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集锦11篇)由网友“独行北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
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
游离于昨日诗化的、充满精神雀跃抑或哀伤的文字,我把自己的灵魂带入了一个属于精神领域的四维空间之中,神奇的光茫填充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好比一瓢水充斥着我的每一根血液,浸透了我的每一寸肌肤,乃至于每一根神经,那充满灵性的光辉在这一刻暂放,它注定它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穿梭于茫茫红尘之中,你可曾身心疲惫?颠簸于碌碌生活之中,你可曾心灵倦怠?纵观人世间,关于出世与入世,永远在世俗的边缘博弈着,这博弈的每一寸土地,都升起茫茫雾霭,前进一步便是祥和,后退一步便是嘈杂;抑或前进一步便是消沉,后退一步便是激越。无论是什么?在这浓郁的大雾之中,世人充满着迷茫,就好比激流困顿在囹圄,化作一滩死水;候鸟失去了感知,冻死在了北方。
是为灵魂,总该反躬自问:你是谁?你生之为生,死之为死当该是拥有如何的契机?命里之所有,命里之所无又是如何驳斥着你的初衷?呱呱坠地,俶尔成年,你可知你灵魂的本真?恻隐之心,腹黑之心,在善与恶间徘徊良久。在某一刻你刹那醒悟:哦,原来我还是太过单纯!又在某一刻,你刹那悔恨:啊,为什么我不再那么纯真?
一座人生的大厦,崔巍入云,学习是为了什么?你再看一看你自己,放在最本源的一个问句上面:你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到底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生理需要。乃至于,吃喝嫖赌皆可以归功或者归罪于生理需要。生理的需要,乃是飞禽走兽,甚至于行尸走肉所具备的能力。
因为你之所以为人,你的脑子里总有那么一丝灵光,在白昼与黑夜之间,总有那么一刻轻轻的绽放。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灵思,就好比那书架上飘来的阵阵清香,氤氲满屋。轻轻的、淡淡的,徐徐的飘进鼻孔。那思想、那文字,竟然翩翩起舞,化作了优美的音符。你总该有一丝雀跃,你的内心中不是兴奋,而是一种微妙的感动,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超越灵魂的感动。那音乐穿梭于鼻梁和耳膜之间,轻轻的飞舞,抖动着你的神经,在那一刹那,你的每一根神经都为之共振,发出嗡嗡的共鸣声。
不知道过了多久,那对于文思的丝丝欲罢不能,终于慢慢沉寂,化作了一丝热衷之余,点缀芸芸众生的一寸灵光。诗人们游弋于诗化的文字之间,抽象的精神世界,在四维的国度中再度扭曲,有的犹如现实的镜像,有的却是抽象的映射,甚至表现式的背离。无论之于何种,普通人之所能感知的人生旋律,是充斥在自我大脑中的.低鸣之声。
它没有钟磬声般的洪亮高亢,它只是微微的,犹如游丝般的气息,又恍惚是那若行若止的流水。要在四维的空间中发现这一丝灵光,不仅仅需要依傍一根时间的长轴,更是一根生命之轴。若是要问时间与生命的区别,就好比问那一潭死水之于溪流的区别。那一潭死水是多么的宽广无限,包含了所有的死亡的时间。而那溪流才是充满生机的,拥有着那潺潺灵音。那不是自然的慈悲之声,是化入人心内部的永恒光芒。
当这微小的溪流之声,与你内心潜在的声音发生共鸣,慢慢地变得雄浑,博大,最后充斥到了整个宇宙之间,那是关于宇宙生命之哲学,是关于人类之卑微与宇宙之浩瀚的空前较量。你会发现精神世界是如此地宽广,是如此地无限自由,你的思维穿梭到了你灵魂最深处的感知。你轻轻的一悟,就好比佛陀降世的旷世之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你霎时间与世间的每一个生灵的内心相通。
大智慧的彻悟,是不平凡的,但是总归又是极其平凡的,是属于每一个生命所拥有的不平凡。你的内心感知到了生命的契机,这个契机或许是历史上的某个巨人所讲出的,或许是你同时代的伟人所讲出的,甚至是未来的某一个名人口中之言。但总之,虽然是你第一个悟出了的真谛,你没有讲出,甚至因为自身条件,没有让别人得知,最后所有的功劳都是别人的。但是,所有的灵思,所有对于生命的感动,所有那一刻彻悟的雀跃,那一刻整个宇宙为你洞开的一刹那,你就是超越灵魂的耀眼明星。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处不存在微妙的契机。你的每一次呐喊,每一次咽喉中翻滚的语言,都是那人生精彩演绎的碎片。这些碎片是多么的平凡,遗失在了金字塔式的记忆低端。就好比,如果没有特别的意义,你永远不会记清十年前的今天你到底干了什么。但是辉煌的人生,却是由两万多如此不堪的日子累积而来。也正是以为这种碎片的缺失,人既通过回忆来填补精神的空缺,又通过对于未来的遐想,寻找人生的浪漫抑或激情。但是当然把那平凡当做了黑夜,以为生命充斥着黑暗,那么他对于那激情,总以为是黑暗中耐以生存的光明。然而当他竭力碰击之时,那却是一片火光,把其烧得飞灰湮灭。
