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合集6篇)由网友“冰淇淋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
《长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地吸引着读者,这跟诗作的巧妙构思不无关系。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为了提示原因,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关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极度的多情,正好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明皇的贪恋女色、多情,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国家的灾难,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了更好地表现李、杨的爱情悲剧,作者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即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
在内容上,《长恨歌》的前一部分基本写实,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大体上反映了有着五十年太平天下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纵情欢娱,酿成了安史之乱。如“重色思倾国”、“缓歌慢舞”、“从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弟兄皆列士”、“渔阳鼙鼓动地来”、“宛转蛾眉马前死”等。同时极力铺张描绘,再现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她貌美、娇柔、“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以致“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洲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等。然而乐极生悲,“宛转蛾眉马前死”。悲剧发生后,作者主要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对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如避难返京后,唐明皇仍对杨贵妃思念不已,于是作者就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虚构来表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为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翡翠衾寒谁与共?”。这些想象和虚构的情节,细致逼真地刻画了唐明皇这一钟情帝王形象:昔日,与杨贵妃在宫中看花赏草,如今,草木依旧,芙蓉花也开得正旺,可是人世沧桑,赏花人却不完全相同了。世事难料,时过境迁,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儿臣李亨私自称帝,李隆基成了太上皇。皇权的争斗,信任的危机,使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在肃宗和李辅国的威逼下,李隆基从兴庆宫搬到了太极宫。这时的李隆基深处逆境,郁郁寡欢,心情不好,连饭也吃不进。憔悴不堪,形同槁木的太上皇李隆基更感寂寞、孤独,越发思念杨贵妃,天天为之叹息,时时为之垂泪,以致长夜不眠,独傍孤灯,焦急地等待着杨贵妃的突然出现。不仅如此,诗人还虚构了一个海上仙山的奇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死后的杨贵妃,仍是那样“雪肤花貌”,美丽绝伦!作者虚构的'杨贵妃独居蓬岛仙山的故事,补足了对悲剧女主人公的描写。仙境中的太真仙子“闻道汉家天子使”,先是“九华帐里梦魂惊”,次是“揽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来”。这些诗句依次写出了杨贵妃闻讯之后,先是吃惊,后又半信半疑,最后则急欲与使者想见的整个心理过程。她不知是高兴还是伤心,到得使者跟前,已面色惨淡,泪痕满面。她想念宫中,她不怪“三郎”赐她命归马嵬坡。她想念人间,想念宠爱她的那个皇帝。
过去,她和皇上恩恩爱爱,日夜厮守,如今却阴阳两隔。“昭阳殿里恩爱绝”,怎不“玉容寂寞泪阑干”?虽身处仙宫,但“蓬莱宫中日月长”,时光难耐,孤独寂寞,幽怨之情,跃然纸上。她盼望再回到皇帝的身边去。因此,她要“钿合金钗寄将去”,相信“天上人间会相见”,并表示不忘长生殿里的密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赞叹作者的艺术才能,也不能不为太真仙子的相思之情所感动。这是坚贞不渝的爱情,是值得歌颂的。当然,诗作除在全文的结构表现上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还在某一段落或场景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使得全文浑然一体。如在幻想的神仙世界里的描写中,作者依然用写实的笔墨对环境、场景和人物进行具体描绘:“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宛然人间情态;惊醒之后,她披上衣衫推开玉枕,起身急步徘徊,重重珠帘和屏风打开了,招呼那使者快进来。而对杨玉环的赠物寄词的描写,则更是把杨贵妃生生死死做唐明皇的妻子的心态与神情写活了,进一步把对于永相睽隔的爱情——“长恨“的主旨推向高潮。整首诗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整体上来看,层次分明,一气贯注,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事件的详略、层次的过渡又各尽腾挪变化之妙。《长恨歌》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后两句都暗摄下部分内容。如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自然过渡到安史之乱,玄宗幸蜀;由“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自然过渡到东归改葬及回京后的刻骨思念;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自然过渡到道士招魂的浪漫主义描写,等等。
如此类的转折衔接,诗人都处理得十分自然贴切、精炼生动。既保持了故事发展的层次和连接,又保持诗歌体裁所要求的凝炼、含蓄和抒情色彩,充分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从小处着眼,《长恨歌》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间,使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如《长恨歌》第一段不断描写杨贵妃如何以色专宠,但读来并不觉得重复,原因就是他在描写几句之后就会出现一两句警句,如“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如写东归长安后,有“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初看好象又转到对景物的铺陈上,但马上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二句加以兜转,使其又回到相思的主题上,极为顿挫有致。这首诗前面写实,后面却飞渡到浪漫主义的奇特幻想。
而这一飞渡,衔接得天衣无缝。通过这一浪漫主义的幻想,把女主人公完全净化成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形象,增加了她凄婉哀艳的感人色彩。
篇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物形象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物形象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4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 19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小说写人以叙事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与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小说的全部描写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自然,在刻画主人公性格的时候,又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通过描写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以及怎样对待革命与个人、公与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态度,把保尔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丰满生动,光彩照人。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 “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④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他曾经说过:“生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要将我的生命燃烧直到灰烬。”