个人的生命结局都是一样的。彼此的差异只在于是怎样的生、又是怎样的死这些细节上面。

81、冰山户外之雄伟壮观,是正因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水底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

82、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

83、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84、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85、然而,在那些日子里,春天最后总是来临,但是使人心惊的是它差一点来不了。

86、在白天对什么都不动感情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海明威 《太阳照常升起》

87、我多希望在我只爱她一个人时就死去。

88、相爱的人不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

89、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海明威 《太阳照常升起》

90、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91、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能毁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92、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93、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94、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95、心灵愈加严谨,外表愈加简单。——海明威

96、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97、男女之间虽然相爱,却时常想要单独静一下,而一分开,必然招来对方猜忌。

98、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99、房子旁边种着一棵紫藤,紫色浓郁。房屋有喷水池,有砌围墙的花园,园中种了很多树,林木茂盛,浓荫蔽日。

100、爱情是一场游戏,就像打桥牌一样。不过这不是玩牌,而是叫牌。就像桥牌一样,你得假装作你是在赌钱,或是为了什么别的东西而打赌。没有人提起下的是什么。

101、如果他以谎言为生,他就应该试着以谎言而死。

102、人生最大的骄傲,就是在成年时实现童年的梦想。

103、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104、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的简直发紫了。

105、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我打败。把我打倒是我身体跌倒,但你永远打败不了我的心。

106、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107、二十世纪的丧钟为人类而鸣!

108、心灵愈加严谨,外表愈加简单。

篇4: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XML:NAMESPACE PREFIX =O />

钱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路矿学堂。在求学期间,鲁迅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更给他带来了一阵惊喜,他从《天演论》所介绍的进化论学说里,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19,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在仙台,他虽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19、19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于19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狂人”之口,对几千年的旧传统提出了大胆的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鲁迅的《呐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现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别”吸引了广大读者。早就有人指出,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试验着采用一种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显示了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记》用的是“日记体”,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孔乙己》又别出心裁地选用酒店的“小伙计”来讲述故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酒客与老板)的麻木与残酷,而“他”自己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终于成为“看客”中的一员。《药》更是出人意料地将小说的主人公夏瑜置于“幕后”,而以主要篇幅描写人们对他的牺牲的种种反应,让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来完成他的形象。《故乡》《祝福》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都讲了两个故事:在讲述“他人”的故事(闰土的故事、杨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两类故事互相渗透、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鲁迅这样自觉的形式试验,使他成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作者。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这是两部写法与风格迥异的现代散文的经典。《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在报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时,水乡的夏夜,在大树下乘凉,听老人们谈闲天、说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谈闲天,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于是,在鲁迅生命历程中,留下印记的人和事都一一流泻在鲁迅的笔端: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还有我们没有提及的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

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编有《热风》《坟》(其中一部分是世纪初写的论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鲁迅因北方反动势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后在厦门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这一时期的杂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奉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除3篇写于代,其他大都写于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这是身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对“故事”(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的“新编”(新的阐释与激发)。进入鲁迅文学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出关》)、墨子(《非攻》)、庄子(《起死》)、伯夷、叔齐(《采薇》),等等。在传统文本里,这些人都居于高堂圣殿,神圣不可侵犯,但到了鲁迅的笔下,却全都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为吃食而奔波;被人们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非攻》里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历史业绩“以后”,并没有成为英雄,却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被搜检了两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最后一笔苦涩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难忘。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仍然藏着固有的悲凉;此时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篇5:韩愈的生平和创作

关于韩愈的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1),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京兆尹。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终年五十七。韩愈的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二、创作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篇6:杜甫的主要事迹

杜甫的主要事迹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篇7:李清照详细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清照详细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 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李清照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公元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李清照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李清照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李清照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李清照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的人格像李清照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李清照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李清照不仅有卓越 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李清照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李清照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李清照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李清照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李清照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 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李清照将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李清照词作 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李清照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李清照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 扬。后人认为李清照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 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 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李清照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李清照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李清照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李清照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 会。但李清照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李清照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 景、这一切,陶冶了李清照的性情。

丰富了李清照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李清照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李清照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李清照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李清照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李清照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 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李清照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朽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 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李清照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李清照强烈的爱国情感,李清照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李清照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李清照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李清照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篇8:伯恩施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

伯恩施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

本文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为背景,对伯恩施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做了全面的评介,并对社会主义运动和学术界对伯恩施坦的看法进行了评析.