一段飞蛾扑火式的激情,却是无数人乐此不疲的追求,那甚至成了精神上可以慰藉的空虚。那些平淡的片段,永远不可能如同电影里的那样生动或者充满着激情。但是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都必然是精神世界的贯穿。当你平静地回忆着那些平淡的岁月,它们是多么的朴实和简单,如此的平凡,有时候仅仅是一条古老的路,一座不知何时坐落在身边的古塔,霎时间出现在山腰的人们。当你再仔细欣赏时,所有的这一切缓缓地构成了人生的一张生动的画卷。虚虚实实,相印在你的内心,便微微升起了莫名的感动,慢慢弥漫着你的胸襟。那些所有的快乐与悲伤,痛苦与幸福,如同缓慢的河流,徐徐地流入你的脑子,关于人生的五味,充盈在你的心中。此时你才发现,即便你的人生永远充斥着激情,但你最后必然会感受到:只有一种味道的人生是如此的单调和乏味。此时你的心中开始感慨:我是多么的明智,哀而不伤,乐而不亢,享受着幸福与快乐,感受生命中的每一次启悟,捕捉那些平凡的心动,在短暂的人生中谱下了多么动人的乐章。
超越的灵魂,依旧和你的精神为一体,你的精神,永远在你的身体周围萦绕。而你的身体随着你精神的驱使,日升月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生时间,刹那光华,一颦一笑间,决定了它的短暂与永恒。
篇2:文字的灵性散文
文字的灵性散文
文字,是有灵性的。关于这一点,英雄所见略同。从百度搜索该关键词,采集约五十五万条检索信息,可略作佐证。我们的文字信步笔端,不是靠生拉硬扯,机械式地复制,而是靠人类情感,或持续或间歇地酝酿。正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有些文字,捂久了,就有了温度。有了温度,就有了生命体征。有了生命体征,就有了塑造无限可能性的可能。正如一位母亲孕育十个月的孩子,其间何其艰辛,暂且不说,但从未来小生命降生所赐予的无限希望,就令人十分感恩和欣慰。
文字,往往起伏于内心最初的波澜。凡是具备生命体征的生命,都不例外。而最终抵达彼岸的,只有细心的写作者才能捕捉到,并记录下来一连串的字符。至于抵达的行程如何计量,却离不开所谓的机缘,而机缘的.度量,考验的往往是时间。
一旦我们的文字孕育成熟,通常不在乎机体是否完整,更不在乎形式是否绮丽繁华,而唯独倾向于阐释无比丰富的情感世界:或苦涩与甜蜜,或欣喜与悲鸣,或仇恨与爱恋,或死亡与生命。
我们要表达的内容那么多,又渴望表达得那么深刻,单薄而纯净的文字,能否承受得住形形色色人物的考量质疑,历史征程的起伏变迁,则必须借助于合适的文学媒介,以得到有效的转录。现实世界的这种基本诉求,衍生出形式各异的文学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等,不一而足。
历览一部作品,小到一首诗歌,大到一部长篇巨著,无不处处折射出作者的人类情感与哲学思考。文字作为载体,自然功不可没。更不可没的,是作者将心内的心外的,动态的静态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等等,统统浓缩成的汩汩而出的灵性文字。
正因为文字被赋予了灵魂,在作者自我审查以及阅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有了灵性的传递,情感的共鸣。
篇3: 植物的灵性散文
植物的灵性散文
我喜欢种菜,就在一片空地上种了几畦菜,其中有一行靠着路,怕小孩子调皮,破坏菜,就把辣椒种在了最外边。
虽然我苦心地经营,可这些菜还是长势不好,主要是因为我不懂得种菜的技术,仅凭一腔热情就把菜种下了。这些菜整天好像一个生病的孩子,耷拉着脑袋,枯黄寡瘦,弱不禁风,叫人既生气又怜爱,当然生气的部分居多,枉费了我的一番苦心,这还不叫邻居们笑话吗?
我对它们泄了气,再也不像孩子似的天天跑去看它们对我劳动成果的回报,因为那一阵干旱,我几乎天天都压水浇他们,就连女儿在我的说服下,也投入了积极的战斗,帮我用压井不停地压水。
在我确定它们不干旱之时,我已经不再跑去看它们了,它们的.存在已经不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已经不再挂在我的心上了。刚好,有一次,我的确有事外出了一阵子,院子空荡荡的,无人打理,在我外出期间,并且下了一场雨,我不再担心,它们会被旱死,于是,它们从我的精神世界里彻底消失了,我不再期盼着它们。
但是,奇迹有一天终于出现了:其中有两株辣椒把我惊奇了一大跳,在我返回的当天下午,无意地瞥了它们一眼,其中有两株辣椒把我震住了,我停下了脚步,看它们到底怎么回事。两株辣椒长得出奇的高,高得和同伴相比,简直不像话,仿佛不是我一个人亲手种下的似的。
这两株辣椒出奇地高,要命地高,我查其原因,因为它们旁边有一棵我先前种菜时砍过的榆树根,因得了一次雨水的浇灌,疯也似的长起来,仅仅在我出去的十一、二天里,就长成了一堆枝青叶茂的榆树枝,而它旁边的两株辣椒也不甘示弱,和这堆榆树枝争强好胜起来,榆树枝有多高,辣椒就有多高。甚至辣椒还高出榆树枝一些,因为榆树枝在东边,而并排两株辣椒在他的西面,紧挨榆树枝的一株辣椒高出榆树枝,而与他并排的那一株辣椒仅略低于这株辣椒,它们旺盛地生长着,并且枝叶泛青,而与它们一畦的辣椒还是那么低、还是那么枯黄、还是那么慵懒、还是那么平淡、还是那么息事宁人、还是那么与世无争,因为他们的旁边,阳光直挺挺地照着,没有任何事物的阻挡。
而唯独这两株辣椒,表现出一副生生不息的姿态、表现出一副争强好胜的性格、表现出一副争斗到底的决心,尤其当他们遇到挑衅、遇到强敌的时候,这种精神和人类是多么的相像啊!
