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的冷思考(推荐9篇)由网友“beryltaylo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创设情境的冷思考,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创设情境的冷思考
汶上县苑庄镇田村小学 徐恩路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对课程理念方面已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的落实中存在着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照猫画虎的问题,表现在数学教学中重视问题情境创设,轻数学化训练;重合作交流,轻自主探索;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电脑课件演示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轻教师的讲述、提问、语言与板书等传统教学媒体的运用。这些重形式、轻实质的教学行为虽然只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直线”的概念时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直线。出示图片,如铁轨、行进的队列等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教室内排起方阵,横竖成行,以体验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分别进行以下活动:
①教师让一个学生起立,要求与该学生共线的学生起立。最后教师总结:因为每个同学都可以与该同学共线,所以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②再让两个学生起立,凡与这两学生共线的起立。教师总结: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③最后要求三个学生起立,凡与这三学生共线的起立。教师总结:过三点的直线不确定。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某些教育学老师的观念看,本节课这位教师贯彻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如能够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组织学生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因此,给本节课带来一片叫好之声。然而从数学的观点来分析,这节课很不严谨。由于教师自身数学素养的缺失,没有处理好情境的“数学化”。这种追求数学学本质以外的表演课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味,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是对数学教学活动的亵渎。
二、问题的分析
首先,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直线的本质属性。虽然直线是不定义的概念,从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来,人们曾经试图对直线进行定义都没有成功,但是它的一些固有属性,如是由无穷个点组成的一个连续图形;两端可以无限延伸;很直;无粗细可言等应当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次,这位教师不了解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不了解情境的局限性,不能从数学认知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抽象。比如,在本节课中,该教师所创设的直线有关问题情境和直线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以下矛盾:
1.从有限与无限这对矛盾上:情境中描述直线的队列是由有限个人组成;而直线是由无限个点组成。
2.从一维空间与三维空间这对矛盾上:情境是三维立体的;而直线是一维的。
3.从连续与间断这对矛盾上:情境是间断的;而直线是连续的。
4.从具体与抽象这对矛盾上:情境是既有宽度又有高度;而直线没有宽度。
5.从特殊与一般这对矛盾上:情境只给出了一个原形;而直线是许多原形形式化抽象。
6.从近似与精确这对矛盾上:情境高低不平,定义粗糙不严格;而直线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很直”。
7.从现实与形式这对矛盾上:情境的队列在生活中存在;而直线在生活中却是不存在的。
三、对问题的思考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是个别孤立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新数运动中,一位老师在教学“集合”的概念时,分别让男生、女生、白人学生、黑人学生起立,说明男生、女生、白人学生、黑人学生分别组成了集合,一位学生回到家以后,父亲指着一堆土豆问能不能组成集合,孩子说:“不能!除非它们都能够站起来。”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笑话,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真实的情境呈现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数学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营造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与测量,以获得知识,用熟悉的生活实例说明数和形的特征,说明法则与公式的由来。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感悟数学:看到数学起源于现实,看到数学应用于生活,感知到数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猜想化、形式化的刻画,进而认识数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2.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数学化”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强调创设情境,不是说数学等同于情境,再好的情境都有它的局限性,它不像数学概念那样准确与简洁。曾经听过角的概念的教学,老师出示钟面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找出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当学生指出时针与分针是两条线段不能组成角时,老师只能张口结舌。与上例直线一样,现实情境的有限性难以描述抽象概念的无限性,现实情境的离散性难以表达直线的连续性。由于数学“是忽略了物质的具体运动形态和属性的抽象结构与模式”,教师要善于提炼情境中包含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所谓“数学化”,简言之,即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将实际材料组织起来。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重视数学与外部的联系,而且特别要重视数学内部的逻辑联系。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教学不要教孤立的片段,应该教连贯的教材。”
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严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既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又有利于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发现的拟真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在以上“直线”“集合”和“角”的概念教学中,都有一个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数学模式之间“数学化”的提炼过程。而数学化的过程不同程度经历辨别、分化、类化、抽象、检验、概括、强化、形式化等步骤,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数学化。
3.防止负情境
低级庸俗与科学性缺失的情境实际是一种负情境。我们曾经见过这样的案例。
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唐诗,当讲到“柴门闻犬吠”时,要求学生创设情境,模仿大狗吠、小狗吠、单狗吠、群狗吠,教室中一片狗吠之声。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假分数》的时候,她为了体现新课程“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母亲的年龄大,还是儿子的年龄大?