作 者:殷叙彝 Yin Xuyi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32 刊 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PKU CSSCI英文刊名: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SOCIALISM 年,卷(期): “”(1) 分类号:B2 关键词:伯恩施坦   生平  思想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  

篇9:杜甫的介绍及事迹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河北),因曾祖父杜依艺当过巩县县令,于是就定居在巩县(今属河南),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生于巩县。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终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杜甫对这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又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是很引为骄傲的。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所谓“舅氏多人物”,“吾舅尽知名”,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杜甫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府中,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些经历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看来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不是吹牛。

杜甫生在唐王朝的辉煌盛世时期,当时农村经济繁荣,交通也很发达,所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盛行着全国漫游的风气。杜甫从二十岁左右到三十五以前,也曾经三次出游。第一次是南游吴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发他无限想象。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于是他又带着蔑视考功郎的傲气,与苏源明等一起,来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唐天宝三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同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適,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游。他的《遣怀》诗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滔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天宝四年,杜甫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杜甫和李白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杜甫一生引为快意的读书游历时期,到三十四岁就结束了。困守长安十载风雨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了长安。这时长安浪漫游乐的风气尚未过去,汉中王府、郑驸马府等达官贵人的宅第都向他开过门。但杜甫来长安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取官职。此时当权的宰相,正是以妒贤忌能、阴险奸诈著称的'奸相李林甫。天宝六年,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就选。李林甫以为草野之士猥多,恐有俚言,污浊圣听。结果,这一年的科试中,布衣之士,无有第者,李林甫为了掩盖自己的恶劣行径,又表贺皇帝“野无遗贤”。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当然也无由仕进了。

此后,杜甫生活日渐贫困。“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也难免饥寒交迫。明知干谒可耻,也不得不向一些达官贵人投诗乞怜。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他一面陈述致君尧舜的抱负,同时也倾诉了干谒权贵的悲愤与辛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在正月内连续三天举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天地三个盛典,杜甫觉得这是展现他诗赋才华的机会,于是献写了《三大礼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他命宰相出题,在集贤院考试杜甫的文章。哪知召试的结果,只是说他“名实相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只给了杜甫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到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才补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杜甫不乐意就职,朝廷又赐任杜甫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十年困守长安的生活,虽然备受饥寒疾病之折磨,却使他认清了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贵族的腐化面目,也使杜甫对于广大士卒人民的苦难,对国运的危机,也有了越来越深广的感受和认识,在揭露穷兵黩武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里,他愤怒地指责:“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在讽刺杨氏兄妹奢侈荒淫生活的《丽人行》里,他鲜明地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最后,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长诗里,他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思想生活道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一生的政治抱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一生忧乐爱憎的基本倾向。所以当他中夜离京城,凌晨过骊山,听见君臣们通宵达旦的歌舞的声音,便向那些享有“赐浴”、“与宴”特权的达官贵族们,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向那些享受着轻歌曼舞、珍肴美味的达官权贵们,大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最后他自己的那个“十口隔风雪”的家庭也发生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悲剧。这时他还不知安禄山已经起兵范阳的消息,却给大唐皇朝的政局画出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

篇10:中国古代文学史洪昇的生平和作品

洪昇的生平和作品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生于明王朝覆灭后的第二年,当时清朝正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浙江又是反清斗争比较激烈的区域之一,所以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动荡中度过的。从他的《燕京客舍生日作》诗知道他在二十五岁以前就到过北京,后因家庭受到清王朝的迫害,弟兄都流寓在外。他再次北上,在京城度过了长期的国子监生的生活。他的《长生殿》经过了十馀年的努力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定稿。次年因在佟皇后丧期演唱这戏,得罪削籍回乡,从此失却了仕进的机会。晚年抑郁无聊、纵情湖山之间,在浙江吴兴夜醉落水而死。洪昇在钱塘,曾先后师事陆繁弨、沈谦、毛先舒等。陆工骈体文,沈擅长词曲,毛本知名学者,亦善填词,通音律。后来在京师又曾向王士祯、施闰章学诗,这使他具备了良好的文学修养,为以后的戏曲创作准备了必要条件。他交游很广,师友大都是中下层的文人。其中有不少人由于对亡明的怀恋,而对清廷采取消极不合作的态度,或因轗轲沦落而对现实多所指责,这些对他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他为徐釚所作的[北中吕粉蝶儿]《枫江渔父图题词》在抒写徐釚归隐之意的同时,也倾吐了自己感慨:

俺不能含香簪笔金门步,只落得穷途恸哭。山中尚有三间屋,待归林转又踌躇。不能作白鸥江上新渔父,只混着丹凤城中旧酒徒。几回把新图觑,生疏了半篙野水,冷落了十里寒芜。

——[耍孩儿]

他的性格清高孤傲,在京师“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无不心折”(徐麟《长生殿》序)。流露在《长生殿》中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感情,是和他的生活、遭际、思想密切相关的。

洪昇的戏曲著作共有九种。现在保存的只有《长生殿》和《四婵娟》两种。《四婵娟》与徐渭的《四声猿》体制相仿,是由四个单折短剧组成的。第一折写谢道韫和叔父谢安咏雪联吟的故事;第二折写卫茂漪向王羲之传授簪花格书法的故事;第三折写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斗茗评论古来夫妇的故事;第四折写管仲姬和她的丈夫赵子昂泛舟画竹的故事。《四婵娟》取材于历史上才女的佳话,以抒情的词笔,表彰了主人公的才华和爱情,表现了作者一定程度的民主思想,和他在《长生殿》中描写的李、杨爱情有一致之处。如《李易安清谈斗茶》中赵明诚论夫妻之情:

都生难遂,死要偿,噙住了一点真情,历尽千磨障,纵到九地轮回也永不忘,博得个终随唱,尽占断人间天上。

——[东原乐]

同时,作品中也流露了作者淡于名利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

洪昇又是位有才华的诗人,早年就以诗闻名。流传至今的尚有《稗畦集》、《稗畦续集》等。他的诗在编选时删削很多,就其主要内容来看,反映了他抑郁困顿的生平,并流露了感叹兴亡的思想情绪。

长生殿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长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曾精心研究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并加以选择和组织,使作品建立在充分的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同时以新的面貌出现于当时剧坛。

关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安史之乱以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并为文人的创作所采用。在唐人的诗歌、小说中就产生了像《长恨歌》、《长恨歌传》那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品。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描述更为详尽,为后来的戏曲创作提供更多的资料。元明以来,它更成为戏曲和说唱文学的重要题材,无论诸宫调、院本、杂剧、南戏、传奇、弹词、鼓词中,都有有关这个故事的创作。其中以元人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和明人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影响为最大。在这类作品中,有的着重描写他们荒淫的宫廷生活,比较接近于历史真实;有的侧重描写他们的爱情,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优秀的作品又往往同时接触到这两方面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首先把有关唐明皇杨贵妃爱情的传说和安史之乱联系起来描写,并以极大的同情歌颂他们的爱情悲剧。白朴的《梧桐雨》在完成爱情主题的同时,更有意通过他们的宫廷生活写出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长生殿》继承了他们的成就而有所发展,热烈地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并联系他们的爱情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成为这类题材中成就最高、最响最大的戏曲作品。

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清楚地说明了他的创作过程:

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寻客燕台,亡友毛玉斯谓排场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优伶皆久习之。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乐人请是本演习,遂传于时。盖经十馀年,三易稿而始成,予可谓乐此不疲矣。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吸收了毛玉斯、赵执信、徐麟、吴舒凫等许多朋友的意见,在立意、结构、词语、曲调方面无不经过推敲。由于经历了明朝的覆亡和清朝的建立,人们的民族思想意识加强了,再加上作者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和严肃的创作态度,《长生殿》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清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方面又联系他们爱情的发展,揭开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因为李杨是最高统治者,他们在爱情上所表现的荒淫昏乱,必然给政治带来严重的后果;而政治形势的逆转,又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作者批判了他们爱情生活所带来的政治后果,却又歌颂他们的爱情生活。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这就给作品的主题思想带来混乱。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作者所描写的李杨爱情,包含了作者的爱情理想,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因素;他联系李杨爱情所揭露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封建社会更有它普遍意义。因此作品在主题思想上虽然存在着作者所无法解决的矛盾,作品依然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受到当时许多读者与观众的欢迎。作者在《传概》一出中说:“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在自序中又说:“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这说明作品思想的复杂性正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着的。