我不知道他们还要争斗到多长时间,我看了又想笑又可气,我就把长在最外面的一堆榆树枝折断了,而辣椒自然也停止了他疯狂的争斗!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不得不对植物另看了,原来它们内心是充满灵性的!
10月2日晨
篇4:打造充满灵性的班级的论文
打造充满灵性的班级的论文
摘要:班级文化有着巨大的无形的教育魅力,健康的班级文化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着孩子们的成长。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共同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将会走向成功!
关键词:灵性;教室;班级文化
从见到这些可爱的孩子的时刻,我就在想,怎样对他们才是最好的?我能给他们什么?我希望他们都能快乐成长,我想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给他们,我渴望他们能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于是,我们班就拥有了55位可爱的小精灵,就有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小精灵班级。我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都能做优雅的小精灵,让他们时刻感染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在乐学、善学的海洋中遨游。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就从班级环境创设开始,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造成一种意境,让学生从踏入班级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一种愉悦感,逐渐形成认同感。这些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结合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树仁、尚礼、修言行的学校精神内涵,根据班里孩子的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前黑板“动”起来
一进班,最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黑板,可这块黑板像是给老师专门设置的,我打破了这个传统。根据二年级孩子的特点,我每天让一个孩子在黑板的一角写好词好句,这样既可以扩充知识,又可以督促学生练字,每个学生在写前都要练习很多遍。在上课之前,我会让他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解释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孩子们兴致极高。这样的活动不但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还让其他学生在多种知识的冲击下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进一步锻炼了表达能力。这样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后黑板“舞”起来
后黑板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一向是板报的天地,怎样让它也“舞”起来呢?
首先,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板报,图片和文字部分让学生参与进来,板报的内容与课堂相联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其次,我在教室的后黑板上布置了长达近两米的彩虹,教室的环境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充满灵气的教室,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生活是充满色彩的,是美好的,孩子们生活在七彩的阳光之中,学习将不再枯燥,从而慢慢地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后黑板的两边我也利用上了,这里作为孩子们作品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展现在嫩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之中。有在《爱心树》中学到的付出与感恩,有在《清晨的问候》中对大自然的感谢,有在《木偶奇遇记》中与匹诺曹的对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小画笔画出的一片天空。
三、小展牌“靓”起来
教室旁边的两块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展牌更是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天地,开设了“比一比”、“书香之家”、“我的小组我做主(评比爱善美德)”等版块。“比一比”中每周评比出上课纪律、回答问题等方面最棒的学生;“书香之家”的评选中,选取书法、写作、朗诵等方面的学生;“我的小组我做主(评比爱善美德)”中;小组“一帮一”中表现最突出的,这些孩子最美的照片都将放在教室最前面的展牌上。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我让大家明白,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有了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班级就有了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就不会像一盘散沙;有了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就少了违纪;有了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就有了竞争意识,在各种比赛评比中就会力争取得好成绩。
四、小角落“唱”起来
创设健康并富有诗意的文化环境,着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品质。教室设立“图书角”,让教室书香四溢。师生共同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充实到“图书角”,把好书推荐给大家,达成好书共享。让同学们在爱读书的同时,爱惜书籍,与书为友。“图书角”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读书丰富着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带来了诗意的享受和无限的乐趣。
班级文化有着巨大的、无形的教育魅力,健康的班级文化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着孩子们的成长。这种个性化、人文性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教室中的七彩阳光照耀着孩子们的心灵。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共同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将会走向成功!
篇5: 光辉岁月散文
你终于来了,带着你特有的使命。
你慢慢地抽芽,微风拂过,你像是在树枝上跳动的绿色精灵也是树枝上燃烧的绿色火焰,跳动着,燃烧着,努力的想要绽放在枝头,绽放你生命中的那一抹绿,终于,你成功了。你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光,你和你的同伴们遮蔽了枝头,夏蝉在你的庇护下鸣唱了整个夏天,这些都是夏特有的,是你赋予夏的。
秋来了,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最终变成了一片枯黄,在冷雨里垂挂着,你像那飘飘洒洒的雪花,在空中零星地飞舞;你像那体态优美的舞者,在空中轻盈地跳跃。这些都是秋风赋予你的,然而却不是秋风扫落叶的无情,你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着你唯美的身姿,还伴着秋风独特的“沙沙”声,最后舞曲结束,你掉落在了大地上……渐渐的你也平息了那颗跳动着的心,静静地等待着自己与大地的融合,你沉寂了,等待着来年与秋风的再邂逅,在秋风的洗礼中你完成了今生伟大而又光荣的使命。
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是你特别的岁月,这是你独有的光辉。
篇6: 光辉岁月散文
如果此时此刻,你已经年迈,已经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这时有人问您:“请问您,这一辈子最值得你自豪的光辉岁月是在什么时候?”这时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人这一辈子确实很短,短到一眨眼功夫已过半百,但是仔细审视我们的来生,哪一段岁月是我们最值得铭记与自豪的光辉岁月呢?当你临近暮年之时,坐在摇椅上,你又会怀念哪个时刻呢?