生:母亲的年龄大。
师:如果“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大”,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师:好的。既然“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大”是假的,那么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根据概念的定义规则,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同,否则就要违背了“定义应该是相称的”这一规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该教师犯了“定义过狭”的逻辑错误,即属加种差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不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也同样是假分数。如同负数比零要小,负情境要比零情境的教学效果更差。
此外,形式主义也是当前创设情境的大忌,也是一种负情境。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等可能事件》时,它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刻意地用电脑课件去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地位从操作主体变成局外看客,把数学教学的直观性从最强的“实物直观”降低为等而下之的“影像直观”。
在数学教学中,当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时候,若用屏幕上有限的“形象”代替了启发学生的数学“想象”,用屏幕上个别的“具体”取代了启发学生的数学“抽象”,用屏幕上的快速推导,取代了板书教学中边写边想师生互动的逻辑渐进过程,反而会减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四、问题的解决
回到开始的问题,本节课教学的直线是初等几何的一个原始概念,是定义其他几何概念最初的出发点。在D.希尔伯特的公理化体系《几何基础》中,直线是从现实原型中直接抽象出来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的基本性质是用一组公理来表述的。
首先,必须明确“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有三个要素:直;无粗细可言和无限延伸性。“直”可以通过教具演示、通过与“曲”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作如下演示:取出一根绳线,用两手握着绳线的两端,先使其成悬链线,再将它拉直,让学生体验“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墙角线以及黑板与墙面的交线认识直线“无粗细可言”。虽然以上列举的绳线、墙角的交线都不是直线,但通过他们的演示分别显示了直线的部分本质属性。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还要进一步增强直观,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以增强对“直线”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可以设计如下方案:
1.用直尺在黑板上的两点间画线。用拉紧的粉线在两点间弹线。同时,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两点间画线。指出:这样画的线都是线段。
2.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线段是直的(而不是弯曲的);线段有两个端点;通过“肉包子打狗”的趣味演示:狗要获得前面的食物,所走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为什么?由此得出“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形象风趣的比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画有各种线的卡片,让学生辨别: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4.让学生从周围环境里找出线段。
5.让学生将画出的线段向一方延长,再延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射线;线段向两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直线。从而认识: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直线没有端点。
6.要求学生用直尺画直线,过一点画以及过两点画。获得“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先通过直观教学认识有限的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活动,画图操作和想象,认识无限的图形。无限的概念运用直观教学难以奏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把握。
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但不能处处都强调机械地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理智的引路人”,以科学的精神,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学能力。
篇2:心得体会-创设情境
心得体会-创设情境
心得体会――创设情境 为了我的个人课题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的提高,我又一次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加深了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那么,怎样教学小学生学习英语呢?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特定的场景,脱离了社会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达,生硬的语法解释,机械的'朗读会使丰富而生动的语言黯然失色。而将教学目标外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的情境教学,能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三年级Unit 9 Shopping A部分Learn to say时,我创设了一个购物超市的情景,给学生们一份购物表,到小售货员跟前购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如vest , hat , cap ,socks,rice , bread , ,hot-dog , milk ,……生生之间交谈:“Can I help you?” “ I’d like ……please.” “Sure , Here you are .”“How much is it?”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思考,有利于集体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质性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有分工,并从不同实践经历、不同结论的展示过程中发现和优化学习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生互动,通过相互协作、配合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篇3: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网友来稿)
侯小青 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
启发相关联想(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何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一种手段,一般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表达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创设的情境要精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1、对比情境:即把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结果想象出来,加以对比。比如,同学们在打篮球,徐鹏同学投篮时,不小心碰倒一个人。假如:(1)被碰倒的人是徐鹏的同学;(2)被碰倒的人是学校的大个子;(3)被碰倒的人是徐鹏的老师;(4)被碰倒的人与徐鹏曾经有过矛盾。请学生根据这四种假设,分别想象出徐鹏与碰倒的人在这种情境下,两人当时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2、特定情境:为表现某一种特定的中心或主题,可以让学生想象设计出符合这一要求的生活情节或场景。如:你的老师对大家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能能否设计一个具体的生活情节来说明她?试试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喜、怒、哀、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此外,分别、怀念、委屈、后悔、忧伤……也无处不在。请你回忆一下,选择一件印象最深、最想说的事写下来。