作者丰富和发展了这个传说故事的爱情主题,展开了更广阔的场景,塑造了更生动的形象。作品上卷从唐明皇杨贵妃《定情》发端,描写了他们奢靡的生活和爱情的发展。从声色之好到情重恩深,爱情日益趋向真挚。《密誓》是一个转折点,马嵬之变《埋玉》,经过了生死之别,爱情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下卷着重描写他们的刻骨相思,寄以更多的同情和赞美。《冥追》、《闻铃》、《情悔》、《哭像》和《雨梦》等出集中地描写他们死抱痴情、生守前盟的精诚。最后感动天地鬼神,让他们同登仙箓,升入忉利天宫,得到一个永久团圆的结局。在作者笔下,杨贵妃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作者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有意地避过她和寿王、安禄山的关系,描写了她在宫廷中争恩擅宠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宠妃的形象。唐明皇作为寄情声色的皇帝,作者是有批评之意的,但作者又认为他是帝王家少有的钟情者,值得歌颂,因此把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归罪于杨国忠等人。特别是下卷,作者在幻想的世界中,美化了他们在天上人间的彼此怀恋。杨贵妃在复归仙籍之后,仍向织女倾诉说:“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补恨》)明皇则终日悲叹“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闻铃》),“惟只愿速离尘埃,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将连理栽”(《见月》)。这正是作者所讴歌的那种“那论生和死”的真情。它显然不是封建帝王的实际生活,只是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理想。而杨氏姐妹的争风,以及像《絮阁》那样宫廷争宠的场面,都表现了统治阶级腐烂的生活,像《春睡》、《醉妃》、《窥浴》等艳情的描写,更表现了玩弄妇女的作风。洪昇却把这些当作风流韵事而加以美化。这些都是封建阶级的观点。但作者对爱情的歌颂,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自明代以来有些戏曲创作中就有意地歌颂超越生死的爱情借以和宣扬封建礼教的思想相对立。作品在上卷里写李、杨爱情的渐趋专一,下卷写他们的生死不渝,前人有的把它看成热闹的《牡丹亭》,主要是就这些地方来说的。

《长生殿》还围绕着李、杨爱情的悲剧,通过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上卷作者联系他们爱情发展的过程,描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正在酝酿中的国破家亡的巨变。下卷又结合他们的生死离别,抒发了人们兴亡的感慨,同时歌颂了少数坚持民族气节的人物,狠狠鞭挞了在敌人面前摇尾乞怜的民族败类,表现了作家的爱国思想。

作者对封建统治集团作了无情的揭露,他愤怒地抨击了弄权误国的杨国忠。杨国忠“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明目张胆地“卖官鬻爵”、“纳贿弄权”。他可以接受贿赂,为安禄山掩盖罪状,使一个死罪的军犯作了高官;而当安禄山得势后,他为了专权,又排挤他出朝,并有意激变,以证明自己“忠言最早”。《禊游》、《疑谶》等出中,描述了杨氏家族的奢侈生活。作者从“逞侈心”、“穷人欲”为祸败之源出发,进而揭示了统治者所加于人民的灾难。《进果》中,进荔枝的驿马踏坏了庄稼,踏死了人,这些都是对统治者的正面控诉。与《禊游》中所描绘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作者生活在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清初,他对作为侵入中原的番将安禄山以及觍颜事敌的朝臣表现强烈的憎恨。作品中的安禄山是一个十分阴险、贪婪、狡猾、残暴的人物。作者还借雷海青之口把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分子骂得体无完肤:“平日价张着口把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惭?”(《骂贼》)