有些人走得早,但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他的光辉岁月;有些人活得长,但一生都庸庸碌碌,如行尸走肉般度过,这又有何意义呢?生命之于我们到底是一种馈赠还是一种惩罚呢?我想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把时光过成了馈赠,而有些人把时光过成了惩罚,这就是人之不同、生命之不同、人生之不同。
人生就是一场赌局,不管你赌不赌,你都得上赌桌;无论你手里抓了一把好牌,还是一把烂牌,都得打下去,这就是人生。人生没有选择,人生更没有对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逃避时间的流逝,是喜是悲,你都得承受,是欢乐还是痛苦,你都得一一吞下,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
谁不想好好地活着,谁不想可以活出个美好,但是我们都得学着面对,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得面对。即便现在深陷谷底,只要努力地一步一步往上爬,终究有爬到山顶的一天,即便现在看不到任何光明,只要我们慢慢摸索,一点点凿开挡在前面的墙壁,阳光终将会透进来。
人啊,这辈子一定要跟着心走,即使最后是平凡的一生,但至少是自己最想要的一生,最终也无怨无悔。人生就是如此,路在脚下,只要敢迈出第一步,就可以一直向前走,越走越远。
人生不能有太多顾虑,时间那么短,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去等,等到花儿都谢了、等到头发都白了、等到最爱的人都有小孩了,我们还要一直等下去吗?这样的人生实在太傻太傻,等待是最不可取的事情,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在等待中死亡。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既然想要就去追寻,既然不爱就果断舍弃,这就是人生啊,对自己狠一些,对未来自信一些,这样我们就能少些遗憾,多些快乐。
让我们为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勇敢些吧。
篇7: 让生命闪耀光辉
让生命闪耀光辉
春去冬来一年中的四季变换交替,月圆亏缺邀来漫天的星辰。大自然重复着昼日的更替。解读生命是另一种更替,交织人生的四季轮回,孕育着春天明丽希冀。生命是短暂的,而四季是恒定的。周游了祖国秀丽山川,也看到了许多庙宇和佛家圣地。有那麽多的人在向佛祖叩拜祈祷,目的是让自己的生活美满幸福,让生命的过程不断的延续......。生命的起源是一个亘古之谜,是古今中外多少人一直力求破译的密码。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在信仰宗教,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生命的膜拜。
生命是宝贵的,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神圣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宛如日出日落一样庄严辉煌。许多文艺作品,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都对生命现象进行过热烈的挥毫赞美。白衣天使为挽救生命呕心沥血救死扶伤。用高超的医术见证生命的神奇。“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智者的心灵如果插上了圣洁的翅膀,就将绘制人生最美的画卷,用心灵对待周围的风景,人们渴望用生命演绎三原色。花谢了还会再开,月缺了还能再圆,但生命一但终结却无法再来,这时生命才显其崇高,才显其珍贵。生命如歌,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宛如一首美妙的乐章的开始;一个生命的结束,就是这首乐章的终结。正因为如此,我特别喜欢让短暂的人生拥有别样的经历,漫步在坎坷的旅途中与大众一起享受平凡的生活。让生命流光溢彩。
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终极推崇。通往成功的高度不同路途越艰辛,需要超凡的胆略和不俗的勇气!也许,在生命的烟波里永远看不到清晰;也许,在生命的原野上情愫无边无际;也许,在生命的旅程里要接受冰与火的洗礼。但是,生命永远异彩纷呈,永远华丽。生命的过程往往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极为独特的体验,生命的历程不管怎样的崎岖,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哭声里开始,又在别人的哭声里结束,而这生命的过程属于自己,在生命的过程里,始终演绎着无数个故事,始终由无数个片段拼凑着人生,没有谁的人生是完整的,也没有谁的旅程没有遗憾。当细雨无涯的时候,请不要失望,她无垠地潮湿了飞翔翅膀,也把浩瀚写给了海洋.....
秋天的尽头是冬的序曲。我终于有力气走进冬天,走进这个冰封的世界。既盼着春的萌动,又想着夏的升腾,秋的忧伤与冬的寒冷交织呈韵。在飘雪的日子里,会有真诚和大爱回归吗?即使理想难以摆脱世俗的桎梗在时间的滚动里,我知道,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我在找寻属于自己的点点滴滴,永不停息。我锺爱知识,并不是知识有多大的魔力,而是每每看到带有热度的消息,就能感知一个人的存在,他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担当的角色就能体味到一种别样的温馨和关怀,但一个人在另一个人心中的感受和分量却是永远没有可比性的。
人生宛如一块土地,本质是用来收获的,每个人都是耕耘者,播种的种子不同,耕耘的方式不同收获的果实也不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行走,即使是孤独,也是人类最本真的行为,是一个有特质的人思想的`流浪。每一个人都无数次成为时间的背景,把自己交给时间,时间是最好的旅伴,让自己感受时间的磨砺,人生闪动的节奏往往与优雅同步。当勤俭不再时尚,当奋斗不再受推崇,在现实的世界里,依然需要珍藏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属于自己的感动。人生最大的遗憾是自己努力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因为这些事往往是自我价值的界定。只要心里有阳光,所有的日子都值得回味。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不要羡慕别人,不要复制别人也不要和别人攀比,人生无论怎样,都为自己活着。欣赏风景,需要一种心情,才能远看是景,近看是情;欣赏风景,需要一份稚雅,才能风雨有情,四季有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道风景。痛苦和快乐都是一种人生的经历,这样的人生才是真实的饱满的。生命里有许多无奈,比如理想、比如爱情、比如病痛,在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都有无数个痛苦被演绎着。人生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过程,还有在这个过程里存在的遗憾和不完美。人往往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其实每一次的挑战和超越,都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肯定。
生活是为奋斗的人准备的。懂得追寻幸福的人永远不会厌倦,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总是认为自己渺小、小觑自己的存在的人,忧郁和焦虑会占据他的心灵,失望会慢慢地吞噬他所有的意志和自信,内敛不内向,张扬不张狂。多给自己一些勇气,生活每一天都在继续。任何时候都不要藐视自己,不要忽略自己,让幸福和快乐永远成为心中的结合体,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属于自己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有意义,灵魂是生命存在的形式,灵魂之爱就是爱的最高形式,我敬畏生命,为生命喝彩。只想在岁月的浪潮里流淌着一种心声,在生命的乐章里歌颂着一种永恒,在爱的激情里升腾着一种感动,时刻让生命闪耀光辉。
篇8:生命的光辉作文
从泥泞中走过,经历坎坷后才会出现充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从泥泞中走过,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生命的足迹!