⑥保尔曾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⑥就是这段名言,这个人生座右铭,犹如茫茫的人生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一盏航标灯,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奋发有为的人,在这片汪洋大海中劈涛斩浪的奋勇向前,驶向自己所憧憬的光辉彼岸!它又如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枝火炬,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向着自己所向往的光辉顶点跋涉和攀登!作为当代青年,丰裕的物质精神享受似乎已经让我们忘记了对于理想的探索和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小说比较鲜明地塑造了主人公保尔与冬妮亚的人物形象,小说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与精神价值通常从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上体现出来,通过分析保尔与冬妮亚鲜明的人物性格,来揭示小说主旨和内在价值,引起当代青年的反思。
1.人物分析
1.1 保尔的人物性格分析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保尔成绩不好,在神父家中补课,他把烟灰撒在了瓦西里神父厨房里预备做复活节糕的面团上,因而被学校开除,面对着丑恶嘴脸的教父,稚嫩的他选择了如此的方式解恨,他没有牵连朋友谢廖沙而是独自一人承担,从这件事情当中,我可以看到年轻保尔个性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人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的痛苦,对于还显得有点稚嫩的保尔从骨子里面透露出一份憎恨,这也就有了他的倔强、固执和反抗,在文中,保尔应邀来到冬妮亚家中做客,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家里面坐满了冬妮亚的朋友,冬妮亚要介绍她的朋友给保尔认识,保尔缺尖刻的说:“用不着拿我在这些笨蛋面前展览。我和他们坐不到一块儿。也许你喜欢他们,可我恨他们。我不知道你跟他们是朋友,否则我绝不会上你这儿来。”①从记事开始就有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生活,从内心深处激励着保尔决不向命运低头,决不向恶势力低头,我们可以看到在他当车站食堂小伙夫的那段时间,他做事的认真吃苦,对于邪恶事情的痛恨、疾恶如仇。朱赫来为了躲避彼得留拉匪帮的搜捕,在保尔家藏了八天,第八天晚上,朱赫来出去后就没有回来。一次,保尔在回家时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押着,他果断地把押送兵扑倒,救了朱赫来。当天,朱赫来离开了小镇,但保尔被维克托告发,抓到了城防司令部。作者通过这件事情,塑造了保尔一个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他是通过哥哥阿尔焦姆认识了老布什维克朱赫来,朱赫来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保尔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因为他,保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保尔救朱赫来合情合理,此举首先是出于他对朱赫来的感恩,其次便是他性格坚毅果敢的一面,再次便是彼得留拉匪帮的恶行让他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由于波兰贵族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严刑拷打,仍坚强不屈,在经受着肉体上的折磨与心灵上的摧残,年轻的保尔表现出了超人的勇气,他的沉默不代表内潋而是对敌人更强硬的回击,他钢铁般坚韧的意志表现的淋漓尽致。保尔在河畔钓鱼时,认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后来保尔因为解救朱赫来,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很快错放了他,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亚家的花园,在冬妮亚家休息补养了半天,怕自己又被抓回去,执意离开了小镇,他们约定不忘记对方,冬妮亚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漂亮、整洁、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样瞧不起工人的冬妮亚所深深吸引,对于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似乎是给予在苦难中成长的保尔心灵上的一种慰藉,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他受伤的心灵。他们彼此之间的喜爱纯洁、浪漫,而又美好,美好的爱情唤起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在美好情感的吸引下,保尔开始注重外表的打扮,开始喜欢读书,对于爱情的不经意到来,少年的保尔让我们看到了他刚毅的性格里面也有铁骨柔情的一面。
保尔在与波兰白军作战时,炮弹片穿透了颅骨,昏迷了13天后才恢复了知觉,当时他只有17岁。这是当时受伤的记录“青春的活力虽然将保尔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然而他却瞎了一只眼睛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③没有痊愈保尔就出院了。他带着未愈的身体,积极地投入到战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之中。在筑路的艰苦日子里,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冻坏了他的双脚,但他没有叫苦也没有退却,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持着,直到最后被伤寒完全袭倒。医生诊断的结果是:“格鲁布性肺炎兼肠伤寒,体温四十一度五……”①这是两种可怕的病症,足以将保尔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保尔再次面临死亡的考验。在保尔的档案里,他的确是死了。在丽达的日记里,也记载着他死亡的消息:“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是血和汗的结晶,是生命和死亡换来的,但是已有两个人为他献出了生命:克拉维切克和保尔。柯察金。”①然而奇迹出现了青春再一次战胜了死亡。此时的保尔完全可以以革命功臣自居,以身体健康为由向组织申请抚恤金,在家陪着父母疗养身体,过上一种宁静的生活,然而为了珍惜岁月,为了有所作为,保尔告别了母亲和宁静的乡村生活,有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保尔用刚强的生命告诉了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然而,命运是无情的。战争中受伤的隐患,工作时的劳累过度再次剥夺了他工作的能力。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非常的苦恼,不能自拔,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正因为如此,枪的枪口才那样鄙夷地瞪着保尔的眼睛,于是他以冷酷无情的严峻态度谴责自己说:“老兄,你平时说什么要干出一番英雄的事业来,原来全是纸上谈兵!”③保尔没有被击倒,他身残志不残,为了实现归队的愿望,他拿起了笔这个武器以写作来战斗,写出了划时代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的结尾写道:“他日夜盼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现在她拿起新的武器,回到了战斗的队伍里,开始了新的生活。”③我们不难想象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承受着肉体上残缺的痛苦,心灵深处的煎熬,他没有轻易说放弃,而是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开始了新的更有益的生活,正如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写到:“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工作的人。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②保尔在家乡养病期间,他曾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致深、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①就是这段名言,这个人生座右铭,犹如茫茫的人生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一盏航标灯,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奋发有为的人,在这片汪洋大海中劈涛斩浪的奋勇向前,驶向自己所憧憬的光辉彼岸!它又如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枝火炬,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向着自己所向往的光辉顶点跋涉和攀登!保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告诉我们生命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奉献!保尔最喜欢读的书是《朱译培·加里波第》和《牛虻》,正是这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启示他要坚持不懈,拥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保尔把牛虻和斯巴达克斯的故事讲给自己的战友听,在空闲的时间他借来各种书读。作者把一个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保尔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与他调皮捣蛋捉弄神父,学习成绩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苦难生活的磨砺中,保尔由成长到成熟,由个性张扬到内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保尔,但他并不完美,他也曾留下遗憾,也曾迷茫。