作者在塑瓣叛将奸相的同时,成功地刻划了一系列的爱国者的光辉形象。郭子仪是作者心目中一个安邦济世的理想人物,他在未入仕时,日夜忧心的就是“杨国忠窃弄威权,安禄山滥膺宠眷。把一个朝纲看看弄得不成模样了”。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在《疑谶》中,他看到了杨氏家族的穷奢极侈,就深沉地慨叹道:“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他在掌握兵权后,就积极准备防御安禄山作乱。战乱一起,他又以“扫清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为己任,终于建立了赫赫功勋。雷海青是一个普通的乐工,但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与降贼的众伪官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对安史乱后转徙流离的人们流露了深切的同情。同时通过郭从谨献饭,李龟年弹词,表现了他自己的兴亡之感。《弹词》中[转调货郎儿]一曲正是作者的自白:

唱不尽兴亡变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作品中表现的深沉的爱国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只是从劝戒统治者勿贪侈过度出发,他认为祸败的起因是侈心,而能够悔悟便可以平复,所以他选择一个“国倾而复平”(吴舒凫《长生殿序》的例子来规劝封建统治者。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不可能对唐明皇、杨贵妃进行更深刻的批判。在展开矛盾时还接触到一定的社会现实,到解决矛盾时,便完全凭其主观想象而加以美化。在《弹词》、《私祭》等出极力为唐明皇、杨贵妃开脱罪名,甚至把杨贵妃和马嵬兵变的三军对立起来加以歌颂。作者轻易地勾销了他们的罪恶,但并不能给读者以信服的说明,这就造成作品主题的矛盾和混乱。也充也暴露了作者的阶级局限。

在艺术表现上,《长生殿》继承了《梧桐雨》、《浣纱记》等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亡的手法,特别是上卷以更多的批判态度揭露封建统治者昏庸腐朽和政治上的黑暗,基本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下卷在对爱情悲剧的处理上,通过一些幻想的形式,歌颂精诚感动天地的爱情,这又吸取了《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手法,但由于缺乏现实基础,显得虚无飘渺,冗漫弛缓。

作者把自己的理想熔铸在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之中,表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倾向性。郭子仪、雷海青、郭从谨、李龟年、李 等人物形象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爱憎。作者又善于从发展角度塑造人物,他细致地描述了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曲折发展的过程,从而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但由于作者有时离开了人物的社会环境、阶级特征来描绘,显得不够真实。

浓厚的抒情色彩是《长生殿》的又一特色,如在《闻铃》中结合铃声、雨声,抒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怀念: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赠,似我回肠恨怎平!

——[武陵花]

《长生殿》场面壮丽,情节曲折,笼罩着全剧的气氛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上卷,一方面通过从《写情》到《密誓》的过程,反映爱情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贿权》到《陷关》反映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下卷里作者抒写了风雨飘摇的局面和生离死别的哀怨,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气氛。

《长生殿》的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例如《弹词》一出中,用北曲[转调货郎儿]九支曲子,从金钗钿盒定情弹唱到銮舆西巡,低回深郁,曲曲动人。如:

破下刺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罗巾血。半棵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再无人过荒凉野,莽天涯谁吊梨花谢!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

——[七转]

剧中一些为人们传诵的折子如《惊变》、《骂贼》、《闻铃》等更能结合剧情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格调,酝酿环境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但有的地方还过于典雅华丽,不够生动泼辣。

洪昇深通音律,又得到当时专门研究音律的徐麟的订正,所以《长生殿》在音律方面的成就一向受到曲家的推崇。在全剧中,前一折和后一折的宫调决不重复,运用北曲、南曲的各种曲调,都有细致的安排。即使在一折剧中,对曲牌的安排也很注意。遣词用韵方面,字字审慎。故当时南北上演,盛极一时。吴舒凫序中说:“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津,以是传闻益远。蓄家乐者,攒笔竞写,优伶能是,升价什佰。”可见它的舞台效果。

《长生殿》也有些无聊的插科打诨。如在《禊游》、《驿备》中对市民的描写有些丑化,甚至在《进果》中对受迫害的人民也使用了庸俗的科诨,这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缺陷。在结构方面,下卷不如上卷那样紧凑,为了求得两卷对称,故意铺张,有些拖杳,对《仙忆》、《驿备》等出就是。