3、连续情境:它是创设一系列前后连续的情境,要学生依次展开想象进行习作。如情境一:班上的×××同学一连三天都没到校上课,同学们都议论纷纷,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几句话把它写出来。
情境二:第四天早上,×××同学仍然没有来,这时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你想到了什么?请写出来。
情境三:第五天,×××同学来了,他的父母也来了,并且来了两位中年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猜猜看,写出来。这种连续性的情境作文,用一条红索贯穿始终,步步深入地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表达能力,同时创设一个个有连续性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
作者邮箱: hugekey@126.com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网友来稿)]
篇4: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起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来源于学生的实际,要创设学生能独立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拓展思维,学会学习。本文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想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三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必须围绕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来进行,要考虑到数学情境是否有价值。否则,再好的问题情景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二)生活化原则
数学源自于生活,具有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还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体验、发现、理解并认识数学。另一方面,还要将知识应用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现数学的本质与价值。
(三)积极性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若问题情境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将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低下,从而容易形成抵触情绪,产生厌学心理。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四要素
(一)创设有实际体验的问题情景
因为学生的起点和认知不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究活动找到一条最佳的入题路径。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围绕研究对象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先着眼于问题本身是否围绕探究活动的主攻方向,是否为研究问题的展开作了铺垫。问题情境是为研究对象服务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与研究对象相脱节,应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体现师生共同参与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既是探究过程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要将学生活动和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和学生一同参与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引起共鸣,产生良好的入题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让学生有成就感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热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功,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价值。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五点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的问题情境多种多样,但实质是提出核心问题,寻找探究动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在把握创设问题情境的四要素,注意问题情景创设的三原则基础之上,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根据本学科特点,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构建类型。
(一)构建趣味典故情境
生动趣味的教学素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刺激,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储备和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引入课题: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象棋的发明者,于是就问象棋的发明者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象棋的第一个格子里放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不假思索就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可是,国王到底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疑问悬念情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如在讲椭圆定义时,教师提出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图形随处可见,你能利用一根细绳将其画出来吗?下面给出操作步骤,同学们动手试一试。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调节两结点间的距离,椭圆图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设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构建实践试验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调查研究实践问题来创设情境,以使学生在还原数学的过程中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概念有深入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投掷硬币的实验,要求: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名学生投掷硬币,在距离桌面30厘米处竖直下抛,另一名同学画“正”字记录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频数,每组投掷20次。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每组结果是否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累加每组的试验结果并增加试验次数,结果会有怎样的变化?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试验,不难得出结论,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随机事件概率的概念。
(四)构建现实生活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容易使学生脱离实际,其严谨的逻辑性容易使学生畏缩不前;而它应用的广泛性又常常让学生感觉数学高深莫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观察实际背景中数学的身影,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新教材圆锥曲线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处听到爆炸时间比在B处晚2s,爆炸点应在什么样的曲线上?已知A、B两点相距800m,并且此时声速为340m/s,求曲线的方程。在探讨试题的时侯,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还将问题隐身设置,让学生思考爆炸点是否一定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并研究爆炸点的具体位置如何确定,进而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