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宁死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的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间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1.2 冬妮亚的人物性格分析
冬妮亚,她是林务官的女儿,也是保尔·柯察金少年时代的初恋情人,她自幼生活在资产阶级贵族家庭,一次她巧遇了在河畔钓鱼的保尔,由于和她一起的波兰贵族维克多的蛮横,保尔动手打了他,从那时起冬妮亚便喜欢上了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后来又一次冬妮亚在湖边读书发现了正在游泳的保尔,他们一起聊天成了朋友。小说中保尔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冬妮亚则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在那个时代,人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和压迫人的痛苦,按理说作者应该对代表资产阶级的冬妮亚持以批判的态度,可是在冬妮亚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漂亮、整洁、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样瞧不起工人的冬妮亚,保尔也正是被这样的人物形象所深深吸引。在文中,莉莎曾怀疑冬妮亚“这么说,真有这回事,她想,多么奇怪,冬妮亚竟会突然爱上一个—什么人?一个普通工人……”③在小说故事情节当中保尔因为救朱赫来被抓进了监狱,冬妮亚得知保尔被抓走了,心急如焚,她独自一人徘徊在保尔家的门口。等待着保尔的出现。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莉莎问:‘冬妮亚,亲爱的,你非常担心吗?’冬妮亚神情恍惚的回答:‘不,也许维克多比我想象的要正直些’”①。还有在文中冬妮亚自言自语道:“‘为什么我昨天晚上不来呢?难道,难道真会那样吗?她心头的负担更重了’”①,从冬妮亚的这两句语言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温柔的冬妮亚,她爱保尔,因为没有见到保尔,所以很是担心,她深怕他会出什么事。在那个年代,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阶级,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地位,正是因为这样,我认为作者对冬妮亚的描写是用心的,由不能牵挂到相融,再到最后的分离,这一系列的过程正是对当时的社会做一个批判,它对人性的扭曲、破害。冬妮亚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作者对冬妮亚正面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的刻画,是暗藏浮笔的,在文中的冬妮亚温柔、美丽、善良,她对保尔的爱出自一个少女的真心纯洁而又浪漫,在小说中,它所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而又神秘温婉的意象,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可以说,那时的“‘冬妮亚’就是‘爱情’的代名词”⑦。在小说后面对冬妮亚的描写中,保尔出院回到了家乡和冬妮亚住到了朋友布朗斯其的家里,保尔带着冬妮亚参加城里共青团的会议时,因为冬妮亚的着装打扮被同事称作“资产阶级走狗”⑤,所以在会议结束后吵了一架,两人关系最终破裂了,到最后保尔在工地附近修一辆坏了的列车,在车厢里检查电路的时候遇见了结了婚的冬妮亚,这是最后一次见面。
作者对冬妮亚褒贬不一的描写,先是被描写的很可爱,后又被谴责为很庸俗的一个女人,这其间巨大的反差使之蓦然判若两人,前后的性格仿佛失去了基本的联系,我认为这正是作者浮笔之处,一个美好的形象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丑陋,正是激荡起读者心中的涟漪,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我也在猜想,小说是以作者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作者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内心深处肯定是非常矛盾,乃至是非常痛苦的,一方面他与冬妮亚之间十分美好的初恋情节,冬妮亚的美丽、纯真,一定是深深地镌刻进了他的灵魂之中,使他终生难忘,所以,当他用小说记下那段恋情时,流畅的笔调中一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这些文字也成为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另一方面,冬妮亚最终又与他分道扬鑣,这样的事哪怕是性格再坚强的人,遇上也难以做到心静如水。然而,小说对此的描写却像乌克兰的冬天那样,仅仅宣判似的断定冬妮亚“‘不能钟爱工人阶级的主义’,因而不是‘自己人’”⑧便算了结了这段情感经历。这样的描写显然是将爱情仅仅归因于政治,过于简单化了,作者把冬妮亚温柔美丽、受过教育、很有修养、热爱读书的形象深深地镌刻进了读者的脑海当中,而没有过多的批判她庸俗、资产阶级贵族丑恶的一面,通过细微的人物描写,很显然作者在塑造冬妮亚这个典型人物,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难以忘记那段十分美好的初恋情怀,因为少女冬妮亚温暖过他曾经那颗受伤的心灵。
2.对保尔与冬妮亚人物性格塑造的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只有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围绕着中心人物保尔展开故事情节,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冬妮亚这一典型人物。好的故事当然可以流传于世,但一个杰出的典型人物性格却更容易永远地活在读者心中。作者着重以塑造保尔人物性格为中心,目的就是让读者深刻的感知他的精神价值的存在和小说的灵魂所在。小说是以刻画保尔这一中心人物性格为中心的结构小说,小说注重于保尔与冬妮亚人物的个性、特殊性、复杂性、丰富性的描写,着重塑造保尔与冬妮亚这一典型人物,并充分揭示性格的复杂性。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性格,探寻性格的奥秘,描写“心灵的内部活动”的知觉方面,既描写人物的行动,人物在做什么,更描写人物为什么这样做,和人物这样做的性格因素,以表现人物的命运。对人物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力求淋漓尽致的揭示。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细致描写融为一体,让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即使在纵的线性的情节发展中,也常常横向扩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并在这种场景的转换中多角度地描写人物性格。小说就是在通过塑造保尔与冬妮亚人物性格这一纵的线性的情节发展中,横向的揭示少年保尔所生活的非常黑暗的社会,沙皇的独裁、官僚的专横、商人的贫婪、教会的蒙昧、土匪的洗劫、外族的压迫,所有这些把下层穷苦人民推进了苦难的深渊,对冬妮亚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她以资产阶级贵族的身份,但又不具有资产阶级贵族丑陋的共性,她以独有的个性魅力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作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就仿佛在寒冬里的暖阳,驱逐着穿透内心的严寒。对保尔人物性格的塑造,他的倔强、刚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形象,就像夜空中划破黑幕的一道闪电,正如作者所说:“他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反抗压迫,追寻理想探索生命意义的年轻一代”⑨。
3.对保尔与冬妮亚短暂情感历程的分析