篇11:柴生芳事迹心得体会

九月的陇中,秋雨绵绵。人们竞相传诵着这样一个名字——柴生芳,社会各界及群众自发悼念柴生芳同志,缅怀他平凡而不平淡的一生,临洮更是万人空巷为他送行,他的感人事迹迅速传遍了陇原大地。自己近期通过网络和广播,电视深深地认识了我们的好县长柴生芳。

柴县长出生于甘肃宁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弟兄六人,他排行老五。当时家乡生活艰苦,贫穷落后,因为母亲早逝,这个家全凭老父亲一人肩负。在他的记忆里,读中学时学校离家30多里,每周步行回家一次。那个时候,父亲既要干农活,又要操心家务,既当父亲,又做母亲,每周粗手粗脚地烙六个灰黄大锅盔,就是兄弟几个一周的吃食。当时,他家里更是经济拮据,生活也是艰苦清贫,很少有蔬菜吃,常常是盐开水泡馍??

柴县长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他原本可以选择留在北京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但是满怀对家乡的挚爱情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一心回到甘肃,为建设家乡出力。同年7月,他被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

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公派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的机会,先后获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学博士学位。10月回国后,柴县长再次放弃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邀请,放弃了澳门大学高薪聘请,放弃了汕头市副市长的发展机会,毅然回到了甘肃,他要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一点贡献。

从电视报道中我知道了8月15日凌晨,我们的好县长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连续工作长达17.5个小时。他临终前,已经连续五个晚上都是工作到夜里十二点以后。

除了政绩外,令人肃然起敬的,一是他的博学,二是他的好学。他的博学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知道他是庆阳地区当年的高考文科状元,北大考古系的高材生,又是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生,先后获得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博士学位,堪称“学霸”。

从电视报道中我知道了柴生芳写了30多本工作日记,几乎每一本的扉页都写着“此木生芳流千古”。柴生芳的30本工作日记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再朴素不过的话,但却让我读懂了什么叫信念,什么叫奉献。工作日记不仅是柴生芳贴近群众的“民意书”“作战图”,更是他一遍遍书写的内心独白。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词藻,一本本工作日记用朴素的言语记录了柴生芳在临洮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这位人民公仆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一颗赤子之心。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扑在事业上,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离开自己热爱的党的事业时年仅45岁,可谓英年早逝,但是他活得充实、坦荡。

柴县长是人民的贴心人。他对事业有激情,对工作有热情,都源于对百姓有感情。留洋学子一心往外跳,他却选择坚守贫苦的陇中。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毅然回到家乡参与建设,他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动,职务不断提升,可是心里始终装着百姓、想着百姓、为百姓谋利。是一个把百姓放在心里的好县长。柴县长身上没有什么“当官做老爷”的心态,却与农民和普通群众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他把倾听群众呼声和群众意见建议,当做工作的基本职责,当做工作的基本方向。他把所有忠诚都献给了基层和百姓。

他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着高度的警觉和远离的自觉,他为自己的信仰不齿于奢靡。生前,他告诫妻子说,如果收受别人赠送的物品,我们就离婚!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县长,喝剩下的半瓶子矿泉水,吃剩下的半块油葱饼,从来都是留着。衣服总是老三件,领子袖口破了总是缝一下继续穿。下乡调研总是自备干粮,实在坳不过群众热情,也要支付“饭钱”,清廉是他为官的底线,他笔记本里的“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这句话是对自己的警戒,也是对其他官员的警示。

在临洮担任政府主要领导,柴县长总是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临终前,他已经连续5个夜晚都是工作到夜里12点以后。生前,他常对妻子说,我有我的理想,我有我的信仰!