平坦的路上,脚步固然轻巧,行程固然悠闲,平淡的人生永远散发不了记忆的光辉与生命的足迹。泥泞的路上,脚步蹒跚,身体疲惫,却能磨练身心和意志,即使被岁月抚平了,依然可以留下深深的凹痕。
人生似海,波涛汹涌铸造了它的澎湃:人生似珠峰,高耸入云成就了它的绝美。如果大海失去了波涛汹涌的激昂,也就失去了它的气魄;如果珠峰失去了它的高耸入云,也就失去了它的绝美;而人生如果失去了挫折与磨难,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走在平坦的路上,你会感到清闲,而一直走下去就会懒惰;坎坷的路上,你就会愈来愈坚强。人生不就是这样一条路嘛:没有挫折与磨难,又怎样留下精彩与光辉的时刻?没有苦难与逆境,又怎样凸显生命的足迹呢?
我们走在人生的路途上,都曾拥有过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成为祖国的栋梁,就算在痛苦也要坚持,最终取得硕果。
霍金——他曾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似乎全身瘫痪。医生无奈地告诉他,这种病只能活两年左右。但是,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坚强地活了下来,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海伦凯勒——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灾难夺去了她的听力与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她仿佛置身于黑暗的牢笼里无法摆脱。在她那个无声的世界里,她却为世界创造了光明的语言和文字,永远魅力无穷。
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失去听力,当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茫然,他几乎绝望了。要知道,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声音更加不幸的事吗!他又是怎样用那颗丰富的心灵创造出一首首流芳百世的乐曲的呢?
让我们用顽强与意志塑造生命的光辉!
篇9:生命的光辉作文
生命是什么?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想,生命是希望,生命是动力,活着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为这些困难险阻而奋斗,生命就会绽放永恒的光辉。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有些人因为别人鄙视的眼光,而放弃自己;而有些像尼克的生命斗士,不因自己的残缺自暴自弃,反而接纳自己生命的不完美,因此,只要我们看到自己所拥有的,而非缺乏的,就能发现生命的阳光,照亮自己心里黑暗的角落。
上帝为你关一扇门,就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只要能发现心灵的出口,就能让阳光照亮每个阴暗的`角落;因为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挫折,有时,虽然奇迹远离人,但别忘记我们自身所拥有的勇气,它能让我们拾起一把沙,找到立定点,并重新站起来,继续人生的旅程。人要多给自己一点希望,给自己多一点鼓励,多多学习小草的精神,任凭风吹雨打,也要挺直腰杆、屹立不摇;这样,才不会因为一点挫折造成自己站不起来,使自己更坚强,能打破心的牢房,突破自我,最后生命终能发出灿烂永恒的光辉。就像海迪一样,虽然罹患先天性脑性麻痺,但她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成为一名有名的学者。所以,生命没有一定的结果,只看自己如何面对生命,迎生命接生命的阳光。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死神的烙印赋予生命的铸币以价值,于是用生命才有可能去购置确实珍贵的事物。”因此,胜利与失败、荣誉与耻辱,都没有比生命更重要;好好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努力当下,以发现生命的阳光,缤纷人生。
世界处处充满生命的阳光,愿人人的生命能发出永恒灿烂的光辉,进而温暖这冷漠的世界。
篇10:充满灵性的人生智慧之学论文
充满灵性的人生智慧之学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为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学校的德育应该注重“他律”与“自律”、“规范性”与“发展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实施“面向生活”的德育、实施“对话式德育”。充分激发、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体系。
关键词:德育;价值观念;科学人文;方法;原则
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都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作用。
德育过程是造就道德主体的过程,是通过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与学习,通过外界的教育引导和内部的生成建构,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个体化,形成受教育者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的过程。个体道德社会化是有意识地促使受教育者个体接受一定的社会政治观点、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影响,逐步内化为个体思想道德观点、信念,并再外化为品德行为,成为能够适应和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人。社会道德个体化是指社会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向寓于个体形式转化,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道德主体。如何实现这个过程?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注意人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充分激发、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在德育史上,人们对他律与自律的问题作过许多探讨:有些人强调他律道德的功能;有些人看重自律道德的作用。“自律”与“他律”,作为道德化的途径方法,其实分别属于伦理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义务论”与“目的论”两大派别。“义务论”当以康德为代表。康德认为,在意志、实践领域,不像在知识领域存在必然规律,人是完全自由的,人的认识是不起作用的,起作用的是信念、信仰、善良的“道德意志”。就是说,做什么、不做什么,全部由人自己做主。人的主体性、人的伟大、人的理性在这里就表现为“人为自己立法”。人无条件地决定:做善良的人、善良的事情。这个决定既不是被迫的,也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比如获得幸福、荣誉),就是说,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不是出于个人或社会的功利的需要,完全是出于真正的人的“义务”。康德的伦理学说,突出了人性的伟大崇高,可以看成理想的道德、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与此相对的,具有比较广泛影响的是边沁、穆勒等主张的“功利主义”或者“目的论”伦理学。他们认为,道德不是自律的,而是他律的;不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而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之外的利益、幸福;不是为了道义,而是为了功利――为了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最终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北京大学王海明教授在《伦理学新论》中提倡一种新伦理学,他突破了传统的“道义至上主义”的为道德而道德的倾向,强调了道德的他律性,为“功利主义”正了名。明确提出:道德是人类为了达到利己目的而创造的害己手段。但是,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它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和获得更大的利或善,因而净余额为善――能够最终给每个人带来利益和幸福的善。“坏东西”就这样又变成了“好东西”,本来人们“敬而远之”的东西,变得可亲可近了。这样的道德也许不那么高尚,但它却更加实际、更加真实可行(《新论理学》,王海明著,商务印书馆2月出版)。道德的他律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指道德主体赖以遵循和行动的道德标准,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道德他律的含义:确认了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行为主体按照道德行为规范实施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内心意志与外在表现不相一致。道德他律的特点:具有普遍的外在的社会约束性、具有外在的社会导向性、具有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具有过渡性。道德的自律,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道德自律的含义:对道德他律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道德主体的善良意志对爱好和欲望的把握。道德自律的特点:自觉性、自主性、自教性、内控性。他律与自律具有一致性,不可分离且相互作用。但道德的他律与道德的自律仍然是有区别的。