小说中描述了保尔柯察金与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女政委丽达和工人达雅的三段恋情,作者着重描述了保尔与冬妮亚的恋情,小说中作者刻画的冬妮亚远离奢华,面向精神、温柔美丽、纯洁善良,她不像其他的资产阶级贵族一样瞧不起工人,保尔被她深深吸引,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的向往,冬妮亚也爱上了性格刚强、倔强、热情似火的少年保尔。“‘爱情’在读者心中随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而滋长并辉煌一时,像冬日里一颗火烫而又幽闭倨傲的孤星,但又随着成年以后有着资产阶级本性、庸俗,与保尔恩断情绝的冬妮亚,作者以别样的批评宣传模式在当年的读者心中泛起一样无望的涟漪,正是那样的时代暗合了美学意义上悲越凄绝的爱情,给了那一特定时代的年轻人一种‘欲爱不能’的精神洗礼,从而深味了爱的崇高与难觅”④。尽管这样的结局是凝重的,但它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在那个时代人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和压迫人的痛苦,资产阶级贵族的.丑陋嘴脸让人们深恶痛之,作者塑造的冬妮亚就是一个资产阶级贵族的典型形象和保尔代表的无产阶级是相互对立的,不能相融的,资产阶级认为冬妮亚爱上保尔是堕落,无产阶级则认为冬妮亚离开保尔是堕落,虽然我们不能全拿人物所隶属的阶级关系来分析造成的结局,但我们又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阶级出生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试想一下如果保尔始终忠于对冬妮亚的爱情,那么结局一定是爱情的悲剧。
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是彼此的个性,是彼此在不断升华的精神,但随着保尔在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宣传影响,他开始把个体和集体,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并逐渐地用集体代替了个体,即把集体阶级等“共同性”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来代替个体人格,因此保尔与冬妮亚的分手则表明保尔身上那刚刚形成的个性的和精神的东西已开始失落。因为保尔已把自己归于某种更为神圣的事业,并变成了这个事业的一部分,按照我的理解,保尔认为爱情不过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他应该首先属于革命,然后才属于爱情,作为个体的保尔已经消失了,甚至作为主体的保尔也不复存在了。保尔之所以把爱情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因为爱情这种纯粹个体化、私人化的行为,相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等这些崇高的东西,个体的感性需要似乎是一种“丑”,将会对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革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保尔反对冬妮亚穿漂亮的裙子,因为冬妮亚的裙子体现了她的个性追求、个性爱好,而以集体主义为本位是不允许个性化的东西存在的,因为你的行为越大众化,越普及化,越缺乏个性,越会受到推崇。在这个放弃个性意味着放弃自由的时刻,可以说冬妮亚也是非常痛苦的,在痛苦的抉择中,冬妮亚毅然选择了自由,因为保尔那种革命式的爱情让她难以忍受。保尔用神圣的革命事业抹杀了爱情,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于保尔与冬妮亚的分手,总是感到特别地惋惜,因为这里包含了对真善、美的向往。
不可否认,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身上当然有自然的成分。保尔和冬妮亚分手之后,便感到了对异性的欲望是神圣的革命所难以替代的,于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他不得不求助于《牛虻》这部革命小说。他在《牛虻》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即在如何处理爱情与革命的关系上,牛虻是把爱情与革命对立起来,为了革命应该牺牲爱情。看到这些之后,保尔不但在和冬妮亚分手这件事情上感到心安理得,而且从此之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生活毕竟是丰富多彩的,当在后来的革命工作生活中,再次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性丽达时,保尔不能不为之动心,因为和冬妮亚相比,丽达没有丝毫的小资情调,并且和保尔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按理说,丽达应该成为保尔的爱情伴侣,但现在的保尔却对爱情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认为爱情将对革命带来害处。所以,当丽达向保尔表达爱情时,保尔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当读者读到这里时,会对保尔的再一次与爱情失之交臂而深感惋惜,后来保尔再次与丽达相遇时,也曾对自己的轻率行为表示过后悔,但是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保尔与丽达结合仍然是爱情的悲剧,因为如果摆不好爱情与革命的关系,如果不把人的个体人格放在本体地位,爱情将会随着革命事业的扩大和深化,会再次陷入危机,凭着丽达要强的性格,凭着保尔执拗的脾气,他们的结局必将是悲剧。“在个人情感上,保尔也在不断地探索。而保尔真正的理想‘伴侣’是达雅,因为达雅是作为保尔的‘拯救’ 对象出现的,是作为保尔价值的体现者存在的”④,所以说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⑥。
4.小说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所折射出的精神价值对现实社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今天,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了21世纪,时代前进了,我们的生活也较之保尔时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和生活条件下,我们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重新审视保尔柯察金这个典型,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些优秀品质即“保尔精神”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而且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①保尔的这段名言反映了“保尔精神”的本质,即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它解答了“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临的思考和选择。不同的人生哲学对此有不同的回答。资产阶级人生哲学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因而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的安逸和享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的使命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其追求的目标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保尔的一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诠释。可以说保尔的一生是一个革命者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它体现了人生的意义,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完美的体现。
保尔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只活了30多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他历经坎坷,遭受着命运的无情打击。但是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没有被命运所征服。他以顽强的毅力和钢铁一般的意志克服了一个有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攀越的生活障碍,用行动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保尔坎坷的命运令人同情,他那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令人敬佩,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保尔这种直面人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是非常宝贵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失败和挫折,这是不可避免的。消极者怨天尤人怨这怨那,结果是在哀叹愤满中虚度光阴,煎熬人生;积极者面对现实不等不靠,积极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战胜命运有所作为,从而享受人生。“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的张海迪,被称为‘无手博士’的湘潭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赵行良,他们就是保尔这种积极向上精神的化身,正是 ‘保尔精神’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鼓舞着他们向自己挑战,向生命的极限挑战”⑤。