看到这些,自己觉得很多方面差距很大,我要学习柴县长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夙夜在公、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过硬作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成为一个对

工作充满激情的人。对事业有激情,对工作有热情的人。

篇12:柴生芳事迹心得体会

柴生芳同志是新时期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上下广泛学习宣传的时代楷模。在当前深入推进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需要我们把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全面把握其精神内涵,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推动改革发展正能量,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守如初、敬始如一,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作为一个从穷困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从最初负笈燕园到东渡留学成为蜚声陇上的学霸级人物,再到主政一方的地方父母官,他的身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朴实的本色没有变,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没有变。他原本可以留在国外和北京、上海、香港等繁华都市获得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位,原本可以留在省城较为优越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但他最终选择返回他挚爱的家乡,最终扎根于贫瘠而充满希望的土地。柴生芳的人生轨迹,是来自群众又走向群众、融入群众的过程。柴生芳出身贫寒农家,老区人民坚忍不拔的品格熏陶了他、培育了他,北大的光荣传统激励和孕育着他,让他一开始就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了他家国天下的理想追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和历史担当;他诚实本份、情趣高雅、淡泊名利、豁达自信,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过硬的人格素质、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超然于物外的坦荡胸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柴生芳同志用生命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一道永远不倒的丰碑!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应当从其作为农家子弟、知识精英、人民公仆、社会脊梁和家庭支柱等不同身份不同角色,从其成长历练和成才进步履历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面审视和思考柴生芳高尚的人格魅力及其先进事迹的感人之处,自觉坚持把学习弘扬柴生芳崇高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贯彻20字好干部标准、与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与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柴生芳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就要像他那样把个人追求与党和人民事业有机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在时代洪流中搏击人生,争做改革发展的时代先锋,将火热年华献给党、献给祖国、献给人民。

二、顺应大势、知行合一,在时代大潮中奏响人生乐章

柴生芳生前用实际行动承诺了自己“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留遗憾”的铮铮誓言,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要求。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充分认识学习弘扬柴生芳精神的强烈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从其崇高精神中,汲取人生营养、积聚前行动力,在时代大潮中奏响人生乐章。

一要学习他拼搏奋斗的傲然风骨,尽情抒写壮丽的人生 篇章。柴生芳英年早逝,一路走来,壮怀激烈。在人生短短的45年中,他胸怀大志却脚踏实地,书生意气却低调成熟,谦虚谨慎却勇于担当,吃苦耐劳却科学务实,始终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体现了知行合一、开拓创新、拼搏奋斗的傲然风骨。闪光的金牌,从来都用汗水铸就;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表面上,他拥有北大学子、海归博士、一县之长等绝大多数人无法拥有的耀眼光环,可事实上,谁人能想象到他从黄土地一路走来、脱颖而出所经历的苦涩年华,谁人能理解他在异国他乡四处奔波、拼搏奋斗的超常付出,谁人能体会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重压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从他出身农家、以学报国的求学历程中,感受他对知识真理的无比虔诚和孜孜探求;就要从他扎根基层、造福百姓的动人事迹中,感受他勇于担当、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过硬作风;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共发展,与人民共奋进,用激情谱写壮丽的人生 篇章。

二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在定西工作的8年多时间里,柴生芳足迹踏遍两县一区的山山水水。在他身后,留下群众无尽的思念,赢得社会由衷的赞扬。柴生芳精神的本质所在,就是“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夙夜在公、殚精竭虑、造福人民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风貌。他逝世后,当地群众夹道送别,热泪长流……所有这些,生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好公仆、好干部的最好褒奖。“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创造无愧于人民的光荣业绩。在“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柴生芳找到了施展才华、大展拳脚的机会,他以赤子之心耕耘一方土地,造福一方百姓。无论在陇西、安定,还是临洮,他始终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巨大引擎,为造福百姓引进福泽之水。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全国“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等一个个项目的成功争取和落地建设,无不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恪尽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求实效;就要像他那样攻坚克难、敢于担当,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就要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争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篇13:小学二年级文明生事迹

我叫何雨晴,今年10岁,是滨河小学四年级三班的一名班干部。担任班长的职务,是学校大队的文娱委员。为班级争夺了不少荣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深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爱戴。