道德自律与他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他律与自律的发展规律表现为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的规律、以认知发展为基础的规律、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规律以及以新易旧、曲折前进的规律。现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他律是低层水平,自律是高层水平,达到自律,人的思想就解放了,就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涂尔干提出德性有三个要素:一是纪律精神;二是牺牲精神;三是意志自由。他论述德性的三要素中,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杜威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最初的顺应或不加批评地接受(他律),然后向自主(自律)发展,是一个自主性越来越高的升华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发展。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道德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部因素决定。自律道德是一种协作性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由外部约束决定,而发展了主观责任感。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路线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而从他律到自律贯穿整个道德发展过程。道德发展阶段越高,道德自主性越强,自律水平也越高,超常态水平的第六阶段以普遍的公正原则为定向,是自律道德发展的高峰,形成自觉自主行为的机制。上述道德教育专家的理论表明,他律道德是自律道德的基础,自律道德是他律道德的升华,两者不是独立抗衡,而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在人的道德发展中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
二、力求德育的约束功能与解放功能的和谐统一
德育的任务之一在于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各种社会规范遵从对人来说不能不是某种约束。德育应以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规定人的思想行为,这无疑是正确的。一个社会如果长期缺少统一的规范,社会就会瓦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受到损害。德育在统一规范方面应当发挥它的作用。一方面,应该认识德育对人的思想行为所具有的约束性功能,当它得到正确发挥时,它本身就是人获得自由的一种方式。正确进行的德育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手段,德育使人懂得怎样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行事的方式,使之更有利于本身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等等的发展,这种约束的过程就是获得自由的过程。应当使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真正认识到教育是他掌握世界、获得更充分自由的手段,从而把我们所实施的教育操作成他自身发展之必需,使得他所遵循的规范都能成为自律的规范。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在现行社会所普遍遵循的系列规范中,有的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的则是对人的个性发展起了不应有的抑制,对人的需求是一种不合理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应更多地发挥它的发展性功能、思想解放的功能,通过德育使学生认识到并非现存的都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权作出自主性的选择,都有权维护自身合理的权益,都有权使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认识这种自主的选择,这种合理权益的维护、个性的发展,都是在道德上应该得到肯定的,是德育应该实现的目标,应该发挥的功能。发展性功能较之约束性功能来说是德育的更高级功能,不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还是从个体发展史来说都是如此。撇开原始社会不说,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由于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不同阶级之间利害的冲突,许多社会规范对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防范性的、强制遵守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德育的主要功能是约束性的。但即使是在阶级社会中德育的发展性功能也并未消失殆尽。文艺复兴时期在德育中对人性解放的崇尚即是一例。当然,这种解放还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解放,对多数人来说德育的实施,仍是一种约束和防范。只有当社会发展到更为高级的阶段,当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个体的自我利益更趋一致,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在根本上统一的情况下,社会的规范对个人来说不再是一种“异化”物,这时德育的功能就会向更高级的发展性功能异化。
从个体发展史来看同样如此,对年幼的儿童来说,他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是“他律”的。这时的德育主要是作出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的规定,使儿童们遵从它。随着身心发展的成熟,“他律”的道德可以发展为“自律”,人具有追求更为高级的精神满足的需要,具有了更为充分的掌握世界的手段,适应这种特点,德育功能的着重点应当转移为发展性。它应当使人的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更为充实,使人在作出自主性选择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激发起更多更为高尚的情操,这时的德育主要是发展人而不是约束人,即使是约束,只要是合理的,也都能被当成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德育过程中坚持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个体道德结构又可称为品德结构。品德结构一般被认为是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的统一体。康德以“知”“情”“意”为纲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著作,不仅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且也构成了他的心理学体系。从此,知、情、意就被确定为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即所谓心理过程的“三要素”,或三种心理过程。在这种三分法上,人们尝试着分析品德结构,即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体。有人把“意志”过程分为“意志”和“行为”两种成分,于是品德结构便成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中,道德认识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道德评判仅限于有意识的人的行为上。只有当行动是一个有意识的人的表现时,我们才对它进行道德判断。其次,道德的善要依赖于道德认识。因为一件事情如果是道德的,那么行动者必须具有一个自觉的道德意图,而这种自觉的道德意图显然要依赖于道德认识。再次,道德认识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是什么、处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他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好恶之情,也不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
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社会性情感是人的道德发展在早期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初级形态的社会性情感,是进一步亲社会性行为的心理基础。高级形态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品质,也以爱国情感为其心理基础。人们常常以他人的情绪表情和事物信息的情绪性作为鉴别、判断的线索之一,以自己满意或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化特征作为不加选择的第一次反应。当代情绪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定:情绪过程可以在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和无认知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发生。