在保尔众多的优秀品质中,有一种就是爱憎分明的是非观。他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很早就失去了父亲,靠母亲给人家当佣人挣钱糊口,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培养了对劳动人命的热爱,对被欺凌被侮辱人的同情,对有钱有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坏蛋们的憎恶和反抗。他义愤地将开水浇在车站饭店老板身上,因为那个恶棍正在欺凌和侮辱自己的女雇员;他毫不示弱地面对比自己大两岁又是个出名的打架好手和招惹是非的家伙的调车场场长的儿子的挑衅,将其打入水中;他勇敢地向彼得留拉匪兵扑去,解救了地下工作者朱赫来;他坚决地同那些盗窃国家财产的行为作斗争,查处了内外勾结盗窃国家公共财产的一批不法分子;他毫无畏惧地将周财经处长法洛伊打倒在地,揭露了那个家伙玩弄女人,腐化堕落的丑恶行径。保尔的这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保尔这种爱憎分明的立场,需要他那种敢于同各种不良行为和丑恶想象作斗争的勇气。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这种不良之风盛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保尔精神来与之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和环境。我觉得梅益先生说的话有道理:“作品内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暂且不去评品,但从作者对信仰,事业以及人生不断探索追求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来讲,就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④
5.结束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来看这部小说可以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说它是‘生活的教科书’。但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它只是‘斯大林的宣传机构炮制的神话’,马克斯洛宁说它‘文笔平淡,结构松散’,列费叶尔绍夫说它‘简洁明快,几乎只用动词’”⑨。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起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反对把这部小说完全看成作家的自传,因为“这是小说,而不是传记”⑥。在保尔身上集中了他同时代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适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说:“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⑨保尔的形象既是自传性的,更是概括性的,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英雄在岁月的风雨中成长,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放歌。愿生命永远都放出核能,愿生命永远都光芒闪烁,愿生命焕化为友谊的磁场,愿生命放射出爱情的电波。英雄的灵魂永不朽,生命的歌声用不落。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保尔与冬妮亚鲜明人物性格的分析对比来揭示在那个时代青年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和鞭挞资本主义的丑陋与只会作威作福的贵人,并揭示那个时代青年对于理想的探索和精神价值的追求。
篇3:《老人与海》中人物形象分析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在返航时不幸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历经一番艰辛,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可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可是在返航的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圣地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八十四天离开了他.但是老人并没有放弃,而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同大自然搏斗,最终战胜“大马林鱼”,虽然最后被鲨鱼吃光了,但老人的“硬汉子”精神仍然给人们以恒久的鼓励和感动.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作者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和命运重压下仍有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
篇4:《红楼梦》中袭人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袭人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特点
袭人,姓花,原名珍珠,先是贾母之婢,贾母喜其心地善良,能尽职,遂与了宝玉。宝玉因见旧人诗句有“花气袭人”之句,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袭人是宝玉身边第一个重要女婢,作者这样概括她的性格:“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伏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在全书出现的第一个高潮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后,紧接着第六回小说就点明了宝玉和袭人的儿女情事,从此他们异常亲密的关系一直维持至小说结束为止。
袭人的性格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有着几次大起大落的描写。第一次是十九回和二十一回,都是写袭人对宝玉的规劝;第二次是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在王夫人前进言。前一次表明袭人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和薛宝钗相一致的,所以二十一回中间特地插入从宝钗眼中所见的袭人;至于后一次则是袭人所采取的一次重大行动,她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以此表明她的忠心,表现出她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这样她赢得了王夫人充分的信赖,并由此半公开地确认了袭人作为宝玉的妾的身分。
在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中,袭人是晴雯被逐的幕后阴谋者。后来在祭晴雯的芙蓉诔中有“钳诮奴之口,讨岂从宽”之句,即是暗指袭人。袭人的结局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已明白暗示:她将嫁与一优伶,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宝玉将身上原是袭人的松花汗巾和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交换,晚上又偷偷系在袭人身上,被袭人取下掷在空箱子里。
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富有心机,在大观园里众人是人前人后的夸奖她。就连下级小红、佳蕙也对其服气,是出了名的贤人。心中亦有些痴处,她服侍谁,心里便唯有谁。她与宝玉有情,是《红楼梦》中唯一与宝玉发生性关系的丫鬟。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上进。宝玉挨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好好管教宝玉,并建议为防不测而搬出园子来。王夫人认为袭人深明大理,对其信任有加,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了一半的工资,而且准备将其提升为“准姨娘”。
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伏侍宝玉细心周到,恪尽职任,“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一心为宝玉前途忧虑,“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她虽身为奴婢,却能事事为贾府大局着想,宁可自己委屈些;她讨好王夫人,虽有私心,但确实对宝玉和贾府一片赤诚。
阴谋者?