(五)构建拓展反思情境
解题教学是通过课堂例题的教与学,达到巩固知识、增强运算能力的目的。由于试题中蕴涵着丰富的解题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试题的反思来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在研究一元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值域问题时,可先从容易的题型入口,让学生对求解方法逐步清晰起来。如通过数形结合解决具体问题,得出一般结论;通过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相应单调区间上的单调性研究,形成解题规律;再逐步增大问题的灵活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深度和不同广度的研究。如含参数的一元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值域问题,一般包括两方面的问题:轴动区间定和轴定区间动。
这样设计的问题必能激发同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从而让学生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篇5:浅谈创设课堂情境论文
浅谈创设课堂情境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设 情境 兴趣 教学质童
论文摘要:在职中电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本文总结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几种有效方法。
职校的《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从书本理论到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感觉,造成兴致索然。但是若能充分利用教材实践性的特点,设计各种电子电路的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近几年《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求知欲望。基于这一点,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努力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或分组)教学法,创设知识的“‘问题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演示实验的课堂组织,可按图1所示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并在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达到相应的变化效果。
在图1的教学流程图中,“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是指通过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是指利用原有知识分析和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是指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新课);“练习巩固”是指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其中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三个过程是创设“问题的情境”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注意这些过程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在“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变化要达到图1虚线框所示内容。即所设计的实验“情境”应令学生具有新、奇的感觉,“问题”令学生处于一知半解或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下,且“问题”的提出由浅人深,“问题”解决后学生体现到的成功喜悦,等等。整个课堂围绕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学生兴趣被点燃,并且一直保持着,教学质量顺理成章得到提高。
例如,教材的“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中“什么叫静态工作点”,“为什么要设置静态工作点”,“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等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
若采用图1的教学过程,设计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则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教学。就拿“为什么放大电路要设置静态工作点”这个问题来说,教师可先进行对比演示实验,即用示波器观察“不设静态工作点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见图2)与“固定偏置共射极放大电路”(见图3)它们的输人、输出波形。学生通过示波器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图2电路的输出信号u。与输人信号ui波形不相同”,而“图3电路的输出信号u。和输人信号ui波形基本相同”的事实,内心就生有诧异、奇怪的感觉。接着教师提出“哪个电路是属于工作正常的”的问题,学生一般能回忆旧知(前面学过的“放大电路组成的原则”中要求输出信号应保持输人信号的波形应保持一致不变),正确地回答出“图3电路能工作正常”。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后一电路能工作正常”时,学生往往仅会根据这两个电路的表象得出“后一电路比前一电路多了一个电阻Rs”的结论,尚若教师再紧追一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有了矛盾和疑惑的感觉,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接下来学习新课“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时,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
二、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保持学习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境中可以产生偷悦,处于悲愤的情绪中可以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就能够兴致勃勃地学习。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讲得太多、太难、太快,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学习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只有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每一节课的知识量合适,重难点突出,并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愉快学习,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对《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而言,让学生处在宽松的课堂气众中,边动手边思考的“分组实验”,无疑是创设愉快学习环境的首选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创设“快乐收情境”的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图4所示,其中,“分组实验”是指学生一人或两个人为一个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边观察测量,边按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是指根据实验现象或观测记录,分析相应原因;“总结规律”是指由实验的现象和观测的结果,总结出半导体器件或电路的规律。创设教学情蓦的过程重点放在“分组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心理变化应达到如图4虚线框所示。