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类对道德价值的学习方式,自古以来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就有不同的强调重点。西方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的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人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而后才有善在自身的展开和显现。东方文化中孔孟的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主要是社会规范习俗的熏染、潜移默化,以及人的理性思维活动的内化和积淀。当代中国德育应站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从主体方面,从主客体的关系上重新认识道德价值学习的性质。道德价值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怎样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规律及其逻辑推导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训练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辨析和创造。第二是评价性知识。这是人类,特别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道德理想等。第三是人事性知识。它是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与体会。后两种主要属于情感――体验型的学习方式。
情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在人类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动机,或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在全部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发展道德自我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这些情绪体验也许伴随着痛苦、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总使人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德育新论》,10月出版)
归根结底,仅仅是外部客观条件以及人在道德关系中占有的现实态势,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并不是本质的东西,而人对道德关系的体验,以及由体验所强化和过滤后的人格立场才是本质的。正是这一内部态度保证人在实现道德自我的道路上总能以个人的方式对既有道德价值系统加以掌握、同化,并重新外化与创造。
正因为如此,德育在注重德育课程开设的同时也注重德育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尤其注重在开展科技活动、审美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在注重显形课程的同时也注重隐性课程、潜在课程。恰当运用各种形式的德育方法:在注重理性因素的同时,同时注重非理性因素,有可能利用人的无意识领域,通过设计各种情境,使人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起来的移情效应不断积累、丰富情绪经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贮备,形成必要的道德准备态势。在德育方法方面,开始注意使用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方法,如暗示、陶冶、熏陶等。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般认为这几句话概括了传统智慧的核心。“尊德行而道问学”,既要尊崇道德又要追求道德,就是说道德与学问要同时长进。这话还说明了道德修养的方法:既要以心性直觉直指本心即“尊德行”,又要“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即“道问学”――孰轻孰重,曾是宋代理学、心学“鹅湖之会”争论的焦点――实现德行与知识的齐头并进。“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说既有远大目标,又有踏实实践精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极高明而道中庸”,是说追求这种德才兼备的高明的境界,主要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实行中庸之道。在矛盾对立中求得和谐统一,比如,在“他律”与“自律”中,在“守经”与“达权”中,在“情感”与“理智”中――求得“中道”“用中”,实现“和谐”,这些中国古代的德育智慧,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四、实施“面向生活的德育”
从德育目标,到德育过程、方法,现在都提倡一种“面向生活的德育”。何谓“面向生活的德育”?如前所说,现代西方哲学“人――世界”的本体论思想,摒弃了传统形而上学对现实世界的漠视,从抽象虚幻的概念世界重新转向可以触摸的人的生活世界。“面向生活”其实就意味着对西方近现代“主体――客体”哲学的超越,是对现代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的超越,这就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面向生活的德育”指出,德育必须面对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与个性滥觞的事实,此构成德育的外在困境;必须面对远离生活而自身乏力的事实,此构成道德内在困境。要从根本上突破物质主义的藩篱,唯有指向物质至上的更高目的――生活的幸福,德育只有指向个人的幸福生活,才可能摆脱以手段取代目的、以生活手段作为生活目的的歧途。在崇拜科技的信条下高喊要弘扬价值理性必然是微弱的,要突破工具理性的独尊地位,必须要回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共同指向――生活世界。单纯靠工具理性显然无法获得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只有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同进入,才能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的完整与充盈。
面向生活的德育指出,德育不可能劝导人真诚地去做与其当下真实的个人生活毫无关涉的事情――除非该事情成为一种生活的精神内含于个体生活的世界,成为个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德育的目的是促使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道德产生于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没有道德就构成不了人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实施“对话德育”
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谈话、交换意见。对话的基本形式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形式,这是一种显性对话。还有隐性对话,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甚至个体自身内心与意向中的他者的对话。当代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多元,对话不仅成为人们解决彼此差异、争端的方式,也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生存理念。从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到伽达默尔・罗蒂的教化哲学,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话都是他们的理论旨趣。西方哲学在笛卡尔之后,占据主流地位的是“主体―客体”的二元分裂,二元分裂造成科学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造成功利主义盛行、理性主义泛滥。“对话哲学”力求使得“主体―客体”二元分裂发展为“个人―世界”的融合:人与人、人与自然、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创作者与接受者――其间都可以且应该经由对话创生新质,“对话”成为全球意识、宇宙意识(《文化的边缘》滕守尧著,作家出版社4月出版)。哈贝马斯主张以对话方式实现主体之间的沟通。他的交谈伦理学主张在建立普遍的伦理道德律时,个人的特殊因素如情感、需要等都应该考虑在内,作为对话交流的内容。这与中国古代的理学认为必须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才能实现道德教化截然不同。它兼顾了社会规范与个人情感欲望,实现了理与情的统一,没有以集体、社会去压制个体、主体性的意思。这正是交谈伦理学等“对话德育”可资借鉴之处(《哲学导论》,张世英著)。我们以“培养独立人格”作为最为重要的德育目标,那么彰显民主思想、培养自主意识的“对话德育”应该是必由之路。
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弗莱雷强调对话的批判性,促使教育重新肩负起造就人、造就世界的责任;简单来讲,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深层来讲,它挑战我们原有的关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对话性的德育意味着就生活自身来显现生活,而不是纯然以先行的伦理规范灌输到个体的世界之中来规划个体的生活实践,对话性德育模式拒绝强迫灌输,而指向个体性的自主生成。