在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中,袭人是晴雯被逐的幕后阴谋者。后来在祭晴雯的芙蓉诔中有“钳诮奴之口,讨岂从宽”之句,即是暗指袭人。袭人的结局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已明白暗示:她将嫁与一优伶,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宝玉将身上原是袭人的松花汗巾和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交换,晚上又偷偷系在袭人身上,被袭人取下掷在空箱子里。
宝玉说袭人是“出了名至善至贤之人”,薛姨妈说她是“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皆是可从正面反面理解她的性格中的要害。
袭人是一个驯服的女婢,她有一颗要强向上爬的心。
袭人也非全无正义感,在贾赦要强娶鸳鸯时,她也表示了愤慨和对于被者的同情。宝玉依恋袭人,两人之间并非全无真感情。
人物外貌
宝玉素喜袭人柔媚姣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红楼梦》第六回“偷试云雨情”)。
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模样儿自不用说,只是她那行事儿的大方,见人说话儿的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倒实在难得的(《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柳家的有个女孩儿,今年十六岁,虽是厨役之女,却生得人物与平、袭、鸳、紫相类(《红楼梦》第六十回)。
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抽中桃花签
袭人与黛玉的生辰在同一天,而农历二月十二是花朝日,万花之神的生日。
第六十三回怡红院开夜宴,众女儿抽花名签,都象征各自的命运归宿。袭人抽的是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个字,还有一句旧诗:“桃红又是一年春。”此外还有这样的描写:“杏花陪一杯。坐中同庚者陪一杯,同辰者陪一杯,同姓者陪一杯。”而大家算下来,香菱、晴雯、宝钗是同庚,黛玉是同辰,芳官是同姓,刚抽了杏花签的则是探春。
此花签再次暗示在作者心中,袭人有其特殊性。黛玉、宝钗同列“金陵十二钗”正册首位,香菱列“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另:香菱的年龄是连自己都不记得的,花签明显是有意为之),晴雯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首位,芳官的名与姓明显表明她为“余者”之代表。陪袭人一杯的众人结局都为悲剧,香菱结局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晴雯是被冤枉而死,宝钗是“金簪雪里埋”,黛玉按本回李纨所说“不得贵婿反挨打”隐含八十回后黛玉曾被责打。芳官则出家为尼姑,探春被迫和亲,显示出袭人的花签是一个“万艳陪悲”的特殊花签。
探春的特例陪杯或暗示后文中袭人与探春的命运存在相似点。
归属感
读到第6回,袭人就与宝玉发生了关系,这也是全书唯一一处实写着宝玉在现实世界中的性经历的笔墨。从《红楼梦》整体的纯情风格来看,刚开始就出现这样的`笔墨似乎有些突兀。从后来的情节发展来看,这一次经历,对宝袭之间的关系,对袭人性格的变化,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
袭人从小就被卖入贾府,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一个生性温顺的女孩子而言,这种缺失性的经验,使她很自然的会去寻找一种感觉来替代。贾府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比起狠心将她卖入贾府的父母来,她先后服侍过的主子贾母、史湘云、宝玉对她都还不错,这自然使她对贾府产生一种归属感。
正是这种归属感,才使她“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当贾宝玉对她提出性要求的时候,她认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袭人有这种想法,并不是因为她的无知,而是一来因为她对贾府、对宝玉的依恋之深,已经到了无可不为的地步,在她的内心里,早将自己当做了贾府的一份子;二来,在像袭人这样的丫鬟,将来本来就是要做宝玉的妾室的,这是那时候不成文的规矩,宝玉的这种要求,本来就是是很合理,很正常的,如果非要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那反而是读者的无知了。袭人对宝玉的感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种归属感而产生的,而不是象其他的女孩子那样,是因为宝玉对她们的关心体贴。
关于这种归属感,在第19回,袭人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说明:“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无意中将这种归属感表露无遗。袭人道:“就便不好和他说,一个钱也不给,安心要强留下我,他也不敢不依。但只是咱们家从没干过这倚势杖贵霸道的事。”“咱们家”三个字,当真是神来之笔,袭人潜意识里早就把贾府当做“咱们家”,这分明是不回去的了。可惜以宝玉之聪明,当时竟未听出。这一类的话,后面袭人还说过很多,比如第31回袭人与晴雯起争执时说的“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中的“我们”两个字。
很显然,对贾府这种深切的认同和归属感,是袭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袭人会站在王夫人的立场上,时时对宝玉进行规劝,甚至对王夫人说出“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这样的话来了。袭人对贾府的认同,不仅仅是自我身份上的认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而她的出发点,却是一心为着宝玉好,因为在她看来,贾府给她吃给她穿,给了她做宝玉姨娘的无上尊荣,“也算是半个主子”,不知道比那个将她卖去做奴婢的家温暖多少,所以她真真正正为贾府考虑,为贾宝玉打算,也是不奇怪的了。
袭人与宝玉的关系
袭人与宝玉的关系,最直接的就是在《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与宝玉的云雨之情,这证明了袭人与宝玉是有肌肤之亲的,这就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袭人与宝玉的关系甚至比黛玉还有亲切,其实不然,这只是雪芹的一个借笔,因为只有夫妻才能名正言顺地有着肌肤之亲,而袭人在《红楼梦》的作用之一就是借喻宝钗,这里说明将来宝钗会成为宝玉的妻子,不然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写一个“初试云雨情”。
袭人是贾母指派给宝玉进行性启蒙的通房丫鬟。原文如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甲戌夹批:写出袭人身份。】所以此时二人举止都是极其正当的。
所以此事根本否定不了袭人善解人意、顾全大局的贤淑之德。
爱情悲剧
袭人出身贫苦,家中艰难时曾一度揭不开锅,为了不看着老子娘饿死(第十九回),她小小年纪就被卖到贾府当了丫头,实在是一难得的孝女,义女。曹雪芹送她一个“贤”字,可见她也是作者怀着赞赏喜爱写出的一个形象,说明她对于主子宝玉确是尽职尽责的。
袭人素来顾全大局,宁可自己吃亏。李嬷嬷吃了宝玉留给她的酥酪,她担心因此而多生事端,便以吃栗子为借口转移宝玉的注意力,将此事搪塞过去。而对比前面,同样也是被李嬷嬷,吃了宝玉留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晴雯便将事情一五一十的跟宝玉讲了,导致宝玉大怒,反而害的茜雪被撵出去,成了牺牲品,难怪脂砚斋会生出“晴卿不及袭卿远矣”、“(袭人)高诸人百倍”的感慨了。
袭人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既是为了一个姨娘的身份,也是为了宝玉。如果说以前她对宝玉从未有过太多奢求的话,那么在与宝玉偷食禁果之后,她对宝玉的感情开始变得复杂。与宝玉的肌肤之亲,在唤醒她性意识的同时,也使得她开始为宝玉的将来打算起来,从此她对宝玉的关怀更加无微不至了。在宝玉遭到贾政一顿痛打后,联系到前面宝玉误将她当成黛玉的“诉肺腑”一事,袭人如同惊弓之鸟,惊恐不已。
于是在王夫人找她谈话时,她便未雨绸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怎么个变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并说出来自己的顾忌:“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第34回)袭人的深思远虑触动了王夫人担心宝玉“作怪”的心事,王夫人对她感激不已、感爱不尽,给了她许多实际的好处。同时,此事也引起了许多读者对她的鄙夷和唾骂。
实际上,她并非故意向贾府高层邀宠讨好,也并非刻意破坏宝黛之间的感情。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本就是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洪水猛兽,身为宝玉的贴身丫头,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宝玉被其吞噬。袭人一向息事宁人,宁愿自己受委屈受劳累,也不愿惹起事端,她建议的初衷只是想要保护宝玉,防“丑祸”于未然,保全宝玉“一生的声名品行”,因为黛玉这样小姐和丫鬟是完全不同的,丫鬟地位低下,即使多收几个也无妨碍,而黛玉这一等级的小姐便完全不同了,封建礼教里“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的说法,这种事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很多人喜欢把晴雯的夭亡、芳官和四儿的被逐,都赖在袭人身上,袭人的建议通篇都没有提到这几个人,和她们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晴雯、芳官之辈平素仗着宝玉的宠爱,对下面的婆子、小丫头肆意欺凌,得罪了不知多少人,这种人还用得着特意去害她们?只要在她们闯了祸以后不帮忙,她们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