我有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老师交代的事情总能做好,各科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一直排在年级的前五名。我很爱读书,利用书本来开阔视野,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我都读的津津有味。广泛的阅读开阔了我自身的眼界,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我的每次作文都被当作范文在同学中传阅,还在一次学校组织的作文比赛中夺得了满分。 作为学校的大队工作者,我总是尽职尽责,老师交代的任务总是尽力完成到最好,并积极创新,为班级乃至学校的其他同学分担工作,被同学称为“不摆架子的班长”。我微笑着迎接困难,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同学,课间我总能和每一个同学和谐相处,相信只要团结,就没有困难。虽然我和同学的关系是如此的好,但我也公私分明。如果他们犯了错,我不会包庇,而是耐心的当起品德小老师,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

从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到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我经过了相当多的努力和提高,在同学的心目中树立了榜样的光辉,在学习、本职工作、课外发展等都取得了辉煌。近年来,我曾获学校、区级乃至国家的书法提名,在的区级艺术节比赛里得到荣誉证书。在三星好少年活动中连续获得两个智慧章,在新组织的3H活动中获好习惯之星,获口算比赛第一名……

我在学校举办的进社区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良好,热心帮助同路的

小组成员,谦虚请教有经验的五、六年级成员,并为一些楼道内的居民着想,将报纸和信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与小组成员合作顺利,时常为他们出谋划策,大家分工明确,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速度。在送信送报纸的过程当中,对过往的居民微笑、打招呼已成了“何雨晴小组”的专利。就因这样,当地居民逐渐认识了我;就因这样,我每年在此项活动中都获得了“文明服务小使者”的称号。

每个月初,我都会尽我的努力,帮助宣传委员作黑板报;帮同学上网搜集礼仪资料。同时担任着纪律和卫生检查的我,也会对自己的岗位寸步不离,协助本版的纪律委员和卫生委员完成任务已是家常便饭。并且,我还是学校鼓号队的小镲演奏员。另外我还经常协助老师完成各项工作,被老师称为得力的小助手。

我以后还要再接再厉,努力完善自己,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一名少先队员。

篇14:小学二年级文明生事迹

三年级 刘博真 她遵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于律己,做到遵纪守法,言行文 明,使用普通话,能在同学间宣传“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 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每一个同学。 她关爱集团,每天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做好记录和反馈工作, 还能耐心地教育违法纪律的同学, 以集体的力量约束规范每一个队员 的言行,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榜样。 她还能时时处处奉献自己的爱心。例如,哪位同学没带笔或本, 我总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 她还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曾经拾到过五元钱主动交给了 老师,归还了失主。 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帮助父母分担一点力所及的事 情,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自从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来,她更是以身作则,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周围的同学,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篇15:品学兼优生事迹学生自我介绍

品学兼优生事迹学生自我介绍

我是来自2011级(5)班的王拓。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的心里早已埋下了一颗进取的种子。感谢学校,为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给了我许多磨练的机会。

我勤奋学习,拥有自己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从小就有超前自学的能力,初中阶段开始自学《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校英语节“英语短剧”二等奖。

我致力探究学习计算机知识,自学Photoshop、Flash和Dreamweaver,并在学校里跟老师学Free-Pascal,我不断钻研,不懂就通过网络和书籍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荣获温州市第十五届科技节“网页制作比赛”二等奖和市直属中学一等奖;还曾荣获温州市第十三届科技节“智力七巧板组合与分解”竞赛一等奖。

我擅长乒乓球、棋类、绘画等。我还热爱写作,曾写下了13000多字的小说《寻找光明》,在《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学生时代》、《九山湖》等报刊上发表中、英文习作十多篇,还荣获温州日报社和市教育局联合举办“金万年杯”征文比赛一等奖。

回顾过去,我满载着成长的.喜悦,再多的辉煌都属于昨天;展望未来,我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再多的困难都不会放弃。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

唐才子传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逝者生平简介范文博客

生平简介范文

蜀相 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

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整理15篇)】相关文章:

杜甫的生平及主要经历2022-05-07

杜甫生平简介2022-05-06

万方多难成语2023-10-06

文学才子辞职报告2023-07-12

母亲生平简介范文2022-10-01

《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023-05-02

《蜀相》说课稿2023-06-04

蜀相教案2023-03-25

杜甫很忙作文2022-11-03

《大铁棰传》 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022-11-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