对话性德育旨在凸显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而对话本身成为个体价值与尊严显现的基本形式,并通过对话中的自我发现、自主建构,提升个体作为价值和尊严的存在。
对话性德育与其说旨在把每个人都培养成道德上的圣人,不如说旨在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密切关注自己的道德生活、美好生活的人,培养成个体德行生长生成的主体。对话性德育不主张个体道德的先行的一元规范设定与基于此规范设定的强迫灌输,但是强调基于对话交流而积极达成健康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共识;在关注社会的基本道德秩序的同时,倡导道德的自主、宽容,拒斥道德的专断论。我们关注道德之真,但是我们绝不认为道德的真理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替他人设计美好生活的蓝图,但是当我们承担社会伦理价值传输的使命之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唤起他人对美好生活的价值关切,并给予每个人敞开接近优秀伦理资源的可能空间,浸渍其中。
对话性德育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并认可受教育者的同等价值与尊严);差异原则(承认并尊重个体道德意识的差异性);个体性原则(承认”我“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构成“我”言说的基础);开放原则(承认个体生命存在及其“对话”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对话性德育的基本策略如下:①营造自由的交流情境,让受教育者进入对话之中;②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展现自我道德生活境遇、道德意愿的权利;③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从自我生活世界的背景出发去思考道德生活的为什么、怎么样;④构建开放的话语模式:独白式话语模式是:X说P,所以就是P。对话式模式是:X是P,但是可能会是P1、P2、P3;⑤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陶冶价值的教化文本,给学生提供开阔的话语空间。当然,“面向生活的”“对话式德育”不仅是德育中如何突出主体性的问题,也涉及德育的整体目标、涉及现当代思想文化的趋向。我们希望在“德育目标”方面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统一,在实现德育的方法、途径方面,体现更多的灵活性。
如此实施道德教育,虽然同样需要独立的德育课程,但是更多的是与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各种活动之中,这正是我们将其称为“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德育”的原因所在。
篇11: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的论文
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的论文
摘要:“课堂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处处闪烁学生的智慧。教学中,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更好地发展学生,以使学生得以更好的发展。我们不妨尝试: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关键词: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主动求知 提高实践创新 整合现代与传统
作为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不陌生:遇到老师提问,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小手如林;越往高年级,则逐渐稀疏,甚至几乎不再举手了。为什么会这样?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以上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该如何改变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这样稍作转变。
一、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对学习感兴趣,特别是在自己精心设计过的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以一种高涨的、热烈的情绪进行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要让学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其实并不是靠老师的有效组织。我们为师者不妨首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探求的欲望。“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是上课伊始,老师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境的最佳导入语。同时,也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而这正是学好语文学科,做到每节课达标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公开课,尤其是名师的大型公开课,用的最多的`就是“友好交往法”,于谈话的轻松、和谐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产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实效的。
二、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要想摆脱老师“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我们就必须让学生走到“舞台”的中心,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撤掉“讲台”,让“教室”成为“学室”。
语文教师“独霸”讲台的现象仍不在少数,教师总是用提前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走,表面上是热热闹闹,环环相扣,时间安排也很合理;实际上教师还是充当主角,学生只不过是机械地陪着老师表演的配角而已,一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浮华背后,过眼烟云”。
例如:在某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有图片、配音朗读,幻灯片也是琳琅满目,很是华丽。单是幻灯片就制作了近二十张,十多张上都设计着与当堂所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随后展示答案……好像放电影一般。且不说学生是否有所获,就说学生一节课不断地抬头,低头,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学生的视力。 三、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所谓“运用知识”,现在的许多老师大多理解为:就是学生把装在自己记忆里的知识“倒”出来,即学生是知识的“搬运工”。
创造始于问题,要想让学生把“运用知识”变为“实践创新”,笔者认为,我们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其实,学生们总是充满好奇与疑问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情境、疑问、破绽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例如:教学《繁星》一课时,在探讨文章的语言美,用词的生动、传神这一环节,我曾这样尝试:先让学生读一些相关语句,对学生也都予以肯定的评价。待到时机成熟时,抓住个别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突破,如“每晚和繁星相对”,师对学生说:“老师把这句话改为更简洁的一句‘每晚观看繁星’”,这样,学生很容易立刻就进入到好奇、疑问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去思考、质疑,也能引导学生从破绽中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作者想表达自己与星星的亲密、伙伴之情。”接下来,学生顿觉有意思,便可继续引导学生去发现,品悟。学生寻、品得也是其乐融融,很满足。
在教学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去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言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而这些,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演绎自己的精彩。
★ 等的现代散文
★ 垃圾现代散文
★ 人性的树的散文
★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集锦11篇)】相关文章:
《组歌》语文教学方案设计2023-05-25
春酒教学设计2022-04-30
《春酒》教学设计2023-10-17
读书心得散文2023-03-04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400字2022-07-11
春酒读后感2023-02-09
汉字我爱你作文600字2023-12-06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9-09
读《日月》有感2022-06-10
灵魂的舞动经典散文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