自从跟了宝玉的那一刻起,袭人就从来没有完全为自己活过,在任何时候,她首先考虑的都是宝玉。在以被赎回家为“要挟”,使宝玉答应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为了她自己,全都是一心为了宝玉着想。袭人深爱着宝玉,也同时最了解宝玉,所以她不会像宝钗、湘云那样劝宝玉去读书,而是让他至少做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不要惹得父亲生气,这无疑比宝钗等的直谏多了变通,也使得宝玉更容易接受。
袭人的结局是幸运的,她嫁了一个温文尔雅的丈夫,而不是一个暴戾凶顽的“中山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袭人又是不幸的,她以为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宝玉的爱妾,服侍宝玉走完一生,但造化弄人,命运偏偏让她跟宝玉天各一方,得到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心却是悲伤的,这种得到后的失落恐怕比失去后的空落更为痛彻心骨!也许,在袭人心里,相见离别都只觉得宝玉最好,但人生就是这样,虽有遗憾,却正是遗憾才使人生完整。
大观园中百花齐放,满园芳菲,争奇斗艳,莺娇燕妒。妩媚温柔的袭人像那娇艳而灿烂的桃花,花开时灼灼其华,令人销魂;花谢时落英缤纷,令人惋惜。
袭人的逆鳞
众所周知,袭人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像晴雯这样整天对她进行讽刺挖苦的“敌人”,在关键时刻她都能对其施以援手,为了阻拦宝玉将她撵出去,甚至不惜一跪,直到王夫人动怒,晴雯被撵已成事实,她还给宝玉出谋划策“倒是养着精神,等老太太喜欢时,回明白了再要他是正理。”如果晴雯不死,将来卷土重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那袭人有没有不能触碰的逆鳞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宝玉。袭人在整部书里只有一次是真正被激怒了,便是在第五十七回中,宝玉被紫鹃诳的发了疯,几乎要死了,袭人急的冲到潇湘馆,劈头就质问紫鹃,连正在吃药的林黛玉都冲撞了也不顾了,行为举止和平日里完全变了一个样,大有冲冠一怒的架势,这便是俗话说的“患难见真情”罢。
借影关系
在小说中,袭人、晴雯、金钏、小红,俱为钗、黛的影子人物。袭人、晴雯,作为钗、黛的一对“外影”,对映了她们各自性格的“正面”;而金钏、小红,作为钗、黛的一对“内影”,则照出了她们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作者此种设计,亦是《红楼梦》之“风月宝鉴”性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种直观体现。
“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种观点的最早提出者是一位叫脂砚斋的人。脂砚斋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是为了更充分的丰富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与袭人晴雯之间的借影关系,双峰对立,各有所长。
薛宝钗袭人,二人温柔和顺,深明大义,林黛玉晴雯,二人性情鲜明。四个人都对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外影:
宝钗、袭人——温柔平和
黛玉、晴雯——性情鲜明
内影:
薛宝钗、金钏——寓意金玉良缘,金的悲剧一面,金钏儿投井自尽,尸身装裹穿的是薛宝钗的衣裳。
林黛玉、小红——林黛玉是无父母寄人篱下与贾宝玉婚姻没有结局的一面,而被排挤却不气馁的林红玉,却是父母双全大胆追求了自己的感情的人。
反影:
黛玉、晴雯——非世俗性
宝钗、袭人——深明事理
探佚内容
程本后四十回写她因为贾宝玉出家,在王夫人薛姨妈的安排下嫁给蒋玉菡。
87版电视剧剧本设计袭人为遮掩宝黛“丑祸”而不得不离开贾府。
周汝昌先生考证袭人是为救宝玉而不得不离开贾府。
张爱玲考据结局之一为袭人在贾府败落后,嫌贾宝玉不上进而出贾府。
篇5: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母是制造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她对媳妇的不容的理由历来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古来妇女有“七去”之说:不顺父母去;淫去;无子去;有恶疾去;多言去;妒去;窃盗去。窃盗、多言、妒意、有恶疾几点未见任何交代。无子似乎也是一说,但是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乡间七姑八婆之间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到处传扬的,县令和太守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求亲的行为证明这一说是毫无根据的。剩下的唯有“不顺父母”这一点,文中焦母说媳妇“举动自专由”指责媳妇自作主张应该被视为对婆婆的不够尊重。但是刘兰芝是否真如焦母所言,值得怀疑:刘兰芝在被谴之后跟婆婆告别还惦记婆婆在家里的辛劳,和小姑的“泣别”毫无疑问证明刘兰芝的涵养和孝顺,可见焦母的理由只是自我的一种感觉。
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甚至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有贵贱之分,告诉焦仲卿“贵贱情何薄”,刘兰芝也自称“生小出野里”,从字面上肤浅的理解似乎焦母逼迫儿子休掉媳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媳妇比较有主见,并且出身卑微,和焦仲卿的官员身份不够相配。但是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理由难以立脚:一是下文县令和太守的家世很明显比“庐江府小吏”要显赫得多,既然他们能为自己的公子向刘兰芝求婚,证明刘兰芝的家世并非真正的“野里”,二是文中对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和多才多艺的描写可以看出刘兰芝琴棋书画兼之女工的家庭教养远非普通乡野村妇所能比拟,也从侧面证明文中并未明叙的家世很难和乡野划上等号。
由此可见,焦母对刘兰芝的诋毁纯粹属于心理的异常反应,刘兰芝的所有进退表现可圈可点,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被遣的理由,恰恰从另一侧面证明焦仲卿对刘兰芝这样一个个性鲜明贤惠的女子爱的如痴如醉爱的理所当然。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对刘兰芝的家世的仅有的上述交代是通过焦母和刘兰芝的语言来表现。那么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人的身份、心理和性格对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是有至关的影响的。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为静定不舍。”农业耕作只需要居所周围几亩地就可以维持生计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这种农耕文化的性格表现出内敛、谦逊的性格基调。国人这种自谦的表现古往今来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把刘兰芝对自己家世的这种介绍当作真实显见是种笑谈。
焦母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一个专横的人物形象,姑且不论她为何对媳妇拒之千里之外,单单从她前后的语言和行为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丰满。在逼迫儿子休掉媳妇的时候,她质问“小子”“何敢助妇语?”的语气的确淋漓尽致表现其封建家长的专横;但当儿子听到媳妇宁死不从再婚的消息决意同赴黄泉的时候泪如雨下,也真切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真挚血肉亲情,可见在作者笔下,焦母虽然专横却也非冷血动物无情无义,摒弃了那种单一教条的人物形象刻画方式。作者简单的前后对比刻画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专横母亲形象。切不可单纯把焦母片面强调其专横而对其本身的丰富的人性视而不见。