例如:学习“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时,先组织学生做这样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1欧姆的'电阻与一个小灯泡串联后加入6伏的直流电源,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对调电源极性,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第二个实验是将前一实验中的电阻改换为二极管,重新再做一遍实验,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学生在体现实验成功,心情愉快之余,对实验中灯泡发光情况二极管与电阻不相同的现象,印象特别深刻。然后,由二极管的导电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单向导电特性。
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实验电路。由于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设计电路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事物实际的一面,又要尽可能缩短实际与理论间的差距,即尽量减少诸如元件参数的选择、仪表的误差、测量读数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重点,结合实验电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项目是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做的测量与观察的内容,它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忽略一些次要的实际情况。如上例中突出的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忽略了二极管“正向的死区”问题。再次,就是要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指导。详细、耐心地指导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避免实验匆匆走过场的现象出现,保证实验的质量。
三、通过动画影片创设“生动的情境”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直观的学习气清境,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较为费时,尤其是分组实验。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好实验时间,否则,它们的使用率会受教学课时不足所限制。另外,电子技术课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诸如PN结、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等等内容,是不能通过实验直接观察感受得到的微观事物,这又是学生最感抽象而“学之无味”的内容。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将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的内部客观存在的、不可见的、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小为大、化静为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提高。我们可应用计算机以连续的动作(动画)、悦耳的声音、艳丽的色彩等模拟学习中难以直观体会的知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例如,我将“PN结的形成”、“三极管的特性曲线”等内容,用动画模拟事物内部的变化过程,将实际不可见的,变为直观可见,而且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关键在于能设计出突出教材重难点的动画影片。目前,市面上这类教学素材软件基本是没有,还必须靠各个教师自行设计,这对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老师们的负担,从而制约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篇6:创设情境 激发欲望
创设情境 激发欲望
【内容提要】 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把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充分地表达出来,真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读后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学生得到真正发展。【关 键 词】创设 合作 能力
《乌塔》一课,讲的是一位叫乌塔的德国小姑娘,只有14岁,正在上小学的她却已经独自一人游遍了欧洲的国家、城市。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充分感受乌塔自强自立的品质。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好争辩的特点,就小学生可不可以单独一人外出旅游?组织了一场辩论,在唇枪舌剑之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辩论采取提供论点、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中途被对方说服者可改换论点,加入对方行列。
首先给出论点:
正方论点:小学生可以单独一人外出旅游,我们要向乌塔学习。
反方论点:小学生不可以单独一人外出旅游。
然后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讨论自己的论点在文中有哪些论据,哪些是最能说服对方的。并且讨论出对方会提出那些论据,自己如何应对,做好辩论的充分准备。
接着进行辩论:
正方:从课文一开始可以看到这个小姑娘虽然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但是从“睡得正香”“收拾行装”“提醒我去超市买冰淇淋、矿泉水”这些事情中,给我留下了一点不胆怯,做事从容不迫,还很有经验的印象。这些不都是他在经常的旅游当中锻炼出来的吗?所以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反方:你这个说法不对。他在旅馆中很轻易地与我交谈起来了,幸亏我并不是坏人,没有产生危险。外面坏人还是挺多的,我们并不能认清楚,所以还是呆在家里比较安全。
正方:你们错了,从“她每到一地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和“经常和家里保持联系”可以看出乌塔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只要做到这些是不会有危险的。
反方:乌塔在进行旅游时买了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花了400马克。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们大部分同学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并不能承受这个负担,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我们小学生还是不应该出去旅游。
正方:我们小学生当然不能给家里增添负担。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乌塔为了此次旅行整整准备了三年,在每个周末去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他完全是靠自己砖的了旅游的所有经费。我们也可以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赚得旅游的经费,这样就不会给家里增添经济负担了。
正方:还不止。她还用自己赚的钱为家人和自己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给妈妈买的皮包,给爸爸买的烟斗,给弟弟买的帽子,给自己买了金项链。
反方:书上不是说她赚的钱只够一半,另一半还不是爸爸给的?再说了,咱们这哪能这么容易找到工作。
这时正方队员被难住了。有一位同学补充道:这就是国家的差异,他们那与咱们这是不同的。
……
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谁也不能说服谁。这时,我让他们两方再次进行讨论。想一想对方说的哪些地方有道理,哪些地方是有错误的,用什么事例去反驳。
接着辩论继续进行。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慢慢的,正方队员占了上风。最后,正方队员说:不管怎样,乌塔一个人出去旅游,培养了很多方面的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做事的计划
[1] [2]
篇7:论如何创设探究情境
论如何创设探究情境
本文详细阐述了探究情境的'重要性,综合论述了各种课型情境的创设,并附以例证加强其可操作性,在各种情形下还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作 者:马建国 作者单位:东营市技术学院,山东,东营,257097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B0 关键词:探究情境 隐修饰 探究课题篇8:创设情境教学心得体会