其次,对人物的性格分析还要考虑时代社会背景社会心理: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心理性格常态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非智力因素最关键的是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每一个时代的人物都闪烁时代的印记。我们解构文学作品触摸主人公心理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人物所处社会时代的风俗和必要的时代思想对其的影响。尤其是人物的行为的分析不考虑社会背景造成的分析就难以认同和理解。以《孔》文中刘兰芝兄长(下称刘兄)为例:教参上给刘兄性格定义为:“见利忘义、自私、凶狠”;同时又说“其往欲何云用疑问语气表示坚决,可见刘兄还是有点修养的人”,教参这两种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按照字典的解释,“自私”是指“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凶狠”是指“(性情、行为)凶恶狠毒”。兄长极力规劝自己妹妹嫁给太守的儿子,固然可以说攀上一门高亲,对家庭生活有某种现实利益,但是从兄长的“怅然”的感觉,以及他用“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的比较来质问妹妹“其往欲何云?”尽管语气比较强硬,但是还是夹杂商量和劝导的口吻,可见他的思想比较功利,有自私的成色,以及这种长兄为父的家长口吻中透露的急躁性格,但说成“狠毒”似乎有点过火。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心妹妹的婚事本身也未必就不能说成为兄对妹妹的一点兄妹之情,毕竟自己妹妹一个人守寡的煎熬也是一个现实困惑。何况开始县令给儿子提亲的时候,刘兄是没有很着急露面逼迫妹妹赶紧出嫁。尽管可能其中很大程度包含出于自己家族攀亲带故的自私的心理,但是实际上拒绝太守家的提亲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况且依照刘兰芝的通情达理和聪明,一定也明了这个处境,因此不让自己的兄长左右为难。 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兄之所以如此暴躁,还因为刘兰芝被休给家族带来的耻辱,但是据西汉的典籍记载西汉虽然从道德上否定妇女再嫁,但是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这在一千多年之后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些史料翔实证明妹妹被休在家然后改嫁的所谓不光彩也并非很严重。
妹妹被休,脸上就算没有什么光彩;但是兰芝回来时兄长可以默不作声,推却县令家婚事可以沉默不语足见至少刘兄还是很有耐心和涵养,也能理解妹妹的处境,如果真是狠毒自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恐怕在妹妹刚刚被休就会暴跳如雷。如果刘兄真是“阴险狠毒”只能说他认为县令的公子还不够他所攀的对象,等待更高贵的婚事。但刘兄要能预计到太守一定能来提亲,那就不仅“颇有心计”而且简直是神算。
第三,文学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不是完全等同的。
人物的创造有时未必是真实的,其创造全在乎作者,被创造的人物也因社会文化或作者的意识形态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语言风格的使用也有关。心理学的观点,将理想加以营造成幻化世界,是满足内心的愿望,达到自己构思预设的审美的目的。《孔》文中刘兰芝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焦家摧残她,那么她“心中常悲苦”,可还要留在焦家。试问这是反抗,还是殉葬? 既然是焦家休掉了,且焦“家妇难为”,那么,“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郡守公子,为什么不可以考虑?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己的权益,反而自觉自愿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难道这就是她的反抗么?在本质上恐怕有点儿祥林嫂拒绝贺老六之嫌,实不足称道,只暴露了自身的幼稚、愚昧,没有自我。虽有种悲壮美,但在读者心里实在掀不起什么风浪,虽有人慕其名而专一拜读,至多不过“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
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温柔、贤惠、谦逊、聪明能干、多才多艺……这样完美女子生活中凤毛麟角,婆婆为何要一意休她?刘兰芝和焦仲卿如此坚贞不渝,有何生活基础?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忠贞不渝的爱情?林觉民的《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生动真挚的细节描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所以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既然焦仲卿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顺从母亲休掉完美的妻子,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能舍弃母亲和心爱的女子共赴黄泉呢?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性格究竟因何而生?结局两人合葬更是难以成真,要让诗里所描绘的专横的封建家长在棺材面前落泪实在
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如果非要给这三个问题一个回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以及对纯朴美好的愿望。所以有些疑惑也就不必寻根究底探个究竟。关键是每一位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刻画的良苦用心,慰藉于作者美好的祝福与闪耀的理想的光辉。
这种对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其实是读者自性的一面镜子,涵盖着自己的梦想与深远的无意识。它是一种实践,一种自我心性发展的实践,也是一种不断的努力,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这实践的意义更是需要我们的切身体验。其中包含着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理想,其意义与价值也就包含在这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的努力与追求之中。
篇6: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转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乐府诗歌,千般怜爱,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的一个爱情悲剧,家里行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文中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构成了本文的重要部分。
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知书达礼。诗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拨指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乡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不无怨言,可最近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多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韧如丝”的“蒲苇”,将仲卿化作“无所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的。回到娘家后,她没有对县令、太守两家的求亲没有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谴”,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遣”她回娘家,得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至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失之偏颇,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的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仲卿的性格展现的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他符合他特殊的处境DD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无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社会下婚姻制度对人们的残害,对刘、焦两人的爱情悲剧为之悲痛。我们应该对今天和平的生活以及制度感到幸运,更好地认识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长恨歌教学设计
★ 长恨歌教案
★ 长恨歌 教案
【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合集6篇)】相关文章:
长恨歌赏析2022-08-04
选修语文《长恨歌》教案2024-03-07
长恨歌句子赏析2022-09-06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2022-05-07
琵琶行教案2022-04-30
琵琶行的 教案2023-08-06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2022-05-03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2022-09-02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2023-09-03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2-01