继续教育网上学习,我选的这课《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给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后,我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课中所讲的情境,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情景;境地”。情境含有情形、景象以及环境、境况的意思。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咨询,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音乐课教学中,良好的情境启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一节好的音乐课,就是要把课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研究和探讨“有效教学”模式中,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是学习新课的开始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一首歌曲的前奏,它可以给演唱者和听众以情感的启示,确定演唱时的速度、音高及基本情绪。而音乐教学的导课,犹如歌曲的前奏,它能使学生做好思想上和情绪上的准备,为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在上肖邦钢琴音乐这课时,在课前播放《猫和老鼠》弹奏钢琴的片段,曲子刚好和本课要欣赏的曲子相同。很多学生就停止了他们的课间游戏,都来观看让他们感兴趣的片子。学生在课前就进入了本课的情境中,而且在课前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咨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
例如:在欣赏非洲音乐这课,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随着音乐的展开把学生带入非洲原始部落的意境中,让他们模仿非洲黑人击鼓、嬉笑、舞蹈,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以及情感都完全沉浸在在非洲歌舞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在这节课里,大家玩得很开心,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三、利用表演,游戏等活动创设情境。
音乐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通过模拟演示和游戏活动,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氛围中.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将知识融入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在上民歌欣赏的一课中,欣赏各民族民歌时,我分成几组,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民族的人来唱不同民族的歌曲。有些学生扮演xx人跳起了新疆舞步,并配上“掀起你的盖头来”的歌曲伴奏;有些扮演蒙族人做起了骑马的动作;有些学生唱起了藏族的民歌《北京的金山上》;更有些学生还跳起了孔雀舞。通过这些学生自主的表演,学生基本掌握了各民族的特征,也熟悉感受了各民族音乐的旋律,使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都进入了一种最佳的状态。
再如,在我的一节公开课中,我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一个对歌赛,我唱前一句,学生接唱后一句,学生分为2组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达到一个高潮。在这样的游戏比赛情境中,学生学得相当轻松,也相当快乐。通过教师对教学环境的创设,师生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疑中学、动中学、趣中学、乐中学、学中乐。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我觉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应结合个人特长,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创设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并能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篇9:创设情境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为:
1、情境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素材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教学情境的必备要素。
2、情境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力因素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因素。
3、情境具有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具有学生参与的角色要素。
4、教学情境中包含了大量的本地、本校、本班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学校课程资源较高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具有可供操作的硬件设施和时空要素。
5、情境具有趣味性和浸润性,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索问题的兴趣,有较好的对问题进一步拓展空间。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时,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的。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问题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如果对某些教学目标无法创设实际情境,可创设趋于逼真的间接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观察体验中,广泛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接近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够得着”。
4、合作性原则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5、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而且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熔融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6、层次性原则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一般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并与他们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相匹配。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有意义的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虚实结合。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恰到好处。
4、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激活热情。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地积累和尝试。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教师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 色彩的冷与暖教案
★ 比的认识说课稿
【创设情境的冷思考(推荐9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2024-04-03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2023-11-08
戏剧教学对学前教育的意义论文2024-01-08
《比的认识》说课稿2023-05-10
高中生物教育反思2023-02-15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五2024-01-01
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2023-11-15
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2023-10-2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论文的题目2023-09-0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十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